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标准的孔子

我读《论语》(91

公冶长篇

孟武伯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高标准的孔子

孟武伯是鲁国的权臣,他向孔子打听他的三个弟子是否“仁”。孔子说,不知道。他又问了一次,非要孔子回答。孔子说,子路可以管理一个千乘大国的军政要务,具有将帅之才;冉求可以做一个千室之邑大夫的家臣,政事第一,具有行政之才公西赤锦袍玉带立于朝堂,善于迎来送往贵宾,有外交之才

孔子对他们的评价与他们三人的自我评价是一致的。在《论语·先进》中的“侍坐章”中,孔子要弟子各言其志,子路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求回答说: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回答道:“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说明孔子对弟子是非常了解的,评价也是中肯的。孔子向孟武伯介绍了三人的特长,并且说都很能干,至于他是不是到了仁的境界,无可奉告

孔子为什么只说三位弟子的才能而不说他们“仁”呢?在孔子的眼里,仁道至大,仁是人生的最高境——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随随便便就能达到的。他曾说过,“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他认为,只要心中有仁,就一定能够达到仁的境界。但是达到仁的境界并不容易。首先,达到仁的境界不是一蹴而就的,先要有求仁之心,还要不断地学习仁,实践仁,不断地提升自己,不断地向仁靠近。其次,拥有仁德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孔子最欣赏的弟子颜回才能做到“其心三月不违仁”(《论语·雍也》),也只是长时间的坚持,况且其他弟子呢?“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其他弟子只是短时间内做到仁。修行是一生的必修课,是永无止境的,要终食之间不违仁。

一个人是否仁,与地位、才干无关,与一个人的心志有关。子路、冉求、公西赤很有才华,很优秀,但是仁是终其一生的修为,是否达到仁的境界,还不能马上下结论,孔子就说不知道。这也说明,孔子对自己的弟子要求是比很高的,三个弟子提升的空间还很大,需要继续努力,不能有人一夸有才干就沾沾自喜,骄傲自满,要不断地学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5.8
论语:孟武伯问子路仁乎(5-8)
【儒】《论语·公冶长》(8)孔子弟子有仁者吗?
素说《论语》:公冶长篇(七)
《论语》不可错失的学习【5·8】【5·9 】孔子的严谨
思 | 至圣先师的孔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