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湖南省博物馆 楚文化大展 三
舞人动物纹锦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长71.8、宽52.1厘米
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高贵华丽的衣料。三色锦。经线有深黄、深红、棕三色,纬线为棕色。其纹样是由纬向排列的上下七组不同的小图案组成,横贯全幅。每组小图案分别以波折纹相隔,波折纹内填以龙纹和几何纹。小图案以对称的舞人动物纹为主题,舞姿翩翩的人物、长尾曳地的峨冠凤鸟,以及姿态各异的龙纹、麒麟,加之深红、深黄、棕三种温暖的色调,显得意趣盎然,构成一幅欢快明朗的画面,反映出楚人乐观的精神面貌和对自由境界的追求。明显有别于中原严肃、庄重的艺术情调。
其中长袖飘拂的舞人纹样,表现的或许是楚地的巫舞活动,巫师通过歌舞与鬼神沟通,而龙凤为通天灵物。这种锦主要用作面料和一些衣物的边缘部,是迄今见到的战国时期图案最复杂、花纹单位最大的一种锦,需要复杂的提花装置和熟练的技艺才能织成,无论织造技术还是色彩图案,都堪称战国时期织锦的典范。
对龙对凤纹锦 战国
长21厘米,宽12.5厘米
1957年长沙左家塘44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塔形纹锦 战国
长84厘米,宽25厘米
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小菱形纹锦 战国
长21.5厘米,宽21厘米
1957年长沙左家塘44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透雕漆木禁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通高52、面长宽均55、底座长宽均41.8厘米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先秦时,壶主要用来盛酒,禁用来承放壶等酒器,勺则用来自壶中挹(yì)取酒水,三者组合又可在祭祀活动中充当成套礼器。承酒具之所以被称为“禁”,是因为周人鉴于夏商末君嗜酒亡国的教训,发布了中国最早的禁酒令,规定国人只在祭祀时方能饮酒。因而“酒禁”之名实则告诫国人要“以酒为戒”,这与现代香烟盒上所印“吸烟有害健康”的提示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代举行祭祀礼仪时,多用双壶双酒,并附二勺。尊者处尊位,以禁承两壶置显处,一酒一玄酒(从河或井中取出的新水);卑者处卑位,置两壶皆有酒。玄酒虽不能饮用,但须置于尊位,以示不忘古。故而史籍中有“尊于宾席之东,两壶斯禁”的记载。楚墓中随葬的壶、禁多为青铜器,这件透雕漆木禁为罕见的艺术珍品。它由整块厚木雕成,禁面阴刻云纹加朱绘,四角浮雕龙纹,四腿雕成兽形,可见楚人对禁的制作非常重视和考究。楚墓中常见成双成对的壶置于禁上,这正是当时双壶双酒礼制的最好注脚,说明楚人在礼仪活动中遵从周制。
彩绘神鸟漆豆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通高25.5、盘径18.2、柄径3.5厘米
1975年湖北江陵雨台山427号墓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这是一件巧夺天工的盛食器。带盖的深盘和喇叭形把手分别由鸟身、鸟足雕刻接榫(sǔn)而成,如神鸟正在小憩。神鸟盘颈侧视、双翅收合、蜷足翘尾,形象生动逼真。其头、身、翅、脚和尾为精细的半浮雕,身上满绘金灿灿的羽毛,鸟尾两侧绘有气宇轩昂的回首立凤。洗练别致的造型辅以色彩斑斓的彩绘,使之成为仿生造型器物中的艺术精品。此器旧称鸳鸯豆,但据文献记载这类神鸟应称为“鹥(yì)”,其身有五彩,而文如凤,为楚人祭祀时与神灵沟通的一种神鸟。
彩绘龙凤纹漆豆 战国
通高19.7厘米。盘口径13.2-15.4厘米,底径11.8-12.4厘米
2002年湖北枣阳九连墩1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彩绘带立板凹形板足漆案 战国
通高89.8厘米,面长91.2厘米,宽38厘米
2002年湖北枣阳九连墩2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彩绘龙凤纹木雕漆豆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高24.3、口长径20.8、宽18厘米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豆为先秦时期盛放腌菜和肉酱等调味品的器皿。此豆由盖和身两部分组成,盖、盘、耳、柄、座均为雕刻而成。盖顶中心浮雕相互盘绕的龙纹装饰,两耳则浮雕成龙形兽面形象,纹饰刻画细致入微。在彩绘云纹和变形凤纹的共同映衬下,盖顶盘错的龙身宛如游走于云鸟之间,形象若隐若现、呼之欲出。战国早期漆木器多以仿青铜礼器的风格出现,这件漆木豆即是如此。就其胎骨与造型的精美程度而言,堪称战国早期的漆工艺佳作。
彩绘云鸟纹漆簋 战国
通高27.4厘米
2002年湖北枣阳九连墩2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彩绘漆壶 战国
通高79.2厘米
2002年湖北枣阳九连墩2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错金银龙首漆杖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通长155.2厘米
