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8個針灸、磁療常用穴位

人體各穴位的位置,在坊間一般的針灸書籍中均有詳述,但宜再參考中醫銅人的穴位為佳;若尚有出入,則以痛為俞。所有穴位,除有毛髮處無法貼磁鐵外,均可使用磁療替代。此法可供一般大眾平日運用,若有疑問,可與本人討論。

1.面口合谷收(手陽明大腸經)
多用於治療頭痛(可合併列缺使用),或治療牙痛(可合併陽陵泉使用)。開四關為雙合谷與雙太衝,此法多用於多種器官疾病;症狀甚多者,開完四關後,較輕微的症狀即可解除,其餘較嚴重的疾病,再以其他適當療法或再取適當的穴道醫治。合谷易導致流產,故此穴孕婦禁針,但合谷可合併三陰交作為引產之用。合谷透後谿,中間經過勞宮穴,可治心臟與情緒疾病(因勞宮為手厥經心包經,後谿為手太陰小腸經)。

2.
頭項尋列缺(手太陰肺經)
列缺取穴不易,若取穴準確,則頭痛立取,詩云:「偏正頭痛尋列缺」,亦即含頸部的疼痛,列缺均可取。列缺取穴,在兩手橈骨上往後,以大拇指指端找,有一微小橫式裂縫處即是。
此穴以四十五度取針最佳,入針兩分即可。列缺為任脈主控穴,後谿為督脈主控穴。

3.
腰背委中求(足太陽膀胱經)
腰痛甚為複雜,大致可分為兩側及正中央脊椎處。一般而言,肌肉扭傷造成的疼痛,以委中合併陽陵泉效果最佳,若為婦科腎臟疾病引起,則需合併三陰交使用為佳;但若為下腰正中央脊椎處疼痛,則加用人中穴。此穴與曲澤為相對應穴,故胸悶、腰背痛,若為水火不濟之症,相互輪用,可達奇效。



4.
肚腹三里留(足陽明胃經)
胃痛足三里最有效,但需先區別是否真為胃痛或心絞痛的轉移。若為心絞痛的轉移,則合併內關穴;即便是大腸痛也可以合併合谷穴,下腹痛則合併三陰交。

5.
內關心胸胃(手厥陰心包經)
內關確為大穴,但以針直下太為刺激。因此穴位為手臂正中神經,所以在臨床上我多以磁療及醫學芳療取代。我通常將磁石以負極貼在內關穴上,或以精油塗抹在患者心包經與心經上,用以治療胸痛、胸悶。若患者久咳不癒,則合併合谷、魚際穴,胃痛則合併足三里或公孫穴。

6.
支溝
肋痛(手少陽三焦經)
兩側肋骨痛為西醫難以治療的病症,西醫大都以(NSAID)止痛劑來治療,或合併使用MB12,但患者經常感到副作用大,且肝腎容易造成傷害;往往肋痛尚未完全改善,胃潰瘍與胃出血卻已出現。此時三陽絡與支溝穴同等重要,甚而更佳;若合併陽陵泉使用,效果最好。

7.
婦科三陰交(足太陰脾經)
此穴為婦科大穴,一切婦科疾病及各型頭痛均可取此穴,但孕婦禁針。取穴原則為在小腿脛骨後緣、內腳踝上三寸,以痛為俞。婦科、腎臟及膀胱疾病,均可合併使用。

8.
安胎公孫求(足太陰脾經)
懷孕者先下此穴,孕婦使用,皆大歡喜,為婦科安胎大穴。合併三陰交使用治療多種婦科疾病,效果更佳;治療白帶則以公孫加用三陰交與太衝穴,但取穴必為右側。

9.
筋會陽陵泉(足太陽膽經)
本穴對一切外傷、手術後傷口的止痛消腫均有奇效,本穴尚可治療暈眩症,特別是西醫所謂Vertigo
──梅尼爾氏症。此穴可用於牙齒矯正綁牙線後牙痛無法進食者,下針陽陵泉後,連牛排均可食,屢試不爽!拔阻生齒,則合用合谷穴。膝蓋痛,多用陰、陽陵泉再加委中穴。

10.
阿是不可缺
即以痛為俞,身上的痛點均是阿是穴。不同的人穴位或有些許差異,因此穴道附近的痛點,即為該人準確之穴位。

11.
人中穴(督脈)
此乃急救之大穴,特別用於督脈、下腰背脊椎骨正中央的疼痛,例如無痛分娩與腰椎麻醉後遺症之疼痛。前述兩種疼痛均為西醫難治之症,但下針人中立解,一般而言,三~五次痊癒。

12.
膻中穴(任脈)
為八會穴之一,氣會膻中,主要治療對稱性疼痛如:雙肩、雙膝、雙手腕…等,均有奇效。

13.
魚際穴(手太陰肺經)
可用於治療一切咳嗽、氣喘,合併使用合谷、內關穴更佳。

14.
太衝穴(足厥陰肝經)
可治療嘴苦、嘴乾、嘴臭,可讓眼睛明亮。

15.
陽谷穴(手太陽小腸經)
腰連腿痛,腕骨升,陽谷更佳,與天宗合用最佳。書中多言取對側,臨床上取穴仍以痛側為佳。

16.
天宗穴(手太陽小腸經)
肩、髖關節疼痛有奇效,與陽谷穴為兄弟穴,常合併使用。ㄧ般髖關節疼痛、下背痛、坐骨神經痛多取用環跳穴,但臨床上因天宗穴位易取、得氣容易,故常以天宗穴取代。

