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45讲 湿热病辨治概述 湿温-概述

6.湿热病的转归(从化)

 

  

 

图1

    同学们,上次课讲了湿热病的辨治法则,根据湿邪所在的不同部位,选用不同的药物,同时要配合弥漫三焦的特点,加入健脾益气,醒胃消导的药,因为湿邪在气机不通畅的情况下,它不容易化,所以要配伍理气行滞的药物。

除此之外,湿热病还有一个不同于伤寒和温热病的特点,由于它是湿和热两种邪气,湿为阴邪,热为阳邪,在病变的过程中,这两种邪气的比重发生变化,病情要发生变化,证候也可以转化。所以根据它这个特点,我们给它起了个名,叫“转归”,所谓转,是在病变的过程中它要发生转化,转化的结果,那它就不再是湿热病了,一旦发生了转化,或者是向温热病发展,转化成温热病。或者是向寒湿发展,转化成寒湿病。就是转化的结果啊,湿没了,只剩下热。或者是热没了,不仅只剩下湿,而且又出现了寒,变成了寒湿病。所以最后的归属不一样,转归啊,就是转化以后的归属发生了变化。

伤寒没有这种问题,伤寒就是寒邪化热入里。温热病不管是卫气营血哪个阶段,它都是热邪,始终是热邪伤阴。因为它们的邪气性质很单纯。

湿热病不同。但是它这个转化过程是有条件的,它也不是平白无故地转化,它是顺从了某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转化,所以以叫“从化”。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图形演示:3:20)

〈1〉从阳化热

第一种是“从阳化热”。所谓从阳化热,是湿热邪气顺从了属阳的因素,而向热的方面转化:

一般有三种情况。1.热邪偏盛。一种情况是湿和热两种邪气里面热邪偏盛。它本来就热重,在病变的过程中,热越来越明显,最后热把湿给化没了,比如说暑温、伏暑,它这种病本身就是暑热盛而夹湿嘛,就容易向那方面转化,当然湿温也可以。

2.阳盛体质。再一种情况,和人的体质有关。人的体质它就是素体阳盛。阳盛体质的人,阳气充足啊,容易把湿邪最后化掉,由于阳气的作用使湿邪最后化没了,只剩下热。阳盛嘛,当然它不可能把热化没了,它可以把湿给化掉。

3.过用温燥。再一种情况,和治疗有关。在治疗的过程中,大量地使用温燥药物。当然治疗湿热病,肯定要辛温开郁,苦温燥湿,但是你要掌握一个尺度,能够把湿化没了,燥没了,就达到目的了。如果过量地使用,湿是化没了,但是热起来了。一般的情况下,热和湿裹在一起,有形之湿去了,无形之热就不独存,它和湿就一起散掉了。但如果大量地使用温燥药,湿虽然燥掉了,热起来了。这三种情况()最终都可以导致湿热病化燥成温。什么叫成温呢?就是湿没了,就变成了温热病。一般来说,这个过程(在热邪偏盛、阳盛体质、过用温燥阶段)是在气分湿热,特别是在中焦,中焦脾胃的气分湿热这个过程进行的,这个过程化燥成温以后,它可以出现气分的温热证,温热病的气分证。进一步发展,可以入营、入血,按照气、营、血传变,那就完全和温热病一样了,就按温热病辨证论治,它不再是湿热病,性质变了,转了以后,它的归属,归于温热病。

〈2〉从阴化寒

第二种情况是“从阴化寒”,顺从了属阴的因素,而向寒的方面转化。

属阴的因素:

