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朝末期,真的是“文臣人人可杀”吗?为何崇祯帝如此痛恨他们?】

643年正月,闯王李自成率军攻破襄阳、荆州等天府。次年三月,大同陷落,北京告急,皇帝朱由检被迫在煤山自缢,明朝国运自此衰颓。


在后世主流观点看来,“亡国之君”大多为沽名钓誉之辈,根本难主帝王大业。可是,唯有崇祯皇帝朱由检,亡国后依旧得到了”千古难有之圣君“的高度评价。史籍记载,他曾在殉国前留下“文臣人人可杀”的遗言,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都知道,王朝的颓败从来都是悄无声息的,正如崇祯十七年三月前的大明,官绅贵胄皆争相拉帮结派,妄图在亡国之际发一笔国难财。可以说,1644年的三月是明王朝最艰难的时日,国家价值观的崩塌在此时体现的淋漓尽致。


1644年三月前夕,崇祯帝为了抵抗李自成之师,不得不亲自筹措军饷。


当时,他想出了两个办法:即命监狱在押罪臣捐献军饷,以此来抵消他们的罪状,此为法一。再就是号召文武百官根据官阶高低捐献军饷,此为法二。诏令颁布后,牢中罪臣尚算积极,皇帝身边的那些大太监也都碍于情面各自捐了五万两白银,唯有朝堂上的官僚个个似铁公鸡一般,根本不买皇帝的账。


其实,那些官员并不是拿不出这些钱,而是根本不想拿。国破家亡之际,这些所谓的“忠臣”心里想的却只是如何保全自己的财富。大太监王之心本是京都富翁,可是,当崇祯皇帝向他募捐军饷时,他只拿出了一万两白银搪塞。一些宦官为了避开捐献,直接在市井兜售家中的古玩珍藏,以示自己已到山穷水尽之地。更有甚者,竟直接在宫门留下打油诗,暗讽明王朝已到穷途末路。


“阉人”如此倒也能理解,可是,那些与皇家一脉相连的贵胄也对国运视若无睹便无法理解了。当时崇祯皇帝曾派人向岳父周奎求救,可是,任太监如何劝说,周奎就是不肯松口捐钱。最后,这个太监不禁哀叹道:“身为皇亲国戚竟如此吝啬,若江山不再,你积蓄这些财富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个太监的话可谓一语成谶。


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后,这些达官贵胄虽拼了命的讨好李自成,可是,其最后的下场却也是凄惨无比。三月二十三日,李自成亲自在皇极殿选拔人才,曾经的内阁首辅魏藻德仗着资历,第一个毛遂自荐。可是,李自成根本看不上他,直接命牛金星选出九十余人送到了吏部,其余人等则被押送至权将军处听候发落。


这一等却等来了“追赃助饷”,即关押的前朝旧臣需根据官阶缴纳军饷,家人交钱后,刘宗敏才会放人。对待这些“守财奴”,李自成一点也没手软。经过一番严刑拷打,太监王之心上缴了十多万两白银,而内阁大臣陈演则缴纳了四万两白银。值得一提的是,曾经“哭穷”的老皇亲周奎,在权将军的严刑拷问之下上交了六十多万两白银,结局可谓是太滑稽了。


其实,明王朝的消亡早有征兆,大约从嘉靖年间开始。


明朝商品经济高速发展,国富民强之际,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却开始崩塌。从前深受理学熏陶的官僚们,逐渐摈弃了看淡名利的气节,转而开始疯狂的买田置地。


话说,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建国伊始战争导致大量人口损失,王朝分配土地给人民耕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五十年起农民开始卖地,一百年左右大规模土地兼并,一百五十年左右农民基本地卖完。大规模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里,阶级矛盾空前激烈,社会贫富分化拉大国家动乱开始,最终,通过战争完成财富的重新分配。这个轮回大概在三百年,也就是说,中国历朝历代都逃不过这个轮回。


不但如此,还有一些从前居高临下的皇族勋贵们,也将特权延伸到了商业领域,他们敛财的手段更是五花八门。对此,张居正曾哀叹道:“商贾在位,财货上流”,由此,也可看出当时蝇营狗苟的社会乱象。直到崇祯皇帝即位时,明王朝已行将朽木,贪官污吏横行朝野,民不聊生,非一人之力可扭转。但是,看到家国满目疮痍,崇祯帝还是不免心痛内疚。