17.
曲池穴 (手陽明大腸經)
為皮膚大穴,淺刺治一切皮膚病,深刺治膝關節痛(同側為佳)。

18.
陰陵泉(足太陰脾經)
合併陽陵泉、委中穴,為治膝關節疼痛之套穴。

19.
腰腿穴(經外奇穴)
治療腰背扭傷,合併委中、陽陵泉更佳。

20.
落枕穴(經外奇穴)
治療頸部扭傷、扭痛,合併陽陵泉更佳。

21.
魚際前後半寸、掌骨內側黑白肉際
此兩點下針,可避免拔阻生齒後的腫痛,可為牙科醫師參考使用。怕針之患者可用磁療,以1000高斯以上為佳,若合併陽陵泉,效果更好。

22.
上半身臟腑病套穴(以橫隔膜為界)
魚際、合谷、內關三穴併用。

23.
下半身臟腑病套穴(以橫隔膜為界)
三陰交、公孫、太衝三穴併用。

24.
風池、風府穴
為外感風寒(感冒)之要穴,但入針太深易傷及腦幹而致命。穴位處頭髮多,不易以磁療取代,故採醫學芳療法,以入腎經、肺經之精油按摩穴位,最為有效,亦較針炙安全。

25.
顏面神經麻痹套穴
ㄧ頰車透地倉,二顴膠往睛明方向斜刺,三由攢竹上方一吋刺向攢竹,四在眼尾平行第三針斜刺,五合谷與六陽陵泉穴。

26.
後溪(手太陽小腸經)
後溪為督脈主控穴,與列缺相對應。因此任脈所經位置有問題取列缺穴,督脈所經位置有問題取後溪與人中穴。

27.
頭痛套穴:古書取穴
前額痛:取足三里穴(足陽明胃經)。
側頭痛:取陽陵泉(足少陽膽經)。
後頭痛:取委中穴(足太陽膀胱經)。
頂上頭痛:取太衝穴(足厥陰肝經)。

28.
八會穴
八會穴是指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等八個聚會穴。在臨床應用時,凡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的病變,都可取其所聚會的俞穴進行治療,如:「氣會」膻中穴,「血會」膈俞穴,「骨會」大抒穴,「筋會」陽陵泉穴,「髓會」絕骨穴(即懸鐘穴),「脈會」太淵穴,「臟會」章門穴,「腑會」太倉穴(即中脘穴)。

<註釋>
1.
合谷: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第二掌骨橈側緣的中點處。
2.
太衝:足背,第一、二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中。
3.
三陰交:內踝高點直上3寸,脛骨內側面後緣。
4.
後谿:握拳,第五指掌關節後尺側,橫紋頭赤白肉際。
5.
勞宮:在手掌第二、三掌骨之間,握拳,中指尖下是穴。
6.
列缺: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
7.
列缺:膕橫紋中央。
8.
陽陵泉: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
9.
人中:在人中溝的上1/3與中1/3交界處。
10.
足三里:犢鼻穴下3寸,脛骨前脊外一橫指。
11.
內關: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12.
魚際:第一掌骨掌側中點,赤白肉際處。
13.
公孫:第一蹠骨基底部的前下緣,赤白肉際。
14.
支溝:腕背橫紋上2寸,橈骨與尺骨之間。
15.
三陽絡:支溝穴上1寸,橈骨與尺骨之間。
16.
膻中:前正中線,平兩四肋間隙。
17.
陽谷:腕背橫紋尺側端,尺骨莖突前凹陷中。
18.
天宗:肩胛骨崗下窩的中央。
19.
環跳:股骨大轉子高點與胝管裂孔連線的外1/3與內2/3交界處。
20.
曲池:屈肘,成直角,當肘橫紋外端與肱骨升上顆連線的中點。
21.
陰陵泉:脛骨內側踝下緣凹陷中。
22.
腰腿:握拳,第二、三指之間及第三、四指之間,掌指關節前凹陷中。
23.
落枕:位於手背側,第二、三掌骨間,指掌關節後約0.5寸處。
24.
風池: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之間凹陷中,平風府穴處。
25.
風府:後發際正中直上1寸。
26.
頰車:在下頜角前上方約一橫指凹陷中,咬肌附著部。咀嚼時咬肌腱起最高點處。
27.
地倉:口角旁0.4寸。直膫穴直下取之。
28.
顴膠:目外貲直下,觀骨下緣凹陷中。
29.
睛明:目內眥旁0.1寸。
30.
攢竹:眉毛內側凹陷中。
31.
大抒: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32.
絕骨:外踝高點上3寸,腓骨後緣。
33.
太淵:掌側腕橫紋上,橈動脈橈側凹陷中。
34.
章門:第十一肋端。
35.
中脘:臍上4寸。

引用:http://www.drchelation.com.tw/content/view/138/65/lang,traditional_chinese/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灵穴独针
指压穴位治闪腰
三大止痛穴
这才叫神医,几秒钟治好腰椎病颈椎病,值得推广
人体穴位图
中國大陸朱振華‧《手針新療法》 命門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