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汀州 | 连城的前世今生
userphoto

2023.10.08 福建

关注
连城的前世今生
涂明谦
缘起
这个题目先是很大,再就是这个看起来宏大的话题的诱惑,远远超过了这个话题背后的禁忌带来的恐惧。所以不得不先说为什么要说连城。连城在闽西诸县中建县时间不是最早,但建县的原因却是最为古老。连城是所有王朝更迭时最先着先鞭之处,所以天下未乱连城先乱,天下已平连城未治。同时,连城是南北东西往来的必经之路,站立在旧县河大通道上,在玳瑁山与武夷山的夹缝之间,在博平岭与玳瑁山脉的交角之间,在时间与空间的振荡之间。
调起高了,其实我想用比较简单的方式开始的。
连城的名字来历与变迁
为什么叫莲城
因为当地种莲花的池塘特别多。
先参照一下别的地方的莲城,比如江浙也有。
《嘉靖浙江通志》:“又西曰小括蒼山,衆山環簇狀如蓮花,又名蓮城山,山路盤紆,亦名九盤山,唐宋州治皆在焉。”
可以肯定一点在没有改连城之前,可能莲城的莲字来历都是清晰的,但改完之后,就开始各种说法。最多就是来自冠豸山的莲峰。其实这是不对的,是先有莲城后有莲峰的。
为什么呢?
《明一統志》:“蓮花潭 在連城縣東北,文溪下流。又有蓮塘,在縣西一里,泉水所瀦,宋蓮城以此為名。又楊花潭,在縣東,由文溪下夾岸多楊栁花飛蔽潭故名。”
去过连城就会知道,当地的土地其实缺水,但是有趣的是当地不缺池塘,大多数池塘还是天然形成的,有些是石底的山塘,有些是山泉潴留而成,有些直接就是底下有水泉涌出。
有些塘还特别大,在围塘造田后多年的现代,仍然能看到相当大的水域在乡间。所以在连城古今都很多莲花池或者慈菇塘,数量巨大。
只是最后人们遵循爱美的原则用了莲字,不过我经常想如果出于标新立异,叫慈菇县,一定没人记不住。玩笑话,其实莲字早就刻入连城文化的根骨,不须要如何再证。
《民國連城縣誌》按連城八景舊傳冠豸晴嵐蓮塘煙雨金雞朝旭天馬秋聲石門宿雲珠巖夜月龍井靈泉鷲峰瀑布
莲塘煙雨,现在也还能看到。莲城最终变成了连城,且用了“冠豸山水,价值连城”这样的漂亮广告词,其实也很好。
去草为连
今天是个连城人,或者是个福建人,几乎都能说出:古汀州莲城县,因为历史上罗天麟、陈积万造反,所以统治者出于巫术镇压“草寇频发”的目的,把莲城去草头变成了连城。
这里头,罗天麟造反是真的,连城由莲变连,也是真的,但是时间就有意思了。大多人都没有注意到,元代的志书里,莲一直是莲,从没有变连,一直到明初的《永乐大典》,莲也没有变连。
可佐证的史料有二,一是明朝开国时的官修国家地理志。
《大明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汀州府 長汀縣、寧化縣、清流縣、蓮城縣、上杭縣、武平縣。”
汀州府条目下,仍然,仍然是莲城。要知道府的行政设置,是明代开始的,也就是说这条讲的正是“本朝”的地理分野。
此书作者是明代的刘基,也就是著名的刘伯温,这是明代刻本,可以肯定,在朱元璋时代,正式的官方史志,也没有把莲城写成连城。
另一则就是《永乐大典》,这是奉明朝第三个皇帝之令编修的官修国史。
《永樂大典(卷之七千八百九十)》 汀州府 至到 本府臨汀志》:臨汀爲郡治長汀上接劒邵。下抵漳梅潮旁聮贑。封域之內。絕長補短。方九餘里。其距外邑則寧化蓮城爲近。清流次之。上杭武平爲遠。
遍查《永乐大典》,并没有连城称谓,要知道,这时候,这时的明王朝已经是第三个皇帝。
我们难免担心这是抄录《临汀志》和《元一统志》的结果,所以最好有一条是讲述“本朝”事情的来佐证一下。
确实是有的。
《永樂大典(巻之七千八百九十二)》蓮城縣 北團寨。元在蓮城縣(北)二十五里。後燬於兵火就縣市西庵暫駐。近方剏立寨宇
两本明初志书都明确没有“连城”,而且所述正是元以后明朝“本朝”的地理情况,所以我们可以肯定:罗天麟造反,元代统治者去莲上之草为连,这一说不成立
事实上一直到明代中期的一些士大夫编写的志书,也仍然用“莲城”,而不是“连城”。
《天下金石志》汀州府 元蓮峰山石刻馬周卿取山中竒勝命十三題刻石上○以上蓮城縣  
作者于奕正,为明嘉靖间人,而这本书的版本则是明崇禎間刻本清孫國敉校補,清翁方綱校補並跋,清葛正笏樹華跋
说明嘉靖间,也仍然有“莲城县”条目被使用。
所以到底是谁先开始胡说的呢?
层垒
我们现在能找到的最早地方志是明中叶的汀州府方志。
《嘉靖汀州府志》“【連城 舊名蓮城元至正間草寇羅天麟(脱一字反),既平因改蓮爲連盖取去草之義
嘉靖志肯定不是第一个提出“去草罗因”的观点的方志,在嘉靖志之前还有弘治志,但由于残缺,无法考证。但是有一点是无比肯定,那就是嘉靖志在使用词句上用的是不确定的“盖”。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这样用: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盖的意思,就是大约由于可能因为
所以这一句推测的话,编修者根本不确定,纯出猜想,这其实是文学性的。
比《嘉靖汀州府志》更早的应当是《明一统志》。
天顺五年成书的《明一統志》:“蓮城堡 今連城縣治,宋元符間置。紹興三年,梅州士曹虞觀上言:長汀縣南北去縣三百餘里,控禦不便。因升堡為縣。割長汀古田鄉六圑里,以益之。元至正六年,邑人羅天麟為亂,討平之,始改蓮為連,取去草之義。”
这本国史级别的志书,非常确定这个“去草罗因”的来历,虽然汀州地方志表达了不太确定的怀疑,但此后的方志则一点不怀疑了,因为有国史可循,这非常符合王朝中后期风气糜烂的特征。故而这句话“元至正六年,邑人羅天麟為亂,討平之,始改蓮為連,取去草之義。”被后边的方志反复引用,于是这个时间的错误,和改名起在的黑锅就只能元朝统治者背了。
后边的方志其实不止照抄,还自行引申。
先是明末的方志引用,引用完了就把那个关键的“盖”字给去了,似乎已经很笃定。
《崇祯汀州府志》:“连城县,府城东南,本长汀地,唐时尝置连城堡。宋绍兴三年,梅州司土曹事虞观尝摄尉长汀,以南北团去县百余里,强者肆其剽掠,弱者难于赴愬,乞置县治。获旨,置县于连城村。郡守郑强,以县境狭隘,又析长汀县古田乡六团里益焉。国朝因之,邑名连城。元至正间,草寇罗天麟既平,改莲为连,取去草之义。”
再就是清中前期的方志,不但敲定这事的真实,还把时间也定出来了。
《乾隆汀州府志》至元十五年升爲汀州路隸福建行中書省攺蓮城爲連城
连城的地方志当然照抄前志,还有就是服从前代所有府志已经得到的结论。
《民國連城縣誌》元世祖至元十五年戊寅升汀州為汀州路改蓮城為連城縣據府志 隸福建行中書省
先是据府志直抄,这表示对府志的服从。但还做了一些个小动作,借更上一级的官员的文章。
《民國連城縣誌》:“三十六年,劉令亦山捐置書院膏火田。四十四年,鄭令一崧於城北文昌閣下建培元書院,置膏火田。五賢官主之,培元紳理之。提督福建學政朱珪《連城培元書院碑》曰:'連城本蓮城也。元至正六年,去草為連。縣東十里,有蓮峯,一曰東田石。宋紹定間,邱鱗之所保也。舊有書院......’”
这里把“元世祖至元”的说法,考证为“元至正六年”,这种谨小慎微、小心求证的做法,其实就是“去草罗因”说已经产生了层垒效应,后人很难推翻此说法。
所以我们基本可以肯定,这由后人层层加码,最后无比笃定的“去草罗因”说是有巨大问题的。
因此最后一环要闭合,现在是确实改了,问题在于,什么时候改的?
