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看交通文化遗产 赏湖南石拱桥(上30座)
湖南地区的石拱桥形制多样,有单拱与多拱、敞肩与直肩、桥面平直与弧形,有无桥亭、引桥、桥墩分水锥、台阶、人力车道、护栏(沿)和桥额等。拱券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半圆拱、圆弧拱、椭圆拱、抛物线拱等。拱桥取材因地制宜,并随着地域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主要有花岗石、青石、红砂岩、灰页岩、青砖和砖石混合结构等。湘中以北地区以花岗石居多,湘东地区部分石拱桥采用红砂岩,其他地区常用石灰石。明洪武元年(1368年)建造的攸县重兴桥是我省现存最早的砖石混合拱桥。
石拱桥是湖南现存数量最多的古桥。其中,澧县花瓦桥是省境年代最久的石拱桥;临澧佘市桥是国内现存最早的连拱石桥;湘乡万福桥被誉为“楚南大观”,“湘乡倒扒”可鼓帆通过;“楚南第一桥”的美称则属衡山白果桥;澧县多安桥是境内现存最大的古拱桥,也是第一座跨越四水干流澧水的石拱桥;新化油溪桥是境内单孔跨径最大的石拱桥,跨径达到28米;醴陵中坝桥是湖南现存孔跨最多的古拱桥,全桥19孔;东安斩龙桥发现的碑刻女书改写了女书传承的固有观念;汝城兴隆古桥与拱顶古树及周围珍惜树木群落形成罕见的景观组合,堪称桥梁史上的奇迹。
部分质量较好的古代拱桥被改造为现代公路桥,如湘乡万福桥、澧县多安桥、新化油溪桥、郴州苏仙桥等。醴陵渌江桥、衡阳青草桥、衡山马迹桥为历代文人称道,留传了不少佳话。
一、宋代以前
01万岁桥  02接履桥  03花瓦桥  04两叉河桥 05定胜桥  06斩龙桥
07三眼桥  08步灜桥  09蓝溪桥  10石羊桥  11青草桥  12皋陶桥
二、元明
13佘市桥  14十里桥  15三拱桥  16南溟桥  17长田桥  18四拱桥
19枫林铺桥 20桐梁桥  21白果桥  22耍溪桥  23七拱桥  24女子桥
25西门江桥 26横岭桥  27龟灵桥  28大埠桥  29重兴桥
三、清代
30万福桥  31油溪石拱桥32石灵桥  33三元桥  34兴隆桥  35吴杨桥
36枫林桥  37多安桥  38万年桥  39沿溪桥  40洪城桥  41松竹桥
42毛公桥  43岭北桥  44冠南桥  45渡头桥  46化龙桥  47乌巢河桥
48联珠桥  49接龙桥  50清江桥  51西佛桥  52台源桥  53安乐桥
54遇仙桥
四、民国
55同仁桥  56曾家滩桥 57德星桥  58渌江桥  59杏仁桥  60兰塘桥和惜字炉
61中坝桥
五、其他及补遗(注:资料源自蒋响元编著的《湖南交通文化遗产》)
62东安广利桥
01万岁桥
万岁桥,又名万寿桥,位于郴州北湖区石盖塘镇万寿桥村,湘粤古驿道上。始建于秦嬴政三十三年(前214年),历代均有修缮,清道光九年(1829年)改建为石拱桥。2009年2月公布为北湖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3月公布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万岁桥系5孔等跨石拱桥,长约20米,宽约5米,青石砌筑,半圆形拱,桥券石横联砌置,桥面上铺砌2~3米宽的石板。离万岁桥不远,保留一段骡迹古道,长约200米,路面基本完整,骡迹清晰,是当年郴州九十里骡马大道的组成部分。
该桥是郴州城区后街南关至宜章九十里大道上的一座重要桥梁,湘粤古道的标志性建筑。历代文献均有提及。当地歌谣“十里路上到坡,二十平地起风波,三十折岭高万丈,四十两路叉平和,五十良田屋还饷,六十万岁桥上过,七十韩公走马岭,八十亭子对庙角,九十南关抬头看,望见郴州一大窝”。
