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是大院子弟,一个人创造了3代人的记忆,他就是导演郑晓龙
 
 










原创 素一的人生导图 2019-11-05 17:19:07

文 | 素一

赵丽颖复出,与郑晓龙导演现身北京某餐厅用餐,一时间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

可见能出演郑晓龙导演的作品,即使对于一个顶级明星来说,也是件十分荣幸的事情。

那么郑晓龙到底是谁,也许很多人并不熟悉他的名字。

的确,和那些动不动微博粉丝千万的明星来比,忙碌如他,郑晓龙的微博只能由工作室打理。然而国民上下,从50后的爷爷奶奶到00后大学生,相信没有人没看过郑晓龙导演的作品,比如《渴望》,比如《金婚》,比如《甄嬛传》、《芈月传》。

郑晓龙三个字,可以和上乘影视作品划等号。

而如此扎实的大导演,却和普通人一样,有个小小的癖好,和他合作过的演员都知道,那就是“嗑瓜子”。

这样亲民的导演,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世界。

01苦难是成长最好的助推剂

郑晓龙,1952年出生在北京一个军人家庭,他的父亲是上海人,母亲是东北人。

郑晓龙在家中排行第4,他还有3个姐姐,1个弟弟。

郑晓龙从小在大院中长大。

郑晓龙的父亲并非一般人们想象中的严父,在郑晓龙小时候淘气不听话的时候,父亲没有一次打过他活骂过他,父亲只是一个劲的跟他讲道理,不停的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那样做。

小时候,最令郑晓龙印象深刻的是家中那几大箱子的藏书,在他慢慢开始读书、长大成人后,是那些父母亲的藏书,满足了他对知识的渴望,也成了他在朋友、同学面前引以为荣的资本。

到了读高中的年纪,郑晓龙一家的生活却因为那次国内政治运动,而改变了原有的平静。

郑晓龙的父亲曾担任某部宣传部长,后来被打成了“反革命”,因为有了这样定性的家属,郑晓龙只能离开北京,远赴北大荒建设兵团去插队。

16岁的郑晓龙,在去插队途中的火车站,为帮战友抢回属于他的粮票,出头打抱不平,结果肩胛骨被插了一刀,那刀足有7公分那么长。也因为这件事,郑晓龙被和劳改犯分配到一起,去最苦最累的基建班干活,上山打石头、放炮,没日没夜的劳动。

而即使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郑晓龙每天带着一本《辞海》,手不离书、书不离手,强烈的求知欲,催促着他抓住一切机会,实现对知识的渴求。

02 有梦想的人才能抓住机会

因为环境的恶劣和艰苦,更出于人的本性,郑晓龙曾逃跑过,但是被抓回去以后,会被捆绑起来批斗。

在逃亡了2次以后,第3次郑晓龙成功了。他在雪地里拼命的奔跑,终于扒上了一辆货车,从东北逃回了北京。

1970年,18岁的郑晓龙通过走后门,来到了河南某部队成了一名普通的士兵。

服兵役的日子依然是艰苦的,但比起插队要好很多,于是郑晓龙拿起了纸笔,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

由于他对文字的热情,当兵不到半年的郑晓龙就被指导员青睐,并安排他写全连的年终总结。

郑晓龙当然不会辜负这样的好机会,他从接到任务后就奋笔疾书,一写就是2个星期,两个星期他啥事都没干,最终完成了70多页的总结。

因为这次出色的完成任务,郑晓龙后来被调任到机关做宣传干事,专职从事部队的新闻报道工作。他写的文章还经常被刊登在军内外的报纸上。

而调职更让郑晓龙受益匪浅的是,他在机关图书馆,发现了大量的文学藏书,古典的现代的、国内的国外的都有,这些书籍让郑晓龙陷入了狂热的阅读之中,也是在这一时期郑晓龙完成了大量的文学名著的阅读。

1975年,郑晓龙被分配到了北京人民广播电视台农村部做记者。

虽然是农村部,但是这段做记者的经历,让郑晓龙得以亲自到一线去采访、回来再归纳总结写成稿件,一系列流程的完美结合,丰富了他的创作能力和也增加了实践经验和阅历。

1978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一天也没有复习过的郑晓龙,和台里的几个好同事、好朋友一起参加了高考。因为不懂数学,他们都缺考了这一科。

