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推荐]孙过庭《书谱》解读
■ 梁德水
--------------------------------------------------------------------------------

《青少年书法(青年版)》2006年第4期
  
  [述评]
  孙过庭,唐垂拱年间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字虔礼,吴郡(今江苏苏州一带)人,一说为富阳人,一说为陈留人。官率府录事参军,生平事迹不详,仅陈子昂《虔礼墓志铭》有记。孙过庭工行草书,得王羲之法。北宋米芾评价说:“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著有《书谱》。
  《书谱》是我国书法史著名的书学论著,详细论述了正、草二体的笔法与章法。在笔法运用方面,孙过庭要求骨力与遒丽、劲速与淹留、浓与枯等对立方面相济。在书体的风格方面,要求真草兼通。孙过庭认为,书法具有形质美和情性美,可以“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因此是一种高级的审美活动。
  
  [原文]
  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①。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②。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③,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④。
  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⑤。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⑥。”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一迁,质文三变,驰骛沿革,物理常然。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⑦,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⑧!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
  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⑨。拟草则余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终始,匪无乖互⑩。谢安素善尺牍,而轻子敬之书(11)。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安尝问子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物论殊不尔。”子敬又答:“时人哪得知!”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自称胜父,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12)。以子敬之豪翰,绍右军之笔札,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克箕裘(13)。况乃假托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愈面墙(14)。后羲之往都,临行题壁。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羲之还,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敬乃内惭。是知逸少之比钟张,则专博斯别(15);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16)。
  
  [注释]
  ①钟张之绝:钟,指三国时期著名书法家钟繇。张,指东汉末期著名书法家张芝,字伯英,甘肃敦煌酒泉人,善草书,师法崔瑷、杜度。二王,指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②顷:不久以前,近来。寻:探寻,研究。
  ③抗行:犹言抗衡,不相上下。雁行:同列、同等,像同行的飞雁。
  ④池水尽墨:相传张芝临池学书,用池水涮笔,久而久之,池水皆被染黑。卫恒《四体书势》有记载。假令寡人耽之若此:寡人,原为古代君主的谦称,晋人习惯自称寡人。耽,专心,沉溺。谓假如我也像他那样潜心于书法的学习。谢之:不如他,逊于他。
  ⑤:拾取,摘取。
  ⑥四贤:指前面所讲钟、张、二王。逮:赶上,达到。古质而今妍:质与妍,是中国美学范畴,一般指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质,指内容质朴。妍,指形式华美。
  ⑦淳:淳,通醇,质地浓厚的酒。,味道薄的酒。质文:文,也是中国古代美学范畴,指艺术作品的感性形式,一般与质对。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继承古人而不背离时代,顺应当代又不同流于俗弊。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语出《论语·雍也》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⑧雕宫:华美的宫殿。穴处:居住在洞穴里。玉辂:古代帝王乘的车子饰之以玉,比喻华美的车子。椎轮:原始的没有辐条的车子,车轮用整块圆木做成,这里指原始最简陋的车子。
  ⑨元常:钟繇,字元常。伯英:张芝,字伯英。逸少:王羲之,字逸少。
  ⑩匪无乖互:匪,通非,不,不是。乖互:抵触,违背。
  (11)谢安: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安石,今河南太康人,官至尚书仆射,征讨大都督,书法师从王羲之,诸体皆精。子敬:王献之,字子敬。
  (12)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语出《孝经》:“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胜母之里,曾参不入:见《史记·邹阳传》:“里名胜母,曾子不入。”曾参为孔子弟子,以孝顺父母而闻名,因里巷的名字叫“胜母”,曾参便不入内,名也不顺也。
  (13)未克箕裘:克,能。箕,竹制的簸箕。裘,皮制的衣服。《礼记》云:“良工之子,必学为箕;良冶之子,必学为裘。”此句谓不能继承家业。
  (14)假托神仙:指王献之在《论书表》中所云:“臣年二十四,隐林下,有飞鸟左手持纸,右手持笔,惠臣五百七十九字,臣未经一周,形势仿佛。”面墙:比喻不学习而见识浅薄的人。《书周官》有语:“不学墙面。”孔颖达疏:“人而不学,如面向墙无所睹见,以此临事,则惟烦乱不能治理。”
  (15)专博斯别:“专精”与“博涉”的区别。
  (16)或:《佩文斋书画谱》作“惑”字。
  
  [译文]
  自古以来擅长于书法的人,汉魏有钟繇、张芝,东晋有王羲之、王献之,他们的书法都达到了绝妙的境界。王羲之说:“近来我研究名人法书,钟繇、张芝确实绝妙无比,其余的不值得一看。”可以这样说,钟、张死后,只有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继承他们了。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与钟繇、张芝相比,可以与钟抗衡,有人认为超过他。张芝的草书当排在我前头,不过他精巧成熟,临池刻苦,以至于池水全变黑了。假使我也像他那样专心于书法,未必不如他。”这是王羲之推崇张芝,自以为超过钟繇之意。
  考察王羲之的专精与擅长,虽然未能完全实现前人的规范,但他能博采众长,兼通各体,所以他无愧于书法这一行。评论的人说:“钟张二王四人,是自古至今特别突出的。然而今不如古,古人的书法质朴,今人的书法妍美。”质朴的书法随时代而产生,妍美的书法因世俗的改变而改变。虽然文字的创造是为了记录语言,但随着社会风尚由醇厚趋于浅薄,书法也由质朴变为华美。继承前者有所变革,事物发展的规律就是这样,最可贵的,是既能继承古人,又不背离时代,顺应时代而又不同于时代的流弊,这就是《论语》中所说的:“文采与质朴配合适宜,这才是君子的风度。”何必舍弃豪华的宫殿去居住洞穴,舍弃精美的宝车去坐原始的简陋的车子呢?评者又说:“王献之不如王羲之,就像王羲之不如钟繇、张芝一样。”我认为这只是评论其大要,未详尽说出它的始末缘由。
  钟繇专工隶书,张芝精于草体,他们的长处,王羲之兼而有之。与张芝草书比,王羲之多一项楷书,与钟繇的楷书相比,王羲之多一项草书。虽然专工稍差一些,但从博取方面来看,就有较多优势了。总的说来,彼此之间,各有优劣。谢安平日擅长尺牍,轻视王献之的书法。王献之曾写一封自认为很好的信给谢安,以为他肯定会珍藏,不料谢安却在信的后面题了几行字答复他,献之感到非常遗憾。谢安曾经问献之:“你的书法与你父亲相比如何?”献之回答:“我的书法胜过父亲。”谢安说:“众人的评论可不是这样。”献之又回答:“时人哪里知道!”献之虽然用这话搪塞了谢安,但他自称胜过父亲,不是太过分了吗?况且,处世立名,使父母的声誉受到崇敬,这才是孝道,像曾参那样,因为里巷名叫“胜母”,所以他才不入那里。王献之的书法也是从他父亲那里学来的,虽然粗略地学到了一些法则,实际上恐怕还未能完全继承父业。何况他假托由神仙所授,耻于推崇家学,用这种方法学习书法,和面墙而观又有什么区别呢?后来王羲之去都城,临行时在墙上题字。王献之暗中把字迹擦掉,改成自己的字,自认为写得很好。王羲之回来时,看见墙上的字,叹息曰:“我走的时候确实大醉了!”献之感到羞愧。可见,王羲之和钟繇、张芝相比,只有专工与博涉的区别;而献之不如逸少,是没有什么可以值得怀疑的了。孙过庭《书谱》解读(二)
■ 梁德水
--------------------------------------------------------------------------------

