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大学子弑母案:解读天才少年疯狂心路历程

      被捕一年半后,12月24日,涉故意杀人罪、诈骗罪、买卖身份证件罪的北大高材生吴谢宇走上被告席,接受审判。

       2016年2月14日,警方发现受害人谢天琴被人杀害于福州市一所中学教职工宿舍的家中,而死亡时间是 2015年7月11日。

      2019年4月21日,逃亡3年的吴谢宇(受害者儿子)在重庆江北机场被警方抓获。

      “北大高材生”、“弑母凶手”这两词放在一起,违和而难以置信。

       无论出于何种动机,法律都将给与他公正的裁决,有些错误,注定没有后悔和弥补的机会。

      文章比较长,希望尽量解读清楚当事人心理变化过程,耐心读完,应当会对我们理解青少年心理,理解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有所启发。

完美少年

      吴谢宇,1994年出生于福建南平一富裕家庭,他的父亲是某国企领导,母亲则是初中历史老师。夫妻和睦,孩子成绩优异,人人称羡的家庭。

      2009年,吴谢宇以全校第一的好成绩,考入福州一中。

      2011年高二,吴谢宇获得了福州市一中“三枚之星”奖学金。

      2012年,吴谢宇被北京大学提前录取。同年,进入北京大学学习。

      2113年大一,吴谢宇获得北大三好学生的荣誉称号。

       2014年大二,吴谢宇获得北京大学廖凯园奖学金。

       这个少年的履历,放到任何家长面前,都是巴不得他就生在自己家中的类型。

       你以为他只是一个书呆子,是个傲视一切的“学霸”,他才不是。

      他爱好广泛,性格幽默风趣,跟班上很多同学关系都很好,大家不嫉妒他,只能崇拜他。

      他是同学心目中的“宇神”。比“学霸”更高一级的是“学神”,他就是同学眼中的神。

      他的老师说:“我真的找不出他有什么缺点,硬要说他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

       他似乎是一个完人。

       可以想见,在世俗的评价体系中,如此优秀的一个人,的确有狂妄的资本、自恋的资本。

好成绩是让父母骄傲的工具

      这位被同学封为“宇神”的学霸,却坦言:我不喜欢学习,读书只是为了满足别人,而不是自己。

       从小他就知道,念书好可以让他的父母感到骄傲、有面子,所以他就努力念书。

      他至今还记得,有一次,他考了年级第二名,父母都特别地高兴,“我可以满足他们的骄傲”。

       换句话说,成绩是他用来满足父母,让父母高兴、骄傲的工具。

       对于智力超群的他而言,学习并不是一件难事,他只要稍加用功,就能做到,并且把身边很多同龄人都远远甩在身后。

      他成绩好,父母便高兴、骄傲,他也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这个微妙的平衡,一直巧妙地维持着。

       个孩子,很小就学会压抑自己的欲望,去满足他人的需要。

       他举例说,一次爸爸希望带他去西湖玩儿,“其实我并不喜欢,但为了满足他们的期待,还是去了”。

      同学向他提问题,“无论理解得快与否,都会讲到你懂为止。”他愿意无条件地花费大量时间去帮助别人,愿意为凝聚班级付出激情。

       他高中三年没有跟同学红过脸。

       一个正值青春年少,血气方刚的少年,高中三年从不与班上任何人起争执,永远那么耐心,那么 温和,可能吗?

      我们以为是可能的,因为他是“宇神”,因为他不是普通人,我们以为他的情绪调节能力也一定比其他人好,他有易于常人的情商。

       老师、同学、家长、亲戚将他捧上神坛,他也真的以神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时时刻刻表现完美,情绪温和,不知疲倦地帮助同学……

      所有人都忘记了他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他自己也以为:我是神。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我都可以做到。

