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培养习惯 奠基人生
培养习惯  奠基人生   作者:汪玮    文章来源:环翠区教研培训中心    点击数:1800    更新时间:2009-10-13    

    

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为主题的第三轮“同研一节课”已经进行半年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在不断地思考与实践着,我们的课堂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我们的学生在慢慢地养成习惯。然而,毕竟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有很多的问题亟待我们解决。比如:对教师来说,“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这些理论真的内化为你的教育教学理念了吗?除了在场面上用嘴说说,在写文章时用笔写写之外,在你独自面对学生,独自备课时,你想到了吗?怎样是“说说而已”?就是有领导听课时加几句带有“习惯”二字的名言或提示;写反思时把原来的能力二字换成习惯,一句话就是换汤不换药;对课堂来说,以“习惯养成”为主题的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这一主题如何与学科教学目标整合?今天,我们就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一起就我们实施过程中的发现与困惑进行一下交流。其实今天坐在这里,我是非常忐忑的,前面我们已经共同聆听了张梅玲老师深入浅出的精彩讲座,对“学习习惯”从理论层次有了较深的理解。今天上午,我们又分学科听取了各个学校的交流,对“学习习惯”的实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今天下午这一难得的时间里,我想就半年多来,我把我的学习所得与我的所思所感所想所惑一并道来,不到之处,希望大家心怀宽容,耐心听来。谢谢。  

一、化理论为理念。  

关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话题我们听得很多了,其实,相比其他理论来说,这个说法简单到一提大家就懂,因为培养了良好的习惯对孩子的影响我们是一眼就能看到的,任何一个家长,即使没学过一点教育理论,他对这个也是最清楚的。但问题是:这一理论成为我们的理念了吗?再好的理论如果不能得到认同,永远只能是理论,指导不了实践,也就不能称之为理念。只有认同了才是理念,才能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部电视剧里,瞿恩面对把黄浦精神背得滚瓜烂熟的立青说道:“要认可黄浦精神,不光总在嘴上说说。”对于我们来说,同样的道理,要认可习惯养成的教育理念,不能光在嘴上说说,要从嘴动到心动,才能在行动中见成效。在到学校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一个学校的领导对这一理念认同了,其工作就开展地扎实、有效,有的学校起步晚,但进步快,无论是学生的实际表现,还是教师的理念认同,还是文字成果都很有成效。如果学校领导没有从心里认同,从听课、评课中就能听出教师也只是在嘴上说说而已,而且说得很牵强。学生身上的进步就不大。同样,如果一名教师对这一理念认同了,这个班的学生就很有进步,相反,如果教师只是嘴上说说,学生也是无动于衷的。所以说,认同理念是基础的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这个认同是实实在在地从心里感觉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很重要。只有认同了,才会调动起工作的积极性,才会全身心地去投入,去研究。有人研究认为:埃及金字塔由自由人修建的,因为他们有信仰,所以才能把那么巨大的石头打磨地严丝合缝。如果是奴隶被驱使着去做,他是被动而不快乐的,在这种心境下,不会做得这么完美。这个故事也说明了信念的重要性。对于我们来说,此时的信念就是理念,是坚信习惯养成很重要的理念。既然这项工作已经成为我们全区教学工作的重点,希望老师们利用这一难得的机会,静下心来,认真地想一想这项工作,把理论真正转化为理念,从而使被动地完成任务转化为主动地去做,心情不一样,效果不一样。  

所以,为了大家能够认同这一理念,我想在这里再重复两个问题:  

——“培养良好习惯”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重要的一点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如果没有良好习惯做支撑,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是空中的楼阁。因为研究和实践表明,良好习惯是个体能力的重要生长点,儿童自幼养成的某些好习惯往往能转化为某种能力,而某种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些良好的习惯为基础。教育家叶圣陶说:“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形成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成自然’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勉勉强强地做一做,就说明我们还不具有那种能力。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说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比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说李四表达能力不好,就是说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的习惯。因此,习惯养成的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素质教育也要好成绩,但要成绩的方法与途径不同。实施素质教育就要用科学的方法让学生轻松要成绩的同时,也获得全面的发展和主动的发展。这个科学的方法中就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中国科学院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对1560名中学生进行过不良习惯对学习成绩影响的调查,发现不良学习习惯对学习成绩有影响者占72.8%,其中轻度影响者占32%,中度影响者占20.1%,偏重度影响者占13.2%,严重影响者占7.5%。如果习惯养成落实到位了,就如磨刀不误砍柴功一样,给予学生的是一份后劲无穷的发展潜力;习惯养成了,学生便会拥有一份良好的品德,而且会在这份良好品德的引领下,从容而积极地获得“好的成绩”、获得“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使其潜力得到最大限度地挖掘。所以我们认为完全可以在习惯养成中既成事又成人。  

关于这个问题,陶西平在《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一文中给以了充分的阐述,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是:         

爱因斯坦曾风趣地说:“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剩下的就是教育。”那剩下的是什么呢?只能是在学校里养成的习惯。这就深刻地印证了 叶圣陶 先生所说的:“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习惯。”所以,我们现在应当旗帜鲜明地倡导:“素质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好习惯”。  

养成好习惯是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习惯受潜意识支配,而意识的积累就会成为潜意识,根深蒂固地埋进大脑深处,内化为人的素质。良好道德的培育,需要通过认知能力的提升、情感的培养、意志的形成、行动的落实等德育过程来实现,而知、情、意、行最终要归结为养成一种习惯,否则就会被学生“忘掉”而不会“剩下”,也就不会真正成为教育的成果。素质教育最终是要通过培养好习惯,对孩子一生的行为产生影响,成为他们一生持续发展的力量。  