《明史》与续三通
清代的国史编修者和学者其实也都注意到这一点。
张廷玉、嵇璜、刘墉等人编修的“续三通”国史丛书,就非常明确触及到这个问题。
《欽定續通典》:“汀州府 元汀州路,屬福建道宣慰司。明洪武元年,為府,領縣八。長汀、寧化、上杭、武平、清流、連城本曰蓮城明洪武十七年後改蓮曰連。
清代国史编修者非常明确点出了“莲改连”的时间,为明洪武十七年。
同时他们对于前代志书中提出的“元改蓮城為連城”表达了不同意见,但是出于修史的严谨,保留了这一条,以便后人溯源。
《欽定續通典》:“連城下按《福建通志》云:'元改蓮城為連城。’謹附識。”
这条对应的是明中叶的《弘治八闽通志》:“連城縣 舊名蓮城。元至正間草寇羅天麟平,因去草為連。”
事实上张廷玉们的考证其实也不全是因为他们自己,而是前辈提出了他们再求证。因为还有更为重要的《明史》。
因为清代初年的清人萬斯同主编的《明史》更是明确:“連城 府東南,本曰蓮城,洪武十七年後,改蓮曰連,東有蓮峯山,南有文溪,下流達於清流縣之清溪,西南有北团寨巡檢司,後遷於縣南之朗村隘,後又遷於縣西南之新泉隘。”
万斯同,出生于1638年,即崇祯十一年,死于1702年,即康熙四十一年,是实实在在跨两个王朝的人。
无论是万斯同还是他的晚辈张廷玉、嵇璜、刘墉,这些清代的文人在治学上,非常规范且严谨,故而我们有足够理由相信,这差不多就是事情原本的真相了。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非常笃定否定了元代去草的“巫术”说,结合明代开国君王的行为与学识,更大概率“莲城”改“连城”,仅仅是因为朱元璋文化程度不高,他要求奏章不说废话,而地名用字则开始简化。
历史可能也不一定都是宏大叙事,也可以充满荒谬。不过罗天麟和陈积万身上背的近八百年黑锅,算是可以放下了。
但是连城的名字公案,并没有结束。
因为只解决了“莲到连”的部分,还有“城”的部分。
城还是堡?城
都说连城是建立于莲城堡之上。
《民國連城縣誌》:“宋高宗紹興三年癸丑,初以長汀蓮城堡為蓮城縣,《宋史地理志》按:縣治舊為蓮城堡,以蓮花峯得名。堡之建設在北宋哲宗元符時。至是虞觀請建縣,乃分古田鄉六團里地,以益之。”
我们查一下元人脱脱编修的《宋史》:“南渡後,增縣一。蓮城本長汀蓮城堡紹興三年升縣。”
这就有意思了,脱脱的《宋史》是出了名的不靠谱啊。
我们今天称连城县城是不额外带城的,不然按照各地称呼县城的规则,比如龙岩城、永定城、长汀城,所以正常应当叫“连城城”,听起来很萌,但说着就别扭了。所以如果正式点就该叫“连城县城”,随意点就叫“连城”或者“县城”,甚至用“莲峰镇”来指代县城。
这种情况在别的县就不容易发生,比如汀州镇不能指代长汀县城,所以这种别扭,可能全都来自连城的这个“城”字。因此连城后代的学者和官员就很自觉地发明了一个词“连城堡”。
大多数人都说连城这个“城”字的时候,认定是在宋代建有城堡的意思,然后就不再追究,这其实是有问题的。
我们来看一看明初的志书。
《永樂大典(巻之七千八百八十九)》蓮城縣 大明清類天文分野書》:宋紹興三年。以長汀縣地析爲此縣。元仍其舊。國朝因之。臨汀志》:蓮城下縣在州南一百七十里。本長汀縣地。紹興三年。梅州司士曹事虞觀進狀。稱比甞攝尉長汀。竊見縣境闊逺。有地名南北團。去縣三百餘里。弱者難於赴愬。强者恣其剽掠。居民商旅。皆無聊賴。乞於其地分一縣。准勑置縣。因其素號蓮城村以名之。郡守鄭公强度地之宜割長汀村古田鄉六團里隷焉。郡縣志》:本州東南一百八十里本屬長汀紹興三年析置。《輿地紀勝圖經本長汀縣之蓮城村。宋朝會要紹興三年割古田置蓮城縣。元一統志鄞江志四山環遶。簇簇如蓮。始以名村。又因以名縣。右奉議郎石崇義正爲縣宰。由是境内大治。元朝至元十四年正月大兵收附。仍即舊基立治所
《永乐大典》编修时,显然收尽了志书,但从《元一统志》引《鄞江志》内容来看,《鄞江志》在明之前就佚失了,但明初《临汀志》还在。
基本所有志书都说连城在宋绍兴年间置“莲城县”是因为“莲城村”,没有任何一个志书提到了“莲城堡”。
所以应当是元朝的脱脱搞了第一家伙,问题是,他其实离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其实将近两百年了,所以他的“莲城堡”其实也是靠想象,真实的还是莲城村。
到了明中叶,这种说法被接受,且正式定下来。
《嘉靖汀州府志》:“【連城縣】 在府城東南,本長汀地,唐時,嘗置蓮城堡。宋紹興三年,梅州司土曹事虞觀上言:比嘗攝尉長汀,南北團去縣百餘里,強者肆其剽掠弱者,難於赴愬,四民無以聊生,乞置縣以治之。獲准。昔置縣連城村,郡守鄭強以縣境狹隘,又析長汀縣古田郷六團里以益爲。元至正六年,鄉人羅天麟反,改蓮爲連。國朝因之。”
不但定下来,还把莲城堡这个名字给按了上去。
问题在于,莲城村是存在的,莲城堡是不存在的,从宋代的地方居民的族谱来看,东石堡是存在的。
据福建《连城县揭氏族谱》所记载:“始迁祖揭五郎(揭猛第四十四世孙)于南宋绍兴十三年由江西广昌皂荚树下迁至福建省连城县莲峰镇揭屋坑定居。据《广东廉江揭氏族谱》载,连城始迁祖揭五郎,为揭瑱九代孙,于南宋绍兴十三年(公元 1143 年)由江西广昌皂树下迁福建连城揭屋坑,后再迁连城东田堡揭坊村六甲门(今连城揭乐乡揭乐村六甲门自然村)。廉江始迁祖揭德秀,五郎十七世孙,明嘉靖初年自连城出迁,卜筑于广东高州府石城县永平乡巡十都白慈境那蒙村(现广东廉江市长山镇那蒙村)。”
那可以同时存在一个莲城堡呢?
那就必要对堡字进行解释了。
堡是什么?
首先当然是城堡和堡垒,军事用途。
《晋书·符登载记》据险筑堡以自固。
· 魏禧《大铁椎传》送将军登空堡上。
但今天的人已经不太熟悉的是,古代的驿站称铺,而这个铺有个异体字,就是堡。也就是说铺和堡在古代是互通的,今天北方很多地方把堡也发音为铺pu或者bu。
而我们的闽西客家人,如果是更早时代迁来,比如秦汉时代就南迁了,那就极有可能,我们把铺的音也发成堡的音,bao。但是两字仍然相通。
但我们先不纠缠这个发音问题,向前求证。
古代的驿站邮传系统的标准是“十里一铺,六十里一驿”,想必我们今天在很多地方的城郊都能听闻“十里铺”的地名,比如长汀城郊就有十里铺。
至于六十里一驿,倒不一定很准,在山区,这个公里数首先能不能保证,其实是不好说的,六十里的地方,可能根本没有平地。所以按生活实践来,以汀州府管辖下的驿站系统为例。
《嘉靖汀州府志》
臨汀驛在縣治東崇善坊
舘前驛在歸陽里去府城東八十里元時設
三洲驛在宣成里去府城東八十里
百步舖去府十里在張家陂
南田舗去府二十里
新橋舖去府三十里
鴛鴦舖去府四十里
大息舖去府五十里
胡坑舖去府六十里
歸仁舖去府七十里
显然,在古代的汀州驿之间的距离会大一些,但是铺之间的距离则很标准,基本是十里一铺。
查照同为明代的志书。
《寰宇通衢》:“會同館七十里至東陽驛,六十里至炭渚驛,六十里至京口驛。”
基本是六十里一驿,有些达不到条件,就七十里,汀州府下属的这三驿,显然更达不到条件,所以八十里一驿。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莲城村当年是堡,也就是驿站铺舍,那这个地方与水西岭边上的半迳堡、冠豸山下的东田堡、隔川峡谷里名字失落的堡距离够不够?
我们用今天卫生图,以文川桥为点,测量到各乡的距离,结果如下:
文川桥至林坊 2.5公里
彭坊桥至六甲门 2.5公里
林坊区域有半迳堡,六甲门附近有东田堡,二者相差10左右,但县城“莲城堡”如果存在,与二堡都远远小于10里,只有5里左右,这显然不符合建堡的逻辑。
从林坊到各地:
林坊至坑子堡(机场) 5公里
林坊至水西岭 5公里
水西岭下至隔川 5公里
隔川至北团 5公里
北团至四堡 10公里
千万不要小看这个10里逻辑,也就是5公里逻辑,我们今天一个成年人走路的速度,平地大约可以一小时走5公里,大约两小时10公里,但是可能三小时没有办法走15公里,而四小时可能无限接近15公里,因为人的体能有限度。所以每5公里设一铺,你每走四小时就要休息了,而一天下来,你一定是无法超过30公里的,所以古代的驿站就设置成这样了,一边是度量山川河流的走向,一边是度量人的体能。最后得出的最优算法就是“五里一亭,十里一铺,六十里一驿”。人的体力在没有舟、车加持的情况下,是无法逾越这个数字的。
大概我们就会看得明白,除了县城区域,古代的堡与铺基本与今天的乡镇核心在距离上重合,这符合我们的认知逻辑。也就是说我们大体可以得出结论:“莲城村的位置,有村有'城’,但是应当是没有堡的。”
那问题就又来了,如果没有堡,也就是没有铺,城又何从谈起?城哪里来?
确实,城这个字,是一个问题。
《嘉靖汀州府志》“【連城縣 宋有周一里一百四十步外有池濠紹興間令丘欽若剏乾道間令楊立中剏三門歲久復隍端平間令米臣宏重加脩築淳祐間令羅應奇砌立甕門東曰通京西曰秋成南曰薰風歲久城圮國朝以來,止有甕門四座存正徳四年流賊竊發知縣蔣璣城七百餘丈外周圍以木栅上覆以樓暫爲守禦計九年僉事胡璉見無石城乃勸邑之殷實者分派丈尺以磚包砌邑人知府童璽慨然先砌三丈爲首倡餘各效砌共計二百七十丈公帑銀砌之者計五百丈十四年僉事周期雍按視亟命縣丞王鍾岳嚴督工匠以巨石壘城基上載加磚城始完固本府通判毛公毅建窩樓舖三十間知縣方進以磚包砌衛經歷杜太建城樓一座推官秦僎建城樓五座本縣訓導沈元貞各門命名書扁東曰寅賔西曰秩西南曰安阜北曰拱北餘二水門曰福汲曰清太規制始備
嘉靖府志说得很清楚,莲城在宋绍兴时建县,当时是有土城的,夯土的,这种土墙雨水一浇上去就坏。但毕竟是有城了,之前就没有,连土城也没有。
“莲城”,如果宋之前无城,那为何叫莲城?
这个城至底指什么?我是不能接受这个城就是城堡的。不然的话,还有个“不可能”的城堡也要接受,比如宁化的连城洞。
《嘉靖汀州府志》:“宁化县 連城洞,在縣東五里,地多黄連,唐置縣,封治于此,亦以此名縣。”
所以城有特别所指,我们查一下城字的本意。
李白的诗《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古代城与郭、沟、池并举时,就是指我们日常熟知的城。
《礼记·礼运》城郭沟池以为固。
而说文解字则把城的功能点出。
《说文》城,所以盛民也。
所以莲城的“城”和连城洞的“城”,一下就变得极为可疑,宋之前的唐,莲城村一带并无多少人民,更不需要用“城”来“盛载”他们。所以这个城只能另作他解。
确实,城字还有别解。
佳城
什么是佳城?墓地。
熟悉金庸小说的人立马就会举手,《书剑恩仇录》!