02接履桥
接履桥,位于湖南零陵接履桥镇,湘桂古驿道上。始建于三国时期,明天启七年(1628年)改建为单孔石拱桥,清乾隆六年(1741年)修缮。桥长13米,宽8米,高4.4米,跨径6米。现存有明、清两代修缮的桥碑。
关于接履桥的由来,民间传说有两种。一种说“八仙过海”里的何仙姑,生于零陵区紫金山下的何仙观(尚存仙姑庙遗址),传说何仙姑飞腿一双绣花鞋,引出了接履桥。清康熙《永州府志》载,接履桥,“相传唐仙堕履于此”。又传三国时张飞取零陵,立城廓高呼,此地桥边遥接回音,得名“接音桥”。1934年8月23日,任弼时、王震率红六军团途径接履桥,前往湘西与贺龙红军会师。
03花瓦桥
花瓦桥,位于湖南省澧县宜万乡花瓦村,湘鄂古驿道上,跨湘鄂两省界河。修建于唐贞观初年,尉迟敬德出任襄州(治今湖北襄樊)都督时(629-632)监造,是湖南境内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1991年公布为澧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桥南北走向,单为单孔石拱桥,两小拱为后人扩建。全场21米,跨径7.5米,宽5.3米。由于岁月变化桥位逐渐下沉,丰水季节大部分水淹,早在旱季才得以露出全貌。
04两叉河桥
两叉河桥,位于湖南凤凰县历史文化名村——千工坪乡 田冲村古苗道上,古苗墟遗址旁,跨沱江直流两叉河。据碑刻记载,修建于后唐天成年间(926---930)。该桥为单孔石拱桥,全长11米,宽4.7米,高6米,净跨9米,拱圈厚度0.4米,料石砌筑,桐油两端各设7级踏步上桥顶。
除两叉河桥外,沿田冲溪上溯的1公里的河段内,尚存6座古桥,其中4座净跨为4-5米,两座净跨约1.5-2米。田冲村古时设有苗墟,多条古苗道通山江镇、千工坪乡、麻冲乡、都里乡苗寨。
05定胜桥
定胜桥,又名永丰桥,位于湖南双峰永丰镇谭宝古驿道上,跨湄水河支流测水。始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原为3孔石台木面桥,后水毁,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改建5拱石桥。《大清一统志》载:“一永丰桥在湘西县西南一百里,路通宝庆。旧名定胜桥,宋祥符中建,明成化中修”。清道光年间重修,明国33年(1944年),因抗击日本侵略军予以炸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复。该桥为5孔等跨石拱桥,桥长50米,宽8米。
晚清重臣曾国藩曾和友人游览定胜桥。当时桥上晒着许多荞麦,友人触景生情,即兴吟出上联:“定胜桥,桥上麦,风吹荞动桥不动”。曾国藩则指着桥边不远处一颗桑树,从容对出下联:“河边桑,桑上霜,日晒霜溶桑布溶”。
上个世纪20年代,永丰镇曾经是湖南农民运动的中心。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在《大革命在永丰》中写道:“长沙以南一百英里处有个永丰小镇,还有它的县城湘乡,所有的外国人都确认那儿曾是革命的”最赤化“的两处地方。走过房子和涨水的河流间那段垫着石块艰难的路程,横过石拱桥(即定胜桥),来到了河对岸。
06斩龙桥
