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浊水危崖 ——法国战后喷气舰载机研发简史

文/俞敏

重走国产之路

因国土沦丧而在二战期间没能积极发挥力量,反而在与昔日盟友悲情火并中损失惨重的法国海军舰队,仍被战后共和国政府看做是恢复世界大国地位的重要手段和希望所在。为了保持与欧洲传统对手的均势,打破两强争霸格局之下自身地缘战略的尴尬地位,恢复并巩固数百年打拼积攒下来的殖民基业,法国国防部对于海军航空兵建设始终保持高度重视,并将装备独立研发,注重数量与规模齐头并进看做一条不可背离的基本原则。海军在1944年下半年本土获得解放之初就将建设航母编队列入优先考虑课题,首先以优惠价格引进了英国的护航航母(改名“迪克斯缪德”号),不久又陆续采购了美国的“兰利”号(法国舰名为“拉斐特”号)与英国的“独眼巨人”号(“阿罗芒什”号先是租借,到1951年才正式买下),以及再后来的“贝劳伍德”号。

法国海军“阿罗芒什”号(R-95)航母上,1架F6F战斗机正在着舰

不过这些二手航母一直以来都只能搭载国外进口飞机,法国海军在1946年预估报告中提到的理想数字是110架舰载战斗机,105架攻击飞机,30架水上巡逻机,结果仅仅过了一年就缩水到了80架舰载战斗机(注意,还不是喷气式的)。主力战斗机包括F4U“海盗”和F6F“地狱猫”,攻击机包括SBD“无畏”和SB2C“地狱俯冲者”,还有TBF“复仇者”反潜机,多数航空兵中队在入侵印支半岛和苏伊士运河行动中积累了一定经验,因为迟迟等不到替换型号,个别型号一直到50年代末仍在使用。

实际上1944年末。法国海军就迫不及待地订购了2架海军版的阿森纳尔VB-10,这种在战前就展开设计的单座双发战斗机采用共轴反转螺旋桨,被认为是当时法国最好的活塞战斗机。不过仅仅过了一个月,研制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就让法国海军反悔了,他们取消了订货,转而选择了东南公司的SE-580海军版SE-582,实际上SE-580当初也是VB-10的竞争对手,最初它也同样采用共轴反转螺旋桨,但后来取消了串列发动机,改用单发24缸的伊斯帕诺-苏尔寿HS-24Z。海军在1945年初采购的2架原型机带有尾钩和折叠翼,后者上折后翼展缩至7.5米,与未来航母升降机尺寸相匹配,它可以同时挂载一枚500千克炸弹和一枚690千克鱼雷(或用300升副油箱取代),实际上是一种舰载攻击机。

东南公司的SE-580前机身,背部的散热器整流罩极大地影响了驾驶员的视野

如果按照计划装备4个中队,那么其总产量应该在96架左右,可是SE-582的研制同样不顺,尤其是发动机遇到了一些难以逾越的问题,公司后来将这个“烂尾项目”扔给了SNCA,自己跑去开发更有前途的飞机。问题成堆的SE-582当然不可能在半路接手的SNCA手里起死回生,何况它本身的预期参数也很快落伍了,即便研制成功也没有多大意义,法国海军在1947年悻悻然地宣布取消该项目。当然叫停之前已经找到了下家,反正东南不亮西南亮,就不信没一家能够让人省心,这种身材修长的飞机被海军赋予“一角鲸”(Narval)的绰号,可见对其充满期待。

西南航空公司1946年5月31日获得了2架原型机的合同,后来增加到5架,根据当时的乐观估计,如果从1949年9月1日正式交付部队,到1951年3月停产,生产型有望达到65架。地面试验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1949年4月1日,02号原型机才实现首飞,而且结果令人沮丧:飞机总体性能与期望值相差甚远,低速状态稳定性较差,因此实际上并不适合甲板操作,而且飞机襟翼在收放过程中飞机反应激烈,每次都会出现机头猛然上仰的趋势,发动机会莫名出现转速加大的状况。法国海军的憧憬瞬间破灭,飞机的基本操作性能都很难令人满意,犹豫再三最终在1949年12月下令停飞。

由让·蒂伯伊(Jean Dupuy)设计的SO-8000采用双尾梁推进式布局,新月状机翼翼尖圆钝,靠近翼根处后掠较大(24°),外段突变为13.5°,而襟副翼完全在后缘(分为前后两层)。机身状如卧蚕,头部浑圆较短,与略微抛起的座舱柔和过渡,机身内侧后掠尾端尖锐收敛,带有一副邵伟尔(Chauvière)对转螺旋桨,前方空间被一台2220马力的阿森纳尔12 H-02发动机占据。其实本来法国方面看中了英国罗-罗公司的“粗毛犬”,但当时非常紧俏,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伊斯帕诺-苏尔寿12 Z,结果发现这种发动机当时还未定型,实在没辙法国人只能先仿制手头现成的德国“尤莫-213”,这就是阿森纳尔12H-02的由来,海军对其性能当然也就不能寄予过多的期待。

