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农村新课改的探索

农村新课改的探索

作者:李明天         单位:河北省临漳县杜村乡中学

 

当前,纵观全国各地新课程改革的热潮,可谓是轰轰烈烈,精彩纷呈,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先是学洋思经验,集体备课,实行学生堂堂清、周周清;随后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全面推广;使用多媒体,制作课件给学生生动展示;今天,学习杜郎口使用导学案,每天一张,分组学习…… 可是,新课程改革的效果如何,让我们从不同的视角来观察。

站在社会的角度看,近几年来农村辍学现象不断增加,上网打游戏、逃学,甚至出现报复老师或家长的极端行为的问题学生时有发生,重点高等院校农村学生比例大大降低,原来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家庭越贫困的孩子成绩越好,现在却反过来了,甚至越是穷人的孩子越是早点退学去打工、挣钱、娶媳妇,“读书无用论”大有抬头之势,这些现象虽然不能说明目前农村新课改的失败,但是,最起码说明当前我们的新课改还需要进一步探索,进一步深思其中存在的问题。

站在教师的角度看,每推广一个先进的经验,都是人人学习,全面推广,各级领导大会小会反复强调,各级教研员、骨干教师纷纷示范,一个阶段过后,市、县、乡总是组织全面评估检查,检查是否使用新法教学,比如,现在正在学习杜郎口经验,那么你如果不使用导学案,你就不能适应当前形势,不能实行新课改,就要受到领导的批评,就为学校抹了黑,也就是说不管你会用不会用,是否使用导学案就决定你是否实行新课改。老师们为了应付检查,疲于奔命,挑灯夜战,反复准备,被动的设计表演式的一堂课,检查一走,回归原位,甚至发几天牢骚,思想大大松懈几天。结果导致老师“被课改了”!我相信每一个农村中小学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全国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已取得长足进步的今天,为什么新课改在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进展顺利,成果丰硕,而在我们农村中小学却徘徊不前,甚而出现“转了一圈”,又走回“老路”的这种“迷失”现象呢?同时,我担心会不会成为“邯郸学步”的结果呢!

站在学校的角度看,在新课程改革中,无论从学校管理还是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农村中小学也是严格按照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和《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注重加强校本研修和三维目标的教学构建,注重教学评价体系的不断改进。可在具体操作中,无论从管理还是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都常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甚至使一些校长、教师对改革产生了抵触情绪,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从一个最基层的农村教师的视角去探寻这些问题,认为这当中除了农村教育资源(特别是师资)的匮乏,教学评价体系的束缚等客观原因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对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性本质认识不清。

对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性本质价值认识的迷失,必然产生新旧观念上的冲撞,影响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因此,要使新课程改革在我们农村取得较好的效果,除了要解决物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解决人的因素,改变人的观念,让中小学教育回归基础性本质。

一、全面认识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去掉“行政化”色彩

过去的教育是工厂,把育人的过程当成了“造”人的过程,认为好的学校、好的老师“造就”了好的学生,能把孩子送进重点学校进行重点教育,或是多方锤炼就一定能够成才。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教育的本质是注重学生的自我成长和个性化发展,是注重生命培育的过程。今天的教育方向是要让学校、家庭、社会成为沃土,让老师、家长成为精耕细作的农民,让学生自然生长,自由成长和快乐成长。没有急功近利的拔苗助长,也不能有过于热望的过度施肥。不要让新课程改革成为一种“热潮”,学习谁就全部一哄而上,应该让新课改的列车降降温、降降速,循序渐进,逐步推开。

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性本质价值就是其“基础性”。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小学要全面培养学生的习惯兴趣、健全人格、健康身体和知识技能,要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所以要注重循序渐进,不能错位和越位,要求中小学育人要守住本位,即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任何一蹴而就的教育方法都会适得其反,教育行政部门更不能为了追求“政绩”而搞所谓的“形象工程”、“标志性工程”。

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机构可以向学校提供、推荐多种新课改的模式和方法,为每个教师和校长创造提高自身能力的动力、机会和条件,让教师、校长按照自己班级、学校的特点,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课改模式和方法,让教师、校长成为课改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课改,我相信江苏的洋思中学、山东的杜郎口中学等之所以能取的一定的成果,都不是主管部门行政命令的要求,霍懋征、魏书生、任小艾等优秀教师更不是上级领导命令要求他们成为优秀教师的,他们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能力和动力何在,恐怕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深思,我想如果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要是能赋予每个校长、教师他们的能力和动力,何愁我们的新课改不能成功呢?