连接古镇芦洪市镇南北的“斩龙桥”始建于宋朝,桥长56米,宽2.2米,高4米。桥有三拱,每拱为半圆形。远眺石拱桥,拱与水中倒影相吻,呈现出三个浸入水中的圆月。桥面用青石板铺砌,两边有石栏石柱,每根石柱上雕有貌似仙桃的石垛。拱脚薄而尖,亭亭玉立,自古就有“金鸡脚、豆腐块”之说。整个石桥全部用青石垛、青石板、青石砖筑成,未用其他任何建筑构件支撑。其结构之严谨,工艺之奇巧,气势之恢宏,直令今人叹为观止。“斩龙桥”历经数百年冲刷和洗礼,至今仍坚如磐石,岿然不动。据说1945年,日寇入侵古镇,曾从飞机上投掷两枚炸弹企图炸毁“斩龙桥”,但未得逞。解放初期,白崇禧之部欲阻止解放军南下,投掷数枚手榴弹炸桥,结果仅炸毁了两根桥栏柱。时至1958年,人们盼车心切,便将“斩龙桥”作为公路桥使用,历经数载重压,“斩龙桥”仍然毫发未损。这足见古代建桥工艺之精湛。
07三眼桥
三眼桥,又名万年桥,因其三孔联缀,俗称三眼桥。三眼桥位于岳阳市东郊奇家岭附近,横跨南湖水面,如长虹卧波。此桥始建于宋朝庆历年(公元1041-1048年)间。公元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方钝主持重修三眼桥。全桥为东西走向,由麻条石砌成,桥中有三孔,每孔跨径13米,高度15米,宽6.5米,长56米。桥面用麻石板铺垫,两边护以80厘米的石栏。桥两头各有石狮一对,栩栩如生。全桥建筑精美,构造坚固。在重建过程中,方钝出资出力,功不可没。张德容在《重修三眼桥记》中说:“明嘉靖间,知俯萧晚修之,而邑人方钝赞焉。”方钝死后葬在此桥以北的螺丝山上,后人撰联:“日受千人拱手,夜观万盏明灯。”表示对他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重建后的三眼桥,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任凭风吹浪打,沧海桑田,仍不裂不损。1996年,岳兴公路改修,南湖大桥落成。二桥并肩而立,一桥年轻,一桥古老。成为南湖上独特的风景。
08步灜桥
步瀛桥,又名度仙桥,位于江永县上甘棠村,潇贺古道上,跨谢沐河。修建于宋靖康年(1126年),元、明、清均有修缮。2006年,包括步瀛桥在内的上甘棠村古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为3孔石拱桥,全长30米,宽4.5米,每孔跨径为8.5米,拱高5米。造型小巧别致,与文昌阁的庄重高耸互为衬托。
步瀛桥建成不久后就垮掉半边。传说每掉下一块石头,村里就出一个大官,至今已掉了102块,出了大小文武官员102个,其中京官18名,进士11名,最后一名是国民党爱国将领周翰宗。
09蓝溪桥
蓝溪桥,位于涟源蓝田镇,跨涟水,原名柳家桥。宋代柳绍玺修,清道光五年(1825年)重修,更名蓝溪桥。
该桥为3孔石拱桥,长33.4米,宽7.8米,高10米。桥两边置封闭式桥栏,栏外雕有蜈蚣。桥北碑刻有清代两江总督陶撰写的《蓝溪桥记》:“蓝田市为大都会,有桥曰柳江,因久遭泛滥遂倾陨,道光五年,乡入出谋,可舍旧,图创新。集义举复,择地立桥,改名蓝溪桥,并于河之北岸建祠,名镇江。“镇江祠内立有杨泗将军塑像,以镇守津桥免遭江水之毁。清末明国时期,桥上有面、饺商担。20世纪80年代,桥上辟为集市贸易场。
1939年至1941年间,钱钟书曾任教于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期间撰写了《谈艺录》、《中书君近诗》、《写在人生边上》,以后该学院为“三闾大学“原型孕育了名著《围城》。
10石羊桥
石羊桥位于湖南武冈市头堂乡石羊村北,全用大青石砌成,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进士李友直始建,清康熙二年(1163年)云南人安一龙捐资重修。七孔,桥全长84.45米,净跨75.45米,面宽5.55米,采用梁拱券石,纵横分节、并列的砌筑方法结合建成。在桥头石墩缝里发现有石羊雕刻,这就是石羊桥名的来历吧。
11青草桥
