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纪录片草堂杜甫解说词:草堂入梦(1)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公元755年,一场浩劫席卷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大唐王朝。随着皇帝李隆基仓皇出逃,唐王朝百年辉煌已成往昔。战火到处,民不聊生,诗人杜甫也被迫加入到躲避战乱、举家逃难的行列中。在辗转华州、秦州、同谷多地之后,公元759年,时年48岁的杜甫把目光投向了成都。

唯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

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

——节选《剑门》(唐)杜甫

剑门,蜀北之屏障,入川之咽喉。公元759年冬,杜甫在前往成都途中穿行剑门关时写下了这首《剑门》。

蜀道难行,天下皆知。剑门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峻,从诗句中可见一斑。翻越了剑门关,一马平川的成都平原就在眼前,成都已经不远。此时杜甫满眼的惊喜和憧憬,他渴望寻得一处心安之地,结束已经持续数年颠沛流离的生活。

成都,作为当时全国数一数二的富庶之地,因为特殊的地理优势,躲过了战火的涂炭。这里的繁荣安定与中原的战乱血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的成都给疲惫困顿已久的杜甫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

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

曾城镇华屋,季冬树木苍。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节选《成都府》(唐)杜甫

“'曾城镇华屋,季冬树木苍’。到了冬季,就是11月份、12月份,树木都很苍翠。成都在唐朝初年就非常繁荣,从李白开始到中唐(时期),有五位诗人都说过,成都是来了你就不想走的地方,这个话不是今天才说的”——张志烈(四川省杜甫学会会长,四川大学教授)

初到成都,杜甫一家暂住在成都西郊的一处古寺里。期间,时任彭州刺史的好友高适特意差人送来粟米接济,好客的邻居们为其提供新鲜的蔬菜。加之裴冕、高适等许多至交故友都在此地为官,这让杜甫如同在波涛汹涌的汪洋中登上了可以依靠的帆船。于是杜甫决定,在成都常住下来。

公元760年春,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成都尹裴冕亲自为杜甫选择修建房屋的场地。这里是成都西郊的浣(huàn)花溪,它虽以溪为名,却以江阔水深著称。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

——节选《卜居》(唐)杜甫

一首《卜居》展现出诗人与能在如诗如画的浣花溪拥有一处居所的欣喜之情。

“'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就是记述了他的表弟王十五担心他修房子没有钱,就给他提供了第一启动资金。接下来,他的朋友萧实给他送了树苗,韦班、韦续都分别给他赠送了桃树、棉竹、大邑的瓷碗”——徐希平(四川杜甫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

如果用今天的语言来形容,杜甫建造房屋采用的是“众筹”的方式。历经三个月,在公元760年春末,房屋基本建成。高兴之余,杜甫写下《堂成》这首诗,抒发终于可以居有定所的欣慰。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堂成》(唐)杜甫

“'诛茅初一亩,广地方连延’。就是说他开辟了大概一亩地的地方,来修建他的茅屋。这个茅它称为“白茅”,就是一种野生的茅草。很可能杜甫就是就地取材,把这种茅来作为他的修建茅屋的屋顶。顾名思义,以草覆顶做的房子,他就把它叫草堂”——周维扬(成都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原馆长)

眼前这座茅屋是1997年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根据杜诗里描写的场景复建而成。竹条、黄泥、茅草,细想之下,这样的房子似乎远远称不上有多么舒适。但在连续多年四处漂零的生活之后,终于拥有了一处固定安稳的住处,杜甫一家人可以不再风餐露宿,这已经是极大的欣慰了。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江村》(唐)杜甫

《江村》描绘了一幅杜甫与妻儿在浣花溪畔休憩的场景。我们可以发现,环境乃至心境的转变,让这位之前总是眉头紧锁的诗人终于可以享受生活中的惬意和温暖。杜甫回归到了一位丈夫,一位父亲的角色中。

“杜甫应该是有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一共有五个孩子,但是长成了的只有四个。最小的一个儿子很不幸的是在安史之乱爆发的前夕,儿子夭折了。'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因此杜甫对这个最小的孩子的饿死非常伤心。但是我们发现他到了成都以后,在成都草堂,杜甫对孩子们的这种亏欠、歉疚之心缓解了”——王红(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学)

作为那个年代的一位“蓉漂”,杜甫在这里度过了人生里难得的静好岁月。他此时的心境,或许只能通过另一位位居文坛之巅的诗人的作品才能充分表达出来,那便是苏轼的“此心安处是吾乡”。

让杜甫心安的,不止是可以安家的茅屋,一次偶然发现,展现出诗人在成都的别样生活。2001年底,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在铺设地下管道时,在茅屋北侧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处唐代遗址。遗址内灶坑、排水沟等清晰可见,同时还出土了大量唐代瓷器、钱币、围棋子等文物。专家判定,这是一处唐代民居生活遗址,生活于此的人们与杜甫属于同一时代,说明与杜甫一家居住在浣花溪的还有多位邻居。

