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经典、分析、案例1(学中医辨证来这里)《五》

中医、经典、分析、案例1(学中医辨证来这里)《五》

关于痞证还有三个方子(赤石脂禹余粮汤,五苓散,旋复代赭汤)
前面分析了五个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是治疗热痞,附子泻心汤是治疗虚痞的(我觉得是真阳虚),半夏泻心汤是治疗痰痞的,生姜泻心汤是治疗水痞的,甘草泻心汤是治疗虚痞的(这是中焦阳虚和真阳虚不是一回事)。
今天把剩下的三个与痞有关的方子看看。
2.3.12.7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第一百五十九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赤石脂一斤(碎),太一禹余粮一斤(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这两天这八个与痞有关的方子在脑海里就是转来转去,很像,又有区别,完后再写个小结吧。
看着医圣的原文真是思绪万千呀,本条说的,原本是伤寒病,应当发汗解表,服汤药以后,下利不止。这里有个问题,汤药是什么类的呢,泻下之药,还是理中之药,还是解表之药呢。书上解释说这里的汤药应当是泻下药物,伤寒了脾胃之气而致下利不止。我却觉得医圣这里说的下利不止,有没有提示是下焦的问题呢。因为在生姜泻心汤里也有下利的情况,因为我本人得过生姜泻心汤的适应症,干噫食臭,下利如注。很典型的,这里医圣说的词是下利不止。所以我觉得有提示下焦虚寒的意思。
第一百五十七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中国古文很绕口的,尤其是标点符号的问题很重要的,断句怎么断,断的位置不一样,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如何断句或是前后顺序有差别的。
会不会是伤寒,服汤药,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下利不止。
如果是这样看,那问题有好看一点,原本是伤寒,也就是表证,当用汗法,而误服下药,以致心下痞硬,而成痞证,但服了泻心汤,还是下利不止。这就提示了后面的赤石脂汤,指出利在下焦,当用温涩法。
书上是这样说的;本证治以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原属对证,其所以不效,可能是病重药轻,仍可续服。医见服泻心汤不愈,误认为是实邪所致,遂以他药下之,以致里气更虚,关门不利而下利不止。医又认为是中焦虚寒之下利,而治以理中汤温中健脾,然下利不仅不止,反而更加严重。这是因为“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
我觉得这条应该是这样的:
伤寒,服汤药,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下利不止。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也,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已,这个字很关键的,说明服了甘草泻心汤以后,还是下利不止的。
下利不止,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这里医生为什么要再用他药下之呢,在中医里有个通因通用的说法的。如果是热邪或实邪造成的下利,再用下法,使病邪去,也可以使病情好转的。但通因通用,也有条件的呀。
而医生看见下利不止以后,觉得是中焦虚寒之故,所以又用理中汤之类的方药来温补中焦之阳气,却不想,用了理中汤以后,下利更利害了。
我不知道大家对用理中汤而致下利更利害的情况能不能想的通。反正我是想的很通的。因为在我写的老人五更泻的那个贴子里,我有实际体会的。我对老人用了补中益气丸,不能止泻,用了六味地黄丸,下利更甚。当时我还以为六味地黄丸里为大蜜丸药,因为蜂蜜有润肠作用,但现在想来不是这样的。老人本是真阳虚之故也。后来用了四神散,效果那是非常的好呀。
四神散里,我就配有赤石脂的。
这条应该说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理中汤不能治疗下焦之下利,二是如果下利不止,怎么办,当利小便来使水液走其正路。
在伤寒论里有一个桂枝人参汤方,是用来治疗中焦虚寒下利的(我是这样认为的),有葛根芩连汤是治疗湿热下利的。这里的赤石脂禹余粮汤是治疗下焦下利的。炙甘草汤是治疗心悸,脉结代的,有没有下利呢,我觉得应该有吧。
第一百六十三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热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第三十四条:太阳病,桂枝症,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第一百七十七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虽说炙甘草汤没有说及下利的情况,但推及,应该兼有吧,但下利或许不是主证(我就这么瞎说,也不知道对不对)。
后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下利不止者,急当利其小便。
中医和生活是相通的,气行脉外,血行脉中,各有各的路,不能乱走的,如果乱了,就出问题了。体内多余的水液当多小便出是正常的,如果水液多从大便出,那就不正常了。就好像那些皮肤病的紫癫之类的一样,正常的血液行于脉中,但如果血热,血被热邪所迫而房妄行的话,不就益出皮肤而成病了吗。
所以学中医也应该知道,什么是恒定的,什么是不恒定的。变是恒定的,静只是暂时的。所以给病人看病,都是在动态中找见问题,用动态的思路去找不动的东西。
医和易是相同的。易本身就是变化的意思,而医的真理也是变化的意思。临床用药没有百分之百的对错问题,只要大方向不错就行,当然分析的越接近病情的本质,病人的病情好的越快,这是肯定的。
当然,医圣在下利不止之后提出了利其小便的方向,却没有提法到方药,有点遗憾,但我觉得已经非常好了,医圣还能什么都说的明明白白呀。就像孙悟空推到了人参果树后,去找他师傅的时候,他师傅只给他指向南海去找办法去了吗。
后面的方药很简单。就两个药,一个是赤石脂,一个是禹余粮,这个就不多说了吧。
说到这个赤石脂,我想到了灶心土,也称为百炼土吗,是农村烧柴火的炉子里的土块,灶心土,常年接受火的烧炼,也就温中止涩的功效的。能不能互替呢。大家可以说一说。
2.3.12.8五苓散证