为了抵抗来势汹汹的敌军,他放低身段调兵遣将,减免赋税,可是,这一切都已经晚了。正如崇祯帝在“罪己诏”中提到的“任用非人”之过,确实,满朝文臣对明王朝的消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还有就是从万历皇帝亲政开始,明王朝的政治系统运转就出现了问题。官僚阶级奉行的理学思想受到冲击,上至六部侍郎下至知府知县,都出现了大面积职位空缺的情况,整个王朝的新陈代谢已经紊乱。


并且,万历皇帝的怠政,也使得朝臣之间出现了恶性的倾轧情况。拉帮结派成为常态,名声变得比实干更重要。在如此失控的政治生态中,文官玩弄权柄,而武官则成为了吃力不讨好的小角色。长此以往,文武失衡,国家的政治生态便成了病态的“逆淘汰”。


这一点,也可从百官在明王朝灭亡前的表现中探知一二。


三月十二日,李自成率军攻近北京,朝野上下震惊不已。当崇祯帝号召百官前来商讨对策时,一众人皆摇头叹息。第二天,亦是如此,出于愤怒,崇祯帝大骂了时任兵部尚书的张缙彦。这一骂不要紧,张缙彦竟直接摘掉了乌纱帽,主动要求辞官。文武百官皆是如此懈怠的备战态度,明廷又怎么会取得胜利。


十五日,当李自成率军到达居庸关时,驻守总兵唐通和监军杜之秩不战而降,攻破北京的最后一道防线崩溃。即使形式如此危急,朱由检依旧有条不紊地处理着宫中大小事宜。可是,就在他考察完候补知县的三十三人后,随行太监却突然呈上了一份紧急公文,内容是农民兵攻占了昌平,并进犯了明皇陵。


当时驻守昌平的总兵官也并未率军顽抗,而是直接弃械自杀,可见,其对明廷未来的失望态度。所谓“劣币驱逐良币”,明廷朝野上下已经形成了残酷的逆淘汰制度。无论是直指明王朝弊病的陈新启,还是曾痛击李自成的孙传庭,无疑都会倒在残害“实干家”的明廷朝堂上。


对此,深谙此理的崇祯帝,为了明王朝的未来,不得不在临终之际留下“文臣人人可杀”的遗训。


也就是说,如果崇祯不杀魏忠贤或许还能支撑个几十年,魏忠贤绝对算一个改革家政治家,也是皇帝用来制衡文人集团的。魏忠贤掌权时做了许多改革,最重要的有两点:


一改革赋税,像商人征税,国家税收大增,减轻了农民的税收负担。明朝的商人都跟是官商勾结,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这让很多读书人攻击抹黑魏忠贤,我们高中学的著名的五人墓碑记,这五人就是当时诞生的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反抗魏忠贤收税。


二就是改革军事,启用王化贞熊廷弼镇守辽东,毛文龙开创东江镇,基本绝了满人对中原的威胁。


可以说,崇祯上台杀魏忠贤后果是灾难性的,文人集团失去制衡,所以,后期的他们才能为所欲为。


结果,面对重兵压境,曾经看上去团结一致的明廷官僚群体也开始四散瓦解。一向以“高风亮节”标榜自己的士大夫,居然开始毫无下线的卖国求荣。常言道,“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些精于算计的大臣们私底下竟主动上门投靠李自成,明朝士大夫们的气节可谓呈现出了断崖式下跌。


《流寇长编》中曾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


即在1644年三月的一天,兵部大臣魏堤塘偶遇了一位高级官僚的听差。一番询问过后,这名听差拿出了一张传单,内容大致为:曹化淳与兵部尚书张缙彦等大臣“公约开门迎贼”,城内不少官员都已在这张传单上签了“知”字。由此可见,当时朝堂上的部分投机分子已经开始密谋造反的阴谋。


十七日,农民军兵分两路发起攻势,西路一直打到了西直门外边。虽然,城外炮火连天,但是,城内的崇祯帝依旧照例上了早朝。文武百官皆相对哭泣,根本无人能提出有用的建议。中午时分,农民军攻破了平则们、西直门、彰义门,而驻守在那里的是一万余人的“三大营”。


