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小学生课堂伴侣

孩子出现严重网瘾要看医生 

 

    “网络成瘾,已成为一道世界性的医学新难题,它是否是一种精神疾病?标准是什么?如何治疗?一直颇多争论。在此情况下,我们该怎样对待那些沉迷于网络的孩子?如何引导他们走出网络的迷途、实现健康上网?

 

    对网络游戏,社会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现在几乎人人都在使用网络,但对孩子上网,家长和孩子的态度大不同。

 

    有位老师曾以为女儿染上网瘾,并且瘾很大,因为女儿上高中后迷上上网,成绩一落千丈,父亲认为都是网络的错,与孩子多次争执,后来孩子索性不去 上学,整天把自己反锁在房里上网,气愤的父亲卖掉电脑、剪断网线,孩子竟离家出走。家长后来才知道,孩子喜欢上一个已婚男,天天上网跟他聊天,出走是为了 找他,谜底其实并不关乎网络,而是青春期骚动,在网络中实现自己的情感满足。孩子后来生活一切正常,与已婚男子也早断了联系。

 

    天使魔鬼,这是对网络游戏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在一堂研究生课上,一位30多岁男生坚定地表示,网游是魔鬼毒药,孩子沾上就会上 瘾,只与机器交流,对亲人却无话可说,并不思进取,所以他对7岁儿子严格封锁一切网游,决不让其接触。此话却遭到一名20多岁女生的激烈反驳:她从10岁 玩网游,一玩就是数小时,发现其中有许多益智的东西,父亲还与她一起玩,十几年来她不仅没上瘾,还考上研究生,充分说明人们对网络游戏有太多的误解

 

    一位父亲痛苦地表示,孩子网瘾很深不能自拔,经常找借口骗钱、旷课去网吧,不让上网就打人、砸东西,甚至闹自杀,父母被折磨得恨不得从没养过这个孩子。

 

    毋庸置疑,网络已逐渐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内容,尤其已成为年轻一代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但网络的不良使用也在一些人身上引发问题,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其效果堪称双刃剑

 

    6%的美国网民不同程度网络成瘾

 

    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市康宁医院院长刘铁榜告诉记者,他从业二十多年,并没遇到一个真正成瘾的病例,确实曾有不少来咨询的家长对孩子沉迷上网而 非常苦恼,但通常过一段时间后这些孩子就没事了。他说:我宁愿把痴迷于网络,看成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过于执著的行为表现。

 

    有网络成瘾这个吗?该院医生杨曦曾参加过有关网瘾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她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美国首次提出网络成瘾,认为 与药品成瘾的物质成瘾不同,它是一种行为成瘾,此后十多年它一直伴随着争论,目前部分心理学家、社会学家认为这不是精神疾病,只要加以引导即 可,而部分精神病学家认为这是一种心理与行为障碍,需要治疗。

 

    由于是新生事物,认识它需要过程。杨曦介绍,关于网瘾的相关调查并不多,而且结果差异较大。美国调查认为6%美国网民有不同程度的网络成瘾,港台地区对中学生的调查结果均超过10%,某大学的研究生曾对深圳4000多中学生网民调查,认为其中网络成瘾人数接近12%

 

    目前医学界并没有对网络成瘾的标准达成统一认识。什么样的表现才是网络成瘾?争论主要集中在使用网络时间长短上;另外,如果是一种,就一 定要有某些病理上的变化,如有人研究发现,网瘾孩子的脑神经递质发生了改变,但,是先有了脑神经递质的变化才产生网瘾,还是有网瘾后发生的变化?目前仍无 结论。

 

    不过,刘铁榜认为,人类行为都有个度,不足过了,都可能导致问题,就像进食障碍有厌食或贪食,使用网络也是如此。如果是网络成瘾,一定有 其最核心的表现。首先,很有上网的渴求与冲动,每天所想都与网络有关,花在网络上的时间越来越多,但仍感到不满足;其次,一旦没上网,就觉得烦躁、坐立不 安、注意力不集中,再上网就可缓解这些不舒服的感觉;第三,上网成为生活唯一内容,以至严重影响社会功能,不与人交往、大部分时间用在网上,与现实脱节, 有的甚至逃学。此外,作为一种,它让本人或周围的人感到痛苦,想要摆脱。

 

    刘铁榜倾向于将网瘾认为是病理性上网行为,如同生活中有病理性赌博、病理性购物等冲动控制障碍,当事人往往难以控制某种冲动,在某个行为完 成前紧张不安,行为实施后则感到轻松愉快,再后会感到后悔,但这后悔并不能阻止他再次实施这行为,网瘾与此类似。不过他指出:不能将网瘾扩大化,好像成 了一种社会病。绝大多数人上网是正常的,是为了娱乐、知识、工作工具、建立联系、交友等,只不过有人为之误了主业。出现网瘾的人只是极少数,他们需要医学 上的帮助。

 

    沉迷网络的青少年往往较内向

 

    为什么有些青少年会在网络流连,甚至全身心拥抱网络?专家们从内在个性与外界环境两方面作了分析。

 

    在个性上,流连网络的青少年有共同特质,较内向、对别人的情绪较敏感、察觉能力高,但适应能力较差、对事消极、渴望外界认可又怕被拒绝。此外就是情绪不太稳定、易焦虑。

 