在成都草堂居住期间,杜甫写过许多描述邻里的诗句,其中《江畔独步寻花·其六》最为后人所熟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诗里的黄四娘成了杜甫最有名的邻居。

此外,还有两位形象可爱的邻居。一位是草堂北边的邻居,喜欢戴着白色头巾的王县令,他经常来看望年老多病的杜甫。

时来访老疾,步屟(xiè)到蓬蒿。

——节选《北领》(唐)杜甫

另一位是居住在草堂南边的邻居,号称“锦里先生”,喜好戴着黑色头巾。杜甫和这位“锦里先生”经常交谈到很晚,相送时也是依依惜别。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节选《南领》(唐)杜甫

杜甫在成都的生活与他的前半生可谓天壤之别。从求仕开始,他的人生之路可谓曲折坎坷。

“他24岁参加科举名落孙山,35岁再战失利。那么杜甫人生最辛苦的十年是他在长安宦游时期,他写了大量的作品,有赋、有诗,献给皇帝和权贵,希望谋求一官半职。'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这个时候的杜甫,他对大唐盛世的另外一面,对人世间的冷暖有了深切体验”——刘明华(中国杜甫研究会会长,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正因为经历了在长安十年的辛酸与失意,杜甫逐步认清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暗流涌动的种种矛盾,进而注意到下层人民的苦难。在《兵车行》中,他为民众勇敢发声,“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在《丽人行》中,他更是毫无顾忌地揭露权贵阶层的奢靡荒淫,“黄门飞鞚(kòng)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而在《前出塞》中又用“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的诗句追问战争的意义何在。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诗歌的历史。在杜诗里,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当时的局势。《春望》这首诗大家都记得吧,连日本人都家喻户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让人感觉到好像花在流眼泪,心也为之颤动”——下定雅弘(日本杜甫学会会长,冈山大学教授)

如果说在战乱之时,杜甫守护了大唐的良知,那么成都便给予了杜甫生活的安宁。在旅居草堂近四年时间里,杜甫不仅在续写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那样的动荡与凄凉,更为令人惊喜的是,他手中的笔却愈发带有发现美的光芒与张力,杜甫开启了崭新的创作阶段。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唐)杜甫

这首意境悠远、极富画面感的《绝句》,不仅流芳千古,更是小学课本中最受孩子们喜爱的诗词之一。读过此诗的人也许会问,1200多年前,杜甫真的能看到“西岭千秋雪”的景致吗?

1200多年后,每当成都雨后放晴,一群兴趣相投的摄影爱好者就会齐聚这里,他们被称作“追雪山的人”。

“其实我们有一个很大的群体,雪生爱好者。2015年到现在,我一直在拍摄成都城市跟雪山之间的一个关系”——嘉楠(摄影师)

摄影师嘉楠从2015年开始,经过无数次的等待与尝试,终于完成了这幅《雪山长卷》,得以让“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徐徐呈现。

海拔5000多米的大雪塘,6000多米的四姑娘山幺妹峰,一共94座高海拔山峰矗立在城市的西边。这幅作品第一次清晰记录了成都的地理格局,也成为这个世界级雪山城市的最佳形象展示作品之一。

“你从杜甫的《绝句》来说,窗含西雨,它是个大范围。门泊东吴,东吴也是个大范围。所以我觉得,杜甫生活在成都的时候,他所看到的山应该是整个西岭山脉”——周维扬((成都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原馆长)

公元761年春,杜甫已在成都草堂居住了一年多。在此期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结合成都春天常常在夜晚降雨的特点,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唐)杜甫

《春夜喜雨》将锦官城春天的色彩与细腻传神地融在诗歌里,这是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生长出的繁花似锦。从此,“花重锦官城”成为成都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形象。

杜甫在成都居住的四年期间留下了240多首诗篇,在他留给世人的1400多首诗中,不仅占有极大的分量,更达到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

“杜甫的诗歌的魅力在哪里?在于他那种丰富的艺术情操与惊世的才华,可以说也是杜甫给我们留下的深刻的印象。那么在成都可以说,他的笔下清新的事物,愈发地带有美的光芒和张力,这是最为难能可贵的”——吉狄马加(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著名诗人)

在众多的文化地标中,成都杜甫草堂被世人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属性。现代诗人冯至在《杜甫传》中写道,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雪山、田园,一方草堂、一座城市,杜甫与成都的相遇,交织出一曲闪耀着人格魅力、诗歌光彩、地域风情的至美旋律。如果用一句诗来形容这段旋律究竟有多美,那一定是杜甫自己的作品最为合适。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节选《赠花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们知道杜甫草堂吗,今天给大家分享杜甫草堂攻略
成都: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中国文化之所寄
南行散纪之八
【每天老照片】-1万-1680- 老照片 1960年的成都杜甫草堂
诗圣的光芒:乾元二年之后,唐代的诗人很少有超过杜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