我们全部的教育活动都应当把培养好习惯作为主要的任务,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追求。这样,素质教育就会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可以评价、可以检验的教育。  

所以说,我们成天喊着要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如果我们真的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这就是素质教育,这就是化虚为实,化大为小的实实在在的教育,是能够教孩子五年,想孩子一生的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与学校特色的关系:  

就我区现在的形势看,学校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特色学校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校长的超前理念,教师们的勤奋工作已经使我们的特色日益突显。今年,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又提出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这两项工作能否整合呢?答案是:当然能。原因是:同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一样,学校特色也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是要落实到细微处的,这个落脚点,这个细微处就是习惯培养。来看一看,我们知道的几所名校: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的成功模式,以此带动的学校的特色发展;济南历城区第二职业中专是全国知名的职业学校,其培养的学生广受欢迎,毕业生供不应求,人们在探寻其成功的秘密时看到学校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第一次就把事做好”。“第一次就把事做好”要求这些职业学校的孩子们在实习课上第一次动手做木具,第一次做螺丝钉时做出来的作品就要是成品,要能使用。所以,这个学校的学生实习课上做出来的产品次品很少,而在同样的其他职业学校里,实习课往往就是让学生实验的,做出来的大多是次品。“第一次就把事做好”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要求学生在做之前,必须要先认真地想一想要怎样做,然后才能谨慎地开始第一步。做工时如此,养成习惯了,做其他事也会如此,养成良好的“第一次就把事做好的习惯”会就会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认真做事的习惯。这也正是学校给予学生的最为重要的东西。  

在我们区,有的学校也是从一开始就将“习惯培养”与学校特色建设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如塔山小学各学科习惯培养和本学科的“主题活动化”课堂教学风格密切联系,特色课堂和学习习惯培养融为一体。码头小学的特色是“美育”,培养学生美言、美行、美德,这个“美”就是良好的习惯。鲸园小学的“人文”特色也是通过良好的书写习惯及优雅的坐立行走等习惯展现出来的。  

细想一想,我们的学校特色都可以通过某一方面的良好习惯培养体现出来,可以说,良好的习惯是特色体现的有效载体。  

谈这个问题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老师们能够把“习惯养成”工作放在一个更大的坐标系里来看,你就会发现,我们的这项工作不仅很重要,而且能够和其他工作进行有机的整合,这样我们的思路也许会更清晰。不会出现东一榔头西一锤的疲于应付了。  

听了我的这些交流,对您有启发吗?现在,你把理论内化为理念了吗?知道了理论,再认同理论成为理念,然后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下一步就是如何去实践的问题了。  

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耶稣时代,地点在中东耶路撒冷。当时有一位名叫海菲的喂骆驼的少年仆人,正在一个小村镇千方百计推销他手中的一件红色的羊皮袍。因为他的主人——当时世界上最成功的商人柏萨罗许诺,如果海菲能推销掉这件袍子,主人便可将自己成功的全部奥秘传给他。最后,主人把自己珍藏了几十年的成功秘籍——十卷最珍贵的羊皮卷传给眼前这位纯正少年。在交给他羊皮卷时,主人说了这样一句话——“这头一卷里隐藏着一个秘密,能领悟它的智者历史上寥寥无几。”   

结论太出人意料了——这秘密竟是两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以至我们从小耳朵听得都快磨出老茧的字,两个毫无任何神秘色彩可言的字—— “习惯”!  

而这位当初喂骆驼的少年仆人,按着这十卷羊皮卷上所写文字的指引,最后也成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商人。这就是那个有关十卷羊皮卷的传奇故事。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想到了两个问题:一是习惯确实很重要,古今中外的人们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了高度的共识;二、为什么就这么两个字,意思简单明了的两个字,还能成为一个秘密,而且领悟它的智者历史上寥寥无几呢?我想答案就是:知道,但做不到。同样的问题是,做为教育工作者,知道了重要性,我们去做了吗?  

2004年仲夏,我们请来了世界上最成功、最强势的“全球第一CEO”,在北京举办了为期4天的“2004年杰克·韦尔奇与中国企业高峰论坛”。在这次有2000多名中国工商界精英参与的头脑风暴中,许多人都希望从杰克·韦尔奇那儿得到“一招灵”式的秘诀,但他们大多都失望了。而下面这段经典而简短的对话,却永远留在了许多人的脑海里:有中国企业家问:“我们大家知道的都差不多,但为什么我们与你们的差距却那么大?”这位通用电气前总裁、20世纪全球最杰出的经理人一字一句地回答说:“你们‘知道’了,但我们‘做到’了。”   

原来,这平庸与卓越的差别不在别处,竟在“知道”还是“做到”这寥寥四个字上!是的,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知道”固然重要,但如果仅仅停留在“知道”上,再好的理念、再好的原则、再好的诀窍、再高的智慧,也只是一些毫无意义的资料,最重要、最关键的是“做到”。可以说“做到为王”!教学是个良心活儿。习惯培养更多的不是难不难的问题,而是做不做的问题。事不在大小,只在做与不做。  

二、用习惯培养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前提是教师自身良好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教师良好教育思维方式和教育行为方式习惯的养成,也就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例如我们经常引用 陶行知 先生的一段话:“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谈;解放儿童的空间,要让他们到大自然、到社会中去扩大视野;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要让功课填满他们的时间表。”如果我们的教师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习惯,能够用科学的方法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我们的孩子不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良好的思考、实践、观察、表达等学习习惯了吗?所以,教师良好的工作习惯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培养教师良好的工作习惯是事半功倍。  

曾国藩在创建军队时,对将士们提出了 “五到”的要求: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这“五到”对教师良好的习惯养成也同样重要。所以,在这里引用“五到”之说谈一谈教师的习惯养成。  

