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陵十二钗是按什么来排序的

入选的标准又是什么?

在 《红楼梦》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曹雪芹利用画册、判词、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 《红楼梦》中众多主要人物的命运和结局交代出来。


01在判词的排序问题上,作者首先遵从了封建社会主子小姐、媳妇这个大的等级框架。

宝钗、黛玉、元春、探春、湘云、妙玉、迎春、惜春这几位主子小姐,其排序都放在了前面;凤姐、李纨、秦可卿,作为贾府的媳妇,其排序则靠后,巧姐因为和凤姐在一组,因此也放在后面。

确定了这个大的框架之后,作者还将这十二钗两两相对而出。钗黛难分伯仲,是一对;元春探春,两位王妃是一对;湘云和妙玉,这两个众人眼中贾府的外人,都为孤女,列为一对;迎春惜春两姐妹,一懦一冷,算成一对;凤姐和巧姐,一对母女,列为一对,李纨和可卿,是贾府的两代儿媳,一贞一淫,视为一对。

02判词排序与宝玉的婚恋关系和贾府关系相关

《红楼梦》“怀金悼玉”,贯穿全书的主线索是宝玉的爱情婚姻悲剧。第五回中,判词的红盖头也是由宝玉来揭开。宝玉的婚恋关系是 “金陵十二钗”排序的一大基础。

先看判词的前六位:宝钗、黛玉、元春、探春、湘云、妙玉。这六位女性和宝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元春、探春是宝玉最为亲近的姐妹,而宝钗、黛玉、湘云、妙玉这四人都与宝玉有一定的婚恋关系,他们是 《红楼梦》中的两对金玉。


黛湘钗妙这两对金玉,也正好照应了第五回太虚幻境中的四个仙姑:痴梦仙姑,钟情大士,引愁金女,度恨菩提。依刘心武先生的解读,这四位仙姑是隐射黛玉、湘云、宝钗、妙玉。痴梦仙姑指黛玉,黛玉确是一个对宝玉用情太深、入梦太深的痴情女子;钟情大士指湘云,钟情即种情,湘云是个能给宝玉带来快乐的女子;引愁金女指宝钗,正是这戴着金锁的宝钗给宝玉带来了无数的愁绪烦闷;度恨菩提指妙玉,就是最后帮助贾宝玉渡过所有的艰难困苦的女子。“

此四姑者,是宝玉一生所遇时四个最重要的女子,不但是宝玉心中最敬重仰慕之人,也是关系到他一生所历经悲欢离合的 '阶段性’人物。”那为什么这四个女子没有按顺序排在判词的前四位呢?那是因为四人与宝玉之间的情事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宝玉同黛玉宝钗的爱情纠葛,发生于前,所以二人的排序在前,排在两位王妃前面。而湘云和妙玉同宝玉的情事,则要到八十回之后即贾府被抄家后才展开,所以排在两位王妃之后。


那么,元春、探春为什么排在第三位、第四位呢?那则是和 《红楼梦》的副线索有关了。

03《红楼梦》副线索是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的兴衰。

这姐妹二人可以说是贾府兴衰的象征性人物,而且一为宝玉之胞姊,一为宝玉之庶妹,与其他姐妹相比与宝玉更为亲近。贾元春是贾政的长女,因 “贤孝才德”选入宫中,起初掌管王后的礼职,充任女史。不久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元春在书中出场不多,但她在贾府的地位是无人能及的。“元妃省亲”表现了贾府曾经烹油烈火的盛况。

而探春,在贾府众姐妹中,才情很高,精明能干。探春以她 “政治家”的敏锐眼光看到了贾府大厦将倾的危局,她想用 “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回这个封建大家庭的颓势,但这只能是心劳日拙,无济于事。这样一个有志有才的女子最后被迫远嫁,一方面表现了封建女子无力掌握自己命运的可悲,一方面也表现了贾府已走向衰败。


