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回避性人格障碍

回避性人格障碍是怎么来的——回避型人格障碍专题
  第一部分:言说
  他出生之后,他的妈妈甚至不记得他的生日,他爸爸暴打他的时候,妈妈在旁边,一般情况下,是无动于衷的……他的妈妈,很少对孩子笑,也很少拥抱孩子,我很难以想象,幼年的他,在外遭遇挫折的时候,回到家里,可以一把扑到妈妈怀里,去撒一下娇吗?那么,这个孩子的委屈,将会在哪里去得到发泄呢?
  没有人会爱我,在乎我的存在,没有人会关注我,认为我很重要。你说这就是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内心,对于现实世界的真实“假设”,我完全不能理解,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会这么想吗?这个世界上,真的会有不爱自己孩子的妈妈吗?
  第二部分:自由探寻
  这样的假设背后,是一种无比凄凉的具有现实性的假设,然而这就是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内心的假设。

  李小龙老师的一个讲座中,我记下了这么一段话,他这段话的来源,原本是关于自闭症的孩子的心理来源,但是,我觉得,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在实质上就是成长起来了的自闭症或者更广泛意义上的自闭症,他是这么说的:
  我们可以参考沙利文的这段话,他曾经说过:我们想象一下一个婴儿,他一开始哭,肚子饿的时候,
  最好的方式是,他一开始哭,妈妈就给他喂奶。
  第二种情况是,他要哭上一会儿,母亲才给孩子喂奶,这个时候,他需要承受一些挫折和焦虑,但是妈妈喂奶之后,那个挫折和焦虑还是能够被消化掉和整合掉,也不至于说是伤害到他的人格内核。
  第三种情况,孩子一直在哭,妈妈就是不给他喂奶,当然,也不一定就局限在喂奶的事情上,只是在这个事情上,包含着满足和挫折的模型,孩子总是需要,哭,妈妈持续地没有回应,然后孩子哭到一定程度上就不哭了。

  沙利文解释说,孩子一开始哭的时候,是希望妈妈能够给予他满足,这个时候他的自我对外界是充满期待的,在前两种情况下,孩子能够得到满足,自我就能够保持一个比较完整的结构,但在第三种情况下,外界对他的要求持续地没有回应的时候,为什么孩子变得不哭了,是因为那个时候,孩子本能地知道,我不能再期望什么,我再期望下去的话,我的自我就会崩解,最终会瓦解。这个崩解就好像是我爱上一个人,这个人突然说不爱我了,我们一下子就觉得这个世界崩溃了,其实不是世界崩溃了,是你内心崩溃了,所以你看到的世界是崩溃的。那个孩子为了避免这种持续的期待下去,持续的失望,沮丧到绝望,避免陷入绝望,那个最原始的自我崩溃,他会回撤。回撤就是折断对外部的期望,本能地隔断和外界的联系的冲动,他再也不去期待任何东西。

  就象一个谈恋爱失败的人,失恋以后再也不想谈恋爱了。如果他持续地隔断和外界的联系的话,他所要做的事情,就是保持自己的那个与生俱来的自我的那个最基本的内核,不至于完全的崩解。但他也不能完全去扩展,他不能再对外界能够给予自己爱和关注保存着希望,给他的教训是,只要他有希望,他就会受伤。
  在佛洛依德的概念里,有一个名词叫做婴儿神经症或者儿童神经症,这个概念的含义就是,最开始的关系模式里,我们受到的挫折,会被无意识的记忆所保存,然后应用到今后的类似的情境之中。
  回人就是这样的,如果有一个对于婴儿没有热情的妈妈,婴儿本能地知道了,这个世界,将不会有人来无条件地爱自己。
  第三种情况,孩子一直在哭,妈妈就是不给他喂奶,当然,也不一定就局限在喂奶的事情上,因为婴儿的哭声里,包含着无数的需要,比如裤子被屎尿糊着难受了,比如我无聊了,需要妈妈温柔的声音来陪伴着我,逗我玩,比如我遇到惊吓的声音,需要妈妈立刻出现来安慰我等等,最关键的,其实还不是这些需要本身的被满足,而是透过这些需要的被满足的过程里,婴儿知道了,自己是有人关注的,有人给予了情感的付出的,通俗地说就是有人在爱着我的。这样的感觉,才是一个婴儿的心理,能够健康地“存活”下来的前提。