青草桥,位于衡阳石鼓区石鼓书院旁,湖广古驿道上,跨湘江支流蒸水。原为青草渡,相传唐代韩愈过此而始建,故又称韩桥。宋景 二年(1035年)建石鼓书院后,青草桥已为衬景。《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载:“(衡阳)北城外,则青草桥跨蒸水上,此桥又谓之韩桥,谓昌黎公过而始建者。”
青草桥原系石墩木桥梁,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桥遭火毁,逾年改建成石拱桥,更名永济桥。“夹道为厘,列四十余间”,两侧悬建吊楼,风格别致。桥头有草前街,草后街、多酒店,一时成为繁华之地。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洪水冲毁北头两拱,翌年重修,四十六年(1618年)告成。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大水又倾北头两拱,后增设两渡,继又编木为桥。僧圆本遵僧海岸遗嘱募修,于六十年(1721年)三月告竣,并“修桥亭置铺地六间”。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被洪水冲毁5个桥墩,栏杆,桥面石板也多处被破坏。知府饶佺、衡阳县知县陶易、清泉县知县江恂号召殷实富商、开明士绅周敬奄、熊明俊等募捐修葺,花费千余金仍称青草桥。
1933年,洪水冲毁南北两孔,1935年修复;1944年被日军炸毁,1956年修复为8孔石拱桥。全长166.35米,宽10米,单孔跨径15米。
“青草渔灯”为衡州八景之一,素有“青草桥头酒百家”之称。清人朱佩连《清泉杂咏》诗赞:“潇湘八景画难描,雅爱衡阳青草桥。雨后凭栏新月上,渔歌矣乃橹声摇。”
1945年11月10日,国民革命军第26军在青草桥举行抗日阵亡将士追悼大会。
12皋陶桥
皋陶桥,位于湖南道县乐福堂乡大莲塘村,湘桂古道上。修建于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据光绪三年(1877年)《道州志》载:“在州西三十五里进贤乡,宋嘉定间建。” 皋陶桥为双孔石拱桥,桥高7米,长38米,宽6米。桥西岸建有凉亭一处,内有清代重修桥亭碑记。
13佘市桥
佘市桥,原名道源桥,位于临澧佘市桥镇,湘粤古驿道上,跨澧水支流道水。宋宝庆元年,(1225年)始建石墩木梁桥,宋咸淳四年(1268年)建成石墩石梁桥。元至顺二年(1331年)改建为石拱桥,到元至元二年(1336年)建成,元太史揭曼硕作《道源桥记》记其事。2000年公布为常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佘市桥为9孔连拱石拱桥,长83.3米,宽9米,高8.6米,是国内现存最早的连拱石桥。原桥上有屋,计26楹,中建四阁,左右为轩,南北为门。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洪水冲毁4墩,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桥体按原制补修。
1930年11月23日,贺龙率红二军团在佘市桥头击溃敌人,曾占领临澧县城。
14十里桥
十里桥,位于道县寿雁镇阳家铺村,湘桂古道上,跨中坪河。因桥在道州古城西10里,故名。始建于明洪武间(1368——1398年),光绪《道州志》载:“在州西十里,入广西灌阳路,明洪武间僧居敬募建。”
十里桥为5孔石拱桥,长37米,宽3.4米,高3.5米。桥两端台阶已被垫平,供小型农用车通行。1934年11月,中央红军长征时经过该桥,又称“红军桥”。
15三拱桥