再看判词的后六位:迎春,惜春,凤姐,巧姐,李纨,秦可卿。迎春、惜春二人论才不如凤姐,论德不如李纨,论貌不如可卿,但遵循作者排序先主子小姐后媳妇的原则,所以排在了前面。这二人虽也是贾府的正牌小姐,但与贾府的关系就不那么紧密了。二人一个怯弱,一个孤冷,对贾府的兴衰变化从不关心,与宝玉的关系似乎也隔了一层。

在主子小姐之后,作者开始排设贾府的媳妇。凤姐,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是贾府的实际大管家。出场率相当高,因此在贾府的媳妇中当然排在了第一。而巧姐,虽是一懵懂女童,但为凤姐之女,为了以其女衬其母,故排在凤姐之后,与凤姐为一组。李纨、可卿排列最后。二人都为贾府媳妇,且二人皆非情之正路。李纨,守寡节欲,形同 “槁木死灰”,受封建礼教毒害极深,一生压抑性情,情之为无。秦可卿,与其家公有染,情之为滥。因此列为一组,置于最后。

04与人物的出场率和作者的珍爱程度相关

将十二钗分为六小对来看,每小对的顺序,作者也是仔细加以斟酌,根据人物形象在书中的出场率、还有作者对这个角色的珍爱程度,看怎样达到一个大体的平衡。

先看判词的第一对:薛宝钗和林黛玉。二人论才、论貌都不相伯仲,与宝玉的关系都十分紧密,因此孰先孰后是一大难题。在此,作者独具匠心地用一首判词来写两人,双峰对峙不言高下。判词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一、四句写宝钗,二、三句写黛玉,可谓是不偏不倚。可见,在作者心中,二人的地位是同等的。

判词的第二对:元春和探春。元春乃贾氏之嫡出长女,又是贵妃,是贾府坚强的政治靠山,也是封建家族制造的 “金玉良缘”婚姻的支持者,自然是在探春之前。但若是按长幼嫡庶的顺序,探春是庶出,却排在了同样是庶出的迎春之前,这又为何呢?除了上文提到的元春、探春,两位王妃当作一对之外,书中探春的无论才、貌、均远胜迎春,出场率也比迎春要多,从其判词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可看出作者对这一形象亦十分喜爱,因此打破了封建血统地位的排序,将探春排在了第四位。

判词的第三对:湘云和妙玉。湘云在书中第一次出场是在二十一回以后,再次出场是三十一回以后,湘云与宝玉的爱情应发生在钗、黛之后。已有很多书册文字中记录《红楼梦》原本的结局,是宝玉与湘云二人最后重逢聚合。如杜春耕先生收藏的 《<红楼梦>本义约编》 (光绪四年版)中的文字 “考 《石头记》乃是宝、湘为夫妇,———已是困苦流离之际矣。”

妙玉虽之为尼,却是一奇女。 《红楼梦》

第四十一回陇翠庵品茶用绿玉斗给宝玉斟茶,第五十一回宝玉乞梅、妙玉送梅,都让读者体会到了二人之间若有若无的情愫。湘云、妙玉相论,二人同样都是作者喜爱之人物,但从与宝玉的婚恋关系看,湘云更胜一筹,故湘云在前、妙玉在后。

判词的第四对:迎春,惜春。二人均为贾府庶出小姐,都不关心贾府的一切孑然独立,然迎春年长且为荣国府小姐,惜春年幼且为宁国府小姐,故迎春在前惜春排后。

判词的第五对:凤姐,巧姐。二人为母女,自然是母排前女在后。判词的第六对:李纨,秦可卿。二人均为贾府之媳妇。李纨为荣国府长孙媳妇,秦可卿是宁国府重孙媳妇且在第十三回就死掉了,所以李纨排前可卿排后。

05判词的排序还遵循以荣国府为主宁国府为辅的原则。

在 《红楼梦》中,贾府分为荣宁二府,就叙事内容而言,是以荣国府为主,宁国府为辅。因此,判词中的人物宁国府也仅占两位。且在迎春、惜春,李纨、秦可卿这两对金钗中,将迎春、李纨这两位荣国府的小姐媳妇置于前,惜春、可卿这两位宁国府的小姐置于后。

