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春,《十一五刚要》明确提出,18亿亩耕地是未来五年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不可逾越的一道红线。9月6日,国土资源部上报的《全国土地总体规划刚要》意外地没有被国务院通过。随后,国务院强调,18亿亩耕地的红线坚决不能突破,不仅要管到2010年,而且要管到2020年甚至更长时间。然而,从近十年的各项数据看,这条“18亿亩红线”,保住的仅仅是数字,而不是耕地的实质安全。

从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全国耕地总面积看,自2001年的19.14亿亩,到2008年的18.257亿亩(2009年至今的数据未公布),全国耕地保有量尽管仍在18亿亩红线之上,但仍呈减少趋势,且逼近18亿亩红线。尽管每年仍有新增耕地,但因建设占用、灾毁、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导致的耕地减少数量大于新增耕地量。以2008年为例,建设占用287.4.万亩,灾毁耕地37.2万亩,生态退耕11.4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37.4万亩,总计减少耕地373.3万亩,而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仅为344.4万亩,全国耕地净减少29万亩。

媒体曾广泛报道,高尔夫球场的兴建热潮侵占了大量耕地,但按以公布的全国327个高尔夫球场算,其占据的640176.655亩土地,不到2010年全年国有建设用地实际供应总量642.3万亩的10%。高尔夫球场用地其实是建筑用地,真正占用农业耕地的少之又少,即使按所有高尔夫球场占用的都是耕地算,也仅相当于2010全国基本耕地面积的0.04%。

耕地面积减少的真正原因,在于城市化的扩张。2001年城市化率仅为30.8%,十年之后,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50%。城市化过程中,建设用地的增加势所难免,这构成了对耕地保有量的巨大冲击。2010年全国批准建设用地48.45万公顷,其中农用地33.77万公顷,耕地21.19万公顷,批准建设用地中耕地占比43.7%。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赵烨专门核查过1997年到2010年的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面积——2746.5万亩,相当于半个海南省版图。

18亿亩红线的国策,地方政府用地时不可逾越,但保数字的手段,可以说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媒体报道的地方官修编土地总体利用规划,把良田变成建设用地,再到偏远之处画出一块新耕地,不管能否更重,耕地总面积是不变的。2002年4月,浙江省实施的“山海协作工程”,其内容之一即由丽水、衢州等欠发达的多地地区为杭州、宁波等市完成新增耕地指标,“双方各取所需。耕地指标的交易中,欠发达地区获得收入,发达地区获得建设用地指标,耕地质量则不在“18亿亩红线”的考量范围之内。

即使勉强保住了耕地红线的数字,耕地总体质量仍然堪忧。

一方面,耕地的生产能力正在下降,优质耕地的比例变低。调查显示,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别为9.80等,等别总体偏低。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低等地面积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67%、29.98%、50.64%、16.71%。全国耕地低于平均等别的10至15等地占调查与评定总面积的57%以上;全国生产能力大于1000公斤/亩的耕地仅占6.09%。中国耕地质量总体明显偏低。

另一方面,耕地污染情况正在恶化。国家环保部部长周生贤,于2011年10月2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的正式报告中批露,中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占18亿亩耕地的8.3%。污染最严重的耕地主要集中在耕地土壤生产性状最好、人口密集的城市周边地带和对土壤环境质量的要求应当更高的蔬菜、水果种植基地。周生贤在报告中还透露,中国当前约有1.2万座尾矿库,其中危、险、病库占12.4%,对周围水和土壤环境污染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