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在课堂上成就学生的精彩

如何在课堂上成就学生的精彩

——以几个教学细节的重建为例

《小学数学教师》编辑部   陈洪杰

《现代汉语词典》上对精彩的解释是,(表演、展览、言论、文章等)优美、出色。维特根斯坦说,“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词典中的解释,就像描述了一朵花盛开的姿态,而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我们或许更应该有这样的思维:不要把精彩看成是一个结果,或是对结果状态加以描述的一个形容词;课堂上的精彩是一个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基于这样的理解,当教师思考如何在课堂上成就学生的精彩时,其教学行为就不能只聚焦在花朵盛开后的“采摘”,而是要聚焦种子的播种、细致的浇灌和耐心的等待。

在现实的教学中,显性的精彩容易发现,那些教学推进需要的答案,教师意料之外的创新,那些好学生的回答,很容易被教师抓住、放大,成就课堂的精彩。然而,这样的精彩虽然耀眼,却也如夜空的焰火,并非时时都有。更多的时候,是教师对学生的精彩缺乏敏感的眼光,发现不了学生平淡、稚嫩甚至错误的回答背后隐藏的精彩的种子,让精彩白白溜走。这种情况,更值得我们关注与改进,仅以笔者听课中所采撷的几个细节为例,供大家讨论。

细节1

在三年级“认识面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安排了“摸面积”的活动。在学生摸了课本、文具盒、桌子表面的面积后,教师让一位学生上来摸一摸黑板的面积。学生走到讲台前却不摸,而是伸出手,指着黑板说:“这就是黑板的面积。”教师点头,手掌朝着黑板在黑板前方悬空做涂抹的动作,让全班注意这就是黑板的面积。

课后的交流中,有老师追问,是否有必要安排“摸面积”的活动。

细节2

在三年级“认识几分之一”(单个整体)教学的练习巩固阶段,教师发给学生的作业纸上有这样一道题:

3.请你涂出下列图形的几分之一。

   



    学生A在涂正三角形的1/3前,先把练习纸旋转120°看一看,又旋转120°再看一看,然后挑了左边的部分开始涂阴影。在涂正方形的1/16时,还是这个学生A,用铅笔尖一个一个小正方形点着数过之后,本想在右上角涂一个小正方形,突然又改变了主意,把左上角的小正方形涂上了。

教师对学生A的这些细节视而不见,在全班反馈环节,只是对了对答案。

细节3

在四年级“鸡兔同笼”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提供了橡皮泥和牙签作为操作工具,解决“鸡兔同笼,826腿,鸡、兔各多少只”的问题。不同方法的展示、交流环节,一学生用塑料托盘装着8只“兔子”(832腿)的橡皮泥模型上来展示,根据“826腿”的条件,学生拿起一只“兔”,一下子就拔光了4条腿。教师见状,赶紧制止,和他在讲台上单独交流,最后学生凑对了题目的脚数,把正确的结果展示给大家。

细节4

在二年级“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教学中,教师总结计算方法说:“个位不够,我们可以向十位借……”一位学生怯生生地举手:“老师,要是十位不肯借怎么办?”此问一出,听课的老师一片笑声。上课老师只能以“不会不肯借”的回答搪塞过去。

前三个教学细节是笔者听课中遇到或发现的,第四个教学细节是听其他教师转述的。或许您会问,这几个细节中学生的精彩在哪里?他们的表现不是很稀松平常吗?是的!如果我们把学生的精彩理解为一种结果,那么学生的表现的确和精彩相差一段距离。但,如果我们把精彩理解为一个过程,一个有待教师和学生互动完成的状态,那么,学生的表现当得起“精彩”两字。且容我一一道来。

重建细节1

“摸面积”活动的“摸”,其目的不在于摸本身,而在于让摸的活动支撑面积表象的建立。“面积”是摸不到的,我们能摸的只是物体的表面,从表面到面积还要学生进行抽象。从感官的感觉上,摸物体的表面可以让学生感觉到物体“有”表面,表面是“平”的,表面有“大小”。但这几点,不用手摸,用眼看,学生也能理解,那为什么还要摸?其实,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让“摸”的动作和学生对面积的表征结合起来?学生用手指“指”黑板的行为,为提升“摸”的思维含量提供了契机。

我们或许可以这样处理:教师手持粉笔,顺着学生指尖延伸的方向,在黑板上“啪”地一声重重地点上一个点。然后指着粉笔点的点,对学生说:“哦!这就你说的黑板面积。”学生肯定不同意,教师进一步追问:“那你比划给我看!”此时,学生可能会比划黑板的边框,划出一个范围。这时,教师就根据学生的比划在黑板的边沿画线,比如画一个直角,指着角说:“哦!这就是你说的黑板面积。”此时,学生就会出来摸的动作,更会解释:“要把黑板整个都涂满的!”学生也可能直接跳到涂抹的动作,教师可以追问:“为什么现在不‘指’了呢?”