综上所述,曹雪芹在将这金陵十二钗进行排序时,是经过了精心构筑,遵循了一定原则,是一种综合性评估,包括人物形象与宝玉的婚恋关系、贾府关系的远近,人物形象在书中的出场率,还有他对这个角色的珍爱程度,以及如何达到一种大体的平衡,等等。当然,曹雪芹设计的正册人物,哪怕排在最后,都是他心中非常珍爱不能割舍的角色。



《金陵十二钗》,《红楼梦》的别名,也是《红楼梦》里太虚幻境薄命司里记录的十二个女子。金陵即现在的南京。金陵十二钗,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最优秀的十二位女儿。金陵是一个省,“钗”指女儿,太虚幻境薄命司以十二为一组将贾府上、中、下三等女子编成正、副、又副三册”。警幻仙子道:“即贵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故为正册”,“(副、又副)则又次之”。第五回完整出示了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巧姐、李纨、秦可卿十二位正册女性名单。作为有史以来最出色的一部以歌颂女儿美和伤悼女儿悲剧为最高主题的小说作品,《红楼梦》塑造的金陵十二钗成为经典艺术群像,在世界文学史上站成一道亮丽风景,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

金陵十二钗入选的标准有三:

一曰“彼家”,她们都是贾宝玉家里的女儿;

二曰“择其善者”,即聪俊灵秀、正邪两赋而来的上、中、下三等才女;

三曰“薄命”。

正、副、又副的分配标准是:正册为姑娘小姐奶奶;又副册为丫头;副册介于二者之间,妾或类似妾的阶层。按此标准,宝琴、李纹、李绮等才貌双全、命运两济的贵族女子,二丫头等贾府以外的女子,夏金桂、善姐儿等邪派女子不能入选副册、又副册,她们不在金陵十二钗之数。

林黛玉——金陵十二钗之冠(与宝钗并列)。林如海与贾敏之女,宝玉的姑表妹,寄居荣国府[6] 。她生性孤傲,多愁善感,才思敏捷。她与宝玉真心相爱,是宝玉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

薛宝钗——金陵十二钗之冠(与黛玉并列),来自四大家族之薛家,薛姨妈之女。她大方典雅,举止雍容。她对官场黑暗深恶痛绝,但仍规谏宝玉读书做官。有一个金锁,与贾宝玉的通灵宝玉被外人称为金玉良缘。



贾元春——金陵十二钗之三,贾政与王夫人之长女,贾府大小姐。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史。秦可卿出殡不久,元春晋封贵妃[4] 。贾府为了迎接她省亲,建造了大观园。她给家族带来了“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但自己幽闭深宫,不能尽天伦之乐。[1]



贾探春——金陵十二钗之四,贾政与赵姨娘所生,贾府三小姐。她精明能干,个性刚烈,有“玫瑰花”之诨名。抄检大观园时,她当众扇了王善保家的一巴掌。她对贾府的危局颇有感触,用兴利除弊的改革来挽救。改革虽成功,但无济大事。

史湘云——金陵十二钗之五,来自四大家族之史家,是贾母的侄孙女。自幼父母双亡,在家一点儿也作不得主,不时还要三更半夜做针线活儿。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心怀坦荡,从未把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妙玉——金陵十二钗之六,苏州人氏。祖上是读书仕宦人家,因自幼多病,买了许多替身皆不中用,只得入了空门,带发修行。父母亡故后,她随师父进京。师父圆寂后,王夫人赏识她的佛学修为,请她入住大观园栊翠庵,原著前80回未交代结局。

贾迎春——金陵十二钗之七,是贾赦与妾所生,贾府二小姐。她老实无能,懦弱怕事,有“二木头”的诨名。她不但作诗猜谜不如姐妹们,在处世为人上,也只知退让,任人欺侮。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出,就把她嫁给孙家,原著前80回未交代结局,根据金陵十二钗判词,最后被丈夫孙绍祖虐待致死。