是的,正是原本记于陶然亭石碑的的清代无名氏《香冢》:“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竭。一缕烟痕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
碑已经被毁,而这段美丽文字被金庸给了窝囊废陈家洛,说是陈家洛写给香香公主。
所以什么是郁郁佳城?就是长满了草木的坟茔,但又特别好看。小说里直接就是指香香公主的坟墓。
而更早的典故是来自汉代刘歆的《西京杂记》。
《西京雜記》滕公駕至東都門馬鳴跼不肯前以足跑地久之滕公使士卒掘馬所跑地入三尺所得石槨滕公以燭照之有銘焉乃以水洗寫其文文字古異左右莫能知以問叔孫通通曰'科斗書也以今文寫之曰'佳城鬱鬱三千見白日吁嗟滕公居此室滕公曰'嗟乎天也吾死其卽安此乎死遂葬焉
从汉代开始,这个佳城郁郁就开始用于指人类的坟墓,从古到今,无数的族谱和无数的墓志铭在说祖先坟墓时,都以此“佳城”指之。
清人羅振玉校録《吳中塚墓遺文附補遺》“唐故汤府君墓志铭......嗟乎湯君俄隨風燭一閉佳城千秋
所以莲城的“城”即指“佳城”。
城名
我们把周边都遍寻一遍,大约还可以找到如下以“城”字命名的地名。
连城县有:
莲城(县城) 石固城(北团) 城石寨(揭乐) 王城村(朋口,曾用名杨城) 城溪(宣和,有上、下城溪) 丰城村(文亨富塘) 城兜(姑田) 老城(新泉西村)
清流县有:
林家城(李家)
宁化县有:
连城洞(城郊)
长汀县有:
李城(策武)
城溪(古城南岩)
城上、城下(宣成兰田)
新罗区有:
石城村(新罗万安)
这些地方确实大多都不能做城堡,不但不能做城堡,甚至不能扎个山寨,因大多地方找个平地都不容易,同时这些地方周围大多有相对大规模的墓葬。
比如长汀宣成兰田的城上城下,溪流上下分别叫墓背岗和墓塘哩。而清流李家的林家城,更是不可能有城。
这里头最为可爱也最为可笑的是王城村这个地名,当地文史工作者说是因为文天祥当年带年经过,在此驻扎,所以叫王城,其实当地还有印记是这个地方从前叫杨城。所以也不过是杨氏墓地变成了王氏佳城。
墓葬
所以在连城县城所在的地方是否曾有大规模的墓园存在呢?当然建县如此之久,大多数墓园应当已经消失了吧?不过还是可以找一找的。
《民國連城縣誌》:“邱墓之見於舊志者,有開國侯彭母夫人墓。龍爪陂上。宋元。澂江知府童璽墓。縣後。誥贈員外童應凰墓。功德橋。四川東鄊令童誠墓。馮屋坊。大庾知縣童大猷墓。晝錦橋。義寧知縣童志德墓。姚家坪。平樂府教授謝必恭墓。連安鋪。勅賜廩膳童邦傑墓。冠豸山下。將軍宋楨墓。後龍山。總管李文慶墓。横坑。總管李仲山墓。蓮塘。縣令楊方盛墓。在城東郭外。林景芳墓。鷓鴣嶺。謝君祐墓。鷲峯巖。黄一正墓。姚家坪。童坦庵墓。曾屋山。謝超墓。徐坊烏石峽。李唐墓。姚坊。知縣賴超彥墓、鄉賢賴延泰墓、教諭李兆盛墓在邑西赤嶺背知縣李烶墓在邑南坪塘八股山鄉賢童昱墓縣西李坊鄉賢童世堅墓縣南高墘上鄉賢童能靈墓縣北門外以上所列不過存前代古蹟與志前賢景仰之思其舊志未錄者闕
我把连城地方志中与县城距离超过5华里的丘墓删除掉,比如城南廖坊,比如城南田心,其实在古代都还算在城区域,但即使是这样也仍然剩下很多。我们会发现,一直到明末清初,安葬殉难知县杨方盛,当地也直接把他葬在了城边,“东郭外”。可见得,这里历史上就人口分散,空地极多,而且有营建墓园的传统与习惯。古人对于坟墓也都不像今天的人,如见鬼怪,生老病死对于古人,是更容易接受的事情,居住地与墓葬不远,也不会大惊小怪,生离死别,也不过一抔黄土。
同时因为土层不厚,适合耕种的土不算多,因此,不但平地居民远葬入山区,山区居民也越葬越远,有些坟墓在深山绝谷之中。这一面与历史上的战争频繁有关,别一面也与古代山区气候变化多端有关,人类需要考虑更多的生存因素,但又不在科学时代,只能寄托神明与风水,但表现则是越葬越远。因此当年葬得近的城居亡者,都是在人口稀少的时代,同时身份显赫。
诸多古代墓葬中,最显眼的就是开国侯彭母彭夫人墓。
这又是何许人呢?这可能是连城历史上最著名的家族,今天在连城县城区域留下了大量的以彭命名的地名。比如彭屋山、彭坊、彭坊桥。
《民國連城縣誌》彭徙潁川志稱墓在龍爪陂上已無攷惟彭坊橋側僅賸荒草一堆不久將犁鋤為田邑人傳為彭夫人墓無碑碣可辨認諸公名行志邑乘及省郡志不數百年,葬親葬身地幾無人復識况滄桑陵谷遷變無常建邑以來名人畸士湮没於荒煙蔓草閒者何限往歲亡友素征、泮擬偕同人發起保存名蹟社適逅亂離二子又先賫志以没社未成立今重編邑乘感死友之不作悼先蹟之沈淪謹錄存前日議論附諸訪册之末於彭徐卓墓先發其端俾好古者有所考稽焉錄者識
所以当年邓光瀛、罗拔茹等先生想要保护的彭夫人墓,其实是宋代的彭孙母亲的墓。彭孙何许人?
彭孙
《民國連城縣誌》:“彭孫 字仲謀,連城人,少以勇敢自負。仁宗元祐間,率里俠應募,剿江南劉石鶻,平陷辰州賊田元猛,討嶺南交趾,皆有功。諭降大盜廖恩,又招討巨盜詹遇等,悉以計擒戮之。瀘南蠻乞弟叛,上召問方略,孫言蠻夷徒恃險阻,當令坐困,廢農乏糧,久之,授首耳。與韓存寶議不合,乞歸。明年再召,上曰存寶逗遛不進乎。孫奏曰存寶不易得,願寛假以竟後功。尋命進兵討河西,獨以三千軍,獲輜重六萬。時賊勢猶張,上召問狀。對曰,寇未易猝除,宜堅壁以守,且耕且戰,期以歲月,則兵不血刃,而賊斃。明年復建言,願得籍兵五萬人,靈州可得,但不願為經略節制耳。凡進劄十五通,皆邊防機密大事。適神宗不豫寢不報。累官萊州防禦使、隴西郡侯、食一千六百户,尋乞老歸。孫歷事三朝,恩寵甚厚。年七十九,卒於潁昌,後家焉。”
彭孙,其实就是汀州武将的代表,武力值满值,智勇双全。
北宋时期彭氏墓园即在此区域营建,其实就能说明一定问题,历史以来,这一带其实是有大量墓园的。
其实大多数的州府与县城区域当年并不是最合适居住的区域,至少不是今天这样有大规模人口社区的情境。
大约有几点原因。
第一是当年文川河的水,或者说周边所有的江河水位远比今天要高,这点从席湖营的旧码头区域的高度可以得知,县城也一样。有大量区域是被淹没有,或者都在湿地状态。
第二是当年县城区域遍地是莲塘,莲城之“莲”字来自“莲花峰”之说其实不如说来自当地数量巨大的莲塘。今天县城周边还是有大量池塘,数量巨大!用于培养各种水生蔬菜,比如慈菇,以及别的水产。
第三是连城县城所在很多平地当年是填池塘而成,比如连城一中和边上的莲花村,当年就是填东台边上的池塘而成。
第四是由于县城区域地势高低,田亩很少,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田亩多在城外,而不在城内。
以上诸点原因,我们大体可以得出,古代此地并不适合农业人口大规模聚集,而在未有政策性聚集之前,比如县城,人类无法脱离农业,又大规模聚集生存,因此县城区域在唐宋时代、建县之前人口是不多的。
虽然不适合农耕时代的居民就近耕作的需求,但是却很合适营建墓葬的需求。
风水问题
中国人事死如事生,所以阳宅阴宅的风水标准基本是一至的,且都非常讲究。当然如果在平原上,这些就无法讲究了,不过在山区,这些不但讲究,还会大讲特讲。
连城县城正是如此。
先声明,这不是宣传迷信,而是我们有必要解析这些“迷信”才能透过行为去理解古人,理解古人对风水的执着,其实是现代人也放不下的安全感。或者说古人比现代人坚强多了,现代人动不动就看医生和心理医生,看到医院病好一半,古人不过是寄托风水罢了。
连城县城和大多数中国山区县城都一样,在寻址的时候,都用的是古代军队行营扎寨的逻辑,就是北山而临河,同时可以建墙坚守。
这就对地形会有必然的要求。
后屏
隔川大岭山,作为后屏,历史上把棋子岭、大岭、黄屋山、童屋山全都列为后屏的组成部分,且认定这是从汀州府过脉而来,也就是龙脉延伸而来。
后靠
马坑山、彭屋山、鹧鸪岭、曾屋山诸山立于邑后,与不算太高的蟠龙山合称后靠。作为后靠,连城历代行政长官在后靠的某个高点修有雄镇楼,以镇龙脉,分润龙气于邑中。
文砂与武砂
东台,在东门外,也就是今天一中和莲花村共有的东台山,作为文砂。东台山是当年的义冢和历代的乱葬岗,墓葬数量巨大,在历代方志中都有所体现。且此台在东门外,高出文川河相当高度。东门边上稍平之处,建有养济院。东台山上,建有山川台,用于祭祀山川鬼神。用于化解戾气,人们又在此建有东塔寺。当然这个塔,有一定文峰塔的意义。因为后来县儒学建在了这里。
西台,在西门外,作为武砂。西台位置在今天城西所在的西台山,当然这个山已经不容易看出原貌,因为1980年代开始,连城县城的居民集中建筑用地,基本是向西索取的。但小地名还有遗留,比如台下。这个台叫社稷台。
