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左怀文 :屋门口人——年少的回忆
userphoto

2023.08.19 湖南

关注

MEET  FINE

遇见美好


屋门口人

    

     2020年盛夏的一天,地里冒着火,树上生着烟,枝叶无精打彩地耷拉着,热耐不住的蝉“知了、知了”的鸣叫声此起彼伏,“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片片梯田-层层绿……”,喧闹的蝉鸣和合着悦耳的手机铃声惊扰了我午休的清梦。一看,是玥丽打来的,我竖起耳朵接听着,“老文,村里的昌福桥正在拆除重建,靠大家抬起这面鼓来打,驻村帮扶后盾单位给予了大力支持,村民们也积极出资出力,但资金缺口仍有二十余万元。你身在机关部门,熟门熟路,一定要想办法支持家乡建设哦。”通话时咣当的金属碰击声和喧闹的人语声一并入耳,原来她是在修桥施工现场打来的,施工进程正紧锣密鼓有序地进行着。

    “一定,一定。就凭你老同学当村书记如此的工作热忱,我怎能袖手旁观呢?”我毫不含糊地回应玥丽。而在内心深处,家乡是我一生不可忘怀的地方,无论离开多久,距离多远,那是生命航船的起锚处,人生的出发点,更是我精神上的桃源。

1 

    家乡的建设,一直是我心头的牵挂。我暗暗思忖着,找来以往曾助我争取资金支持家乡建设的县财政局同事老姜,一同出谋划策。老姜友情提示:现在正是脱贫攻坚阶段,向在你镇联点帮扶的市某经济管理部门反映一下村上修桥的必要性和实际困难,或许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老姜的启发,使我茅塞顿开,找市里的帮扶部门争取支持是个好点子。于是,周末相邀老姜和老林,前往我家乡实地了解详尽的情况,便于反映上报。老林是我的小学同班同学,现在县某建筑公司任副总,基建很内行,其实他的大名叫“小林”,如今年龄也不“小”了,自然就叫他“老林”了,既显尊重,又显亲热,本人也自然乐意应承。 

    晴朗的天空,万里无云,太阳火辣辣的,似乎在燃烧这激情的岁月。车内空调舒爽,我们有说有笑,信马由缰地聊着随性拾起的话题,好不惬意。提起学生时代,老姜挖空心思调侃我:“你对女同学这么上心,敢说没有故事?”

    “亲不亲故乡人,屋门口人能不帮吗?”我却言之成理。

    老林手握方向盘,也凑起热闹来,不失时机地插科打诨:“老文和玥丽读小学时亲密无间,四年级就鸿雁传书呐。是吧?还常常回味吧。”说完哧哧地笑着。

    -番言语的撩拨,触动着我记忆深处的心弦,清浅流年在人生的百转千回中,夹带有年少的青葱,些许的缠绵。一路上,我将尘封的往事抖了个素面朝天。

2

    我与玥丽是同村人,又是同龄人,出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当时的行政体制是公社大队。我家是白云深处的山里人家,尽管小山包有些遮挡我的视野,但我始终不忘努力眺望远方。从我家出行约1.5公里,是两条山冲小溪流交汇的双河口,溪流上用圆木架设了一座简易桥,只为送猪载物打土车子和抬棺送老归山能承重通过就行,那时乡里没有其他什么载重物可言了。她家就住在过双河口的南向不到一里路,-个叫月亮湾的小开阔地,家境、地域优越了她的成长。那时是春季招生,我两七岁同年上大队部的昌麓小学,一直读到三年级,彼此还是老鼠见到猫一样的躲闪,一种老死不相往来的迹象。而一把油纸伞,拉近了相互的距离。   

    三年级上学期一个春雨绵绵的日子,上学的路上,我走到双河口木桥旁时,一个背书包的小姑娘站在桥中央,进也不是,退也不是,身子微微有些发抖,眼晴紧紧盯着河面,低头在哭泣,一把花开富贵的油纸伞被吹落河中,随波逐流。作为男孩子的我,瞬间明白了一切,没顾得去多想,急忙上前将她扶到河岸边,赶紧又冒着雨,攀援着河墈的石头缝隙下了河,跳到溪水中把伞捞了上来,边安慰边将伞递给了她。她接过伞,左瞧瞧,右看看,发现没有一点破损,于是放下心来,理了理湿漉漉的头发,抬头感激地朝我一笑,低声细语:“班长,谢谢,谢谢你帮我捡回了这把油纸伞。”