贾惜春——金陵十二钗之八,宁国府贾珍的妹妹,贾府四小姐,爱好绘画。因父亲贾敬一味好道炼丹,母亲又早逝,她一直在荣国府贾母身边长大。由于没有父母疼爱,养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抄检大观园时,她狠心撵走丫环入画。四大家族的没落,三个姐姐的结局,使她产生了弃世的念头,看破红尘出家为尼。

王熙凤——金陵十二钗之九,来自四大家族之王家,王夫人的内侄女,贾琏之妻。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成为荣国府的管家奶奶,她为人处事圆滑周到,图财害命的事也干过不少,在前80回里她支持宝黛爱情 。

贾巧姐——金陵十二钗之十,贾琏与王熙凤的女儿。因生在七月初七,刘姥姥给她取名为“巧姐”。在贾府败落后,王仁和贾环要把她卖与藩王作使女。在紧急关头,幸亏刘姥姥相救,把她带去乡下。

李纨——金陵十二钗之十一,贾珠遗孀,生子贾兰。李纨虽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闻不问,只知道抚养亲子,闲时陪侍小姑等女红、诵读而已[8] 。她是个恪守封建礼法的节妇的典型。



秦可卿——金陵十二钗之十二,宁国府贾蓉之妻。她是营缮司郎中秦邦业从养生堂抱养的女儿,小名可儿,大名兼美。她长得袅娜纤巧,性格风流,行事又温柔和平,深得贾母等人的欢心[7] 。但公公贾珍与她关系暧昧,致使其年轻早夭。


《金陵十二钗》是名著《红楼梦》的别名,“金陵十二钗”也是《红楼梦》里太虚幻境“薄命司”里记录的南京十二个最优秀的女子。这部巨著借女娲补天的神话为引子,作者曹雪芹以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情情)和薛宝钗(冷情)、贾元春(宫情)、贾探春(敏情)、史湘云(憨情)、妙玉(度情)、贾迎春(懦情)、贾惜春(绝情)、王熙凤(英情)、巧姐(恩情)、李纨(槁情)、秦可卿(情可轻)为主线,描写当时的社会生活、婚丧祭祀制度、服装穿戴、饮食药膳、建筑亭阁、舟车行轿、等等层面。

在《红楼梦》这部小说的定名过程中,作者曹雪芹曾一度倾向于《金陵十二钗》这个名字,由此可见作者对所选十二位女性的珍视程度。他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而《红楼梦》里面金陵十二钗正册的排序又是怎样安排的呢?

“金陵十二钗”正册正确的排序应该如下:林黛玉和薛宝钗并列,然后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

判词的正确顺序如下:

1.2.钗黛合一: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林黛玉和薛宝钗)

3、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贾元春)

4、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贾探春)

5、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史湘云)

6、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妙玉)

7、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贾迎春)

8、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贾惜春)

9、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王熙凤)

10、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贾巧姐)

11、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李纨)

12、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秦可卿)

那曹雪芹又是如何对这些人物经行排序呢?

如果单以容貌来作为排序依据的话,黛玉、宝钗、秦可卿这些当然是名副其实,但有很多绝色美女像是宝琴、尤三姐这些跟黛玉一个级别的人却只是进入了金陵十二钗的副册,所以说金陵十二钗的排序依据应该不是根据容貌来的。

而以书中的重要程度来进行排名的话,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出现了贾巧,也就是凤姐的女儿,虽然其身份高贵,但在红楼梦中的重要程度甚至不如袭人、鸳鸯、平儿这些在又副册中出现的丫鬟们。从这我们也可以推断出金陵十二钗也不是以在书中的重要程度来进行排序的。

还有一种假设就是以在贾府的地位来进行排序的。这种推断虽然在有些方面存在着矛盾,但大体上来看是符合事实的。正册中主要就是宁荣两府的主子小姐,只有一个妙语不属于贾府的儿女,但其出生也是富贵之家。副册中大不部分都是贾家薛家少爷们的女人或者宁荣两府的亲戚。而又副册全部都是贾府各房的大丫头,像平儿鸳鸯这些,虽然在贾府有很大的权力和地位,但在等级森严的贾府她们始终还是最底层的人。