       这是他全部的价值所在。

       满足所有人的期待,让所有人都喜欢他。

       仔细剖析一下,会悲哀的发现,这个被众人仰视的孩子,不知不觉,将自己活成了满足他人需要的工具人。而他自己的需要和欲望呢?无处安放。

      他真的自信吗?不,他的全部自信都来源于他人的认同。

       这,本身就是一个危险的架构。 

父亲离世引发的关系错位

      他自我价值的第一次坍塌,来自于父亲离世。

       2010年,厄运降临。经治疗无效,吴谢宇的父亲,43岁的吴志坚病逝,病因和当年吴志坚的父亲一样,肝癌。

      而吴谢宇因为忙于学业,没有见到父亲的最后一面。

       这是一个关键的遗憾,他没有直面父亲的死亡,没有真切地体验对自己如此重要的一个人的离世,他对于死亡的认识,是抽象的、模糊的

      这为他后来,将死亡美化,认为一家人能在另一个世界重聚,埋下隐患。

      他在父亲的葬礼上第一次情绪崩溃,嘶声痛苦。

       他自己回顾说,爸爸在家病亡的过程对他刺激很大,让他觉得很无助。

      他坦诚“父亲对我影响很大。”父亲死后,他一直摆脱不了“爸爸已经死了”的现实。

       自己那么努力学习,依然留不住最看重的父亲,这是他第一次遭遇“我再优秀也没用”的自我怀疑。

      也许你会说,父亲是病死的,这跟他优不优秀有什么关系?别忘了,青少年是以“自我中心”的视角来看到世界,身边发生的所有事情,都跟他有关。

      在这个从小众星捧月,人人称赞的孩子身上,自我中心会更明显,他可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都开心的“宇神”。

       神,不是应该拥有逆天改命的能力吗?

       然而,父亲的离去,第一次不受他控制,他无能为力。

      他感觉,父亲不在,这个家已经不再是个完整的家。

       如何才能使这个家重新完整?

       自己站到父亲的位置上,承担起父亲的责任和义务。

       因为显然,母亲是没有足够的力量独自撑起这个家的,母亲在父亲离世后长时间哭泣,情绪低落。

      作为孩子的吴谢宇,本能地会想去照顾母亲,让母亲开心。不知不觉中,他不再是扮演孩子的角色,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弥补父亲的角色,成为了母亲情感上的“丈夫”。

      为什么要这么做?很简单:因为母亲需要。

       一个习惯于通过满足他人需要来获得自身价值的孩子,当然认为他这次责无旁贷。

      父亲不在了,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撑起这个家。

       这是一种极端的情感错位,也必将使他痛苦不堪。

母亲永远不开心

      为了给吴志坚治病,吴家几乎散尽家财,所以学校、单位都给了谢天琴抚恤金,但向来要强的母亲统统选择拒绝,吴谢宇的班级要给他捐款,也被婉言谢绝。

      后来亲友回顾说,他们其实有多次联系过看望吴志坚,但都被吴谢宇妈妈谢天琴谢绝了。

       他在杀害母亲之后,以母亲的名义向亲戚借钱,他称是出于报复心理。

      他认为爸爸生病期间,亲戚们没有想办法帮助他们家,救助爸爸。但却发现大家都会借钱,对他家挺好的,心理发生了改变,就没有再借。

      可见,在当时的吴谢宇看来,亲戚们都对他们家的苦难,是袖手旁观的。

      这位好强的母亲谢绝外界所有的帮助, 在外界和他们的家庭之间,这位母亲亲手筑起了一道墙。

      原本人人称羡的家庭,如今破败不堪,她不愿接受身边的施舍,不愿去面对身边人可怜她的目光。她要像外界证明,她可以过得很好,能够把孩子照顾得很好。

     至此开始,母子俩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环,类似一种畸形的“共生”关系。

       荣辱与共,生死与共。

       吴谢宇说,妈妈为了不耽误他学习,好多事情不跟他说,不让他操心。但母亲不开心,经常独自落泪,并且在纸条上写“想追随父亲而去”。

      作为父亲“替代者”的吴谢宇,想尽办法,努力想让母亲开心起来,他成绩一路遥遥领先,考上北大;他想办法开导母亲,想让母亲迎接新生活,想开一点;他带母亲出去玩,想让母亲散散心,心胸开阔起来……

       均不奏效。

       他使劲浑身解数,母亲仍然陷入对父亲的哀思中,根本不愿好好看看他取得的成绩,看看他的付出。

       这是他人生面临的第二次打击,也是致命的一击。

      他尽管如此优秀,还是无法留住父亲,无法让自己的母亲开心。

       他原本“完美无暇”,他比所有人都优秀,这个世界上,怎么还会有他做不到的事情?

