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汀州 | 胡氏源流考
userphoto

2024.02.07 福建

关注

汀州胡氏源流考

涂明谦

汀州三胡

汀州胡氏,目前可寻宗迹的总共有三支。
一是东胡,即汀东胡氏。
一是西胡,即西胡氏。
一是南胡,即汀南胡氏。
三支胡氏在族源的表达上高度一致,就是他们都是万九郎公的后代,即:世居童坊的五郎后裔,世居长汀城西的六郎后裔,和世居永定下洋的七郎后裔;今天散播于永定上杭五华乃至东南亚的胡氏基本都是万九郎公的后代。

万九郎公

先要说一下万九郎公。
在汀西胡氏的族谱中,这位先祖是表达为白石公、朱紫公的,族谱直接指他为汀州开基之祖。汀东汀南的族谱基本如此,清初迁四川和迁浙南的那些胡氏族谱基本也认同这个表达。但是这个表达肯定是错的。
先说万九郎公的名字由来。
万九是排名,万是同辈份用字,九是排行,前头有多少兄弟是不可知的,很可能只有一个。就像南海十三郎一样,要让人觉得他们家兄弟多,不容易被人欺负。这也像红军在闽西苏区时期的军团编号一样,外人很难通过数字排名摸清编制的真正人数和兵力。所以宋代以来闽西地区大量的数字排名的家族称谓,如五郎、六郎是兄弟,他们的儿子辈就可能叫十一郎,十二郎、十三郎、五九郎、六三郎,孙子辈就可能叫百二郎、百三郎、百五郎,重孙辈就可能叫千一郎、千二郎、千三郎,玄孙辈则可能叫万五郎、万六郎、万七郎。然后在以上任何一个数字接继都有可能个拾佰仟万重排。
郎,则是唐宋开始的郎名制。
比如唐初,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是大郎二郎,武则天宠臣张易之兄弟两个被呼作五郎、六郎,唐玄宗李隆基为四郎。这些名字在那个时候相当于乳名,比如我们在西安法门寺地宫中发现的刻有“四郎”的茶具,即是唐玄宗的用具。
但是宋代以后这个郎名,就渐渐从乳名变化为法名,这个法名相当于专用于人去世之后的称谓。由乳名变化为法名,只是一步之遥,因为葬仪是要把亡者按照家族排序的方式安葬入土,所以这个乳名到法名的转变是可以想象的。
日本大约也是在宋代将我国的郎名制学去,他们学去郎名制的部分正是法名部分。今天在日本的葬礼上,我们看得到在亡者在神位木主上表达为“寺院”+“释**”这样的名字,正是法名,而他们的法名多半与他们村庄里的寺院和他们的皈依有关,因为他们没有发展出宗法制。
因此,万九郎之名,正是胡氏先祖的郎名,也是他们在亡故之后的法名。
那为何白石公和朱紫公不是他的真名呢?
原因有二。
第一,是在各支派的族谱中,万九郎公都被表达为胡彭。
第二,白石当然是指一些族谱中说万九郎公来汀居住在白石乡,这是不可能的,也不可能住在朱紫坊。原因也有二,一是白石由唐代长汀县白石乡这个地名而来,后代指这个地方为白石是很少的,至少宋代很少,白石这个名字多存于方志史书;另一是宋代开始今天城西城南这一块地方开始叫青紫坊,一直到明代朱紫坊这个名字才出现。万九郎公是北宋人,他如果一定要以地名称谓,那也应当叫青紫公,所以白石和朱紫这个称谓当然是后人在修族谱的时候瞎编的。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当年的户籍制度很严格,州府所在的汀州和长汀县城,管得更严,所以白石乡也就是后来的长汀县附属的乡镇,不容易住下来,能住下来,就是朝廷从中原派来拓荒和开边的。上一站迁于宁化石壁的万九郎公,不可能从石壁这样一个中原流民中转站直接进入州府核心居住的。
所以万九郎公的居住之地和朱紫之名另有来历。