当然,金陵十二钗排序的依据也不能单从一方面来进行考量,而是应该综合各方面的条件,这样才能更科学合理。

周老在他的《红楼夺目红》一书中提到,此四姑者,是宝玉一生所遇时四个最重要的女子,不但是宝玉心中最敬重仰慕之人,也是关系到他一生所历经悲欢离合的'阶段性’人物。”黛湘钗妙这两对金玉,也正好照应了第五回太虚幻境中的四个仙姑:痴梦仙姑,钟情大士,引愁金女,度恨菩提。依刘心武先生的解读,这四位仙姑是隐射黛玉、湘云、宝钗、妙玉。痴梦仙姑指黛玉,黛玉确是一个对宝玉用情太深、入梦太深的痴情女子;钟情大士指湘云,钟情即种情,湘云是个能给宝玉带来快乐的女子;引愁金女指宝钗,正是这戴着金锁的宝钗给宝玉带来了无数的愁绪烦闷;度恨菩提指妙玉,就是最后帮助贾宝玉渡过所有的艰难困苦的女子。“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周老是按照与男主人公宝玉的关系来解释十二钗的排序的,至少是前四位都符合这样的规律,刘心武先生将此详细解释,延续的仍然是周老的路子。

在《红楼梦》的早期抄本巾,己卯、庚辰两本中的第1 7、18回前有一条总批说:宝玉系诸艳之贯,故大观因对额必得玉兄题跋,且暂题灯匾联上,再请赐题,此千妥万当之章法。

庚辰本第46回有一条脂批说:“通郡情案,皆必从石兄挂号,然各有各稿,穿插神妙。“皆必从石兄挂号”可以说是“宝玉系诸艳之贯”另一个说法罢了。

依据这两条脂批,新疆师范大学的胥惠民在他的论文《试探“金陵十二钗"副册及又副册写了哪些人》是这样解释的。

当我们认识了“ 宝玉系诸艳之贯” 的本义是说贾宝玉是连接金陵十二钗所有女儿的一条线索时, 我们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 原来确定十二钗次序的根据是“ 诸艳之贯” 贾宝玉: 她们和贾宝玉的关系, 即“ 必从石兄挂号” , 以及贾宝玉对她们品德才能的评价, 这样她们必须长期生活在贾府。

宝钗之所以坐首席,因为她是宝玉的妻子,她有美好的品德和丰富的知识,还有杰出的诗才,是海棠诗社两个夺过魁的诗人之一。黛玉之所以坐次席,因为她是宝玉的姑表妹,又是他用生命所爱的意中人,聪慧,有诗才。且在诗社屡次夺魁。元春之所以坐第3席,因为她是宝玉的亲姐姐,曾教育宝玉识字,又是当今圣上的贤德妃。探春坐第4席,因为她是宝玉的亲妹妹,德才兼美,有组织才能,还是海棠诗社的发起人。史湘云坐第5席,因为她是宝玉的表妹,性格豪爽,诗思敏捷,不足是对宝玉说过一次“混帐话”。妙玉人品高洁,聪慧能诗,虽与宝玉无亲无故,但二人是心仪的互敬互重的朋友,生日互送贺卡,其友情受到黛玉的敬重,所以坐了第6席。迎春、惜春是宝玉的堂姐、妹。前者温顺懦弱,后者生性孤僻,她们的才能逊于以上诸人,所以分别坐了第7、第8席。

宝玉说过:“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凤姐是宝玉的姑表姐,又是堂嫂,她的才能很受宝玉的赞赏,曾推荐她协理宁国府理事一个月,仅仅因为她结过婚,“光彩宝色”减少了,所以坐了第9席。巧姐是风姐的女儿,又是宝玉的侄女,所以坐第10席。李纨虽是宝玉的亲嫂子,因年龄长于凤姐,结婚时间长,故而只能坐第11席。秦可卿既结过婚,又是宝玉的侄儿媳妇,才坐了第12席。