《青少年书法(青年版)》2006年第5期  
  [原文]
  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味钟张之余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①。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②。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④;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⑤。况云积其点画,乃成其字;曾不傍窥尺牍,俯习寸阴;引班超以为辞,援项籍而自满⑥,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⑦!然君子立身,甸修其本。扬雄谓:“诗赋小道,壮夫不为。”⑧况复溺思毫厘,沦精翰墨者也⑨!夫潜神对弈,犹标坐隐之名;乐志垂纶,尚体行藏之趣⑩。讵若功定礼乐,妙拟神仙,犹埏埴之罔穷,与工炉而并运(11),好异尚奇之士;玩体势之多方,穷微测妙之夫,得推移之奥赜(12)。著述者假其糟粕,藻鉴者挹其菁华,固义理之会归,信贤达之兼者矣。存精寓赏,岂徒然与?而东晋士人,互相陶染。至于王谢之族,郗庾之伦(13),纵不尽其神奇,咸亦挹其风味。去之滋永,斯道愈微。方复闻疑称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绝,无所质问;设有所会,缄秘已深;遂令学者茫然,莫知领要,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或乃就分布于累年,向规矩而犹远,图真不悟,习草将迷。假令薄能草书,粗传隶法,则好溺偏固,自阂通规(14)。讵知心手会归,若同源而异派;转用之术,犹共树而分条者乎?加以趋变适时,行书为要;题勒方幅,真乃居先。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回互虽殊,大体相涉。故亦傍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白(15)。若毫厘不察,则胡越殊风者焉。至如钟繇隶奇,张芝草圣,此乃专精一体,以致绝伦。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元常不草,使思转纵横(16)。自兹已降,不能兼善者,有所不逮,非专精也。虽篆隶草章,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验燥湿之殊节,千古依然;体老壮之异时,百龄俄顷,嗟呼,不入其门,讵窥其奥者也(17)!
  
  [注释]
  ①味:体会,体味。余烈:前人遗存下来的成绩,功业。挹:获取。前规:前人的规范。
  ②入木之术:语出唐张怀《书断》:“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无间临池之志:从未间断临池学书的志向。
  ③鸿飞兽骇之资:鸿,大雁。骇,受惊。资,通“姿”。鸟飞兽惊的姿态。
  ④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导,一种运笔方法,南唐后主李煜《书述》云:“导者,小指引名指过右。”顿,即“驻”,在垂直方向往下用笔谓之顿笔。此句意谓行笔则如流泉之畅达,停笔则如山石之稳定。
  ⑤衄挫:指书法用笔中的衄锋与挫锋。衄锋指运笔下行,至末端逆笔上收的用笔。挫锋也叫挫笔,在运笔时突然停止以改变方向,一般在运笔至转角或趋处时用。
  ⑥班超:东汉名将(公元32—102年),字仲升,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父班彪、兄班固、妹班昭具有文名。班超小时候家里较穷,与母亲一起随哥哥来到洛阳,为官府抄书以养家。日久劳苦,曾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项籍:秦末起义军领袖(公元前232—前202年),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少时随叔父项梁学书,后弃书学武。曾大破秦军,焚毁咸阳,自号西楚霸王。后与刘邦争天下,兵败自杀。《史记·项羽本纪》中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耳。”
  ⑦心昏拟效之方:昏迷,不明白。拟效,模拟仿效,指临摹。此句谓心里不懂得临摹的方法。手迷挥运之理:挥运,指运笔。此句谓手中不明白运笔的道理。
  ⑧扬雄:字子云(公元前53—前18年),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蜀郡成都人。著有《太玄》、《法言》、《方言》等,后人辑有《扬子云集》。
  ⑨溺思毫厘:溺,沉溺,毫厘,指书法。谓醉心于书法。沦精翰墨:沦,沉沦,沉湎。翰墨,指书法。谓沉湎于笔墨。
  ⑩坐隐:下围棋的别称。《世说新语·巧艺》:“王中郎以围棋为坐隐,支公以围棋为手谈。”行藏:谓入仕和归隐,或谓进与退。语出《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11)埏埴:和泥制作陶器。《老子》:“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罔穷:无穷。
  (12)奥赜:玄妙精微。
  (13)王谢之族:东晋望族王氏、谢氏的并称郗庾四家为东晋大族,子弟多身居高位,书法上亦多有造诣。
  (14)好溺偏固:容易沉湎于片面鄙陋。自阂通规:阂,阻隔。通规,通常。王谢的规则。这句是说与正确的规则相背离。
  (15)题勒方幅:书写典诰文册。题勒,书写。方幅,指方形的笺册。中国古代典诰、诏命、表奏等均用方形笺册,所以“方幅”也指重要文书。殊非翰札:绝不是书法。二篆:指大篆与小篆。
  (16)胡越殊风:泛指北方与南方的各民族。胡地在北,越地在南,两地相隔甚远,而风殊大不相同,所以说“胡越殊风。”
  (17)验燥湿之殊节:察看用笔浓谈枯湿的不同法度。体老壮之异时:体会老年与壮年书法意境的因时而异。
  