  但是,妈妈对于婴儿所发出的这些信号是冷漠的或冷淡的,她对自己的婴儿,没有什么兴趣,她当然不至于饿死婴儿,但她总是不能在第一时间里,出现在婴儿最需要她的时候。
  妈妈为什么不能爱自己的孩子呢?因为婚姻的不幸福,因为得不到丈夫的尊重和理解,又或许是得不到婆家的爱和承认,因为经济太过于困顿,因为孩子本身就是不幸婚姻的产物,是把妈妈困在不幸婚姻里的枷锁,反过来说,因为孩子把自己羁绊在不幸的婚姻的束缚里,在母亲的潜意识里,也许还埋藏着对孩子的恨和冷漠,那么,忽略孩子的感受,忽略孩子的需要,忽略孩子的情感,是这样的母亲必然会做的一个选择。还有一种最可能的情况是,妈妈是一个回人,所以必然地在婚姻中容易受到丈夫的伤害,于是,报复孩子,成为妈妈的潜意识的选择。

  这样的母亲本身,自己人格就是不健全的,对于婴儿没有热情和笑容,也不会在怀抱着婴儿的时候,把她的爱和热情传递给孩子,这样的妈妈本身,也许就来自于一个破碎的家庭,她没有得到来自她的妈妈的爱,她也给不出健全的爱给自己的孩子。因为妈妈的内心里没有爱,她就无法传递爱。人格障碍是有很大的遗传性的,也许原因就在于这里吧。
  我们必须承认,任何婴儿的感知觉,也许是比我们成年人更为丰富的,他只是没有语言可以表达,但幼小的他就已经能够知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喜欢我,没有人爱我,没有人在乎我是她的唯一,我不是她的什么,我什么都不是,因为在她那里,我就什么都不是,我只是她被迫无奈,因为没有避孕措施而产生出来的一个生命。那么,在未来的世界上,我又能够是什么呢?她是我的来源,连我的来源都不认可和接纳喜欢我这个生命,欣赏我的独特性,我还需要在哪里去得到认可喜爱和接纳呢?那我就放弃了吧。

  一个不喜欢自己的人,怎么可能去喜欢别人呢?一个对自己都不感兴趣的人,又怎么能去对别人和这个世界感兴趣呢?这个孩子,躲在了这个世界的边缘,看着这个世界里流淌着温暖的情愫,他想要,他其实比任何人都需要,但他把自己包裹起来,远远地看着这一切。
  精神分析是没有必要回到过去的,你过去的种种,都在当下活生生地呈现着呢。
  回人没有一个朋友,他的内心已经告诉你了,他们是不需要人类世界的友谊的,他们不再能够相信任何人会对他们无条件的好,友谊的基础是彼此信任,他们早在他们的婴儿时期,就已经把对人的信任,彻底地颠覆了,第一个让他们不能信任的,就是他们那对婴儿很冷淡的母亲。
  很多人都很奇怪,那么小的婴儿时期发生的一切,怎么可能决定得了现在眼前的这个成年人的一切心理呢?

  在年龄太过幼小的婴儿那里,大脑皮质的分化能力非常的差,任何的创伤性事件的影响力,就有可能对这个孩子造成很难挽回的影响,还有,和母亲的互动方式,是在我们最开始接触这个世界之前,很多年的时间之内,反复地和这个女人产生互动之后的一个能够被模式化的东西,我们因为和母亲的互动,形成了对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人的假设和预期,因为和母亲的互动模式,我们以为所有人,都会象母亲那样来对待我。这样长期的互动之后,形成他们的一种对于世界上关于人和人相处的固定图式或者叫核心信念,或者叫他们独特的经验组织原则,名词怎么换都可以,反正这个实质,就是这么的一回事。
  母亲对婴儿是嘲讽和讥笑的,婴儿就会对别人的嘲讽和讥笑,有着难以抵御的敏感和防御;母亲对婴儿是没有热情的,婴儿对于别人不爱自己的证据,就特别地敏感;母亲是不在乎婴儿的,婴儿就觉得,满世界的人,都不会爱自己。成年人,就是成长起来的婴儿,因为他在婴儿时期,在这个点上受过创伤,他其实是停滞在这个点的那个心理年龄了,他是一个巨婴,别看他一把年纪了,他的心理,还停在他受到创伤的那个年龄,无法往前发展了。

