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伤寒论原方用量的一点体会

张仲景生卒年代(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虽不知其何年著成伤寒论,但是基本可知是在东汉末年,汉室败落,诸侯战乱频发的年代,。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应该很少有专门从事药物加工炮制的商店或者作坊。当时没有象现在这样庞大的专门生产,炮制中药的产业链,买不到现在这样的晒干的饮片。所以中药都用自己采的生药,药物的加工炮制是中医自己完成的。本人认为,张仲景在《伤寒论》里的用药是生药,而非现在的干药。

这样的文字常常可以在伤寒论看到: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 芍药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为何桂枝去皮,厚朴炙过再去皮,杏仁要写去皮尖,如果是有专门卖药药的店铺,还要这么麻烦,这些活为什么商家卖出来前不搞搞好?张仲景当时是劈竹子写字,条件艰苦,不像现在印刷这样发达,惜墨如金,为何要在中药后面备注这些内容。说明这些是刚采过来生药,张仲景教后人如何炮制。

这样的例子在《伤寒论》比比皆是,如麻黄汤的麻黄后面写去节,麦门冬汤的麦门冬备注去心,四逆汤的附子后面写了生用、去皮、破八片等等等等。

另外小陷胸汤: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栝蒌实大者一枚  我们现在有栝蒌实吗?没有,为什么没有?因为栝楼里面有籽,晒干的话,里面要烂掉的。如果卖鲜栝楼,那么药店又储存不了。所以我们中医开全瓜蒌,只能如此,瓜蒌皮多少多少,栝楼仁多少多少。由此可以推想张仲景用的栝楼实是生的,而非干货。

再看小青龙汤

麻黄(去节)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桂枝各三两(去皮)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半夏(洗)也是一个证据,因为只有新鲜的半夏才需要洗去表面的粘液。杆的半夏为啥要洗?

再看四逆散方

甘草(炙)枳实(破,水泽?,炙干)柴胡 芍药

如果枳实是干药,为啥要破,为啥要炙干,众所周知,伤寒里的炙不是蜜炙,而是炒干,甘草亦同(见《雷公炮制论》甘草:雷公云:凡使须去头、尾尖处。其头尾吐人。凡修事,每斤皆长三寸锉,劈破作六、七片,使瓷中盛。用酒浸蒸,从巳至午,出,曝干,细锉。使一斤,用酥七两涂上,炙酥为度。)

再看四逆汤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附子后面明确注明生用,而且去皮,破八片。如果干品,去皮很麻烦,何来破八片,而且仲景说了,附子一枚,难道是一枚附子整个晒干吗?这就佐证了当时仲景用的附子是新鲜的附子,而不是现在的干附子。

抵挡汤

水蛭二十个(熬)䖟?虫二十个(去翅足,熬)桃仁二十五个(去皮尖)

由于水蛭是生的,才需要把水蛭熬干,如果干水蛭,为啥要熬呢?再次佐证伤寒论用药是生的。䖟虫同理。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牡蛎五两(熬)蜀漆三两(洗,去腥)龙骨四两

我再举个例:
小青龙汤张仲景用细辛三两,相当于干药45克。请问那个中医在开小青龙汤时细辛用45克(特例除外)我相信大多数中医不会这么开。为什么这样?
《伤寒论》是经典!我们后人口口声声尊重经典,但我们按经典做了吗?我们不照经典做的的原因是怕细辛的毒性。所以我由此想到张仲景估计用的是生的细辛。相当于干货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量,经方只煮一次。这和我们的用量也是接近的,也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笔者为何要提出这个问题呢?因为我觉得现代分析研究伤寒论用量的研究都是以现代的干药的为标准的。柯雪帆教授根据汉代出土文物考证汉代一两等于15.625克,可信度是非常高的。所以最近有好多人提出要恢复《伤寒论》用药量。张仲景用药量真这么大么?我们看到在四逆汤中,他用附子一枚(干药大概15-20克左右),在麻黄汤中他用杏仁70个(干药大约20-25克),大青龙汤,石膏如鸡子大(40-50克左右)。栀子豉汤,栀子十四个(20克左右)因为个数是不可改变的,由此说明张仲景用量并没有我们想象的这么大。我认为,要研究古人的用量,不仅仅只考虑当时的度量衡,也要考虑当时的社会、自然情况。众所周知,干药和生药的用量标准是相差很大的。很多学者从事张仲景药量研究,也有很多人提倡恢复仲景原方原量,但是很少有人去质问,张仲景用的药物是干的?生的?我觉得这点不容忽视。

另外仲景煎药只煎一次,而非现在的两到三次,以伤寒第一方桂枝汤为例

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请看仲景只煎一次,而现代煎两到三次,虽然第二煎煮溶出物浓度或许不如第一次煎煮,但总溶出物自然比单次煎煮要多,所以用量做相对减少也是合理的。

中医学连绵不绝没有断代过,想一想为什么后世为用量忽然变得这样小了呢?重要的是用量这么小,还是有效的呢?如果无效早就自然淘汰了。且看主流经方大家的医案,刘渡舟、岳美中、胡希恕、范文虎等。他们的用量都不大。笔者也在临床上反复验证了,如果用《伤寒论》三分之一左右的药量,在辩证准确的情况下,效如桴鼓!那么仲景医圣为何用量如此大,难道古代野生的药效还不如现在种植的。

我觉得《伤寒论》是经典,里面的用量应该是最合理的。问题就出在张仲景用的是生药,而且只煎煮一次,所以药量大。我们在研究《伤寒论》药量时不能忽视用药的是否晒干或炮制过。当然,这只是本人的一点看法,留给大家商榷。

注:此文伤寒论版本以宋本伤寒论,赵开美本为底本。

2016.7.1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方大枣用量小议
日本对葛根汤的研究与临床应用
《伤寒论》张仲景“用药明传之秘”——以“...
读书笔记——《伤寒论》四逆汤与当归四逆汤之辨
附子用法与用量(1)
从张仲景方剂配伍规律谈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