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个泻心汤的学习体会
下面我们来看看五个泻心汤。五个泻心汤的名字也是如雷贯耳呀,真是太有名了。

本人才疏学浅,又没有上过一天的医学院校,写的东西只怕说不出本意来,好多废话。喜欢的就凑合着看吧,喜欢交流的可以互相讨论讨论,但千万不要恶语相加,那样很伤心情的,既伤你的心情,也伤我的心情。道不同不相为谋也。

第一是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第二是附子泻心汤: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第三是半夏泻心汤: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第四是生姜泻心汤:生姜四两(切),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第五是甘草泻心汤: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黄连一两,干姜三两。

下面我尽我的能力来分析分析原文及医案

2.3.12.2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第一百五十四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的来源是什么呢,伤寒脉浮紧,医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濡,称为气痞耳。
我在上一个贴子里分析说是痞证的脉像应当为,寸脉浮,关脉紧,而这里说是关上浮者。关脉的浮与紧我觉得不冲突吧。医圣这么说,咱先好好记住,好好理解,不解的地方,留下,以后随着学习会慢慢解开的。
关于痞证的成因,在上个贴子里,还有一点没有说出来。
医圣虽说是脉浮紧,反用下法,紧反入里,则作痞,这是误治的来源。
另外一种情况也不能排除由于饮食所伤,或情志等因素,所以,伤寒与杂病都能发生此证,而不可偏持一面。
在本条文里面,医圣没有说寸脉的情况,只说其脉关上浮者来定性。再加上心下痞,按之濡,来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本证虽无实邪,但仍有热结,故除见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等主要脉证外,还应兼见心烦,口渴,舌红苔黄,甚至吐衄等热象。治以大黄黄连泻心汤清泄热邪,则痞自消解。

关于心烦,有好多条文都有的。如桂枝甘草汤证,如小建中汤证,等,凡胸中有热象的情况都应当见到心烦的情况的,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烦和躁是有区别的,虽两个字有时候合用,或通用,但烦为无形之邪,而躁则多指有形之邪了。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看其方药组方非常简单,就两个药,大黄和黄连,大黄苦寒,泻热和胃开结,黄连苦寒,以清心胃之火。因苦寒之药气厚味重,煎煮之后,多走肠胃而具泻下作用,故本方用法不取煎煮而以麻沸汤浸泡,一会儿,绞汁即饮,以取其气,薄气味,使之利于清上部无形邪热,而不在泻下里实之法。

关于麻沸汤:书上说是滚开的沸水。由于我是学物理的,所以我加以强调一下。
在一标准大气压(1*10的6次方,也就是1000000Pa的压强)的情况下,滚开的沸水的温度被定义为100摄氏度。
(这里再插一点血压的知识,一般说正常人的血压为80--120,它的单位应当是毫米汞柱,而一标准大气压大约为760毫米汞柱,约为10米高的水柱产生的压强。这样1000000Pa的压强就等于760毫米汞柱产生的压强。没事自已换算去吧。按120毫米汞柱的血压换算下来,要相当于1.58米的水柱的,所以有的电视看到一些砍头的情节,说血可以喷好几米远,不过也兼有夸大的成份在里面,喷2到3米应该很正常的。)
我们祖国地大物博,山高水深。各地的大气压是不一样的。平原的大气压多接近一标准大气压,而高原上的大气压则较低,这个时候,看着水是滚开的,但其温度却远远低于100度,有人去过西藏的话,那里开水是煮不熟大米的。这时就要用到高压锅了。高压锅就是把锅里的东西和大气隔离开,在高压锅里水滚开时的温度可以达到120度左右吧。

第一百六十四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本条文我觉得有几个字应注意: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一个大字说明用了下法,并且力量很大的,这个情况有就可能形成心下痞。因为上面医圣说了,伤寒脉浮紧,反下之,紧反入里,而作痞,按之濡,称为气痞耳。
后面又说了复发汗,是有了心下痞以后,又发的汗,还是复发汗之后,形成心下痞,我觉得顺序有点问题。
按说,伤寒治疗顺序应当是先发汗,再后下,而这里是先下后发汗。
总之病人现在是即有心下痞,又有恶寒同时出现。这样就是表里同病,表证是恶寒,里证是心下痞。这两个同时出现的时候治疗顺序应当是先解表后攻痞。如果先攻痞则又会引邪内陷,医圣说了,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特别注意宜字,医圣有时候用什么什么汤主之,有时候说宜什么什么汤,我觉得区别很大的,医圣在说什么什么汤主之的时候,已经分析确造。而说宜什么什么汤的时候,我觉得意思当是什么什么类汤,那这里的意思当是宜桂枝类的汤,桂枝汤或桂枝类汤都行)

