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何服用所谓的“补肾”药会“取效”?
userphoto

2024.04.17 上海

关注

昨天在写《上脱证》时想起了一位读者,他曾给本号发来诸多消息。

他说曾因突然出现气上冲而找中医治疗,几个月后的刻下,已是吃喝拉撒睡都困难了。尤其是大小便艰涩难通,令他难受到无比痛苦。这些中药里,主要就是熟地桂附以及《刚痉》篇中提到的升散药。

今年春节期间,我特地整理了李东垣的爱徒罗天益的诊疗次第。在《上篇》发出后,有位读者发来消息感慨地说道,中医从《内经》起就视大小便之通利为首要任务。“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即便二便不通只是本病之标,也要先舍本病而急通二便。

他还举出了胡希恕胡老的一则经典案例,当年会诊争议颇多,胡老力排众议主张通便为先,后来病人得以由危转安。

这位读者表示,如今人们似乎把中医最基本的核心医理给弄丢了。古书都只是装点门面,而不能真正深入人心。

为了回答本篇的题目问题,我进行了过去几个月的深入探索。有意思的是,“剧本师”最近安排了诸多类似的案例推送到我面前,因而我不得不就这个棘手的问题,给予阶段性的回答。

两周前看到某百万中医大V说有个孩子外感后遗留咽喉痛,自行服用清热解毒药无效,这位中医又建议服用以苦寒为主的清喉方,仍是无效,之后转为令其服用“收火汤”而获效。

大V总结说,现在很多孩子消耗肾精过多,治疗要不忘补肾。

这让我非常愕然。

他建议服用苦寒方无效后,看到的是这孩子厚腻的舌苔,以及舌苔下暗红的舌质。为什么不详细询问饮食二便的具体情况,就用滋腻的收火汤?

那又是为什么收火汤能“有效”?

从舌象结合服用苦寒无效来看,这孩子的外感属湿温证。体温虽退,湿浊未清,湿阻气郁,又郁热未彻,热性上炎而咽喉疼痛。这时越用苦寒越遏阻气行,湿邪愈滞而郁热愈甚;气不行则化津布津亦不利;同时,饮食二便必然随之发生异常。

这和《麻葛辛附误治》篇中,我提到的那位朋友的儿子,情况是一样的。应该以通降气机为治,通则通痰湿郁热,降则降升逆之气。

久服苦寒,则喜收火汤之温性;气升无降又气不布津,则收火汤之滋润能令气降。

正如我在《服用血府逐瘀汤后舌苔变化》《明明好转却不治》等篇中所说,有时人体之气在得以降行后,便能自行恢复正常的升降出入。

但这后半段的“自行恢复”,不是汤药所具有的功能,而是人体自身的作用。医者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一旦降敛,即能启动正常的升降出入。对于很多人而言,降敛就只是降敛而已。

这位大V的主要问题在于最后总结应该就事论事,如痰湿阻气而气不降,药物有降气的作用。若是他看不到这其中的具体因果,那也可以只停留在:气偏升浮,药物降敛。

而不该扣上“肾精消耗多”“肾虚”的帽子,实在是太大了!这顶大帽子引来众人纷纷表示现在小孩多肾虚,造成影响巨大。

动辄断言“肾虚”是如今的通病。我们首先要知道古人所说的肾虚,到底是什么样的。

明代陆养愚有则医案,病人年轻时常常腹泻而服用参苓白术散。中年后纳妾纵欲,导致下虚而气火上浮,出现了齿痛、口舌痛等。两寸浮数而微,关尺浮弱而涩,脉证完全相合。

陆养愚用八物汤倍地黄再加少量桂附,以收纳浮气,十剂而愈。

《内经》有言,年过四十,阴气自半。人体是在中年以后,才明显得越发“下虚而上实”。

我们知道孩子奔跑不定,成年人相对喜走,而老年人则以坐卧为主。小孩子的下焦相对其整体而言,力量是最为强盛的。怎么能随意将下虚的帽子扣在孩子头上?!