    在环境上,家庭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不少网瘾青少年来自单亲家庭,心理上安全感较弱。父母教养方式不当,也是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如家长的过度关 注、过度控制,穿什么衣服、鞋子、怎么走路都干涉,这样的孩子到了初高中阶段相对缺乏主见、易发脾气、感到自卑等;教养方式以批评指责为主,孩子在现实中 也易感到自卑、少自信,导致与人交往出现不顺畅的情况。

 

    此外,社会上网吧众多,管理有待加强;社会对网游缺乏科学的监管机制;社区文化氛围欠缺,针对青少年的社区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发挥;学校在单纯应试教育下重成绩、不重培养兴趣爱好,也缺少正确使用网络的课程引导。

 

    在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之下,网络就成了一些青少年的避风港,他们在网游中得到很高的级别,在聊天中展现平时不可能发挥的才能,并自由地让鼠标决定一 切,得到在现实中不能满足的心理需求。通过躲进个人的世界、用一根网线与外界联系,导致自己慢慢从现实世界中退出,并在虚拟世界获得现实中得不到的认可、 对自己与环境的控制,并重建信心。当然同时也在麻痹自己。

 

    强制不让上网,会增加孩子逆反心理

 

    不合理使用网络有哪些表现?专家们列举了一些。如上网不是用于工作、学习等正常目的,而是盲目地打游戏、聊天或浏览不健康网站,且上网时间超过正常 限度;上网给正常生活带来不良影响,如把大量时间投入网络,用于交往、学习、工作的时间减少,以前有兴趣的事情也不做了,总感到困倦、无精打采、效率下 降,但与外界仍保持一定联系,受影响的程度还没有疾病那么大;虽认识到自己的状态影响到做其他的事情,也想减少上网时间,但控制力不够、管不住自己等。

 

    杨曦指出,不合理使用正是网络成瘾的一个高危临界点。生活中常听到有人说孩子不上班不上学、天天在家玩网络游戏,如果精力全在于此、对周围不闻不问、量也达到了一定的时间,成瘾的可能性就很大了。此时一定要加以引导,以避免到成瘾的阶段。

 

    由于青少年时期是一生中学习的黄金时代,此时对网络过多地沉溺,会荒废学业、阻碍发展,但不能期待孩子自己回归,必须适当加以引导,家长对此更 要有所作为。首先要分析孩子为什么沉溺网络?是过分害怕失败,还是过于内向,或被他人排斥不被承认?要记住,如果孩子在现实中得到认可,就不会在网络中 寻找被欣赏的感受。刘铁榜指出。

 

    让孩子完全不碰电脑是非常不可取的。由于网络已经使用广泛,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工具甚至是生活方式,强制性不让上网,或者贬低网络的做法,只会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因此,引导孩子把网络用到正确的方向才是关键所在。

 

    堵不如疏。应客观地看到,孩子上网有很多值得肯定之处,如体现出的探索精神、缜密严谨的逻辑思维、动手能力强等,家长可在现实中(如在大自然、图书馆)加以引导,以满足孩子这些特点,并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孩子自控力有限,家长可采取一些自动断电等控制上网的措施。

 

    由于孩子的个性改变较为困难,所以从家庭方面着手则更具建设性。首先不合理的教养方式要改变,父母其实也是第一次当父母,也要学习如何做合格的 父母,并非父母理所当然都是对的。平常要给孩子表扬,给孩子一定的独立性,不要过度溺爱或控制,使孩子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获得自信、有主见。

 

    要为孩子开发多种兴趣。一旦看到有过度使用网络的苗头,家长可通过运动等其他方式,让其回归到社会交往之中,学校也可开设一些兴趣爱好班,并用一些 课程对上网加以引导。此外,网络公司应有职业操守与社会责任,不妨分级管理一些游戏。总之,要动员社会多方力量,采取限龄、限时等多种手段措施,为保障青 少年健康上网而不懈努力。

 

    孩子出现严重网瘾要看医生

 

    网瘾给家庭带来无尽苦痛,怎样对待有网瘾的孩子?刘铁榜指出,关起来、暴力残酷对待是非常不恰当的。因为他们也是无能为力的,无法控制自己,受到焦虑、绝望等精神折磨,时间长了也就放弃摆脱它。

 

    他认为,那些网瘾孩子其实也是受害者,如果把他们看成是有问题的坏孩子,家长的心态就难以摆正,此时说再多的道理,甚至打骂都不会有效果, 当成受害者,就会宽容孩子、帮助孩子。家长和社会要认识到,这种情况在孩子身上是容易出现的,因为孩子意志力薄弱,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易受干扰与 诱惑,知道这些,就会拥有良好的心态,而不必过于紧张。另一方面,孩子也具有主观能动性,有自悟的能力,会修正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爱他的人的期待。

 

    如果发现可能有了较严重的网瘾,刘铁榜建议带孩子去正规医疗机构接受干预治疗。目前一些治疗方式争议尚存(电击方法已被国家明令禁止),但杨曦告诉 记者,根据国内一些对已治疗网瘾青少年的回访看,四分之三的人没有再出现不合理上网,有着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英专家称遏制儿童犯罪要从“早期”开始

 

英专家称遏制儿童犯罪要从早期开始 

 

    天真活泼的孩童竟沦为无恶不作的罪犯,这个问题困惑着英国儿童福利和教育界人士。由于司法体系无法对这些孩子实施惩罚,一些政治家和社会工作者尝试开出药方:通过救助问题家庭,从娘胎开始遏制儿童犯罪现象。