本条文我觉得说出了几个重点:一是表里同病的时候,治疗顺序问题,先解表,后攻里;二是解表宜桂枝汤的宜字,给我们说出了,可以用桂枝类汤来解表。

从学伤寒到现在,我忽然感觉到桂枝汤是解表的方子吗,我很怀疑的。桂枝汤重在调和营卫应该才是最主要的作用的。如果用桂枝汤来解表,那原方后面有喝热稀粥一碗的。如果桂枝汤不加热粥,那我觉得其解表作用很弱的。

再次让我体会到伤寒论的首方为桂枝汤,而汤头歌的首方为四君子汤。这些作者的苦心为什么要把这两个方子排在各自方书的第一呢。

我觉得这和电影,书法,武术等等都是相通的。起手式相对都是比较平淡的,随着剧情的深入才能看到大开大阖的情节的。随着伤寒论的深入,有麻黄汤,有大青龙汤,有大承气汤,有大陷胸汤,有十枣汤,有四逆汤,有真武汤等等,让我们充分领悟到一种病情的正治与失治以后,医圣是怎样力挽狂澜于病人的病情的。
真的都是相通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围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在看康熙王朝的前几集除鳌拜的时候,不知谁说的一句话,挺好的。主强臣弱,那是正常的,而如果主弱臣强则会祸起萧墙。不管是对君还是臣都是非常不好的。
就像上面说的阴阳之道一样。阴不胜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那不是数脉,疾脉吗。如果阳不胜阴,则五藏争气,九窍不通呀。
夫妻之道也如此的,如果男的太有本事或是太有能力了,那其结发之妻会跟不上他的发展,脉流薄疾,并乃狂,直到二人散伙为止。现实社会这样的例子很多的,就不举例了吧。


2.3.12.3附子泻心汤证

第一百五十五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本条的意思是心下痞与恶寒汗出同时兼有。就分析来看,我觉得本条里面的恶寒汗出情况相对厉害一些,通过上面我的话,这里我觉得就是阳不摄阴这四个字最贴切,用附子来振奋真阳,以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的。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看医圣的用药,简单四个药,从大黄黄连泻心汤的基础上,再加附子一枚还是别煮取汗,又加黄芩一两,黄芩有清热安胎的功效,其相对温和一些。其为什么要加黄芩我还分析不透。
书上是这样说的:阳虚则卫阳不足,湿煦失职,故恶寒;开合失司,肌表不固,所以汗出。治以附子泻心汤泻热消痞,兼以扶阳实表。
徐灵胎说:此条不过二语,而妙理无穷。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条,发汗之后恶寒则用桂枝,此条汗出恶寒则用附子,盖发汗之后,汗已止而犹恶寒,乃表邪未尽,故先用桂枝以去表邪;此恶寒而仍汗出,则亡阳在即,故加入附子以回阳气。又彼先后分二方,此并为一方者,盖彼有表复有里,此则只有里病,故有分有合也。



医案:

宁乡学生某,得外感数月,屡治不愈。延诊时,自云:“胸满,上身热而汗出,腰以下恶风。”(这里书上掉了个双引号)时夏历六月,以被围绕。取视前所服方,皆时俗清利,搔不着痒之品。舌苔淡黄,脉弦。与附子泻心汤,阅二日复诊,云药完二剂,疾如失矣。为疏善后方而归。(遁园医案)

(书上原文,这个医案在大黄黄连泻心汤之后,我见其用的是附子泻心汤,这里把它切到附子泻心汤这里了)
对本医案,我觉得自云:胸满,上身热而汗出,腰以下恶风。这很关键的,充分证实了真阳虚,兼有痞的情况。而舌苔淡黄,脉弦,这怎么理解呢。舌苔淡黄,则是中焦有热之故。而脉弦呢,我觉得在肝胆疾病的病人身上,弦脉很常见的。
而这个医生没有处方用肝胆疾病的一些药,如柴胡,龙胆草,郁金之类的药,仅仅只用附子泻心汤,也就是大黄,黄连,黄芩,再加附子一枚,而二日后复诊,病人说喝完两剂汤药,疾病惹有所失,也就是不知道怎么就没有了或是好像就没有得过前面的胸满,上身热而汗出,腰以下恶风的情况的。

所以治病还是要抓住主要矛盾,其它的就会迎刃而解。不要见有什么情况就用什么药,那方药不就多则数十味,少则十数味吗。

医案:

