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少年读典籍,《呀!海错图》:清代的纸上“海洋馆”

从西汉开始,中国人就用“海错”来描述海洋里错杂繁多的海洋生物。“错”是种类繁多之意。

《海错图》可谓是中国博物志里的瑰宝,是一本古代海洋生物的图鉴。

创作者聂璜是康熙年间的一位博物爱好者,一直对沿海生物心驰神往,想一探究竟,并决心自己编绘一本海洋生物集,以弥补自古以来此领域图谱的缺失。

他考察了天津、河北、福建等多地,画下看到或听说的每一种海洋生物,并翻阅书籍且向当地渔民求证。

最终,一本妙趣横生的《海错图》问世了,共计四卷。

《海错图》中的插画都是聂璜亲笔手绘,并给每一种生物(共300多种)插画配以朗朗上口的“小赞”(解读文字)。

在清朝,堪称是一本极其前卫、有趣有料的划时代著作。

然而,这本书长期流落民间。后被清朝太监苏培盛带入清宫,旋即成为雍正、乾隆皇帝的心爱之物之后,一场传统文化与自然科学的奇遇才流传至今。

这版童书是原版《海错图》的精编版,挑拣适合孩子们阅读的鱼兽鸟虫、神兽、自然现象等编撰成一场海洋生物知识的博物学盛宴。还包含了地理、自然、动物、神话、志怪、民俗、历史、艺术等知识。

聂璜将真实存在的海洋生物,道听途说的生物,神话传说中的生物都记载其中。

细致的工笔画,将动物们描画的惟妙惟肖,像漫画,可又一本正经。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吸引孩子们在海洋的世界里畅游。

凶猛食人的海蜘蛛、会“唱歌”的座头鲸、长着老虎脑袋的虎鲨、头生双角的潜牛、鳖身人首的“海和尚”……

科学解析、人文故事与这些奇形怪状生物的结合,不仅为孩子们一步步揭秘它们的“本尊”,还能增强人文素养。

四鳃鲈,严格说来它不是鲈鱼,而是今天的杜父鱼。西晋文学家张翰当官上任时,因想念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便辞了官,回家去了。这就是鲈鱼堪脍的典故。

箬叶鱼,是今天的比目鱼。传说,越王勾践吃鱼时,有一次只吃了一面,把剩下的另一面扔到水里。这一面竟然复活了,于是人们把它叫“王余”。

人鱼,其实是今天的儒艮。唐代诗人李颀写的《鲛人歌》的故事,格外让人动容。

如今,原版的《海错图》,三卷藏于北京博物院,一卷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而这版童书则是两处博物院藏本的精编版。它正带领着孩子们一边踏上脑洞大开的海洋探索之旅,一边体验古人的智慧和想象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海错图笔记》:一本清代“海鲜”图鉴的解密笔记
当千万网红无穷小亮遇上清代奇书《海错图》,将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最接地气的《海错图笔记》,就是新出的青少年版!
如何鉴定“网络”热门生物?
解读宫藏奇书《海错图》中的生物密码——《海错图笔记》
乾隆:这部书,满足了朕对大海的想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