只是抱着检验一下自己真实文化水平心态的郑晓龙,没想到通过这一场高考,改变了命运。听同事们总结,写新闻的人,因为缺少文学底子,所以写出来的东西总是干巴巴的,所以要上大学学学中文才行,所以郑晓龙报考了中文系,谁知这一考,他就考上了北京大学分校的中文系。

16岁的郑晓龙遭遇了最无奈的时代,相隔10年,因为他没有放弃,于是26岁的他又赶上了最好时代,郑晓龙开始了4年的大学生活。在大学期间,郑晓龙发表了小说《轻轻的敲门声》,还完成了一部电影剧本《两航归梦》的创作。

1982年,郑晓龙大学毕业,他没有再回原来的电视台,而是选择了当时新成立的,与文学最近的北京电视制片厂。

在那里,郑晓龙工作第一年就当上了文学部的主任,又过了半年,他被任命为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

03美好姻缘,因共同追求不期而遇

1985年的春天,郑晓龙在南京参加一个小说的颁奖活动中,在那里他结识了妻子王小平。

当时的王小平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一名编辑,她优雅恬静的气质深深的吸引了郑晓龙,两人因同是文学爱好者,又同来自北京,一见如故。后来他们同游了南京的夫子庙、中山陵,还一起回顾了过往的知青岁月。

后来王小平知道郑晓龙是电视制片厂的主任,就把自己看到的适合改编成影视剧的小说推荐给郑晓龙。

1985年底,郑晓龙到海南拍摄电视剧,王小平在广东写稿,于是随他同去了。到了海南,王小平因为水土不服病倒了,郑晓龙一边忙工作,一边照顾王小平。看医生吃药不管用,郑晓龙还拿出当年做知青时从老乡那取得的偏方给王小平治病,后来王小平真的吃了偏方好了起来。

在海南期间,郑晓龙每次外景拍摄的间隙,会去采一些野花,回来后扎成花束送给王小平。剧组的工作人员都笑话郑晓龙,说他抠门,舍不得花钱买鲜花送人。郑晓龙却说,

野花更好,那是顽强生命力的代表,我希望小平也能像他们一样美丽坚强。

1986年,郑晓龙到西南边境拍摄电视剧,条件十分艰苦,甚至要冒着生命危险,临行前,他对王小平说,这次要是我回来了,希望我们今生永远在一起。

当郑晓龙电视剧顺利拍完,凯旋而归时,因为火车晚点,王小平大冬日里在火车站等了他3个小时。王小平还花了半个月的工资,给郑晓龙买了一件厚实的大衣。两人一见面,爱情结局就已经锁定。

1990年,王小平决定出国深造,而郑晓龙在国内的事业正如火如荼,无奈为了各自的追求和理想,两人只能暂别。

1992年,郑晓龙和王小平在美国举办了婚礼。当时的郑晓龙已经40岁。

上天从未辜负一个才华与勤奋共存的人,人到中年的郑晓龙,此时迎来的不止是爱情的圆满,还有事业的春天。

04一个电视人的觉悟

从大学毕业到进入电视制片厂,郑晓龙和他的团队,他们那一代人着力探讨的主题就是,如何让电视剧拍的好看,而收视率和娱乐性都不在当时考量的标准之内。

《渴望》的创作背景,正是基于像郑晓龙这样的老一批电视人、拓荒者的理念,他们希望通过电视剧的表现形式,以前所未有的室内表演的方式,传播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然后才有了《渴望》的创作。

更难能可贵的、也是郑晓龙这么多年一直坚持的一个信念,那就是他一定要创作贴近生活,给老百姓看的作品。也正是因为如此,刘慧芳这样一个美好女性的故事才应运而生。

1989年的年初,当决定了要做这样一部电视剧后,郑晓龙找来了李晓明、王朔、郑万龙,4个人坐下来一起聊,聊怎么拍这个故事,怎么设置情节让观众喜欢看,而且要没有外景。他们决定把它写成一个女性的故事,年龄在30岁左右,让她在人生最美的时光,用她的善良、忍辱负重把人性的优点放大,再用多灾多难的遭遇,反衬她的伟大。于是定下来之后,李晓明编剧回家写了17万字的大纲,剧本就这么成了。