第一百五十六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医圣就是医圣,全是看不了的病,他才来看的,本用下法之后形成心下痞的证状,用了泻心汤,却痞不解,这个时候病人还兼有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书上说这是水痞,让我想到了上面的赤石脂禹余粮汤的最后一句话,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指的方向是不是五苓散呢。
说起了五苓散,我又想到了真武汤。
五苓散是治中焦还是下焦呢,有点晕了,按说是中焦的,可它明明有下焦膀胱气化不利的情况的。
真武汤是治疗下焦的。
第八十二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心态平衡说真武汤是抽水机,呵呵,可以这样好记点哦。真武汤是治疗下焦水邪之盛,已经影响到头眩,心下悸,身抖动,振振欲仆地的情况了。但医圣没说真武汤的小便怎么样,我又看了一下书上的最后一句话:P61页倒数第二行,要知小便不利,心下不悸,便非真武汤证,这是柯韵伯说的。可见,真武汤也有小便不利,五苓散也有小便不利,区别还是很大的哦,五苓散在中焦,真武汤在下焦,其水湿轻重也是不一样的哦。还有茯苓甘草汤哦(这里就不分析了,不然出不来了)
可以看看,关于水的治疗医圣就立了多少方子呀。如果能分析清楚,应用得当,不成名医怕都难呀。
2.3.12.9旋复代赭汤证
第一百六十一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旋复代赭汤方:
旋复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本条的字面意思就是得了伤寒之表证,用了汗吐下等法以后,表证已解,只剩下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用旋复代赭汤主之。
书上把这个证称为痰痞。
学到现在,我的头呀,晕的厉害。好多方药,看着相似,又有区别,真不知道医圣是怎么总结出来的这些东西呀。
旋复代赭汤是治疗痰阻中焦,气机不畅而成的痞是肯定的。那半夏泻心汤呢,书上旁批文为呕,不也与痰有关吗,那生姜泻心汤呢,书上批文是水痞,那五苓散呢。不也是水痞吗。
旋复花能消痰下气散结,代赭石重镇降逆,半夏,生姜涤痰散饮,人参,甘草,大枣温以补脾胃之虚。(这说的是旋复代赭汤)
半夏泻心汤:半夏半升(洗),                干姜三两,甘草(炙)三两, 人参三两,黄芩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泻心汤:半夏半升(洗),生姜四两(切),干姜一两,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黄芩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旋复代赭汤方: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旋复花三两,    甘草三两(炙),人参二两,,代赭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我把这几个方子这样对比一下,大有能看出些什么吗。
反正我是还是不得要领的,用药如此之精细,差别却如此之大,多少也能受点启发的。
学到现在我对医圣的用药,那是相当佩服呀。就拿生姜来说吧,他一般用量是三两,如桂枝汤里就是三两的。而在生姜泻心汤里用量是四两,而旋复代赭汤里用量是五两,在朴姜半甘人参汤里用最是半斤(应该是八两吧,因为有半斤八两的成语吗,以前的秤是十六两秤的)
朴姜半甘人参汤:厚朴半斤(去皮,炙),生姜半斤(切),半夏半升(洗),炙甘草二两,人参一两
由此可见,医圣的用药决对不是随意的。
生姜和半夏都能和胃止呕,而有的时候医圣用生姜,和半夏一块用,有时候只用半夏,不用生姜,如半夏泻心汤里没有生姜,而生姜泻心汤里,生姜,半夏,用量都不小,还用了干姜,而旋复代赭汤里只用了生姜和半夏,生姜用量很大。
再从人参的用量也能看出些什么的。这几个方子都用到人参,用量也不一样,半夏泻心汤,人参是三两,生姜泻心汤人参是三两,旋复代赭汤人参用量是二两,朴姜半甘人参汤人参用量是一两呀。
所以现在我就把朴姜半甘人参汤认定为治疗脾虚第一方。
原文很精简
第六十六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奇怪:为什么医圣不起个方名呢,却以药名代方名)
医案:
1、牛某某,女,30岁,教师。1966年2月25日初诊。头部胀麻,心烦意乱,胃脘痞满,频频嗳气,恶心欲呕,大便秘结,二、三日一行。月经按期,颜色紫黑。舌苔薄黄,脉像沉细涩。辨证:胃虚肝乘,虚阳上逆。治以补虚清热,重镇降逆。拟旋复代赭汤合竹茹汤加减:旋复花9,代赭石6,清半夏9,党参9,竹茹9,陈皮4.5,生姜0.9,生杷叶9,炒枳实4.5,制香附9,菊花9,水煎服。2月28日二诊:头胀已除,恶心已止,大便已畅,嗳气未止,舌苔白粘,脉象同前。按上方去竹茹,菊花,香附,加茯苓9,姜川朴4.5,苏梗4.5,水煎服。3月3日三诊:服药三剂,嗳气大减,二便均调,将届经期,胃纳不甘,有时胃脘痛,痞满已轻,舌苔薄白,脉仍沉涩。上方佐以调经为治。去党参,枳实,代赭石,加当归6,白芍9,砂仁4.5。水煎服。3月8日四诊:服药三剂,月经已过,嗳气已止,唯食后脘胀,舌苔薄白,脉象细缓,仍用二诊方去苏梗,加黄连1.5,生甘草3,水煎服。服药五剂,痊愈。(单位为克)(吴少怀医案)
2、林某某,男,37岁,干部。1964年11月2日初诊。嗳气频作,胸脘闷满已3个月。现呕吐少食,舌咽不爽,消瘦,乏力,大便不利,面色晦暗。舌尖赤,苔薄白,脉沉细滑。辨证:肝胃失调,气逆不降。治以辛开苦降,和胃镇逆。方用旋复代赭汤和橘枳生姜汤加减:旋复花9,代赭石6,北沙参9,半夏9,麦冬9,陈皮4.5,姜黄连1.5,生姜0.9,生甘草3。(单位为克)。水煎服。11月5日二诊:服药三剂,胃脘舒适,嗳气已止,食欲少增,舌苔薄黄,脉沉滑缓。改用理气和中清热化痰法,拟橘枳二陈汤加减、、、、、、连服八剂收功。(吴少怀医案)
经过上面的分析,对这两个医案就不分析了。
现在我的脑子里一直在想另一个事,如果大家从头看过我的贴子的话,我有一很好的朋友,大约四十五六的样子,平时好喝白酒,他有一个怪毛病,就是不时的打隔还是呃逆,有十余年了吧。以前咱学医不精,也瞎开过药,但一直没好,直到现在我才觉得他最适合旋复代赭汤了。改天把他能治好了,让他给送个旗什么的,(呵呵,想的有点远了),我和他关系太好了,用药应该没问题的。
期待我这个医案吧。
其实说到现在我还有好多想法没说呢,真的,例如医圣用附子我的感受等等,附子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的区别又在哪里呢。一个是真阳虚,一个是中焦阳虚。桂枝人参汤和甘草泻心汤的区别呢,桂枝人参汤与小建中汤的区别呢。
茯苓甘草汤,五苓散,真武汤的区别呢。真的,如果能把伤寒的这些方子分析透彻了,不成名医怕都难呀。
今天就写到这里,后面更精彩。