      他身处在冰火两重天中:一边是学业的优异,众人的夸赞;一边是永远也讨好不了的母亲。

       这令他绝望。

      其实,他坚信母亲的哀伤是对于父亲的怀念,更大可能是母亲对自身命运的哀叹,以及对丈夫离去的抱怨和愤怒:如果不是丈夫年纪轻轻就去世,自己也不用一个人带着孩子这么辛苦,不用忍受亲戚朋友“悲悯”的目光。

      她原本人人羡慕,现在却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都是拜丈夫所赐。

      死亡,也是一种抛弃。尽管这不属于当事人的主观意愿。

      但在客观上,丈夫确实抛下他们母子,独自去到另一个世界。

      没有怨吗?没有不甘吗?当母亲为了这个家苦苦挣扎的时候?

      她只是不表达。她表达的都是夫妻情深,对丈夫的怀念。

       对外她是坚强的母亲,是坚决不表达脆弱,让身边人小看他们的伟大母亲。

      这一点,也遗传给了他的孩子,并且在这个天才少年,非凡智力的加工下,越加登峰造极。他发展出了更加强大的防御系统,来保护自己虚弱的内心。

      他无法承认是自己无能,自己比不上父亲他只会想:“他付出那么多,母亲还是不领情?”

       愤怒,在此时开始压不住,亟待喷发。

内心极度恐惧

      无法讨好母亲这一事实,击溃了吴谢宇武装到牙齿的防御,他掩藏起来的虚弱自我开始显现,恐惧感也随之而来。

       一个真正的强者是敢于直面内心的脆弱和恐惧的,显然吴谢宇不是。

       来到北京大学后,他时常觉得自己身体有问题。

      2014年起,他开始经常去医院检查,他说自己心脏跳得厉害,而医生检查后得出结论:只是普通的心律不齐,不算病。

      然而,他总感觉自己得了和爸爸一样的病,快到期了。

      这其实是“疑病症”。由内心的焦虑和恐惧引起。

      一开始,他对死亡还觉得恐惧。一段时间后,他认为死是无所谓的,只是人从一种形式到达了另一种形式,一个世界到达了另外一个世界。

      他甚至认为,死后就可以到达爸爸的世界,可以很幸福。

      这种转变:在心理学中有一个专业的解释叫作:反向形成。当你恐惧到极点的时候,你会表现出毫无恐惧的状态。当你讨厌一个人到极点时,你反而会加倍对他(她)好,以此来逃避自己内心的道德谴责。

      自己的恐惧、愤怒、挫败,每天折磨得他无时无刻不想自杀,但他不敢自杀。他也不想要这些负面感受。他急需要找到一个人,来转嫁自己的负面情绪。

      而作为自己最亲近的人,自己唯一的母亲,是最理想的人选。

       更何况,原本就是母亲造成他所有的悲剧,自己付出所有,母亲却无动于衷。

       他将愤怒、恐惧、挫败,全都投射到母亲身上,并为这一切找到了一个最完美,最合适的外衣:爱母亲。

      通过“反向形成”的武装,所有的恨,都摇身变成了爱。

      他当然不会认为是母亲对他太严格导致的,那是对母亲不尊重,不懂得感恩,作为一个完美的孩子,他怎么会有如此大逆不道的想法。

       他爱母亲,爱到可以杀了她。

膨胀自我,应对恐惧

       对于恐惧,有人会不断逃避,疲于奔跑;有人会选择转头面对,看看背后的黑暗里究竟是什么怪物。

       吴谢宇选择了第三种方法:自我膨胀。

       老子天下第一,当然什么都不用怕。

      从很多方面都能看出他的自我在那段时间无限膨胀,完全陷入一种自恋状态。

      例如,很多人无法理解,他怎么知道母亲一定想死,他从来没想过母亲可能并不想死吗?

