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汀州 | 以河田为中心说长汀部分古今道途
userphoto

2024.03.19 福建

关注
以河田为中心说长汀部分古今道途
涂明谦

我想有必要从水陆两途的枢纽性说一下河田早熟且繁荣的原因。

水路

唐宋

长汀境内,水路可凭借的只有汀江,且路程也相对单一,从长汀往新桥,水量较小,只能走运肥小船,而从长汀往上杭,则基本只能走三板小船。唐宋水路未曾被深度开发,所以从汀江向下航行到上杭,特别简单。且中间很多滩很浅且急,船只上下受到了极大限制,操作不好,常有翻覆事件。
《临汀志》:“水路,鄞江溪自县十里而南,会于麻潭,又十五里会于南溪,又二十里会于大潭,直至上杭。”
沿途补给点少之又少,麻潭以下只有两个,一个是河田的南口,一个是河田的大潭,然后就一直到上杭,都没有了。为何是这几个补给点呢?这可能是因为溪流汇入,水流平缓,可以做码头靠岸的地方是有条件的。这里没有提到濯田水口,怀疑还没有开发,因为除了各个县城,汀州的开发是由北向南渐步推进的。

明代

明代以后会复杂一些。
《嘉靖汀州府志》:“【水路】長汀縣 自濟川橋下順流至三洲驛前,一百里。自三洲順流至藍屋驛前,又一百里。自蓝屋順流至上杭縣城外,又一百里。灘勢湍急,上通三板小船,所載不過八九担,若自長汀順流而下两日可至上杭,泝流而上,五日乃至長汀。”
虽说可能有进步,总共也就是三个大的补给点。同时三板小船是因为受限于汀江的大小,所以运力有限,不过八九担,这个情形其实终至汀江航运中断,也没有怎么变过。
什么是三板小船呢?就是舢板,意思就是由三块主要的木板拼成,最初就是一块底板两块舷板,此即三板。后来其实小船会更复杂也会更大一些些,但人们仍然把这些船称为三板小船,沿用惯例的称谓。三板小船的运力再差也好过人力挑担,所以汀江,仍然是那时上下游贸易中最主要的依赖。

清代

到了清代,水路进一步完善。
《乾隆長汀縣誌》“国朝塘汛 每水陆塘兵五名邮传附 策田 蔡坊堡 河田鐵山寨 石壁員璫 小藍河口 牯石 俱南水路
中途可停下歇脚的点增加,且每个站点都有塘兵把守,这在安全性和旅途的舒适性上都大大提升。但从水路来说,这也差不多是汀江水路辉煌的顶点了,汀江之上所有沿途封火大屋基本都是这一时期兴建起来的,而汀江沿岸的文明进步,也差不多是因此推进的。
如果从水路走,驿道其实会更细腻。
往城里走,从步塘潭、修坊码头出发,十里到蔡坊,码头蔡坊和王坊都有,再十里到东铺,也就是今天策武联溪村,十五里到德联村车头,十里到陈坊,十五里到长汀县城。
往上杭走,则也从步塘潭出发,十里到大潭,十里到小潭,十里到三洲,二十里到濯田水口,二十里到园当村,十五里到店下,五里到小澜河口,二十里到羊牯,出县境十里到渡上,十里到官庄即蓝屋驿,自此汀江较为开阔,一百里直下上杭。
随着清代前期人口的爆炸增长和近代民国和现代各时期的水利用水和水库兴修,汀江航运逐步衰落,最后在1960年代前后基本停航,陆路交通运输取代,汀江水路结束了历史使命。
相比水路的单一,陆路就丰富得多了,且进入现代之后大量的现代公路省道国道县乡道与古代官道、孔道重合,大量驿站铺舍店亭发展为村庄,不至于因为岁久不通而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

陆路

州际官道

唐宋

元代之前,州际官道走的是驴子岭隘口。
大体路线是这样的,出汀州府城后,到画眉铺十五里,到黄馆铺三十五里,南塅铺四十五里,何田铺六十里,到余地大铺,七十五里,到涂坊岭下寨八十五里,到涂坊黄家营九十五里,到涂坊丘坑一百零五里,到宣成罗坑一百一十五里,到长桥一百二十里,到畲心一百二十五里。这条官道在明代也没有彻底废弃,因为这条官道沿途仍有大量居民往来。

