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赖光强医生:生活方式医学是慢病管理重建商业模式的重要机会,与村夫日记商讨“慢病管理挑战并不是支付方”

2024年2月4日,来自宁波的生活方式医学教育家Dennis老师,深圳龙华区人民医院的生活方式医学专科医师文慧丽医生,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生活方式医学专科医师郭美姿医生和她的全科医学科的医生团队,一起连线进行了一场有趣的讨论:生活方式医学到底是什么鬼,怎样才能让病人接受,也让我们现有的医疗界接受?我提出了生活方式医学学科拓展和析疑五步曲,以下是我们的讨论。

   生活方式医学怎么不像医学的学科

有很多人包括医疗管理专家/临床医生,都认为生活方式医学怎么可能是一个学科呢?就好像现在药店也穿白大褂,厨房厨师也穿白大褂,实验室技师也穿白大褂,动不动就叫厨房医学,烹饪医学,运动医学,功能医学,叫多了大家就麻木了。真正的学科来了,大家就各种调侃,正如全科医学引进国内来的时候一样。

1989年香港医学界访问北京,希望将全科医学这一当时世界新兴的学科能介绍给内陆的医疗界,其时也一样各种议论,这不就是我们的赤脚医生吗?这不就是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医,体现整体观的中医通科吗?我们早就有了。

此次生活方式医学科进来国门时,一样的待遇,“嗯,中医就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医学科”(某著名医学出版人/演讲家)。

一个医学全新学科出现时会有三个表现;一是有个新的医学学术组织,比如1969年美国医学会成立第二十一个分会,美国家庭医学会(ACFP),二是有个全新的注册登记考试如全科医师注册考试(1971年),三是全新的学科培训指南文件及其培训如全科医生考试培训基地(1973年)。

目前生活方式医学科的三个表现在美国都出现了,2004年成立美国生活方式医学会,2017年美国生活方式医学专科医师认证考试,2019年美国生活方式医学考试培训指南发布。

正如全科医学科一样,生活方式医学科也有很多跨学科的内容,边界存在些模糊和不确定,比如全科医生是什么科都会看的医生吗?

当医学发展专科化100多年之际,再重拾旧山河,回头看整合医学/自然医学/功能医学,确实引起很多困惑,专科化和分工化已经深入人心,再出现一个包打天下的怪力乱神,也难怪被质疑了。生活方式医学以循证医学基础,整合了营养/运动/睡眠/压力/关系管理/成瘾医学六个维度的内容,是一门非药物非手术干预和治疗不良生活方式引致慢性疾病的专门医学学科。啊,这能是医学科学吗?

如果不确定,那就是科学啊?因为那是我们的未知领域啊,医学/心理学/统计学/管理学,在很长时期内都被认为不是科学,但事实证明处理和面对以及研究不确定性及其潜在规律的学科往往都发展成了科学。

生活方式医学在国内并不陌生。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大庆的糖尿病干预模式和刘力生教授的首钢高血压模式就被津津乐道,那是我们最早的生活方式主动健康干预模式的典型代表。上述两个研究证实了生活方式的非医药物干预是治疗慢性病的第一治疗手段。

为什么我们现在面对生活方式医学学科的“侵入”时竟然是抗拒的?第一反应是激烈的?因为我们长期以来迷信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被质疑了,从神坛跌落了,越治越多的慢性疾病共病体,越治越重的慢性疾病重病体,让医疗专家束手无策。

我们恰恰忘记了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教诲,“医学三大手段:语言/药物/手术刀”的语言,我们惜字如金,我们惜时如钱,不愿意也不能够与病患多作沟通交流,从源头上逆转慢性疾病。用水龙头理论解释慢性病逆转是史上最佳的发明,我们只做封堵溢出的水的那些医生,不愿意去教导关住水龙头,做改变生活方式习惯去关闭慢性疾病的水源的医生。所以慢病病人药越吃越多,慢性疾病越治越重。

