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动辄改姓为哪般?原因背后有荣耀,更多是诸种情非得已

我们在日常中经常听闻人言“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我是……”,说者显得豪气干云,听者多报之以敬佩的目光。

可有意思的是,假如若要细究此话,恐怕古往今来,很多人都不能划为“大丈夫”行列。

这是因为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更名改姓太为普遍和常见了。

从科学入手,现代基因学和分子生物学揭示,目前超过六成的中国人,其实都源出于上古时期的五大超级祖先。

而五大祖先所衍生出的后世不同民族和姓名人群,早就超出了想象的规模。

仅以姓氏变迁为例,宋代《百家姓》收录的姓,有628个;到了明代《千家姓》就已增至1594个;而近年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收入的姓氏,竟然已经多达11969个。

图:姓氏地图

可以预见,后世的姓氏还会继续增多。

另方面也揭示出:若非改姓,后世哪里来的这么多的姓呢?

足可见:改姓,自古有之,是历史的常态,并且从未断绝。

那好好的,干嘛要改姓呢?

在说清这个问题之前,先要简单说下姓和氏的问题。

一、 姓、氏的流变

姓产生于母系社会,其出现是因为不同氏族间通婚的需要。这从“姓”字的构成,也可以看出。

《说文》说:“姓,人所生也”;“始,女之初也”。可旁证,姓产生于母系社会。

图:上古八大姓氏

而进入父系社会后,男性酋长的名号,开始作为姓。后来男子称氏,用以别贵贱;女子称姓,用以别婚姻

再后来随着历史的演化,先秦时,姓已经固定下来,氏却还呈现多变状态。

如公孙鞅,因是卫人,又叫卫鞅。到了秦国,受封商地后,又被人呼做了商鞅。此处说句题外话,孔子本姓是“子”,并不姓孔。

图:姓氏墙

姓、氏合一,发生在汉初。饶是如此,姓名问题并没有变得简单,而是愈发多迁。更名在此不论,仅改姓之问题,原因就已经非常纷繁了。

经简单归结,改姓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二、 改姓之类型

1、让人无法拒绝的皇帝赐姓

赐姓源出上古传说,据说舜帝就曾经给颛顼帝后代赐姓“嬴”;夏帝孔甲给他饲养龙的人,赐姓“御龙”。

​但就后世影响而论,赐姓主要肇始于汉代。清人赵翼就曾言:赐姓本始于汉初。

但皇帝给赐姓,情形也分为多种,有的是种恩惠拉拢;有的是纯心恶心;还有的就是君主无善无恶,闲来没事,心血来潮,胡折腾了。

图:赐姓

1-1、出于恩惠拉拢的赐皇姓和赐佳姓

帝王出于恩惠之赐姓,又可以分为赐皇姓和赐佳姓。赐皇姓自然比后者更加荣宠,但赐皇姓多在于王朝的初期,或者王朝危急时期,是给予功臣和能臣的莫大荣誉,赐佳姓也多怀好意。

汉高祖刘邦出于感念鸿门宴时,有项伯暗中帮助。后来坐稳天下后,即使赖掉了当初越好的儿女婚姻,但是赐姓项伯“刘”姓。倒是项伯出卖了侄子项羽,最后还失去本姓,不知会作何感想。

这种做法,唐初时也为李唐高祖和太宗所借鉴,被赐姓李姓的大将有徐世勣、罗艺、高开道、杜伏威等人。

当然明末时的郑成功,也曾经被赐国姓“朱”,时人才多称呼郑为“国姓爷”。

西汉廷尉巫嘉,因曾经解劝刘邦定三秦,刘邦称帝后认为他有功汉室,功在扶翼,所以赐姓“扶”;无独有偶,后梁信州刺史危仔昌,投奔吴越王钱镠,钱镠嫌其姓不佳,赐姓“元”。

1-2、赐恶姓

赐恶性是触怒皇家后,作为惩罚措施的一种。

如齐武帝因萧子响谋反被诛,赐其后人恶姓“蛸”;梁元帝赐犯上作乱的武陵王萧纪后人恶姓“饕餮”;隋炀帝因杨玄感谋反,改其后人姓为“枭”。武则天将王皇后的族人发配后,还赐恶姓“蟒”。