明代

明代开始官道开始改道,主官道不走驴子岭隘而改走三洲、水口,这与居民区的稠密程度的变化有关。可以从
《嘉靖汀州府志》畫眉舖 去府十五里黄舘舖 去府三十五里南叚舖 去府四十五里何田舖 去府六十里俱在青泰里。三洲舖 去府八十里 在三洲驛傍。大田舖 去三洲一十里。水口舖 去三洲二十里。車田舖 去三洲三十里。長橋舖 去三洲四十里。畬心舖 去三洲七十里。張屋舖 去三洲八十里。俱在宣成里,以上六舖,在府城南,通上杭之潮州路。
这条官道很正式是宋代官道的延伸,同时也多出了一些高级别的驿站、公馆。但同时宋代的温泉驿也取消了,这与河田的繁荣有直接关系,足够繁荣了,官方是不需要设驿站的。
《嘉靖汀州府志》:“三洲驛 在宣成里,去府城東八十里。成化十六年,副使劉珂命通判徐榮、知縣謝珪,即三洲舖剏公舘一所。弘治元年,奏允改爲驛。驛丞何成賫印到任。二年知府吳文度命老人賴椿督工脩建,恒厄於水。正德十五年,郡守胥文相白于當道,遷改於東一百五十步,衙宇未備。嘉靖四年,郡守邵有道檄驛丞楊信從新脩理,又作公舘一所於其旁,便於使客徃來分住,以耆民戴天賦、俞未棟督工。南段公舘 在南段舖之上平阜弘治六年知府吳文度以三洲驛至州城一站里途遥遠上司徃來中道無食息之所新剏于此仍每歲於均徭户内僉門子一名看守以供應使客
当然今天的村庄都是基于当年的铺建立的,而铺与铺的距离则很有规律,五里有亭,十里有店有铺,二十里三十里设馆,六十里七十里设驿。这样的一个交通、食宿网络,最终联结起新开发的汀州,而新移民或者山中之民会以驿站铺舍为中心进行移居、贸易,于是新的墟市也会形成,进而形成镇集村庄,这大体就是汀州的村庄距离中带有的殖民逻辑了。而方言也是按照这个逻辑进行传播、影响、变化的。
到了清代,随塘汛出现,驿站系统其实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延伸。
《乾隆長汀縣誌》國朝塘汛 每水陸塘兵五名郵傳附黄舘舖 小潭浪望洲長橋逕俱南陸路。畵眉 去縣南十里。黄舘 去縣二十里。南塅 去縣三十里。河田 去縣五十里。大潭 去縣六十里。三洲 去縣七十里設公舘。車田 去縣八十里。水口 去縣九十里。大田 去縣一百里。靖遠 去縣一百十里。長橋 去縣一百二十里。畲心 去縣百卅里設公舘。張屋 去縣一百四十里,與上杭廻龍接界。
能看出明显变化,第一是相当于沿途有了一些派出所,另外,就是比较严格的实行了十里一铺,铺以下的店和亭都没有列入记载,但确定是有的。还有就是增加了一些公馆,比如黄馆原本有馆,南塅有馆,三洲有馆,畲心有馆,道路与“休息区”、“服务区”的加水加油食宿的功能当然是大加强,而往来的安全性也自然提升,小股毛贼是不能再威胁到行旅安全了,而大的匪患则有更大的派出机构如巡检司之类的进行剿平。
除了州县际“国道”这个级别的官道之外,其实还有很县域官道,对于乡镇间往来,也同样重要,这些官道有相当部分是与“国道”重合的,重合部分的规格会提高,近集镇乡村的官道也会比较宽阔,村庄也会进行维护。

县域官道

县域官道存在的时间有些可能比州际州县官道还要长,同时因为存在主官道改道的情况。这些县域官道往往还很少在地方志上表现,不过我们可以从现有的村庄名字和距离得到这些古老的官道和驿道的情况,并将他们还原。

从河田往南山

由河田铺也就是大铺岭今天名为豆腐岭的所在出发到大路口十里,到大坑甲五里,旧时有亭,然后再五里到达南山下店,再由南山坝往大田区域或者半溪峒区域,这段路途与往连城的县际道路有部分重合。
但如果人们往大田洋背,则不会走官道,而会走孔道,即从松林走杨梅山过郑坊塅走红畲,由山间小路到达洋背岭下。
但是古代还有一条官道是往朱坊的,因为这条官道与童坊道路有相当重合,我们放到后头河田往童坊部分述说。

从河田往涂坊

河田往涂坊会走旧官道,就是由豆腐岭出到大路口十里,走姨婆凹到伯公岭,再十里,由马坑垄过马坑,过余地到大埔,再五里由大埔过石桥由杉坑上山,到达驴子岭凹口,再五里到达岭下,再五里到达甲门口,再五里过竹子下到达洋坑井水前,再五里到达大岗上,再五里到河铺,再五里达涂坊。这条道路,有一部分是汀杭官道的组成部分。
正是因为涂坊与河田的交往从前只要翻驴子岭,所以河田潘屋马坑与涂坊元坑洋坑诸村是历史通婚区域,两地婚嫁往来有近千年之数。