 

    天生孽种

 

    今年9月初,英国中北部自治市唐卡斯特的一起案件审判震动全国。

 

    法庭上,被告对抢劫、性虐待和故意伤害等罪行供认不讳。被告原本还可能面临蓄意谋杀的指控,但最终为避免案件受害者——一个9岁男孩和一个11岁男孩——在法庭上再次与罪犯面对面,检控方放弃了这项指控。

 

    让两个孩子如此恐惧的被告,竟然也是两个孩子,一对年仅10岁和11岁的兄弟。

 

    早在犯事前,这对兄弟在其居住地唐卡斯特市北部一个社区就已臭名昭著,邻居用孽种来形容他们。希拉·布雷说:他们为所欲为,他们的母亲根本管不了他们,她的管教方式也只是咒骂,或者干脆视若无睹。

 

     4年来,社区居民饱受这对小恶棍的滋扰。他们打碎邻居家的玻璃窗,砸鸡蛋,搞坏汽车,辱骂他人。今年3月,兄弟俩被送到附近埃德尔灵顿村一家儿童教养院。在那里,他俩变本加厉,不到一个月就犯了事,对两个男孩拳打脚踢、实施虐待及性侵犯,差点让他们送了命。

 

    英国去年一项调查发现,在唐卡斯特市社会服务部门登记备案的问题儿童问题家庭儿童人数几近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2004年以来,这些儿童中已有7人丧生。

 

    埃德尔灵顿村暴力事件中的这对小恶霸是当局监控不力的例子。他们出生在单亲家庭,另有5个兄弟姐妹,母亲有吸毒和酗酒史。一家8口和母亲的情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兄弟俩被学校开除后,转到当地一个专门收养问题儿童的特殊教育学校就读。

 

    当地人常常看见兄弟俩在垃圾堆中翻找食物,社工和警察常接到报告他俩状况的电话。但兄弟俩的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改善,最终导致他们在歧途越走越远,酿下恶果。

 

    专家认为,唐卡斯特市政当局的无能表现,源于社会服务部门习惯于事发后收拾残局,而不是防患于未然,从根本上扼制儿童犯罪、保护儿童安全。

 

    始于娘胎?

 

    一些政界和儿童教育界人士认为,长远的解决方案是建立一套早期干预体制:在孩子未出娘胎之前,政府就应对那些问题妈妈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辅导,使孩子们出生后有个相对健全的家庭教育环境,减少他们步入歧途的几率。

 

    研究表明,人类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是在子宫内和出生后头三年。如果外部环境导致孕妇精神压力过大,在大脑内控制情绪反应的部位产生紊乱现象,可能使孩子产生机能障碍,不擅与他人交流,难以理解他人情感。

 

    成年人对待儿童的方式也会对儿童大脑发育产生重要影响。对儿童反社会行为有长期研究的伦敦大学学院心理学家维丁说:粗暴和忽视的态度可能导致孩子大脑内解读他人情绪的神经系统发生紊乱。

 

    早期预防

 

    鉴于上述理论,一些政界人士呼吁推行旨在防范儿童犯罪的早期预防机制。

 

    伊恩·邓肯·史密斯是英国前保守党领袖,现任智库社会公义中心负责人。他认为恶劣的家庭环境会导致孩子陷入实施暴力的恶性循环,因为他们会认为如果不想挨打,自己就得先成为施暴者

 

     我们必须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加以干预,等孩子长到十一二岁时(再介入),那就太迟了。他说。

 

    他主张在全国实行家庭保姆制。按照计划,政府指派家庭保姆,每周定期拜访孕期超过16周的初孕女性,为这些缺乏经验的母亲提供医疗卫生、育婴乃至产后如何恢复工作或重回校园等帮助。服务将一直持续到孩子满一周岁。

 

    全英如今有30个地区正试行这一项目。美国早在30年前就开始推行类似项目,效果显著。孕妇健康状况普遍提高,儿童受伤率下降,虐待儿童事件也大大减少。

 

    美国一项研究表明,纳税人花在早期预防机制上的钱,远比囚禁一个刑事罪犯少得多。后者可能比前者高出16倍。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般来说,某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正常即为健康,不正常即为不健康。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正常或不正常以什么为标准?或者说根据什么来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正常或不正常呢?这是任何一位从事心理卫生、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专业人员都无法回避、必须明确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相当复杂和十分困难的问题。这是因为,一方面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很难划出一条严格的界限。比如注意分散,记忆减退,精力不能集中,以及抑郁、焦虑、恐惧等不良心态,在正常人身上也可能存在,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或者出现病理性变化才能表明由正常心理变为异常心理,才是不健康的表现。所以绝对的正常和异常是很难确定的。另一方面,心理正常或异常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各种形态的心理或精神症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互相交织或互为因果的,往往表现为某种形态的症候群。比如抑郁总会伴随着焦虑、恐惧和哀伤,而焦虑也难免紧张和惶恐,不同的症状总是相伴而生,相随而行,每个人心理上的承受能力和康复能力也各不相同,因而很难规定一个不变的、到处适用的绝对准确的标准。当然我们也必须明确,心理上的正常或异常也和其他事物一样铲其内在的差异性和界限不管怎样复杂,总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认识的。因而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某些条目,确定某种标准,作为鉴别和诊断心理健康与否的客观依据是可能的,也是必须的。