身到——做前有调查。就是要亲身历事,要调查研究,要勇于实践,要深入到学生中发现个体的问题和普遍的问题。只有在此基础上的教育才是有针对性的,才是有效的。在实践的过程中,也要随时走到学生身边,观察教育的进程与结果,这些第一手的材料是最为宝贵的。  

心到——心中有目标。这个目标是指习惯目标与学科教学目标的整合。每节课的备课时养成这样一个习惯,即想一想:这个班的学生习惯基础是怎样的?我要巩固哪些常规习惯?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要重点培养哪些学科学习习惯?怎样通过学科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深层次的学习习惯。  

眼到——眼中有习惯。在上课的过程中,随时观察学生的习惯,关注学生在习惯养成方面有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要关注的是学生学习思维方面的问题,如思维的条理性、表达的顺畅度、合作的有效度、参与的积极性等。发现问题才会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之后,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纠正坏习惯,养成好习惯。对于一些常规学习习惯可以以及时的评价,关注的眼神等提醒学生,对于深层次的习惯则要制定新的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  

手到——事后有反思。应当养成动笔的习惯,日日有所悟,日日有所记,天长日久,其功自现。从反思中看出是否认真地思考过了。反思可长可短,关键在“思”上。不光要“思”出成功之处,还要“思”到失败之处;不光要看到现象,还要查找到现象背后的本质,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的反思才会对以后的工作起到借鉴的作用。但通过各种途径看过的老师们的反思还有部分存在这样的问题,就是反思更像是对备课,也就是对教学设计,对课堂预设的再说明,对于课堂上的生成问题很少关注,有时大家一起评课已经点出了其问题,并帮其分析了原因,制定了改进措施,但反思还在说课上得怎能么怎么好,怎么体现了新理念,这样的反思让人看了不舒服,也起不到“反思”的作用。在市里的习惯养成现场会结束之后,尽管知道领导们都很忙,还是硬下心来布置大家写一写反思,从收上来的来看,有的领导走过、路过,没有错过,而是认认真真地想过了,而且提出了很深刻的问题,这些问题其实也是我们全区现在普遍面临着的问题,在今天的交流和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一起来思考,一起来回答,一起在反思中生成问题,再一起到实践中去找寻答案。  

口到——口中有评价。对学生的评价要体现及时性和激励性原则,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而且要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给学生以恰当的最真诚、最真实的评价,以评价来激励孩子,使之更主动地发展,在不断的习得中养成习惯。  

此外,教师良好的表达、倾听、书写、思维、合作、读书等习惯也是必备的,这不是一日之功,但只要我们意识到了这些良好习惯对于我们工作的重要性,我们就要在以后的日子里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己,在想孩子们一生的同时幸福我们自己的一生。  

对于学校来说,要建立必要的交流与学习制度,帮助教师发现自己的问题,学习他人的优点来完善自己。很多优秀教师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很多好的工作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现在就是要通过制度,通过平台,通过交流展示把这些经验在全体教师中普及、推广,连点成面,连珠成串。从而在教师群体中形成良好的氛围,让氛围影响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人。  

三、习惯培养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吴非老师在谈到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学生像狼,教师将难辞其咎。我们常常听到老师说,学生这样也不好,那个也不行。其实,做为教育工作者,在说这些话的同时,还要想一想:这些不好的地方不正是我们需要去做的地方吗?孩子们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应该怎样去纠正与引导?还是那句老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成为全区“同研一节课”的主题只有半年的时间,由最初的冷淡到后来的热火朝天,这中间我们一直在尽我们的能力摸索着。在参与学校同研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老师、很多学校的一些非常好的做法,同时也发现了一些认识上或操作上的问题,下面把其中最为普遍的几点在这里探讨一下,也把我所发现的一些好的做法在这里与大家共享。  

——实践的原则:针对性+持久性+一致性=有效性。  

针对性——一是指在制定目标时,既要向学生提出统一的、一致的要求,也要针对每个个体的特点和每个年龄段、每个学科的特点,充分照顾到个体的差异性。如同样是表达习惯,各个年级的目标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班级的孩子目标也是不同的,对于基础较差的孩子来说,只要语言流畅,吐字清晰就可以了,而对于有的孩子就要要求他在此基础上要做到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而且要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是指某一段时间的训练重点要有所不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强化训练某一重点习惯目标,不能样样抓,样样松。对于小学学段的孩子来说,习惯养成最关键的时期是一年级,而在每一年里最关键的每个学期开学第一个月。这个时间段里我们应该把知识的传授稍稍放一放,哪怕落下进度了也不怕。磨刀不误砍柴功,这个时间就是磨刀的时间。这时我们学习习惯重点训练的往往就是一些基础习惯,如课前准备,上课认真听讲等。把基础打牢了再去训练难度大一些的习惯才会事半功倍。  

三是指要有针对性地重点训练某一部分学生。对于在某一方面习惯养成不够好的学生,教师要心中有数,时时关注他们,发现进步马上表扬,发现问题马上提醒。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受到关注了,这是帮助他们尽快养成良好习惯的好方法。还有一部分学生,我们很多老师都疏忽了,这就是资优学生。对资优学生的定义专家们各执一词。对于我们来说,每个班内各方面表现都很突出的学生就是我们的资优学生。对于他们,您给予关注了吗?在2009上海教育论坛上,来自世界各国的教育专家们就资优教育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资优教育已经成为一道全球必答题,引起各国教育界的关注。让资优儿童能够接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是教育公平在较高层次上的一个重要表现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我们对这些孩子的关注还远远不够。比如在习惯培养的过程中,往往有些孩子因为接受知识更快,在课堂上常常做着学习之外的事情,听讲不认真,坐不住等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样帮助他们,让他们学会更好地利用时间,更高效地学习呢?有的学校已经开始了有益的探索。如长征小学的“百宝箱”。把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放在里面,提前完成任务的学生可以到百宝箱里抽题解答。这样不仅仅可以让学生在积极性较高的情况下巩固知识,拓宽视野,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这些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科学进行复习的良好习惯。  

