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中方言正字

    前几天在微信群里看到一个朋友转发的一篇《陕西关中美食顺口溜》,文章编得倒是不错,但其中引用关中方言时用字却诸多舛误。这就又动了我这个喜欢咬文嚼字的人的老毛病,想在这里唠叨几句。

         记得两年前我曾写过一篇《阿房宫是没有名字的烂尾楼》的文章,副标题是《从关中方言说起》,放在我的QQ空间里,少敏同学看了以后笑称我是“老学究”,想“为秦腔正名”。我倒是觉得,我老则老矣,但“学究”二字却不敢当,“为秦腔正名”我也没有这个资格和能力。不过,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关中人,我对自己家乡的民风民俗,风物风情总有着深深地眷恋,甚至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也正因为如此,凡是看到谁在使用关中方言中用字不正确时,总有一股要出面纠正的冲动。少敏同学使用“正名”一词,大概针对的是有人认为关中方言太“俗”,土里土气,难登大雅之堂而言。在《阿房宫是没有名字的烂尾楼》一文里,我主要论述了这一问题。今天我使用“正字”一词,主要是针对的是使用关中方言时胡乱用字的问题,字不正则意不准,意不准何以“正名”?

        就以这篇《陕西关中美食顺口溜》来说,通篇仅仅用了咥、颤、粘、嘹、饦五个关中方言用字,其中就错了两个,还有一个的发音不正确。用对了的两个字分别是“咥”和“饦”,而这两个字现在都在正常使用。“咥”音die,最早见于《易·履卦》:“履虎尾,不咥人,亨”,郑玄注:“咥,啮也“是陕西关中乃至河西走廊一带的方言土音,意思是“吃”。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吃”,比如,说靓丽秀气的小姐或文弱儒雅的书生们吃饭就不能用“咥”字。吃至极致为之咥,其基本特征为老碗盛饭,狼吞虎咽,吃出气氛,吃得有气势。说到“狼吞虎咽”,我想起了我们上高中时学过一篇古文《东郭先生和狼》,其中,狼想吃东郭先生时,就用了两次“咥”字:“第问之,不问将咥汝”、“是安可咥?”,看来,狼们用词确实准确。 “饦”音tuo,乃饼也,宋人朱翌曰:“北人食面名馎饦”(《猗觉寮杂记》 )。关中人喜叠音,称“饦饦”或“饦饦馍”,据说来自西域,与穆斯林有关。

       用错了的两个字一个是“嘹”,一个是“颤”。“嫽”和“嘹”虽然都读liáo ,但嘹从口,表示声音嘹亮;嫽从女,表示女子美好,如 月出皎兮,佼人僚() 《诗经·陈风·月出》),以及“貌嫽妙以妖蛊兮,红颜晔其扬华”(东汉·傅毅《舞赋》),都是描写美女的。辞海注:“嫽,美好”,方言第二》曰: “嫽,好也。青徐海岱之间曰嫽”。杨雄是西汉时的大家,他历时27年进行实际调查,在周代记录的方言资料的基础上,写成了我国第一部对方言词汇进行比较研究的专著《方言》(全名为《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其记述应该是可信的,可见作为秦汉时期官方雅言(即普通话)的关中方言不独在关中,在甘肃、青海以及山东江苏等地都在广泛使用。秦人是很浪漫的,他们认为描写美女的肯定都是好字眼,因此便把一切好的人、事、物都称为“嫽”。并根据其程度叫做 “嫽扎咧”、“嫽的太”、 “嫽的太太”(此处“的”读如滴di,不读de

       至于“颤”,更是错得不靠谱。“羊肉泡馍咥一碗,让你知道啥叫颤”。关中方言中把舒服、好叫做chǎn。因此,关中人说到舒服或好时常用chǎn比如:“你这小日子过的chǎn的很”、“今天这一碗羊肉泡馍吃的chǎn得很”。但这个“chǎn”字究竟怎么写,我见过好几种版本:禅,谄,颤,冁。这几个字中,我倾向于用“冁”。我们确定方言用字,不能只考虑音,必须同时了解它的意。冁音chǎn 形容笑的很美好如“冁然而笑”,这同舒服、好很接近。要知道,陕西关中文化底蕴深厚,现在听起来很“土”的方言,其实是非常文雅的,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明的演替,许多已经湮灭不称了。有人说用“禅”,理由是禅有安静的意思,这个说法,尚可差强人意,但总不如“冁”更贴切。至于“谄”和“颤”则更是胡诌。“谄”含贬意,乃奉承,巴结,谄媚,谄谀的意思,和舒服、美好根本不沾边。“颤”则表示物体振动,如颤动、颤抖,难道要舒服得浑身发颤吗?