湿邪偏盛。比如说,它感受的邪气就是阴邪,阴邪是指湿邪。本来就是湿邪偏盛,或者就是湿。

阳虚阴盛。另外一个因素,和体质有关,阳虚阴盛的体质。阳虚一般来说是指脾阳虚,脾阳不足,阴寒内盛,阴盛的原因是由于阳虚。

过用寒凉。再一种情况,湿热病啊应该是以辛温、苦温药为主,辛开苦降,如果热也盛,可以加苦寒。在一般情况下,湿邪重的时候,应该是辛温、苦温。但如果用寒凉药用得太早,或者用得太过,寒凉药就损伤阳气。因为没有那么大的热,它就损伤阳气。最终的结果导致热没了,湿不去,而且脾阳损伤了,阳气不足,最后转化成寒湿病。湿并没有解除,湿还在,但是由于阳气不足了,它不可能是热了,所以最后变成了寒湿病。寒湿病不是湿热病,也不是温病,因为没有热就不是温病了,变成寒湿病就按照寒湿病去治疗,干姜、附子、肉桂、桂枝、川椒,这一类的药,这就不是温病的治法了。吴鞠通的《温病条辨》里边,在湿热的后边,在湿温病的后边,或者在前边,他都有寒湿病,为什么呢?因为湿热病最后可以从阴化寒,转化成寒湿病,虽然那个不是正文,应该说是附篇,它不属于温病,但是因为它是从温病转变来的,所以他附在里边了。

这个叫做转归,转化以后归属发生了改变,它(从阳化热)变成了温热病,它(从阴化寒)变成了寒湿病,都不是原来的湿热病了。

在这个(从化)过程中,转化是有前提的,是要顺从属阳的因素,或者属阴的因素,它才会发生转化,所以叫从化。

这里湿热病的一个特殊的情况。

概念

下边啊开始讲湿温病。

前面咱们大概地介绍了一下湿热病的辨治规律。湿热病包括暑温、湿温、伏暑,也包括湿热疫,但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湿温,可以说,湿温是湿热类疾病的代表,因为什么?暑温和伏暑以热为主,是温热夹湿,而最系统地演变的还是湿温。下面咱们就开始讲湿温病。

首先它的概念,什么叫湿温?湿温病多发生于夏末秋初雨湿季节,其它季节有没有呢?可以有,其它季节有不叫湿温,叫伏暑。所以吴鞠通说:“伏暑、暑温、湿温,证本一源”。如果发生在夏末秋初、雨湿季节,有这种表现的,就是湿温,它是外感湿热病邪引起的,首先它的病因是外感湿热邪气,引起的以身热不扬,气机阻滞,脾胃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温病。要具备这些特点,它就是湿温,是温病里面的一类,一个类型。

湿温病多发于夏秋雨湿季节,它是外感湿热邪气所引起的,以身热不扬、气机阻滞,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温病。

它的特点包括在湿热病的特点里边,因为它就是湿热病嘛,有这么四个方面:

第一,季节性强。多发生在夏秋之交,夏末秋初。

第二,以脾胃为中心,弥漫周身,阻滞气机,导致水液代谢失常,中心在脾胃,但是不局限于脾胃,它有弥漫的特点,弥漫到周身,三焦都有湿,三焦的气机不通畅,水液代谢失常。

第三个特点,多出现矛盾症状,就是有热,但是热又显现不出来,出现了一系列和热病不相符的症状,有矛盾。从根本上说矛盾不矛盾呢?从本质上说不矛盾,因为它就是湿、热两种邪气所造成的,湿为阴邪,热为阳邪,邪气就是两种,所以它反应出来的就是两种表现,湿要表现湿的特点,热要表现热的特点,这两种邪气各自都要表现特点,那症状还不矛盾吗?而且是以湿为主,热裹在湿中,它自然是湿邪的症状突出。所以看似矛盾,从本质上说,从病因病机上去分析不矛盾。也可以说它矛盾,因为它邪气就是矛盾,一阴一阳。