      在当时狂妄的吴谢宇眼中,不存在这一可能性。

      他坚信自己能够看透人心,他甚至详细列举了各项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判断:

      1.喜欢张国荣:张国荣是自杀的,所以妈妈不反对自杀。

      2.像林黛玉一样整天郁郁寡欢:妈妈那段时间吃不下饭,就像即将死去的林黛玉一般。

      3.喜欢三毛:三毛最后是追随自己的丈夫,自杀而去的。

      4.看到一个母亲不忍孩子受苦,将孩子闷死之后自己再自杀的故事。

       他以一个极浪漫的想法为自己对于母亲的痛下杀手辩护:爱你爱到极端的时候,你不敢做的事情你不能做的事,我替你解决,我什么事都给你解决。

       杀了母亲,然后自杀,到另一个世界与父亲团聚。

       甚至选择杀死母亲的日子,都有特殊的含义:10月7日是自己的生日,倒过来就是7月10日。

       他在自己头脑中构建了这一切,并将其移植到母亲的头脑中,当成是母亲的想法。

      在他的预想中,母亲大约会笑着赴死,并且感激自己的好儿子吧。

       他在这时候,已经完全陷入自我的世界,谈什么别人的想法?

       我就是全世界。

毁灭母亲,毁灭自己

      有人说,他对母亲不满意可以离开家,没必要杀害母亲。

       他离不了家。

       这个少年二十多年的生命里,所有的付出、努力,都是为了父母满意、骄傲,他离开家之后,该如何生存于世?他将如浮萍一般,孤独无依,这会令他更加生不如死。

      这个家庭中的每个人,都是为了他人而活的,相互纠缠,除了死亡,没有什么能将他们分开。

       “没有更好的方法,如果找到方法我不会这样,当时觉得这种方法是最伟大的”。

      的确,在当时的他看来,他不是在杀人,他是在完成一件伟大的事业。

       他通过牺牲自己,来成全母亲。

       有人说,他自己想死为什么不自己死,而要杀自己的母亲呢?

      其实,杀死母亲,毁灭母亲,又何尝不是在毁灭自己呢?

       他没有自杀,只是从母亲鲜血淋淋的死亡中,深切的体会到“死亡”二字的可怕,那一瞬间,在他头脑中构建出来的那一套“自欺欺人”的美好逻辑,土崩瓦解。

      死亡并不美好,死亡也不是解脱。死亡真的是结束,是活生生的人没有呼吸。

       审判席旁听人员介绍,提到这里,吴谢宇哆嗦着身体说:“好可怕、好可怕”。

      他害怕了,他的恐惧重新被掀起来,让他避无可避。

      他为何出逃之后强迫性地嫖娼,很多人认为那是摆脱母亲控制之后,肆无忌惮地释放,当然有这一层作用。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性的作用,在某些层面上与毒品有类似的地方。

      性能够让他暂时忘记恐惧,而与陌生女人的肌肤之亲,能够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他的孤独。

      这也是后来,他为何会选择向一个妓女求婚的原因,他害怕一个人待着,他迫切地需要人陪伴。

      这个看似不可一世的少年,其实拥有着极端脆弱的内心。

      他愿意为之付出一切的家庭,最终亲手毁在了他的手上。

      陪葬品,是他的未来,甚至可能会是他的生命。

儿童青少年心理分析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2岁男孩20刀弑母:真正的刽子手,是缺席的丈夫。
12岁少年弑母案:我与悲剧,只隔一个缺席的父亲
吴谢宇弑母案,给父母的启示是什么?
亲子关系,决定了孩子与世界的关系
豆瓣8.3,我杀了我妈妈
谈12岁少年弑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