竹子峒和朱紫坊、青泰里、胡家坊

基本上大多数族谱所指,尤其是汀南粤东的胡氏谱,即永定和五华的谱,都是说万九郎公有三个孩子,他们的谱上这样记载:万九郎是从宁都上三乡苦竹凹,先迁宁化石壁,再迁到汀州府清泰里胡家坊,卒葬大塘背。
我们整理一下,宁都上三乡应当是今天江西省赣南宁都县的上三坑,从这里有捷径可从田埠乡过石城县琴江到达宁化石壁村。这两地的路程今天是五十公里,也就是一百华里。而从宁化石壁村再迁童坊胡岭,也是一百华里。
人类迁移,是有规律的。一百华里,是你仍然熟知的气候,耕作上不用重新学习,同时也是容易得到生存信息的一个距离。所以我们假设胡氏万九郎公带着妻儿们第一站是宁化石壁,这个地点刚好骑在福建与江西的交界处上,有利于他们消化福建与江西在气候上的微小差异。然后他们继续南下。
汀州府清泰里胡家坊,这当然是一个后代在抄写时出现混乱的典型。府这个建制,出现在明代,汀州在宋代就叫汀州,不能加府。而清泰里,则是青泰里的误写。有意思的是,这个名字很靠谱!因为明代开始青泰里指的是今天河田镇和策武镇的大部,而宋代中后期的时候青泰里分成了青泰上里和青泰下里。
青泰上里指的就是今天长汀县童坊镇集镇核心所在,青泰下里就是明代的青泰里,而到了明代青泰上里就和岩头团合并为青岩里了。
也就是说,这个汀州府清泰里胡家坊”唐宋元明大乱斗的地名里才真正包藏着信息。我们今天在地图上找得到这一地方,就是长汀县童坊镇的胡岭村。
为什么是这里呢?
因为青泰里这个名字中青的来历是青潭,今天童坊集镇所在的地方就叫青潭,这个青潭是真的存在一个大潭,也就是长汀人说的大塘,我们怎么看得出这个大潭的位置呢?今天童坊集镇西部河对岸有两个小地名还能看出当年潭水的范围,一个叫围岭寨,被误写为“围岭才”,一个叫营哩,围岭挡住了往洋坑、凹背的路径,而营哩,则是驻军在此的驻地,一旦有警情,他们就会到围岭寨上设防。别的地方能通过吗?不能,因为有青潭的存在。
所以迁到这里之后,万九郎公在此终老,卒葬大塘背”,这个大塘背在哪里呢?胡岭。
因为当年居住的核心是集镇上,他们看胡岭方向中间隔了一个大潭,故而他们称在大潭之南的胡岭为大潭背。
汀州府清泰里胡家坊”,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错了一个字的宋代汀州地名,这个地名,直接指出了今天童坊胡岭的位置。
说到这里朱紫坊没有出现啊。
别急,古代闽西汀州在万山丛中,平地居所,都被称之为山峒,意为山间平地。闽西有歌谣传唱:“梅花十八峒,峒峒十八洋,洋洋十八厅,厅厅一把金交椅。”意思是由做一个厅的大小的小平地若干可组成叫洋的小块平地,而若干叫洋的平地则组成连续的山间平地,即社区,而这些小平地形成的社区,自然产生出宗族姓氏与头人。
因此在今天童坊集镇我们还能从老人嘴里听到这样的称谓:青潭峒,指今天集镇到青潭村之间的平洋之地,竹子峒则指胡岭所在的小平洋,水头峒则指长春一带的平洋。是的竹子峒,这个发音和朱紫坊是一样的,所以胡家坊是最终定型的地名称谓,最早还叫过竹子峒,由于峒比较蛮野,后来大多不用,叫竹子坊,谐音朱紫坊,再后来因为胡氏在当地有绝对优势,所以最终就叫胡家坊。今天的胡岭村,当然是青潭围湖造田之后,平洋之地扩大,胡家坊的平洋不再是区域内最大。同时胡氏先祖葬于此处山岭,有相当的神圣性,称山岭河川,“胡岭”的现代称谓,也就是理所当然了。
我可能更多证据呢?当然,孤证不立嘛。

朱紫岽和汀西朱紫胡

胡氏长房五郎一支,是留守胡岭的一支,六郎西进汀州府城,而七郎继续南下,这个兄弟结构很安全,就像鸡蛋不曾放进一个篮子里。
南下的一支,走了足有两百里,中间当然是有过别的落脚点,这一支的壮大是有目共睹的,下南洋的胡氏即是他的后代。而西进的一支,走了五十华里,到达今天古城一带。有相当理由相信,这一支通过几代人的积累,在古城到汀州城西面的地区发展成为望族,我们今天看《汀西胡氏族谱》,会发现他们大多数的墓葬都在汀州城以西,分布于今天从古城镇到策武镇的工贸新城的区域,这一区域,正是古代长汀县古贵里的所在。到了第六第七代,由于家族积累足够,胡氏崛起。而我们把墓葬除去汀州府城内卧龙山附近的,大多数早期胡氏墓葬都在今天以古城元坑和梁坑为中心的古贵里区域。这个区域内有一个小地名很有意思,就叫朱紫岽,所在山脉的山南是古城南岩,山北是古城集镇区域,山西是江西福建山界,山之东是古城元坑、和梁屋头,也就是在汀西胡氏族谱中出现频率很高的城南梁家村,山之东北是梁坑,山之东南是李城。这座朱紫岽是这一带居民在风水上常用的靠山,由于地名失落,经常被乡民指为猪子岽,或者朱子岽,都不是,就是朱紫岽,“朱紫一岽,富贵盈坊”。
明代的时候,汀州城南面长汀县城里青紫坊改名叫朱紫坊,当然有可能是因为胡氏在第六七代的崛起,原本的青紫坊后来都是胡氏所居,青字给了青云坊,就是今天紫云祠所在,而紫被朱紫坊所继承,指青云坊以外的社下角、南大街西面、西水门内、罗坊、窑上、七里。若熟悉《汀西胡氏族谱》,这些地名在胡氏中前期墓葬中出现频率是很高的。
胡氏一直很肯定,朱紫胡氏这个朱紫指的是胡氏的汀州族源,但是大多数时候他们都猜这是城西的朱紫坊,但怎么可能?胡氏怎么会用一个明代才出现的地名来称谓自己宋代的祖先?
因此,无论朱紫坊还是朱紫岽,都是为了纪念他们在汀州长汀县青泰里竹子峒,即朱紫坊即胡家坊开基的,同时安葬在青泰里胡家坊的胡氏万九郎公。所以汀州三胡,无论是东胡还是西胡还是南胡,都有一个共同的源头,他们祖源指向同一个祖先。
大体我所知汀州胡氏的族源如此,供客家的胡氏乡亲参考。

(图片来自青泰里青潭郭德喜先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歙县定潭村胡氏源流考
钟氏族谱钟氏源流研讨(98)钟氏烈系世系
【文氏源流】四川三台县小隆桥文氏
子昌公的原居住地在潭州
全国胡氏族谱
胡氏大宗祠 金碧辉煌气势磅礴尽显胡家气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