第四个特点,病程长,缠绵难愈。因为湿邪本身就是重浊粘腻。它粘,粘滞在人体,不容易速除,不能很快去掉,所以病程长,缠绵难愈。

关于湿温病的病名,《难经》里边就已经提出来了,“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它是五种伤寒里边的一种。后世也不断地对这个病有描述,最后到薛生白和吴鞠通描述得最清楚。薛生白的《湿热病篇》,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对湿温的辨证论治提出了一系列的方药,薛生白主要是提药,吴鞠通呢列了很多方,这样湿温病的辨证论治就形成了一个体系,给后世提供了临床的基础,我们就可以使用这些方剂。(这)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什么病?西医所说的伤寒,因为这个名词当初翻译的时候,翻译西医名词的时候就翻成伤寒了,这个伤寒呢和中医的《伤寒论》里边的伤寒容易混淆,所以一般习惯上给它加个“肠”字,因为它是肠道的疾病,习惯上叫肠伤寒、还有副伤寒、钩端螺旋体病,前面暑温里面咱们讲过,钩端螺旋体病可以表现为暑温的特点,有的时候它也表现为湿温的特点,湿也重,也有,还是会出血,但是呢它不是温热性质的,它表现为湿热性质。还有流行性感冒,还有血吸虫病,以及其它沙门氏菌属感染的疾病。伤寒、副伤寒就是沙门氏菌,沙门氏菌属种类很多,它除了可以导致伤寒、副伤寒之外,还可以导致其它感染性疾病。

1.病因病理

 

  

 

图2

下边咱们介绍第一部分,病因病理。病因不复杂。湿热病,外感湿热邪气,作为湿温病来讲,它初起是以湿为主,湿和热两种邪气以湿为重。同时这个病的发生,从病机上来说它和人的脾胃功能有关,如果脾胃功能健全,正常,不容易发病。最容易发病是脾胃功能不好,平常就有水湿内停,这样外来的湿热侵犯人体之后,脾不能正常地运化水湿,它不能正常地把它排除,邪气就更容易进入体内,所以更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内外因结合起来分析。就是吴鞠通所说的,“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内蕴水谷之湿的人,最容易感受时令之湿而发病。湿热病侵犯人体以后,初起它先侵犯上焦,在上焦阶段应该说初起是在卫分,但是因为湿热是弥漫性的邪气,它可以同时向里弥漫,表现为卫气同病,以湿为主,卫气同病。

在上焦是不是就仅限于表证?或者卫气同病?也不一定。它还可以酿生痰浊,(酿痰蒙蔽心包),热和湿互相纠缠,在纠缠的过程中热邪煎熬了湿,把湿邪凝聚、浓缩,生成了痰。这时候湿还在,就是湿痰蒙蔽了心包。病也在上焦啊,所以这又是一个类型。(图形演示:20:22)

初起上焦有两个类型:一种是卫气同病,表现为恶寒为主,身热不扬。另一种就出现神志的改变,都属于上焦病。

上焦(病邪)不解,就传于中焦,中焦的湿温病初起是湿重于热,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人体的阳气虚,平素就阳气虚,或者是过度地使用了寒凉药,它可以向寒湿转化,变成寒湿病。

如果说阳气不虚,使用药物也不寒凉,它可以向湿热并重转化。就这么发展了,出现湿热并重。

再进一步发展,如果你仍然使用大量的温燥药物,人体的阳气也盛,它就表现为热重于湿。

这么三种(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类型,一般来说,湿温病初起见这种类型(湿重于热),再发展(湿热并重),再发展(热重于湿),越来热越重,开始是湿重。

发展到这个阶段(热重于湿),由于热为主了,它可以从阳化热,转化成温热病。

它没有向这边(化寒或化热)发展,可以传入下焦。传入下焦是指大肠和膀胱,导致水液代谢的障碍,或者是饮食物代谢的障碍,出现大、小便的失常。

下焦啊也有一个湿重、热重的问题。就是说下焦的湿热也有的偏于湿热,也有的偏于湿重,就是从这边就来了,(从中焦的湿重于热就转化成下焦的湿重于热),它没有这么转化,(中焦的湿重于热没有转化成中焦的湿热并重或热重于湿),这个中焦的湿热直接就传到下焦了,也有这个情况。

或者是逐渐地转化,热重于湿,都有可能。(图形演示:23:42)