从河田往新桥

从河田集镇出发向北,五里到达坝丁哩,再五里到达车寮桥头屋,再五里到达刘源,再五里到达红中村,再五里到达迳背村,再五里到达蕃场,再五里到达圆丁山,再五里到达李家村牛路下,再五里达新店,可由新店选择往新桥还是过龟岭往童坊。

从河田往童坊

河田往童坊历史上有多条道路,但基本都是围绕赤峰嶂和黄田嶂展开的。
刚说过北路走迳背由龟岭、凹下往宋坊的道路,这条路往往会被往童坊北部的旅行者所选择。
当然还有孔道,不过很难走,就是由迳背走石源坑过赤坑走对米岭过刘坑经刘坑口到达青潭。这条道路当然是古代土著行走的山道捷径,也是为何青泰上里和青泰下里连结紧密的原因之一。
但这里要说的是从从河田集镇出发向北,五里到达坝丁哩,再五里到达车寮桥头屋,再五里到达刘源,在刘源由北转向东,五里到达兹山口,五里到达罗坑,再五里到达呆中坑,再五里过狮子岩达迳尾,再由迳尾五里过佛子岭,五里过胡屋,再五里过童屋,再五里过胡岭,再五里到达青潭。这是一条古道,且是一条成熟的道路,比较不受溪水山洪影响。
当然从半坑过横山背走白叶坑过茜坑到聂屋走童屋也是一条捷径,但是比上头一条就难多了。
往童坊,古代的官道则不太会选上述几条路,而会走另一条。由河田集镇出发,过豆腐岭,五里到达大韩坊,五里到达游屋圳,再五里到达高陂塅,再五里到中坑元,再五里到达双门凹,再五里到达朱坊。这条道路其实也有前往南山北部的人选择。到达朱坊之后,向北五里到达举人坪,再五里到达迳尾,下面路线就和南山下-罗坑-迳尾的一样了。
这些道路很多效率很高,是山中极为隐秘的孔道,自然,造反者也多隐于山林,这也是为何河田很多堡垒防守的方向是朝着山的方向的原因。

从河田往濯田

河田北部的蔡坊区域(包括当年青泰里策田一带)往濯田,走的是绕开麻坑嶂的两条路,一条走当坑、寨头,一条走根溪、上迳、下迳。最后会在刘坑村汇合,然后走大丰左拔丰口到达濯田集镇。
河田南部包括三洲的人们,则从河田出发过南山凹过大潭走三洲,过丘戴坊,走胡麻岗头(此处有官方设铺),走杨梅凹,走天葬地,由塍背的店背过莲湖过东山(店背的店即是官方设店),到达濯田集镇。这是一条比较容易走的浅山丘陵,没有太高的山嶂需要克服。
当然也可以搭船从河田到水口,然后由濯田河溯溪而上,但这条水路一定受天气影响严重的,同时也不合适带着货物的临时旅行者。
所以还有一条路是比较大的官道。从河田出发过南山凹、大潭、三洲,从曾坊村过义家庄,走巫坊,过大路背,走河东,由水口过渡,然后由坪岭沿南安、兰坊、莲湖东山,到达濯田集镇。有相当部分与主官道重合,路也好走,是古代称为大路的官道。

从河田往县城

上述官道,其实反向连接县城,如果不走水路也需要多次过渡。从河田集镇出发,过五通山背,过上修坊,五里到赤岭,过水东坊,过王坊,五里到达岩子前,过南口,五里到达铺头岭,过南塅,过兰岭,过分水凹,过黄馆,过麻陂,过白叶岭,过结石陂,过画眉桥,过南里,过南风亭,到达长汀县城。
更古早的时候,从南塅走南溪走南坑,由南里进城,是一条代价相对小的道路,后来发现了更直的捷径,由官方出面修整,在宋代基本由南里南坑南溪南塅走的道路就被代替代了,因为不是直线。而一系列南字打头的地名,其实是以长汀县城作为坐标点出发一路往南的途经点的命名。

所以从古代水陆两途的便利性和枢纽性上来看,河田其实是约等于长汀县的经济中心的,汀州府城是汀州的经济政治中心,所有的溢出部分,首先到达河田,这也就是河田在宋代就已经开始繁荣的原因,大体也是为何我认为南海国的中心当在长汀,而河田当年至少也是经济中心,因为古代地理因素决定了的中心权重更大,且多不为人为选择而转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峰市古地名揽胜
【奇闻】上杭下都乡豪康村有两颗榕树好奇怪,你知道吗?
宋慈开辟汀江水路连通海上丝绸之路与建兰外传
上杭紫金山1000年就是古代重要币材基地
豪情侠义豪康村
福建长汀林氏分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