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命应有的良好状态

我读《论语》(155)
 
述而篇

叶公问于孔子,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生命应有的良好状态
 
楚国大夫叶公,也就是成语故事叶公好龙的主人公,向孔子的弟子子路打听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对自己的老师特别崇拜,不敢妄下断言评价老师,就没有回答叶公的问题。孔子听说后,就教他这样回答:“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是孔子的自我评价,也是自画像,可谓精准,是孔子一生的写照。

对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解释,包括朱熹在内的许多大家都是从孔子学习悟道的角度去理解,认为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发愤学习忘记了吃饭,学有所得而乐,忘记了忧愁,这样理解不够全面。
“发愤忘食”,不仅指孔子学习的状,也是孔子做事的状态。

学习是“学而不厌”(《论语·述而》)。孔子终其一生都在学习,是终身学习的典范。他晚年喜欢《易》,他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具体孔子哪一年开始读《易》,有争论,并且分歧还比较大,但晚年读《易》这件事一些史书有记载。《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特别是《帛书·要》,把孔子喜欢《易》的情景描写得很生动形象:“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可以说孔子学《易》是书不离左右。

《易》的来源,相传是伏羲先画八个单卦,重叠成六十四卦,周文王把人的生活中可能出遇到的六十四种情况推演出来,写成了卦辞爻辞。在世俗人的眼里,《易》是一部算卦书,充满了神秘性。而孔子的眼里,《易》是一部哲学书,学《易》可以懂得天地万物变化之道,如果自己能早学几年,就不会犯大的过错,人生就会更完美。

教人是“诲人不倦”(《论语·述而》)。在教书育人方面,孔子两次说到自己“诲人不倦”,他有教无类,只要拜师在他门,从来没有不教诲的,弟子三千追随他,他随时随地地教育。

做事是“为而不厌”(《论语·述而》)。孔子说自己不敢称圣人和仁者,但是他“为而不厌”,为了政治理想,孜孜不倦地追求,明明知道难以实现,他不可为而为之。他晚年更是勤奋,删诗书,赞周易,修春秋,对春秋以前的文化进行了一次大整理,可以说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指的是孔子的心态,乐天知命而无忧。学有所悟,悟有所得,故然值得乐,而孔子之乐不只是在学道上,而是他面对人生的不同际遇,始终保持乐观的状态。

处于贫穷之中,他说自己“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吃粗茶淡饭,生活简单,他不以为苦,快乐地面对,他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在孔子看来,物资的匮乏只是不能享受安逸的生活,并不妨碍自己精神的乐观通达,精神上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处于困顿之中,孔子有理想作支撑,不觉其苦,不忘其乐。在周游列国期间,他遇到过许多的艰难险阻,多次陷入危险的境地,曾有几次差点丢掉性命,如果是一般人早就怨天尤人,觉得痛苦不堪,而他照样授徒弹琴唱歌,苦中作乐。

正是由于孔子有良好的心态,始终积极乐观,遇到挫折不是灰心丧气、一蹶不振,而是越战越勇,不以困苦为苦,学道做事不辍,忘记了忧愁,年龄一天天地老下去了,也不自觉。很多人老了后,就没有追求,只图眼前的享受,不想干事,也不干事,混吃等死,而孔子的一生过得特别充实,没有虚度光阴。

孔子的人生状态是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良好状态,也应该是世人应有的生命状态。对学习、工作都要发愤忘食,积极作为,也要有作为,人生才有意义;同时,心态要健康,乐以忘忧,能够从容淡定地面对人生不同的际遇,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乐观地应对,就没有不过去的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生最美好的状态是走在路上
《论语》智慧: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日课 | 《论语·述而》19
论语7.19
论语日课168:终身学习的人,到底和普通人有什么两样
4《论语 ·述而第七》讲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