采用双翼梁尾部推进布局的SO-8000舰载战斗机

SO-8000另一大特点是“千窗百孔”,机身有多个非常显眼的辅助进气口,中部机身有几个以弯管形态凸出蒙皮,而座舱两侧偏后位置还有埋入式的进气槽口,使得该机给人一种采用了混合动力的印象。同时SO-8000也是法国最早采用前三点起落架的飞机之一,均为单轮,前起落架斜向支柱较长,向后收入机身,主起落架与尾梁对齐。双尾梁前端稍粗,下半部分还考虑装雷达,而细小的末端则嵌入矩形垂直端板,两块端板之间连接水平尾翼。它的火力也比较凶猛,固定武器为至少6门20毫米炮,机翼下方可以挂载对地武器。

停飞命令并未立即生效,飞机的各项测试仍按原计划推进,只不过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发动机运转始终不正常,对转螺旋桨也故障不断(一度考虑以罗托尔代替)。装上军用设备的01号原型机(也就是机头部位安装了6挺德制MG-151/20机枪)在1949年12月30日终于首飞升空,驾驶者还是半年多前02号的试飞员雅克·吉纳德(Jacques Guignard),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试飞中心(CEV)给出的评估报告毫不留情地给出了一长串的“不及格”:整体性能过于糟糕、控制系统必须重头来过、操作过程令人疲惫不堪、机身不稳定使得航炮难以正常使用、发动机工作状态的变化会产生糟糕反应,尤其是降低功率之后会出现俯冲下沉的危险趋势。

法国试飞员雅克·吉纳德

蹒跚前行

这份评估报告对于SO-8000的打分基本可以用“无药可救”四个字来形容,01号原型机从此再也没脸上天,而气动相对简洁的02号在1950年1月8日完成了第43次升空之后也彻底停飞了。合同于当年4月以“厂商措施不当”的理由终止,法国海军终于对螺旋桨舰载机丧失了信心,1946年3月29日发出了舰载喷气拦截机的设计要求任务书,之后又在6月8日正式公开招标,胜出者有望获得90架的生产型订货。性能参数大致要求是:航速超过900千米/小时(从海平面到9000米高度),海平面爬升速度超过25米/秒(对于拦截机十分重要),固定武器为3门30毫米炮,可以携带一定量的炸弹或火箭弹完成攻击任务。

招标当然面向所有的法国国内飞机设计企业,但被SO-8000项目搞得灰头土脸的SNCASO提交的方案受到海军关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尽管公司确实曾经厚着脸皮抛出了一个喷气版的SO-8010飞机(装尼恩发动机)。进入首轮角逐的有三家公司,冲劲最足的就是阿森纳尔公司,虽然在法国航空史上并没有留下多少成功之作,但至少在50年代初期的喷气探索阶段,一度非常活跃。这次应对海军招标,公司为了抢得先机,没有搞太过前卫的概念,而是直接照搬了先前应标空军第一代喷气战斗机的VG-70的设计,机身和进气道加大,并换上了38°后掠角的木质机翼,摇身变成VG-80,飞机装有一台22.2千牛的尼恩发动机,每侧机翼下方配备5挺12.7毫米机枪。

法国VG-70战斗机

法国海军绝不相信第一代喷气舰载机就应该长成这幅样子,似乎距离理想目标有点远,和世界潮流脱轨严重。阿森纳尔于是又拿回图纸修修补补,在其基础上出现了一个放大版本VG-90,法国海军与公司在1946年签订的合同中预期在1950年开始首批交付,具体设计从1946年10月开始,到1948年1月正式进入3架原型机的建造阶段,试飞员莫德斯特·沃内尔在1949年9月27日驾驶首架原型机完成试飞。这一方案将机翼上抬至肩部,后掠角缩小到25°,实际上是退回到了VG-70阶段的设计,较长的鼻锥为布置雷达提供了足够空间,座舱内配有弹射椅,两侧和正面风挡具备防弹功能,它的机翼理论上也可折叠,后机身能较为方便地整体卸除。为了实现最大载荷下的短距起飞,设计师提出在机身两侧各装2具火箭助推器(不清楚是否可以在甲板弹射条件下使用)。机载武器根据合同要求是3门HS-602航炮,安装位置在机翼中央盒体内,实际上还考虑了其他一些布置,比如4门或6门20毫米炮,当然机翼还带有外挂架用于对地武器投放,如果是转场则最多挂载4个副油箱。