而贵州安顺学院的刘蕊杏则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在判词的排序问题上,作者首先遵从了封建社会主子小姐、媳妇这个大的等级框架。因此,宝钗、黛玉、元春、探春、湘云、妙玉、迎春、惜春这几位主子小姐,其排序都放在了前面;凤姐、李纨、秦可卿,作为贾府的媳妇,其排序则靠后,巧姐因为和凤姐在一组,因此也放在后面。确定了这个大的框架之后,作者还将这十二钗两两相对而出。钗黛难分伯仲,是一对;元春探春,两位王妃是一对;湘云和妙玉,这两个众人眼中贾府的外人,都为孤女,列为一对;迎春惜春两姐妹,一懦一冷,算成一对;凤姐和巧姐,一对母女,列为一对,李纨和可卿,是贾府的两代儿媳,一贞一淫,视为一对。

刘蕊杏还提到判词排序与宝玉的婚恋关系,这点毋庸赘述,前面胥惠民也提到这个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和贾府关系相关这个视角。

判词的排序还遵循以荣国府为主宁国府为辅的原则。在《红楼梦》中,贾府分为荣宁二府,就叙事内容而言,是以荣国府为主,宁国府为辅。因此,判词中的人物宁国府也仅占两位。且在迎春、惜春,李纨、秦可卿这两对金钗中,将迎春、李纨这两位荣国府的小姐媳妇置于前,惜春、可卿这两位宁国府的小姐置于后。

元春、探春为什么排在第三位、第四位呢?那则是和《红楼梦》的副线索有关了。《红楼梦》副线索是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的兴衰。这姐妹二人可以说是贾府兴衰的象征性人物,而且一为宝玉之胞姊,一为宝玉之庶妹,与其他姐妹相比与宝玉更为亲近。贾元春是贾政的长女,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中,起初掌管王后的礼职,充任女史。不久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元春在书中出场不多,但她在贾府的地位是无人能及的。“元妃省亲”表现了贾府曾经烹油烈火的盛况。而探春,在贾府众姐妹中,才情很高,精明能干。探春以她“政治家”的敏锐眼光看到了贾府大厦将倾的危局,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回这个封建大家庭的颓势,但这只能是心劳日拙,无济于事。这样一个有志有才的女子最后被迫远嫁,一方面表现了封建女子无力掌握自己命运的可悲,一方面也表现了贾府已走向衰败。

其次就是从写作手法看待,也就是“人物的出场率和作者的珍爱程度”将十二钗分为六小对来看,每小对的顺序,作者也是仔细加以斟酌,根据人物形象在书中的出场率、还有作者对这个角色的珍爱程度,看怎样达到一个大体的平衡。

先看判词的第一对:薛宝钗和林黛玉。二人论才、论貌都不相伯仲,与宝玉的关系都十分紧密,因此孰先孰后是一大难题。在此,作者独具匠心地用一首判词来写两人,双峰对峙不言高下。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一、四句写宝钗,二、三句写黛玉,可谓是不偏不倚。可见,在作者心中,二人的地位是同等的。

判词的第二对:元春和探春。元春乃贾氏之嫡出长女,又是贵妃,是贾府坚强的政治靠山,也是封建家族制造的“金玉良缘”婚姻的支持者,自然是在探春之前。但若是按长幼嫡庶的顺序,探春是庶出,却排在了同样是庶出的迎春之前,这又为何呢?除了上文提到的元春、探春,两位王妃当作一对之外,书中探春的无论才、貌、均远胜迎春,出场率也比迎春要多,从其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

生于末世运偏消”可看出作者对这一形象亦十分喜爱,因此打破了封建血统地位的排序,将探春排在了第四位

判词的第三对:湘云和妙玉。湘云在书中第一次出场是在二十一回以后,再次出场是三十一回以后,湘云与宝玉的爱情应发生在钗、黛之后湘云、妙玉相论,二人同样都是作者喜爱之人物,但从与宝玉的婚恋关系看,湘云更胜一筹,故湘云在前、妙玉在后。

