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帝王陵墓巡礼系列之消失的皇陵(下)
中国帝王陵墓巡礼系列之消失的皇陵(下)- 东汉帝陵南兆域陵墓考
在去年的一篇帖子中,笔者考证了东汉帝王陵的北兆域,即邙山陵区的五陵,汉光武帝原陵,汉恭帝安陵,汉顺帝宪陵,汉冲帝怀陵,以及汉灵帝文陵的大概位置,和陵墓区划。三月,笔者再次去了洛阳,在重新考查了洛阳北邙山东汉帝陵区的同时,也对在考古界争议颇多,且近年来颇有发现的东汉帝王陵南兆域,做了一定的考察工作,总结于此,见解尚不成熟,欢迎批评指正。在此感激不禁。
东汉帝王陵墓从东汉第二代皇帝汉明帝刘庄开始,就分成了南北两大陵区,北陵区位于黄河以南的邙山之上,也就是今天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送庄镇,三十里铺,刘家井,东山头,护庄一带。这里分布了五座东汉帝陵。而另一个陵区,在考古界和学术界一直存在重大的争议,也就是所谓的洛河以南的南陵区,这里分布了汉明帝刘庄显节陵,汉章帝刘炟敬陵,汉和帝刘肇慎陵,汉殇帝刘隆康陵,汉质帝刘瓒静陵,以及汉桓帝刘志宣陵。但是这六座皇陵,和这个陵区,至迟在清朝就已经失考,乾隆朝洛阳县令龚松林,在考证东汉帝陵位置的时候,索性把东汉十一座皇陵,全部认定在邙山之上,所以今天在邙山不少的坟墓前,都可以看到龚松林老前辈立的东汉帝陵碑,只可惜基本都是谬误的。
那么东汉帝陵南兆域究竟在哪里呢?根据《帝王世纪》和《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永平十四年,为自己选定了陵墓的位置。“帝初作寿陵,制令流水而已,石椁广一丈二尺,长二丈五尺,无得起坟(《东观记》曰:“陵东北作庑,长三丈五步出外为小厨,裁足祠祀。”)。万年之後,扫地而祭”,陵墓的位置,“:“故富寿亭也,西北去雒阳三十七里。”这一记载表明,汉明帝选择陵墓位置的初衷,和他父亲汉光武帝是一样的,第一是薄葬,第二是葬于大河附近,既然父亲选择了黄河之南,那汉明帝就选择了洛河之南。其后五代天子,均把陵墓选择在此附近,和汉明帝陵距离不过数里远罢了。
那么,这个富寿亭在哪里呢?查遍历史文献,这个地名早已失考,不过从汉光武帝葬于临平亭南可以类推得知,富寿亭就是洛河之南的一个地方。因为《帝王世纪》一书,成书于西晋,所以这里的里就是晋里。从汉魏洛阳城的南门,青阳门为圆心画弧,晋37里所在的位置,大致在今河南省偃师市高龙镇高崖村,火神凹村,白草坡村一代,这与之前学者所大致认定的,东汉帝陵南区位于今洛河之南翟镇,岳滩一带的论述有一定出入,但是大体范围不差。
2009年和2010年,河南省考古队在这一地区的考古中,有了重大发现,分别在白草坡村发现了一个封土已平,但是陵园,建筑遗址可见的东汉帝陵陵园,墓葬规模和邙山五陵类似。以及在火神凹村,发现了陪葬东汉帝陵的东汉开国名臣张禹的墓碑。笔者在考察中,发现这一地区遍布着大大小小的汉冢,虽然没有发现象邙山五陵一般高大的坟丘,但是这里是东汉帝陵南兆域的论点,应该是有依据的。
那么。东汉皇帝将陵墓选择在这一带的理由是什么呢?