接着写吧。

2.3.13上热下寒证

第一百七十三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黄连汤方:
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三两,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

2.3.14火逆证

第一百一十条:太阳病,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慄,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第一百一十一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第一百一十三条: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第一百一十四条: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第一百一十五条: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第一百一十六条: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2.3.15欲愈候

第五十八条: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第五十九条: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第九十三条:大阳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第九十四条: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2.4太阳病类似证

第一百五十二条: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絷絷(原字打不出来,上面是执,下面为水)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必下痞硬满,引肋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
芫花(熬),甘遂,大戟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阗,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医案:

1、张任夫,4月4日初诊。水气凌心则悸,积于肋下则肋下痛,冒于上膈则胸中胀,脉来双弦,证属饮家,兼之干呕短气,其为十枣汤证无疑。炙芫花五分,制甘遂五分,大戟五分,右研细末,分作两服。先用黑枣十枚煎烂,去渣,入药末,略煎和服。
4月6日二诊:两进十枣汤,胁下水气减去大半,惟胸中尚觉胀懑,背痠,行步则两胁尚痛,脉沉弦,水象也。下后,不宜再下,当从温化、、、、、、。(经方实验录)

2、徐某,女。因咳嗽少痰,左侧胸痛,呼吸困难,发冷发热六天入院。入院前三天上述症状加剧。体检:营养、精神差,舌苔厚腻,脉弦滑。呼吸较急促,在左胸前第二肋间隙以下语颤消失,叩呈浊音,呼吸音消失。X线透视积液上缘达前第二肋间,心脏稍向右移位。穿刺抽液50毫升,黄色半透明,李凡他氏试验(++),蛋白5.5克%,白细胞255,淋巴88%,中性12%,未找到结核菌;血沉40毫米/小时。根据上述情况合乎中医所说的悬饮,其病属实证,因此,以逐祛饮邪法,用十枣汤:大戟,芫花,甘遂各三分,研成极细粉末,肥大红枣十个,破后煎汁,在上午十时空腹吞服。药后一小时腹中雷鸣,约二小时左右即大便稀水五次。依法隔日一剂,投三剂后,体温正常,胸畅,胸痛减半,左前三肋以下仍呈浊音,呼吸音减低,X线胸透复查,积液降至第三肋间以下。继服原方四剂,体征消失,血沉5毫米/小时,X线胸透:积液完全吸收,住院26天,病愈出院。(解放军医学杂志1965年第2期)


2.4.2瓜蒂散证

第一百六十六条: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黄),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合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血家,不可与瓜蒂散。

医案:

1、信州老兵女三岁,因食盐虾过多,得(鼻句)喘之疾,乳食不进,贫无可召医治,一道人过门,见病女,喘不止,便教取甜瓜蒂七枚,研为粗末,用冷水半茶盏许调,澄取清汁呷一小呷。如其言才饮竟,即吐痰涎,若粘胶状,胸次既宽,(鼻句)喘亦定,少日再作,又服之,随手愈,凡三进药,病根如扫。(名医类案)

2、某,女。素无病,忽一日气上冲,痰塞喉中,不能语言,此邪横塞胸中,当吐之,投以瓜蒂散,得吐后,即愈。(广东中医1962年第9期)

现代研究资料

湖南医药工业研究所药理室报道:甜瓜蒂的有效成分及制剂,对实验性急性肝损伤的治疗作用,与同批四氯化碳损伤组比较,有明显的降低血清转氨酶活力的效果。组织切片也观察到治疗组大白鼠的肝细胞疏松,空泡变性坏死及肝组织炎性反应比损伤组织有明显好转。