  [译文]
  我从十五岁开始,便关注书法的学习,体味钟繇、张芝书法的成就,汲取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书法的规范,竭尽思虑,专心一志,这样时间过去了二十余年,虽然缺乏入木三分的功力,但从未间断临池学书的志向。看到书法中悬针垂露般的奇异笔法,如奔雷坠石般奇特,有鸿雁飞翔、野兽惊骇的姿态,鸾舞蛇惊的状态,断深崖、颓高峰的气势,临险境、据枯木的情形;有的重如飞崩的浓云,有的轻如蝉翼;行笔如泉水喷注,顿笔如泰山安然;纤巧似新月出现在天空,又如群星列于银河间疏阔有序;同大自然一样变化神奇,非人力运作所能达到。确实可以说是智慧与技巧的巧妙结合,心与手的和谐舒畅。笔不虚动,落笔定有缘由。一画之中,笔锋有起伏的变化;一点之内,衄锋挫锋,体现于毫端。何况每一个字都是由一点一画组成的,如果不去专心学习书法,用功苦练,反而引班超听说“安能久事笔砚”的话作为借口,或援引项羽所谓“书但记姓名而已”以自我满足,信笔为体,聚墨成形,心里不明白临书方法,手上不清楚运笔的道理,还想求得书法的美妙,这不是很荒谬的吗?然而有德行的人以修身为根本。扬雄说诗赋为上道,大丈夫是不会去做了。更何况是沉溺于笔砚间,把精力耗费在书法上呢!专心下棋,还可博得“坐隐”美名,喜欢钓鱼,也能体验“行藏”的乐趣。怎么能比得制作礼乐的功绩,比拟神仙的美妙,好似和土制陶,变化无穷,同善于冶炼的炉工一样。喜欢奇异的人,只是品玩字体形态的多种变化;只有深入钻研的人,才能得到书法变化的奥秘。撰写书论文章的人,往往择取了前人的糟粕,只有善于品评鉴别的人,才可以得到其中的精华。东晋的士人,互相陶染。以至于王、谢、郗、庾四大家族,他们的书法水平即没有达到神奇的境地,也各有风采。离东晋年代越久远,书法艺术水平就越走向衰落。正因如此,后世学书者对听到的不辨真假就去称颂,得到的只是一些皮毛,古今相去甚远,更无从质问。即使有人有所领悟,也保持缄默,视为秘诀,不肯示人。于是令学习书法的人感到茫然,不得要领,只看到他人成功的美妙,不明白所以达到的原因。有的人为了掌握结构布局而穷年累月去研究,但距离法则还很远。摹习楷书不能明悟其理,学习草书则又惑于法则。即使粗浅地了解一些草书和楷书的法则,也容易沉湎于片面疏陋,与正确的法则相背离。他们哪里知道,心手相通,犹如同源的不同支流;运笔之法,就像一棵树上分出的若干根枝条。再加上时代变化,行书最合适;题写典诰文书,楷书当为先。作草书不能兼通楷法,就会失去规矩;写楷书不能兼通草意,就不是好的书法。楷书靠点画集结而成形体,靠使转来表现性情;草书以点画来表现情趣,以使转来构成形体。草书离开了使转,便不能成字;楷书在点画上功力欠缺,依然能够记录文辞。草楷二书体虽然结构形式不同,大体上还是有关联的。所以,学习书法的人要能够旁通大篆、小篆,融会隶书,参酌章草,深入领会飞白书。如果稍有疏忽,就会如北胡南越相距甚远而风俗相异了。至于如钟繇楷书奇绝,张芝被为“草圣”,是因为他们专精一体,所以才超绝特立。张芝虽不以楷书名世,但他的草书却具有楷书点画密布的特点;钟繇虽不专于草书,但其楷书却能如草书那样运笔奔放。从他们之后,不能兼擅楷、草二体的人,书法水平就必然受到限制,也就不能算作真正的专精了。虽然篆、隶、草、章的工用不同而多变,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美妙,却各有特点:篆书崇尚婉转而圆通,隶书讲究精致茂密,草书贵在流畅自然,章草务追严谨简便。然后再加之以风采神韵,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这样可以表达作者的性情,抒发作者的哀乐。观察笔墨浓淡干湿的不同,古今皆是如此;体会老年与壮年的境界的差别,一生转眼即逝。确是如此啊,不进入书法艺术的大门怎么能懂得其中的奥妙呢?孙过庭《书谱》解读(三)
■ 梁德水
--------------------------------------------------------------------------------

《青少年书法(青年版)》2006年第6期 
  

  【原文】
  又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凋疏①,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②,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体留,一乖也③,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④。乖合之际,优劣互差,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⑤;五合交臻,神融笔畅。畅无不适,蒙无所从。当仁者得意忘言,罕陈其要;企学者希风叙妙,虽述犹疏⑥。徒立其工,未敷厥旨。不揆庸昧,辄效所明⑦;庶欲弘既往之风规,导将来之器识,除繁去滥,睹迹明心者焉。
  代有《笔阵图》七行,中画执笔三手,图貌乖舛,点画湮讹。顷见南北流传,疑是右军所制。虽则未详真伪,尚可发启童蒙。既常俗所存,不藉编录。至于诸家势评,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今之所撰,亦无取焉。若乃师宜官之高名,徒彰史牒⑧;邯郸淳之令范,空著缣缃⑨。暨乎崔、杜以来,萧、羊已往,代祀绵远,名氏滋繁⑩。或藉甚不渝,人亡业显;或凭附增价,身谢道衰。加以糜蠹不传,搜秘将尽,偶逢缄赏,时亦罕窥,优劣纷纭,殆难鎖缕(11)。其有显闻当代,遗迹见存,无俟抑扬,自标先后。且六文之作,肇自轩辕;八体之兴,始于嬴政(12)。其来尚矣,厥用斯弘。但今古不同,妍质悬隔,既非所习,又亦略诸。复有龙蛇云露之流,龟鹤花英之类,乍图真于率尔,或写瑞于当年,巧涉丹青,工亏翰墨,异夫楷式,非所详焉。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详其旨趣,殊非右军(13)。且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声尘未泯,翰牍仍存。观夫致一书,陈一事,造次之际,稽古斯在;岂有贻谋令嗣,道叶义方,章则顿亏,一至于此!又云与张伯英同学,斯乃更彰虚诞。若指汉末伯英,时代全不相接;必有晋人同号,史传何其寂寥!非训非经,宜从弃择(14)。
  