汉语中“指点”一词倒也写实:用手指指的,的确是一个“点”。但学生指黑板的面积时,大家却不容易发现“指”这一动作的欠缺,这是因为大家都能“会意”。而教师在黑板上点一点说这是面积,则凸显了“指点”与面积表征之间的矛盾,让“指”这一动作变得不再合适,激发学生用更合适的动作来“指出”面积。当学生出现悬空“摸”的动作,或者在话语中提到“涂”“抹”“填满”等词汇时,说明学生在头脑中真正想的是面积。

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这个细小的动作,“归谬”处理,步步紧逼,不就能成就课堂的精彩了吗?在把这个细节放大处理后,教师再让全班学生把课本、桌面的面积“指”给同桌看,此时,学生就能发现“指”的不足,而选择“摸”。而全班获得这种提升,正得益于那个手指黑板的学生,此时“把掌声送给他”,学生们是会同意的。

重建细节2

学生A在涂正三角形的1/3时为什么要旋转练习纸?这是因为正三角形被分成的三个等腰三角形“长相”不一样:左右两个是“背靠背”的,下面的这个是“趴着”的。二年级学生的判断容易受直观表像的影响,所以,学生A转练习纸其实是在验证有没有平均分。而他涂正方形的1/16时,换了一个色块涂,其含义是:分数反映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与涂哪一块无关。

如果教师能注意这些细节,那么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教学处理,让学生涂分数的操作更好地为分数概念的理解服务。教师可以追问学生A:“老师看到你旋转练习纸,为什么呀?”也可以让大家来说,“老师刚刚看到A同学涂1/3的时候,旋转练习纸,大家说说看,这是为什么呀?”当学生都同意涂分数前要判断是否平均分后,老师进入对涂正方形1/16的反馈。此时,如果老师继续聚焦A同学的操作,可以追问“你为什么换了一个小方块涂啊?(此问简单带过)为什么你涂这个小块或那个小块都表示1/16?是不是1/16和什么有关?”如果老师不再聚焦A同学的操作,那么可以呈现不同涂法的练习纸,追问:“为什么涂的地方不一样,都表示1/16?是不是1/16和什么有关?”——这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让学生排除非本质因素的影响,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加深对分数反映了“部分与整体”关系的认识。呈现学生不同涂法的作品,追问上述两个问题,是“涂一涂”环节应有的教学跟进。

A学生旋转练习纸及后续行为让我们完整地看到了“涂一涂”对学生建构几分之一概念的意义:旋转——判断是否平均分;点数——确定分母;选择1份——确定分子;选择的1份位置不同——分数反映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涂——分数建构完成。因此,如果能将A学生的操作放大,那么“几分之一”教学中司空见惯的“涂一涂”就有了思维含量,而很多公开课上,涂一涂、画一画、圈一圈仅仅是为了热闹,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完成这些操作。

重建细节3

对用橡皮泥和牙签进行操作的教学设计,笔者在课始是持保留意见的,我认为四年级还用橡皮泥和牙签有点“小儿科”。但实际操作下来,我改变了原来的想法,为学生准备这些操作材料也未尝不可。首先,课堂上安排操作活动是兼顾了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有的学生喜欢操作,有的喜欢抽象计算;其次,解决“鸡兔同笼”有不同的方法,提供操作材料为方法之间的比较、沟通多了一种素材;第三,也可以照顾后进的学生,让这部分学生用操作的方法验证相对抽象的方法,如果他们对答案不确定的话;第四,即便部分学生是拿材料当玩具玩也是好的,比百无聊赖地等待教师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要强,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始终是值得我们去呵护的。