法国第一代自行研发的舰载战斗机项目VG-90原型机

根据试飞员的建议,进气道需要大幅改进,同时还需要提高副翼的效能,设计人员一一照办,改良后的飞机在1950年5月送到了CEV进行官方测试。不幸的是,这次改进没有带来积极后果,反而在5月25日发生了致命事故,北方航空的皮埃尔·德科洛(Pierre Decroo)在坠毁事故中丧生。不过法国海军仍不放弃,并未取消2号原型机的采购,但是将不靠谱的木质机翼换成了金属结构,同时进气道扩容,垂尾加大,采用了新的减速板和襟翼。这架VG-90-02还是没能逃脱厄运,在1952年2月21日的试飞中照摔不误,飞行员克劳德·德列斯也依然没有幸免。

之后的事故调查显示,该机在飞行过程中产生了严重的颤振,最终导致空中解体而坠毁。两次事故的发生让阿森纳尔公司人心惶惶,甚至引起了法国航空界的一轮争议,要导弹不要飞机的论调一时间甚嚣尘上。3号原型机当时计划改用28千牛推力的阿塔101C,并改名为VG-91,总重略有减轻,机载武器具体为3门30毫米HS-603航炮,同时阿森纳尔还想干点私活,在VG-90基础上开发非舰载版的VG-92(配置和VG-91相同),但它和VG-91一样都都止步于工程设想阶段。当时为了验证飞机的爬升性能,还考虑将VG-92的动力改成带加力版本的尼恩,不过这种被称为VG-94干脆连性能预估都从来没有公布过,还有一种叫做VG-93的特种型号是在VG-90翼尖的粘装冲压发动机(直径1米),这显然是从缴获的德国图纸资料中得到的启发(采用桑格尔冲压发动机的Me-262特别版)。

这几个VG显然在设计阶段就显得落伍了,一定程度上暴露出阿森纳尔公司技术储备不足的毛病,因此还得找大公司想办法。当时法国国内除了达索和布雷盖,航空气动设计领域比较权威的就得数北方公司了,法国海军在1946年12月27日和北方公司签订了2200型飞机的原型机合同,这是一种外形与美国F-86颇有几分类似,但后部机身更有法国特点的飞机。北方2200为翼根带有明显过渡的下单翼设计,后掠角为24°,全翼展襟翼与扰流器相结合,机头前端为略近矩形的进气口,垂尾较为平直,前端带有斜向过渡。座舱盖弧形抛起,飞行员身旁有装甲防护,并在紧要时刻可启动弹射椅逃生。

北方2200的最大缺点在于动力不足

在完成梅伦·维拉洛舍的首飞(1949年12月16日)之后,该机在次年4月被送往CEV进行飞行性能测评,得到了较为积极的反映。但该机最大的优点并不体现在气动设计方面,而是“座舱视野良好”,可关键环节也就是动力系统偏偏拖了后腿,另外减速板效率也相对较低。这架原型机曾在1950年6月奥利的国家航空展上亮相,不过后来在返厂途中却遭遇火灾,修复之后垂尾加大,并增加了一个小型雷达罩,扰流器和副翼也都焕然一新。没想到之后的试飞结果依然不理想,看来问题出在尼恩发动机上,需要换上推力更大的罗-罗“泰伊”。可惜法国海军已经失去了耐心,在1951年末宣布项目下马,唯一的这架原型机后来就充当各种控制系统和机载设备的试验台(包括1953年6月曾作为火箭助推器试验机),直至1954年停飞。

另一个曾获海军期待的方案是SNCAC公司研发的NC-1080,它的气动布局有点类似于英国的“攻击者”和“弯刀”,圆润流畅的尖卵机头,两侧略带外鼓的弯弧进气道,下单翼22.5°后掠外段可上翻折叠。动力系统采用伊斯帕诺-苏尔寿特许生产的罗-罗“尼恩”(22.26千牛),后机身可以快速拆下以便于发动机维修,座舱内装有弹射座椅,侧面带有装甲,机头整流罩前端有一部小型雷达,机内油箱容量很大。根据军方要求,座舱下方装有3门30毫米HS航炮,每门备弹200发,机翼下方有多个挂架,可用于各类航弹和火箭巢。飞机的一大亮点在于采用了皮埃尔·勒莫内(Pierre Lemoigne)设计的升力襟翼,同时外翼段和中翼段上下表面还装有梳状扰流器,前者用以取代副翼,而中翼段上表面的扰流器是出于着舰阶段抵消升力的目的,下表面则可用作减速板。

外形魁伟,性能平平的NC-1080战斗机

原型机在1946年获得了初始合同,不过到1948年因财政问题而宣布取消,公司只能硬着头皮以自费研发的方式继续下去,期待军方能够回心转意。可惜SNCAC公司此时已经撑不下去了,翌年宣告破产,很快被北方航空兼并,飞机作为遗产在1949年7月29日由费尔南德 拉斯内完成了首飞。令人失望的是,原本被看做创新技术的扰流器根本没有发挥任何作用,飞机根本无法转弯,拉斯内无奈之下只能一路直飞,最终选择在布雷蒂尼(Bretigny)着陆。北方航空后来和海军签订了一份新合同(4269/49),飞机加装了带有辅助控制系统的副翼,试下来效率不错,不过此时进气道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于是又被送去了CEV进行国家级测试。