    “是副班长呐。是你呀?周、玥丽,学习委员还哭鼻子呀。”我又安慰了她几句, 看清是玥丽,内心却是暗自高兴。 

    “这把普通的油纸伞,难道还有秘密?”我不禁好奇地追问。说起油纸伞,我心里跟明镜似的,听我父亲说过:这一带方圆十多里,油纸伞制作风行,兴业始于宋元,盛于明清,在月亮湾周家已是祖传技艺了。

    “当然有噻。”玥丽噘着嘴,就是不肯往下说。只顾快步跟上我,朝着学校方向走去。

    自从我桥上英雄救美,老师不但表扬了我,还让我这副班长当上了班长,大概我-直学习成绩好也助了一臂之力吧。那个时候的学生,男女界限观念很重,男女生同坐,都会在课桌和条凳上用圆珠笔画上明显的分界线。自从当上班长,我与当学习委员的玥丽平时的交往也就自然多了起来,我们互相交流、解答学习上遇到的难题和重点,为班工作值日检查、收作业本等,根本就没有那么多顾忌、那么多斯文了,而像亲兄弟姊妹-般自然大方,有说有笑,更加熟稔了起来,真的几近于老林所说的两小无猜、亲密无间了。

3

    玥丽是女生中个子比较高挑的,薄薄的樱桃小嘴微微翘起,眼晴弯得像月牙儿一样,清秀的脸庞神态天真,晕红的双颊笑意写在脸上,说话的声音柔和而清纯,用红绸子扎着的小辫子如两只飞舞的彩蝶,由内而外散发着自然天真的气息,青菜嫩叶一般清新可人。犹在冬天,粉颈系上红丝巾,更是婀娜多姿、楚楚动人。少小的她,招女生羡慕,惹男生青睐。

    记得小学四年级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上课时我思想开起了小差,看到坐在前排的玥丽正襟危坐望着讲台,间或又转向课本,两只用红绸子扎起的小辫子一翘一翘的在我眼前晃来晃去,冲击着我的视觉。趁着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我轻轻捏住她头上的红绸子,用圆珠笔在上面画杠杠,画了这边画那边,画得两边发梢上红蓝相间,邻座的小林见状差点笑出声来,我赶紧斜眼瞪住他。下课后,小林还是出卖了我,致使玥丽娇嗔满面,说要向老师告状。我稍不留神,她粉拳相向,我在胸前轻轻接住,她差点贴近了我。

    “我是为你颈脖子上添花,叫锦上添花呐。”我笑着说。

    “你才'颈脖子’呐。”玥丽怼着我。

    旁观的同学看着热闹,你一言,我一语,红绸子说成了鸿雁,我因此在同学中落下了一个“鸿雁传书”的笑料。

    走过小学五年半(一期延长班)悠悠时光,经历人生懵懂少年,初谙世事。我们1977年秋升入初中,就读于过小学两公里多的石鼓公社中学,人们习惯叫作新中学。入学考试分班,我和玥丽分在两个不同的重点班。班次的不同,放学时间难以同步,使我们见面的机会大打折扣,只有来去学校途中的狭路相逢和课间的擦肩而过。而在那种思想仍封建的年代里,初中生了,反而多了几分羞涩,只有悄然注目的眼神,难得几次言语交谈的契合,沦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但在难能可贵的时空交会里,言语和神态明明流露出彼此存留于对方朦胧的好感。 