  这就是一句话里说的那样,很多事情都已经改变,唯有心还停留在过去。这是一句带有佛教意味的话语,在这句话里,充满着我们的条件反射的泛化和神经症性的防御。我们总是因为害怕受到同样的创伤,所以我们在类似的事情上,就总是提前和过度地防御,以避免再次受伤,这样做的目的是保护自己,但在这样的防御之后,我们对这个世界里,还可能出现的完全不一样的新的经验,呈现出一种看不见的有色眼镜的风景。

436楼 回复

  
刁庆红 2014-08-24 21:52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根本创伤,一般发生在出生半年到一年。人格障碍患者的创伤,一般发生在3岁以前。神经症患者的创伤,一般发生在3岁以后。在年龄越小的孩子那里,如果遭遇到来自养育者的创伤的年龄越小,所容易罹患的精神疾病越严重,在以后,当遇到社会事件的刺激以后,曾经的创伤,就被所遭遇的社会事件激活,产生相应的精神疾病。
  同样的社会事件,在童年期没有遭遇创伤的孩子,他不一定就会罹患那样的精神疾病,而遭遇过来自母亲的创伤的孩子,心理更脆弱得多,一旦遇到应激事件,就很容易产生心理疾病。
  温尼科特提出,对于一个孩子的人格形成来说,影响力最大的,似乎不是粗暴虐待或严重剥夺,而是母亲对于幼儿需求的应答敏感性。关键的不是喂养本身,而是是否在喂养的过程中时刻传递着的爱的情绪,不是单纯地对幼儿需要的满足,而是母亲对于幼儿的独特气质所做的独特的反应。

  那么一个对孩子没有多少兴趣的母亲,怎么可能做到这一点呢?她即便是在怀抱着孩子的时候,心思也是在别处,或者是在想还有什么替别人加工的差事没做完,或许是丈夫对自己的粗暴和不体谅而产生的对丈夫的怨恨情绪,或者是婆家对自己没有爱,而使她甚至怨恨为婆家所生的这个孩子,她甚至会通过报复和虐待这个孩子,来完成对婆家的报复。她完全“看不到”眼前的孩子,眼前的孩子或许就是她的累赘,或许只是一个无奈的产物,而不是一个可爱的活生生的生命。
  幼小的婴儿,也能够从母亲那里知晓这一切,而且这样的知晓能力,远远比一个成人的敏感和正确,因为母亲对婴儿的态度,涉及到婴儿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在最年幼的婴儿那里,第一个敏感的能力,就是判断母亲对自己接纳的程度的能力,这是克莱因理论中的死亡本能的第一个时期,这个时期,母亲对婴儿的态度至关重要。

  那么,觉察到母亲对于自己的冷漠的婴儿,又会怎么样呢?因为母亲再三地错过婴儿的表情,再三地错过婴儿原本是为了表达想要这样想要那样的哭声,婴儿于是知道这个世界是冷漠的,没有人会在乎他的需要,以后成为一个神经质地抑制自己欲望的成人,他无法向对方或者配偶提出自己的需求。他无法向这个世界表达他的需要,因为他有一假设是这样的:我如果表达了,而不能得到对方的回应,那将是可怕的。他们甚至很少直接叫配偶的名字,更谈不上把自己的需要,和配偶分享。
  在温尼科特看来,成年人的爱是需要相互的利用的,双方能遵从自己的欲望的节奏和强度,而无须担心对方能否承受,正是对方承受力的坚固可靠,使得另一方与自身激情建立成分而热情的联系成为可能。

  而这样病态的婴儿成长起来的成年人,他们抑制自己的需要,仿佛一个非常清高的无欲的人。他们对于食欲和性欲的需求的水平,都比平常人更低。
  回避型人格障碍病人,是在人格结构里,缺乏本我结构的人或至少本能力比多缺乏灵活性的人。
  其实仔细地想一下,就会知道,喜欢美食的人,是一个充满了人性味的人,是一个和妈妈关系好的象征的人,喜欢美食,喜欢让自己的嘴唇的欲望得到满足的人,是在婴儿时期,一旦饿了,就能够从妈妈的乳房里吸收到爱和食物。不喜欢食物的人,是因为妈妈对他的满足里,没有爱,没有关注,食物和怠慢是联系在一起的。
  性欲,更是一种关系的象征,我要爱你,我才能够有和你的身体极度亲密的需要,如果极度亲密的需要里有毒,那么我宁可离你的身体远一点的好,我可以保护我受伤的心。对于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孩子而言,从最开初和母亲的乳房的联系上就受到伤害,他们在心理上缺乏和别人的身体共同享乐的需要。