  【注释】
  ①乖:违反,背离。合:合宜、融合。流媚:柔媚,圆润美好。凋疏:衰落、凋零。
  ②感惠徇知:惠,恩惠。徇,通“殉”。此句意为感人恩惠,酬报知己。
  ③遽:匆忙,急促。心遽体留,内心匆忙,魂不守舍,仅留躯壳。
  ④怠:疲惫、松懈。阑:将尽,衰退。情怠手阑:精神疲惫,手笔乏力。
  ⑤萃:聚集。思遏手蒙:思路阻塞,手笔不畅。
  ⑥希风叙妙:仰慕风范,叙说奥妙。
  ⑦不揆庸昧:揆,揣度。不考虑自己的愚昧。辄效所明:把自己所知道奉献出来。
  ⑧师宜官:东汉桓帝时书法家,南阳人。二书以八分最佳。徒彰史牒:彰,显,著名。史牒,史册。徒著名于史册。
  ⑨邯郸淳:三国魏时书法家,颍川人。唐张怀《书断》谓其“八体悉工,师于曹喜,尤精古文、大篆、八分、隶书”。
  ⑩崔:指崔瑗,东汉著名书法家。杜:指杜度,东汉草书大家。萧:指萧子云,南朝书法家。羊:指羊欣,南朝书法家。
  (11)殆难缕:殆,几乎,差不多。缕:详细叙述。
  (12)肇自轩辕:肇,开始。轩辕,传说中古代帝王黄帝的名字。嬴政:秦始皇,姓嬴名政。
  (13)《与子敬笔势论》十章:传为王羲之所作。陈思《书苑菁华》中载有《王右军笔势论》十二章。
  (14)宜从弃择:应该予以摈弃。
  
  【译文】
  还有一时所书有合与不合之分,合则流美圆润,不合则疏陋凋敝。略述其原由,各有五种情况:心神安逸,情致闲雅,此为一合;感人恩惠,酬答知己,此为二合;天朗气清,时令宜人,此为三合;佳纸良墨,称心应手,此为四合;兴之所至,灵性迸发,此为五合。神不守舍,心驰笔僵,此为一不合;违反心意,受外来情势所迫,此为二不合;天暑气燥,炎热难耐,此为三不合;纸墨低劣,不能得心应手,此为四不合;精神疲惫,手笔生疏,此为五不合。合与不合,反映在书法创作上,优劣差别很大。得天时不如得到合适的书写工具,有合适的工具不如有舒畅的心情。如果五种不合的因素聚集在一起,就会思想闭塞,手笔僵滞。如果五合齐至,则神情交融,下笔流畅。运笔流畅则无所不适,手笔阻滞则无所适从。掌握了书法要领的人,往往得其意而忘其言,很少陈其要领。希望学习的人,又往往仰慕前人风范而叙说玄妙,即使叙说也疏陋不全,白白地耗费精力,不能切中要害。我不揣愚陋,把自己所知道的奉献出来,希望能光大前人风范,开启后学,除去繁冗,使学习者心领神会。
  世间流传的《笔阵图》七行,其中画有三种执笔的手势,图像错谬,文字讹误。近见在南北各地流传,怀疑是王羲之所为。虽然未辨真假,但还可以启发初学者。既然已为民间所收藏,也就不必再著录了。至于诸家的评论,大多华而不实,仅仅描述其形态,而内在的道理却说不清楚。对于我现在所撰写的文章,无可借鉴处。至于师宜官,名声虽大,空著于史册;邯郸淳虽为典范,也是空留书名。崔瑗、杜度、萧子云、羊欣等人以来,年代久远,名家辈出。其中有的人,当时已负盛名,死后在书法上的成就越来越显露;有的人生前凭借地位显贵而提高声价,死后书名却随之淹没。加上作品虫蛀、腐烂,剩下的亦被人们搜寻殆尽。偶有观赏的机会,也很少见,优劣相杂,很难详细陈述。其中有的早已显赫当时,遗作至今犹存,无须等待他人的褒贬,自有公论。“六书”的产生,可以上溯到轩辕黄帝时代;“八体”的兴起,始于秦始皇嬴政之时。其由来久远,运用广泛普遍。但今古不同,妍媚与质朴相距甚大,已经不为人们所习用,故也就略去不谈了。还有依据龙、蛇、云、露、龟、鹤、花、草等物体的形状创造出来的字体,有的只是图形,有的呈现祥瑞,巧于图画,亏于翰墨,缺少法度,所以就不作详细的论述了。世间所传王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文辞粗疏,意理乖谬。仔细品味,绝非王羲之所作。因为王羲之位重才高,文辞清雅,声名未灭,书迹仍存,文章书信仍有存在,所以他所写一封信,所谈一件事,虽在匆忙之中,仍有凭据,哪有传家法于令郎,引导他学习书法的文章,竟会错谬至这种地步!文章中又说王羲之与张芝同学书法,这更为荒诞。若是指东汉末年的张芝,则时代不符,必有一个东晋时也叫张芝的人,但史传又为何寂寥无名!此文章既非书法规范,又不符合常规,应该予以摈弃。孙过庭《书谱》解读(四)
■ 梁德水
--------------------------------------------------------------------------------