4

    读书,我们一直在勤奋努力着。初二年级几次偶然的擦肩而过,我发现玥丽消瘦了,瘦得憔悴,瘦得揪心。而她获得了年级化学竞赛第二名,化学是她的短板,如此长进,却是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却又在皇天不负有心人的情理之中。我苦闷了太久,一年多了,终于逮到了一个好机会,要好好向她祝贺一番,细细向她叮咛几句。我在聚分的桥上等,我在放学的路上寻,不是人多嘴杂,就是人影不见。我也痩了,衣带渐宽,不知是瘦因西风,还是瘦因西湖?在梦中我翻过-座座山岭,蹚过一条条河流,终于在灯火阑珊处见到了她,满肚子的话语,却激动得不知从何说起。

    “班长,已经响过午睡起床铃了,别睡了。”我的肩膀被推了一下。我迷迷糊糊,还沉浸在梦中,追逐心中的念想。我不情愿地睁开惺忪的眼睛,抬起头来,陡然发现课桌上留下了一张精美的书签。

    “是玥丽送给我的。”我喜不自禁。“人呢?”我心在念叨,手却扯得耳朵生痛,算是对自己迟钝愚笨的惩罚。哎,一次这么难得的好机会,就这样白白地错过了,有心栽花花不发呀。是这无情的时空,无情的机缘,抑制了各自的青春絮语。

    流光溢彩的年华,谁没有自己心中五彩的梦?我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初升高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县一中。玥丽的学习成绩也很优异,考入了县六中。我们心中自是欣喜,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我与玥丽分处两校,路途阻隔,音信失联。只是各自都在寒窗苦读,旨在谋求知识改变命运,而同窗共读时的快乐华年沉淀在心灵-隅,怎能说忘就忘。

    就读县一中时,只因我家庭条件差,与其他同学相比,显得相形见绌,以致思想包袱越背越重,精神负担也越来越沉。读完两年高中,父亲已近古稀,母亲已过花甲。1981年那个扎心的黑色七月,我高考名落孙山。我没有任何理由,也没有任何条件再去复读,只想外出打工赚钱来报答年迈的双亲。我带着复杂的心情,在湘潭扮红砖、搞基建,在茶陵削筷子、当挑夫,在江西垦复山林、拖木锯板……就这样打一枪换-个地方,心无归处,踌躇迷茫。

    日子像上了釉,一天天滑了过去,就如白驹过隙。我却很是怀念己逝的校园时光,尤为勾起读小学初中时忘不掉的回想。虽然有些人或事渐已远去,记忆怎能了无痕迹,曾经拥有的美好时常浮现在眼前。心里总是想这想那,总有一种怪怪的心不在焉的感觉,难道我这个高考落第生所学的知识就一无所用?我的前程在哪里?

5

    在外打工半年的我,回到乡村仍不甘心披月荷锄。1982年上学期,机缘凑我,总算谋得在家乡昌麓小学代课的机会,这可是慰我心安的第一份工作呀。心想一方面尽心教书,另一方面有的放矢发奋学习,争取通过考试当上-名真正的人民教师。想法好天真,而事实很骨感。

    离学校约300米的地方,是大队部的药店、打米厂和榨油坊,药店由汤叔叔管理,打米厂和榨油坊由玥丽的父亲周叔叔管理。周叔叔身强体壮,本是个石匠,说话干脆利索,做事精明能干,为人说一不二,是当地的“教脑壳”,乡邻都尊称他“周老大”,大队干部看中了他,把他调到这里已有好几年,待遇是工分平调。

    教课之余,我常常萌发去周老大那里走走的心思,实则心存打探玥丽去向的小九九。获知她高中毕业后也没去复读,去市先锋湘绣厂当了绣工。我因她找了一份轻松体面的工作而心安,也为一别数年无缘面见而落寞。人生如逆旅,我亦同行人。她的名字百念不厌,有如宋词婉约,芬芳着我的心情。想象中的容颜,如彩蝶轻舞,灿烂在窗棂上,希望她更近点,她却翩然离去,消失在我的远方。五年之后,她成了汤叔家的儿媳妇,我自我解嘲:费尽心机也枉然,命里无时莫强求。