        还有“盛在碗里不会粘”这个“粘”字,字是对的,但估计许多人读音不正确。粘在这里读如“然rán”,如“咥一碗粘面,嫽的太太”,不能读成普通话里的zhannian这个“rán”字在关中方言中使用很频繁,其意思也和普通话中的解释相同,只是发音不一样。例如:当做粘连时讲,普通话读zhan,关中话仍然读rán如“这两片树叶粘(然rán)到一块了”;当做粘(nian)讲时,北京话说“黏糊糊”(黏通粘),关中话说“粘(然rán)嘛咕咚”。

    顺便再说两个这个季节正在使用的关中方言用字。一个是称呼暴雨的,关中话叫“白雨”,这里的“白”不读bai,而读作“赔péi”。有人认为“白雨”太土,主张使用“霈雨”,霈音pèi,和关中话中的“白雨”音一样调不同,另外,“霈”虽然也是形容大雨,但是乃书面用语(《现代汉语词典》中注:霈,大雨,雨多的样子,书面用语)。而“白雨”其实并不土,请看:唐 李白 《宿鰕湖诗》:“白雨映寒山,森森似银竹”; 宋 陆游 《大雨中作》诗:“贪看白雨掠地风,飘洒不知衣尽溼”,还有司马光《和复古大雨》诗:“白雨四注垂万縆,坐间斗寒衣可增”,苏轼《六月二十日望湖楼醉后书》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如此赫赫有名的大诗人、大文豪都在用“白雨”而不用“霈雨”,怎么能说土气呢?在我看来,用“白雨”来形容夏秋之季那来势凶猛的暴雨是再贴切不过的了,暴雨来时,那骤急的雨点拍打在地面上,激起一层白色的水雾,整个天空,白茫茫一片,那不正是“白雨”的气势吗?用“霈雨”多没劲呀。
    另外一个词是关于秋蝉的称呼。蝉俗称蛁蟟diāo liáo,因其鸣叫时发出“知-了 知-了”之声,人称其为“知了”。但是关中人把蝉叫作“蝭蟧”,读作zi lao蝭音,《汉典》:“蝭蟧(liáo)蝉”;蟧有两个读音:láoliáo,读liáo时通“蟟”,也是蝉的意思。可见,关中方言中读zi laoliáo的转音。现在很多人不会写甚至不认识这两个字,而使用“知了”代之,其实是不对的。    
    什么是“方言”?方者,邦也,方言就是邦言,是流行于一个地方的语言。我国数以千百计的形形色色的方言,构成了我国浩如烟海的语言文化,关中方言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关中方言博大精深,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周秦汉唐时被称为“雅言”。《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雅言即普通话,是针对方言而言的。随着政治中心的变迁,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雅言,现在的雅言基本是北京话。有人讲了普通话(雅言)就认为方言“土气”,这是错误的。国家推广普通话的目的也仅仅是推广一种交际工具,而不是要其取代方言成为唯一的语言
    不同方言的存在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它同生物多样性一样重要,文化越多的包容性越能显示出其魅力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不同的方言承载着不同地域的文化,“五更市买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明·唐寅《阊门即事》)。王蒙说:“一种语言并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文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群,是一种生活的韵味,是一种奇妙的风光,是自然风光也是人文景观 。”方言是美好的,冰心在称赞苏格兰诗人勃恩斯写的诗时曾说:“他的诗是用方言写的,富于人民性、正义感,淳朴、美丽。”(《再寄小读者》)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快速进展和普通话的大力推广,根植于乡村中的方言日渐式微,讲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少,特别是能正确使用方言用字的人更少。为了不使关中方言在我们或我们下一代人身上被遗忘而湮灭不存,我们应该把那些使用不正确的关中方言用字尽可能地纠正过来。当然,我知道这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我现在作这样的尝试,就是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热爱关中方言的人参与这一工作,不然,以任何人一己之力, 绠短汲深,恐怕都无法胜任。
    有人嘲笑我做这样的工作是自不量力。我讲一个小故事吧。有一天,昆仑山发生大火,鹦鹉遥见,入水濡羽,飞而洒之。天神看见,问道:“你虽然有心救火,但是以你小小的身上蘸着的那点水,你以为就可以扑灭这熊熊大火吗?鹦鹉回答说:“我曾经住在这个山中,现在它失火了,尽管我知道以我这点力量,根本扑灭不了山火,但我总算尽了一点力量吧。”我就是那只不自量力的鹦鹉,濡羽救火,为了挽救乡土文化,聊尽一片心吧。
                        马新民  2016.9.7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平凉方言是中国最古老的雅言
陕西方言里的古语
额滴个神啊!陕西话原来这么有文化,你都知道吗?
王 峰:长安方言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宝库
陕西方言形成原因有哪些 陕西方言特色介绍 陕西地方言概述
古代人说什么样的“普通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