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氏入闽考略

黄氏入闽考略

 

来源: 乐地寻根网 作者:刘佑平

 

  黄姓入闽的历史,是与汉民族开拓福建的历史同步。
福建是我国黄姓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故福建人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的说法。台湾、广东、南洋以及海外的黄氏,也多是福建黄姓的后裔。而福建黄氏,大多来自中原各省,如河南、江苏、浙江、江西。其中,河南光州固始,又成为今日福建黄姓的主要来源之地。
 

1、早期的黄姓入闽

 

  黄姓入闽最早从什么时候开始,目前史学界和姓氏研究界都还没有定论,我们这里只能就目力所及,根据传世的文献和民间族谱的记载及传说,做一些初步的探索。
 

(1)东汉黄道隆自固始入闽。
  族谱记载,黄姓最早进入福建定居,是在东汉时期。其中,固始人黄道隆入闽,是目前可见最早的黄氏入闽者。
  据北宋咸平榜眼黄宗旦续修《锦田黄氏大宗族谱》记载:“道隆公,河南光州固始人,黄舜夫之幼子,任官东郡会稽市令。东汉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 ),因见世乱不已,弃官避地入闽。初居仙游大、小尖山之间(即今之平朋山,俗称双阳山),后改迁桐城(今泉州市)西郊。”后来中原稍定,黄道隆又回归固始居住。但福建同安《文水派世系谱》,仍以黄舜夫为河南开基一世始祖,以黄道隆为“黄田始祖”,并说黄道隆当年从仙游大、小尖山之间,“后以里非所宜居,随迁盘龙山东灵秀山左地,其名曰黄田(即今天的锦田)。” 今天的福建《惠安县·人口演变》也同意这一说法:“黄氏祖黄道隆,河南光州固始人,于东汉末年自浙江会稽令任上弃官入闽,居惠安南部的灵秀山麓。其后裔颁布于县内及晋江南安等地。”
  黄道隆其人,在黄守恭一派的多种族谱中也有记载。如建瓯《大乐黄氏族谱》载,“第八十五世有丕谓公,讳道隆,为东郡会稽县令,因诸郡不安,弃官入闽,居大、小尖山间”。部分莆田派族谱还称晋安始祖黄知运是黄道隆的后裔。(具体情况待考)
  在福建惠安《锦田黄氏族谱》中,则将黄道隆写作黄隍,并奉之为开基始祖。
 

(2)三国黄兴自吴入闽。
  福建《惠安县志·寓贤传》记载,“黄兴,吴孙权将也,与妻曹氏弃官入闽,居邑南之凤山。”
  其实,两汉三国时,随着中央政权对属越族的福建的征服与开发,中原一些汉人开始进入福建。作为汉族主要姓氏的黄姓,也应该参与其列。只是因为文献不足征,我们目前还无法知晓详情。
 

2、两晋南北朝黄氏入闽

 

  如果说东汉时期黄道隆入闽只是黄姓入闽的开始,那么两晋之际则是中原特别是固始黄姓迁入福建的第一个高潮。
  乾隆版《福建通志》称:“永嘉二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以中原多事,畏难怀居,无复北向。”而《闽小记》更称:五胡乱华,衣冠仕族黄、林、陈、郑四姓率先入闽。据记载,这次中原仕族入闽浪潮中,有如下数支黄氏入闽:
 

(1)河南固始人黄允入闽。
  据清光绪《闽县乡土志·版籍略三》载:固始人黄允随晋室南渡,辗转入闽,居侯官(今福州),后裔散居邵武等地繁衍。黄允,据《黄文肃公世家谱》,黄允是黄琬的第五代孙,传递世系是:黄琬——苴——竟——成——允。该谱在黄允下特别标注“东晋八姓入闽之一”。
 

(2)黄助兄弟自固始入闽。
  黄文肃公谱记载,黄琬次子黄艹+亘生子黄意,黄意生二子:助、勖。晋时,黄助、黄勖入闽,后来“没连江为神”,被福建沿海渔民尊奉为文武太平王。据当地乡土资料记载:晋时有黄助者,汉黄香之孙,时于谊弟 9武将)郑通,奉元帝之命,乘舟自京都(今南京)往海南“代天巡狩”,归时船经亭角(今连江定海)基哥尾海面遇风罹难。兄弟连臂浮到后湾澳,每夜画沙成字表其履历。复梦于乡人日:“为我南山作坟,北山立庙,吾能避灾降福”。乡人如其言,捐资立庙,建坟,尊为“海神”,号其兄庙为“大亭”,弟庙为“小亭”。五代闽永隆元年(939年),王延曦封大亭为“孚济将军”、小亭为“昭远将军”。清乾隆帝加封为“里护显佑大将军”。当地渔民尊两神为“文武太平王”。出海前必到庙中祈求保佑平安吉祥。黄助兄弟虽然魂留福建,却可能无后裔留闽。
 