《民國連城縣誌》壇廟所以事神也明洪武六年建山川壇於東門外二十四年建里社壇成化十五年並修嘉靖五年遷社稷壇於彭坊二十一年再遷於西門郊右萬曆四年改山川壇於南順新菴背山時移儒學於山川壇天啟元年改社稷壇於西門接官亭之上杜志:。山川壇在東門外百步社稷壇西門赤嶺
玉带水
连城县城的河溪之水呈玉腰环带之态。
西溪水自隔口田与水西岭方向汇诸多小溪,过西台山下,绕西门而来。南溪北流,汇南(龙岗、席湖峡、岱山之水)东(冠豸山、石门湖、文保汤头之溪流)西(西山、五磜、上磜)二源。西来、南来二水,合流于文川桥前。
然后绕东台山之下,过定安桥,过彭坊桥,于天后宫前(莲峰镇水口),会隔川波洋之溪水,九曲而下,过揭乐,汇九龙湖之水,过官庄垅,过黄坊,汇跶砾之水,过乐太平,达灵龟山龙龟庙,即连城一邑之水口,流入清流。
连城一邑坐北朝南,水自西北而下汇南来之水,出东北方,看来水不看逝水,被历代认定是很好的风水格局。
青龙白虎
左青龙右白虎。青龙指为东面的冠豸山诸山。白虎则指为西面的水西岭诸山,北起棋子岭南至羊角寨西宝山。
青龙高而白虎低,白虎为来方入脉,即汀州府的祖龙山之脉来处,故而也被形家认为藏风纳气的好格局。
笔架山
笔架山一般不高,就像你坐在桌子之前,笔架在桌上,不会太高,但山形一般会要求好,形如笔架。
案山也不是很高,一般要求横向,数公里或者数十公里的直线。
连城居然都有。
《民國連城縣誌》筆架山 在南順里地位當田心西南距邑可三十里許頂有庵山半為太極山有玉皇宫一座建築壯麗風景天然清季燬於火址存據采訪册
这个笔架山,与西山即西宝山,是同一山脉。
这也是为何田心谢氏的谢文宝,名叫文宝的原因,面朝笔架即应生文宝也。
案山
《民國連城縣誌》筆架山 龍岡幹脈西寶山實為之輔山勢由筆架山西出直趨中南而龍岡幹脈轉從西而東若斷若連蜿蜒盤旋抵湯頭可二十里許為邑南案迤西則天馬迤東則金雞雄峙其間
今天横亘于上南盆地中,龙冈到汤头之间的浅山丘陵,正是连城的案山。县城现在看出去,是看不到这个案山的,因为现代建筑实在太过密集,而现代生活、工业、汽车尾气,也让这个距离内不再看得到案山,再加上连城机场无人机禁飞区的划定,这在古代可以大约可以看得到的,长可达二十里的浅山山线,今天就只能建议大家用想象了。
从县城向龙岗一路缓慢抬升,这个抬升长达近十五里。这是古人认为最好的案山。
案山两侧是天马和金鸡。
天马金鸡
天马山在县城南略偏西方向上,不高。
天马在南,在连城被认为是能出彭孙这样高级别武将的原因。
《康熙连城县志》:“天马山 县南四十里,状如天马。堪舆谓:天马出自南方,公侯立至。故产彭侯。”
金鸡山在南略偏东方向,很高,介于文亨与曲溪之间。连城八景之一的金鸡朝旭正是指此山。
天马不高,因为要上马。金鸡很高,因为要第一个发现日出。
这二者如同桌案边上最重要的装饰物,如花瓶,如座狮,大体只能这样做不恰当的比喻了。
望山
案山之上有望山,这一层山比案山当然要高点。
《民國連城縣誌》:“童能元先生《山川考》曰:羅列邑前為望山者,亦源五磜,迢遞而南,東向至岡上,自此而席湖隔,而紅門凹,旁分一支為天馬山,其幹則歷蔣坊,入湯頭,脈絡分明,有條不紊。”
从今天龙冈后头的山过席湖隔,过红门凹,到文保蒋屋、汤头,这一部分山高于龙岗的平原,从县城看出去,不借外物也能看到山线一脉,在县城南方的盆地边缘东西走向平直而过。此望山正是分割上南与中南的天然地理分界线。
望山以俊秀丰隆圆润,不崎不突无狼牙突兀为佳。连城县城的望山正合此标准。
前屏
从县城望出,可以在天气晴好时,清晰无比的望见一大块山在远方如屏风一般矗立天际。
那就是连城的屏山,也称铁山罗地,也称屏山罗地。莒溪人称之为大岭山,与隔川的后屏山一致的称谓。而史志上,则把这个记为银屏之山。
《民國連城縣誌》高地西南為屏山羅地向北面邑即銀屏山舊志銀屏山屹立秀傑為邑前案冬晴雪霽列嶂如銀山崠為大嶺頭分支西行為大嶺下東坑磜
旧志编修者,可能是不太明白屏山和案山的区别,案山是桌子,屏山为屏风,这个地方之所以叫屏山罗地、银屏山,正是因为她远远高出案山。
被错误认定的笔架山
很多人把金鸡山、牛头石岽、天子地这三座山形成的“山”字形交角,认定为连城的笔架山,这当然是非常大的一个错误。
第一是弄不明白笔架的含义,笔架山是不能太过高的,你想想如果笔架在一个桌子远远高过屏风,你的笔搁哪呢?
所以这个在东南方向的三峰耸立,其实是连城县城的文峰。
三峰联秀,从侧面看,是莲花的样子。
为何这么说呢?因为唐人诗写华山就是这样说的。
陶翰望太华赠卢司仓》:
行吏到西华,乃观三峰壮。
削成元气中,杰出天河上。
如有飞动色,不知青冥状。
巨灵安在哉,厥迹犹可望。
方此顾行旅,末由饬仙装。
葱茏记星坛,明灭数云嶂。
良友垂真契,宿心所微尚。
敢投归山吟,霞径一相访。
说的正是华山三峰壮美呈莲花型。
所以今天很多硬指莲城的莲字来自冠豸山的莲花峰,那还不如指这个西南方向上巽位的莲花峰呢。和这个莲花峰比起来,无论高度还是象型,冠豸的莲峰其实都与之不可比的。而且在县城你是看不到冠豸山的莲峰的,你是只能看到冠豸的。这也为何最后莲峰之名在冠豸之名兴起后渐渐消失的原因吧。
那金鸡山、牛头石岽、天子地山三山叠放在巽位,即文峰位,到底在风水上可以指向什么呢?
大体上可以是可以用于激励读书人努力,可以位列三台,也就是三省,中书门下尚书。
为什么不是连中三元呢?那得三峰先后三重顺序叠放才行啊。
县衙与明堂
连城县衙旧址灭失已经久。今天我们只能从遗存的街道名称入手来确定它的位置和朝向。
先定四边,就是前文已经说过的东台与西台,这是东门和西门的所在。
西门
于是我们今天找得到西台所在。利用“台下”和“西台路”“西台小区”这几个地名,我们可以肯定从马屎桥、汇豪名城以东,北 大西路以北,西安路以东,黄九垄以南,就是当年西台山的所在。而连城蓄牧水产局边上北大西路横跨的小桥就是当年的西门外小桥。所以今天马屎桥所在区域就是当年的西门。
东门
东台山,今天在连城一中校内,可以看得到一个小山包,若干台阶,这整个都是一个台地。
如果低于这个台地的区域,则是当年的池塘所在,我们只要用脚一走就知道,正是莲花村,在连城一中的东南面,临河。从前叫莲花塘,现在也基本盖了房子,成了村庄。从前应当是围河造池,或者县城整体水位下降后,形成的大型池塘。
东台山我们知道是现在连城一中向李彭方向延伸,那当年的东塔寺是否能定位,这将有助于我们更确定城墙的位置与走向。
那就是今天叫塔背罗屋的小地名,感谢她的遗留。她所指的塔正是东塔寺的塔。她在连城一中的东北角上。
通过东台山、塔背罗屋和莲花塘,这三个地方的定位,所以我们差不多可以确定,一中就是当年的东塔寺所在。
一中的西北方向,马路对面即是东门所在。今天东大路与莲中南路交汇点,从前东街社区居委会所在。
这个位置立马就可以定出莲中南路其实相当长一段是当时的城墙拆开改建的道路,基本完全重合。原有城墙应当从东街社区与李彭村口,也就是116路的南路口之间,拉一条相对直的线,这就是东门与北门之间的旧城墙。
北门
从前我经常认为北门一定是在彭坊桥附近,但是走一遍之后,就会非常肯定,古代的连城县没有这个财力把李彭村整个包进来,那种耗费,不是一个县,甚至不是一个州府能承受。
因此,北门在哪呢?
我们今天定位北门可以通过闸口巷,什么是闸口?城门闸。
别的地方没有叫闸口,应当是和北门的门有关,因为老人家说这个门不是拱形,而是方形,宽度3.3米,两个1.7米左右的人拉手可以够两边,故而这个门用的应当是门闸的形式,使用绞盘进行启闭。
故而北门就是今天闸口巷与连宁北路交汇处,此处为116路的北路口。116路南口到北口,也就是老北街的街道,所呈现的曲线,即是当年城墙的曲线。街道以西北为城内,街道以东南为城外。
从闸口巷口开始沿着小街向东向北,会有一条路直通彭坊桥,全长大约两里路,所经过的地方即是连城县城的城外坊,李坊与彭坊。
雄镇楼
城墙在北门之后急转向西北。
未曾出116路北口之前,有一条小巷子,向西北方向急转,此巷走向即为东北段城墙的走向。此巷所拉直线,指向之山顶,也就是今天连城县政府与连城二中共享的山顶,即为雄镇楼。
而雄镇楼向下擦着连城二中的操场与南边校舍向下,在校门口与西台路汇合,然后转向南,走向基本与西台路平行,但位置则应当向外再扩一些,甚至与汇豪名城东西区之间的小区内部路重合,然后在北大中路交汇,最后接入金山路后的小巷。
金山路后的小巷的向西南凸出的弧线,即是当年西南部墙城的走向线条。
所以最后剩下南门和两个水门,都在哪儿呢?