    周老大几次说到我:“你很会读书,怎么不去复读呀?吃亏了呢。”“你家住的太冲了,父母年老,家境又差,住屋也冇几间好的,作田还是四里路远的调田,对象都难找咯,太可惜了呀。”若干年后,我与玥丽讲起这些辛酸往事,才知道,那是她父亲对我的同情怜悯,更是世俗眼光对我的种种偏见。

    人生之路容不下我的随想,容不下我的痴狂。当时代课工资只有三十六元钱一个月,除去六元钱的伙食费,还要自己带米,上有年迈的双亲在堂,我哪有闲钱余米去烧香拜码头呢? 一个学期结束后,我无可奈何,只得另谋他就,身在异乡作异客,重新走上打工路。虽然我只代课-学期,却一度燃起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和希望。

    1984年秋,已是改革开放第七个年头,适逢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人民政府,一级政权需要建立一级财政,因而招聘财政干部。村上的老莫书记成了我的贵人,为我及时提供了招考信息,给我指点和鼓气。我考上了财政合同制干部,进可走乡入县,退则耕织桑麻。我分配在歇马乡政府工作,我的人生道路总算基本上步入了正轨。

6

    在好奇和追忆中拾掇着遗忘与美好,时间悄悄地游走。约一个小时的车程,不知不觉已到达家乡的小镇,抬头望去,只见远山含黛。

    “那白云悠悠、高耸入云的山脉叫什么名胜?”老姜望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发出了惊喜之问。

    “那就是昌山,我与老文的家乡就在这昌山山麓,左有涓水源头,右有铜梁水库,依山傍水,享受着大自然最美的馈赠。”老林抢着答道。

    “气势多么雄伟呀,肯定有不少传奇吧?你们可不能藏着掖着哈。”老姜一语双关。

    “是的,是有许多神奇典故。”我接过话题,如数家珍。

    青山桥地处偏僻,古称十四国、十四都,如今仍流传着这古老的称谓,还被外人称为“湘潭的西藏”。迤丽的红土丘陵,耸起了巍峨峻峭、气势磅礴的昌山山脉,其主峰是南岳七十二峰之-。

    昌山主峰锦鳌峰上,有明末竹浪僧人诛茅而建的定海寺,传说竹浪曾担任过辽东总兵吴三桂的军师,吴三桂在衡阳称帝,反清兵败后,竹浪归隐,皈依了佛门。从峰下家乡山村的泉塘井青石板路直上,要转三十六道弯,才能抵达。清光绪年间,本地生长人氏,官任四川提学使、翰林院大学士赵启霖曾经为寺修葺一新,并题写联匾。赵启霖还曾缀合昌山九景应景题联:“仙女拜观音,手捧香炉,头顶三碗斋饭;太公钓锦鳌,身骑青龙,脚踏北斗七星。”

    昌山西走分支铜梁山,有晩清名臣、湘军统帅曾国藩倡修的湘军古道和稍息亭、两湘亭。有元末时汉王陈友谅之湖广参政易华,为屯兵抵抗明军,所建立的香炉、周公、牛皮、石矶、兜公五寨遗址犹在。

    如今的昌山,与铜梁水库相映成趣,开发了昌山生态旅游区,提炼引人入胜的旅游主题。春天瀑布飞流,鸟语花香;夏天避暑纳凉,清风明月;秋天层林尽染,橙黄桔绿;冬天雾淞雪挂,银装素裹。在青山间探索,在绿水中泛舟,山水交融,宛如仙境,典型的湘中山国风光。原生态的高山村落,纯自然的世外桃园,风光无限的人间仙境,洗涤心灵的一片净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觅古寻胜、休闲养性。而在昌山之巅,层峦叠嶂的群山上挺立着十一座白色的风车,那是山村发展的又一希望。投资约4.15亿元,电流44MW 的昌山风电项目,全部机组并网发电,建成后每年可为国家提供清洁电能约1.18亿度,也为休闲观光旅游新辟了一条风电旅游开发融合发展的蹊径。