(3)黄知运、黄元方父子自固始入闽。
  黄知运、黄元方也就是晋安·莆田黄氏的开基始祖。谱称黄知运,在两晋之际任永嘉(今浙江温州市)守,有子黄元方(即黄彦丰),任晋安(今福州)守。因为当时中原战乱频繁,于是在晋怀帝永嘉二年(308年),举家入闽,卜居侯官乌石山,黄知运也随子入闽。史称黄元方“历官廉明,政尚慈惠,封开国公。公资质异人,轩秀魁梧,博览群籍,工草书,尝以道学倡闽,有万卷书楼在榴花洞。”黄氏在福州建万卷书楼,因号其楼曰“黄楼”,号其巷曰“黄巷”(今福州市东街口南后街 )。黄元方(字彦丰)因此成为晋安黄氏入闽始祖。该派族谱所记载传递世系是:黄琬——通——忠——公衡——腾——知运——元方——仲——雍旧——如意——齐——贵林——端仪——若——韬之——芳——冲——崖、岸。 (在黄文肃公谱中,“黄通”作 “黄艹+旦”,为黄琬三子,而在晋安派的族谱如台湾军城黄氏中,黄通字艹+旦侃,可见黄通即黄艹+旦。)
  这支黄氏,到唐朝初年,又分出两大支:一支由黄元方第十一世孙黄崖迁居泉州,后裔形成著名的泉州五安黄氏,又称紫云黄氏。这支黄氏在唐中期出了一个著名的人物,就是今天福建开元寺的捐建者黄守恭。
  另一支由黄元方十一世孙桂州刺史黄岸迁居莆田,后裔形成著名的莆田黄氏。莆田黄氏因产生了唐末著名学者黄璞、黄蟾、黄滔,而成为最早繁荣发达的福建黄氏宗支。
  晋安黄氏是最早迁入福建的黄姓宗族之一,而且宗族在福建发展非常快,到唐代中期,就已以形成了当时全国黄氏的一个集中居住地,所以唐代黄氏几大郡望中,“泉州南安郡”就是其一。
 

(4)黄裳自固始入闽。
  黄裳,字以绣,号锡传,是固始始祖黄侃五世孙。传递世系如下:黄琬——侃——垍——绾——瑗——恭——必福——裳。据江西吉水鹳薮谱、广东宝安谱等记载,黄琬之子黄侃迁入固始后,生二子:垍、培。黄垍生绾(宝安谱作“舜”)。黄绾,字印信,仕晋官任大司徒,生二子:瑗、珪。黄瑗,字义蓬,官衮州刺史,生恭。黄恭生二子:必福、必详。据说黄必福生时有异兆,其父黄恭高兴地说:“福吾家者必此子。”因此给他取名叫必福,此为黄侃第五世孙。黄必福在晋室东渡后(迁都建康),亲自进京献策,请求恢复社稷之计。得到晋元帝赏识,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后屡建战功,死后封为平远侯。他育有三子,即裳、张、聪。固始始祖黄侃第七世孙黄裳,于两晋之际为避战乱,率领家族迁入福建邵武县和平乡鹳薮林(即邵武市和平镇坎头林黄家林),成为福建邵武禾坪黄氏的一支开基始祖。据说后世峭山派就是其后裔。但此说与邵武黄峭派《禾坪黄氏大成宗谱》所记有异,具体情况待考。
 

(5)黄志自江西入闽。
  当北方的固始黄氏纷纷南迁入闽时,许多江夏老基地的黄氏家族,也直接从江夏出发,向东南迁徙、拓展。他们渡江后,先进入江西地区,然后再沿鄱阳湖东岸南下,最后到达福建的邵武、浦城等地。
  据江西临川《樟峰黄氏宗谱》、四川武隆县黄龙光手抄本黄氏族谱、台湾黄氏宗谱记载,江夏黄琬之后黄权迁巴西,生子黄贾,黄贾生二子:尧、广。黄广,又名仁杰,字济芳,东晋时官至苏州总兵大元帅。两晋之际,江北战火连绵,为了避乱,黄广便举家从江夏祖居(一说从巴西)渡江向东南迁徙,最后落江西信州(六朝隋唐的信州,即今天江西省的上饶市一带)。谱称黄广的儿子有一个名叫黄珣瑯,又名黄珣,字成挽,官任信州提举(台湾谱因此以黄珣瑯为信州开基始祖)。珣生侃,任总兵,侃生湘,东晋晚年任殿前侍史。黄湘生二子:长子尧,后迁到金陵铁井头发迹;次子舜,或作“扩”。舜生二子:杜(或作社)、迪(或作豫)。黄迪官任江夏太守,生三子:恕、志、忠。信州黄氏后来繁荣发展壮大,又析分出许多分支。一支向西传到湖南,再传到四川等地。一支又向东南传到福建,再传到台湾等地。谱载,信州黄氏黄志,字从魁,又从信州迁徙福建邵武,传说后世的邵武峭山派黄氏,就是这一支黄氏的后裔(但这一说与邵武禾坪谱、鹳薮谱所记不同,具体情况待考)。
  另外,在《中国文化百科全书·氏族篇》中,引述台湾黄氏族谱也有惊人相似的记录:台湾黄氏大宗谱以陆终长子昆吾之子高为一世始祖,到第十三世黄石居江夏,第六十八世黄珣迁居江西信州,第七十三世黄志又由信州迁福建邵武,后再于明清分迁到台湾。这个记载与樟峰谱、武隆谱相同,正说明台湾的这一支黄氏与大陆黄氏原是同宗共祖的一家。

