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逸仙病理学堂——胃肠道息肉
userphoto

2024.05.06 浙江

关注

息肉


临床定义:人体空腔脏器内表面上突出的赘生物。

病理学定义:上皮或腺体增生、突出于黏膜的结节。

临床特征

  • 大多散发,少数是息肉病或综合征的一部分。

  • 息肉的性质大多是良性,少数可以恶变。

  • 胃息肉癌变较肠息肉少见。


胃增生性息肉


部位:也称再生性息肉,多位于胃窦。

临床特征:最常见于老年人,约1%到20%伴有异型增生;约2%可能有局灶癌变,尤其当息肉大于1cm。

内镜所见:多单发,无蒂;表面上皮常有糜烂或浅溃疡,大小常<2cm

胃增生性息肉

组织病理学

  • 胃小凹上皮显著增生,小凹变长、扭曲、扩张并向深部间质延伸,呈锯齿状;

  • 部分小凹腺体可形成内折、分支状结构,细胞分化成熟,富含黏液;

  • 固有层间质常高度水肿,伴炎症细胞浸润。

  • 胃体腺上皮增生,含正常的胃腺细胞。

胃增生性息肉


胃底腺息肉


部位:最常见于胃底。

临床特征:好发年龄50-60岁,女性多见,通常无症状;绝大多数散发,少数为家族性,散发病例为良性,几乎没有恶性潜能。

内镜所见:好发于胃底的泌酸粘膜;单发或多发,表面光滑圆顶状、界清,直径常<0.5cm。

胃底腺息肉

组织病理学

  • 胃底腺囊状扩张,内衬一层变薄但其他方面正常的主细胞和壁细胞;

  • 表面胃小凹部分正常,部分变短或消失;

  • 壁细胞可增生,伴或不伴有腺体增生;

  • 炎症反应不明显。

胃底腺息肉


Peutz-Jeghers息肉


定义:Peutz-Jeghers综合征(PJ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良性疾病,以黏膜皮肤黑色素沉着和胃肠道息肉病为特征。

部位:约95%的PJS患者有小肠息肉,约25%的PIS患者有结肠和胃息肉。

临床特征

  • 80%-94%有相关基因LKB/STK11突变或缺失;

  • 就诊时平均年龄20-30岁,大多数患者有阳性家族史;

  • 临床表现为皮肤粘膜色素沉着和胃肠道息肉;

  • 患恶性肿瘤的风险增加,70岁时患癌总风险为81%。

内镜所见:可见于全胃肠道,最常见于空肠,其次回肠和十二指肠;息肉散在多发,多有蒂,大小从0.5-3厘米不等;肉表面不光滑,呈葡萄状,色泽与周围粘膜相同。

Peutz-Jeghers息肉

组织病理学

  • 腺上皮增生,腺管延长、扭曲、分支和轻度出芽,杯状细胞大量增生;

  • 平滑肌束呈宽大树枝状,从黏膜肌层延伸到固有层及息肉表面;

  • 息肉表面常伴囊性变,固有层成分和细胞数量正常,炎症不明显;

  • 异型增生少见,周围黏膜形态正常;

  • 诊断需要结合临床。

Peutz-Jeghers息肉


炎性假息肉


定义:由于炎症的损伤使肠粘膜发生溃疡,上皮破坏,继之上皮再生修复,纤维组织增生,增生的纤维组织与残存的岛状粘膜构成息肉(假息肉)。

部位:较少见,好发于大肠。

临床特征:常继发于大肠各种炎症性疾病,也可独立发生。

内镜所见:多为丘状或不规则形,有蒂或无蒂,直径通常<2cm;表面光滑,息肉顶部常充血、糜烂或发生浅溃疡。

炎性假息肉

组织病理学

  • 被覆正常的肠粘膜上皮;

  • 由富含炎细胞的固有层及扭曲的隐窝构成,可见隐窝扩张、分支、增生;

  • 表面可有糜烂,并可见多少不等的肉芽组织;

  • 病变相对静止阶段,可见许多指状突起;

  • 有时可见隐窝脓肿。

炎性假息肉


普通型腺瘤


部位:最常见于大肠,胃也可发生,小肠少见。

临床特征

  • 40岁之后发病率急剧增加,高峰年龄60-70岁;

  • 患者通常无明显症状;

  • 直径>2cm、绒毛状和高度异型者癌变率较高。

内镜所见:多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可有蒂、无蒂或扁平;大小自几毫米到10cm不等。

普通型腺瘤

组织病理学

  • 由异型增生的上皮组成,增殖带上移;

  • 上皮细胞均增大、变长,细胞核深染且重叠;

  • 腺体的增生主要在隐窝上部和病变表面;

  • 杯状细胞和吸收细胞数量减少;

  • 固有层可含急慢性炎症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 根据形态分为管状、管状绒毛状和绒毛状。