持久性——培养习惯如果光有强度,没有长度,就只能是芸花一现,这个长度就是我们所说的持久性,这是我们很多教师从教很多年,但对学生的习惯养成不理想的主要原因。这也是我们习惯养成最大的难点。每一种行为要想达到“习惯成自然”,不持续训练是不行的。我们都知道一个数据:一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变为习惯,重复90天就会形成稳定的习惯。这只是一个大致的概念,不同的习惯形成的时间也不相同,尤其是我们学习习惯中的很多思维习惯训练的时间会更长。有时,我们往往用了很长时间训练好的习惯放一个寒假回来又恢复如初了。所以说,习惯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我们需要的是耐心恒心与毅力。  

一致性——一是指教师的行为要与培养目标一致。这是在为学生做榜样,比如如果教师都做不到“提笔就是练字”,你怎么来要求学生做到,即使你要求了,你所说的话影响力有多大?效果有多少?所以,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  

二是指各科教师的要求要一致。只有齐抓共管才能见效果。可以通过评价机制促使各科教师都能有效地参与。在这里推荐在潍坊看到的一个评价表,也许会对大家有一个启发。这个表格对教师和学生都有一个促进的作用。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总评  

课前准备  

   

   

   

   

   

   

   

   

   

   

认真听讲  

   

   

   

   

   

   

   

   

   

   

敢于表达  

   

   

   

   

   

   

   

   

   

   

积极合作  

   

   

   

   

   

   

   

   

   

   

……  

   

   

   

   

   

   

   

   

   

   

三是指教师与家长的要求要一致。要让孩子在学校里习得的习惯在家里仍能做到,如果学校里一套,家里一套,不就成了5+2=0了吗?所以,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把我们的教育理念传达给家长,让家长成为家里的老师,继续完成习惯养成教育。家校步调一致会使我们的工作轻松许多,见效也快。在家校联系时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要有连续性,不能这个周做了,下个周又没有了;这个月抓得很紧,下个月又没有了。那样更容易使家长懈怠,致使对这项工作的配合不积极。我们应该把这种联系当做每周必完成的学生的一项作业。这就引出要注意的第二点就是易操作性。因为家长的工作毕竟都很忙,写得太多或表格太复杂,容易使他们犯愁,也容易应付。所以如果是定期发放的表格,内容一定要少而精,一看就明白,写起来也不麻烦。第三个要注意的问题就是教师要及时检查反馈。没有检查有的家长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完成,教师也不知道,时间长了会有很多学生不完成,也就起不到家校联系的作用了。我们没有办法要求家长必须要怎样,但可以通过检查督促学生,让学生主动要求家长来监督自己,再来完成这项工作,让学生督促家长,让家长来督促学生,一个非常好的良性循环。  

——在目标制定时要注意:要人格化不要技能化。  

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技能的,而技能必然包含一系列指标与规范的和谐混成。习惯培养应当人格化而不能单纯的技能化。说具体一些,就是在习惯培养过程中,应当以健康人格为核心目标,注意观念与情感的培养,使孩子对每一个好习惯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从而晓之信之践之。技能化的习惯会使人机械,缺乏内心的认同与热情;人格化的习惯则可能是自然和谐的,因为已化为理念,内心会认同也会有热情。简言之,技能化习惯培育的是机器,而人格化习惯培育的是真正的人。  

一是要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  

著名教育 家郭思乐 教授积极倡导“生本教育”,其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全面依靠孩子”。就是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育者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孩子的“学”,教育者则要“退后”。教育者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孩子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孩子自主学习。有人问 郭 教授:什么是教学。 郭 教授说: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几?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这时候,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等于14  

这个例子对我们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也同样有启发。如果我们直接告诉学生,良好的习惯对我们的帮助很大,我们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要做到一、二、三条。学生的内心里会对老师的话有多大的认同?会触及他们的内心吗?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说教,而在于引导自我训练。所以,我们要充分尊重儿童的权利,让他们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自己决定养成哪些好习惯、改正哪些坏习惯,自己决定采用哪些方法,并主动学会与成年人的合作,这应当成为习惯教育的第一原则。当然,成年人的引导与帮助是必要的,但只有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教育才能成功。  

在制定详细的分解目标时,可以开展“我的目标我来定”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就是我们要养成的良好的习惯。让学生感觉这些目标条款是“从我们中间来”,要“到我们中间去”,“为了我们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权利,强调学生的参与会使习惯养成目标更能得到认同,更易变成自主行为。这个方法我用过,效果出人意料地好,所以,我建议大家也都试一试,孩子们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是要细化目标。 实现目标的过程是由现在到将来,从低级到高级,由小目标到大目标,一步一步前进的。但是设定目标的方法则是与实现目标的方法相反,由将来到现在,由大目标到小目标,由高级到低级层层分解。所以,我们要纠正一个错误认识,就是:目标就是空洞的、理论性的套话。对于我们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来说,目标应是非常具体的,可操作的。  

 怎样的目标才是有效的呢?一个有效的目标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具体的;二是可以量化的;三是能够实现的;四是注重效果的;五是有时间期限的。以上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否则就不是目标。其中最重要的是二和五。量化是指可以使用精确的数字来描述的,即使不能用数字描述,也必须进一步分解,然后再用数字来描述。时间限制是指必须限制时间内完成的。不能量化又没有时间限制的目标是无效的,很容易是一个幻想,没有任何意义。  