根据《后汉书》记载,汉明帝在选择自己陵墓的时候,是这样说的,“昔曾、闵奉亲,竭欢致养;仲尼葬子,有棺无椁。丧贵致哀,礼存宁俭。今百姓送终之制,竞为奢靡。生者无担石之储,而财力尽于坟土。伏腊无糟糠,而牲牢兼于一奠。糜破积世之业,以供终朝之费,子孙饥寒,绝命于此,岂祖考之意哉!又车服制度,恣极耳目。田荒不耕,游食者众。有司其申明科禁,宜于今者,宣下郡国。”薄葬,是汉明帝选择陵墓的初衷,《后汉书》也评价汉明帝说,备章朝物,省薄坟陵。永怀废典,下身遵道。
其实这一地区除了符合汉明帝章法光武帝,葬于水南,裁令流水的薄葬主张以外,也是一个风水很好,深垄高土,地下水位很低,适合厚葬的好地方。该地区北起洛河,南及万安山,属于洛河冲击形成的二级原地,越往南越靠近万安山,地势就逐渐升高,非常适合建立皇陵区,埋葬帝后,皇族和功勋大臣。
那么,这里的陵墓究竟属于哪位帝王陵,或者六座帝陵的分布如何呢?这里,橙子只从个人观察和发现出发,做一些不成熟的论证,仅供一考。
既然汉明帝陵是这一陵区的首陵,那我们就首先论证下汉明帝显节陵的可能方位。史料记载汉明帝陵是不起坟的,但是帝王世纪又说,“明帝葬显节陵,山方三百步,高八丈。无周垣,为行马,四出,在殿北,提封田七十四顷五亩。《帝王世记》曰:“故当寿亭也,西北去雒阳三十七里(帝以永平十八年八月壬子崩,其月壬戌葬)。” 而汉代大学者王符在《潜伏论》也说”文帝(汉文帝)葬于灞南,明帝葬于洛南,皆不藏珠宝,不起山陵。“那么,汉明帝陵到底有没有高大的坟丘呢?
薄葬并不等于不起坟,而且汉明帝是否起坟,也不是汉明帝决定的,而且汉章帝决定的,即使汉明帝不起坟,在马太后死后陪葬显节陵时,章帝也有可能对明帝的陵墓做一定的整修。所以汉明帝陵是有坟丘的,但是并不高大。
根据帝王世纪记载,东汉帝陵南兆域的陵墓从北到南的顺序是,汉桓帝宣陵(30里),汉质帝静陵(32里),汉明帝显节陵(37里),汉章帝敬陵(39里)汉和帝慎陵(41里),汉殤帝康陵(49里),大小排列为,汉桓帝宣陵,汉和帝慎陵,汉明帝显节陵,汉章帝敬陵,汉质帝敬陵和汉殇帝康陵。
( 东汉帝陵南兆域大致范围)
汉明帝陵无论大小还是位置,都在整个陵区中间,这个陵区最北端,在洛阳岸边的高崖村,彭店村,火神凹村一带,最南端,在万安山下的上庄村,下庄村一带。也就是说,去年发现的白草坡村帝陵,差不多就在整个陵区的中间。相对而言符合汉明帝陵的位置。而且考古钻探发现,这座帝陵有相对比较齐整的建筑设置,也符合汉明帝陵作为首陵的特点。因此,笔者初步认为,白草坡村这座帝陵和其附近,可能就是汉明帝显节陵的大概位置。
(汉明帝刘庄显节陵大概方位,南侧的圆坑,可能是帝陵封土所在,已经过考古钻探。)
在陵区的北端,高崖村,禄寨村,火神凹村一代,墓冢相对比较密集,这里应该就是汉桓帝刘志宣陵和汉质帝静陵的所在。因为整个陵区是从西北向东南方向的。所以高崖村以北,延伸到村南比较密集的汉墓群,应该和汉桓帝宣陵有关,史料记载汉桓帝宣陵,是一个跟汉灵帝文陵一样高大的墓冢,而在这一带笔者并没有发现如此规模的大墓,初步认为高崖村东,火神凹村旁的两座相对而言这一墓区残存墓冢中,最为高大,而且东西并列的两座,就是汉桓帝的其皇后窦后的陵冢,也就是宣陵。
