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小时候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后心理问题越多?
userphoto

2023.05.18 四川

关注

中国的父母们似乎很喜欢夸耀自己的孩子“乖”、“懂事”,从管理的角度来考虑,越是遵守组织纪律的员工,对于管理者而言越是轻松、省心。
教育孩子本身就是一项极考验智慧和心力的活动,那么,为了多快好省,减轻压力,培养(训练)出懂事、听话的孩子对父母而言就是一条相当吸引人的捷径。
而在中国,几千年的孝道文化为父母的教育提供了极佳的舆论环境。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因为养育一个孩子过程漫长,需要付出很大的心血,所以,父母即便有做得不足的地方,也容易被大众原谅。而在家庭地位相对处于弱势的孩子们的声音,基本上也就被淹没在占据舆论主导者地位的父母的声音中。
什么样的人容易有心理问题?
据小羊观察,一个拥有健全的人格,能够自由地选择人生方向,并对结果负责的人,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心理问题;反之,按照别人的期待和标准去生活,自信心建立在外界的评价之上,放弃发展自我的人,心理很容易就陷入混乱和无序,他们的成长过程伴随着深深的无力感。
不知道一味希望孩子“乖”、“懂事”的父母能否了解,顺从的背后可能是孩子放弃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压抑自己以得到父母的认同。
一次次的压抑就像埋了一颗颗地雷,总有一天会在他的成长路上爆发。
迟来的叛逆往往会来得更加彻底、更加激烈,对父母、孩子和他们所处的家庭体系来说,都是严格的考验。

01、我们与原生家庭的纠葛远比我们想象中更深刻

苏珊·福沃德在其经典的心理学作品《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一书中运用丰富的案例指出了我们与原生家庭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联系。比如:
正常家庭的父母偶尔打骂孩子,事后也能意识到自己的冲动并做出反思;有毒家庭的父母将自己在职场上和生活中受挫的情绪发泄在幼小的孩子身上,对孩子实行长期的暴力行为和精神虐待;
正常家庭的父母会正视自己的婚姻问题和情感需求,并通过合理的方式去满足;有毒家庭的父母会把伴侣不能满足的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实现隐蔽的精神控制;
正常家庭的父母不会把孩子完全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而是会尊重孩子的独立性;有毒家庭的父母把孩子当成满足自己愿望的工具,要求孩子必须完全按照自己规划的人生路线走,如果孩子的表现不如他的意,他就会暴跳如雷,疯狂地责骂孩子,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我们经常会在社会新闻看到这样的报道:从小听话、懂事、优秀的孩子从名校毕业后,开始找工作,却因为现实中的工作岗位跟期望中差太远而抑郁受挫,然后宅家几年啃老,让父母痛不欲生。
这样的小孩一般都有着这样的成长环境:父母本身优秀,对孩子的期望也高,要求孩子听话懂事,只管好好学习,不用做家务,不用关心外界事物,孩子的朋友也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只能跟同样优秀好学的同龄人做朋友......
父母的一番苦心当然让人感动,但这样人为地建立“无菌”环境,将孩子养在温室中,他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没有处理失败的经验,没有获得钝感力和平常心,如何有一颗强大的心脏来面对未来人生的风雨?
这些孩子从小学到大学都很优秀,但是在跨入社会的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岔子,整个家庭的价值体系受到现实的挑战,孩子最终缩回家庭这个保护壳,放弃了对自己人生的主导权,白白浪费了极高的智力资源。
小羊身边也有几个类似的例子,男孩也试图反抗过控制力极强的父母。
他为了摆脱家庭对他的人生规划,便瞒着父母到陌生的城市找了工作,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他的父母真的特别“神通广大”,凭借一些细节找到了他在那个城市的出租屋,把他拎了回去。
他跟我们一帮朋友聚会,一个大男人,有点欲哭无泪的感觉,觉得自己的人生简直太失败了。
接下来可以想见,他的工作由父母安排,估计恋爱对象也会被安排,然后是他的婚姻生活被干涉......整个人活得像个提线木偶,难以相信他以后会成为一个合格的一家之主,能够带给妻子足够的安全感。