郑某,男,36岁。因操劳过度,忽然口吐鲜血,吐血后畏寒,胸中痞闷,足胫冷,面色赤,脉浮芤,显系心火上炎,形成上热自热,下寒自寒现象。现吐血未止,急则治标,拟“釜底抽薪”法,但病者尚有畏寒感觉,虑及阳虚,遂决定先以附子泻心汤,以三黄泻心火,使热下行;附子固护阳气。处方:大黄三钱,黄芩二钱,黄连三钱,附子二钱。次日复诊,血止,胸痞解除,但全身发热、心悸、脉轻弦细,此乃大出血之虚热。拟清余热、交心肾法,与黄连阿胶汤二剂后,热退,脉转沉细,心悸未除,精神疲倦。嗣以归脾汤去木香、龙眼肉、加胶饴二两,服两剂而愈。(伤寒汇要分析)

这个医案就很是凶险的。先用附子泻心汤,后用,黄连阿胶汤,继而用归脾汤。我就在想如果第一次把这几个方子的药合到一块怎么样呢。我觉得肯定不如这样用的好。医圣的伤寒论里,好多时候都分方而用的。

如在治疗阴阳两虚的方子里有甘草干姜汤,和芍药甘草汤的分方来用,其后才是芍药甘草附子汤。
在治疗肾阳虚的方子里有,干姜附子汤,又有甘草干姜汤,还有四逆汤。在第一百七十五条之后还有个甘草附子汤,一百七十五条,本书没有说解。
一个差不多的四逆汤,却有如此多的方名,其加减用药,如此谨慎。我们能不好好分析,好好归纳吗。
什么情况用什么方药,有的方药,要等等情况才能用的。

2.3.12.4半夏泻心汤证

第一百四十九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写到现在又快写不动了。医圣的书太精简了。回味无穷呀。
本条所说柴胡汤证具,什么是柴胡汤汤,这里等同于少阳病的。呕而发热就是少阳病。这里没有说口苦之类的。少阳属胆与三焦,凡阳经为病,必见发热。邪在胆,逆在胃,胃气上逆则作呕,故发热而呕是少阳主证已见。病在少阳,当和和解之法。而医误行泻下,从而有三种情况的转归。
第一,虽经误下,但病情未变,即柴胡证仍在。说明其人正气较盛,未因误下而引邪内陷形成坏证,医圣才说,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可复与柴胡汤。但误下毕竟正气受挫,所以服柴胡汤后,正气得药力之助,历起与邪气抗争,才会蒸蒸而振,却发热而汗解的战汗情况。
第二,误下后,见心下满痛,按之石硬,是少阳邪热内陷入里,与水饮等有形实邪相结于胸隔,形成了大结胸证,则用大陷胸汤治之。
第三,误下损伤脾胃之气,使少阳邪热乘机内陷,寒热错杂之邪侵犯中焦,致脾胃升降失常,气机痞塞,不是少阳半表半里之邪不解,故不能用柴胡汤,可用半夏泻心汤和中降逆以消痞。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看医圣的选方用药,我觉得这里面为什么就少了生姜呢,生姜和胃止呕效果也挺好的呀。不得其解。
但从大陷胸汤与大陷胸丸,还有小陷胸汤的分析里,医圣对生姜,半夏,葶苈子,还有甘遂之类的药那是相当顺手的。不会这是忘了用生姜吧。

大陷胸丸方:

大黄半斤,葶苈子半升(熬),芒硝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四个半吗,不是半斤就是半升)

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去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小陷胸汤方:

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栝楼实大者一枚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楼,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医案:

张某某,男,36岁。素有酒癖,因病心下痞闷,时发呕吐,大便不成形,日三四行,多方治疗,不见功效,脉弦滑,舌苔白。此证为湿伤脾,升除失调,痰从中生。痰饮逆胃则呕吐;脾虚气陷则大便不调;中气不和,气机不利,故心下痞。拟方:半夏12,干姜6,黄芩6,黄连6,党参6,炙甘草9,(单位为克),大枣七枚,服一剂,大便泻出白色粘涎甚多,呕吐遂减十分之七;再服一剂,而痞、利俱减,又服两剂,则病痊愈。(伤寒论通俗讲话)

这个医案就我来看的话,我肯定会先从脾胃治疗的,健脾化湿,或是淡渗利湿等,但相比之下,这些方法可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真的,虽说健脾淡渗等药有助于运化水湿,但感觉还是有点隔靴搔痒的感觉,不得其要呀。不如用半夏泻心汤来的快呀。