医生doctor的希腊语义是to cure ,to teach,是去治疗,去教导,生活方式医学就是最能展现医学本来含义的医学学科。

希波克拉底还说过,食物是我们最好的药物,与我们中医“食药同源”存在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不要成为只会投喂药物只会手术切除的医生,还要成为培育教导病人健康生活方式的医学教练/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食物为良药,运动是良医,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理应成为现代医学的第一治疗手段。

生活方式医学也与时下国家倡导的医防融合合,体医融合以及整合式医疗服务供给体系是暗合的,我们要大声的负责任的骄傲的宣称生活方式医学。(不过,我建议从大声朗读“生活方式医学”开始 ,我发现很多人实际上读都读不来,经常说成“生活医学方式”,就那么难读吗,哈哈,可能真是不合国情。)

      生活方式医学诊室不适合中国国情

2020年以来国内逐渐出现生活方式医学的声音,尤其是北京阜外医院的努力,成立了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生活方式医学专业委员会,也组建了全国性的健康生活方式医学联盟(虽然是以心血管专科医院为主),召开了3届中国健康生活方式医学大会。2023年也在南方相继出现了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生活方式医学中心的生活方式医学门诊,湖南湘雅常德医院生活方式医学门诊以及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生活方式医学门诊等等不断涌现。但是生活方式医学不适合中国国情的声音不绝于耳。

所谓不适合中国国情,大多是从国外病人的健康素养高遵医行为好而国内病人依从性低,国外医生很受尊重而国内医生受很多体制影响,诸如此类云云,还包括国外可以收费而国内无法收费等高谈阔论。

现代医学确实发源于西方,如果新学科的出现,以不适合国情论来盖棺定论未免过于粗暴,生活方式医学正是现代医学的纠偏,纠正重治轻防,纠正重药轻言,纠正治病忽视治人的问题。

国内的医学发展问题确实存在治疗与预防割裂严重,所以才需要医防融合;重视专科化而忽视全科医学,所以才需要呼唤整合式医疗服务体系,这也是所谓国情不合的由来。

传说中的国情不合,更多的是医生们/医疗界专家们不愿意改变现有收费模式,不愿意触及现有利益格局,经常会以体制问题和系统问题无法改变为由躺平。

我们需要改变,对病人有利的,我们要跟从,对病人有益的,我们要盲从,病人是我们的衣食父母,适合病人的国情是我们创造的。(只是经常有人说,生活方式医学是西方贵族才可以享受的,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大众能够有药就不错了,生活方式医学服务很贵的,一般人无法消受的。)

    生活方式医学治疗是很小众很贵的

一般舶来品刚刚进入市场时都是很贵的,很小众的,生活方式医学也不例外,正如很多人认为的那样,也确实首先出现在医院的国际医疗中心或特诊科。因为现在药物集采后确实是地板价白菜价,药物反而是便宜的,因为方便简单和不用努力,就好比精神鸦片,不断正向激励自己相信这一点。

恰恰他们忽视了这一点,便宜的就没有好货,凡是免费的就是最贵的。

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慢性病只要没有关住水龙头,只会越来越多并发症,药物越吃越多,没有从源头上解决慢性疾病的原由,慢病体就是共病体,多病体到重病体。光靠药物解决,我们已经预知他们的未来。但是我们应该给到慢病病人一个自己的选择,一个他们可以决定的未来,那就是源头上解决,这是从漫长一生来看最便宜的做法。

更何况,生活方式医学真不贵,就好像我们过去几千年那些食药同源是贵的?不地道的中药材效果差些,难道就没效果?

