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俯仰千年 青绿依旧(下)

 《千里江山图》被认为是宋代山水画的高峰,这和他使用的绘画绘画语言有很大关系。在这之前并没有“青绿山水”这个概念,《千里江山图》让我们知道了“青绿山水”的具体面貌。世人如此痴迷它,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下面,我们就来画一遍这千古名作《千里江山图》。

先来看线条。宋代的时候,山水画已经发展出重要的绘画技法,就是皴法的使用。所谓皴法,就是表现树木、山石肌理的线条。宋代绘画上皴法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画家会根据不同的皴法来展现不同的物体,描画山峦会用到“披麻皴“、“雨点皴”、“牛毛皴”等等,想描画树干粗糙表面的就可以选择”横皴“、“鳞皴”、“绳皴”等等。

《千里江山图》在描画山脚时主要用了披麻皴的技法。所谓披麻皴,就是用毛笔的中锋来画,线条形状交叉重叠像麻一样搭在一起。这种技法是由五代董源创立的,非常适合表现南方的土山。披麻皴看起来比较简单,只是线条的排列,但其实画好并不容易,弯曲的角度需要柔和,而叠搭在一起的线条又不能是简单地罗列,让画面看起来死板。

《千里江山图》中出现的皴法大多都是中锋用笔,相比南宋以后普遍运用侧锋用笔的皴法,中锋运笔比较慢,也更加细腻柔和。对比元代以后比较疏松的排法,北宋皴法的运用更加繁密,相对细致,所以体现山峦、岩石的质感、层次也会更加丰富。王希孟在画面上就是这样来排布的。

《千里江山图》中披麻皴

虽然《千里江山图》的线条用的出神入化,但是我们看这张画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应该还是它的色彩。王希孟对色彩的运用可以说是非常前卫的。为什么说前卫呢。因为在元代之前是没有“青绿山水”的颜色用法的,“青绿山水”概念的提出也是元以后的事,之前只是“设色山水”或“着色山水”。从现存的隋唐代设色山水画来看,展子虔及后世的李思训、李昭道的可信作品来看,那些作品画面上只有绿山水,而没有青绿两色同时出现过。到了王希孟的时代,在《千里江山图》上才看到成熟的青绿山水。

所谓“青”和“绿”,也就是石青和石绿两种颜料。王希孟以前,大家都是使用石绿一种,不用石青。王希孟有着天才的洞察力,他发现了远山在苍翠之中还带有微微的蓝色。那么,他是怎么实现的呢?

《千里江山图》使用的,是一种比较讲究的染法。讲究在哪里呢,就是,色彩是根据每一个局部单元的受光面而分别染色的。石头先用墨勾勒轮廓,再用淡墨皴擦。在没有皴擦的空白处,也就是山石最亮的地方先染色,向下逐渐变淡与皴擦的线条相结合。在染色的时候,不是只用一种颜色,而是利用颜色的色相,不同颜色层层叠加。这样的技法需要对色彩敏锐的洞察力,让不同色相的色彩能够统一,并且使描绘物象的肌理达到想要的效果。我们知道,传统中国画追求一种清透的视觉效果,王希孟的染色通过这样的层层叠叠,虽然我们看到画面整体是一种很清透的远山苍茫,但仔细看,山石上营造出的是一种油画般的厚重感。

这种染法与后世比较常见的,把画面上的凹凸单元都作为一个整体来染色非常不同。因为王希孟的这种染色是与岩石的受光面相统一的。岩石的质感不止通过皴法展现出来,而是染法结合了皴法共同表现出来的。这种“笔色互用”下的染法,使物象的质感同光线结合起来,画面更接近人眼观看的效果。

《千里江山图》 中山石的“笔色互用”

《千里江山图》上璀璨的画面效果,不止因为王希孟近乎苛刻的染色,还少不了最顶级材料的使用。王希孟使用最多的颜料是石青和石绿。石青又叫蓝铜矿,呈现玻璃光泽的蓝色。石绿又叫碱式碳酸铜,呈现翠绿色或草绿色。为了满足高饱和的色彩纯度,这些矿物质的选用对于杂质的剔除要求极高,高于珠宝等级。符合标准的矿物再研磨成细粉,根据研磨的颗粒的大小,最粗的是头青、头绿,一直到比较细的五青、五绿。研磨的颗粒越粗,颜色会越鲜艳,但也增加了上色的难度,《千里江山图》的色彩之所以过了这么多年还熠熠生辉,就是因为选用的都是颗粒较粗的矿物颜料。

也就是说,更多的颜色种类,加上更复杂的染法,还有难以控制的颜料属性。这样的层层难关,真是想一想就让人头皮发麻,王希孟简直是以一种自虐的方式在进行绘制,也正因为如此,《千里江山图》成为了历经千年而不衰的千古佳作。

到这里,我们也算是跟着王希孟,一步一步地“画了”一张《千里江山图》。但我们的“绘画”之旅并没有结束,在这张画背后,还有一位最重要的人物还没有出场。这个人,就是宋徽宗。众所周知,宋徽宗是一位丹青皇帝,但他对绘画并不只是个人爱好,而是有相当的政治诉求,这诉求概括来讲就是“丰亨豫大”四个字。

 “丰亨豫大”出自《周易》,是形容富饶丰盛的太平景象。宋徽宗在专门记录宫廷收藏的著书——《宣和画谱》中,曾具体描述了“丰亨豫大”的山水画长什么样子——“岳镇川灵,海涵地负,至于造化之神秀,阴阳之明晦,万里之远,可得之于咫尺之间”。简单来说,“丰亨豫大”要求画面取景广大远阔,绵延不断,一览无余。这是竖幅的全景式山水画难以实现的。1110年前,徽宗完成了《雪江归棹图》卷(绢本,设色,纵30.3cm,横190.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横向展开了一幅北国雪景江山景象。作为徽宗亲传的徒弟,王希孟应当是受到了此图的激励,在构图上延续了该卷的绵延式布局。

另一方面,用大青绿作山水画是徽宗朝宫廷绘画十分重要的艺术突破,徽宗“诲谕”王希孟画《千里江山图》卷,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为了提振青绿山水特别是要开创大青绿山水的绘画语言,以体现“丰亨豫大”在山水画用色的观念并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

这也就是为什么王希孟会选择画绵延千里的全景山水,为什么能使用当时非常贵重的一整幅绢,为什么能够用到当时最顶级的颜料,画出色彩如此璀璨厚重的画作的缘由了。因为,这都是有了宋徽宗的授意与支持。

 《千里江山图》正符合了“丰亨豫大”的理念。在当时的宋代画坛,山水画主要表现文人心中对隐逸山水的向往,画面素雅平淡。宋徽宗要绘画服务于“丰亨豫大”的政治理念,就需要开创崭新的大青绿山水,来建立新的绘画审美观。很显然,王希孟有良好的天资,也确实领会了宋徽宗的意图。时代选择了王希孟,而他,也确实交上了一幅完美的作品。

  王希孟虽然英年早逝,永远定格在了十八岁,但他的人生却伴着蔡京在《千里江山图》上的跋文流传了千年,直到今天仍响彻不已:“

   《千里江山图》蔡京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封面丨关于青绿山水不止是《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画的是哪儿?王希孟是被累死的?进宫看画前听专家解谜(附高清全图)
《千里江山图》:只此青绿 只此一卷
余辉研究馆员预热我院“青绿山水画”展,畅论“王希孟和《千里江山图》卷八个问题”
《千里江山图》:18岁少年的千年绝唱,此后没有人超过他!
如何欣赏《千里江山图》|内附高清大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