真正的打击来自1950年4月10日的一次看似平常的试飞,起飞很平稳,但升空之后就莫名其妙地陷入了失速,飞机进入了螺旋,并很快坠落在地。事故中丧生的飞行员皮埃尔 加莱曾是二战时期自由法国空军第341阿尔萨斯中队的成员,技术非常全面,而和前几次一样,事故原因也没查出个所以然,于是NC-1080项目就此戛然而止,法国海军被迫作出暂时放弃国产飞机,转而采购英美产品的决定。当时进入候选名单的两个重点型号,一个是格鲁曼F9F,另一个是德·哈维兰“海毒液”FAW.52,后者因为技术更成熟而被选中,由SNCASE负责仿制,也就是后来的“北风”202。

保持神秘节奏

但引进外援只是权宜之计,研发国产舰载机的步伐一刻都不能停下。1952年8月,法国海军又和达索公司签订了一份合同,要求在现有达索飞机的基础上开发两种海军急需的飞机:其一是在“神秘”-IVB基础上加长机身,增加折叠翼、尾钩和弹射钩的白昼版“神秘”-IVM,还有一种是“神秘”-IV的衍生型全天候“神秘”-IVM。根据法国海军最初的要求,白昼版将配备英国霍克·西德利“蓝宝石”发动机,但出于现实考虑,后来选择罗-罗“埃汶”或者国产阿塔101,原型机IVM-01后来装的是埃汶RA21R,而IVM-02则是不带加力的埃汶RA28。全天候“神秘”-IVM采用全新机身,下颚进气道上方装有较为粗壮的雷达罩,它的动力选择过程和白昼版相似,海军也更倾向于国产阿塔。武器包括两个选项,一是2门德发30毫米航炮和35单元“硕鼠”火箭巢,二是仅装有55单元“硕鼠”,机载雷达也有两个方案,都是达索特许生产的美国产品:APQ-41和APG-40。

性能优越、技术成熟的“神秘”-IV成为法国海军舰载攻击战斗机的优选对象

其实海军早在1952年就提出要求建造2架白昼版“神秘”-IVM以供着舰性能测试,但直到两年后的6月航空部才正式给予回应,而且过了仅仅四个月神秘-IVM项目就被高层以“机密缘由”(真实原因只有少数人掌握)取消。无奈之下,法国海军只好选择向空军的“轻型战术攻击战斗机”要求靠拢,并在1954年11月20日颁布了设计要求:能够在1万米以下高空执行格斗任务,并对地面目标或水面舰艇发动攻击;包括折叠翼在内所有便于舰上存放的设计措施,最小着舰速度110节,最大航速1马赫左右,万米爬升时间大约4分钟,武器为2门30毫米航炮和弹舱内置收缩火箭巢。

到了1955年5月,法国海军又将目光盯上了当时竞标北约轻型攻击机项目的布雷盖Br. 1001飞机(绰号“马蝇”),在该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海军版叫做Br.1100M,机身略微加长,起落架更为坚固(减震支柱行程更长,采用低压轮胎),配备了弹射装置和着舰拦阻钩。方案全长12.52米,飞行总重7.1吨,装有两台噶比左涡喷发动机(14.7千牛),最大速度在1.2马赫左右,配备两门30毫米航炮和火箭弹舱。该方案在1955年9月23日获得海军订货(N°2240/55),并强调必须采用滑动式舱盖,翼展不大于7米,而空军似乎也对该项目产生了一定兴趣,表示可以进行适当改进。可惜的是,原型机1957年11月15日由贝尔纳·威特(Bernard Witt)驾驶首飞成功后不久,海军和空军就对它失去了兴趣,前者的理由是飞机可能超过预期总重,导致推力不足。布雷盖家族同时代还有一个单发Br.1003的海军版,一台加力推力为16.4千牛的布里斯托尔奥菲斯发动机,飞机据说能够达到万米高空1.03马赫的跨音速,一些改动之处正是吸取了1100M失败的教训,不过结局还是一样。