南门
南门其实很是明显,就是中山路正对出来,西大路与东大路、中山路三路交汇点,就是连城的南门。
因此如果你今天认为是中山路与文川桥没有对正,那其实不是,而是后来盖的房子淹没了这条直线,你从县政府的楼宇中点过花园正中点与文川桥之间拉一条直线,会很直。
且这条直线会直对屏山,就是屏山罗地的大岭山。所以连城县城的朝向并非正南正北,也就不是传说中的“天下衙门皆子午”,连城的就不是,这种朝向充分考量了风水上的前屏后靠。
西水门
今天,从西大路延伸出去,会与莲西路交汇,这条路就是1927年,福建省防军混成旅补充团长罗藻打算修建县城到朋口的公路时,对西水门进行的破拆之后形成。
所以今天桥头东北面的西市场附近,即是当年西水门所在。水门和城墙当年都是紧贴着河道的,如果没有在老城改造中造掉,我们今天应当在沿着河走时看到一段老城墙,而民居就建于墙基之上。
东水门
今天团结巷与东大路之间的交汇点,应当就是当年东水门的所在。
我们今天可以通过天宫巷的位置来定位东水门,因为天宫巷从前叫东水门外,而天后宫,则是在东门外,也就是天宫巷其实与东大路平行。
而东水门的位置也就大体可以定出了。
以上就是连城的六门与城墙,这些在府志与县志中都有详细记载,有兴趣可以按照记载进行实地行走。
《乾隆汀州府志》連城縣 宋紹興間縣令邱欽若創築土城周一里一百四十步外有濠池乾道中令楊立中作三門東曰朝京西曰騰骧南曰龍川歲久頺圯端平間㓂亂令米巨宏復築淳祐間令羅應奇重修並作甕城攺朝爲通京騰驤爲秋成龍川爲薰風後復廢明正德四年流㓂竊發知縣蔣璣築土城七百餘丈廣圍以栅上覆以樓九年僉事胡璉勸富民購磚瓦分城之先是邑人知府童璽爲部郎疏請築城至是遂捐貲爲倡十四年僉事周期雍命縣丞黄鍾缶壘石爲址甃磚爲垣高一丈七尺爲門四東曰寅賓西曰秩西南曰安阜北曰拱北水門二曰福汲曰淸泰嘉靖間建城樓六窩舗三十崇禎間知府唐世涵增高三尺  
我们定好六门和城墙的位置之后,就可以再对城内进行定位。
而定位一个县城最好用的还是庙。
历史上连城县城内很多庙,虽然今天大多不存,但留有名字遗迹也可用来帮助我们定位。
《嘉靖汀州府志》連城縣 城隍廟在縣治北四十步舊在縣治西宋紹興間剏年乆傾圯淳熈間縣令安嗣宗重建元因之國朝洪武五年知縣鄧昇移剏今所弘治七年知縣王岐新建福謙亭一座後殿廊宇重新葺理
你可能会觉得是城隍庙,毕竟这个早。但确实不是,由于历史上战火连连,连城人依赖城墙的时候远远少于依赖“众志成城”,也就是说城墙大多时候不能起保护作用,同时城隍在县署边上,是城墙之内的建筑,一般百姓是看不到也摸不着的,所以后世的城隍崇拜在连城不算很兴旺。我说借来定位的是别的庙宇。
《民國連城縣誌》城隍廟宋紹興六年建在縣治西明洪武五年移建治北弘治七年萬曆三十七年先後擴大之關壯繆廟明成化間建在縣鼓樓前先農壇在縣東石門巖前東嶽行宫宋紹興閒建在縣東定安橋下南嶽行宫宋嘉定閒建在縣南東五顯廟在縣北亦稱龍山祖廟即上廟西五顯廟在縣西亦稱金山祖廟即鄉約亭皆宋嘉定間建明嘉靖五年知縣方進改東為祝聖宫西為鄉約亭祠山廟宋建在東塔寺右祀神張渤西漢時人
金山祖庙与龙山祖庙
最先要定位的是乡约亭,也就是金山祖庙,这个位置很重要,因为我们今天还能找到这个地方。
就是在今天西市场向前走走就到的金山路。
所以什么是金山祖庙?
所谓金山祖庙指的是古代的五行崇拜中的白虎崇拜,与北门边上的龙山祖庙是成对出现的。龙山祖庙即是青龙崇拜。
金山祖庙在老城的西南角上,所以称为下庙。向西北方向划一向线,大体我们会发现这条线与西南城墙、西北城墙垂直相切的地方,大体是今天邓屋巷停车场,在城内,也还留有一些余地。
大体这个位置就是当年的龙山祖庙,也称上庙。
所以关帝庙在南城门的北面,今天中山路的顶端,今天县政府前的花园,应当是当年的鼓楼,今天连城公安局的位置应当是当年的仪门,连城县人民政府的办公楼所在,应当还是当年的县衙门,即县署所在。办公楼区域东面直到邓屋巷停车场,应当是当年城隍庙、龙山祖庙(上庙,也是后来的万寿宫、祝圣寺)、文庙和儒学的使用区域,大体与新莲路、北大路、莲中北路共同围成的地带即是。
县政府之后的花园空间当年是建有寿祠,这个寿祠是用来承接再北面的雄镇楼的龙气的。
为何?
因为雄镇楼是玄武位,一般供有真武大帝,且称后龙山,是一县的龙脉来龙之总。
而北极注死,人的寿命是由北帝也就是真武大帝所决定,故而一般人会在玄武位之下安放一个寿祠,用于增长一邑一乡的寿数,今天在连城各村庄的上水口位仍然可以看到长寿亭,正是出于这个考量。
招待所的前世今生
寅宾馆,即迎宾馆。
《民國連城縣誌》寅賓館 舊在儀門外土地祠前後遷清康熙元年知縣杜士晉仍建於舊址漳南道分司初為提刑按察分司在縣治東明洪武四年知縣鄧昇建二十八年改為建寧道成化八年乃改為漳南道至清康熙年間改為守建道後遂稱公館府館明成化六年遷建於縣治後城隍廟右
我们得给她补上一笔,“现迁县治右”,新更命“连城大酒店”。初次开业时间约1133年,重新开业约1950年,更命后重新开业约1994年,楼高9层,客房150间。
明堂
我们一路拐了好远,其实最初目的是想要说清楚县衙的方位,非常符合风水的明堂位置,事实上,连城县政府今天的朝向与格局基本还是尊重了历史传统的朝向的。
也就是说这个好风水,当年也有可能被用于墓葬,为什么我要这样猜,这样猜不会让人不快吗?
不是这样的,我这样作这样的推测自然有前文所说的“莲城”之城的因素,还有汀州地区的另一实际操作案例可以作参照。哪呢?
汀州府衙
汀州府衙现在就是长汀一中所在。汀州府衙与连城县衙的朝向不同,连城大约是丁山丙向,汀州府衙则是癸山丁向。这样说太重杂,就是都是南北向,但连城向南偏东,汀州府衙向南偏西。
这个癸山丁向是很多墓葬的取向位置,汀州府衙取了一样的朝向,但有人比府衙更快一步,那就是钟氏。
钟氏钟全慕是唐末五代时的汀州太守,他的夫人马太夫人,就安葬在府衙后的山坡上,府城扩建时将这个坟墓包了进去,于是钟氏后人在近现扫墓时就得进长汀一中。换一句话说,就相当于官方占了钟氏墓园,一定程度是因为这个位置风水极佳,不但合适安葬祖先,也适合建立活人居住、办公的明堂。再一次说明,中国人的生死观念是“事死如事生”。
因此我的推论在此进行逻辑闭环,莲城的“城”字,指为墓葬之“佳城”,完全没有问题。
至此,我们才能开始说连城是如何来的,连城的新旧中心都在哪儿,在丢失史料无数的连城,人们如何用传说替代了正史的。
真是说来话长,不过真的可以慢慢说。
古田乡与连城
古田,但凡这两字一说,人们一定有两个反应。
一个是:我去过我去过,就在福州不远,有翠屏湖很好玩。
另一个是: 我是真去过,那里有古田会议永放光芒。
我要说的古田,不是上头的古田县和古田镇。而是宋代连城建县之前的古田乡。
什么是古田乡?
我们可以追到的现存汀州志书是《临汀志》,编修于南宋末。
关于古田,我们现在能追回一部分。
《临汀志》:“长汀 乡三 衣锦乡......永宁乡.......古田乡,在长汀县东,管团里二:河源上团,岩头团。上杭县 乡团十一:平原团,平元里,安丰里,来苏里,古田里,鳖沙里,来苏团,胜运乡,兴化乡,太平乡,金丰乡。莲城县 乡一,古田乡,在莲城县东北,管团里六:南团,姑田团,席湖团,河源下里,北团,表正里。
所以我用《临汀志》就能拼回小半的古田乡,再加上对清流历史的梳理,大体上古田乡就会大半完整。
于是古田乡在唐宋全属汀州长汀县时应当包括如下。
清流县:赖坊镇、灵地镇、李家乡(旧北里,即北团里)
连城县:莲峰镇庙前镇揭乐乡北团镇文亨镇塘前乡姑田镇罗坊乡朋口镇林坊镇曲溪乡莒溪镇隔川镇赖源乡新泉镇宣和镇(除了四堡之外的全部)
长汀县:已无(原剩古田乡二团里:岩头团现罗坊、河源团现宣和)
上杭县:古田镇、蛟洋镇、步云乡。
这就完了吗?
我以前也一样认知,所以我在书写姑田历史的时候,提出的是猜想和讨论。
为什么要有古田乡?
这话就奇怪了,古田乡不是一直都在那里吗?