2.3.12.5生姜泻心汤证

第一百五十七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本条文我有深切的体会的,前几年,一次远出之后,大夏天,水土不服,多食生冷,以致胃中不和,后面的情况和条文说的一模一样,真的。干噫食臭,上面口腔打膈,那种味道,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书上说那是食物消化之后的味道,真难闻的。从这里就为后面阳明病的承气汤的意思有了伏笔了。胃气以降为顺,上呕则为逆,所以在阳明病篇主要方子就是各类的承气汤。
病人自己感觉都特难受。胁下有水气,腥中雷鸣,我就不知道医圣怎么总结的这样精简。肚子里轰隆隆的响,肠鸣音太快了。下利者。大便呈稀水样的,急喷而出,其马能喷一米远吧。
我用自己切身体会来试生姜泻心汤,回来后照方用药,一次药,第二天就好了。这是真实的情况的。

生姜泻心汤方:
生姜四两(切),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生姜,半夏联用,治疗水湿,重用生姜到四两,黄芩,黄连以清中焦之痞,干姜以温中,甘草三两,大枣十二个,以护中焦,最重要的还有一个人参,医圣用到三两,以助甘草和大枣顾护中焦。医圣一般用人参很有讲究的。
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里,人参用量是三两。
在朴姜半甘人参汤里用量是一两,(三个半,二一两: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升,炙甘草二两,人参一两)

医案:

潘某某,女,49岁。心下痞寒,高起如拳,嗳气频作,呕吐酸苦水液,肠鸣漉漉,大便溏,饮食不思,日见疲惫。脉滑按之无力、舌胖嫩,苔水滑,面虚浮而黄。触按其胃脘部,似有块物,但重按即无,抬手又起,中空无物,故属气痞。拟方:生姜15,干姜3,黄连3,黄芩6,党参6,炙甘草9,半夏9,茯苓18,(单位为克),大枣七枚。服二剂,则心下块物消退,饮食好转。照原方又进二剂,诸证皆除。为巩固疗效,又服二剂痊愈。(伤寒论通俗讲话)

我有切身的体会,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如注,字字真言呀。

2.3.12.6甘草泻心汤证

第一百五十八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为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从早上写到现在,脑子基本已经转不动了。本条大意是中焦阳虚,而医生见心下痞硬而满,还用了下法,则痞更厉害,中焦阳虚之痞,还兼有谷不化,腥中雷鸣的情况的。

抄一段书上的释义吧
伤寒或中风,为病在表,本当发汗,医反用下法攻里,则虚其脾胃,引表邪内陷。脾胃气虚,腐熟运化失职,饮食水谷不化而下注,故其人泻利日数十行而有完谷不化,腹中雷鸣等证。脾胃不和,升降失常,气机痞塞,寒热错杂,故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心烦者,火热扰于上也;下利者,水寒注于下也。医见心下痞硬而满,认为里有实邪而病不尽,遂又用泻下,以致脾胃之气更虚,中焦升降斡旋之力更弱,因而使心下痞硬不仅不除,反而更加严重。医圣说了: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故仍应治以辛开苦降甘调之法,用甘草泻心汤。
沈高宸说:半夏泻心,甘草泻心,皆下后伤气之过也。生姜泻心,因于饮食;大黄泻心,因于内热;附子泻心,因于外寒。证既不同,药亦各异也。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黄连一两,干姜三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说本方没有人参,但(金匮,百合狐惑阴阳毒)用本方有人参,(千金方),和(外台秘要)治伤寒(匿字在上,虫字在下)食,用本方亦有人参;又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与本方用治脾胃气虚,寒热错杂之痞,而皆有人参,本方治下后胃更虚,痞利俱甚之证,则更应加人参。


小小总结一下,咱分析的再多,也不如老师的一句话呀。我看到书旁有批文。关于这五个泻心汤的,也可说是五痞吧。

大黄黄连泻心汤是治疗热痞的。
附子泻心汤是治疗阳虚之痞的。
半夏泻心汤是治疗呕吐之痞的。
生姜泻心汤是治疗水饮之痞的。
甘草泻心汤是治疗虚痞的。

热痞,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热痞并见恶寒,汗出为特点,中焦有热兼表阳虚弱的,用附子泻心汤。
以痞、呕吐为主要表现的用半夏泻心汤。
以痞、干噫食臭、肠鸣下利为主要表现的,用生姜泻心汤。
以痞、肠鸣下利,日数十行、完谷不化为主要表现,并有用攻下法治疗痞证加重为特点的,用甘草泻心汤。

我以我的能力就能分析到这个样子了。大脑真的转不动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医圣张仲景方:治疗上热下寒的经方主要都有...
五个泻心汤
张祖师爷是变方高手,也是调脾胃高手。
半夏泻心汤——(半夏、甘草、人参、生姜、...
1800年前的医圣张仲景,3个具有补益脾胃的经方,力量很强大
泻心汤2021030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