  但是当对方真正忽略他的需要和想法的时候,他们就立刻回到婴儿时期那样绝望的时刻,他们的感情开始回撤,他们在说一句话,你看不到我的存在,那么,你也死定了,怎么个死法呢?就是和配偶翻脸,变脸或冷战,既然你否定我的意志,看不到我的存在,那你不要和我有关系,我也不想知道你的一切。在我们共同的生活中,我即将当你不存在,你的一切,我都将不再过问,
  来自正常家庭的孩子,遇到这样的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的配偶之后,就会发现,自己在婚姻中“死”了,被对方的冷漠杀死了,我说到的死都是一种象征意义上的死,在同一个屋檐下,对方不和你说话,不理睬你,当你不存在,你至少在他的心目中,是一个死去的人。当你不存在,那样的手法,犹如当年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妈妈当他不存在那样。

  一个正常家庭的孩子,和一个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婚姻,总是充满了无数的暗礁,随时都可能让他们的婚姻之船触礁。
  所以我高度怀疑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是否也等于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的人。因为他们心上有着一个巨大的创口,所以他们其实根本也不能看到别人的存在,他们看到的只是自己的伤口又被打开了,他们不敢主动地去攻击对方,但是会断绝和对方的关系,这种断绝,也是一种象征性的,因为毕竟没离婚,所以采用在婚内,长时间地不理睬对方,来达到惩罚对方的目的。
  这就是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在婚姻中经常使用的手法——冷战,他们的冷战,其实不止是用来对付爱人,也用来对付孩子,和任何不能够尊重他们意志的人,他们会收回他们平日里对家人的关爱,代之以一种极端的冷漠。

437楼 回复

  
刁庆红 2014-08-24 21:54

  53:我的妻子是一个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
  作者:刁庆红(原创文章,转载必须注明出处)
  第一部分:言说
  看了老师你的文章之后,我特意地电邮这封邮件给你,我的妻子,绝对是一个回避型人格障碍,以前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一点,只觉得她的性格很孤僻,没有一个朋友,不和任何人来往,甚至是她自己的姊妹,她们之间也很少有交流,有时我说,姊妹之间,彼此应该走动一下,去姊妹家串个门,吃个饭什么的,她都坚决反对,至于我的朋友,那是不能进我的家门的,进了,她也没什么好脸色。
  至于我们之间,不瞒你说,她似乎是一个性冷淡的人,总是在夜晚,给我一个冰冷的背影,这么多年来,为了孩子,我忍耐着,没有地方发泄我的情绪,只好约着我那些男性朋友出去喝酒,洗脚房,按摩,打麻将等等,经常打到三更半夜,才回到这个没有温暖和热情的家。

  年轻时候的我,我也许是贪玩了一点,没有更多地顾及到她的需要,也没有更多地参与到带孩子的事务中去,这成为她对我最大的不满的地方。只是我很奇怪的一点是,她的不满,几乎不通过言语来表达,而是直接地通过不理睬我,拒绝和我同房来表达,她的不理睬,哪里是一般性的惩罚啊,一旦冷战起来,那简直是一个可怕啊,半个月,一个月,我真的受够了,我简直不知道,这就是心理疾病中的回避型人格障碍,今天,我从老师你的文章中知道了,死也瞑目了啊,回想自己这么多年来受的憋屈气,总算是有一个名字可以来命名我的婚姻的悲剧了,要不然,我一直在想,是我出了问题,还是她出了问题,想破脑袋,都不能明白,为什么,别人的家里和和睦睦,我的家里,拔凉拔凉的……

