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亲爱的小孩》:过于真实=贩卖焦虑?

秦昊、任素汐主演的《亲爱的小孩》突然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不仅是因为它颇具写实性的新手妈妈生活体验,更是它被一些官媒痛批“贩卖焦虑”。


看后狐狸表示,起码在我这里,《亲爱的小孩》真不算贩卖焦虑。

故事伊始,就是女主角方一诺对镜卸妆,遮瑕褪后,露出她长了斑的脸;镜中是她有妊娠纹的肚子。


然而这只是女人成为母亲所付出的第一步代价,也是最简单的。

后面还有不少“人间真实”的画面,诸如方一诺生产时丈夫肖路因为看球赛在家睡着忘记去医院,妻子独自生产后丈夫醒转匆忙赶到,妻子生产后一家人赶往医院看小孩(却忽略产后需要照顾的产妇需求)……


如果说肖路赶往医院第一件事是替他妈拿妻子的胎盘(做大补食材)属于常人很难做出的罕见事件,那方一诺产后大便失禁的尴尬和耻感,却并非罕见的“异常”。

肖路对此的反应看起来很贴心,屏退所有人后,他安然表示:“我来帮你弄”,理由也很自然——“你什么样儿我没见过?”

方一诺对此感到尊严尽失,几次推搪丈夫也并未领会她的心意。

然鹅肖路在此后反复多次的洗手动作,也暗示了他内心对妻子失禁的真实想法。

而这一点,在后面两人吵架时被重新提起,因为生育带来的身体恶性变化,在争执中成为攻击对方“不洁”的证据。


一些观众对方一诺的不满来源于她产后大变化——情绪化、易激动、不听劝,和产前那个思维清晰、做事明理的贤妻似乎判若两人,一点小事儿就能炸毛。

请的月嫂不靠谱,孩子生病没发觉,她炸毛;



婆婆小叔子不顾宝宝的健康在家吸烟,她恼;

婆婆带娃出去遛弯分心玩把娃摔了,她崩溃;

……

产后方一诺的生活完全围绕孩子打转,警惕性比以前提高好几倍,一点风吹草动就兴师动众,大事小事吹毛求疵,看起来很……

神经质?



在这些闹心的杂事儿中,丈夫肖路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他做得甚至比很多男人要更好。

他体贴关怀,媳妇和婆婆发生矛盾,他习惯性站在妻子这边,体谅妻子的情绪,从中调解婆媳关系。

他温柔耐心,方一诺产后情绪不好,他几乎从不顶嘴宽和包容,哄老婆功夫一流。


但他也并非设身处地理解妻子的情绪变化,一如妻子生产时他在家睡过头;在公司加班不想回家面对一地鸡毛。

作为男人,他无法感同身受妻子生产之痛;

作为丈夫,他也没有真情实感地承担作为丈夫的育儿责任。



而这部剧处理得颇为真实——生产后女方坐月子带娃,男方上班,因而带娃的责任“理所当然”落在女方身上。

我们的社会似乎也暗示这样的性别安排——比如要求男性成功标志是事业有成,比如只有女性求职时必被问婚育情况并成为职场竞争力(淘汰)要素之一,又比如男女产假不等强化女性养娃顾家的底层逻辑。


因此观众可以理解肖路白天上班,累了一天回家还要处理婆媳关系,应对妻子的情绪波动和生活的鸡毛蒜皮,对他在妻子的“唠叨”中欣然入睡表示理解。

这也是不少观众诟病方一诺的点,方一诺不是完美人妻——既然在家带娃,理当游刃有余地处理好生活中的一切。

然而生娃后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岂止“多了一个孩子”?

产后抑郁症之所以频发,脱离不了“传统”育儿方式中父职的缺席、家人对新生儿的过分关照,以至于新手妈妈被迫毫无准备地面对一切,又正好面临产后激素水平未恢复,身心俱疲。



电视剧并没有拍成爽文,女主大杀四方无痛生崽,家里家外一把好手,婚姻幸福,事事平衡得当,它只是展现了普通人可能的喜悲参半的人生。

很多新手妈妈在生产前,对于怀孕的生理变化、分娩的顶格痛苦和产后的身体变化、育儿的辛苦琐事顶多有个大概的轮廓。

官媒批剧制造焦虑,但焦虑在未来不确定的风险前更容易产生,而当看见了具体的细节,反倒拥有对症下药的预判能力,这也是我完全不觉得《亲爱的小孩》在制造焦虑,反而站在这个观点的反面。

我认为它在缓解焦虑。


人民网那段批评可以套用在任何现代剧上

《欢乐颂》“娘家人吸血女儿补贴儿子”、“被男友嫌弃处女情结”是焦虑;



《三十而已》“完美人妻惨遭丈夫出轨”、“沪漂恋爱遇海王物质爱情难两全”是焦虑;


《江照黎明》“丈夫集家暴、出轨、赌博,乃至杀妻骗保于一身”、“'重男轻女’原生家庭对女性造成的创伤”是焦虑;


《相逢时节》“世仇两家多年后喜提同步铁窗泪”是焦虑;



《心居》“婆媳姑嫂大大战”、“买房逼死年轻人”更是焦虑。


几乎没哪一部戏是四平八稳、不含矛盾冲突的。

没有矛盾,国产编剧好像就不知道如何推动剧情了。

再者说矛盾本是戏剧的灵魂,比起其他现代剧的悬浮和高高在上,《亲爱的小孩》做得扎实多了。

它细到方一诺生产时一个病房两个人,失禁通风也要问临床意见;方一诺再婚后也没住到什么明亮豪宅里,而是委屈巴拉地和讨厌自己的小姑子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

它当然也有基于戏剧的夸张,大到这对夫妻离婚后孩子得白血病,两家人不得不为了孩子再聚首(然而现实中有真实例子)。

小到方一诺严格的科学喂养,以及她在女儿出状况时心急如焚失去理智的样子让很多没生过孩子的“理中客”无法理解。



但自己不是、身边人没有,并不代表这种情况真的不存在。

更不代表这种情形不能在荧屏上出现。

《亲爱的小孩》如此扎眼,或许正因它的真实,真实到令一些人担忧影响年轻人结婚生子二娃三娃的信心。

没有具体的数据统计它有几分让人恐婚恐育,但它集中化地呈现产后、育儿的艰辛,用放大镜的方式展现一些平日里不曾看见的细节,其实起到了两面提示的效果。

即得知一件事的两面效果后,原来持抵制态度者反而产生较好的说服效果,且在说服之后产生“免疫功能” 。

翻译成人话就是,原本恐婚恐育的人,在提前得知可能出现的恶劣后果后,比不知道时更能接受这种结果。

这正是提前打预防针的作用。

更何况,对大多数人而言,生活远没有电视剧这么鸡飞狗跳。

无论恋爱、婚姻还是生娃育儿,都不可能如童话书般“王子公主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

但提前了解可能的问题、潜意识中接受以及提前制定应急策略,或许比头脑空空更有优势。

比如一抹黑,我更希望我们的女孩在得知可能的风险后,更自由地掌握自己的人生。

一如罗曼罗兰那句百说不厌的名言——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同样是育儿焦虑,被批评的《亲爱的小孩》,却把其他剧甩开了一截
关于婚姻,朋友圈最火的6张图!
收视一集夺冠,却被点名批评?挨骂,真冤!
《亲爱的小孩》热播:年轻人恐婚恐育都是因为媒体过度制造焦虑?
因“过于真实”上热搜,《亲爱的小孩》为何“又焦虑又上头”?
原来,我当时抑郁了!(聊聊产后抑郁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