总归啊,湿热病的病机演变就是这么个规律,初起,上焦,卫气同病,可以蒙蔽心包,也可以向中焦传变。中焦传变,首先出现湿重于热,然后是湿热并重,再发展热重于湿。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体的阳气盛,或者阳气虚,或者大量地使用寒凉药,或者大量使用温燥药,有两种从化的形式可以转变。如果它没有转变,可以再向下焦传,湿重,可以出现下焦湿重的证(候),由中焦的湿重传入下焦还是湿重,或者下焦出现热重于湿。无非就这么几种类型。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湿邪为主,一般来说不伤阴,它不化燥成温,不入营、血,始终是在气分留连,是湿热留连气分,不管是上焦、中焦、还是下焦,都以气分证为主。不化燥,可以说它不出现营分证、血分证。化燥以后那就变了,性质就变了,可以入营、血。

2.诊断要点

第二个,诊断要点。根据什么诊断它是湿温?

首先,发病季节,夏末秋初,也叫夏秋之交,这个季节要高度警惕湿温病。湿温哪是肠道传染病,它容易从消化道传染,这个季节如果饮食不洁,接触病人,很容易传染。

第二个方面,它起病缓慢,初起虽然有恶寒发热的表现,但是它恶寒重,热势不扬,头身重痛,不可作感冒看,因为沙门氏菌属也可以导致感冒啊,沙门氏菌属感染很类似感冒,但是要注意,要高度警惕,不能作为一般的感冒看,因为这种病人,他从开始就表情淡漠,反应迟钝,人发呆。吴鞠通说呀,“伏暑、湿温,吾乡俗名秋呆子”,说我们老家叫秋呆子,北京叫秋傻子,“悉以陶氏《六书》法治之”,说一般的医生啊不认识这个病,都按照《伤寒六书》的方法,用伤寒的方法治疗,“不知从何处学来”,不知从哪学来的,一般都采取伤寒的方法,就是“医者呆,反名病呆,不亦诬乎”?是医生呆,反说人家这个病呆,你不懂,说人家呆,这不是诬蔑人家吗?这是表现迟钝,反应迟钝,呆傻。这个就不是感冒了啊,感冒的病人精神不振,但是它并不呆啊。这要提起高度的警惕。

同时还有消化道的症状,胸脘痞闷,或者恶心,舌苔垢腻,又厚又腻,脉濡缓,你要把它鉴别开来,因为这个季节的病也挺多,病人也挺多,初起都是湿热,感冒也可以有湿热病,湿温也可以有湿热,它反应不一样。

三,它传变较慢,病势缠绵,所以病程长。在这个病程长的过程中,以湿热留恋气分阶段时间最长,得持续大概二十多天,这时间最长。不着急,治这种病不能急,一急就坏事。这热老不退呀,是不是我用的药不对呀?石膏、黄连、黄芩上吧,一上,湿邪冰伏了,越冰伏时间越长。它这个病的特点就是长,所以医生要有耐心,嘱咐病人也要有耐心,不要着急。

第四个方面,在病变过程中,可以见到白㾦,但是呢现在不容易见到了,现在湿温就少,不用说白㾦,就更少了,基本上见不到了。第二周、第三周,也就是第十四天到二十一天这个阶段,可以出现肠出血,肠出血当然从大便出来了。这个便血是鲜红的,或者是紫的,紫红的。不是大便里边带血,它就直接就下血了,可以出现严重的出血。如果严重了,止不住,可以导致虚脱亡阳,气随血脱,阳随血亡,而且这种出血止不住,手术也不行,所以一定要注意。上午我跟大家说,饮食一定要注意,二到三周的时候,是肠粘膜广泛溃疡,整个血管都暴露,一吃硬的东西,不好消化的,肠道的血管破裂,就可以大出血,因为它是广泛的溃疡,面积特别大,没有办法止血,很难。为什么说像这种病人饮食要特别控制?要流食、半流食,就是这个道理。过了三周以后,溃疡面开始修复了,逐渐地就恢复了。就是说,病变过程中可以出现白㾦,也可以出现肠出血,肠出血大概是占湿温病人的百分之十五,六个人里头有一个,就这么个机率,所以一定要注意。