判词的第四对:迎春,惜春。二人均为贾府庶出小姐,都不关心贾府的一切孑然独立,然迎春年长且为荣国府小姐,惜春年幼且为宁国府小姐,故迎春在前惜春排后。

判词的第五对:凤姐,巧姐。二人为母女,自然是母排前女在后。判词的第六对:李纨,秦可卿。二人均为贾府之媳妇。李纨为荣国府长孙媳妇,秦可卿是宁国府重孙媳妇且在第十三回就死掉了,所以李纨排前可卿排后。

天津外国语学院的郑铁生在论文《金陵十二钗判词的排序与《红楼梦》叙事结构的内在关系》中,提到一个新的分类方法,

第一层面,在爱情悲剧中的女儿:黛玉(荣)、宝钗(荣)

第二层面,得不到爱的薄命女儿:元春(荣)、探春(荣)、湘云(荣)、妙玉(荣)、迎春(荣)、惜春(宁)

第三层面,生存在宗法婚姻家庭的女儿:凤姐(荣)、李纨(荣)、巧姐(荣)、秦可卿(宁)。凤姐和李纨是贾母的孙媳妇;巧姐和秦可卿是重孙辈的,何况秦可卿又是宁国府的人,当然是倒数第一人。

谢邀。

提到金陵十二钗,想必对《红楼》稍有了解的人都略知一二。而十二钗又在书中有多个"版本",有正册、副册、又副册、三副册、四副册、五副册、六副册、七副册、八副册,共九册一百零八位女性。当然,在此处主要分析一下正册的顺序。首先来看排序:

林黛玉,薛宝钗(两个人并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巧姐,李纨,秦可卿。

简单而言,这个排序是按照人物与主角宝玉的关系以及对贾氏家族的影响来排序的。下面稍微阐释一下。

1.林黛玉(情情)与薛宝钗(冷情)并列第一。毫无疑问,在红楼中最举足轻重的两个女性,代表"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两条线索。

2.贾元春(宫情),贾探春(敏情)。贾元春虽然出现次数不多,不过这位宫中的宠妃,在左右着整个贾府的命运。加之又是宝玉的嫡长姐,对宝玉十分怜爱,因而位仅黛、钗之后。探春与王夫人好,与宝玉犹嫡亲兄妹,关系自然亲密。

3.史湘云(憨情),妙玉(度情)。湘云与宝玉关系不必多言,而且湘云有一雌金麒麟,暗与宝玉的美玉相合。妙玉则是暗恋宝玉,虽修于空门,但与宝玉交往甚密。这两位与林、薛四人,是影响宝玉一生命运的。

4.贾迎春(懦情),贾惜春(绝情)。两人是宝玉的姊妹,关系亲密,出现次数较多,也是很重要的人物。

5.王熙凤(英情),巧姐(恩情)。这一对母女的坎坷命运实际也是贾府衰败的写照。凤姐是宝玉表姐兼堂嫂,对宝玉不如上面几位亲密。但她是贾家的主心骨与领导核心,是书中的支柱式人物,十分重要。而巧姐为熙凤之女,虽与宝玉无甚多交集,但最后贾府被抄,她沦为村妇,既报了刘姥姥之恩,又"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划了句号。

6.李纨(槁情)、秦可卿(情可轻)。李纨是宝玉亲嫂,贞烈自尊,而秦可卿则为整部小说的发展作了暗示,也是宝玉一生中重要人物。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则删。

《红楼梦》第五回的“正册”判词,不仅预示了十二金钗的悲剧命运和结局,而且在排序问题上,作者也匠心独运。判词的排序首先遵从了封建社会主子小姐、媳妇这个大的等级框架,将主子小姐排列在前、媳妇排列在后;接着按人物形象与宝玉的婚恋关系和贾府关系,出场顺序和出场率,还有作者对这个角色的珍爱程度,以及如何达到一种大体的平衡等,将金陵十二钗判词以两两相对的形式排列而出。