《青少年书法(青年版)》2006年第8期 

  夫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墨。粗可仿佛其状,纲纪其辞。冀酌希夷①,取会佳境。阙而未逮,请俟将来。今撰执、使、转、用之由,以祛未悟。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方复会其数法,归于一途;编列众工,错综群妙,举前人之未及,启后学于成规;窥其根源,析其枝派。贵使文约理赡②,迹显心通;披卷可明,下笔无滞。诡辞异说,非所详焉。然今之所陈,务裨学者。但右军之书,代多称习,良可据为宗匠,取立指归。岂惟会古通今,亦乃情深调合。致使摹拓日广,研习岁滋,先后著名,多从散落;历代孤绍,非其效与?试言其由,略陈数意:止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史箴》、《兰亭集序》、《告誓文》③,斯并代俗所传,真行绝致者也,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史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岂惟驻想流波,将贻啴喛之奏;驰神睢涣④,方思藻绘之文。虽其目击道存,尚或心迷义舛。莫不强名为体,共习分区。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既失其情,理乖其实,原夫所致,安有体哉!夫运用之方,虽由己出,规模所设,信属目前,差之一毫,失之千里,苟知其术,适可兼通。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亦犹弘羊⑤之心,预乎无际;庖丁之目,不见全牛⑥,尝有好事,就吾求习,吾乃粗举纲要,随而授之,无不心悟手从,言忘意得,纵未穷于众术,断可极于所诣⑦矣。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则老而愈妙,学乃少而可勉。勉之不已,抑有三时,时然一变,极其分矣。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⑧之迹,人书俱老。仲尼云“五十知命”、“七十从心”⑨。故以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亦犹谋而后动,动不失宜;时然后言,言必中理矣。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⑩。子敬已下,莫不鼓努为力(11),标置成体,岂独工用不侔,亦乃神情悬隔者也。或有鄙其所作,或乃矜其所运。自矜者将穷性域,绝于诱进之途;自鄙者尚屈情涯,必有可通之理。嗟乎,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考之即事,断可明焉。然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刚柔以合体,忽劳逸而分躯。或恬雍容,内涵筋骨;或折挫槎枿(12),外曜锋芒。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况拟不能似,察不能精,分布犹疏,形骸未检(13);跃泉之态,未睹其妍,窥井之谈(14),已闻其丑。纵欲唐突羲、献,诬罔钟、张,安能掩当年之目,杜将来之口!慕习之辈,尤宜慎诸。至有未悟淹留,偏追劲疾;不能迅速,翻效迟重。夫劲速者,超逸之机;迟留者,赏会之致。将反其速,行臻(15)会美之方;专溺于迟,终爽绝伦之妙。能速不速,所谓淹留;因迟就迟,讵名赏会!非夫心闲手敏,难以兼通者焉。假令众妙攸归,务存骨气;骨即存矣,而遒润加之。亦犹枝干扶疏,凌霜雪而弥劲;花叶鲜茂,与云日而相晖。如其骨力偏多,遒丽盖少,则若枯槎架险(16),巨石当路,虽妍媚云阙,而体质存焉。若遒丽居优,骨气将劣,譬夫芳林落蕊,空照灼而无依;兰沼漂萍,徒青翠而奚托。是知偏工易就,尽善难求。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质直者则径侹(17)不遒,刚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18),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19);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20),轻琐者淬于俗吏。斯皆独行之士,偏玩所乖。
  
  【注释】
  ①冀酌希夷:冀,希望。希夷,虚空寂静,不可感知。《老子》云:“视而不见名夷,听之不闻曰希。”
  ②文约理赡:赡,充足,丰富。意为文辞简约,道理充足。
  ③《乐毅论》:夏侯泰初撰,晋永和四年(公元348年)十二月王羲之书,小楷,四十四行。《黄庭经》:亦称《换鹅帖》,传为王羲之书。无款,今所见,皆是后人摹本。《东方朔画赞》:晋夏侯湛撰文,小楷,传为王羲之书,有唐人摹本传世。《太史箴》:传为王羲之所书著名法帖,今无传本。《兰亭集序》:即《兰亭序》。《告誓文》:王羲之撰并书。王羲之为王述所扼,绝意世事,为文以誓不复出,后人因称《告誓文》;真迹不传,今传本为旧拓翻刻。
  ④:宽缓,缓。,通“缓”。睢涣:睢水与涣水,二条河水之名。
  ⑤弘羊:桑弘羊,西汉时洛阳人,出身商贾。其料事如神,考虑细密周到。
  ⑥庖丁之目,不见全牛:见《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⑦诣:造诣,指书法所达到的水平、程度。
  ⑧通会:融会贯通。
  ⑨仲尼云“五十知命”,“七十从心”:见《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⑩不激不厉,风规自远:不偏激,不凌厉,风格规范自然深远。
  (11)鼓努为力:力不足而竭力去做。
  (12)槎枿:张衡《东京赋》:“山无槎。”李善注:“斜斫曰槎,斩而复生曰。”
  (13)形骸未检:形骸,指人的形体,这里指字的间架结构。未检,不受约束,未合法度,此句指字的造型构架不合规范。
  (14)跃泉之态:“跃泉”即“跃渊”,唐人因避李渊讳,将“渊”改为“泉”,《易·乾卦》:“九四或跃在渊。”窥井之谈:坐井观天的浅薄言论。
  (15)臻:达到。
  (16)枯槎架险:枯槎:枯槁的树木。犹言如枯槁的树木架再险要之地。
  (17)径侹:路径平直。刚:刚劲、强硬。
  (18)矜敛:拘禁收敛。脱易:轻率浮滑。
  (19)剽迫:急促。
  (20)蹇钝:笨拙、迟钝。
  