再有一个鉴别。暑湿病和伏暑,和本病很相似,它都有湿有热。但是暑温起病急,初起高热,口渴,大汗,心烦,脉洪数,脘闷身重。它是以热邪为主而夹湿。另外,季节靠前,它是在夏季。

湿温病发生在夏秋之交。暑温初起虽然有湿有热,是以热为主,热象重,湿轻。湿温病初起,湿重,热象不显。伏暑病和本病也很相似,这可要注意了,伏暑病和湿温的区别就是季节不同,伏暑发生在秋后,或者是冬天,秋、冬发病,它的临床表现和湿温很相似,特别是湿热并重和热重于湿,而且呢从病程上来说,伏暑病也包括肠伤寒、钩体病,特别是肠伤寒,伏暑晚发嘛,实际上就是湿温病,不过就是发病季节错后而已,可以说啊,湿温病多发于夏秋之交,就是在八月中到九月中这一段。这一段时间因为自然界湿热熏蒸,是肠伤寒的高发时节。到了秋后、冬天,也不是不可能发生,散在的也有,实际上是一个病,就是季节不同。要注意,主要是和暑温(相)鉴别,伏暑咱们后边要讲。

3.辨证论治

关于湿温病的辨证论治,那就简单了,上节课咱们给大家作了一个概括的叙述:湿热邪气在上焦,辛温宣透,芳香化湿,简称辛宣芳化法,它的作用是使腠理疏通,通过疏通肌腠,使腠理通达,气机通畅,微有汗出,邪从汗解,小汗,通过小汗逐渐地向外透发湿热邪气。因为它是小汗,不可能一次把邪气排清。所以它病程就长啊,就慢哪,你治疗要有耐心,不能着急。如果说用大汗,麻黄、桂枝,不仅发不出汗来,把湿热给发起来了,上蒙清窍,内闭心包,“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

湿热传到中焦,以辛味和苦味为主,辛能开郁,苦能燥湿。如果湿重,应辛温配苦温,辛开苦降,燥湿降浊。如果湿热并重,加入苦寒,还是辛开苦降,清热、燥湿、降浊。如果热重,那就以清为主,那是暑温里边咱们已经讲过了,可以用白虎加苍术汤。

热邪深入下焦,导致了大、小便的排泄失常,因势利导,用淡渗利湿的方法,使湿浊从小便外解,热呢也就随着湿出去了。如果说热也重,可以加清利的药,苦寒清利的药,比如栀子、竹叶,这样淡渗清利,消除下焦的湿热。

在这个过程中要考虑,脾主运化水湿,胃主受纳水谷,要加入健脾醒胃的药,促进脾胃功能的振奋,湿邪就容易排除。要加健脾益气,醒胃消导药。因为湿热病它弥漫三焦,容易导致气机阻滞,气不通则湿邪不能去,气化功能恢复不了啊,湿邪没有通路,排不出去,所以一定要加理气行滞的药。这里边还要考虑到肺主通调水道,要宣肺。

这几个方面都照顾到了,还要考虑到,湿热邪气它是弥漫性的,它虽然在上焦,也弥漫中、下;它在中焦,也向上、下弥漫;在下焦也向中上焦蒸腾,也弥漫。所以治疗要兼顾三焦,治上不忘中、下,治中不忘上、下,治下不忘中、上。所以选药的时候要配合一下。这就是说治疗湿热病的方剂为什么多相似?每一个方都差不多,仅一、两味药之差而已,因为它都要兼顾三焦。