三拱桥,位于湖南省凤凰县三拱桥乡三拱桥村,凤凰至乾州(今吉首)的古驿道上,跨万溶江。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修建。
该桥为3孔石拱桥,桃形拱,全长31米,宽6.7米,高12米,单孔跨径8米。墩台、拱圈用粗料石砌筑,石灰拌桐油作浆。驼峰式桥背,两端各设24级踏步,桥面设廊房式凉亭、店铺及灵宫殿,桥两头建有客栈。
1955年,修建吉首至凤凰公路时,该桥改造为公路桥。1972年,吉凤公路改道,在泡水河出口处新建一桥,三拱桥保存至今。
16南溟桥
南溟桥,位于攸县黄丰桥镇南溟桥村,修建于明正统四年(1493年),清乾隆年间复修。清邑令张五典撰《宝都双桥记》,详细记载了南溟、黄丰二桥建造历史(南溟桥上游百米原有桥已毁)。该桥为6孔石拱桥,桥长60米,宽3.65米,高5.4米。整体保存良好,至今仍可通行车辆。
17长田桥
长田桥,位于道县寿雁镇长田村,湘桂古道上,跨洑水河。始建于明正统年间(1435年—1449年),光绪《道州志》载:长田桥在州西北三十里进贤乡。明正统间坊民何宗源,国朝康熙坊民黄云伋等先后重修。
该桥为5孔石拱桥,长59米,宽5.5米,高7.1米。现桥两端台阶已被垫平,供小型农用车通行。
18四拱桥
四拱桥,原名天寿桥,位于汝城县成西边,汝城通郴州的古道上,跨浙水河。始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明嘉靖八年(1529年)将原来的石墩石梁桥改建成4孔石拱桥。乾隆十四年(1749年)修复。1958年,该桥改造为公路桥。
四拱桥全长63米,宽5.6米,高7.4米,每孔跨径均为10.5米。1949年6月25日,新中国成立前夕,汝城四拱桥发生了一场激烈的阻击战。《汝城县志》记载:“湘南支队与保安十一团的战斗。”
19枫林铺桥
枫林铺桥,位于湖南祁阳下马渡镇枫林铺村,湘桂古驿道上,跨祈水。修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增建24间通心桥亭。民国24年(1935年),第一拱变形,祁阳商会倡捐修葺。民国33年(1944年)7月,为阻遏日本侵略军,当局派飞机炸毁第三拱和4间桥亭;民国36年(1947年)修复第三拱,1957年重建4间桥亭并加固桥身。1977年,改建为公路桥。
该桥为5孔石拱桥,全长92米,单孔跨径13米,宽6.2米,青石板铺面,两边置条石座、栏。《祁阳县志》记载:“1859年,翼王石达开率大军由郴州、桂阳经宁远进入祁阳白水,利用木排渡江,围祁阳城1月零4天。城不下,寻离去。当时石达开先驻永昌书院,继扎枫林铺桥侧一民房。”
20桐梁桥
桐梁桥,位于嘉禾行廊镇沙坪村,跨芹溪河。修建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该桥为3孔石拱桥,拱跨8米,长35.2米,宽5.4米,高6米。清康熙年间知县蒋起蛟题”桐梁替渡”,其后历代知县为桥题词作诗,镌刻于亭。清咸丰八年(1858年)桥侧亭斜,乡贤李舜仁等重修,并建茶屋、桥亭,塑观音像一龛。
桐梁桥地处郴州、桂阳至嘉禾、宁远的古道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明崇祯八年(1859年),矿工刘新宇率饥民起义,曾与衡阳府官军在此激战,留战死于桥上。清咸丰九年(1859年),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在桥头击败清军后攻占桂阳。1934年11月16日,红三、红八军团在此桥与国民党27军李云杰部激战,将敌军击溃,通过了桐梁桥。
21白果桥