按理说,这三门不应被如此轻易的攻破,但是,因守门的士兵吃不饱饭,加之其多是些老弱残兵,所以,根本没有所谓的“战斗力”。宫内朝堂上,一些人提议应当起用从前在“阉党逆案”中被严惩的官员,加封刘泽清为“东安伯”,以此来策动其“勤王”,可的,朱由检心里明白,这些不过都是些无用的“马后”。


面对这种情况,他径自在御案上写了一些字,给太监王之心看过后便直接抹掉了。相传,其中六个字写的便是“文臣人人可杀”。


可见,在崇祯帝心中,明朝社稷就是被这帮文臣搞臭的。


十八日,李自成率军猛攻,城内守军则奉命向外开炮。虽说是炮弹,但是,空中却只有硝烟和空响,乍一听仿佛在放烟花爆竹,根本没有什么攻击力,完全是搪塞敷衍为之。攻至彰义门外后,李自成派当时已招降的太监杜勋进城向皇帝传话,要求和平谈判。


当时,李自成的和谈方案是割地求和,即:明廷割让西北地区供李自成建国称王,外加犒赏军队一百万两白银。因为形势危急,崇祯帝第一个询问了内阁大臣魏藻德的意见。可是,因害怕担责,魏藻德迟迟不发一言。崇祯帝迫于无奈,便让杜勋传话“朕计定,另有旨”。这种看似居高临下的态度,实际上直接灭掉了明廷翻盘的最后希望。


魏藻德何尝不知此番谈判的重要性,可是,碍于今后投靠新朝的身份,他只能任由明廷作茧自缚。而崇祯帝所谓的“朕计定,另有旨”,也不过是顽抗到底。传话太监出宫后,朱由检立刻便拟了一份“亲征”诏书,文中他不仅无奈地承认了自己的失职,还向天下宣告,若有臣民能够捐助军饷和武器,一律重赏。这是朱由检作为皇帝向臣民颁布的最后一道谕旨,也间接表明了其宁死不屈的决心。


可是,此时谈“亲征”,无异于痴人说梦了。


诏书下发后,朱由检命驸马带着其私人武装护送太子出城南下。可是,驸马却告诉他:“自己并没有私人武装,即使有也没法突出重围。”在一切可能都被否决后,崇祯帝只好召集人马坚守城内。得到崇祯帝顽抗的消息后,李自成率军开始全线攻城。就像“传单”中谋划的“开城迎贼公约”一样,守城太监曹化淳直接打开了彰义门投降。无独有偶,平则门、德胜门守军也随之投敌,北京外城防线不攻自破。


彼时宫中的朱由检还未得到消息,当他询问外城的情况时,大臣们只是自欺欺人的安慰他“陛下洪福齐天”。一些阁臣甚至还虚情假意的表示,若敌军攻入皇城,他们一定会同敌军“巷战”到底。可事实上,李自成在攻入内城的过程中,根本没有遇到什么武装抵抗,守卫城门的朱纯臣和张缙彦等大臣,只是按照事先预定的公约直接“开城迎贼”,根本没有发生所谓的“巷战”。


十八日夜里,北京城硝烟弥漫,农民军彻底控制了紫禁城。曾经驻守内城的李国桢早已逃之夭夭,大营兵也四散消失。当所有人都以为皇帝会“急走”时,朱由检却带着随行太监在煤山殉了国... ...到这里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崇祯帝在死前会留下“诸臣误朕”、“文臣人人可杀”的遗言了!


参考资料:


【《明史·卷二十三·本纪第二十三·庄烈帝一》、 《明史·卷二十四·本纪第二十四·庄烈帝二》 、《明季北略》、《崇祯长编》、《崇祯实录》、《国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朱由检自缢煤山
【转】为何崇祯临死时会说:文臣误国,皆可杀
1644年:千年国运的转折点
亡国前,崇祯皇帝写“文臣个个皆可杀”,为什么崇祯这么痛恨文臣
魏忠贤掌权时,为何努尔哈赤的军队打不进来?只因他做对了2件事
崇祯有2次机会翻盘,都被大臣阻拦,“文臣皆可诛”我觉得很在理|明朝|明王朝|张居正|文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