不是的,古田乡是人为的划界,当然有设置的原因和目的,所以我们在看完古田乡的旧疆域之后,就会明白这个设置的目的和本意,然后溯源而上,反推出古田乡可能的旧边疆。
古田乡的名字来源是因为乡有古田。
什么意思呢?就是在汀州有文字历史之前,古之时此地就有古人耕作,当汀州在唐代划入中央行政区划进行统治时,行政官员和开拓之民发现此地居然已经有更古的时代开拓的田亩。
而这些田亩基本都在玳瑁山脉之中,很多海拔还很高,这些田的属性今天看来,大多为坑田、山垅田,基本没有洋田,而开发的方式大多为烧畲。时间基本在唐初之前。
开辟这些古田的人,是中央王朝认为最不安全的人,因为有“陈本二万围汀州”“峒寇频发”之类的词。
古越人与岩画
谁开拓了这些古代田亩?古越人。
今天在姑田留下了大量的岩画,这些岩画基本与星空、狩猎、采集以及太阳崇拜相关。这些岩画基本可以推到汉代和汉代之前。
而古代这一区域在秦汉之间确实存在过一个越人建立的国度,史称南海国。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是古越南海国在与汉政权先合作后分裂,最后被来国,王都的国民大部分被迁入江淮之间变成了编民,而王都之外的国民则就近逃入各地的深山,成为“避役之民”。
所以后来的开拓者面对有着旧时记忆的越人遗民,主要还是防范,这种防范体现在各乡的设置,比如难治之区永宁乡、古田乡。此二乡差不多能把今天上杭、永定和连城的大部都包含进去。
遗落的边界
所以我们沿着玳瑁山的山线向前检索,就会发现,同属玳瑁山区的小陶镇。只看地图,就知道,没有理由这个在地方不在古田乡之中,或者说不在汀州的边界之中。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上史料。
《临汀志》:“莲城 东西一百一十五里,南北一百三十里。东至南剑州沙县界一百里,以浮流口为界,自界首至沙县二百里;西到长汀界一十里,以岩头野狐狸岭为界,自界首至长汀县一百六十里;南至上杭县界一百里,以崆岭为界,自界首至上杭县六十里;北至长汀县界六十里,以焦坑渡为界,自界首至长汀一百一十里;东南至南剑州沙县界一百五里,以浮流口为界,自界首至沙县二百里;西南至长汀县界,以河源板岭为界,自界首至长汀县一百里;东北至清流界三十五里,以上琴坪为界,自界首至清流县一百里;西北至长汀县界六十里,以四保为界,自界首至长汀县一百一十里。
东南和东显然是重复了,东南是东的错误,也是对东南方向的一无所知,因为那里深入玳瑁山脉,而行政者对此地一无所知。
但是只要有一条对的就够了。
也就是说莲城当时的边界是在浮流口。所以哪里是浮流口呢?
浮流口
很多人以为是小陶,错了,是永安。
蘇民望修蕭時中纂《萬曆永安縣誌》:“永安開建縣治,寔自景泰三年始。舊爲沙縣地,名浮流,介在沙尤清流三縣。鄧茂七伏誅後,慮遺餘黨,故設縣治以彈壓,敷政以化導。
也就是说,当年莲城县的边界是在今天永安的。具体呢?
我们从有没有办法找到更细的边界呢?有的。只要细读宋代志书的内容。
《临汀志》:“莲城县 县下铺,在县西北。岩头铺,在县北二十五里。长霸铺,在县北五十里。归岭铺,在县北七十五里。大步铺,在县东北一百七十五里。流奢铺,在县东北二百里。”
这里提到了两个铺,一个叫大步铺,一个叫流奢铺,在莲城县的东北面,一个一百七十五里,一个二百里。
大步铺与流奢铺
今天二铺都在哪儿呢?好找。
大步铺就是今天的的曹远镇张埔头村和埔岭村所在,而流奢铺则是上坪乡共裕村。
《萬曆永安縣誌》二十七都 為圖三大湖曹巖嶺後倉坪大梅溪積穀寮落溪張埔頭距城二十五里縣治東南北俱是
大步铺,这个名字在宋代就已经失落,这一定是大铺铺,在宋代设铺之前就是大铺。而流奢铺,则是刘畲铺的转音雅化。这两铺历史一定很长,因为这条路应当是沟通闽北闽东与闽西的重要通路。
从张埔头到共裕村,今天修的公路距离22公里,如果古人走相对直的路线,比如罗地峡则25里左右。
因此,我们现在非常肯定汀州边界和莲城的边界,其实在永安,以燕江为天然界线,江北浮流口即今天的下渡开始为建州沙县地界,江南为汀州莲城地界。
后退的边界
永安建县,也就是明朝景泰三年,莲城贡献了浮流口南面的地盘,这个边界一直划到了小陶的流口。
但是这并没有结束,因为明朝隆庆元年至五年之间又建宁洋县,以二十八都(西洋镇)、二十九都(洪田镇)、三十都(小陶镇)划入宁洋县,而宁洋归漳州府管辖。
还好有史志的存在,于是我们就能在志书中翻到这一条。
《永曆寧洋縣誌》均嶺 汀延分界處其水一南流入九龍江趋江東一北流入尤溪趋福州故名大陶嶺汀州沙縣接界其水歸福州
明代的宁洋修志者还有清晰的记忆,这里是汀延分界。我们因此将旧的汀州和莲城的东北部和东部边界都确定出来,那就是东北到浮流口,东到大陶岭。
而今天,则连城的边界到小陶镇的流口。
由于以上的追寻,我们大体可以把古代汀州长汀县古田乡的原有四至重新划出来了。
古田故地
清流县赖坊镇全境
清流县灵地镇全境
清流县李家乡全境
连城县莲峰镇全境
连城县北团镇全境
连城县塘前乡全境
连城县揭乐乡全境
连城县隔川镇全境
连城县罗坊乡全境
连城县林坊镇全境
连城县文亨镇全境
连城县姑田镇全境
连城县宣和镇全境
连城县朋口镇全境
连城县莒溪镇全境
连城县曲溪乡全境
连城县赖源乡全境
连城县庙前镇全境
连城县新泉镇全境
上杭县古田镇全境
上杭县蛟洋大部
上杭县步云乡全境
永安市燕江以南市区全境
永安市洪田镇全境
永安市小陶镇全境
永安市大坪乡全境
古田乡,超过三十个乡镇街道的集合,当之无愧的巨无霸。
我们恢复了古田乡故地之后,就会有一个新的问题,如果以古田乡建莲城县,那莲城县的中心在哪儿?
变动的中心
今天的连城建县于莲峰镇,众所周知。
从南宋《临汀志》开始,到《嘉靖汀州府志》,到《康熙连城县志》,再到《民国连城县志》,几乎所有的志书都这样说,似乎这个县治的中心点就没有变过。
真的是这样的吗?
如果以南团和北团的中点来说,当然这个中心点一点问题都没有,因为莲城县城是精准的压着南北团的分界线上的。但如果放到我们上文恢复的古田乡全境来看,这个中点的位置就会有非常严重的问题了。
多严重呢?严重偏离一个南北东西比较平均的县城应有的中心设置。
这也就是为什么《临汀志》莲城县条目下的古田乡的描述会是这样的。
《临汀志》:莲城县 乡一,古田乡,在莲城县东北,管团里六:南团,姑田团,席湖团,河源下里,北团,表正里。
“在莲城县东北。”这是非常容易被忽略的一句话,这个位置是哪里?姑田。
于是我们就能在方志中依照这个线索,把莲城的原有治所找回来。
《嘉靖汀州府志》“连城 在城里統圖四明縣舊古田鄉
什么意思?
在城里,就是县治所在,有四图,就是有四个左右行政村,明代县治置于此,原本在古田乡。
这也正是为何我们对于从《永乐大典》中找回来的《临汀志》觉得不靠谱的原因。真是不靠谱,极不靠谱啊,但我们只能用,不能不用,不得不用,只是用的时候要反复推敲。
这只是一条证据,似乎不足,所以我们还有一条证据。
那就是文川河。
《嘉靖汀州府志》:“文溪 在县治前,旧名清溪,一源发于长汀磜,由新林寺前过。一源发于金鸡山,由法界庵前过,合流至县。凡九折而东,流入清流界,始赴于海。因曲折如文字,故名。上有文川桥。”
原本为什么叫清溪,因为这条溪本质上是清流县名的来历所在,所以上下游都称之为清溪,只是流出清流,流入安砂后开始改名。
后来为什么叫文溪,也就是为什么叫文川溪?因为这个文川溪和在城里一样,对于连城来说是一种默认“编制”。
那问题来了,如果莲城原本的治所在姑田,这条溪的名字是否有变?我想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对姑田的溪清晰记得是叫姑田溪。
但是事情就是这样的,历史的尘埃往往只把过往的一截埋在土里,另一截则在黑暗处等着你摸索到她,她一直闪着光。
是的,我发现姑田溪向下流出了流口,进入小陶,就变成了文川溪,这个文川溪啊,向下一直流,经过洪田镇,经过大炼村,最后注入九龙溪之前,都叫文川溪!!!