白果桥,原名镇岳桥,坐落衡山县白果镇,跨涓水。修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该桥为9孔不等跨(8.6~9.2米)石拱桥,全长102.4米,宽7米,高9米。桥面用红条石护砌,被誉为“楚南第一桥”。
1959年改建为公路桥。1997年,在大桥上游拓宽6.5米,为维持古桥原貌,加宽部分仿老桥结构,拱圈、桥台、侧墙、外露部分全部采用花岗岩粗料石,其他均采用花岗岩块、片石砌筑。
22耍溪桥
耍溪桥,位于湖南省沅陵县盘古乡跳岩村,湘黔古驿道上,横跨沅江支流耍溪溪口,西靠沅陵至盘古公路大桥。始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修缮。
耍溪桥为单孔石拱桥,桥长40米,宽6.7米,高11米,跨径10米。桥东侧中央刻有“耍溪桥”、“明万历四年”等字样,桥孔内侧正上方雕刻有太极图案,该桥采用红砂岩块垒砌,自然清缝,构造严谨。
23七拱桥
七拱桥,又名永济桥,位于桂阳县舂陵江门下渡,跨舂陵江。修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1979年10月(欧阳海大桥建成)之前,它是桂阳通往新田、常宁的必经之路。
大桥全长146米,宽10米,高20米,7孔8敦,桥面两边有条石栏杆,宽0.5米,高0.6米。石栏杆上,每隔48米置有一座石雕狮子,面向桥内,高约0.3米,共8座,“文革”期间破“四旧”时毁。
七拱桥自古属兵家必争之地。清咸丰九年(1859年)三月,石达开在七拱桥受阻,退走嘉禾。1934年8月,任弼时、王震率红六军团顺利夺取七拱桥,西进湘西与贺龙红军会师。
24女子桥
女子桥,位于汨罗古仑乡黄道村,跨罗水支流蓝向河。修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传为一女子募钱捐修,故名女子桥。2002年公布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桥系3孔石拱桥,桥长35米,宽5米,高10余米,拱跨8.3米。全部以大块花岗石砌筑,浑然一体,造型古朴大方,青藤攀满桥身,至今保存基本完整。
25西门江桥
西门江桥,位于湖南凤凰县境古驿道北路(凤凰至乾州)得胜营(今吉信镇),跨万溶江。修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为得胜营地方官募捐建成。
该桥为单孔石拱桥,全长33米,宽8.7米,高16米,净跨17米。拱圈为鹅蛋形,紧贴两岸石壁砌筑。料石用糯米粥拌石灰浆砌,灰缝细小。桥面原为驼峰式,两端各设36级踏步登上桥顶。1955年修建吉首至凤凰公路时,改建为公路桥。
西门江桥建造过程中采用了悬空搭架技术,拱圈上尚存搭架开凿的方形石孔,显示了当年建桥工匠的高超技艺。传说该桥竣工时,有一神仙赶着由3座小山峰变成的3只鸭子来踩桥,问工匠师傅说:新桥能踩吗?师傅见其皓发银须,绝非凡人,便答道:可以踩桥。当老者赶着3只鸭子走上桥中,桥拱咔咔作响,师傅忙施法力,用一把岩工铁尺将拱圈撑起,铁尺被撑弯,桥则安然无恙。现在拱桥迎水面有一凸出部位,传说是神仙踩桥形成的。此后,工匠将压弯的长铁尺改成直角岩工尺,至沿用今。
26横岭桥
横岭桥,又名符犯桥,位于湖南醴陵泗汾镇湛田村,跨横岭河。局醴陵县志记载,该桥“始建明,清乾隆年间修石梁”。横岭桥为双孔石拱桥,桥长21米,宽3.4米,高6.5米,跨径9.5米。拱券用红砂岩砌筑,桥面离桥沿0.9米处,嵌两线宽0.28米的平行麻石条板,其他嵌鹅卵石。以三合土做护栏,高0.2米。南北引桥各长4米,上游建“S”形分水墙,用以缓解河水对桥墩的冲击。
27龟灵桥