(图中间的东西列的两个大冢,即可能为汉桓帝刘志宣陵,清晰照片见顶)
另外,有的学者认为,张禹的墓碑,就出土在这两座大墓附近的火神凹村,就认为这两座大墓应该是汉和帝慎陵。橙子以为,墓碑被发现的地方,未必就是陵墓所在,东汉帝陵曾遭到过很大规模的破坏,很难从一个墓碑被发现的地方就认定为陵墓所在,而且,前面说过,汉和帝慎陵,位于整个陵区非常靠南的地方。而火神凹村离伊洛河很近。是不符合慎陵的方位的。
在高崖村南,阎楼村西侧,有一个相对而言比附近墓冢大一些的坟丘,高曰10米不到,而且离火神凹村大墓不远,在其东南,有可能是被梁冀毒害的汉质帝静陵。这里也有两座很近的封土,有可能是汉质帝未封为后的王妃,或者冥婚的妃子墓。
在陵的南侧,有一个村子叫石牛村,有可能跟静陵或者宣陵的陵墓建制,比如石刻有关,但是笔者没有在这一陵区发现过类似邙山陵区的石象。
(图北侧最大的墓冢,即为疑似汉质帝刘瓒之敬陵)
从疑似静陵的大墓再向南,就是白草坡村,这里发现的帝陵有可能就是汉明帝刘庄的显节陵。
而汉章帝的敬陵,汉和帝的慎陵,就应该在白草坡村以南,这一带的墓冢就非常少了,笔者曾经问过当地的老者,老者说以前这附近是有一座跟火神凹村大冢一般高大的封土的,后来被当地人挖了取土,基本给平了。笔者没有发现这座大墓的遗存,但是在白草坡村以南,九贤村一带,发现了一些汉代的陶片和筒瓦的坑,这里可能是汉和帝或者汉章帝陵的所在了。
至于短命小皇帝汉殇帝康陵,在整个陵区最南端,基本在万安山下,而且十分卑小,当地人说解放以前他们就没有听说过这一代有皇帝陵,不排除古代就被移平,或者由于地质灾害,封土无存的可能性。
这样整个东汉帝陵南兆域的范围和帝陵的大致划分就清楚了,整个陵区,北起伊洛河南的,南到万安山下。六陵自北而南,错落有致,陪葬墓分列其间。
当然,和汉光武帝陵相似的是,汉明帝陵也没有离洛河很近,而是选择了离伊河不远的黄土台原上,南枕万安山,和光武帝陵地貌相似。可以远眺到蜿蜒不息的伊洛水。
这一个陵墓区由于历史上遭受过疯狂的破坏,帝陵的封土或无存,或被移平。地面上的封土大多是陪葬的小墓。所以给寻找帝陵区划带来了很大困难。
当然以上,只是笔者根据文献和现场考察,得出的初步结论,具体的还需要新的考古发现和深入的探讨论证。也欢迎其他的学者和爱好者参与讨论,给与批评指正。这里不吝感谢。
攻略
这一代的帝陵破坏的十分严重,而且区域特别大,没有帝王陵深重痴迷情节的仁兄参观请谨慎,这里只给出一条我比较推荐的路线。
攻略:从洛阳坐洛阳到巩义,偃师的巴士,都经过高崖村,火神崖村一带,在路上可以看到若干个汉冢,到村子里可以招呼下车,建议参观离村子最近,封土最明显的那个汉陵,车子过高崖村以后,在路右侧可以看到两个高大的封土,可能是汉桓帝宣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坟累累 巨冢绵绵:寻访洛阳东汉南兆域帝王陵
一抔黄土,难掩千古风流
这片葬有七个皇帝的皇家陵墓竟无人问津,连盗墓者都懒得光顾!
惊呆了:村书记的陵墓堪比“皇陵”
历数古代帝王陵墓,宋朝皇陵为何寒酸到连盗墓贼也不光顾
武则天的陵墓,为何千年无人能盗?只因为一个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