生活方式医学是人人参与,人人能学的,人人能做到的,正如我前几篇文章提到的4P医学,医学要体现预测性,预防性,参与性,个体性,生活方式医学正是4P医学的体现。我的生活方式医学之路一文,也说到了医患之间最健康的关系是,讲病人听得懂的话,讲病人有需要的话,讲病人能做得到的事。

正如前文提到的,生活方式医学就是帮助病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从一日三餐的餐食点评,运动打卡,阅读打卡,睡眠测量,血糖血压监测等做起,让病人真正做自己的医生,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这是最便宜的,不小众,不贵重。(有人说了,赖医生啊,您是真不懂现在的临床门诊情况啊,生活方式医学干预和宣教得花时间吧,我们那有时间啊,多谈了几分钟,一大波病人就围了上来,您说得轻松,我们的时间是宝贵的)

     生活方式医学咨询是很需要时间的

很多医生都抱怨,他们没时间做生活方式医学咨询,本职工作都忙不过来,更何况一个全新的学科,得投入多少时间啊。

这仍然是药物处方逻辑,因为开药最简单最快捷,药物有人有公司兜底,甚至不用负太多责任。你说要从生活方式习惯做起,结果我的血糖血压还没控制好,肯定是你医术不行你不会开药不能开好药,所以医生们负不起这个责任,就与病人翩翩起舞:开药吧,而且医生们本来也不相信也不愿意相信(包括我自己二年前)这生活方式干预是第一治疗手段?这能有效?我的老师说过糖尿病无法逆转必须终身服药啊。

我参加了国际生活方式医学会(IBLM)组织的生活方式医学认证专科医师考试,认真学习了其中的实践、理论与方法,才真正领会了医生们说的没有时间的问题。

这个没有时间的问题,就好比我在港大深圳医院处理医疗投诉纠纷时,经常碰到病人投诉说医生态度不好的问题,经过15000例投诉事件的跟进处理和分析,我发现态度问题都是因为病人问了不该问的问题,比如医生吃这个药我还能吃些中药吗?医生我有什么需要忌口呢,医生我适合做什么运动啊?结果无一例外的没得到答案,因为医生们不懂啊,他们没有专业的营养学/运动医学训练,特别是中国的医生没有这方面的专业训练,医生因为不懂不愿意回答问题,正在恼恨自己不懂,结果您还要医生承认自己不懂,恼羞成怒,所以态度显然就不好了。

生活方式医学的真谛在于让医生们将生活方式医学的理论与实践应用到临床中去,并不是专设生活方式医学门诊,包括保证医生们自己的健康受益于生活方式医学的方法,是需要让医生们有健康生活方式的意识,有健康生活方式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帮助更多慢性病人得以逆转康复回归到持续自然健康的状态。

生活方式医学的处方可以是一个成熟的数字化管理工具,一个成形的服务包,就好像很多年前深圳出现的孕妇生孩子出院时,先预收出院后访视费用的产后服务包,包括上门处理脐带,处理会阴伤口,辅导喂养,产后康复训练等。

医生们需要有个意识,慢病的第一治疗手段是生活方式医学,需要导入这方面的认知,让认知行为改变的治疗交给专业团队,并非医生们自己做完,当然有医生们愿意或者专门设立糖尿病生活方式医学门诊,高血压生活方式医学门诊,代谢病生活方式医学门诊,那就更棒了。

生活方式医学治疗需要应用数字化管理工具,需要科技赋能的AI健康管理师和AI营养师,需要社群管理手段和工具,更标准化更规范化,更有质量和安全。

让时间在可穿戴设备监测和远程人工智能管理下,充满人性和心理按摩下自由飞翔,是生活方式医学的最性感之处。

生活方式医学的治疗时间应该是多团队多中心的,并非一个医生完成的。营养学是多元的,也是一个专门学科,运动学是多元的,也是一个专门学科,睡眠医学是新兴的医学科学单元,生活方式医学专门门诊就是要去解决多学科会诊的问题,解决复杂临床未分化的多病体的问题,这个治疗时间通过MDT门诊是可以腾出来的,也许MDT因为可以收费的。

(哈哈,赖医生您这是教我们向病人多收费吗?明明一个药物可以解决的,非要整个MDT门诊?更何况生活方式医学处方不能用医保,不能用医保我们就收不到钱,慢病管理从来就是支付方的问题)

    生活方式医学处方不能医保报销的

“村夫日记”近日刊登了一篇文章发人深省和警醒,它的标题是“慢病管理的挑战并不是支付方”:慢病管理的商业化挑战并不是因为支付方本身,而是慢病管理本身缺乏商业化的基础。