   
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可将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简要归纳为以下几点:(1)乐于学习、工作;(2)情绪乐观、稳定;(3)人际关系和谐、融洽;(4)能面对现实,适应环境;(5)能认识自我、悦纳自我;(6)智力正常;(7)人格完整;(8)心理和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规定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因而认真理解和掌握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其内容,具有纲领性的意义。

专家支招:培养孩子乐观的3个秘诀

专家支招:培养孩子乐观的3个秘诀

 

    妈妈的话:我觉得女儿比较快乐的,因为她学会了包容,在楼下玩的时候,遇到很自我的孩子,她会让他们先玩。

 

    我们平时经常跟她说:人没有完美的,发扬自己的优点就可以了。所以,即使遇到有人对女儿不够好,她也很容易忘记怨恨。当然女儿也有不快乐的时候,譬如前段时间她会时常拒绝练钢琴,我就用朗朗等人激励她:要弹好琴,就得天天练。现在她已同意这个观点。不过,遇到她情绪不好的时候,我会把弹琴的时间缩短一些。我觉得,一个孩子整天笑并不一定就是快乐,快乐是她能够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而不是整天都遇不到困难。

 

    专家分析:孩子的快乐不是来自有漂亮包装的礼物。事实上,过度溺爱孩子,给他买很多玩具、不让他有任何不好的情绪,到了青春期他反而会有更多叛逆、更不开心。评价快乐的最好标准是来自于内心。因为,在未来成长的路上,孩子还要面对竞争、面对压力,各种各样的问题都会使他们不开心。所以,快乐的多少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孩子内心战胜困难力量的大小,他与人的关系如何以及他对待世界的态度。内在的力量和智慧,会使孩子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保持快乐。

 

    建议1:教会社会技能

 

    社会技能在生活中可以时时学习。譬如父母扮孩子,让孩子扮演老师或者他要沟通交流的人,示范给孩子看他该如何做;或是父母扮演老师,向孩子提一些问题。这样以后当老师再和孩子交流时,他就不会害羞了。当孩子做对了,就要及时给予恰当表扬,有时只是因为他表达清楚了一句话,或者说对了一句词。尤其要为孩子创造融入团队游戏的机会,让他与小伙伴们充分沟通和交流,哪怕是发生争执,也是一种锻炼。

 

    提示:如果孩子缺了去图书馆的那一课,让孩子自己向老师请求能否补上。需要告诉孩子的是,学会请求也是一种技能。

 

    建议2:帮助建立自信

 

    越早让孩子知道自己被需要越好。要让孩子知道,自从有了他,你们的生活变得更好。研究发现,喜欢体育运动的孩子可能成为一个主动而身体力行的人。要在生活中引导孩子热爱户外运动和参与身体锻炼,这对孩子确立自信是很有益处的。不仅能增强孩子的体能和力量,还能有机会让他开心大笑,有助于舒缓压力。音乐、舞蹈、美术都可以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感受到快乐和更多自信。

 

    当然,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就要培养孩子同情心,要注重别人的情感,及时纠正孩子不友善的举止。

 

    提示:如果孩子出现有些问题,父母如果试图帮助孩子改正或收拾残局,反而会损害他的自信心。

 

    建议3:鼓励独立性格

 

    从系鞋带到安全过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迈向独立的里程碑。平时不要假设孩子什么都不能做,其实只要父母给孩子尊重和关注后,孩子就可能做很多令人惊喜的事情。父母可以经常参与孩子的活动或游戏,也可以让孩子参与择菜、搅鸡蛋等家务活,有助于提升孩子的成就感。当孩子告诉父母他能做什么时,要认真倾听。但绝对不要无视孩子所犯的错误,尤其是父母听到有关孩子的负面评价时,不要沮丧,更不要喋喋不休;当孩子遇到阻碍时,父母要帮助他分析和判断,让孩子说出解决的方法;当孩子听到不同意见时,父母要给予自己的观点,让孩子判断,以增强他的自我意识;当孩子觉得他有能力解决问题时,自然就会带给他快乐和成就感。

 

    提示:身心健康的孩子,他们会为自己所能完成的事情而骄傲,而不会为自己长得怎么样或穿得如何而焦虑。

你的孩子心理健康吗

 

你的孩子心理健康吗 

 

    心理健康是孩子成长的先决条件。

   
孩子心理不健康,会有这样一些症状:胆怯、焦虑、苦恼、烦闷、自卑、自私,嫉妒、不合群等。比如,对于考试得高分的同学,有的孩子就想,肯定是偷看了;今天他又得了小红旗,有什么呀,肯定是老师偏向。假如他总是因为同学的好而自己心情不愉快,这种情绪就是一种心理障碍。所以,家长不要把孩子的学习名次在孩子面前看得太重。假如孩子考了第五名,家长千万不能说:你怎么没进前三名呀。假如孩子考了第二名,家长又说:你怎么不考第一名呀。假如家长老在名次上给孩子施加压力,就会把孩子逼烦了,这样就会使孩子心里老是不舒服,从而对同学、老师也产生了恶意。因此,在家教中要注意点到为止。