龟灵桥,位于湖南双峰县洪山殿镇龟灵村,跨崖凉水,潭宝古驿道上。修建于明,清乾隆元年(1736年)、道光元年(1821年)两次修缮。龟灵桥为单孔圆弧石拱桥,桥长35米,宽5.5米,高7.7米,净跨15米。拱圈石纵联砌置。除桥中石庙被毁外,其余保存完整。
该桥曾被誉为“湘乡第一拱桥”,桥顶面为龟背形,正中有两块青石板,一刻二龙戏珠,一刻三鱼共头,当地民间流传“乌龟桥上一件宝,三个鲤鱼共个脑”。
28大埠桥
大埠桥,原名“永济桥”,位于湖南娄底西阳镇境内水府庙。修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由兵部尚书兼陕甘总督杨石泉主持改造。1995年公布为娄底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埠桥为3孔石拱桥,桥长56米,宽6米。桥面两端正中嵌圆形石雕云龙图案,桥头各立石狮一对。桥两旁用条石(最长一块7米),砌成封闭式桥栏。栏中央有杨泗石庙,庙中刻“永济桥”3字,底座雕麒麟,内置杨泗将军像。两旁镌短联两副:长资保障,共庆安澜“、:永寿金石、济世津梁"。
据当地传:有3个石匠都想承建这座石拱桥,修桥主事对他们说,你们3人用石头个造一物来评品。不久,第一个石匠用石块整体镂刻一只鸟笼,小鸟站在横杆上可转圈圈,玲珑剔透。第三个石匠说,我在东边山上打造了半边水缸,在西边山也打造了半边水缸,把他们合起来可盛水。主事即令人将水缸抬来,合拢时天衣无缝,将水倒进去,滴水不漏。这时,修桥主事发话了:算盘、鸟笼虽好,但那是技巧上的功夫,修石桥要求结构严谨、坚固耐用,要的正是结构上天衣无缝的绳墨功夫。于是,由第三个石匠领头修造了这座永济桥。
29重兴桥
攸县重兴桥已满885岁 主桥引桥不呈直线,南流江水在此北返
2009年11月25日,攸县文物所文物普查人员在石羊塘镇谭家垅村重兴组发现一座距今已有885年、保存状况良好的古桥——重兴桥。
同治版《攸县志》载:重兴桥,县西,距县25里,宋宣和六年(1124)由保宁仁勇禅师倡建,明洪武元年(1368)沈氏重修。据此,该县文物普查队展开调查和走访,终于找到这座古桥。专家称,这是该县迄今为止发现的惟一一座主桥与引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古代桥梁,因其风格迥异,具有较高的历史、工艺及人文价值。
现场测量表明,重兴桥全长56.9米,主桥东西向,单拱,直肩,长13.9米,宽3.6米。拱高3.6米,跨6.9米。桥面弧形,用三合土掺糯米汁夹碎石铺筑。引桥在主桥东端,南北向,长43米,宽1.4米,高2.8米。存六拱,跨度为2.6米至3.5米。桥础和两端护岸用红砂岩条石构筑,其余均用青砖筑就。
谭家垅村地处攸县西部半平原半丘陵地带,植被丰茂。发源于衡东县青草垇的浊江南流至此,遇山体阻拦,在桥下陡然北返。桥西南有近年修复的重兴寺。桥上青藤漫布,两岸绿树成荫,桥下江水奔流。
当地老人称,此处原有一条古道,路面用红石铺筑,自县城经赵家铺重兴桥、界海市,可出衡东,一直为攸县较为重要的交通要道。新中国成立后,因另辟石羊塘公路,古道渐渐隐失于田垅丘岗之间,重兴桥基本闲弃。
文化遗址:在夏日的黄昏定格
重兴桥:藏于绿色“深闺”
从洣水河的桥头转入石羊塘镇谭家垅村重兴组,走到一座寺庙前,再转过一个池塘,“重兴桥”跃然眼前。
这座建于宋宣和六年的石拱桥距今已经880多年,一条小河从桥下慢慢悠悠地流过,最后流入洣水。如今,桥的两岸一边是谭家垅村相连不断的村舍,一边是绿色的水田,附近的村民们世世代代在这座桥上走过。
然而在几百年前,这里却是连接石羊塘和县城的重要通道。走在坚实的桥体上,依稀可以感受到当年行人如织的繁华景象。桥的东面有座寺,名叫重兴寺。同治版《攸县志》记载:重兴桥,宋宣和6年仁勇禅师创建,明洪武(1368)沈氏重修。这位仁勇禅师,就修行在重兴寺中。