太阳病脉证治算是抄写完了。我这心里呀,稍稍有点喜悦的感觉,离我的三年之约还有两年多的时间,一年的时间来学习太阳病脉证治。二年的时间学后面的。

不过太阳病还没有真的完呢,前面这段要分析和总结。还得一段时间。

本书后来还有十七条原文没有详解,只是附于篇后,以供自学。

后面我会把这十七条原文抄录于后,稍稍用我的思路学一下吧。
30,75,105,108,109,119,121,123,139,140,142,150,153,160,171,174,175

后面会更精彩。

今天接着写吧,隔几天不写,心里感觉总少点什么,细一想,又感觉压力挺大,本想在这一贴子一周年的时候,把太阳病篇写完,现在还有几天,但内容还是觉得较多的。
有关痞症的八个方子的比较和总结,再加上上热下寒症的黄连汤。把这九个方子写到一块吧。后面为欲愈候的学习,还有十七条原文的抄写加分析。最后是太阳病偏的总结,这个应该内容很多,框架也很大。期待中吧。
今天把有关痞证的八个方子和上热下寒症的黄连汤一块总结分析一下。
写到现在完全是凭印象,和记忆的东西来写,记不住的再翻书。
痞证有直接关系的有五个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
和痞证有间接关系的三个方子:五苓散,赤石脂禹余粮汤,旋复代赭汤(这个后来想起的)。
看一下原方药的比例及服用方法:
大黄黄连汤泻心汤: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这个方子的服用方法也是很关键的,医圣的选方组药及服用方法,都要连起来学习,少了一条都不合适的。大黄苦寒泻下,黄连苦寒清心火。本方是大黄二两,黄连一两,用开水渍之。就相当于现在泡茶喝之类的,或是大黄黄连用开水淖一两下,淖这个词我也不知道对不对,和凉拌莲菜时,在开水里过一两下而已。
主要是取其药性轻。如果熬的时间长了,药味厚,则入下焦。
本方的适应症是中焦热气郁积,形成心下痞满,医圣只用两药苦寒之性,而轻去体内积热。书上说这种痞为热痞。
再看一下原文:
第一百五十四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按之濡:这六个字应该是痞症的特点,其脉关上浮者,才主定为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痞和结胸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水热互结的实证,一个是水热互结的虚证。实证用破结清热逐水,而虚证则清其热气则可。
关于脉象的寸关迟的问题,我在前面也说过,不管分候哪些脏器,但大体上,寸主上焦,关主中焦,迟主下焦无疑。
至于上焦是心肺,中焦是脾胃,下焦是肝肾,或是其它的说法,但大都脏器有别,但上中下三焦是肯定的。
寸所主就相当于树叶,关所主就相当于树干,迟所主就相当于树根。大家可以想像一下的。
关于脉像浮沉的理解,我认为是,浮属阳,沉属阴,反复的能证明我的观点,阳病好治,阴病不好治。
其脉关上浮者,说明中焦有热,当用大黄黄连汤泻之。
如果寸浮则是表症,当用汗法而解,如果迟浮(好像没有这种说法哦),说明下焦热盛,则可通过承气汤等泻下而愈。可中焦的热离上远,离下也远。用汗法不行,用下法不合适。所以医圣用泻下的药品,来用麻沸汤来渍药,取药之轻性而泻中焦之积热。
学到现在为止,我不断的能加深我的肯定,桂枝汤如果没有后面的一碗热粥,则不为汗剂,也就是说,服用了桂枝汤,一定要喝热粥一碗,在增强发汗的作用,有的人说热粥是使出汗有源,而我觉得桂枝汤是很好的一个和剂。桂枝温通心阳,芍药酸甘敛阴,生姜,甘草和大枣清湿和中。只在加一碗热稀粥才能使微微出汗,才能达到解表的作用,如果没有热粥的作用,那桂枝汤的解表力量我觉得很弱的。
在我孩子的荨麻疹的治疗过程中,我以桂麻各半汤取得效果以后,到现在为止,偶有发作,也是不厉害的,家人常让服用一些抗过敏的药,也就过去了。后来我一直在想,应该用桂枝汤和其营卫则应该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的。到现在也没用,毕竟是药,也不能整天给孩子吃这吃那的,没什么大问题,就不要出手了。现在的节气已经是春末了,谷雨已过,立夏马上就要到了。所以皮肤病的发作应该较缓和了,进行夏天以后,夏天的季节性的病症也就会多起来的。
第一百六十四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方: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书上本条旁批为阳虚痞。我觉得很对,主要是阳虚二字。
从前面的学习来看,医圣的用附子很在规律的,只有出现阳虚的时候,才用附子的。
有的人不理解什么是阳虚,什么是阴虚。当细细体会到深处,自然就能知道了,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出汗恶寒就是阳虚。我是这样认为的。
那桂枝汤的适应证不就是汗出恶风吗,所以汗出恶风是阳虚的表现,只不过这里的阳虚为表阳虚,而不是里阳虚,里阳虚才能用附子的。
这段时间在论坛里看到好多贴子在说附子的用法,附子量大为回阳救逆,附子量小为引火归原。那我想知道,在附子泻心汤里的附子用法,算是回阳救逆还是引火归原呢。有研究深的朋友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附子泻心汤的方药和大黄黄连泻心汤的用药基本一样,也是大黄二两,黄连一两,只不过又加了黄芩一两,附子一枚而已。
黄芩是清肺热的,也是清大肠之热的,葛根芩连汤治疗大肠之热痢,黄芩汤公认是治疗热利之祖方。这里加黄芩一两,病人的症状应该也有这类的情况吧。附子的用法,不管是回阳救逆,还是引火归原,我觉得附子就好像西医的电击心脏的作用一般,是电击肾脏的真阳,以达到真阳回复的目的的。
下面看一下原文:
第一百五十五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看原文则可体会到了,心下痞并兼有恶寒汗出者,用附子泻心汤主之。
虽说在伤寒论里,有时候恶风和恶寒可以通用,但这里,我觉得恶寒比恶风更能说明真阳虚的情况的,这里还是恶寒更合适一些。
但好像没有看出为什么要加黄芩的原因哦。有知道的能说说吗。这个方子不加黄芩怎么样,我是没感觉到加黄芩的原因的。
本方的服药方法也很到位。附子别煮煎汁,混和麻沸汤渍过的汤药,分温两次的服用量。
还有一个字很关键,那就是绞去滓的绞字。