曾参与过北约轻型攻击机选型的“马蝇”家族有不止一个舰载机改型,可惜都没有投产。图为Br.1100战斗机。

其实Br.1100本身就有单发版,也就是装有阿塔101的Br.1004,主要用于和当时的“军旗”-IV竞争。“马蝇”飞机还衍生出另一个布雷盖1120“西罗科风”方案,机翼后掠角为40°,其前缘缝翼和后缘襟翼设计具有良好增升作用,机身大量采用不锈钢蜂窝结构,它有一台68千牛的阿塔9发动机,进气道内带有“幻影”家族惯用的激波锥,用以调整气流摄入量,飞行总重11.9吨,没有固定武器,但有多个机翼挂架用于挂载导弹和炸弹(甚至核武器)。达索公司在1954年推出的第一个舰载战斗机项目是在“神秘”XXII基础上开发的“军旗”-IIM,装有两台无加力斯奈克玛R-105发动机(13.7千牛),根据1956年6月份出台的要求,“军旗”-IIM原型机(-II系列3号机)必须改用噶比左发动机,不过合同后来还是没有签,当时外界对于这两台小型发动机能否提供足够推力持普遍怀疑态度,因为随着研发进展加深,飞机的重量也在不断上升。不过“军旗”-IIM注定会像Br.1100M一样很快失去法国海军的期待,到了1956年10月17日,法国海军又向航空部的工业技术局发出改造“神秘”XXIV的要求,并明确提出采用单发设计,放弃两台小型涡喷的方案。

布雷盖Br.1120“西罗科风”战斗机三视线图

与达索的合同则是在12月签订的(N°4410/56),提利亚特和依慕贝尔领导的项目小组对陆基版的修改并不很大,主要涉及到:增加机翼面积、改进增升襟翼、机身面积律改造、安装无加力44千牛推力的阿塔8发动机、增加外翼折叠段、起落架加长减震支柱行程以提升弹射起飞迎角。这种飞机可以在鼻锥部位安装达索航电分公司研发的“艾达”雷达或者照相设备,座舱内装有马丁-贝克弹射座椅,之后是无线电设备舱(还曾计划装可折叠多管火箭发射器,但很快放弃了)、进气道和副油箱,从一开始油箱回路的设计就考虑到了空中加油的需要,而服役的“军旗”-IVM后来确实在机头安装了受油管,并具备伙伴加油能力。

预生产型的采购合同在1957年5月31日正式签订(N°3256/57),一共是5架“军旗”-IVM单座机(达索的双座教练机计划遭海军驳回),让 米凯尔·萨格特1958年5月28日在梅伦·维拉洛舍完成了原型机首飞。不过当时喷气机的弹射操作试验,法国人还无法自行完成,只能借用英国贝德福皇家飞机中心的专门设施,时间从11月17日一直持续到12月20日。讲究生活休闲的法国人碰上了下午茶神圣不可侵犯的英国佬,一点脾气都发不出,而且经常碰上雾霾天气,早晨醒来营房外7~8米远的铁丝网都看不清,所以着急不管用,只能耐心等待,好在虽然耽搁了不少时间,试飞项目还是取得了圆满成功。

这批飞机中的3号机被特别命名为“军旗”-IVB,它装有一台49.8千牛的罗-罗埃汶发动机和升力辅助设备(通过发动机压缩机引出压缩气流),不过也仅停留在试验阶段而未投产,而第6架预生产型实际上就是侦察机原型,机头线条明显不同,并非原先的钝锥形,而成为了猪鼻状,侧面还有光学窗口。“军旗”-IVM总共出厂69架,取代了老旧不堪的F4U“海盗”,先后装备了3个中队,海湾战争之后便全部退役。这些飞机承担的主要还是对海对地战术攻击任务,机翼和机身下方总共5个挂架,可挂载常规炸弹、多管火箭巢或AS-20空地导弹,而对空作战除了德发30毫米,另外还有2枚仅用于格斗的AIM-9空空导弹。侦察型“军旗”-IVP一共21架,仅装备16F中队,但服役时间更长,截止到2004年全部除役积累了20万飞行小时。

法国海军“军旗”-IVM舰载攻击战斗机

群雄竞逐的时代

就在法国海军1956年酝酿建造第一代国产常规起降航母的同时,配套的新型舰载战斗机选型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前期准备。新飞机在速度方面的核心要求是接近2马赫,其他各方面也和空军的多用途战斗机高度吻合,追根溯源是来自于1953年的轻型拦截机计划,因此很多应标的飞机公司拿出的都是所谓的“海军版期货”,换言之,这些飞机的陆基型号还从来没有飞上天过,比如说布雷盖的Br.1002,北方航空的5000型,达索的MD-550和东南公司的SO-9000/9050等等。而空军兴趣转向多用途飞机之后,“幻影”和“迪朗达尔”两种飞机的优势开始显现出来,尤其是“幻影”方案,拥有出色的爬升性能,其格斗水平和对地攻击能力都很出色,当这些方案遭到法国空军冷遇之后,海军自然就成了它们的希望归宿。