要点之一——具体化:就是要“实际的”而不是“口号和空话”式的,我们来看码头小学的课前准备的目标:  

1、物品摆放。下课后,马上按课程表安排,按老师要求准备好课本、练习本、练习册、快乐园、钢笔(圆珠笔)铅笔、尺子等文具。学习用品应摆成一摞,放在课桌左上角。课本在上面,课前查阅的本节课有关资料放在课本的下方,本子在下面,铅笔、尺子等夹在本中,练习册和快乐园在最下面,整齐的放在桌子的左上角,文具盒应放在桌厢里,课前准备的学具(美术课的有关工具,放在一个小盒子中),放在桌子中央上方。  

2、按时到位。听到预备铃响后,学生应快速进教室,静息端坐等老师来上课。进教室时,请注意安全,不能奔跑,不在教室或走廊里追打、喧闹。静息端坐时脸朝同一方向。体育、探索活动等室外课或到专用教室里上课时,应先把桌面清理干净,把所有学习用品放在桌厢里,请注意:桌厢里左边放书本,右边放练习本。体育课应在上课前穿好运动鞋、运动衣裤,将钥匙等硬物取下来放在教室里,不穿裙子和皮鞋上体育课。铃声响,马上带好老师要求的活动器材(如跳绳等)在教室门前集合,由军体带到老师指定位置,做到“快、静、齐”。其它室外课也要带好老师要求的相关资料或文具,铃声响在其他室门口集合。在集合地点做眼操。  

3、心理准备。课间或中午不要做追逐打闹等剧烈活动,防止汗流浃背、满脸通红,影响上课。回教室之后,检查桌椅是否摆放整齐,桌子比照地面的瓷砖成一条线,椅子摆放位置适中,保证坐姿舒适端正,站起来不发出响声。  

  这份目标本身就对教师有一个较好的指导作用,让教师明白该做哪些要求,让学生一看也能够明白,该怎样做才能养成好习惯。  

要点之二——符合学生的实际:这是细化目标的另一层意思,就是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与需要,寻求其最近发展区,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进步,让每个学生都感觉跳一跳够得着,要让自己做起来不太费劲。这一点很重要。培养孩子的习惯,门槛不太高,低一些,孩子自然就很容易做到;很容易做到,总能达成自己的目标,孩子当然就很有成就感;很有成就感,孩子当然就会对此兴趣日浓、信心日增;兴趣日浓、信心日增,孩子自然就更乐于在培养习惯上下功夫……于是一种良性循环就形成了。而这样的结果,无形中还给老师们创造了许多表扬和鼓励孩子的机会,让孩子能在欢快、愉悦、受赏识、受表扬的环境中长大,这有多好啊!这种情况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得寸进尺”,那么我们就是要“化尺为寸”,让学生能够步步登高。   

而相反,如果门槛太高呢,情形就完全变了——因为习惯是一种几乎天天都要碰到的行为,因此如果门槛过高,孩子们就等于天天难以完成任务、天天难以达成目标、天天生活在失败和挫折的阴影之中,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和宝贵的自信心,将是一种何等的摧残啊!   

比如林格老师在以“阶梯理论”分析预习习惯时,提出预习的阶梯可分为五个阶段,值得我们借鉴:  

  简要预习:提前阅读课文,及时补习要用的旧的知识及薄弱环节;  

重点预习:初步理解要学的重点、难点,初步理解要学内容的基本思路,利用工具书自行扫除学习困难;  

问题预习:提出问题,并把问题联系起来,系统化,形成自己的经验体系,对重点问题有自己的初步探索,同时写出学习提纲;  

解析预习:培养分析和概括能力,学会运用工具书和参考书解决问题,用简练的文字在书上分重点、次重点,做好批注,形成自己的批注风格;  

探究预习:能形成学习专题,使学习具有研究性,对专题有自己的体会和理解,具有新见解、新思路、新发展,培养创造精神和能力,善 于和 老师、同学讨论、合作,在课前进行专题研究等。  

对于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我们在提出预习要求时,是不是也能这样,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呢?   

三是要让学生认同目标、熟记目标。目标具有指导行为的作用,只有牢记目标,才能发挥其作用。所以,我们的很多学校都将目标编成儿歌来传唱,这个做法非常好,我们一定要坚持。在操作的过程中,提醒大家注意两个问题:  

——要背的儿歌不要太多,不要成为学生的负担,不要喧宾夺主了。一段时间内,选择要重点培养的习惯的目标儿歌让学生背诵。  

——背诵儿歌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照着目标要求去做。所以,在学生背得滚瓜烂熟,摇头晃脑的时候,还要提醒学生背的同时要照着儿歌要求去做,还要反思一下自己做了没有。统一路小学有一个“每日三省吾身”活动值得借鉴,就是要让学生在闹中求静,静静地问一问自己:我做到了吗?这是很重要的。这也是培养反思习惯的最好的时机,切不可错过。  

——在操作的过程中应注意:认真第一,聪明第二  

我们有了好的构想后,还要一步步脚踏实地地做才行。这就需要有一种天天提醒、监督、检查的具体手段和机制。也是“执行力”问题。所谓“执行力”,著名的执行力专家 姜汝祥 博士对此有很精辟的论述——“执行的八字方针:认真第一,聪明第二”;“执行的关键点是监督和检查”。按此理论,我们培养习惯也应如此——要“认真第一,聪明第二”;要不断“监督”、不断“检查”。   