   
另外,有的孩子精力分散,暴躁残忍,也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有位老师给班上的学生做过这样一个心理试验,说有一只猫受伤了,该怎么办?有的孩子说我带它看兽医去;有的说让我妈给它包扎包扎;有的孩子还说,我给他带回去调理调理,这些,都是富有同情心的举动。但有的孩子却说:掐死他完了,浇上汽油烧死他。这种缺乏同情心的回答,就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孩子不会平白无故这么狠,这可能是别人对他狠,或是他看到别人狠,更多的情况是受看凶杀案一类片子的负面影响。对于这类孩子,则需要加紧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总之,孩子在人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很多东西,我们应该给他提供,比方让孩子受一些苦,让孩子经受一些磨练,让孩子承担一些责任。据说,现在有初一的孩子还让妈妈给他端洗脚水,那是不行的。对孩子的各种心理状态,要常常从正面给孩子具体的帮助,帮助越有针对性越好,方法越得当越好。只有这样不断地攻心,才能使孩子的心理始终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从而有利于孩子在德智体美上的全面健康成长。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教育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家庭环境熏陶和有效的教育引导,而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自然有助于防止心理疾病的产生与发展。

 

    在家庭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有:

 

      1、给孩子以正确的人生观教育。使孩子从小懂得:为什么活着,应该怎样做人。在孩子心目中树立正确的思想与追求,因为崇高的理想具有鼓舞人们前进和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可使人在艰难困苦中依然充满希望和信心。

 

      2、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如自我气质的了解与完善,活泼开朗性格的塑造,广泛的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3、及时进行青春期性知识和性心理教育。如青春期性知识的掌握,正确处理好男女同学之间的友谊与交往,自尊与互尊教育等。

 

      4、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能够正确认识、评价和表现自己,通过孩子交往准则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辅导与训练,掌握人际交往的社会性和技巧等。

 

      5、积极健康的情感、意志、品格、品德心理的培养。学会把握自己的情绪,做情感的主人,学会正确处理理智与冲动、调节与控制,挫折与磨砺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树立自信心,对不良品德的预防与矫正等。

 

      6、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注意力、记忆力、观察能力、思辨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关复习与遗忘规律的掌握,以及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等。使孩子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确立恰当的学习目标;认识学习的价值,形成合适的动机水平,保持刻苦学习。

如何克服害羞

 

如何克服害羞 

 

    观察我们的周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有趣的一个现象:自信的人几乎不害羞,害羞的人往往是不自信的。因此,克服害羞对培养自信至关重要。

 

  那么该如何克服害羞呢?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1.永远不要无缘无故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我们每个人都有做错事的时候,但这并不表示你永远是笨拙的。也许你有些缺憾,比如眼睛长得小了点,鼻子长得大了点,但其实这才是你的特点,好莱坞的大嘴美女们不也是数不胜数吗?

 

 2.充分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找些小卡片把它们分成两种颜色,一种代表缺点,一种代表优点。每张卡片写一个优点或缺点,然后静下心来评价一下自己的哪个优点还没发挥,怎么去发挥?哪个缺点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并把这种缺点丢掉。这样做你就不会过分否定自己,而且你会发现自己的优点比缺点要多,能使你集中发挥自己的优点,克服掉自己的缺点。

 

 3.害羞的人常喜欢坐在角落里,免得引人注意。下次集会的时候试着坐在人群的中心位置,其实你是个内心有很多想法的人,却总是不敢当着大家表达。这一次大胆说出你的想法,说不定会博得喝彩呢。

 

 4.与人谈话的时候声音稍稍放大一点,让对方听清你要讲的是什么。

 

 5.别人与你交谈时,眼睛要看着对方,害羞的人往往忽略了这点。当然也大可不必为了证明自信而瞪着对方,但至少要让对方知道你是在倾听。

 

6.别人没有应答你的话时,要再重复一遍,害羞的人常常忘了这点。不要替自己找理由说是别人对你的话不感兴趣。

 

7.别人打断你的话时,要想办法继续把话说完。我们讲话时常会被打断,而害羞的人有时还会用动作来暗示别人打断他的话,就好像那正是他所期望的事。其实对方对你的话很感兴趣,所以下次不要把中断谈话当作逃出人群的借口。

 

  只要你能够平和而正确得看待自己,用眼睛望着对方并且说话的声音大一点,好让对方注意到你。当然这就像改变其它行为一样,刚开始时总觉得不好意思,觉得还是回到老样子更舒服些。此时你不妨先将一切担心往好的方面想,最重要的是不要在乎那些害怕心理,慢慢地就会发现自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一般人总认为是有了勇气才去行动,恰恰相反的是,害羞的人却是有了实际行动的鼓励才会有勇气。心动不如行动,只要去做,你就会变得越来越自信。

 

 

面对压力家长的七宗罪

 

面对压力家长的七宗罪 

 

    从《朱成在哈佛·朱成父母家教手记》反思家庭教育现状

 

    21世纪最宝贵的是什么?人才。21世纪最累的是谁?孩子。

 

    中国自古便有苦读之说,发展至现代,这种越来越多,越来越浓。除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千年夙愿,现在又加上了社会转型期的巨大就业压力。当代家长感同身受,面对压力,如临大敌。但毕竟是使不上劲,跟不上遛,只能殷殷期待集于一身。传递到孩子身上,却变成一个个无形的巨大包袱,压在柔弱的肩膀、稚嫩的心头。这种为人父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浩荡爱意的由头之下,这些父母却犯下了一个又一个错误。