外形奇特的SO-9000战斗机

有些超音速方案看上去设计非常保守,比如SNCASE公司在陆基型“迪朗达尔”-IV基础上开发的舰载型,保留了原先粗短壮硕的外形和纯三角翼无尾布局(机翼面积加大),别看样子笨拙,其最大速度号称达到2.16马赫(采用火箭助推),该机后机身外挂武器舱,包括2门30毫米航炮和一具伸缩火箭巢。“迪朗达尔”并不是唯一突破2马赫的设计,有些飞机速度比它更胜一筹,前文提到的“西罗科风”就是其中之一,还有在“幻影”-III基础上开发的“幻影”-V(注意不要和出口型“幻影”-V混淆)据一些航史学家研判也是海军方案。舰载操作方面的升级主要是加长鼻轮支柱,而且为了改善前方视野雷达罩有下垂趋势,它的尺寸比“西罗科风”更大(全长15.75米),但总重却轻得多,装有83千牛推力的阿塔18发动机,估计其航速肯定不低。

“迪朗达尔”-IV舰载战斗机三视线图

“幻影”-III的垂直短距起降改版“幻影”-V具备天然优越的上舰操作条件

就缩小尺寸满足上舰需要这一点而言,东南公司马利尼昂小组设计的X-114恐怕是最为彻底的,而与此同时它还是一种双发飞机。圆筒状进气道贴附在梭形机身两侧,喷管也独立于尾椎之外,出人意料地选用自行车起落架,平衡机构收入发动机舱。上单翼近似方形,翼面积20米²,前缘略带后掠角,翼展仅为7.2米(不用折叠),它通过缝翼和襟翼实现起降增升,以扰流器替代副翼,垂尾流线过渡,平尾位于根部并略有上翘。飞机总重仅有5.47吨,因此选用了推力不大的斯奈克玛R-105发动机(14.70千牛),其最大航速就可达到1.1马赫(11000米高度),发动机舱可以作为一个模块迅速拆下。前机身下方为内置武器舱,配置两门30毫米航炮,也可选用火箭巢,当然后者也能挂在机翼之下(或者炸弹),而后方机身(加压座舱之后)还可加挂油箱。

这一轮招标没有产生任何实质性结果,上述多个项目没有一个超出工程规划阶段,连全尺寸模型都没有,法国海军认识到应该脚踏实地从简单的步骤开始,于是在1960年发起了远程战术舰载机计划(缩写TALP)。这一计划的目标是开发一种为海军特混编队提供空中保护的亚音速战斗机,将会配备远程探测系统并以导弹为攻击武器(取消自卫航炮),要求能够在距离母舰100英里(162千米)的距离留空巡逻,通过雷达探测到目标并将其摧毁,对于飞机的尺寸要求是与新一代常规航母(即克莱蒙梭级)相匹配。

响应这轮招标的仅有达索公司的“军旗”-V和布雷盖的Br.1170,当然这里说的“军旗”-V和1958年出现的那个并不是一回事,TALP版本的“军旗”-V尺寸更大(全长17.3米,翼展15.5米,最大起飞重19.4吨),发动机换成了两台TF-106涡喷(50.9千牛),达索公司显然并不清楚如此庞大的飞机搭载于4万吨级航母之上意味着什么。可是布雷盖Br.1170比“军旗”-V有过之而无不及,它分为两个方案,尺寸重量基本相当,全长都是18米(翼展14米),总重为20吨,只不过Br.1170A为双发(两台TF-106,推力50.9千牛),1170B则装一台带加力的TF-106(88千牛),可满足海上巡逻4小时。从两家公司公布的设想图看,Br.1170进气道唇口较高,比较贴近座舱,因而对飞行员视野(尤其后向)有一定影响,两者都装有雷达,“军旗”-V的雷达罩可在停放时后折而Br.1170不详,只知道其尺寸巨大,直径超过1.5米,速度方面也是达索方案占优(0.95马赫:0.8马赫),不过作为强调续航力的巡逻型战斗机,这些差距说明不了什么。

没等两家公司进一步细化设计,法国海军突然取消了TALP计划,不久之后又出现了另一个海上防空项目(DAFNE),预计被选中的飞机将在70年代初投入现役。除了在与航母适配性要求方面没有多大变化,其他技术参数有了根本不同:在较远的距离上发现2.5马赫的高空目标或者1.3马赫的掠海飞机,用中程导弹加以摧毁。参与竞标的绝大多数方案都是可变后掠翼设计,比如达索MD 800、布雷盖Br.122等,这方面笔者另有专文,在此无意赘述,仅就例外的布雷盖Br.120D稍加详介,当然它其实也并不仅有固定翼版本。

根据1964年4月布雷盖公布的性能简介,该机拥有“优异的超音速性能”,而且低空能力也同样出色,大迎角飞行状态下仍具有很大的升力(当时的布雷盖飞机复合升力襟翼搞得很多)。Br.120D和之前的Br 1001在很多方面不乏相似之处,尤其带有大升力襟翼的主翼和尼达(Nida)金属机身结构,而最大的区别可能就在于采用了上单翼设计(对于舰载飞机来说,在当时被看做一个不利因素),驾驶舱内设有并列座椅,航电设备包括天线80厘米直径的雷达。Br.120D在某些方面有些类似后来的“幻影”F-1,只不过是双发布局,进气道近似矩形,尾喷管截面呈楔形,它的尺寸也非常惊人,长度达到了19米(雷达折叠后16.1米),梯形后掠翼总面积48米²,起飞总重为18吨。