我们在训练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点之一——逐个击破:开始培养习惯时,千万不要着急,先从众多习惯中挑出一个,全力盯住它、对准它,这样就很容易成功。比如每学期刚开学,学生们还没有从假期的放松中摆脱出来,这时就要从最基本的听课习惯开始抓起,有的甚至要从听到上课铃响赶紧回教室的习惯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做的,在开始阶段就要从基本的执笔姿势、坐姿开始,在学生已经形成了这些习惯之后,再依次加上新的培养内容,如读贴的习惯、提笔即练字的习惯等。   

 要点之二——从容易处着手:这实际是古今中外成功的一条规律。老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这个要求是对上一个的补充,逐个击破的前提是从最基本的、最容易的习惯开始,让学生在步步登高中不断提高。  

要点之三——教给方法:这个方法要能给学生以细致的指导,使空洞的习惯落到实处,之后就是反复训练,由生疏到熟练,再到习惯。我们来看一下鲸园小学对上课的一些基本习惯的要求:  

  分解目标,规定动作:  

(一)课前准备齐全快静——课间到,书摆好,铃声响,坐端正。  

    下课时:凳子轻放桌下→书放桌中间→本放书下面→笔放笔槽中。  

上课前:铃响前回教室→调整凳子:凳子离课桌两拳远→安静候课。(室外课铃响前到达指定地点)  

(二)规范姿态坐稳站直——文雅坐,挺拔站,舒展写,大方行。  

1、坐姿:文雅端正、自然大方。  

·听——头正→身直→臂开→腿平。  

·写——头正→身直→臂开→腿平;一拳,一尺,一寸;写完笔放回。  

·读——  

朗读:头正→身直→端书:书与课桌成60度夹角→眼离书本一尺远。  

默读:头正→身直→书放平→眼离书本一尺远。  

2、站姿:端直挺拔、舒展大方。      

    ·读——站直→端书:左手托书脊,右手执书角→眼离书本一尺远。  

    ·答——站直→手自然下垂→眼睛平视。  

3、举手——左手平放桌面→右手举起:手指并拢,大、小臂成直角或伸直胳膊。  

4、执笔——以腕骨作支点→食指在前,拇指在后→虎口呈圆形。  

有了这样的要求,学生才会知道应该怎么做才是规范的,才会对学生有具体的指导作用,也只有这样,我们的习惯养成教育才是实实在在的,不落虚套的。  

要点之四——从细节处落实:  

有一个故事大家也许都听过:一家大的跨国公司要招聘管理人员,笔试卷上第一句话是:请通读一遍试卷后认真答题。结果因题量太大,很多人拿过题后很快地做起来。但到收卷时只有一个人做完了。这个人只做了最后一题。因为试卷的最后有一句话:请读完题目后,只做最后一题。主考人的目的无非就是想考一考应考人的细心与耐心。而做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研究者与实践者,我在读这个故事时想到的是:我们每一次测试时都会提醒学生拿过试卷之后先浏览一遍,再认真审题,认真答题。然而我们在说的时候,想过没有:学生听进去了吗?学生这样做了吗?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审题习惯了吗?这就是一个落实的问题。提出的要求没有相应的落实措施就等于什么也没说。所以,我们在培养每一个良好习惯的时候都要想一想:怎样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在措施上想办法能促使学生去做,只有每一次都去做了,才能养成习惯。否则,就像故事中的应考人一样,把这些要求都当成了耳旁风。  

让我们来看一下长征小学丛艳丽老师是怎样培养学生审题习惯的:  

拼——折。在解决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时,让学生动手折折剪剪不失为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的好方法。如:一张长8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纸,把它剪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张正方形纸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一根24厘米长的铁丝可以围成边长是多长的正方形?等等。这对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题意,正确思考有很大的作用。  

画——点。青岛版教材最多的就是情境图,许多数据要从图中去找。如果学生在数的过程中没有比较好的方法,往往会出现数错的现象,从而导致解题错误。因此正确数数是低年级学生必须掌握一个基本技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要求学生“留下痕迹数数”,即有顺序地数,边数边作记号,帮助学生达到正确数数、仔细审题的目的。比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让学生数海鸥的只数,学生可以把数完的海鸥用圆圈圈起来,或者把10个海鸥圈起来,再数就不容易出现错误了。     

划——圈。为了让学生能把认真读题、仔细推敲的过程表现出来,强化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我校低年级教师要求学生一边读题,一边圈圈画画,把重要的字词圈起来,提醒自己注意。  

同样是审题习惯,南山小学的 吴锦娜 老师是这样做的:  

我们重点要教给学生审题的具体方法,使学生建立解题的基本程序,如审题 — 列式 — 计算— 验算 — 作答等,把审题摆在解题过程的第一位。  

在审题习惯的培养过程中,我首先使学生明确,审题分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初读。了解题中说了什么,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是什么?第二步,精读。咬文嚼字就是精读的有效方法。要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只有学生在审题中认真推敲才能真正理解题意。第三步,复读。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列出算式再与题目对照,检验是否正确。  

在具体的审题过程中,我主要培养学生用自己习惯的符号圈重点字词或关键句的习惯。比如单位前后不同及时作上记号;分数应用题圈出单位“ 1” ,并在单位“ 1” 旁写上已知或未知;圆锥体积的计算学生总漏乘,审题时强调学生圈出锥字,并在锥字旁边写上就基本杜绝了这种现象等等,效果非常显著。此外,在审题时教育学生将不完整的问题补充完整,将隐藏的条件补充完整,画图或列表整理条件等等,对于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都效果显著。  