 

    一、因果倒置,扼杀成长的快乐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成长,而成长的本质是不断地进步。而进步,本应伴随着快乐。但实际上,我们的教育却异常地沉重,所有的孩子无比的辛苦。这样的状况之下,他们没有快乐可言。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堪重负,选择了逃避、叛逆,甚至走上轻生的道路。

 

    谁之过?为父为母者,难逃其咎。

 

    让我们看看朱爸爸、朱妈妈是怎样做的吧。一个快乐的人,一定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这样他才能开朗乐观,积极向上,不断进取。朱成妈妈如是说。她看事情的方式和别人不一样,似乎因果颠倒。别人以为,学习好了,以后有了好前途,父母、孩子才能快乐。而她的理解是,只有孩子快乐,才能健康成长,才能有好的前途。

 

    因此,在朱成的家庭教育里,快乐原则一直贯穿始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她的父母并不苛求她做个完美孩子,也不要求她达到怎样的程度或高度,唯一的要求,就是让女儿快乐成长。

 

    那么,怎样让孩子快乐的成长?朱成父母给列出的是这样的药方:

 

    1、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朱爸爸、朱妈妈都让女儿掌握主动权,让她自己选择最能获得快乐的项目来进行。当她征求他们的意见时,我们每次都会这样问她:你选择这个感到快乐吗?如果女儿回答,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支持女儿的选择。

 

    2、给孩子创造一个快乐的家庭氛围也是非常重要的。朱成的家是充满欢乐的。每天爸爸妈妈在家里就喜欢说开心有趣的事,绝不把外面的一些负面的东西带到家里,不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

 

    3、如果孩子不高兴,父母首先要检讨自己,看看是否教育方法不对,还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而绝不会轻易就责备孩子。回顾女儿的成长历程,朱成的爸爸妈妈可以很开心地告慰自己:他们不但给了女儿一个真正快乐的童年,也让她的学习生涯始终充满了乐趣和温暖。

 

    二、恐吓与责骂,决不是教育

 

    中国父母,即便自己连块铁都不是,依然可以理直气壮地恨铁不成钢,因为那都是为了孩子好

 

    即使是脾性温柔的中国父母,也经常以此恐吓自己的孩子:如果你不好好学习,你将来就会……”。不温柔的父母,如果孩子成绩不理想,则会怒其不争,义正辞严地对孩子责骂。

 

    我们确定,这不是教育。绝对不是!这仅仅是恐吓,是威胁。

 

    这样做的后果,是让孩子对学习充满了抵触,对未来充满了恐惧,这不是我们想给孩子们的情绪。

 

    为什么不多一些鼓励,多一些支持呢?让他们对未来多一些憧憬?

 

    朱成妈妈说:如果女儿决定去做一件事,我们都会全力去支持,为她喝彩,为她加油。朱成爸爸说:家是孩子诞生梦想的地方,也应该成为她实现梦想的起点。

 

    不光在学习中,而是在整个的成长过程中,朱成的父母给了她太多的喝彩与掌声。朱成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经常会有机会在各种场合表演。无论什么场合,无论规模大小,只要有女儿的节目,朱爸爸、朱妈妈都是最忠实的观众,陪着女儿一起去,在台下为她喝彩加油,有时候甚至还一起同台演出。用他们自己话,他俩就是女儿的头号粉丝。在学习中,夫妇俩更是如此,多鼓励,少批评,让孩子享受成长的快乐。这样的幸福拉拉队,一定是朱成人生道路上永远的拉拉队,鼓舞她解决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让她更自信、更快乐。

 

    三、赢得起、输不起,放下才能前进

 

    向上看,向前看,这是中国人的口头禅。见贤思齐,无可厚非,但如果是在孩子本身已经过于在乎自己位置的时候,一定要学会给孩子松扣气。

 

    学习之道,贵在有张有弛。孩子学习压力过大,会紧张,会失去正常的学习与反应能力。时间久了会神经衰弱,甚至崩溃。但很多家长不懂这一点,唯恐压力不够,把孩子逼得没有回头路。长此以往,孩子真的输不起、放不下了,一旦遭遇挫折,就会全线崩溃。

 

    因此,睿智的朱爸爸、朱妈妈一直让女儿学会往下看。因为他们担心,太优秀的女儿习惯了领先,却经不起挫折。他们常对朱成说,不需要朱成做一个完美的孩子,要感谢天敌,感谢对手,感谢困难和失败,让自己看到自身的不足,看到努力的方向,做一个快乐的强者。对他们来说,乐观的态度、健康的身体比全A成绩更让我们欣慰。

 

    让孩子学会向下看,而不是事事要求他做到最好,这是给孩子的减压之宝。

 

     四、南辕北辙,忽略兴趣的作用

 

    很多家长会为了给孩子增加一技之长,给孩子报很多班,请一些家庭教师。学钢琴、学美术、练舞蹈、练书法……忙得不亦乐乎。因为,家长觉得,这样会给孩子的前途增加一些砝码。

 

    如此功利的一技之长,必然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对于孩子来讲,他们也许本身还对某些事物很感兴趣,但当这种东西作为一种负担、一项任务压在他们的身上,所有的不爽和抵触都是再正常不过的。

 