  写到这里,男儿有泪不轻弹的我,已经是满脸泪痕,……
  这个不幸的家里,孩子也成为我们婚姻关系的牺牲品,正在读高中的孩子,已经根本不想去上学,沉迷于网络游戏……
  老师,我允许你把我的电邮发出来,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对人格障碍有更多的关注和探讨,以及治疗。
  第二部分:自由探寻
  当你有某种需要,而那个人“竟然”完全不能察觉的时候,你会怎么反应?
  第一种:直接告诉他我的需要。
  第二种:生气的做法。你觉得他应该是我肚子里的蛔虫,怎么能够这样地不能理解我的心思。他主动地觉察出自己的心思,与他被动地经由自己的提醒,才能理解自己的心思,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层次的理解啊。如果换算成爱的话,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爱啊。我多么希望他就是我肚子里的蛔虫啊,我的心思他都能够了解,然后按照我想象的那样去行动。一旦他不能觉察出我的需要,我就会有一种被忽视乃至被漠视的感觉,然后就产生自恋受伤,以及一种莫可名状的暴怒。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孩子,和很多人格障碍的人,都是采取的第二种的方式,来和人“沟通”,其实,这也是一种沟通,只是是一种太强烈的“沟通”。
  暴怒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发泄。另一种是被动攻击,也就是,坚决不再理会对方,暂时地让关系休克一下,如果感觉被他漠视的程度深一点,我可以做得再狠一点,很长时间都不去理会他。当我这么做的时候,其实我自己的日子也不好过,但我在这样的对他的惩罚中,和对自己的惩罚中,感觉到一种莫名的痛快,我也许能够回忆起,当年的爸爸就是这样对待妈妈的,或者当年的妈妈就是这样对待爸爸的,当我这么做的时候,我在心理上,和爸爸(或妈妈)的距离特别的近,我又能够和他们产生某种精神和情感的连接。这就是无意识的认同,当我们认同父母的某一个部分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活得特别的踏实和安稳,哪怕那个部分的一个非常糟糕的部分,但对年幼的孩子来说,认同父母,是生存下来的一个很有必要的策略,父母总是喜欢和自己比较相像的孩子。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孩子,一般都有一个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妈妈,或者爸爸。
  那个被忽视和被漠视的孩子,能够产生那么大的愤怒,最根本的原因,是当年的妈妈或爸爸没有“看见”自己的存在,总是用她的意志来代替自己内心的意志,无数次的被忽略和被否定的经历,我的内心,早已经对有可能对我的意志看不到的人的一种神经症性的愤怒,那时的我还幼小,我不能也无法对爸妈发泄,今天,好吧,你来撞在我的枪口上,受死吧你。
  不论是婚姻还是恋爱,如果你遇到的是一个在他很小的时候,不能被他的父母理解和满足情感需要的一个孩子,你今后的人生之路,都可能是在和一个施虐狂在一起生活,直到你无法忍耐的那一天,或者你就是一个受虐狂。或者你的神经系统足够的强大。

  儿童期的基本经历,内心冲突,精神创伤,是成人身心疾病,神经症乃至精神病的病因。这是精神分析临床的最基本的一个理论。

438楼 回复

  
刁庆红 2014-08-24 21:54

  回避性人格障碍患者,也不是完全就没有机会获得一段还过得去的婚姻,有时候,爱人就是她最好的心理治疗师,只是,你要能够明白到回人的心理,其实,和他们相处,照样可以是不错的。
  回人一般心思细腻,敏感,但回人还不同于其他的人格障碍,回人和人是有沟通的,有交流的,不象某几种类型的人格障碍,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耳朵都是封闭了的,根本不能听得进去别人的话,回人在这点上,会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他们听得进你的意思和表达,甚至是过分地听得进,他们会很关注你的需要,犹如关注他们自己的需要一般。
  但是,回人最致命的地方在于,他们更多的关注的是别人的话语或者行为里,轻视他们,忽视他们,忽略他们的存在和意志的地方,这是回人的致命创伤,但这个创伤不是发生在此时此地的,而是发生在彼时彼地的。

  回人的主要抚养者,通常是妈妈,(注意,我这里要强调一点,在精神分析的世界里,我们说的妈妈,主要用于指代抚养者,有时是实际的爸爸,但当爸爸代替了妈妈的角色的时候,我们依然称为妈妈,是一种象征意义上的“妈妈”,所以,不能太过拘泥于我们说妈妈的时候,实际上是妈妈还是爸爸。)回人的妈妈,一般是一个对孩子没有太多热情与笑脸的妈妈,这样的妈妈,她自己也是来自一个对自己没有爱的妈妈,所以,她心里没有爱,也就很难付出爱。爱是一个孩子生命里最重要的成长资源,有了爱的孩子,会对这个世界回报爱,他有能力付出爱,并且知道什么是爱。没有得到爱的孩子,他终生都渴望得到爱,但他对爱的定义,带有畸形的痕迹。
  其实,人格障碍里,没有什么是必然的形成因素,因为每个家庭不一样,每个孩子的易感性也不一样,我们在这里探讨的,也只是大多数的情况下的一般成因。