一般的方药煮服方法里面都是去上沫,去滓,而这里加了一个绞字,是故意的,还是强调了什么呢,因为麻沸汤渍过以后,毕竟药物的有效成分如药很好,这里一个绞子,能不能说是更多的一点把药汁挤出来些呢。
所以说医圣的书同字字珠玑,细细的体会第一个字,都会有很深的体会的。
半夏泻心汤方: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看到这个方子,我想把半夏泻心汤和大黄黄连泻心汤和旋复代赭汤作一个比较。
本方和大黄黄连泻心汤比较,少了大黄二两;和生姜泻心汤比较,旁批条文是水痞,把生姜四两,换成了干姜三两,因为医圣平时生姜的用量一般都是三两,只有重症的时候才用到四两,或是半斤,生姜泻心汤,生姜用了四两,而朴姜半甘汤生姜用量是半斤,不得不细细体会医圣对生姜的用量和用法的。和旋复代赭汤的比较,本方书旁的批文是呕痞,而旋复代赭汤的批文是痰痞。
虽说呕痞,痰痞,和水痞,有很大的相似的地方,但医圣却分的如此之细,又另立方名,不像前面桂枝汤的加减用法,怎么医圣不说加减方,而另立方名,其意义是要学习的。
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聚。虽相似却不同呀。
呕痞,不用大黄二两,而用黄连一两,细细体会吧,我是心里明白,说不出合适的词来表达我的意思的。
呕痞,不用生姜三两,而用干姜三两,而用半夏半升,其意义也是非同寻常的。生姜汁,平时也常用于和胃止呕的,而医圣有治疗呕痞的时候却不用生姜,可见半夏在和胃止呕方面更强一些。这样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可不可以单用一味半夏煎熬来对一些呕吐的病人进行治疗呢,我觉得可以一试的。效果应该也会不错的。
生姜主要应该在治疗水湿内盛的情况下的,这又能返回到桂枝汤的方药里,想一下,生姜用三两的作用的,不仅仅是助桂枝以发汗,我觉得还说明了水湿的问题的。
前几年我就感觉到,这辈子如果能把病人的水湿问题处理得当,那也算一大功底的,对于水湿的处理,医圣有的时候用生姜,有的时候用半夏,有的时候用葶苈子,有的时候用甘遂,有的时候用茯苓等,不是很好吗,不同情况,不同应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呀。
呕痞,没有用旋复花和代赭石等,我就想旋复代赭汤用于痰痞,而我平时对于痰涎盛的爱用礞石滚痰丸,这两个区别又在何处呢?礞石滚痰丸对于老痰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我本人有切实的用药体会的,自己也以身试过该药的。
呕痞的形成主要是水湿之邪阻碍中焦气机的不畅所致,这里说成水湿之邪,感觉有点面太大了,不能细细的分清的。医圣用半夏来清湿和胃止呕,干姜以助半夏,化湿止呕,黄芩的分析和上面一样,没找见合适的理由,甘草和大枣和中,顾护中焦,人参三两,以补中焦,我觉得人参不能和甘草和大枣放到一块来说,人参三两的用量也很关键的。在朴姜半甘人参汤里的人参用量才一两呀,而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升,在这里就能看到生姜和半夏合用了,所以我才说朴姜半甘人参汤为治疗脾虚第一方的。用黄连以清中焦之热。
这里的服药就不一样了,以水十升的水,煮取六升,再浓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和前面的服药方法就不一样了。
有的人会说,前面怎么用麻沸汤渍药,而这里却要煮取六升还要再浓煎至三升呢,这不是药味厚了吗。
如果有些一问,那也算是用心了,其实病位还是一样的,但病机不同,所以煎药也不同了。上面的药是苦寒性重之品,以麻沸汤渍之,可以。而这里全是人参,甘草,大枣,半夏,干姜,这些药如果不浓煎,则没有好的药效的,我说的不能代表我的意思,语文功底不过关,言不达意吧。不知大家能体会到吗。
看一下原条文吧:
第一百四十九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从原条文和分析方药来看,当细细体会呕痞与水痞与痰痞的区别的,呕痞的水湿没有水痞的水湿那么重,也没有痰痞的水湿之痰那么重,而水湿之邪的轻重程度介于生姜泻心汤和旋复代赭汤之间,仅仅是中焦的水湿之邪影响了中焦的气机升降,而形成呕的情况的。所以在临床应用时,只要主症抓住,我觉得药效应该还是很不错的。
生姜泻心汤方:生姜四两(切),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本条书旁批为水痞,其特点就记几个字就行,干噫食臭,雷鸣下利,再一细看方药,好像迷雾当中见到了一线阳光。生姜用到了四两,治疗水湿,人参三两,以补中焦,甘草三两,(一般甘草用量是二两的或更少的,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个),干姜一两,上面的半夏泻心汤干姜是用三两,这里却用一两,这个加减用法,其意义很深,也反应病人体内水湿的轻重不同,半夏半升,这里生姜和半夏又合用了,黄连仍然是一两,清中焦之积热,还有一个药没说呢,就是黄芩三两。看到黄芩三两,想到了雷鸣下利,就让我想到了前面附子泻心汤和半夏泻心汤等方中用黄芩一两的原因所在了。其它几个方子,黄芩用量都是一两,而这里用量是三两,当细细体会病人病情轻重程度的不同了。
所以我看到了一线阳光,反思之下,附子泻心汤和半夏泻心汤,当也有一点点微利吧,因为医圣用了黄芩一两,大家不要问我为什么这样,我也只能分析到这种程度了。临床上当细细体会,适合附子泻心汤和半夏泻心汤等的病人有没有下利的情况的。
看看原文吧。
第一百五十七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原文就不说什么了吧。
只想说一点,医圣用药及分析病情太到位,太精细了,如果分析准确,最后都是什么什么汤药主之。有大方向的都是宜什么什么汤,如果医圣要活着,那还不被一些人给气的差不多吗。
甘草泻心汤方: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黄连一两,干姜三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本方是治疗虚痞的,但这个虚痞和附子泻心汤的虚痞不是一回事的。这个当体会到。
通过对上面几个方药的分析,再看这个方子感觉就很简单了点吧。甘草汤是治疗心悸等脉结代的情况的,
这个方子重点在甘草四两,所以才定名为甘草泻心汤,黄芩三两,中焦阳虚,水湿停聚,湿热下利的情况也是有的,
用黄芩清热止利,用半夏,干姜,以温化水湿,黄连清中焦积热,又没有生姜,没有人参三两,当细细体会哦。