是的,由此二证,可以证明,明代之前的宋代,汀州莲城县的治所,一直是姑田。而向上推至唐代,汀州长汀县古田乡的治所,一直是姑田。
姑田,原名古田。
所以割出小陶的时间和连城治所由姑田迁莲峰的时间应当是很接近的,这个时间可能要早于永安的建县,但这个时间我实在无力再证,也不怎么想证,留给乡党。
好吧,连城的正事我们聊完了,开始漫谈了。
说说价值连城的山水吧,哦,不对,山说完了,前头讲风水的时候讲完了,那就讲连城的水吧。
连城的水
先说冷水
连城缺水,很缺。基本可以说是靠天吃饭。
《明一統志》:“沙水池 在蓮城縣南四十里,春夏泉水湧溢,溉姚坊田,遇冬則涸。”
春夏地下水溶洞和暗河的水位饱满,就会从这些水池涌出,连城百姓就曾经有过没有暴雨情况下,县城区域所有水池突然全部开始涌水,造成奇怪的大水,然后一天后,旧县河流域下至上杭旧县,也传来相同的情景,说明这一带地表水脉不通,但地下水脉却是连通的。
这种靠春夏的涌水,当然只能勉强维持,有些年份大面积干旱时,这些涌水为生的区域,直接就先一步进入干旱。而冬天,则喝水都成问题。
所以县城区域自以来就相对平坦,但无法进行大规模生产活动,原因大体就在于这种类型的缺水。
连城的拥有比较大的连片盆地,人口一直都没有很大发展,也与缺水有直接关系,当然历史上发生的战争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进入现代之后,人类活动频繁,开发力量增大,而连城县城区域黄壤为主,附着岩层之上,开发过度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根据《一九九三年连城县志》,从1920年代开始,随着公路修通,造纸业过度发展,森林开始受到大规模采伐,最严重时是1958年,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之间,水土保持办公室被撤销,而水土流失也到达顶峰。直到1980年代之后,情况好转,因为项南先生主政福建,在他的家乡汀州区域大力推广煤炭
1920年代-1980年代之间这半个世纪,是连城历史以来比较难的时代,一面是现代化进程在加速城市的形成,人口一面集中一面增长,一面是人均耕地减少,一面是缺水少水的自然限制。
这是历史上县城周边的区域大规模宗族械斗的原因,也是这一区域传统就有大规模种植地瓜的原因,在连城形成地瓜产业,也正是这种自然物候条件压迫下,必然的产物。
连城县城有条路叫团结路,从前团结路是叫担水街的。
今天很多连城乡亲说这个名字应当是与挑水有关,且是从东水门出去文川河挑水。
这我就有些反对了,担水没有问题,因为连城县城区域一直到2020年也没有完全结束饮用地下水。但不能挑河里的水啊,河里的水顶多可以用来浆洗衣物,饮用是不行的,哪怕洗菜都是有些问题的。如果一定要挑河里的水用,比如烧洗澡水,那连城人的家里一定得有两个以上的大水缸,不然没法满足饮用水和洗澡水的分别。因为我没有90年代之前在连城居住的经历,这些我就没有发言权了。
挑水是必然的,但多半不是挑文川河水,上游有巨量的村庄和人口,河水水质严重不达标,古今一同。挑水应当挑的是靠近文川河一带的水井的水,这些井利用文川河的渗透,以及周围山川的水塔效应。
比如四角井,四街十三巷,巷巷通曲水”。
连城历史上居民确实有挖井的习惯,大多数是人们在宅内空地直接挖,一般三五米深就可以得到水源,很方便。但是由于这种井来源比较浅,地表的脏水在没有规范下水道流走的情况下很容易被污染,特别是城关居民大规模聚集的情况发生之后。
所以饮用水,才是事实上制约连城县城人口的主要原因。
别的地方可能打井会有些问题,但是连城似乎不得不打,还有就是似乎相对安全。这可能和连城的地下水的构成有关。1959年开始,福建省地质局开始派勘探队到连城进行勘测,并试钻机井,从此后各种机井开始打,以供驻军、厂矿以及居民用水。
这些机井所打的,是在连城的地下水储量中占比绝对的碳酸盐岩洞地下水此类溶洞多处地下 500 以下洞穴高8-60米,主要分布在城郊、北团、罗坊已钻探查明的溶洞 104 个,水量极为丰富。换句话讲,就是有100多个地下水库可用,大体上这些水库的结构稳定,只要不是过度汲取,取水之后地质是相对安全的。其余种类地下水占比很小,没有长期利用价值。
1980年代时,建成大型的深井7口,年供水1248万立方米,主要供应农业1160万立方,工业50万立方,居民饮用37万立方。别有民用水井28眼,年供水51万立方。
想必是长期抽取地下水,毕竟是不安全的,所以连城一直在寻找替代的办法。
2020年,由塘前和福地两路水厂对城区(包括揭坊)进行供水,才算结束了饮用地下水的历史。
塘前的源头之水是石槽坑水库的水,从这点上说水源村这个名字是名实相符了。福地的情况大体也这样,这确实是连城的福地了。
水质好,其实是一个区域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因为很多东西都决定于她,比如溪鱼,比如豆腐。整个连城,水质最好的可能是罗坊流出的青岩溪,和曲溪的蒲竹溪,这与上游没有工矿和大型民居,且居民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应当是有直接关系的。
再说热水。
连城是有温泉的,很多人都知道,连城以温泉命名的地名也多。比如汤头,比如新泉,比如热火坑,比如汤窟。比较出名的温泉在连城,有三处。文亨镇文保村的汤头,姑田镇的丰头,和新泉的汤池。
汤头现在开发成了温泉度假村,新泉则因为红军为群众挖了新的温泉分了男女池,同时在当地进行了整训,闻名。
其实新泉的温泉水脉跨度很大,且涌出处的温度很高,可以达到100摄氏度,这是完全可以利用的地热资源。但目前的利用还比较简单粗放。
不太出名的有一处,在莒溪的莒市村,水温低于以上三泉,但流量却仅次于新泉。我知道莒市的温泉,纯是因为童庆炳先生在他的散文中提到此泉,于是此泉突然就有了文化层垒的效应。
说到温泉文化,其实连南的文人们确实是有沉淀的。
《民國連城縣誌》陽城王璽詩曰'清潔傍溪崖連陽獨擅佳温雲生怪石暖氣溢平沙擣練宵涵月烹丹曉映霞最憐堪滌垢新德藉光華上杭劉坊温泉詩序'庚寅秋九過新泉訪張警庵留宿别墅酒閒談及堡外湯池之勝乘月往浴清潔大異恆泉華清黄山安寧得此而四同邑張賁上官滇之定邊亦云其治南有温泉不減螳螂川惜其地僻遠故鮮游而賞識者憶兒時在金齒摩蒼山側有飛泉倒瀉每浴者坐石壁下灌漱及衷表正恐華清愧其瀟灑皆以窮陬僻壤不傳聞人之筆彼亦各抱其不可知以還造物耳知不知於水固無與也因賦二章贈之兼以告好事者高空出明月容光洞如晝清川抱湯泉皭然澹塵垢水月非有私誰人有佳襄混沌流至今希音始一奏良璞甘崐岡深巖縱楩梓造物藴靈秘待時始為啟兹泉負天荒皎潔恆自喜寄言被褐士何必無知己’”
而相传上杭的至道禅师也因温泉常来卓锡,写给仙高岽和桃源山写了对联,看得出对当地温泉的爱慕,不过出家人喜欢就爱说不喜欢。
《民國連城縣誌》:“相傳題仙高崠聯:崠高仙語近隔斷紅塵何必温泉洗耳,地僻人踪遠放開青眼試看金石點頭。題桃源古刹聯:入定鵲歸巢偶觸驢聲弘悟性,談經龍助雨大開鹿野致玄風。”
当人文和温泉重垒叠放,温泉才会变得有柔滑与温度,地方才会显得美,而美食就会与文化结合在一起,不再仅只是脑满肠肥。
水患
说完冷热水,就要说一说水患。
水患有时候是患寡,有时候是患多,更多时候是患平均。
没有水的情况,很容易理解,这是上南盆地到县城的大区域的共同特点,连城如果干旱必先旱上南盆地,从隔川到莲峰,从林坊到文坑子堡、龙岗、田心。
断裂带
同时由于地处玳瑁山腹心,古田乡故地,这里的雨水一旦丰沛就会因为特殊地形而形成患多的情况。连城的乡镇大体是处于玳瑁山的几条大裂谷带上的,对于这些裂谷带,连城人是又爱又恨的。没有裂谷带,文明无从发生,因为没有通路,也就没有交流,但是有裂谷带,这些裂谷带千万年来形成的褶皱是巨型的积水器,而裂谷则是巨大的水道。所以行洪之时,容易冲坏民居,造成人物损失。这是当地居住的巨大危机,危机危机,先要度过危才有机。
比较典型的地形是旧县河大裂谷,这条断裂带深刻于大地之上,沿途有很多温泉,同时由于集水面积极大,所以在雨量超乎寻常的年份,容易造成百年不遇的水灾,尤其是山林遭遇破坏的年份,水灾同时还有泥水流。这个断裂带其实将武夷山脉与玳瑁山脉分开,是闽西重要的物理断裂,所以也必然带来文化断裂与沉积。同样典型的还有蒲竹溪断裂带,由于水患,历史上居民尝试过,最后只找到了香根与蒲竹这样少数的定居点。
旧县河所在的断裂带其实向上延伸到了清流赖坊一带。这些断裂带呈南北走向,所以最终影响了当地河流的走向,同时也影响了交流的走向,这其实是汀州形成的依据。
平均
患多患寡患平均,很多人一定认为我说错了。
其实如果把连城所有的水都向一边流,不论纳入哪里的河流,连城都会挺不一样,这不是我的说的,前辈修志者说的。
《民國連城縣誌》:“總合連城山川大勢,西北髙而東山尤高,東山又東北東南分行,萬山中間,樛結糾缠,必出連境,至龍巖之溪口、永安之小陶,而後得交通之點。西山别支,從朋口而西,順流而下,稍為展拓。東部雖牛頭崠、梅花洞山脈,布滿境內,萬壑羣山,尚有會歸之所。朋口以下,一葦可達新泉,且公路埭通,水陸無阻,西通汀贛,東連省會,南達漳潮。視附郭地平而水源短淺,北鄉水大,而未可航行,似為利便。儻能溝通内山之隔閡,維護川運之尾閭,建設適宜,控制得法,雖未必美盡東南,尚可變通盡利,亦生斯土者之責也。”
这位前辈实在是很可爱,他一面尽数了县城区域的不足,又怕伤到了居民的积极性,所以话反复着说,真是不容易。
他的话如果翻译成今天的人能听得明白的话,那就是说,连城陆路与外界沟通很是艰难,无论是龙岩还是去永安,连北水浅北乡水大也没法航船,连南最好,水陆通达。但也只能到新泉。