二、深挖农村教育的内涵与潜力,让农村新课改回归农村本性。

新课改的教育手段要求教学科研回归校本,追求务实与灵活的教学方法。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资源与教育平台尽管与城市及发达地区比,差异很大,但是农村教育有其特有的内涵与潜力。

首先,从教材编排上,目前各种版本的教材林林总总,但是,大多是以城市生活为基础编排的,教材中列举的例子、所涉及到的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课外活动的安排基本是以城市生活为基础的,很少有和农村孩子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所以,编排一套面向农村,以农村孩子的日常生活为基础,以农村孩子的故事为载体的的教材势在必行,从而让学生感到学习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可以很大程度减少学生的厌学情绪。

 其次,指导教师挖掘优势,农村有广阔的活动场所和许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例如:做蚯蚓再生实验,我们就可以随处抓一把蚯蚓来做实验,我们还可以长期观察许多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植物的生长过程,等等。这对于城市的学校来说无论如何也比不上的。同时,农村学生忠厚淳朴,能吃苦耐劳,有较强的生活能力和劳动能力,这是开展各项活动,进行传统教育、劳动教育和体育活动的优越条件。特别是有的革命老区,有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

第三、更多的为农村教师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很多农村教师,从未出过门,整天在自己生活的乡村,信息和资料的缺失,是农村教师课改的瓶颈,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无从提高,对于新课改,总是感到无从下手,不知所措。同时,大多农村教师都是一人包班,学校教师紧缺,如果外出学习,自己的班级和课程就无人承担,学校根本无法安排外出学习,同时生活大多窘迫,购买资料,自费学习更是没有动力,学校也是经费紧张,没有能力承担外出学习的费用。如果教育科研单位在搞教育科研的时候多到农村去调研、尽量把农村学校作为研究分析案例和课题实验基地,把那些观摩课、示范课、讲课比赛设到农村学校,设到最基层学校或者教学点去,同时能送课下乡,送到最基层、最偏远的农村学校,不但会让那里的老师、更会让那里的孩子感到无比的幸福,对于农村新课程改革必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三、“扬弃”的对待传统教育、守住传统教育优势不动摇

传统教育固然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绝不是一无是处。正如魏书生老师所说的,打开一本《人民教育》,您会发现,解放初期,一直到现在,最根本的问题上,始终没有变化过,都是告诉咱们,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唯物主义,为人民服务,从实际出发,工作要适度,这些大的方面,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会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盯住了过去那些对的东西,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往深做,用心做,用真心去做。对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我们应该采取“扬弃”的态度,正如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一样,要改革那些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我们的教育改革也是如此,要改革那些不适应当前形势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去除部分领导、校长、教师头脑中那些陈旧的观念和方法,但是,对于原来的优势,比如德育为首、孝道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等这些传统优势,我们必须牢牢守住,毫不动摇,而不能搞“全盘否定”“一刀切”。笔者认为,文章第二段提到的当前存在那些问题,与目前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缺失就有很大关系。

正确认识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性本质价值,转变育人理念,特别是决策者的理念,必将有力地推进我们农村中小学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我们的办学和育人质量,并将对现行评价体系的改革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最后,我呼吁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我们党取得胜利的斗争是从农村包围城市的、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是从小岗村开始的,所以,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推动农村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努力奋斗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农村实施新课改的困难原因及对策
农村音体美教育情况堪忧
2018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年度计划
我国农村新课改面临的问题与发展走向
新课改:来自教师的评价
农村中小学的“副课”不能再“减负”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