  【译文】
  一个人心里所理解的,不易完全用语言表达出来,能用语言表达的,又难以用文字把它写出来。只能粗略描写其形状,记其大概。希望能明白其中的玄奥,领悟其中美好的境界。一些缺漏而未能详尽的地方,只好留待将来以作补充了。现在将执、使、转、用的道理写出来,以去除人们不明白的地方。执,指执笔的深浅长短;使,指运笔的纵横牵掣;转,指用笔的钩环盘纡;用,指结字的点画向背。现将以上数法,归于一统,总合众家之妙,指出前代名家的不足之处,以启发后学者走规范之路;探索其根源,分析其流派。努力做到文辞简约,论理详实,浅显易懂,阅读后若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下笔必无阻滞。那些诡辩异说,不是我所要陈述的。今天我所要陈述的,必对学习书法的人有所补益。王羲之的书法,历代多有研习,确实可以据为典范,立为宗师。哪里只是会古通今,更是情深调合。致使临摹拓习的人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长,先后的历代名家书迹,大多散落遗失,只有王羲之的流传下来了,这就是证明。试谈其中的原由,简略地陈述如下:像《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史箴》、《兰亭集序》、《告誓文》等帖,为世俗所传,是楷书和行书的最好范本。写《乐毅论》情绪多悒郁;写《东方朔画赞》意态瑰奇;写《黄庭经》则怡悦虚缈;写《太史箴》则纵横曲折;到了兰亭雅集之时,则思绪奔放,神情飘逸。闭门自首,情志惨淡。正所谓感到快乐时欢笑溢于表,谈到哀伤时,虚叹不已。岂只是志在流水之时,才会奏起和缓的乐章;驰神于睢水涣水的波澜之上,才有华彩的辞藻之想。虽然眼睛所看到的即有“道”的存在,但有时还是内心迷乱,辞意有误。无不勉强分体定名,区分开来,以供研习。岂知情绪激动而形于言表,抒发出同《诗经》、《楚辞》一样的意趣;阴阳的交替变化,本是天地自然的规律。如果背弃了书法创作的实际情形,又违反了自然的规律,哪还有什么法则可循呢!运笔的方法,虽由自己掌握,但结构章法,实在是眼前的运用安排,差之一毫,则失之千里,如果明白了这些道理,则众妙兼通。用心不厌其精,运笔不忘其熟。如果完全达到了精熟的程度,规矩明悉于心,便可以娴熟自如,意在笔先,潇洒流畅,笔驰神飞。像桑弘羊一样心胸开阔,预事周密。如庖丁解牛一样,不见全牛。曾经有人向我请教书法,我便举其要点,教授给他们,全都心悟手从,得意忘言,即使未领略众家之法,也可以达到他所追求的高度。如果想精通法则,青年人不如老年人,但掌握一般的规矩,老年人不如青年人。思考问题则愈老愈妙,临习书法,年轻人更有条件努力进取。努力不止,大概经历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变化,都会达到一个高度。比如初学分行布局,只求平正;掌握了平正之后,便努力追求险绝;达到险绝之后,又要归于平正。开始时没能达到平正,中间又太过,最后才能达到平正与险绝的交融。融会贯通之时,便已达到了人书俱老的地步。孔子说:人到五十才能知晓天命,七十岁方可随心所欲。所以要达到平正与险绝的情势,体会变化的道理,就像思考周全之后再行动一样,行动才不会失当。掌握好了时机再说话,说出的话才能切中要理。所以王羲之的书法,晚年多精妙之作。这是缘于他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厉之故,因而其影响也自然深远。自王献之以后的书法家,无不竭尽全力,自标为体,不仅仅是工用的欠缺,而且神采情趣也迥然不同。有的人鄙视自己的作品,有些人喜欢炫耀自己的书法。喜欢炫耀的人,不免画地为牢,断绝了进步的途径;自卑的人能反思自己,必有进取的道理。确实是这样啊!只有学而达不到的,没有不学而能成功的。考察眼前的事物,就可以明白这些道理。不过,盈虚消长,变化无常,人的性情,也各不一样。表现在书法上时而刚柔相济,合为一体,刹那间又动静有违,分道扬镳。有的恬淡雍容,内涵筋骨;有的曲折交错,外露锋芒。观察务求精细,临摹贵在相似。如果临摹不能相似,观察不能精细,分布还不周密,结构还有缺陷,那就谈不上什么龙跃于渊的雄姿,而只有井底之蛙见识短浅的丑谈罢了。纵使他们想贬低王羲之、王献之,诬陷钟繇、张芝,又怎能掩盖天下人的眼睛,杜绝后人之口呢!欣赏与学习书法的人,须谨慎从事。有些人不懂得淹留,便追求劲疾;挥运不能迅疾,反而故意效仿迟重。劲速的笔势,是表现超逸的关键,迟留的笔势,是达到赏心会意的极致。运笔由迟反归于速,就会臻于集合众美的境界;一味沉溺于迟重,最终会丧失高超飘逸的妙境。当速不速,就是淹留;因迟重安于迟重,又怎能赏心会意?如果不是心闲手敏,是难以达到兼通的程度的。假如能够集诸家之长于一身,还必须具有骨气;有了骨气再融合以刚劲圆润。好比树木枝干繁荣茂盛,经过霜雪凌侵,更加刚劲精神;又好比鲜艳茂盛的花叶,与白云红日相映会更加美丽。如果骨力偏多,相对地婉丽的气质减少,就像枯木凌空架险,巨石挡路,虽然缺少妍美的气质,但体质都存在着。相反地,如果遒丽的气质居多,就会缺少骨气,好像林花凋落,空自显现而无所凭托;又如池塘里的浮萍,徒青翠而无根基。由此可知偏工容易做到,而尽善尽美难求。虽然书法宗师于一家,但却会演变成多种体貌,莫不随其性情,显示出特有的体态。质朴而耿直的人,书法就平直而缺少遒劲,性格刚强的人,书法就倔强而缺少圆润;矜持谨慎的人,毛病在于拘谨,轻率随便的人,容易失于规范;性格温柔的人,毛病在于轻软,脾气急躁的人,下笔过于急迫;生性多疑的人,多溺于滞涩,迟缓笨拙的人,最终容易困顿卑陋,轻浮繁琐的人,近于俗吏。这都是各有独特性格的人,因各行其是,偏离了书法正道。张怀瓘《书断·序》解读(上)
■ 梁德水
--------------------------------------------------------------------------------

《青少年书法(青年版)》2006年第2期  
  

  [述评]
  张怀(生卒年不详),唐开元时书法家与书法评论家。海陵(今江苏泰州)人。曾任鄂州司马、翰林院供奉,右率府兵曹参军。工书,善真、行、小篆、八分书。高自矜饰,谓真、行可比虞、褚,草欲独步于数百年间。书迹未见。著有《书断》、《评书药石论》、《书诂》、《书论》、《六体书论》、《论用笔十法》等。
  《书断》是张怀书论的代表作,分为上、中、下三卷,计三万余言。由于文章太长,我们只好选录《书断》的序来解读。这是全文的总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文字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以及书法的美学价值和社会功用。
  