还应当和甘草汤结合起来想一想。
炙甘草汤(桂枝去芍加参胶地麦麻)
炙甘草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生姜三两(切),大枣三十枚(掰),人参二两,阿胶二两,生地一斤,麦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和甘草泻心汤的区别,炙甘草四两,大枣加到了三十个,桂枝三两,生姜三两,人参二两,阿胶二两,生地一斤,麦冬半升,麻仁半升。
甘草泻心汤:        炙甘草四两,大枣十二个,黄芩三两,半夏半升,黄连一两,干姜三两,
看看用药区别就能体会到些什么的。
看看原文:
第一百五十八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为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体会甘草泻心汤的痞和其它痞的不同之处,中焦阳虚之痞用甘草泻心汤,谷不化是重点。而其它痞没有谷不化的情况的。
五苓散: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这个在太阳蓄水症里面做过分析。
我们看一下原文吧。
第一百五十六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再看太阳蓄水的有关条文:
第七十一条:太阳病,发汗后,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第七十二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第七十四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这是与五芩散有关的几个条文。
前几天我觉得五苓散和真武汤的区别在于,五苓散在中焦,真武汤在下焦,以爱好中医朋友问我是啥意思,我想他如果看到这里,细细看看,第七十四条,第七十二条,第七十一条的后半句,或是第一百五十六条,能不能体会到五苓散是在中焦的意思。
书上旁批也是水痞,我觉得五苓散的水痞,和生姜泻心汤的水痞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生姜泻心汤的干噫食臭,雷鸣下利,五苓散没有,而五苓散的,消渴,口燥而烦,水入则吐等情况生姜泻心汤没有或是不明显。小便不利应当都有的情况。
赤石脂禹余粮汤:赤石脂一斤(碎),太一禹余粮一斤(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本方是涩肠止泻的,说到这里又能体会到泻心汤里加黄芩的意思了。但医圣在这里即没有加黄芩,也没有加半夏,生姜或是干姜,也没有加人参,或是炙甘草之类的,当细细体会医圣的用意。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让子弹飞一会,看看情况的发展,再做决定。
看原条文:
第一百五十九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此文中,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是经典的名言了。细细体会吧。
旋复代赭汤:
旋复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这方子旁批:痰痞。看其方药,旋复花三两,代赭石一两,生姜五两(很重哦),半夏半升,人参二两,大枣十二枚,炙甘草三两。
上面我就说了本方和礞石滚痰丸怕有很相近的用处的,但医理却不甚相同。旋复花,代赭石重镇举涤痰,生姜半夏,除湿化痰,人参,甘草,大枣益气补中。而青礞石也是重镇涤痰,临床效果很明显的。
注意,旋复花的的煮药方法,是布包再煎,旋复花有刺激咽喉的作用。
上面这八个方子就算是分析总结完了吧。
后面还有一个黄连汤的分析和体会,就一块写在这里了,不另立题目了。
第一百七十三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黄连汤方:
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三两,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
上面的泻心汤里面,黄连用量皆为一两,而这里却用到三两。可见上热情况很明显。
书上定为上热下寒证。
从干姜用到三两,能体会到下寒的情况的。
黄连三两,清上热,干姜三两温下寒,桂枝三两和甘草三两,温通心阳,半夏半升清水湿之痰,人参二两和大枣十二个,益气补中。我觉得真好。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后世的一个名方,为交泰丸,也是治疗上热下寒的情况的。其方药就两个,肉桂一份,黄连六份,比例为一比六,天一生水,地六承之。好好体会,我觉得和黄连汤有的一比的。
这是交泰丸的百度地址,可以看看
http://baike.so.com/doc/5418230.html
世人都知道,世上最苦的莫过黄连,而黄连汤和交泰丸的黄连比例如此之大,可想可知其药有多苦了。
什么时候用黄连汤,记六个字就是了,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医圣一但分析透彻以后,文字都很简单的,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腹胀满者,朴姜半甘人参汤主之,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等等。
说到这个方子我又想起了我孩子的荨麻疹,因为孩子重的时侯,都有腹泻,欲呕的情况的,因为我有几次送孩子跳舞的时候,孩子就说,肚子有点痛,部位是胃下,肚脐左边那块,并说有恶心想吐的情况的。我就想到了腹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亲自配药,煮好后,给孩子服点,因为药太苦的的原因,我亲自试了的,那真是苦呀,苦的受不了,孩子很听话,一次喝有三十毫升左右吧,喝了三四次,这几天没再喝了。感觉荨麻疹很轻了,也不怎么发作了,后来想到桂枝汤,也没用。也不知道是黄连汤的作用还是季节性的到了淡季了,大概都有吧。
好了,今天就分析总结到这里吧。下节将谈谈欲愈候和太阳类症的条文的。