  也许有些得到妈妈很多爱的孩子,照样是回人,因为在孩子的无意识中,妈妈的爱有毒,妈妈的爱里,还伴随着严重的控制和焦虑,孩子说不出来,但能够感觉得到。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回人的童年里,受到过妈妈的严重的忽略和怠慢是肯定的,爸爸或妈妈,不断地,反复地用自己的意志来代替或强奸孩子的意志,他们听不见孩子说话的意思,他们不想理会孩子的意思,他们认为自己的意志就是完全正确,唯一正确的意志。所以我高度怀疑,我们这样一个家长制盛行的国度里,回人的数量,是何其的多。
  所以,长大以后的回人,对于别人对他的意志的忽略与怠慢,就缺乏了应对的弹性和灵活性,他只对这一点敏感,别人要是轻侮他,轻慢他,不在意他试图表达和传达的意思,他心里马上就心如死灰,仿佛又回到被妈妈否定个人意志的那一刻的悲凉,无奈和无助,他心就已经“死”去,他自己死了,那惹他的人也就死定了,怎么个死法,那就是,他坚决不会再不理睬你,当你不存在,犹如当年的妈妈当他不存在一样的惩罚手段。在他的无意识里,他也是要以这样的方式,来让你知道,婴幼儿时期的他,曾经怎么经受同样的对待。

  任何人格障碍,实际上,看似一大把年纪的人,却仍然活在他受到创伤的那个年纪,看似多大的人了,但他们的敏感区域的心智化程度,仍然停留在2岁,3岁,甚至1岁。
  和回人相处,多理解他的要求和沉默背后试图传达的意思,你多敏感一点,说话不要大大咧咧的,回人会给你很好的回报的,因为回人是非常心思细腻的人,可能自己小时候受过伤,一般他们不会主动地去给别人伤害,他们渴望得到爱,得到尊重,得到自我价值感,我们知道他们需要什么,作为爱人,多给他们一点,少较劲一点,婚姻也是可以过得很舒服的。
  其实,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可逾越的那个创伤点,每个人都可能是某种形式的人格障碍,只是目前的人格障碍的名称,还不足以多到可以形容我们每个人的病理心理而已,我们尽量地去理解身边的人,给他们一个安稳的情感生活,就是我们的功德了。

  在弗洛伊德的时代,神经症是心理病理的主流,而在我们这个时代,人格障碍已经是心理病理的主流,什么是人格障碍,人格障碍就是无数种神经症的更加严重和固定化之后的结果。
  不管什么精神疾病,从最严重的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到神经症,都是人的自我价值感出了严重的问题之后的结果,这个自我价值感如果是有一个值的话,满分100分,当低于10分的时候,就是精神分裂症,人会体验到严重的被抛弃的恐慌,当低于20分的时候,就是人格障碍,人会体验到被抛弃,被贬斥,不被需要不被尊重的恐慌,当低于30分的时候,就是神经症……
  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尽量给别人多一点的自我价值感吧,虽然这个名称叫自我价值感,但它是在人际互动里体验到的。付出爱,关心,尊重,“看见”,肯定,欣赏,就是在给别人自我价值感。不管是家长还是爱人,你不要去反着来噻。

  你不要把心理疾病看得好神秘,有好多的品种,说到底,人的心理疾病的性质都差不多,我们需要一个还过得去的心理的生存环境,我们需要稳定健全的人际关系,我们需要维持一个在人际关系中基本正常的自我价值感,这个自我价值感,就是我们认为我们能够获得多大程度的稳定的人际关系而建构的。所以,你去争论什么才是真正的内驱力,有什么意思吗?自我价值感影响着人际关系,关系决定了人的情绪和情感,就这么简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 各种人格障碍分析
边缘型人格形成的五大关键因素
精神分析:童年经历与婚姻关系
爱孩子,从爱自己做起
儿童心理健康成长需要什么样的父母?
壹心理测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