  [原文]
  昔庖羲氏画卦以立象①,轩辕氏造字以设教②。至于尧、舜之世,则焕乎有文章。其后盛于商、周,备夫秦、汉,固其所由远矣。文章之为用,必假乎书,书之为征,期合乎道,故能发挥文者,莫近乎书。若乃思贤哲于千载,览陈迹于缣简③,谋猷在觌④,作事粲然,言察深衷,使百代无隐,斯可尚也⑤。及夫身处一方,含情万里,拔志气,黼藻情灵,披封睹迹,欣如会面,又可乐也⑥。
  尔其初之微也,盖因象以瞳,眇不知其变化,范围无体,应会无方,考冲漠以立形,齐万殊而一贯,合冥契,吸至精,资运动于风神,颐浩然于润色⑦。尔其终之彰也,流芳液于笔端,忽飞腾而光赫,或体殊而势接,若双树之交叶,或区分而气运,似两井之通泉,麻荫相扶,津泽潜应,离而不绝,曳独茧之丝,卓尔孤标,竦危峰之石,龙腾凤翥,若飞若惊,电 ,离披烂熳,翕如电布,曳若星流,朱焰绿烟,乍合乍散,飘见骤雨,雷怒霆激,呼吁可骇也,信足以张皇当世,轨范后人矣⑧。至若磔髦竦骨,裨短截长,有似夫忠臣抗直补过匡主之节也⑨;矩折规转,却密就疏,有似夫孝子承顺慎终思远之心也;耀质含章,或柔或刚,有似夫哲人行藏知进知退之行也⑩。固其发迹多端,触变成态,或分锋各让,或合势交侵,亦犹五常之与五行,虽相克而相生,亦相反而相成,岂物类之能象贤,实则微妙而难名。《诗》云:“钟鼓钦钦,鼓瑟鼓瑟,笙磬同音。”是之谓也 。使夫观者玩迹探情,循由察变,运思无已,不知其然。瑰宝盈瞩,坐启东山之府 ;明珠曜掌,顿倾南海之资。虽彼迹已缄,而遗情未尽,心存目想,欲罢不能,非夫妙之至者,何以及此 。
  
  [注释]
  ①庖羲氏:即伏羲氏,他是传说中的中国古代部落首领。相传他创八卦为天地立象。
  ②轩辕氏:即黄帝,相传他命史官仓颉创制文字,从而开始了华夏民族教化的历史。
  ③缣简:绢帛与竹简。
  ④谋猷在觌:谋猷,谋划,计策。觌,看见,显现。
  ⑤作事粲然,言察深衷:做事明朗清晰,语言文字表白内心深处。
  ⑥摽拔:显扬,发扬。黼藻:黼,古代礼服上绣的黑白相间的花纹。藻,华丽的文辞。披封:开卷,拆封。
  ⑦尔其初之微也:尔其,连词,表示承接。微,不显露,不清晰。指文字创立及书法刚出现时的情形。冲漠:空寂虚静。
  ⑧电烻:电烻,电闪之光。,火盛时火苗闪烁的样子。张皇:扩大,张狂。
  ⑨磔髦竦骨:磔髦,即磔毛,谓毛发四张。《尔雅·释器》:“髦,毛也。” 竦骨,凸露骨骼。此句指下笔铺毫而见骨力。裨短截长:裨,补益也。此句谓截取有余,以补不足。
  ⑩耀质含章:指外观质朴,内含文采。
  ⑾五常:封建礼教称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五种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五行:古代称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即水、火、木、金、土,常以此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⑿钟鼓钦钦:指钟鼓之声。笙磬同音:言笙磬之声和谐。
  ⒀玩迹探情:玩味书迹,体探情韵。循由察变:遵循原由,省察变化。
  ⒁瑰宝盈瞩:喻满眼珠宝。瑰宝,亦作宝,指特别珍贵的物品。东山之府:汉吴王刘濞收藏财物的库房。晋左思《吴都赋》:“窥东山之府,则宝溢目。”
  ⒂心存目想:凝目注视,用心思索。
  
  [译文]
  古时候庖羲氏画八卦以立万象,轩辕氏创造文字以施教化。到了尧舜时代,光华灿烂在于有了文字。以后,盛于商、周,而完备于秦汉,因此文字的历史很久远了。文字被使用,必须借助于书写,而书写的法则恰恰符合宇宙人生的规律,所以能发挥文字的性能功用的,莫过于书写了。如果你追慕古代贤人哲士,只须看一下他们留下的缣帛简册,从中便可以看到他们的宏谋远图,行为处事和发自内心的言论,虽历千载而昭然在目,这是多么值得崇尚!至于身处一方,情怀万里,弘扬志气,则可以借书法抒发情性。打开书作,欣然如会面,这自然是赏心乐事呀。
  文字书写的早期,大概是因为物象的模糊,不知字形应有的变化,没有一定的体式,应变也没有一定规则,书家在恬静虚寂的心境中去体验和把握字形,将千种形态万种变化统一于法度,合乎自然情趣,含天地之精华运于笔端,显示出书家的风度神采,在笔墨中表现出书家的浩然正气。文字书写的成熟阶段,字体之美表现得更鲜明了。笔端流出的芬芳墨汁,飞腾而光亮。或者体有异而势相接,就像两棵树枝叶交通;或者体势相异而神气贯通,就像两口井沟通着一股泉水。笔墨之间犹如疏密错落的树下光影,隐隐相应;如独茧抽丝,离而不断;如危峰上的石头,卓尔不群;如龙腾凤舞,若飞若惊;如电光闪耀,灿烂辉煌。快如闪电,奔如流星;红焰绿烟,忽合忽散;急风骤雨,雷霆震动,这是多么令人惊骇呀!真足以光大当世,规范后人!至于下笔铺毫骨力显现,截长补短,有如那忠臣直言上谏,忠心匡主之气节;方折和圆转,避密就疏,其神气就像孝子的心性;外形质朴内含光华,有刚有柔,就像才智哲士深知进退。下笔虽有多种方式,却随时变化成各种形态。点画或各相避让,或交错组合。这就像“五常”和“五行”,它们相生相克,相反相成,这是无法用相似的物态来形容的,实在是微妙得难以名状。《诗经》说:“钟鼓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就是这个意思。即使那些观赏者玩味书迹,探索情由,省察其变化,尽管凝神专注,也不知其然。面对如此墨宝,鉴赏者宁可倾其家财而求。虽然墨宝已被封存,而情思未已,神往心驰,不能自控,不是书法艺术美妙到极点,怎么能够使人忘情到此种境地呢?
   张怀瓘《书断·序》解读(下)
■ 梁德水
--------------------------------------------------------------------------------

《青少年书法(青年版)》2006年第3期  
  [原文]
  