分级

低级别异型增生

  • 隐窝结构不复杂,缺乏背靠背、筛孔或出芽排列;

  • 细胞核拉长、深染,假复层或部分复层;

  • 细胞相对一致,多形性小,保持极向;

  • 核高度不超过细胞下1/2;

  • 核分裂像可活跃,但缺乏非典型分裂像。

高级别异型增生

  • 隐窝结构变得复杂,出现背靠背、筛孔或出芽排列,甚至坏死;

  • 细胞明显的假复层或部分复层,失去极向;

  • 细胞核高度超过细胞下1/2,可能含有突出的核仁;

  • 细胞彼此之间具有多形性,可见非典型核分裂像;

  • 细胞的核浆比值增加。

普通型腺瘤


肠增生性息肉


部位:最常见于大肠,胃也可发生,小肠少见。

临床特征:最常见于老年人;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通常无症状。

内镜所见:好发于左半结肠(约90%),尤其直肠;通常单发,多无蒂,表面光滑,有光泽,直径常<1cm。

肠增生性息肉

组织病理学

  • 细胞增生,但保持正常形态和极性,呈过度成熟表现;

  • 增殖的细胞位于腺管的下1/3;

  • 表面为分化成熟的杯状细胞和吸收细胞,数量增多;

  • 腺管增粗,形态规则,典型者腺管呈锯齿状结构,浅表部分明显;

  • 腺管缺乏分枝、出芽或隐窝扩张;

  • 细胞核无明显分层,核异型性很小

肠增生性息肉


无蒂锯齿状病变


部位:最常见于大肠,多位于右半结肠。

临床特征:好发于中老年人,患者症状不明显。

内镜所见:表面光滑,常有粘液覆盖,无蒂,通常较大(>0.5cm)。

无蒂锯齿状病变

组织病理学

  • 连续2~3个隐窝出现锯齿状形态即可诊断;

  • 锯齿状结构可延伸至隐窝基底部,隐窝基底部扩张或分支,呈靴形(倒T或L形);

  • 细胞核常有轻微不典型性,可出现泡状核、核仁明显,核分裂可见;

  • 部分病例可合并异型增生。

无蒂锯齿状病变


传统锯齿状腺瘤


部位:最常见于大肠,多位于远端结肠。

临床特征:少见,平均年龄60-65岁,女性更常见;有一定恶性潜能,可进展为癌。

内镜所见:常见于右半结肠(尤其乙状结肠和直肠);单发或多发,大部分有蒂,有时可能相当大,呈丝状。

锯齿状腺瘤

组织病理学

  • 肿瘤呈指状或绒毛状突起,腺管有明显锯齿状结构;

  • 细胞高柱状,胞浆丰富、嗜酸性,细胞核呈铅笔状;

  • 增殖带上移,细胞核假复层,通常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 少数情况下,可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癌;

  • 杯状细胞不成熟。

锯齿状腺瘤

异位隐窝形成:复杂的绒毛状结构,隐窝失去指向粘膜肌层的极性。


幼年性息肉


定义幼年性息肉病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特征是胃肠道多发息肉,主要发生在结直肠,胃和小肠也可发生。

部位:主要发生在左半结肠和直肠,85%伴有胃息肉,14-33%伴有小肠息肉。

临床特征: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错构瘤性息肉病综合征;好发于儿童(平均年龄10岁),成人亦可发生;患者常出现便血,可有腹痛、腹泻;幼年性息肉病患者进展为消化道癌的风险增加。

内镜所见:常单叶状,表面光滑,有蒂或广基,直径0.5~5cm;大息肉常呈分叶状,伴溃疡或糜烂形成;通常多发,直径几毫米到几厘米。

幼年性息肉

组织病理学

  • 隐窝呈囊状扩张,囊腔内含有粘液,被覆上皮扁平状;

  • 固有层扩张,间质疏松水肿,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

  • 缺乏明显的平滑肌束;

  • 有时可见淋巴滤泡形成,或伴有局灶异型增生。

幼年性息肉


结肠息肉小结


参考资料:

[1] 《WHO Classification of  Digestive System Tumours 》5th  Edition

[2]《第四版消化系统肿瘤WHO分类》

[3]《消化道黏膜病理活检解读》 第2版

[4]《胃肠疾病内镜、病理与超声内镜诊断彩色对照图谱》

[5]《临床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消化道疾病》李增山

[6]《消化道常见息肉性病变小结》系列文章  公众号《衡道病理》

[7]《结直肠息肉病理》公众号《今日经典病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病理诊断“秘密课”-胃肠道章节(十)
零基础学病理---无蒂锯齿状病变
预警癌前病变: 炎症性肠病相关异型增生的病理诊断及进展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及息肉二三事
2021-10-14病例
结肠腺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