更何况二便情况都不知,这位孩子能因降敛而自行恢复,还是非常幸运的。

曾有个患抽动症的孩子,医者认为欲息其风,应滋补其肝肾。孩子服用后的前几天里,确实安静了些,但很快出现了更为严重的躁动,因为他大便难下!

这孩子常常为了通便要蹲好几个小时的马桶,有时甚至半夜不睡地蹲。蹲久而仍难下,就会痛苦暴躁到狂叫狂哭。

正如昨天《上脱证》中所说,下气不得通行的情况下,上气能真正地顺降么?!

如今脾胃不好而二便异常的孩子太多了,大V的这番话不知会造成什么样的蝴蝶效应。呜呼哀哉!

这篇文章出来后,大概是有人提醒他这点,因而这位大V隔了几天后,又写文表示,生熟地有很好的通便效果。呵呵…

对于阴虚而燥结的人而言,这话大概率是没错的。但古代顶尖医家仍然会考虑到气分之通行,如《合力通便》篇中提到的李东垣。

而对于中虚的人而言,滋腻药导致的通便,恐怕只是腹泻而已。

腹泻是腹泻,通降是通降。完全两码事。

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王孟英的大师课》,病人曾服用养阴药而得腹泻,但是并没有因此解决一身之痰浊结滞;

引起很多读者感动的《千年难得一遇的医案》中,病人后来因服用润药而大便滑泄,非但没有因此将浊邪代谢出去,反而因伤中气而加重了一身之浊邪。

也就是说,服药后出现腹泻,并不能与通浊泄热画上等号。

何况,对于更多的中虚之人而言,润腻药并不能造成腹泻,而是会添堵,加重便秘。如《孟英治便秘》篇的主案,病人气虚而大便燥结,众医越用阴药越便结。

而对于痰阻气机的人而言,这类药物更是加重气机闭塞与痰浊气郁,如昨天《上脱证》篇中的诸多医案。

另外这两天见到诸多实例,病人都是痰浊阻气,气升难降。治者往往只顾上焦,或过用辛燥辛散,而难以看到病人的三焦之气,已是上下不流通。其手法会导致上气更上,而中下之气更闭,下气不通而上气不降。

最终形成的怪圈就是,越只顾上焦,上焦越糟糕。

这类治法的过程中,若是偶尔转用所谓的“补肾法”,会发现能取得一些好转。但病人过去也曾用过此法,倘若真有效,为何不专用下去而获痊愈,为何前医们也是换来换去地用?

因为在在气升有余之时,若是叠加燥性药的不当使用,滋补肝肾药会因其润降之性而令气机降行。

但不是每个降行都能启动升降出入的自行恢复,因而此法往往只能取效一时。

之前本号接连几篇介绍温补与升散法误用的文章出来后,有多位读者对此进行了正反馈。其中最严重的一例,病人自上到下,无一处畅通,不但丧失了正常的吃喝拉撒睡的能力,还因痰瘀结滞经络而满身的大小肿块,这种肿结就类似《孟英用葱须》篇中的病人。

正如《湿温证治了50天》所总结的:上天有好生之德。

很多时候服药后的好转,实际上其中人体的自愈能力占了大半。但医者往往不知,以为尽是自己与药物的功劳。然后用此法普治众人,甚至到处宣扬,以带动众人效仿。

尽管要做到“不想当然”,并不容易。

但从过去诸多卓越的医家医案来看,他们不会将降敛等同于通降。甚至都不会认为,药用润通就必定获得润通。而是会将可能发生的后续弊端,全部在事先就考虑进去,充分布局以确保万无一失。

这与用补肾药而取效即宣扬小孩子容易肾虚需要补肾,两者境界何啻天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滚 痰 丸
《医经秘旨》卷下
周末分享:《虚劳心传》浅注(2)
手抄本整理——药性赋
《本草通玄》上卷
李玉宾老师谈舌诊与五行之气 转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