02、”心理断奶“:父母比孩子的戒断反应更加强烈

有一句话说得好:“人类的所有亲密关系都指向团聚,只有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指向'分离’的”。这里的分离不是指离开不管父母,而是指建立心理上的界限。父母再爱孩子,也不能完全不顾孩子设立的界限,强行干涉孩子的生活,这样无助于孩子自主性的养成。
在孩子小时候给予足够的亲密陪伴,等他渐渐长大以后开始尊重并有意引导他对这个世界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时机成熟,再得体地退出孩子的人生舞台。
父母的身份渐渐从陪伴者、引导者转变为守望者。
为什么这个界限这么重要呢?
很多界限不清的家庭,父母与孩子各自的身份角色责任搅合在一起,以彼此的需求为需求,以对方的期望为人生目标。这样会妨碍孩子的自我发展,人如果不能按照自己的心意去生活,大概是不会幸福的。
也许父母的建议和安排从某种角度来讲会更好,孩子也许经历生活坎坷之后会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但一个人的心理成熟,始终离不开自主决策—经历失败—反思总结—调整目标—锻炼心理韧性这个过程,这个成熟路径,是父母无法去全权安排的。
比起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依赖,很多父母更难以承认子女已成年,需要有独立的生活空间这一事实。所以以关怀为名,将孩子紧紧捆绑在他们的情感宇宙周围。
他们并非不懂得放手的重要性,但要让他们突然断掉这么多年的情感依恋,可能会产生强烈的戒断反应。此时,如果没有别的情感支持系统(比如和谐的夫妻关系、兴趣相投的朋友或是可以沉浸其中的兴趣爱好),他们会很难跟孩子成功”分离“。
这也是为什么缺乏其他类型情感支持的家庭亲子关系会更加紧密,有时候会让人感到压抑,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出现心理问题也是正常。

03、一切都是父母的错?:放弃对“完美父母”的期待

在豆瓣上面有一个小组,名字叫“父母皆祸害”。起初小羊看到这个名称,心里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虽然各方对此褒贬不一,有人斥之为“大逆不道”,有的人认为年轻人有必要为自己发声。
在压抑的舆论环境下,年轻人的情绪要有一个出口,这可以理解;但如若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和不顺心都归罪于父母和原生家庭,未免也有失公允,毕竟,我们才是自己人生的第一责任人。
即便原生家庭是孩子各种心理问题的肇因,在理清头绪,明确责任归属,释放压抑情绪之后,还是要直面自身问题,不管我们选择原不原谅父母,都不是我们沉湎于过往问题,停滞不前的理由。
放弃对“完美父母”的期待,把他们请下神坛。他们也不过一介凡夫俗子,自然也有人性的各种各样的弱点,他们也会犯错,也会有不负责任的时候,甚至他们的言行伤害孩子的时候他们还会理直气壮,一点儿也不觉得自己有错。
“用一生治愈童年”并不悲戚,很多人都是带着伤痕上路的。一边治愈自己,一边帮助跟自己有类似经历的人,早年有过情感创伤的人一旦自愈,其心理强韧度会高过普通人,同时他也会更加具备同理心和换位思考的能力,比起一生幸福,没受过一点儿伤害的人来说,其人格厚度,对社会和人性的理解能力也更加深刻,更加透彻。
我不知道为什么命运会抛来如此难接的球,但我拼命接住了,才发现它背后的美意。

04、“孝而不顺”:拿回人生的主导权

中国人是很讲究孝道的国家,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也多以孝治天下,不忠不孝的人大抵是会被排除在主流价值体系的。对于长辈,尤其是父母,我们当然应该尊重和孝敬,但如果凡事都听从父母,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主导权,充其量也只是父母人生的附属品。
其实,有的开明的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独立承担责任,但孩子的表现就是让他们放心不下。
所以,除了在态度上要表明自己的观点之外,更要在做事和做人方面历练自己,成熟起来。
等到我们真正能够独当一面的时候,相信父母也会欣慰地放手,在家庭大的决策方面,说不定还会反过来听取我们的意见。
罗永浩在2021-2022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中说:好的企业顾客关系不是“我对你的服务满意”,而是“我为我们之间的关系骄傲”,这是讲新形势下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的。其实这个结论也同样适用于亲子关系。好的亲子关系不是:”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而是”你为我做了好的榜样,我为我们之间的关系感到骄傲“。
正如小羊曾经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到的:最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家庭成员充分自我实现,彼此既亲密联系,又各自独立的关系。
愿小羊的读者们都能拥有和谐幸福的家庭关系。

感谢大家关注“吉小羊de成长笔记”~

这里为大家提供有温情、有深度、有治愈的硬核鸡汤,我们一起成长精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理学家:这三种家庭环境,可能正在毁掉你
很多父母,就是输在三观太正上
很多父母,就是输在“三观太正”上
原生家庭系列:父母离异对孩子有什么样的心理影响?
“刻薄”婆婆喊话:“结婚后,你不再是我的儿子”!点醒了无数人
谁不是一边玩命爱,一边把人害:《北大毕业留学生12年没回家过年,万字书信控诉父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