  且其学者,察彼规模,采其玄妙①,技由心付,暗以目成②,或笔下始思,困于钝滞,或不思而制败于脱落③,心不能授之于手,手不能受之于心,虽自己而可求,终杳茫而无获,又可怪矣④。及乎意与灵通,笔与冥运⑤,神将化合,变出无方⑥,虽龙伯系鳌之勇,不能量其力,雄图应箓纂之帝,不能抑其高⑦,幽思入于毫间,逸气弥于宇内,鬼出神人,追虚补微,则非言象筌蹄所能存亡也⑧。夫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固不可恃才曜识⑨,以为率尔可知也;且知之不易,得之有难,千有余年,数人而已。昔之评者,或以今不逮古,质于丑妍⑩,推察疵瑕,妄增羽翼,自我相物,求诸合己,悉为鉴不圆通也11;亦由仓黄者唱首,冥昧者继声12,风议混然,罕详孰是13;及兼论文字始祖,各执异端,臆说蜂飞,意无稽古,盖眩如也14。
  怀罐质蔽愚蒙,识非通敏,承先人之遗训,或纪录万一,辄欲芟夷浮议,扬榷古今15,拔狐疑之根,解纷孥之结16。考穷乖谬,敢无隐于昔贤;探索幽微,庶不欺于玄匠17。爰自黄帝、史籀、仓颉,迄于皇朝黄门侍郎卢藏用,凡三千二百余年18,书有十体源流,学有三品优劣,今叙其源流之异,著十赞一论;较其优劣之差,为神、妙、能三品,人为一传,亦有随事附着,通为一评,究其臧否19;分成上、中、下三卷,名曰《书断》。其目录如后,庶业儒君子知小学有矜式焉20。
  卷上: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作书九人,附者四人,赞十首,论一首。
  卷中:三品总目、优劣,神品十二人,传附九人,妙品三十九人。
  卷下:能品三十五人,传附二十九人。
  凡一百七十四人,评一首。
  
  [注释]
  ①察彼规模:观察那些法书典范。玄妙:深奥的道理。
  ②暗以目成:暗,默,背地里。目成:所见。
  ③制:制作,创作。脱落:轻漫,失败。
  ④杳茫:即渺茫。
  ⑤笔与冥运:笔与书法的内在规律相契合而运行。
  ⑥变出无方:谓变化无穷。
  ⑦龙伯系鳌:龙伯为古代神话中的巨人,身长数十丈,力大无穷,一钓而连六鳌。雄图应篆之帝:雄图,远大抱负、,宏伟的谋略。应箓;顺应符命,古时以此为帝王之兆。箓,帝王的所谓天赐符命之书。
  ⑧筌蹄:筌,捕鱼的竹器,这里指得鱼忘筌。蹄,动物的脚,这里指得兔忘蹄。《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⑨恃才曜识:自负其才,炫耀其识。
  ⑩今不逮古:逮,及,达到。谓今不如古。
  11鉴不圆通:鉴,鉴识,审辨。圆通,灵活多变,周密畅达。
  12仓黄:同仓皇,匆促。此处有“浮躁”之意。冥昧:犹蒙昧。
  13罕详孰是:很少详察什么是对的。
  14臆说:主观无根据的说法。稽古:考古。眩:迷惑,迷乱。
  15芟夷浮议:铲除没根据的议论。扬榷古今:评论古今书法。
  16狐疑:多疑无决断。纷孥:混乱错杂。
  17考穷乖谬:考察所有的荒谬理论。玄匠:大家,巨匠。
  18黄门侍郎:官名。秦开始设置,唐开元元年改门下省为黄门省,其负责人即为黄门侍郎。卢藏用:唐幽州范阳人,或作京兆长安人,字子潜。官至黄门侍郎、尚书右丞。
  19臧否:善恶,得失。
  20庶:副词,希望,但愿。业儒:以儒学为业。小学:指文字学。矜式:尊重效法,犹示范。
  
  [译文]
  有些学习书法的人,观察法书典范,揣摩其中的奥妙,自以为眼观即成。结果,要么意在笔后,团于迟钝;要么不加思考就创作,信笔写去,因笔墨疏慢而失败。心不能指挥手,乎不听心使唤,虽然自我感觉良好,终究一无所获,这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等到意与灵相通,笔与书法的内在规律暗合,如有神助,变化无穷,虽有龙伯之勇力,帝王的权威,也不能掩盖书法的崇高。意念进入笔端,逸气充斥宇内,神出鬼没,无处不到,这并不是用得鱼而忘筌、得兔而忘蹄所能形容的。人从小学习书艺,到老了才能说出个大概来,所以不能有了一点知识就到处炫耀,认为一学就会,没有什么了不起。何况了解一门知识不容易,掌握就更难了,千余年来,享名于世的也仅有数人而已。过去有的评论家,认为今不如古,以好看与否为标准,挑剔别人作品中的缺陷,妄增证据,以个人的标准看待事物,寻找合乎自己趣味的,这都是由于在赏鉴上水平不高,不能客观地去分析问题而造成的。也有人不负责任地倡导某种风格,糊涂的人跟着附和,议论纷纷,很少有人能辨是非。有些人论及文字的起源,各执己见,谬说迭起,毫无考古依据,这都是非常糊涂的。
  怀罐资质愚钝,见识不广,秉承先人遗训,有的可能仅记录万一,每想铲除没有根据的议论,评论古今,清除模糊认识的根源,消解纷乱的症结。所以研究各种荒谬的论点,更不敢隐瞒前贤的观点;探索幽微的道理,但愿对大师无欺。从黄帝、史籀、仓颉,到本朝黄门侍郎卢藏用,共三千二百多年。书法有十种体势的起源及流变,学书好坏有三品,今述说它们的源流的不同,写成十赞一论;比较它们优劣的差别,为神、妙、能三品,每人为一传记,也有随事附录的,总为一评论,考究其得失,分成上、中、下三卷,名为《书断》。其目录如后,希望能为儒学的君子们知道小学有可尊崇效法之处。
  (以下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孙过庭书谱释文
孙过庭《书谱》草书欣赏
陈海良解析孙过庭《书谱》
孙过庭《书谱》,第一网2015年最后的礼物
书谱(原、译文)
孙过庭《书谱》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