这些都是教给学生怎样在细节处落实的好方法。  

要点之五——注意趣味性。  

趣味性会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进行了训练,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适合。例如有的教师在训练学生的倾听习惯时把一些游戏引进课堂:让学生说出得数是100的算式,每个人只说一道题,不能和别人说的重复;每个学生背诵一首诗,不准和别人的重复。这个游戏中,学生只有认真地倾听别人的回答之后,才不致于使自己的答案与别人雷同,还促使学生不断地思索,积极地参与。有的教师在语文的词语听写训练时,只读一遍,学生自然听得专心,接着,听写的内容越来越丰富,由原来的一个词到连抽三个词,而且也是只报一遍,不断增加听记数量,这样训练使学生形成了专注倾听的良好习惯,倾听的目的性和连续性也随之增强。
    
要点之六:好习惯加法,坏习惯减法   

这是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孙云晓和著名心理学家张梅玲教授在进行了大量研究后的概括,更是培养习惯的一种重要策略。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正坏习惯用减法。也就是说,对孩子好的方面不断鼓励、指导,让好习惯不断出现,不断加强、以致牢固。对坏习惯呢,则循序渐进,慢慢淡化、消除,让孩子自己学会控制自己。这比简单的训斥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在不知不觉中好习惯养成了,几乎在与此同时坏毛病消失了。
这里有个例子:北京有一个妈妈,她看五年级的儿子写作业,发现儿子写一小时作业站起来七次,一会儿打开冰箱找吃的,一会儿开电视看动画片,一会儿又望着窗外看别的小朋友在玩什么……妈妈看在眼里,平静地对他说:“你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不过你一小时站起来七次,是不是有点多了?我觉得三次就差不多了。如果说你能不超过三次,动画片随便你看,如果超过了就什么也不能看。”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儿有三天做到了,大摇大摆去看动画片;没有做到的那两天,妈妈说什么也不让他看电视。就这样,一个月后,儿子做作业基本上不站起来了。   

这就是典型的“坏习惯用减法”的例子,但是要注意你所要给予他的奖励必须是孩子最喜欢的,对他最有诱惑力的,否则会影响效果。  

要点之七——发挥榜样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在每一个方面树立一个或几个榜样,让学生能够很感性地知道怎样做是好的习惯。同时,我们还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某一方面的榜样,这样做一方面给其他同学树一个标,另一方面也给这个孩子以正强化,让他能在这一方面好上加好,再把这一点迁移到其他方面,使其他各点都能有进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给他一个优点,让他发挥出十个优点”。同时,还可以让小榜样来做小监督员,让学生之间互相检查、监督,像魏书生老师那样,每个人都是小监督员,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提高了效率。  

要点之八——允许孩子反复。每一个孩子在他开始学校生活之前,由于家长的影响或是其他的原因,都或多或少地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同时还要纠正其不好的习惯。这个工作的难度就更大了。所以,我们在懂得用减法去掉坏习惯的同时,还要懂得孩子们有时会反复也是正常的。这时候教师不要着急,冷静地分析一下反复的原因,有时只需冷眼旁观一下,孩子就会自行纠正的。   

——“习惯培养”为主题的课堂应是什么样子的?  

在几次征集有关习惯养成稿子时,我们常常遇到这种情况,本来是很好的一个课堂教学实录,却因为执教者在从“习惯养成”这个角度来论述时,非常牵强地加上了“习惯”两个字,结果反而弄得不伦不类了。其实,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地方都是很好的习惯培养的典型做法,只是执教者本身也没有意识到。说到这里,有的老师可能要问了,习惯养成的课堂有什么特殊性吗?回答是:没有,习惯养成的课堂还是落实新理念的课堂,还是我们的家常课。有的老师也许又要问了:既然这样,就是说我们的课堂应该和以前的课堂是一样的,那么,我们有必要非得强调习惯养成吗?还是以前的课堂为什么非得从习惯养成的角度去分析呢?我的思考是:在强调习惯养成以前,我们的好的课堂教学其实都是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的课堂。但习惯培养不系统,或者是有的教师做得好,有的教师做得不够好。有的虽然做了,但只是下意识地去做,使得好的做法没有得到系统提炼,不能以点带面,让大家都有这样做,让所有的孩子都受益。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来从习惯养成的角度去分析这些教育教学行为,把好的训练步骤、训练方法系统化,模式化。然后进行推广,使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更科学、更高效、更普及。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一下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  

细看我们的课堂,发现有几种现象值得我们思考。  

现象观察:  

(一)学生的坐姿很端正,全班都像样板一样,双腿并拢,后背挺直,眼睛注视前方,双臂整齐摆在桌上,一节课下来,个别学生只是关注了自己的和同桌的姿势,而把课堂学习的内容置之心外了。  

(二)有的教师的课堂上,上课伊始有一段很明显的提示:“上课时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我们才能高效地学习”等等,下课前的结束语也是“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怎样怎样”等,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看不出教师重点培养的学习习惯是什么,有的甚至连基本的听课习惯出了问题都没有去纠正,还在我行我素地该讲什么还讲什么。  

(三)有的教师为了突出“习惯养成教育”这一主题,多次强调学生良好的习惯表现,如“你的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你的书写习惯很好”等等,但这样的提示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指导意义不大,反而让人感觉打断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学生的思考。似乎是为了主题而讲,而不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育的主旨变了味。  

本质探寻:  

教师对“良好学习习惯”的内涵认识不到位,以为习惯养成就是看得见的坐姿、举手、发言等,把“学习习惯”这一概念表面化、肤浅化了,没有把深层次的学习思维习惯培养与自己的教学行为联系起来。如良好的思考习惯、问题意识、合作习惯、预习习惯、复习习惯等。  

理性思考:  

习惯养成应该是蕴含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师生的每一次互动中的。如果我们对新课程理念有一个深刻的理解,能够有意识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理念,那么我们的学生自然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养成”的理念是要记在教师脑子里的,不是挂在嘴上的。真正的落实是不需要说出来时不用说,哪怕一节课下来,教师一句“你的学习习惯真好”这样的话也没有,但只要通过教师科学合理的引导,学生学会了如何思考问题,如何表达自己,如何从别人的交流中引发出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课堂。如果学生的倾听、表达、书写等确实出现了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停下教学,专门强调,专项训练。这个时间的把握,度的把握需要教师自己去琢磨。这也是我们同研的课题之一。  