他的观点实在而具有诱导性,他说,中国医保/商保没有控费动力,医生和病人也没有控费动力,因为是逆人性的。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医生们所作所为,胖子医生要病人减肥,吸烟医生让病人戒烟,甚至能期待酒鬼医生让病人限酒吗?而医保商保也无法给病人使用的生活方式医学处方报销,这是造成慢病管理没有商业模式的重要原因。无论是京东健康,平安健康,还是智云健康,慢病管理模块没有盈利的。

生活方式医学处方需要在医院生根发芽,终极目标却是在社区层次广泛的开枝散叶,慢病管理的主战场一定是在社区,而非医院。可是我们为什么非要在医院设立生活方式医学科/门诊呢?

因为学科一定是在医院建立起来的,学科实践模式必须在医院探索出来,最为重要的是医院才能提供有说服力的慢病管理实验数据,比如非药物管理的有效性和持续性,以及社区实践的示范性。为什么经历了百糖大点,慢病的军阀割据,仍然没有商业模式出来?没有医保商保愿意买单?

我认为有如下几点。

一是价格太贵。目前市面上慢病管理的价格动则千元级甚至万元级,这个价格是不能奢望医保付费的。医保商保付费必须是百元级的,比如137元/人是深圳为家庭医生签约的补助费用,而慢病的价格必须是百元级的服务包,才能满足慢病医保支付的需要。

二是如何将价格降下来,惟有力推AI健康管理师/AI营养师的服务,减少人力成本,才能将服务价格变得在医保领域更有竞争力。要积极推动人群大规模管理,获得更多有用的语料,才能保障AI 工具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三要与企业健康试点结合起来,联合企业工会和福利部门将企业大健康做起来,减少员工请假率,流失率,从而提高企业生产力,总得先找个付费的部门,让企业活下去。

四是在企业健康做什么呢?要做类似美国蓝十字健康计划,CHIP计划,Newstart新起点计划,让社区居民受益的社区层次的健康管理项目。

CHIP计划在美国是商保付费的,在中国能不能呢?能,一如体检一样,现在在很多城市已经逐步将体检出纳入医保支付范畴,总有一天,生活方式医学服务产品稳定了,服务价格下来了,质量和安全得到保障了,医保支付生活方式医学服务包是水到渠成的事。

但不能现阶段无法支付生活方式医学处方服务,就不做试验,不做试点,我们医院层级要率先示范,然后社区医疗机构才会雨后春笋般推动生活方式医学学科建设和服务。

作者简介

赖光强教授

副主任医师,资深全科医生,香港理工大学管理学博士,北京大学硕士,南方科技大学科技管理学者,国际生活方式医学认证专科医师,美国贝勒医学院家庭医学师资高级访问学者,澳大利亚蒙纳什大学全科医学访问学者。曾先后任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病人关系科创始经理兼病人服务首席体验官、南方科技大学医院互联网医院负责人、搜狗智慧互联网医院暨远程医疗中心院长、深圳市智慧之门医学科技研究院讲座教授。

林秀萍讲师

副主任护师,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三级健康管理师、国际心理疏导师、国际潜意识引导师、深圳市健康照护讲师、精益医疗讲师。现任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生活方式医学中心护士长,先后任职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等多家知名三甲医院,是资深的医院健康管理专家。

蔡文智教授

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博士研究生、主任护师,博士生导师。先后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护理学院从事临床护理、教学、管理、科研工作37年。曾任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康复科和消化科护士长12年,南方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副院长5年。现任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副院长,护理学学科带头人。担任中国妇幼保健学会助产分会副主任委员、助产康复主任委员、广东省护理学会康复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多项学术兼职,用亲身实践引领护理学科发展,推动护理专业进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针灸向何处去
风景这边独好——访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马遂教授
放弃也是一种治疗选择
医生的四样魅力
医学笑话
转给身边的普通人,病人及家属进医院的正确打开方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