    朱成爸爸说:多一种兴趣,就等于多一个认识世界的窗口。因此,他也想让朱成多打开几扇窗口。但是,他和朱成妈妈一样,没有把这当作成功的砝码,而是增长知识的方式。朱成小的时候,各种各样的特长辅导班远没有现在普及。当时朱爸爸、朱妈妈知道:要让孩子快乐,就不能让女儿一味死读书,变成一个书呆子式的学究,而要鼓励她全方位发展,成为一个真正快乐的人。因此,我们想方设法帮助女儿联系各种兴趣班,让女儿去接触各种艺术:绘画、音乐、舞蹈……

 

    但是,他们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让孩子做违背心愿的事情。他们让孩子全方位地去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让她为所欲为。在这样的纵容下,朱成虽然最后并没有选择艺术之路,但是她在小时候培养的艺术爱好却一直陪伴着她。直到现在,她仍然会在空闲高兴的时候来几句京剧、越剧、豫剧,她还当过哈佛学生舞蹈艺术团的义务教练。在哈佛大学艺术节期间,她表演的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扇子舞迷倒了众多哈佛师生。

 

    五、急功近利,不懂得循序渐进

 

    俗语,一口吃不成胖子。可是一旦放在孩子的学习上,家长总是贪吃。成绩不好的,想让孩子一下子上来,已经挺好的,想让孩子的优势更大一些。因此,孩子的头上,便有了很多大跃进似的目标。

 

    朱成上学的时候,也有目标:只追前一名。这是她妈妈给定的。夫妇俩认为,人生没有目标不行,但是目标太高也不行。不谈远大理想,但要有近期目标,让孩子更多地体验到成功。

 

    十年前,朱爸爸、朱妈妈没有想到女儿会考上北大;六年前,我们没有想到女儿会入学哈佛并拿到全额奖学金;三年前,我们更不会想到女儿会三进哈佛,并当选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生会总会主席……

 

    在朱成家里,爸妈不和孩子谈远大的理想。他们担心一谈理想,首先容易让孩子走进思维的死胡同,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结果忽视了自己真实的感受,不开心了,不快乐了,那就没什么意义了。毕竟人生有很多的变化,孩子的兴趣和理想更是随时在改变的,很早去固定、去画好框框没有必要;其次,在他们看来,远大的理想太了,离孩子的生活非常遥远,与其这样,倒不如对孩子提出近期目标,让她以务实的态度来做更切合实际。

 

    他们给朱成定的目标,就是量身定做。所定的目标就比自身的能力稍微高一点点,也就是俗话说的,踮个脚尖就能摸到。他们不会定一些需要起来才能完成的目标,他们说,说不定一,不小心就伤筋动骨了。

 

    六、釜底抽薪,牺牲健康换分数

 

    朱成妈妈是个医生,她说:对孩子来说,什么都可以输,但是输不起健康。如果失去了健康,就等于失去了一切。

 

    多数家长不是医生,但健康的重要性应该还是懂得。但可惜,他们没那么做,宁肯暂时牺牲孩子的健康,只为了分数。他们有理由,学业繁重啊!无可奈何。

 

    还是看看朱妈妈怎么给女儿健康体魄的吧。朱成有很强的健康观念,还要归功于妈妈的职业病。妈妈是个医生,看过许多的病人,有的年轻而富有才华,但是却因为生病而失去了一切,所以对孩子的健康格外重视。所以经常对女儿说的一句话就是:可以考试不好,可以分数不好,但是身体一定要好。

 

    在女儿三四岁的时候,她就开始从很琐碎的生活细节上引导孩子,培养女儿健康的生活方式。成成,吃饭的时候细嚼慢咽,有助于慢慢地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成,看了半天电视了,眼睛多累啊,该让它休息休息了,做做眼保健操。这样它才会更加明亮。”“成成,坐的时候背要挺直,否则老是弯着、弯着,就会变成小驼背了。”……

 

    此外,她一直督促女儿保证一定的锻炼身体的时间。一家人可以经常去散散步、郊游等。在女儿学习的时候,他们规定她四十五分钟之后,一定要出来休息一下。女儿形成了习惯,就自觉地出来休息十五分钟,边听音乐边跳舞,或者吃点东西喝点水。习惯养成之后,即使是在临考最紧张的时候,她也要准时出来休息一下,活动活动。当然,这时候已经不需要闹钟了。

 

    七、忽视综合素质,搭建学习的空中楼阁

 

    很多孩子,正在逐渐失去学习以外的生活能力。所谓生活不能自理,绝非危言耸听,心理脆弱、思维模式单一、见识短缺就更普遍了。家长们都认为,让孩子拿出所有的时间来学习,至于其他的,以后可以弥补就是。殊不知,孩子的综合素质都是在成长过程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朱成是第一代独生子女,却没有独生子女身上的娇气。朱爸爸、朱妈妈克服孩子娇气的办法,是在实际生活中让孩子吃一点苦,增强她的抗挫能力。如今,女儿与他们隔着太平洋,但他们却很少为她担心。因为早在之前,他们就培养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做,甚至设置一些障碍和困难让她去锻炼。初中的时候,朱成就形成自立、自强,拥有坚定的信念、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记得朱成很小的时候,就闹着要自己吃饭。那时,他们经常被女儿的笨拙样逗得哈哈大笑。每次笑完之后,总不忘夸奖一句:成成是个好宝宝,都会一个人吃饭了。

 

    就是这样的赞扬,让朱成从小有了独立自主的动力,如今,更是将其发扬光大,把自己的人生路越走越宽。

 

    综上,当做父母的面临孩子上学、就业的压力时,首先要自己稳住阵脚。要科学地分解压力。该让孩子承担的,就赋予他;不该让他承担的,就为他挪开。成长本身,充满着乐趣,又何必让孩子无端品味那些沉重与艰辛呢。从现在开始,做一个理性和有智慧的父亲母亲吧!