究竟法国海军对于DAFNE项目有多大诚意,现在看来确实很难判断,因为其实早在1962年3月美国海军航空兵VF-32中队的2架沃特F-8“十字军战士”到访法国,并在刚刚建成的“克莱蒙梭”号航母上完成起降后不久,法国海军就作出了采购该机的决定。DAFNE的招标条件与十字军基本贴合,可能从一开始国内公司就是陪衬角色,至少在尘埃落定之后,舰载拦截机这块暂时算是解决了。不过舰载攻击机的空缺还没能圆满填补,这并不是说海军对之前的军旗飞机感到不满,而是在现有基础上更进一步,开发一种稍大些的舰载攻击机,主要用于攻击敌方大中型水面舰艇(发射反舰导弹),甚至能在必要的时候遂行战术核打击任务。海军非正式地对很多国内公司的陆基飞机海军版(大多只是原始图纸和简单数据表格)进行一番摸底,没有发现理想的型号。

法国海军从美国采购的F-8“十字军战士”舰载战斗机

只有一种飞机例外,因为牵涉到与英国人的合作,那就是布雷盖和BAC公司合作开发的“美洲虎”A攻击机基础上发展的海军版。原型机M-05号按照全套舰载机要求进行配置,增加了拦阻钩,弹射连接装置,起落架和减震支柱特别加长,机身整体加固,航电当然也大幅升级,还配备了SEMMB弹射椅。雅克·耶斯贝尔格(Jacques Jesberger)驾驶该机在1969年11月14日成功首飞,又在贝德福进行了一系列模拟着陆,然后从1970年7月8日开始登上“克莱蒙梭”号甲板全面测试。遗憾的是,经过数轮起降发现,飞机推力过小,起降有些力不从心,平稳状态勉强能保持平稳,海况恶劣的话就无法预料了,而且到最后发动机附件出现了结构损伤,看来半路出家到底不靠谱,还得找专门的舰载机专业户。

在“克莱蒙梭”号航母甲板上等待起飞的“美洲虎”-M舰载机

“军旗”再度飘扬

自然这一回又只能求助于美国老大哥,也就一句话的事,1972年9月从帕图克森海航兵站有2架A-4M直接飞到了法国的朗迪韦索(Landivisau),在一周时间内先后完成了17次地面试飞和甲板起降(“福煦”号航母)。美国试飞员对于狭窄的甲板感到很不适应,而法国人为了获得最真实的着舰速度数据,将反射镜的位置也设得很短,总之法国人在对飞机进行全方面摸底,尽管每次着舰都完成得毫无瑕疵,但法国人似乎还是充满疑虑,直率的美国飞行员气哼哼地撂下话来:爽快点买下来,你们自己去试着玩!看来A-4M虽然不错,但好像太过袖珍,功能范围有限,采购A-6当然也是不现实的,毕竟太大、太复杂了(美国人也多半不会卖),因此剩下的唯一选择就是凌·特姆科·沃特的A-7“海盗”。

然而就在航宇公司(北方航空与南方航空合并组建而成)与美国人达成了特许生产海盗的协议后不久,法国海军态度又出现了180°大转弯,采购国产飞机成了不二选择。非但如此,这次不同于以往的多家公司竞争,而是达索一家拿出两个方案,也就是“幻影”F-1M和“超军旗”,让海军自己挑。其实早在1964年下半年,达索就曾推出了2马赫的“幻影”F-2M海军飞机,只不过因为进度不能满足海军需要,被F-8“十字军战士”给挤走了。它比陆基版缩短了0.4米,雷达罩还可以进一步折转(该状态为15.7米),其飞行总重为15.3吨,装有一台100千牛带加力的罗-罗公司“斯贝”发动机,不带航炮,仅挂有一枚R.530空空导弹。

西班牙空军装备的法制“幻影”F-1M战斗机

若干年后出现的“幻影”F-1M主体尺寸略有缩减,只是翼展和翼面积稍大,该机的弹射伸缩挂钩位于机身中部下方,而着舰拦阻钩则藏在尾部腹鳍之间,座舱前端带有可折叠受油管。M 53-2发动机推力明显低于斯贝,它除了承担一般的拦截任务,还可以挂一枚AN-52核炸弹遂行战术核打击。该机没有进入原型机阶段,法国海军飞行员根据1971年11月对于陆基型的驾驶体验认为明显优于“十字军战士”,而海军维修人员也认为相对“军旗”飞机,“幻影”F-1更易于维护。不过海军的态度显然是不愿意和空军合用“情侣款”,他们要自己的飞机,改进“军旗”是最为多快好省的途径,何乐而不为!

