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词创作浅谈

前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此文乃吾师答余之困惑文字,发于博客,与诸君分享之。

诗词创作浅谈

 

诗词格律,有不少人既喜欢这种形式的优美,又厌烦它的格律束缚,这是很自相矛盾的一种心态。根据我多年来的所学、所感、所悟,谈些自己对诗词知识的认识,和对诗词创作的体会。

笼统来讲,诗词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古体诗,一种是近体诗。在沈约谢眺创造理论、庾信具体实践之前所有的中国古代诗歌都属于古体诗的范围——庾信创作出中国历史上第一首严格意义上的七言律诗;进入隋唐以后,诗词格律日趋成熟,到了沈佺期、宋之问手里,七律便基本定型(五绝、七绝、五律更早形成),标志着近体诗的创作进入全盛期。

词、散曲因为讲究音韵平仄,也往往被划入广义的近体诗的范畴。

当然,并不是说进入唐代以后就没有人写古体诗了,李白、韩愈、李贺在古体诗创作上都有着很高的成就,孟浩然的《春晓》、杜秋娘的《金缕衣》虽然篇幅短小,也都属于古体诗的范畴。只是进入晚唐以后,至五代两宋金元明清,乃至近现代,写作长篇古体诗的人越来越少,留下的名篇佳什更是凤毛麟角,而以五七言绝句、律诗,词为多,五七言的排律不多,元代以后,散曲的作者也非常稀少。

近体诗的最基本特征是严格平仄,讲究粘(nían)对,律诗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以押平声韵为主。

先说平仄。古代汉语的四声不同于今天普通话中的四声,叫做平、上、去、入,怎么读呢?有首歌诀说得好:“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平声字属“平”;上、去、入声字属“仄”。

大致说来,平声,相当于现代汉语一声和二声(阴平和阳平),中国古代韵书中分为上平声和下平声,但与现代汉语的分法性质不同;上声,现代汉语也叫上声;去声现代汉语也叫去声;入声,已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消失,分派到了其他韵部,而且,有相当数量派入了平声,如一、七、八、十、菊、石、屋、叔、歇等。研究者认为,现在入声字还存在于江浙、福建、两广、江西、山西、内蒙古等省区部分地区的口语中。而现代汉语的轻声,则是古代汉语里所没有的。

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再说粘对。近体诗都是偶数句的,每两句的数量单位叫做“联”,一联之中,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律诗的第一二句叫首联,第三四句成为颔联,第五六句称为颈联,末二句称为尾联。绝句则只有两联。

以平仄格式加以说明:

⊙仄平平仄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代表可平可仄。)

一句之中,平仄基本上是以“两平”、“两仄”为单位交替变换的;一联之中出句与对句的平仄是相反的(首句押韵的韵字除外),如上述格式中的第三第四句,这叫“对”,如果违背了,就叫“失对”;相邻的两联的平仄关系是,下联出句的平仄与上联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同,如上引格式中的第二、三句,这叫做“粘”,反之,则称为失粘。

失对,则造成上下二句平仄雷同;失粘,则造成前后两联平仄雷同。王维、杜甫诗均有失粘现象,但后代失粘情况极为罕见。

在常格中,对,指平对仄,仄对平;粘,指平粘平,仄粘仄。粘对在律绝中回环使用,形成音乐的美。

闻一多先生曾提出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尽管他的理论是针对新诗——新诗里的格律诗,尤其是他那类讲究音尺、平仄、韵脚的《死水》式的“豆腐块”诗(参见其文《诗的格律》),但我觉得放在旧体诗(包括词、曲)的审美特征和创作要求上,无不更加妥帖。“音乐的美”指诗的音节美、旋律美,平仄的节奏,韵脚的回旋最能体现出来;“绘画的美”指辞藻的选择和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状形绘声的优点;“建筑的美”,指字节的匀称和诗句的均齐,包括有意识的变化和不对称。

对仗一般人都了解,就不多做解释了:上下句中字词的平仄要相反,词性要相同,词义相反、相同、相尽、相对都可以,但古人说:“反对为佳,近对为劣”。词义太相近了还叫“合掌”呢,是诗词创作的大忌,如倍受诟病的“柳塘春水慢,花坞夕阳迟”。

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一个大致的口诀,并非每一句都适用,有一个不适用的句型,不论排在诗里的第几句,而在句子本身的结构。这个不适用的句型是:“⊙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字的“平”必须得论,否则,按此句,不论第一字是否为平声字,第三字若变为仄声字,就是孤平了,又是一个写诗的大忌。

关于“孤平”。“孤平”一词最早的记载见于清朝初年,王力先生说:“在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此话虽有言过其实之嫌,但纵观古人的作品,确实很少有犯孤平之病的。王力先生说:“孤平,就是除了韵字,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此说不是很确切,故容易引起误解。比如“一树碧无情”,除了韵字,只有一个“无”是平声字,但却不是孤平;“双鬓向人无再青”,假如“无”字不是平声,除韵字,仍有两个平声字,但仍是孤平,所以王力先生的判断方法有缺陷。孤平,简言之,就是“平声字被仄声字隔开,在句中单独使用。”

关于拗救。规律是人定的,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除了杜甫、苏轼、黄庭坚等人故意写的拗体七律,还有许多时候,是出于不得已,正好赶上必须有平声字的位置用了仄声字,于是就有了通融——平仄不合常格就造成了拗,拗了就得补偿,就得“救”,用一字去救另一字或另几字。如“平平仄仄平”的第一字用了仄,或“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用了仄,则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就必须改用平声字。如:“故园芜已平”,“芜”救第一字“故”;“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沙”救本句的“自”和上句的“竹”。

但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只救仄,不救平”。防止仄声字过多,因为拗口。平声字,在非固定的位置上是比较自由使用的,如“故垒萧萧芦荻秋”,“芦”字该用仄而实平,但并不违律。

再说说可平可仄的问题,有些朋友以为一字不能变通,可就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须知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共性产生于个性。即如上面所引的格式:

⊙仄平平仄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若果将可平可仄之处全都固定死了,不许通融,可想而知有多么刻板难受了。作诗,要学习孔夫子的精神:“从心所欲,不逾矩。”

顺便说一句填词。词韵虽宽,但词的平仄要严于诗,不存在拗救之说。同是仄声,但有些词牌使用上、去、入声韵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和朗读的感受。

不主张初学者填比较稀见词牌的词,因为,在有些非韵脚的位置,同是仄声字,也要区分上去入的,尤其那些周邦彦、姜夔首创的一些词牌。

孟子说过: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义。林黛玉也说过:“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要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没错,有了好句子,连格律也不顾了,但那是指写诗;填词,还是算了吧。

尽管不敢发挥,文章也还是作得长了些,但对想了解诗词知识、学习创作诗词的同事或许不无裨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增点文学素养吧-诗词入门
《诗词格律》要句
漫话《诗词格律》(之二)
中国古代诗词常识
《诗词格律讲义》第三讲 平仄
诗词基础知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