前面火逆证,欲愈侯和太阳病类症(十枣汤证,瓜蒂散证)没有总结分析,感觉压力挺大。先放一放,完了再分析。
今天把太阳病篇后面的小条文抄一下,这些条文在书上不要求,是让自己看看就行的。
第三十条: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劂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言严)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劂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言严)(这两个合为一个字的)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言严)语,故知病可愈。
第七十五条: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第一百零五条:伤寒十三日,过经,(言严)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劂,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第一百零八条:伤寒,腹满,(言严)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为纵。刺期门。
第一百零九条: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第一百一十九条: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第一百二十一条: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第一百二十三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调胃承气汤。
第一百三十九条: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利也。(葛根芩连汤就是协利呀)
第一百四十条: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第一百四十二条: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弦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第一百五十条: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第一百五十三条: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分体机,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了。
第一百六十条: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第一百七十一条: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甚勿下之。
第一百七十四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喝,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二两(炙)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去桂加白术汤方: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白术四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第一百七十五条: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白术二两,桂枝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巩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以上这此条方也非常好,我不知道为什么教科书上不作解说了。
其中每个条文在抄在过程中,都能感觉到非常好,真的,细细读一读,想一想,全文连起来,真的妙处不可言呀。
其中桂枝附子汤和桂枝去桂加白术汤的附子是用量最大的了吧,四逆汤和干姜附子汤都没这量大,后面说怕附子量大,但没减附子的量,而是减了药量还是减附子的量呢。(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这里的减服之,是减附子的量,还是附子还是三个,只不过减少一次服药量而已)。根据175条后面的参考好像是减附子的量,因为175条后面是减服药量的。
每次抄完,都不得不配服医圣是怎么分析和把握人的身体的。桂枝附子汤,桂枝去桂加白术汤,还有后面在去桂加白术汤的后面还有加桂四两。
还有为什么肝乘脾为纵,肝乘肺为横。肝为木,脾为土,木克土为顺,所以为纵,而肺为金,应该是金克木,现在肝乘肺,就为横呢。
五行关系,相生为顺,脾土生肺金,肺金生肾水,肾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心火生脾土。然后,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相克太过为之乘,反被其克为之侮,所以这里医圣说肝乘脾为纵,肝乘肺为横。这又为金匮里的后世名言打下了基础(本就是一本书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大椎第一间是什么地方,是不是就是大椎穴呀,它在胸一椎之上,颈七椎之下,颈七椎就是头低下后面最高的那个骨头。
还有140条说的多好,直接定性了。
还有(言语)语和谵语的区别又在哪儿呀?
还有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的服药后面,医圣对服药过程也太了解了吧。真佩服了。
大伙看看,有同道中人能回答我的这些问题吗。不胜感谢。