在判词的排序问题上,作者首先遵从了封建社会主子小姐、媳妇这个大的等级框架。因此,宝钗、黛玉、元春、探春、湘云、妙玉、迎春、惜春这几位主子小姐,其排序都放在了前面;凤姐、李纨、秦可卿,作为贾府的媳妇,其排序则靠后,巧姐因为和凤姐在一组,因此也放在后面。

确定了这个大的框架之后,作者还将这十二钗两两相对而出。钗黛难分伯仲,是一对;元春探春,两位王妃是一对;湘云和妙玉,这两个众人眼中贾府的外人,都为孤女,列为一对;迎春惜春两姐妹,一懦一冷,算成一对;凤姐和巧姐,一对母女,列为一对,李纨和可卿,是贾府的两代儿媳,一贞一淫,视为一对。

此外,判词的排序还遵循以荣国府为主宁国府为辅的原则。在《红楼梦》中,贾府分为荣宁二府,就叙事内容而言,是以荣国府为主,宁国府为辅。因此,判词中的人物宁国府也仅占两位。且在迎春、惜春,李纨、秦可卿这两对金钗中,将迎春、李纨这两位荣国府的小姐媳妇置于前,惜春、可卿这两位宁国府的小姐置于后。

综上所述,曹雪芹在将这金陵十二钗进行排序时,是经过了精心构筑,遵循了一定原则,是一种综合性评估,当然,曹雪芹设计的正册人物,哪怕排在最后,都是他心中非常珍爱不能割舍的角色。

附:“金陵十二钗”正册正确的排序:林黛玉和薛宝钗并列,然后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

关于金陵十二钗正册的排序,很多的专家都有过讨论。在这里试着分析一下:

贾府的小姐以及与贾家关系比较密切的都排在前面,而嫁入贾府的排在了后面。宝二爷曾说“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分明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样来?”由正册、副册和又副册可以看出这个区别,正册多是小姐太太,副册是妾,又副册才是丫鬟。

贾宝玉是男主人公,是“宝玉系诸艳之贯”,与宝二爷的关系也是排序的重要依据。大概就是爱情,亲情和友情。前两位的薛宝钗和林黛玉是贾宝玉爱情的重要人物;贾元春和贾探春是贾宝玉的姐姐妹妹;史湘云和妙玉是贾宝玉的好朋友。

全书主要是荣国府(其中贾政为主,贾赦为辅),其次是宁国府。贾迎春是贾赦家的女儿,贾惜春是宁国府贾敬的幺女,两人但又比结了婚的太太的地位稍高。然后各位媳妇也是这样按背景排序。

之前看到过一个说法,是按照谁更"惨"来分的。

钗黛二人在最前面,因为两个人的感情上都充满了遗憾。这其中,宝钗又先于黛玉,是因为宝钗虽然和宝玉结婚,对方却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依旧忘不了"世外仙姝寂寞林"。

宝玉从黛玉走后,心就死了一块。余下的一生都缠在过去的烟云里,纵然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相比于宝钗,黛玉却是稍幸福一点的。

她拥有的虽然不多,但是每一份拥有都很真诚。

(大意应该是来自《蒋勋说红楼梦》)

似乎是按人的水平排序的 薛宝钗与林黛玉虽然在一块说 但似乎薛宝钗是在前面 因为先说的是停机德 德是在才前面的 在一块说只是因为关系密切 后面的《红楼梦》原稿先说的终身误说的是薛宝钗 而且 然品格端方 容貌丰美 人多谓黛玉所不及。

林黛玉(情情),薛宝钗(冷情),贾元春(宫情)

贾迎春(懦情),贾探春(敏情),贾惜春(绝情)

史湘云(憨情),妙玉(度情), 王熙凤(英情)

巧姐(恩情), 李纨(槁情), 秦可卿(情可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判词及赏析
红楼梦里的十二金钗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判词及人物命运
[贴图]红楼梦之【金陵十二钗】〈申请加精〕
《红楼梦》简答题汇编
《红楼梦》知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