    这里虽然算不上什么名山大川,却充满着令人敬畏的神奇奥秘。山上山下,自然风光旖旎迷人,人文历史厚重浓郁。在我等少年不知愁滋味的穿开裆裤孩提时代,并非童稚野趣的向往,仅只是学生放牛娃的高山牧场,与白云相拥、任清风拂面的开心乐园。而今爱在绿水青山,行得安稳,坐也陶然,游历观赏更是心旷神怡,令人遐思迩想。

7

    过了镇上的石鼓大桥,就是一条乡村主干道了,是通往昌山生态旅游区的旅游环线。沿途前行,高低错落的小山峦绿树成荫,充满希望的田野有如碧波荡漾,粉嫩清雅的荷花含苞侍放。我们陶醉了,陶醉在田园风光中,陶醉在金山银山里。约4公里行程,家乡的小学已悠然而至,离昌福桥所在地只有几百米了。

    我指着学校告诉老姜:“这就是昌麓小学,是我读书的起点,也是我工作的起点。在这里,我有过欢乐,也有过彷徨。”

    尚在感叹世事的艰辛,人生的不易,一眨眼功夫就到了昌福桥建设现场。村村通的高音喇叭正在播放着《谁不说俺家乡好》的乐曲,动人的旋律声中,村民们忙得热火朝天,正在甩开膀子使劲干。玥丽擦了一把汗,在河水里洗了洗手,爬上了河岸,笑容满面打拱手,说自己手湿手脏。

    我走近玥丽轻声告知:“这就是跟你提起过的我同事老姜,为我村修桥解难助力来了。”

    玥丽自是心存感激,赶紧招呼我们到工棚里喝凉茶水,动情地说:“这么热的天,辛苦你们了。老文老林是自己屋里人,局领导老姜到这穷乡僻壤,可是头一回吧,太谢谢啦。”

    或许是我与玥丽耳语般的交流,神色似乎透着几分亲昵,触动了老姜的好奇心。或许是老姜见玥丽落落大方,就是那种开得起玩笑的人,倐生什么歪主意了。

    老姜眯笑着对我说:“你讲是屋门口人,她讲是自己屋里人,你们倒好,不打自招,一家子不讲两家子话,一根喉咙出气哈,讲讲你们俩的默契来听听。”语气幽默诙谐,故意把“屋门口人”与“自己屋里人”说得重音一些,叫得特别响,说到“一家子”时,忽闪了一下眼晴,用狡黠的眼光看向我们。

    我听出了他的捉弄,也顺坡下驴了一句:“都是讲的家乡人呐,你莫尽是名堂玩文字游戏哈。”

    玥丽抬头看了一下我,又低下头去,两只手不自在地揉搓着,脸上泛起了红晕,有着欲语还羞的魅惑。我也有些不由自主,端起凉茶喝了一口,险些被呛着,赶快擦了擦嘴角的茶水,借机招呼大家转入正题看桥去。

    村里这条主干道是通往昌山景区的旅游环线,当来去于家乡,路不仅仅是路,更成为了城市与乡村紧密相连的纽带,成为了一道靓丽别致的风景线。得益于扶贫攻坚的政策好,昔日崎岖泥泞的泥土路,建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当初山路难行的窘迫,早巳消逝在岁月的长河里。而主干道上位于双河口处的石板桥,宽度太窄,负荷量太小,承载不了日益增长的物流和车流。为了实现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旅游和村民出行载物,村支两委决定,排除艰难,2020年初夏就立马动手就地扩基重建。这座桥通过两代人的努力,才有了如今可望成就的通达。

    我们一同详尽察看了修桥的现场,进行了相应分析,确定了如何向上汇报的基调,做到了心中有数、手中有策。然后,轻松愉快地随玥丽兄妹俩,驱车去玥丽娘家就中餐。

    (未完待续)......


END


友情链接:

阿渡:顶峰之上的那个“峭”

金霞:放马山野踏清秋

王光辉:我爱梅龙山的翠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神奇的石头民宿,隐匿在东海古老渔村
玉洁随笔詩歌油纸伞 还为媒在守候里徘徊
这把油纸伞不是断桥那一把
建国初期的《大众电影》封面欣赏
刘泉生║月形山的故事
莒南的楼和路(我与一座城) 赵德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