 

隋唐黄氏的大批入闽

 

  隋唐时期,是中国政治文化影响力开始从中原地区,向我国东南扩展的时期。随着中央政府对江浙和福建的开发,一些黄氏宗族又纷纷加入到开发福建的队伍中。如唐高宗时,陈政、陈元光父子从光州入闽开发漳州,中原 58姓将领随之入闽,其中就有黄氏。又唐贞元十九年(803),有浯州牧马监陈渊率蔡、许、翁、李、张、黄、王、吕、劉、洪、林、肖等十二姓民众到达金门屯住牧马,金门成为牧马监地。这支随陈渊入闽的黄姓,繁衍成今天的金门黄氏之一。
 

(1)隋代黄鞠宗族自固始入闽。
  在福建的历史上,黄鞠是值得写一笔的人物。据宁德黄鞠派的各支黄氏族谱记载,该黄氏开基始祖黄鞠,是固始黄氏的黄初的第代孙。传递世系如下:黄初(缺,请根据宁德黄氏族谱补上)
  黄初下传二十余代,历两晋南北朝,有裔孙名叫黄隆,又名黄高,号硝山,隋文帝时官居内阁大学士。后来隋炀帝继位,残害忠良。黄隆忠言进谏,多次触犯炀帝。黄隆娶七妻,生二十一子,(黄硝山的名字与生子数、派遣诗等事迹,与邵武禾坪黄氏始祖黄肖山相似,可能有相互影响附会之处,具体情况待考,)其中第十子名叫黄鞠,官任谏议大夫,当时也以直言敢谏著称。黄隆、黄鞠父子以谏犯忌,隋炀帝龙颜大努,将黄隆下廷尉狱,拘禁天牢。黄隆见国家大势已去,大事不可为,为了保全家族,就在狱中与黄鞠商量,自己为国尽忠,儿子们则“逃避他疆,择地立业。”不久,黄隆被炀帝危害,他的21个儿子则纷纷逃到全国各地避难。
  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黄鞠遵父命,携家眷自河南光州固始迁入闽中,先居七都蒲源,后遇先入闽,已肇居霍童石桥的亲戚朱福。黄鞠喜爱霍地广袤,是理想中的桃源,可大兴水利,广辟良田,遂与朱福商谈“让地”。从此,黄鞠开基石桥,带领儿孙开凿了“渡泉洞”和“枇杷洞”二条水利工程,开垦出千亩良田,同时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生产技艺植入霍童,在龙腰利用水力,建起了水碓,磨麦、舂米,引进了麦、芸苔,豆类等优良品种,使霍童千百年来得以繁荣、昌盛,所以霍童人称黄鞠公“凿龙腰、开霍地”的“开山黄公”,“土主神灵”。黄鞠的功绩在“志”和“史”上多有记载,现今有《水利志》中还提到他,称他是中国开凿隧道水利的第一人。
  黄鞠后裔繁衍昌盛,形成为今天的福建宁德石桥黄氏。
 

(2)唐代黄鼎自固始入闽。
  在福建黄氏中,浦城黄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支。这支黄氏,无论其历史悠久,还是人才兴显,后裔发达,都可与其他黄氏支系媲美,上理被称为闽中旺族。
  浦城黄氏形成于唐代中期,其开基始祖黄鼎,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自固始入闽。
  据浦城黄氏族谱记载,该支黄氏为江夏黄香后裔,“避东晋之乱,乃居于蜀,族大浸繁,分徙光之固始。”唐肃宗时,“始祖(黄鼎)昆弟三人,一留光之故居,今犹繁盛;一来闽中抵建之浦城溪东,即讳鼎者;其一复归于蜀,相去辽远,莫得其详。”传递世系如下:道隆—长兴——秉哲——廉——障——聪——景——廷璧——浩——诏——轮——大文——庆宣——政——鼎公。在该世系中,黄道隆为黄香第15代孙。但该世系与禾坪谱与黄膺派谱有混淆,多有可疑之处,待考。
  黄鼎,字器之,行六,唐谏议大夫。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因中原发生刘展之乱,黄鼎自光州固始县乱举家入闽,卜居浦城县永兴乡永康里之溪东,即现在的浦城县仙阳镇溪东村。
  黄鼎的后裔,非常繁荣,成为唐末五代和宋元时期的闽中望族——浦城黄氏。浦城黄氏很早就以诗书传家,五代时就是闽中世家旺族,并出了黄元吉、黄旦、黄觉、黄好谦等大批名见史传的人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4)[转帖]独具特色的固始寻根
黄姓迁徙史【江夏流芳】
《黄氏族谱》
历史上从未衰落的十大姓氏:黄姓
黄宗旦的《宗谱序》没有提到黄守恭,锦田黄氏真属于紫云吗
黄姓迁徙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