1991年由郑晓龙担任总策划的电视剧《渴望》播出了,作为中国的第一部“室内剧”,它一播出,就达到了万人空巷的收视效果。据说当时因为这部剧的热播,直接降低了当年全国的犯罪率,该剧还得到了公安部的表彰。

《渴望》之后,1991年,郑晓龙又组织拍摄了大型室内情景喜剧《编辑部的故事》,这部电视剧也成就了王朔、葛优、冯小刚等一批响当当的明星、大腕。

而在当时片子要通过政审,顺利开拍,即使在今天看来都是有些难度的。

要知道在剧中,张国立饰演的是一个同性恋角色。另外,里面的大段经典台词,都有着超前的语境,讽刺、犀利。

最后是郑晓龙找来广电总局的老领导担保,才使剧目立项开拍,然后又跳跃了流程,直接把成片拿去给中央办公厅的人试看,最后才得以在全国播出。

当时为了筹措资金,郑晓龙更是史无前例的首次在电视剧中插播了广告,洁厕灵赞助了这部电视剧。洁厕灵的老板也因为该剧的热播,开上了大奔,身价翻翻。

作为40年前的国剧的开拓者,郑晓龙是勇敢且真诚的,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他的电视人理念,是这种从无到有的垦荒精神,让中国的电视剧时代的开启了一个新篇章。

04婚姻是场修行,好的结合互为阶梯、互相成就

郑晓龙拍电视剧,还有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那就是贴近时代。

90年代初期,中国正流行“出国潮”,包括他的妻子王小平也是在美国深造大潮中的一员。

此时《北京人在纽约》的小说被推荐给了郑晓龙,在作家曹桂林的小说《北京人在纽约》中,作者在书中展现的旅美生活,和当时人们热烈追捧的出国热、异国天堂的想象有着天壤之别。

郑晓龙敏锐的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现实题材作品,如果拍出来,对当时人们的生活也会产生很好的指导意义,于是他开始筹备拍摄这部电视剧。

作为第一部走出国门拍摄的电视剧,制片人郑晓龙首当其冲面对的问题还是资金。

王小平为了帮助丈夫筹措资金,向在美国的亲戚朋友、同学借钱,才勉强供给了剧组在美国仅仅1个月的拍摄。

而在这1个月的拍摄期间王小平不仅成为剧组的专职翻译,还开着皮卡到处采购食材,给大火煮饭,甚至耽误了自己在美国的学业,被校方处分。

后期的制作费用更加紧张,即使拉来了广告也填不上预算的空白,为了把电视剧拍下去,郑晓龙只能提出抵押自己家房产贷款的方式凑够资金,王小平听了二话没说,坚决支持老公的事业。

1994年,这部投资120万元的电视剧上映,全民沸腾,在海内外创下了收视高潮,并获得了包括金鹰奖在内的多项电视大奖。

同年,郑晓龙和王小平的爱子在美国出生。郑晓龙因为工作无法抽身,孩子满月时,他才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儿子。

2000年,郑晓龙再次赴美拍摄了电影《刮痧》,剧本由妻子王小平参与改编,她把当年丈夫对儿子生命到来的感动,也写在剧本中。

这部电影不同于《北京人在纽约》,它全程在美国拍摄,得到了当地华人的大力支持。

《刮痧》之后,郑晓龙又陆续拍了电视剧《永不放弃》、《幸福像花儿一样》,以及担任《少年包青天》的出品人。

2006年,郑晓龙又成了另一部时代巨作《金婚》的出品人,郑晓龙凭借此剧获得了白玉兰最佳导演奖。

转眼间,夫妻两人从合作《北京人在纽约》到《刮痧》,来到了2010年,他们又迎来了新剧《甄嬛传》,这是夫妻相隔6年后第三次联手。

2006年,王小平在网上看到了《后宫·甄嬛传》的故事,她笃定的告诉郑晓龙,这个故事肯定能拍出来好戏,郑晓龙看了之后,果断买下了改编权。

2009年,《甄嬛传》立项开拍,此时王小平已经去了美国陪儿子读书。郑晓龙电话里调侃妻子,你人走了,任务不能留下,这个戏的编剧就是你当了。于是王小平开始对剧本进行了修改,最终改了三稿,电视剧才开拍。