1-3、心血来潮的赐姓

皇家赐姓有时目的就不怎么明确了,赐的就是一般姓。

如南宋制置使金赋,本来是汉名臣金日磾的后代,宋高宗惧怕大金,化金生水,偏要给人家改姓“淦”。

明代有个大臣名叫“有日兴”,明太祖朱元璋偏给其改姓“宥”。

2、避讳改姓

古代取名字要避讳君主和长辈,一旦犯忌,轻则改名,严重还要换姓。

如项羽本名项藉,姓籍的人家,就只好改姓“席”了;汉元帝刘奭,奭姓就得改姓“盛”;汉明帝刘庄,庄姓只好改姓“严”;司马师称帝后,师姓只好改姓“帅”和“率”。

儿皇帝石敬瑭称帝后,让姓敬的拆字改姓“苟”和“文”;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姓匡的改姓了“羌”和“主”;姓常的在真宗赵恒称帝后,自动改姓“常”。

图:王氏族谱

上面是和帝王名字同字的,但同音的姓也逃不了。

如唐宪宗李纯,就使得姓“淳于”的改姓了“于”;北宋年间,有个姓“殷”的,闭门家中坐,就被人告上了厅堂,理由是他的姓和本朝太祖赵匡胤犯忌讳,县令也是很有才干,生生将殷姓,改成了“殿”姓。

3、避事改姓

避事改姓又可以分为避难、避仇改姓,还有就是避嘲和避耻改姓。

如六国贵族燕人田光,为避迫害,改姓光;孔子弟子子贡,原姓“端木”,因躲避仇家,改姓“木”。

唐朝兵部尚书安重璋,安史之乱后,耻于和反贼安禄山同姓,上书皇帝请求改姓,皇帝给了他好大面子,赐姓“李”,名李抱玉。明末李闯起义,扬州人李嘉兆,因不愿和李自成同姓,而改姓了“理”。

图:李自成

一场嘲笑也能令人改名,如孔融就曾嘲笑都亭侯氏仪:“氏者,民无上也,可改为是”。奇怪的是,前者还真听从了孔融的建议。

4、汉族和外族换姓

历史上的几次民族大融合,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繁荣,也使得种族间的姓氏,得到了融汇。其中有少数民族改姓汉姓的,也有汉族改用少数民族姓氏的。

如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在接受汉族文化后,仅鲜卑复姓改用汉姓的,经《魏书.官氏志》记载的就有117条之多。

后来的金、辽等外族政权,接受汉化后,改用汉姓的也并不鲜见。如辽代外戚巴里、舒鲁、伊苏济勒等三族改姓“萧”后,萧姓后来和皇家耶律氏成为了辽国最尊贵的姓氏。

图:大辽萧太后

满清覆亡后,爱新觉罗改姓金、洪、德等,而钮钴禄氏改姓为郎、卜、钮等。

汉族改用少数民族姓氏的,较为少见,记载的有北齐綦连猛,本来为中原姬姓,六国末年避乱塞外,改姓了“祁连”,成为了鲜卑的一个姓氏。

5、音讹与省文改姓

因音讹改名者,多为近音或同音字。如莘氏改为辛;党氏改为掌姓;欧氏改为区姓;申图改为申屠等。

省文者,纯属省事,简化原先姓氏而为。如:鄣改姓章;邴改姓丙;邵改姓召;谭姓改为覃;熊姓改为能姓等等。

图:虢国博物馆

还有的姓氏,改后原先的姓氏反而销声匿迹。如周文王的两个弟弟虢仲、虢叔本因受封地东西二虢而以之为姓。结果因为音讹,虢氏改为郭姓。后来郭姓大兴,之前的虢姓反而湮没无闻了。

三、改姓原因凸显的历史社会因素

小小的改姓问题,经上述总结,却凸显出了这么多原因。再从中简单归结,有皇权影响因素,有历史文化因素,各地风俗影响,还有民族融合方面的原因。

在认识和了解到这些原因后,我们愈发感觉,更名改姓和是不是“大丈夫”,实在是没有什么关系,反而每个改姓故事背后,荣耀因素有限,更多的是情非得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姓氏杂谈
《中华安氏通谱》
姓氏文化丨中国古代改姓浅谈,涨姿势了!
中国复姓大全
中华姓氏来源(下)
武林高手们为何都爱用复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