接着学习吧,上次计划把火逆和欲愈等条文全写完,但一看头大了,就没写。原因这些全是纲领性的条文,不好弄呀。
今天就先学习和分析火逆条文吧。
2.3.14火逆证
第一百一十条:太阳病二日(原贴子少了二日二字),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慄,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我觉得这条当分四层,以/号为界。
太阳病二日,反躁。这怎么理解呢,书上的意思是因为里热盛引起的,我觉得不然,我觉得太阳病二日,应该不会到反躁的程度,我觉得是因为后面的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是致反躁的原因。也就是说第二句话是第一句话的原因。
按说太阳病,当恶风或恶寒而发热等情况的,应该用汗法而解表的,但别的医生用发火法,熨其背而使病人大汗出,这样的汗法是不合适的。
关于太阳汗法解表的理解,我觉得是用药物,激起体内阳气,抗邪外出,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所以才会有出汗,一切的药物都要建立在病人自身正气的基础上的。而用火法,也就是外来阳气来迫体内阴液外出,不旦达不到治愈外邪的目的,还会引起变证。
所以我以前就感觉到,凡人感冒以后,也就是受了风寒以后,洗热水澡,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虽说洗澡时舒服,但洗完澡后,还是有鼻塞,发热等情况的,不用药是不会很快好转的,和这里的意思差不多吧。
后面的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这是必然的吗?我觉得它这里有好几层意思要说的,第一是,大热入胃,水液迫出,那和桂枝甘草汤的心阳虚有关系吗,为什么这里就是谵语,而桂枝甘草汤就没有谵语呢。
在伤寒论里,躁,谵语,是两个典型的特征,说明里面热实互结,意思就是属于实证才会有躁和谵语的情况的。这里大热入胃,胃中水竭,大热与胃中有形之物互结,而表现为躁烦,躁为实,烦为虚,躁烦结合起来侧重于实,才会必发谵语的。
十余日,振慄,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
这句话是对前面谵语和躁烦的病程没有引起其它变症,而拖了好几天之后,出现振慄和自下利的情况的一种解说。就是欲解也。我觉得这里振慄和自下利是两个并列的情况的,出现振慄也好,出现自下利也好,都是欲解的情况的,不是说两种情况都要同时出现的。振慄和颤汗我觉得是一回事,但和真武汤的振振欲扑地不是一回事的。自下利也是说明大小便正常。书上说是时间长了,身体正气回复,我觉得是正气和顺了,才会有这两种情况出现的,都是为病邪找出路的。
我觉得后面的几句话都是对振慄和自下利的进一步解说。
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
欲失溲,足下恶风,
大便硬,小便数,而反不数及不多,
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我觉得上面这几句话是对振慄和自下利的不同情况的进一步解说,或是对病情的进一步变化的说明吧。
中国人呀,真麻烦,其断句不同,意思也不同的,我感觉这样断句较好一点吧。
上面这条文我只能分析到这种程度了,完了再好好理解吧。
第一百一十一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这条文和上一条文当互参的。上面说是太阳病,这里说是太阳中风,大方向是一样的,不能用外来之火热来迫阴液外越的,如果用了火热等法,则会出现后面的情况的。血气流溢,失其常度,是一种病情,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则是另一种病情,与后面的阴黄,阳黄相联系。我觉得这里是阳黄吗(这是猜的,因为我对阴阳黄还分的不清楚),后又看书上说不湿热之黄不是一回事。阳盛则出鼻血之类的情况,阴虚则小便难,这和上条文的: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有没有关系呢,我觉得是从另一面来说明情况的。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这是一种情况,如果身体阴阳都虚,那身体则无荣华的。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这就是呕吐的意思呀),手足躁扰,(手脚乱动),捻衣摸床。
上面这几小句话,都旧对用火法的不同后果解说。
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这里为什么以小便利来定可不可治,也就是说好不好治呢,小便利说明体内水液没什么问题,当然好治,如果小便不利,说明了体内水液已经亏损了,就不好治了,能不能又反过来说明在危重情况也的阴阳相合,以阴为本呢。有一份阴,就可好治一点的。
第一百一十三条: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伤寒条文呀真是太难了,字字珠玑呀,这条我同意书上的说法,
典型的伤寒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脉不会是弱的,书上说的另一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把本条文这样理解,好面的就好说了。温病,脉是浮,弱像的,伤寒不管是浮紧,还是浮缓,都带紧像,而温病的脉,当不带紧像的,而是弱像的。后面说的弱者必渴,温病之人当然口渴,再被火法治疗定会谵语等变证的发生。
弱者发热,脉浮,又说明是温病的情况了,那温病的发热如何来治呢,其治则也是当汗出愈,辛凉解表了。
第一百一十四条: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这条,首先,是以火熏之后,不得汗,我觉得是得汗的重症,其人必躁,是必然的。
到经不解,说的是七日愈的时间吧,必清血,是大便出血的意思,郝万山的视频里有对清字的详细解说,清,当作为便,排,拉来讲的。说明这个时候里热为找出路,大便下血,医圣说这种情况就是火邪了。
第一百一十五条: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脉浮,这里不管是伤寒脉浮热甚,还是温病脉浮,热甚,都不可用灸或火法来治疗的。
此为实,实以虚治,这几个字我说不清楚,但不能用火法,用火则会咽燥,吐血,或是清血,便血。
第一百一十六条: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这条应该上是面这几条的总结吧,前面没看明白的地方,这里一看,基本就懂了。
微数之脉不能用火法的,微数之脉说明体内正气不足,才会是微脉,用火法则会烦躁,
追虚逐实,这四个字就是对前条文的解说,上面的此为实,实以虚治,通过这四个字就能看出来了。病人的情况本来是正气虚弱的,上面说的,脉脉、热甚这种情况为实吧。追虚逐实,病人身体为虚或正气或病情为虚,实就是体液为实,身体为实吧,用火法,来治这种病,火热散于血脉之中,炎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盘,血难复也(阴阳相合,以阴为本,血被火热耗散,则阴液不好复也)。
纲领性的话就是:脉浮,宜以汗解,脉浮,故知汗出解。
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这和最上面的条文,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有关系吧。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及有汗而解。烦的意思是说明中焦阳气得复,所以烦乃有汗而解。
伤寒论真的太难了。这几条也是最绕口的。我的水平也就这样了。
欢迎分析讨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长沙方歌括 清·陈修园
中医、经典、分析、案例1(学中医辨证来这里) 第3页 中医讨论版 基层医生网
《伤寒论》原文整理,必背条文 云海邹羿
三皮讲中药之生姜
经方100首速记歌诀
伤寒论必背条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