具有良好习惯的课堂上,学生应该是这样的:身体上的相对放松,精神上的全神贯注。  

身体上的相对放松——这个放松是指“规则下的自由”,不是乱动乱讲,是符合在集体学习中应有的规范的。我们面对的是孩子活跃的天性与严肃的规矩之间的矛盾。如何在他们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是我们习惯培养中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既要养成规矩,又要尊重天性。这里就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太规范了就是僵化,违背孩子的天性,拘束孩子的身体也容易拘束孩子的思维。一节课下来,个别学生只是关注了自己的和同桌的姿势,而把课堂学习的内容置之心外了。太自由则容易使孩子分散注意力,干扰其他学生的学习。说到这里,有的老师也许要说了,这样的话,我们学校的领导在上学期里狠抓学习习惯,就要求学生上课时一动不要动,坐姿要求很严格,我就说嘛这样不对。不是这样的,在习惯培养的初期,矫枉过正也是正常的,就是要让学生知道上课有上课的规矩,不这样要求,学生总是显得太散漫,我们一线的教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所以说,我们的领导这样要求也是对的。但过了这个初期阶段,我们就要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了,这就是上面提到的“身体上的相对放松,精神上的全神贯注”。所以,对正值人生最活跃时期的孩子们最好的习惯教育应该是教会他们如何在规矩之内最大限度地自由发挥,正所谓:随心所欲不逾矩!  

精神上的全神贯注——在一节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课堂上,学生的精神始终放在学习上,思维是活跃的,争论是热烈的,欢呼是真诚的,合作是有效的,思考是深刻的。这就是良好的质疑习惯、倾听习惯、表达习惯、合作习惯等学习思维习惯的体现。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是愉快的,是主动的,是高效的,是充满生命力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是学习知识背后终身受益的学习习惯与能力的培养。这是关键,是我们习惯培养的重点,也是难点。  

所以说,习惯养成的课堂是落实素质教育的课堂,看出的是长期以来教师潜移默化培养的结果,不是一蹴而就的。  

——习惯评价:化繁就简,实用为上。  

关于评价各个学校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很多学校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把教师、学生、家长各方力量都充分地调动起来,注重过程评价与期末评价的有机结合,采用喜报、评价手册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了较为客观的激励性评价。但在评价改革越来越深入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现象:评价越来越繁琐。这些评价标准真的能落实吗?有多大的实用价值?评价是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的,是一种辅助手段,应以实用为主。我们在制定某一评价标准时,首先要想一想这些标准与方法实不实用,会不会成为评价者的负担,会不会为评价而评价,喧宾夺主了?教师们在使用统一制定的评价方案时,也应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评价方法,有时一种最简单的评价方法用到极致也会发挥出最理想的作用。  

五、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  

一是注意研究的连续性。继续各学科的重点目标展开研究,在总结本学期工作成绩、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在每一个点上深挖井、广积粮,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如:可以在全区推广的操作模式等。在提炼模式时要注意步骤清晰,做法明了,要点明确。在这里提供给大家鲸园小学的写字习惯培养模式:九月份,我们要进行“学习习惯培养操作模式”的征集,十二月进行评价体系的征集。到今年年底,争取将习惯培养的目标体系、操作体系、评价体系编辑成册,形成系统的区域研究成果。  

二是注意研究的持久性。习惯养成非一日之功,有的研究证明养成一个好的习惯需要持续21天,但21天之后如果又恢复如初,那么这个习惯也不会固化。习惯养成大致需要经过规范行为——习得规范——固化成习惯这样几个步骤。我们现在所做的仅仅是前两个阶段,今后每一学期开学,我们都要从最基本的基础学习习惯开始复习巩固,强化训练。然后才能有序开展深层次的习惯研究。所以,持久性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的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重视和我们的职业良心。  

三是注意研究成果的及时总结。总结的过程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深化思考的过程,很多工作都会在总结的时候得到提升,可以更好地指导下一阶段的工作。很多思路在总结的时候由模糊到清晰,由繁杂到简单,由狭隘到开阔。所以,无论是教师个人,还是学校我们都提倡经常性的总结,在与别人的互相交流中更是学习与提高的过程。现在,我们提供的可以交流的平台有《环翠教育》《威海教育》和环翠教育网等,希望在埋头苦干的同时抬头看看天,和身边的同伴说说话。十一月中旬我们要进行优秀成果评选,包括论文、反思、案例等。同研一节课进行到了第三轮,我们的研讨重点不再是同研形式上的研讨,而是同研内涵上的深度研究,所以这次成果评选就紧紧围绕同研主题“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要求是一定要联系自己的实践谈具体的内容,如成功的经验,某一习惯培养的具体措施,课堂教学中培养习惯的方法与途径,实践过程中的反思等。  

    下学期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习惯培养课堂教学大赛”。时间初步定在十月份。以学区为参赛单位,目的是在以这种捆绑式的评价中让区直学校最大限度地拉动农村学校教师的发展。除了看教师的授课之外,还要看学生课堂上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参赛教师、学科、所用班级全部抽签决定,目的是让每一位教师、每一个班级都能最大限度地参与到第三轮同研活动中来。希望各学校能够充分利用这次机会再次拉动习惯培养工作,让习惯培养更扎实,更高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校长寄语大全
课堂,如何培养倾听习惯
搞好教育的30条建议
学习习惯养成教育阶段总结
教师要将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课题研究方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