其实就是有一个话没有直接说出来,如果不是因为龙岗到席湖峡这一带的望山、案山隆起,县城之水,就不是北上,而是南下,汇入旧县河。加入了上南区域的水脉,旧县河的水量立马就会上涨,不但朋口到新泉是通达的,新泉下矶头也可以是通达的。而青岩河和北团诸水也会南流,而不是北流寻找出口,县城区域也就会因为水量大能行船而变得更好。
县城周边的居民对于南部龙岗一带山脉的隆起,阻断了水源南下,其实真是对柔软清秀的案山和望山的冤枉。因为这个阻断发生的时间特别早,发生于新生代即6500万年前,且影响的也不只县城区域。
1993年连城县志》是这样的描述的:“新生代,从上第三纪至第四纪喜马拉雅运动时,在燕山运动的基础上,循着旧的构造线方向,地壳继续上升,并以断块的垂直运动为主,使境内沙县组或赤石群组红色岩层普遍发生断裂。产生大规模的断块隆起,发育成巍峨的高峰峻岭(冠豸山就在这时形成)。更新世早期流水作用旺盛,河流多循断裂下蚀、旁蚀和溯源侵蚀,形成以放射网状为主的水系并使串珠状的河谷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中西部盆地内,因河流下切,形成了侵蚀阶地和沉积阶地。由于境内东部地势的抬高,导致了闽江上游各支流的通道改向,使原属汀江水系的建溪、富屯溪和沙溪在这时因连城地势的抬高,加上闽江 (中下游)的溯源侵蚀,袭夺上游水系,而转道东流,变成了闽江上游诸水。文亨乡龙岗一带出露的砾石层,就是当时汀江上游的古河道水流侵蚀后留下的砾石。”
所以从这里说,假设玳瑁山脉未曾隆起,文川、沙溪、富屯之水走汀江,那连城的地理位置就不会是一个县城,而至少是一个府城,且有可能是省会级别的府城。玩笑话罢了,我们拿6500万年前的地理与地貌玩笑,才不致于有负担。
但确实是龙岗一带的隆起成了上南与中南下南的分界点,等于把一县之水均分两处,或者三处,因为还有入九龙江的,自然这种平均,对于当地,是不太好的,但也因此就形成了连城当地特有的地理地貌特征啊,之所以她成了连城,没有成长汀、龙岩、福州,正在于此,独有的连城,唯一的连城。
连城的方志
现代
连城的县志,进入近现代是非常清晰的。
1940年前后,由时任县长陈一堃主修邓光瀛纂编的《民国连城县志》,体例完整,从大事舆情到风俗地理山川河流,全书一共三十二卷,都很完备。
1980年前后,按照改革开放之后全国清理因十年运动产生大量重复地名的目的,对各地地名进行了一次清查普查,把可恢复的和不可恢复的地名进行了重编,产生了《1983年连城地名录》,是非常重要的地名沿革史料,我把这个列入县志,虽然很多人会认为这是准县志。
1990年前后进行过一次县志的编修,称《1993年连城县志》,2000年前后再次进行了一次县志编修,称《2003年连城县志》,也有人称为《1988-2000年连城县志》陈金芳主编。90年代后的二次连城方志,都是是由连城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写。
古代
《民國連城縣誌》:“連城縣志舊序 宋紹興三年嵗癸丑,析長汀之蓮城堡及古田鄉六團里,置蓮城縣。《文獻通考》《宋史》《清一統志》並同《府志》,汀州府下稱三年,連城縣下稱六年,當誤。元至正六年,改蓮為連。至明嘉靖三十五年丙辰陶令文淵以立縣以來未經輯志,得前任金令榜彚輯志稿若干卷,采纂成書,是為纂輯縣志之始。距置縣時已四百二十有四年矣。”
这里提到的陶文渊和金榜是明朝嘉靖年间的连城县令。
《乾隆汀州府志》:“金榜金華人 陶文淵崑山人。俱嘉靖间任。”
也就是说陶文渊时代就认定连城自古无志。所以他们才开始修志。通常这本我没有见过的《嘉靖连城县志》,被认为是连城的第一本方志。这当然是不对的。因为宋代连城地方就有修志。
《永樂大典(卷之七千二百三十六)》:“《汀州蓮城志》:'堂在蓮城縣東田寨上,奉招使陳大㕘鞾、郡守李徽猷華、權郡王大夫杆,皆以紹定平冦功也。’”
这本志书为《汀州莲城志》,在编修《永乐大典》时还有。
接着是张大观在天启年间修了《天启连城县志》。
接着是十多年后崇祯年间,知县陶文彦修了《崇祯连城县志》。
然后就是清朝康熙年间由连城县令杜士晋主修谢家宝等纂编的《康熙连城县志》,时间为康熙五年。
再就是李龙官徐尚忠编修的《乾隆连城县志》,吸收康熙志的基础上有所增补。乾隆本在民国二十六年,由李云霄邓光瀛等人重印。
所以我们把连城历史上的古今县志罗列一遍,大体如下。
1133年至1258年前后,《汀州莲城志》
1556年,《嘉靖连城县志》
1621年-1627年,《天启连城县志》
1636年,《崇祯连城县志》
1666年,《康熙连城县志》
1751年,《乾隆连城县志》
1916年开始1938年修成的《民国连城县志》
1983年,《连城地名录》
1993年,《连城县志》
2003年,《连城县志》
可以考察的,大约历史上有十次修连城县志的历史,基本是与汀州的修志节奏同频。但是清代之前的《连城县志》基本没能保存下来,因为明清之交顺治年间,福建动荡,连城从县署到志书,全部化为灰烬。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连城历史扑朔迷离的原因,不是不愿意弄明白,而是实在很难弄明白。
连城古道
连城古代的道路大体可以分成内外两种。一种就是前往汀州府的,因为行政中心所在,所以读书、进仕、纳粮、官司都在这里,同时由于连城一面是沿玳瑁山脉环状分布,另一面又是沿赖坊旧县大断裂带南北纵向分布,所以按南北自古就有多条前往府城的道路。我们大体上说一说。
首先是官方驿站。
《临汀志》:“莲城县 县下铺,在县西北。岩头铺,在县北二十五里。长霸铺,在县北五十里。归岭铺,在县北七十五里。大步铺,在县东北一百七十五里。流奢铺,在县东北二百里。”
前头说过,宋代连城就是连接延汀的闽北闽西要地。所以朝廷在此设下了驿站,用于官民行旅,但比较粗糙。
到了明清时代,这个官道就会好很多。
《乾隆汀州府志》 其所有十縣總北達府治者曰連安曰分水曰新添曰南柴南達上杭界者曰田心曰馬山曰王城曰車田曰新泉舊有北安舖今裁
去汀州府
从连城去汀州,走县下铺,由水西岭(今天林坊有福村,历史上的野狐狸岭),到岩头铺(今天的连城罗坊),翻石壁山、白砂岭,到达长霸铺(今天童坊长坝),然后由归岭铺,走新店,走新桥,过南田铺,过十里铺,由汀州东门进汀州城。
但这只是北部县城区域的人们,南部区域和更北部区域的人们各有不同。比如四堡和北团的人们,就不会先下到县城来走这条官道,他们会走另一条官道。
从北团(包括清流北团区域)出发,北路走今天四桥中南,过马屋过云峰村,由山坑过南材,翻山到馆前,由大息岭也就是大雪山过鸳鸯,过新桥,入汀州。南路则由老铺口,走马罗围,走萧屋岭,走虎忙岽,过凹口,到大埔村,由宋坊走大息铺,过新店新桥,入汀州城。
南部的旧河源里的人民,包括朋口、宣和莒溪,他们由莒溪出发走璧洲、垂珠坝、王城、过水尾,走下畲峡,走上莒溪,过扬地到白叶洋,过钟屋村过南田迳,由南山坝走下店、大埔,过大坑峡、松林村、河田,走赤岭、南塅、黄馆、麻陂,经画眉桥、南里入汀州城。这条路也适用赖源、姑田,不过他们一般不入汀州走,而会往永安、龙岩方向走。
连南人民,如庙前新泉,则走老城、大同背、上罗地,过香塔,过南岭,过涂坊,过河甫,再选择去濯田还是进汀州城。去濯田则走邱坑下定,过水口,到濯田。进汀州则走元洋,过大坪,到南山,下头道路与河源人民走的一样。
去上杭
分水陆两途。
陆路,出县城向南,经姚坊、文亨、陂头、炼宝塅,过席湖峡,经鲤江、隘门、白岭,由隔口,经后铺、莒溪、小莒、百鱼岭、余畲、兰桥、赤竹岭、吕坊、马屻凹、桃坪至上杭。
水路,出县城向南,经田心,过马山前,由朋口上船,过王城,过车田,到达新泉,在矶头前走陆路,在矶上可以重新上船,由旧县,达上杭。
去龙岩
出县城向南,经姚坊、文亨、陂头、炼宝塅,过席湖峡,经鲤江、隘门、白岭、隔口、邱地尾、乐地村、马尾岭、隘上、丝瓜凹、梅村头,由涂潭过万安至龙岩新罗。
如果是莒溪去龙岩,就是直接走大岭过厦地,走曾屋过隘上,然后店头坑过梅村下涂潭,过万安到龙岩。或者走厦庄走石埔走百金山过涂潭到龙岩。
庙前去龙岩则可以走马刃凹过桃苎园过蛟洋过大池小池,到龙岩。
去永安
北路由县城走揭乐走塘前,由塘前孔道,由水源走香坑、大洋地、大朱地前过后洋、过姑田,由石后,走新亭口至小陶,小陶至永安有水路可通,可由此路达延平、建州、江浙、福州。
南路由县城走文亨文保,翻金鸡岭,过陈地、李屋、曲溪,到华坑过留垅,由上堡过董埔,由石后,过新亭,达小陶、永安。
大体上这是连城与各乡各地的连通道路,县与县之间道路较少,但是州与县之间的道路就会更重要,这应当与贸易、交流是正相关的。同时这些道路自古以来就有,完全是祖先们用两脚踏出来的,经过时间与精力、血肉测量过的最佳路径。
好吧,我好像词穷了,没有更多想说了,可能是因为上课累了,可能是写累了。
所以我为什么要写连城?
整整写了一年的连城,有些时候会疼痛得深彻根骨。
那是由于在连城的乡间图录上平推,因此我将我的某种乡土勘察当成一种很特别的溯源行为,沿着史书书写的逆向,我试图还原祖先们远来的方向与动机,以及他们出于生存的下意识开拓,无奈的山居,近疯狂又执着的繁殖行为,最后在群山万壑间举起先祖的骨头,将祂们重新洗刷干净,放入金瓮,或者背起,或者埋入更深的深山。
我们或者,就是这样把我们与祖先的前世今生,都重新遍历。
四堡的前世今生
北团的前世今生
姑田的前世今生
文亨的前世今生
林坊的前世今生
隔川的前世今生
揭乐的前世今生
塘前的前世今生
罗坊的前世今生
宣和的前世今生
朋口的前世今生
莒溪的前世今生
新泉的前世今生
庙前的前世今生
曲溪的前世今生
赖源的前世今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卢约
连城城墙:近890年卫城史
黔西南日报社数字报刊平台
莲城醉客 【七绝*年/念】文/醉客
霞浦名字由来你知道不?看这里就对啦!
你好,世界!我是福建古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