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华文化为什么没有中断

中华文化为什么没有中断

人可以消亡,事情是可以忘记的,但历史终归是历史,而寻找历史背后的东西,也许会给人类一些启发和警醒,从而帮助人类更健康的走向未来。那么中华文化为什么没有中断呢?下面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做一些分析。

01

是地理环境

       我们看一看中国的地图就会发现,中国的国土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区域,它的北面和西北面是人烟稀少的沙漠、草原、戈壁;西面和西南面有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横断山等世界最高的山脉;东面则是一望无际的太平洋;而在他们的中间却有着一片广阔的空间,黄河、长江两大河流发源于青海,横贯于中国大陆的东西,黄河长江又都有着无数的支流,形成了密密麻麻的网状。中国的这种地理环境,使其与外部相对隔绝,周围形成了一个大的屏障,其内部又便于组织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02

是文明的规模

       如前面所说,另外三种古文明都是相对集中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展开的。像古埃及文明,它滋生于尼罗河的第一瀑布,也就是今天的阿斯旺附近,一直到尼罗河三角洲的地区,总面积105万平方公里,两河文明仅限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也就40万平方公里。古印度哈拉巴文明虽然稍微大一点,也不过50万平方公里,而中华文明则是在一个很大的范围内展开的。我们知道黄河流域有79.5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则180万平方公里,再加上其它,在我们中华文明整体形成的时候,总面积已经达到了几百万平方公里。这么一个如此广大的地域,形成了巨大的文化规模,而巨大的文化规模又产生了强大的文化吸附力和同化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外部力量计入,即使国家遭到了不幸,甚至部分的国土沦丧,但文化也很难被打倒,更难被征服。

03

是稳定的文化传承机制


       我们中华文化之所以没有中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华民族具有共同的文化体系,稳固的文化传统,稳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而这些文化基础的存在,除了其他因素之外,主要得力一个稳定的文化传承机制。是什么呢?科举制。我们知道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由于采取了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制。科举制的考试分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一般在省城进行,三年一次,通常安排到8月份举行,因此也叫秋试。乡试考中的称为举人,头名举人称为“解元”,中了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那么通过乡试的举人就可以于第二年的3月份参加在京师举行的会试,会试由礼部在贡院举行,同样是连考三场,由翰林或内阁的大学士来主考,考上者为“贡士”,“贡士”的第一名叫“会元”,得到了“贡士”资格的人,就可以参加同年4月的殿试。殿试那就更厉害了。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和出题,由皇帝来钦定前十名的次序,殿试只考一题,考的是对策,为期一天,录取的名单称为甲榜,老百姓也把它叫做“金榜”。

      世间所谓人生之大快“金榜题名”,其实就是来自于这里。那么金榜也分为三等,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三甲多人,皆赐进士或进士出身。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到了清光绪三十一年,也就是1905年结束,前前后后一共延续了1300年。在这1300年间,一共选出了700多名状元,10万余名进士,几百万的举人。它打破了血缘世袭和政治的垄断,动员了全社会的知识精英,将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文化传统以及道德价值观念作为必修课,代代相传。以相对公平的体制选拔出人才,用于人才的广泛传承发扬了文化。中华文化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递下来了。

      记得1621年,英国人伯顿曾经写了一本奇书,叫做《忧郁症的解剖》。在这本书当中,他盛赞中国完善的文官制度。他说中国人始终有文化的人中间来选拔官员的,他们政治上的显贵,是从德行上发现的,这种显贵是来自于事业上的成就,而不是由于出身的高贵。虽然科举制在晚期逐步走向了僵化和保守,但其维护中华文化的历史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所以有的专家也称科举制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04

是内部基因

       中国历史上尽管也存在着民族冲突和民主的矛盾,但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向强调的是整体和统一,大一统的思想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诗经·小雅》中就有这样的诗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兵,莫非王臣。”儒家更是强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定于一。”到了战国时期,大一统的思想和愿望更是深入人心。法家韩非子甚至提出了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大一统的国家模式,而“天下大同”“协和万邦”“和而不同”这些理念,在中国历史进程中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中国的历史。从秦汉以来2200多年来,统一的时间约1400多年,占了2/3,政治上分立的时间约1/3,不到800年,也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但这种分裂也只是政治上的分立,经济上的关系始终没有中断,而文化上的割裂则从来没有过。即使在分立时期,人们的心态也从来没有认为分裂是正常的,总是想着统一,做着统一,努力统一,最后也终归于统一,这,恐怕就是文化的力量了。

       记得南宋诗人陆游曾经有一首诗,叫做《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中有两句叫做“尚思为国戍轮台,铁马冰河入梦来”。“轮台”是古地名,就在今天的新疆轮台县的南部,汉朝的时候曾经在这里驻兵屯守。我们知道陆游的一生是没有到过北方,也没有见过铁马,更没有见过冰河,他居然有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诗句,仅凭文字和想象就足以让他魂牵梦绕,天天想着收复失地,统一中原。这个微小的细节体现的可不仅仅是诗人的才华,他更是诗人大一统的观念和民族的情怀。你说的大一统的思想力量有多强,同时我们中国人崇拜祖先,他们把祖先是奉为神灵来进行祭拜,用先人来保佑后人,以祭拜来追念感恩先人。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家族宗族,更大到一个民族都是这样的。

       这种崇拜的实质是什么呢?我认为这种崇拜的实质就是一种爱国爱家爱民族的传统教育。因为它契合了中国家国同构宗法一体的国情,契合了人类的本根意识。而人类的本根意识的基础是什么?就是血缘关系,它是一种亲情,而亲情更是人世间最深厚最强烈的一种凝聚力量。这种强大的凝聚力量,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演化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爱家情怀。一旦家庭或国家有难,便挺身而出,是中华儿女在家族和民族的危难关头,往往能够迸发出巨大的力量,来维护国家民族的生存,并延续自己的文明。也正是中华民族对祖先的崇拜,特别是对共同祖先炎黄二帝的崇拜,是中华文明在多元发展的同时,一以贯之地保持了自己的连续性,至少它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秀才、举人、进士在古代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科举制度的历史发展演变和影响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任用常识
【文化时评】为什么说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李国强:中华文明生命力传播力及其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