1986年湖北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手杖是年老体弱者借以站立或行走的工具。在先秦史籍中,君主按年龄高下赐给老人“齿杖”,它是古代一种尊老的礼制。古文献还有丧葬中使用“丧杖”和军旅仪卫中使用“兵杖”的记载。此外,还可见一类杖称“爵杖”,是等级、地位和权势的标尺。
这件手杖以龙为首、以凤为鐏(zūn),虽在地底埋藏了两千多年,出土时依然色泽光亮、纹饰华美。整杖由铜质首、鐏和髹漆积竹木柲(bì)三部分构成,杖首横卧一龙,吐舌为握,饰错金银的卷云纹等。杖末端金属套的鐏部铸凤鸟形。整器龙凤呈祥、气势轩昂。由于墓主生前执掌“司法”,官居“左尹”,位在“大夫”,故而此杖应是一根象征其身份和等级的“爵杖”。
双耳金杯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高10.65、底径6.3厘米,重789.93克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双耳金杯出于曾侯乙墓主棺下,有盖,出土时盖已打开,置于杯旁。杯腹上部有两个略不对称的环形耳。盖呈圆拱形,盖边有三个等距的衔扣,可卡在杯内。此杯应是曾侯乙生前豪华的饮食用器或招待宾客宴饮的酒器。它以造型见长,通体无任何纹饰,打磨光润,给人敦厚庄重之感。虽已深埋2400余年,出土时仍光可鉴人,金质灿烂,可见冶炼工艺之高超。其造型与楚国青铜酒杯相同,但装饰却与当时占主流的雕刻繁缛之风迥异,或许预示一种新的审美趣味的出现。然其造型的素朴简约与材质的美感相得益彰。
彩绘圆涡纹漆案 战国
通高10厘米,长125厘米,宽51厘米
1975年湖南湘乡牛形山1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彩绘酒具盒一组 战国
高19.6厘米,长71.5厘米,宽25.6厘米
1986年湖北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彩绘猪形漆盒 战国
高20厘米,长43厘米,宽15厘米
1986年湖北江陵雨台山56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彩绘龙凤纹漆几面 战国
1975年湖南湘乡牛形山楚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彩绘勾连云纹漆圆耳杯 战国
长18。1厘米,宽10.8厘米
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彩绘龙凤纹漆案 战国
长115厘米,宽56.5厘米
1993年湖北江陵范家坡2号墓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彩绘狩猎纹漆樽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高12.5、口径11.2、底径11.4厘米
1952年长沙颜家岭乙35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这种筒状造型、一侧置鋬的三足器物,过去学术界一直称之为“奁(lián)”或“卮(zhī)”。直至一件自带“酒樽”铭文的类似器物出土,人们才得知其真实的器名与用途。樽为古代盛酒之器,漆樽在楚墓当中尤为多见。此樽在褐色漆地上朱绘三道变形凤鸟纹,并将整体纹饰分隔成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分主要反映猎人勇斗野牛的情景:前一人持长戟刺向野牛,后一人作引弓待发状,牛则低首扬角、殊死抵御。下部分则绘有老者牵狗、猎犬追鹿、凤鸟飞奔和两鹤啄食等四组图案。此器物象纷然却繁而不乱,无论人物还是鸟兽均排列井然、有如剪影,纹饰构图生动活泼、故事情节紧张激烈,给人以一种惊心动魄的视觉冲击效果。
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漆器制作出现了卷木胎新工艺,即用薄木板卷成筒形,在衔接处用漆液黏合、木钉卯接,再装上把手,粘接厚木胎底,既轻巧又牢固。该樽采用此法制作而成,反映了楚国制漆技术的高超水平。狩猎纹最早出现于春秋晚期铜器上,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南方楚地十分罕见。
彩绘木雕漆兽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通高17.9、长39.95、宽16.8厘米
2002年湖北枣阳九连墩2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这是我国最早的一件根雕艺术珍品。整器利用树根的天然形态雕成瑞兽游走的神态,表现手法可谓出神入化。整器头部为微微上扬、嘴部略张的蛇首状,三条长腿则被雕刻成遒劲有力的兽蹄状。最为奇妙的是,其三足关节和右侧躯干上均雕有清晰的瑞兽图案。瑞兽双眼圆睁、两角后收,似龙似虎、生机勃勃。这件根雕作品集多种动物原型为一体,奇异大胆的组合手法无形中强化了一种超现实的玄幻意味,由此引起的审美惊奇无疑是令人难以表达的。此类器物常见于楚墓当中,最初人们认为它是用来趋吉辟邪的丧葬用器。近来有学者考证它是一种供人席地而坐时伏肘倚靠的凭几。这件根雕瑞兽堪称一件融观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艺术杰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凤舞九天
湖北省博物馆之见
走近湖北省博物馆新展 文物“开口”讲述楚国八百年
与顶级国宝同行 · 湖北省博物馆特篇
首都博物馆之楚文化展--凤舞九天
【每日一帖】战国早期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竹简 朱书 湖北省博物馆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