而学生呈现中出现的情况,更让我看到了准备操作材料的意义,只是教师的教学跟进要优化。看到学生一下子拔光了“兔子”的4条腿,教师应该慢下来,让大家看看剩下的小泥团,“这是什么呀?能不能这样拔?应该怎样拔?”让学生看到拔光了所有腿的小泥团不是“兔”也不是“鸡”,所以不能光考虑拔掉多了的6条腿,还要考虑这是“鸡兔”同笼。正确的拔法是拔去2条腿,1只“兔”就转变成一只“鸡”,如此3次,少去6条腿,3只“兔”变成3只“鸡”。这个过程可以让呈现的学生说,也可以让下面的学生说,说完了可以让台上的学生重新拔一遍给大家看,拔的时候可以边拔边说。台上呈现完毕,可以让同桌之间一个说一个操作。

这样操作,“拔腿”的过程就和思维结合了起来,拔的过程始终是在调整鸡兔的数量(所以不能拔4条腿),逐步往“826腿”前进。更重要的是,这个操作有助于解决“鸡兔同笼”教学中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为什么假设是“兔”求出来的却是“鸡”?原来,“鸡”是根据题目数据对假设进行调整的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拔腿”这样处理,“加腿”自然也可以作类似处理,此处不表。

重建细节4

“老师,十位不肯借怎么办?”问这个问题的学生真是太可爱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把“发现和提出问题”作为一项重要的目标,这个学生问的这个问题正是是他自己发现的、真正想知道的问题,很值得肯定。课堂上,让学生多问一点“自己的”问题,就是一种精彩!

学生为什么会这么问?因为这个学生对“借”是有理解的,生活中去“借”不一定都能“借到”,要是数学里也借不到,那不是不能计算了吗?再者,位值制的学习让教师特别注意数的组成,一个数是几个10、几个1组成的,被反复强化。这样的分解在学生的意识中可能会强化不同数位之间的“割裂”,这是属于“个位”的,那是属于“十位”的,学生可能不了解一个数是一个整体。正因此,学生猜担心“十位”不肯借。

对学生如此真实而难得的发问,教师真要慎重对待!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这样处理:“有道理!不肯借怎么办啊?不过数学里的数啊,十位、个位其实是一家,就像你把10块的钞票放在左边口袋,1块的硬币放在右边的口袋里,(可以结合被减数说具体几张10元,几个硬币)现在买东西不够了,我们就拿出10块的,对不对?所以不会不肯接,因为都是你的钱啊!”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干扰,教师就举生活中购物的例子来澄清,让学生从生活中来的困惑回到生活经验中去解决。不过,这样处理难免有灌输之嫌。教师或许还可以这样处理:“有道理!不肯借怎么办啊?大家议一议吧!”二年级的学生会怎样讨论该问题,笔者不得而知。笔者的想法其实是“既然不肯接,我们就让个位欠着,好不好?”然后,让学生自己想一个方法记录欠下的数(此处还暗含一个“负数”出场的舞台),记账之后算十位的,得到整十数,“别忘了我们个位还欠着债呢!现在应该怎么办?”把欠着的还上,整十数减去个位欠的就得到了答案。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直接向十位借”和“先欠再还”两种方法,让学生说说两种算法的区别和联系。这样教学不仅回答了学生“十位不肯接怎么办”的疑惑,而且提升了计算教学的思维含量。

上述的四个细节重建抛砖引玉,希望对大家的讨论有所裨益。

我们进一步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使学生零散的、点状的精彩变成持续的、整体的、结构化的精彩?如何让精彩从意料之外变成意料之中?这是另一个需要很大篇幅才能展开的话题,但课堂提问不能太小,教学环节不能太细,教学不能只关注教师自己需要的答案等,这些却是始终要坚持的。我们的教学只有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预设走向生成,从关注教案的落实走向关注学生的思维,从关注问题的答案走向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为学生的成长腾出空间,也才能成就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

精彩始终是相对的,与其把精彩看成结果,不如把它看成一个过程。学生在课堂上能否产生精彩的关键在教师。优秀的教师能发现学生学习行为背后的种种“曲折”,加以延伸、点拨、利用、升华,于无声处听惊雷,化腐朽为神奇。让我们一起追寻课堂上的精彩,让夜空的焰火绚烂成星空,星空下是学生自由的呼吸和教师幸福的成长。

——2012519日夜。时,窗外雨声,案头一盏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洲随笔:课堂教学的N个细节(41)
你,有什么“绝活”征服学生呢
关注课堂细节 追求教学卓越
课堂教学细节“七不要”
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课程资源
特级教师陆波谈课堂细节处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