按照最初的设想,新一代“军旗”能够和初期版本保持90%的通用性,就能在后勤与性能提升的需要中取得最佳平衡,但没有想到最后的结果正好相反:“超军旗”与“军旗”的不同之处达到了90%!最先选择的普·惠J-52发动机(38千牛)换成了国产的阿塔8K50(49千牛),为此后机身需要重新设计,其次雷达也升级了,机头需要加粗,还有机翼面积也要跟着扩大。法国海军调拨了3架“军旗”-IV(13号、18号和68号)作为技术验证原型机,其中68号(改称SUE-01)于1974年10月28日从伊斯特里斯机场首次起飞(又是耶斯贝尔格驾驶),达到了13200米的高度,并在小角度俯冲中突破音障(1.18马赫)。

为了进行对比,1975年3月9日首飞的SUE-03(即原13号)采用的是“混搭配置”,也就是保留老版“军旗”的机身,只是换掉了机翼(带有双缝富勒襟翼);到了3月28日,SUE-02号作为航电测试平台也完成了升空首飞。根据原始资料的说法,“超军旗”的最大马赫数可以达到1.3,但后来的很多工具书上的数字比这更低,它可以挂载1枚AM-39“飞鱼”空舰导弹,正是凭借着这一配置,阿根廷海军航空兵在1982年创造了一个令世人瞩目的击沉神话。当然该机后来的武器选择更为多样,250千克或者400千克炸弹,以及多管火箭巢(混带油箱),到了1988年后甚至可以在机腹挂上ASMP远程巡航导弹攻击大型目标,自卫手段除了2门德发552A航炮,还包括R.550“魔术”格斗导弹等。

法国海军“超军旗”舰载攻击机

靠着“超军旗”和F-8“十字军战士”形成的舰载机主力搭配,从70年代形成后一直维持了20多年,到上世纪末已经难以适应未来海空作战的需要,两者都已落伍,尤其是承担制空拦截的“十字军战士”,与美国航母上搭载的F-14相比差距实在太大。法国空军装备的第三代战斗机“幻影”2000起降条件不能符合舰载操作要求,大迎角起飞能力不足,国防部一度考虑引进F/A-18“大黄蜂”,但考察后发现很多性能参数并不能满足法国海军的特殊需要。因此法国人坚定了依靠本国力量完成下一代舰载机开发的决心,当时国内的航空研发企业经过多年整合,有能力研制先进喷气战斗机的也只有达索一家,指望他们专门开发一个全新型号是不现实的,只能在阵风的基础上加以重点改造。

大体技战术要求包括: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最大航速不低于2马赫,海平面速度达到750节,具有良好的低速飞行能力和大迎角性能,卓越的敏捷性和较高的格斗水平,有隐身能力和较强的电子干扰能力,至少能挂载6枚空空导弹,能使用中程空空导弹同时打击多个不同的中远距离目标。由于海军版的研发和核动力航母“戴高乐”号的建造基本保持同步,因此两者的细节设计互相保持很高的适应与兼容,但最初的起降首先要过“福煦”号这关(1993年4月19日完成首次着舰,20日成功实现弹射起飞)。当然“阵风”ACM究竟达到了怎样的水平,光法国人自己说了也不算,必须到国外镀层金,第一轮的海外测试从1992年夏开始,分别放在了帕图克森河跟莱克赫斯特,后来在1993年又搞了第二轮。

各项测试持续了超过7年时间,法国海军航空兵直到2000年12月才接收了第一批2架“阵风”M,翌年5月18日,使用F-8“十字军战士”超过35年的12F中队才算正式换装新机,之后过了整整10年才组建完成第二个作战单位11F,直至去年17F也才刚刚成军。入侵阿富汗的“持久自由”行动打响后,“戴高乐”号航母编队搭载着7架“阵风”M奔赴前线,但当时由于还不具备足够的对地打击能力,只能作壁上观(阿富汗没有像样的空军可供对付)。空袭利比亚行动中,法国出动飞机清一色来自空军,“阵风”M又一次缺席。直到2015年,法国海军的“戴高乐”号航母才携带“阵风”M上阵,打击盘踞在叙利亚的IS极端组织。

“阵风”M的到来标志着法国海军航空兵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析法国空基核力量的演变过程(三):从“超军旗”到“阵风”
“超级军旗”战斗机—马岛海战中的明星战机
“海雌狐”战斗机
大话舰载机系列之十——二战后的各国舰载机4舰载制空战斗机F8F熊猫舰载战斗机
共轴反转螺旋桨野兽——韦斯特兰“飞龙”舰载战斗机
二战太平洋及亚洲上空的恶魔——日本“零式”战斗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