青砖砌成的单孔主桥,犹如半月横跨在水面上,四周绿木森森,萝草遍布,连桥下的流水都被映成了黛绿色。重兴桥全长74.9米,分为主桥和引桥两部分。引桥七孔,主桥和引桥并不在一条直线上,而是成40度左右的夹角。
县文物局的工作人员陈韶辉介绍,这种独特布局风格的桥梁,在湖南省还没有发现第二座。
离桥头十几米远的河边挺立着一棵高大茂盛的树木,至少已经有500年的历史了。同行的人说,这是一棵桐杨树,攸县目前只发现这一棵。
重兴桥位于攸县石羊塘镇谭家垅村重兴组,南距重兴寺100米,东面有寺名坳,砖、石拱桥,由主桥和引桥两部分组成,全长56.9米。主桥东西向,青砖砌筑,单拱,直肩,长13.9米,宽3.6米,高4.6米。桥面弧形,铺筑三合土。桥拱高2.5米,跨7米,青砖券砌。两岸上、下均有护岸,红条石砌就。引桥在桥东端,向北偏折40度,青砖砌筑,七拱,长43米,宽1.4米,高2.8米,跨2.6至3.5米。建筑面积200平米。同治版《攸县志》记载:重兴桥,宋宣和6年勇禅师创建,明洪武(1368)沈氏重修。重兴桥始建较早,保存状况良好,规模宏大,风格独特,工艺精湛,相关史料翔实,具有较高的历史、人文和建筑工艺价值。
62东安广利桥,网友感谢虻子提供线索
广利桥,位于东安县紫溪镇塘复村的印水河之上,是一座历经200多年风雨的清代古桥,以其独特的“金脚、腰” 风雨桥造型,充分发挥了实用和审美多重功能,展示了中国传统筑桥技术的高超和神奇,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广利桥为本地富豪文石昌、文石宝弟兄于清乾隆38年(1773)修建,光绪二十年(1876)曾经重修过,取“广济行人,万民便利”之寓意而命名。有“七十门柱金蟾,广利桥名天下传”的诗句咏赞此桥,广利桥仿效宋代营建方法而建,桥分三拱,石墩水罩,拱角奇胜。广利桥历经二百三十余年来,惠泽百姓,深受喜爱,当地人民也倍加珍惜。在政府资助下,多次进行修缮保护,所以坚实如故,古韵犹存,保存基本完好。广利桥环境优美,东面是塘复小镇,西面是塘复村,坐落在田园之中。公路直通县城和大庙口国家森林公园,南北两面是印水河,清清的河水从桥下流过,两岸秀木扶疏,春风杨柳,桃李花香。月朗星稀之时,两岸百姓齐聚桥上,或聚会议事或纳凉休息,莫不心旷神怡。
广利桥桥墩三拱,拱高6米,两端用青石砌成,拱脚落水处分薄至0.33米,迎水处做成突出的尖钩状,有如“金鸡脚”。桥面过道处填以黄土,人称“豆腐腰”,故有“金鸡脚、豆腐腰,莫把石板垫路腰”之称。桥充分发挥了减轻洪水冲击强度、减轻桥身承载负荷的作用。历二百三十余年而巍然屹立,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筑桥技术的高超和神奇。广利桥全用青石砌成,全长36.8米,桥高7米,桥宽4.5米,自东沿17级石阶抬级而上,只见阶中镶嵌的九只石刻金蟾呼之欲出,素称“九只金蟾”,桥上有重檐小青瓦长廊,共四柱三间17个穿斗式柱梁结构,号称“76根柱头”,三架梁作成云头状,中间为走廊,外檐设防护栏杆,柱头间置木凳供人小憩。长廊中部有阁亭,歇山顶,三重檐,木廊屋面盖小青瓦,两端是三重檐的牌楼式阁亭,平面呈八角形状,正脊和翼角上置神象,麒麟,鳌鱼等泥塑,檐下有拱,布局疏朗匀称,檐枋上绘有鱼状花纹,结构严谨,造型精美,富有地方特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京昌平:北京的眀陵-墓桥
中国桥梁建筑邮票
绍兴桥文化
建筑之二十八
宜兴古桥印象
绍兴的古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