孩子心声:妈妈不吼我 爸爸多陪我

 

孩子心声:妈妈不吼我爸爸多陪我 

 

     爸爸,我想不通,小时候你经常陪我,可现在就连10岁生日那天你也没回来。”“妈妈,请不要老是对我吼!”……近日,普陀区和家校互动平台联手共同采集孩子心里话,让孩子们写下最想对爸爸、妈妈、老师说的一句心里话,尽管感恩报答成为心里话的主旋律,但也浮现了一些值得思考与警惕的家庭问题。

 

    呼唤得到父亲更多关爱

 

    也许是您工作太忙了,但以前您不管如何都会陪我,现在我只希望过12岁生日那天您能陪我。这是普陀区真光小学的小文想对爸爸说的心里话,记者发现,请爸爸多花一点时间陪家人成为不少孩子内心最真诚的呼唤。此外,不少孩子也想对爸爸说,少吸烟、少喝酒,世博会临近,想要爸爸共同参与创造一个无烟的绿色环境。

 

    从心里话中,妈妈在陪伴子女方面比爸爸尽责很多,但问题也不少,不少孩子在心里话中对妈妈说,希望您以后不要再骂我没出息了!老妈,和您之间总是有很多不愉快的事,您总是吼我,我也一直与您敌对。妈妈,请您不要一直说别的孩子的好,我也很努力,希望您能看到。请不要给我报很多补习班好吗?它们把我的休息时间都占满了,我知道这是为我好,但是您想过我的感受吗? ”……

 

    一成家长无时间与孩子交流

 

    据一份由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调查完成的 《上海居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与教育支付能力实证研究》显示,上海家长每天投入在陪伴孩子的时间上不多,其中,11.8%的家长每天无时间与孩子交流谈心,46.3%的家长每天无时间与孩子一起体锻,30.6%的家长没时间辅导功课。

 

    调查数据还显示,家长与孩子共同参加活动的机会很少,一年内没有带孩子去过图书馆、博物馆的比例高达42.6%,没有带孩子去过公园、大学校园的有33.3%,没有与孩子一起看电视、体育赛事的有53.6%,没有与孩子一起旅游的有46.3%。家长们每天花费在孩子身上的时间,不论是辅导功课、交流谈心还是看电视和体育锻炼等都很少,大多集中在一小时以内。

 

    时间情感投资很重要

 

    很大比例的家庭并没有意识到时间情感投资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意义。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林荣日表示,有些家长甚至认为想方设法赚取更多的钱,然后毫不吝啬地为孩子做各种教育投资,就是对孩子教育的负责,以为只要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就能教育好孩子,把如何教育孩子全盘交给学校教师。

 

    家长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工作压力之下,往往习惯于用物质来奖惩孩子。对此,市教科院普教所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郁琴芳老师也分析说,其实这种在家长看来最不耗费时间和精力、简便易行的方式,孩子并不喜欢,孩子需要爱、需要家长情感投入。

 

    对于母亲而言,郁老师建议,要改变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特别是面对孩子问题行为时,一定要能够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冷静处理问题。此外,她也提出,爱要大声说出来,家庭中要创设机会让亲子之间表达爱意、传递感恩、交流思想。

心理学家称网络成瘾破坏孩子学习能力

 

心理学家称网络成瘾破坏孩子学习能力 

 

 

 

    英国心理学家近日指出:迷恋上网会削弱孩子们的学习能力。网上无规则的信息爆炸,会对教育产生破坏的作用。

 

    在伦敦皇家学院举行的一次辩论会上,Blackmore博士指出:新的因特网技术有这样一种潜在的危险,即手指在电脑上一动就可以检索到大量信息,因此使人们感觉到不需要再按传统的方式把信息储存到大脑里。结果,新技术影响下的新一代学生,学习能力与上一代人有很大差距。他们的学习被动性很明显,钻研精神差,提问题的能力差。

 

     Blackmore博士认为:因特网的发明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但它带来的影响未必全是积极的。孩子们在网上花费大量的时间,真正学到的东西却寥寥无几。目前,教育界还出现了这样一种恐惧,即人类的传统教育,被因特网挤到了附属物的地位。

 

    如果让因特网真的取代了传统教育,那么学校里的德育首先就会出现空白。新一代的学生将只知道从网上下载信息,却不再懂得前人所珍视的价值观,不再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是真、善、美。

 

    此外,上网时间过多的孩子,只知道接受信息,却缺少分析、创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西方传统的启发式教育,在上网成癖的孩子的脑袋里变得黯然失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三):青春期的问题
戳中我了:孩子从小到大,什么最快乐,什么最痛苦?
二表妹妈妈摔碎了女儿的手机,能控制手机瘾吗?
女孩就该这么养!做到这5条,她将来一定优秀!
经常被吼骂的孩子,性格都有这几种缺陷,影响比你想得更严重
孩子经常被家长打击,内心有多苦?“否定式”教育的好处没那么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