别看他们两夫妻合作完成的作品部部都是佳作,但是他们的合作过程却充满了火花四射,两个人都坚持、都有自己的看法,有时候需要据理力争,争吵往往是家常便饭。

这次的《甄嬛传》剧本,王小平的第二稿,写华妃为了假怀孕,吃酸黄瓜。郑晓龙看了很不满意,要去掉,但王小平却坚持要这样改。

郑晓龙事后笑称,王小平是剧组里最不听指挥的成员。

要知道郑晓龙当年看了《编辑部的故事》的剧本17集的初稿,除了王朔写的2集,其余的15集都当场就给否了,可见他作为导演的绝对权威。

但郑晓龙知道,和王小平较真,无疑是自讨苦吃,谁让她除了是编剧,还是自己的妻子。

最后电视剧这一情节保留了。

王小平苦笑,难道我这个老婆还能写出来剧本害你这个大导演不成。

《甄嬛传》播出后,观众个个叫好,两岸三地收视率再创纪录。

郑晓龙大赞,妻子王小平是才是《甄嬛传》里最美的女人。

郑晓龙说的没错,要知道,剧中大小人物、从年龄到性格,到出场次序,到名字,王小平个个都是亲自把关。

2014年,夫妻二人又再接再厉,改编拍摄电视剧《芈月传》,此剧再次成为了古装剧的高峰之作,同时也成就了孙俪等一批优秀的演员。

然而在接受采访时,郑晓龙坦言,夫妻合体拍戏,一个写剧本,一个做导演,实际上是一件十分伤夫妻感情的事情。两个工作态度都认真的人凑到了一起,在剧本、在人物方面一旦产生不同意见,彼此都据理力争,势必会伤了和气。

但无论过程是多么的艰辛,我们看到了两个人最终的彼此成就,一部部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成了他们夫妻默契的做好证明。

 05国剧40年,他一直在线

有的导演,一年拍六七部戏,而郑晓龙,一年最多拍一部。

当年的《北京人在纽约》,郑晓龙用1年的时间从小说改编成剧本,《金婚》从有了初始的想法到落实到剧本花了3年半,《甄嬛传》从买下改编权到拍摄完成,前后精心打磨了5年。

是郑晓龙这种精益求精的慢,让他的作品相隔30多年始终保持了高水准;是这种慢,让《渴望》和《甄嬛传》相隔20多年,同样出现了万人空巷的收视奇迹。

郑晓龙说:

“谁能耐得住寂寞,谁未来就能比别人高一块。把拳头收回来,是为了打出去的时候更有力。”

从90年代初期,为主旋律事业的松土之作,展现人性真善美的《渴望》,到“出国潮”展现真实留学生活的《北京人在纽约》,再到21世纪之初,透过50年风雨历程展现的夫妻情《金婚》,郑晓龙做到了他所说的“拍老百姓喜欢看的电视剧”,他始终站在了平民的视角,紧跟时代的步伐,带大众一起透过有温度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反思当下的生活。

一部宫斗风格的《甄嬛传》,一部大气磅礴的历史剧《芈月传》,郑晓龙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严谨的拍摄风格,又再次抓住了新时代观众的心。

无论是50后,60后,70后、还是80后、90后,国民上下,都能从郑晓龙的作品中,切切实实的找到生活的影子、他的作品也反应了不同时代民生、民情。

郑晓龙真真切切的实践了他“心里装着老百姓”的执导理念,并将此进行到底。

郑晓龙说,他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为谁创作”。

可以说他每一次的创作,都稳扎稳打、摸准了观众的心理,一击即中,用强烈的共鸣、认同、共情,使作品深入人心,让人们记住。

郑晓龙是人民的导演,是老百姓的导演,他的从业历程,他的奋斗历程是一代电视人不断探索的缩影,伴着时代的和声,他所拍出的具有现实意义的良心之作,没有辜负人们的期望,这些作品也将永远留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深处。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专访 | 郑晓龙:《芈月传》故事背后的人性
​著名导演郑晓龙:成就他的不是甄嬛,也不是芈月,而是这个吵了半辈子的女人
《芈月传》戏外戏,一对导演夫妻的麻辣争斗史
产后复出首部作品?赵丽颖确认将主演郑晓龙新剧
名导郑晓龙:导演的戏大家都爱看,他的亲情和婚姻背后有泪水
《甄嬛传》《芈月传》编剧王小平的创作心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