湿热病治疗好之后,还要注意饮食方面的禁忌,尤其是在治疗的过程中,在它的中、后期,第二、三周,或者是刚刚立痊愈,一定要节制饮食,油腻、甜、粘、生冷,凡是不易消化的食物,一概要控制。说秋傻子,这种人他不想吃饭,不饥不食,“饿不死的伤寒”,一个礼拜不吃没有问题,因为他脾胃呆钝,当然现在住院肯定要输液,要给他补充养分,但是从口腔进入的食物,一定要注意,要流食或者半流食,千万不能吃生冷、油腻、甜、粘这一类的食物,如果进入肠道,加重负担,很容易导致出血。在生活上,除了吃饭之外,还要注意其它的护理,因为他即使是已经热退了,开始痊愈了,他脾胃功能没有恢复,正气没有完全复原,所以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受点凉就容易感冒,感冒可以(引起)复发。饮食不适当可以复发,过度的劳累可以复发。不管哪种情况导致复发,复发后的病都比原来重,为什么呢?原来他是健康人得病,复发(后)他是虚人得病,所以治疗起来更为困难,这个后果一定要考虑。

讲义对湿温病的分类,辨证论治,是按照湿和热的比重,按照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湿热并重,按湿和热的比重分类。咱们就按照这个分类讲,但是在这里边还要考虑,不管是湿重、热重,还是并重,它一般都是从上焦到中焦,到下焦,逐渐传变。所以咱们还是按照这个分类,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底下呢,按照上、中、下三焦,是以湿重、并重和热重为纲领,底下呢再按照三焦传变。,,

①湿重于热

(1)湿遏卫气

表里同病(上焦)

临床表现

证候分析

治法

方药

第一个证候类型啊,大类,是湿重于热,在这一类里边所讲的都是湿邪为主,但是因为它的阶段不同,病变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和治法都不同。

第一个类型是讲湿遏卫气。,它是湿热两种邪气,以湿邪为主,阻遏在卫分和气分,为什么呢?因为湿邪是弥漫性的邪气,它是侵犯卫分,但是从卫分向里弥漫,影响到气分,按照八纲领辨证来说就是表里同病,部位在哪儿呢?在上焦,结合三焦辨证来说呀,部位在上焦,表里同病。

临床表现,恶寒少汗,或者无汗,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头重如裹,身重肢倦,面色淡黄,发热面不红色,淡黄,表情淡漠,反应迟钝,人发傻,四肢发凉,胸闷脘痞,纳呆不饥,甚或呕恶,甚至于可以出现恶心呕吐,这不是主症,可有可无,所以是或有症,主症是必有症,或有症是兼症那就是说呀,作为这个证候,必须有主症才能成立,比如说像这个证候,没有恶寒发热,它就不叫卫分证了,这是必有症,主症;恶心呕吐有的病人有,有的病人没有,有没有?不影响这个证候的存在,是兼症,或有症是兼症。大便溏滞,溏滞不爽,小便不利,色黄,舌苔白腻,脉象濡缓。

为什么说它在上焦?为什么说它是卫气同病?为什么说它湿重?这个证候啊你要分析它,得从这三个方面分析,它出现恶寒身热,所以说它有表证。肺主表,因为肺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你不管从皮毛而入,从口、鼻而入,都首先犯肺,肺在上焦,所以说它是上焦,所以说它是上焦证。它这一系列表现,都是湿重,热象不显,所以说它是湿重于热。

怎么分析这个证候?恶寒、身热不扬,寒和热比较起来,热象不显而恶寒突出。原因,湿邪粘滞,阻滞气机,体表气机不畅,阳气不能宣通,所以它突出的表现恶寒。有没有热呢?有,寒热是同时存在的,但是不明显。可以有汗,因为它是湿热病,它不是寒,邪气不是寒,是湿热,可以有少量的汗,但是不会多,而且是粘汗,那是湿邪。午后热象较重,因为午后是阳明主令,申时啊,也就是日晡潮热,但是它没有那么明显,因为它本身就不是高热,所以不叫日晡潮热,日晡的时候体温更高一点,因为午后申时是阳明主令,阳明多气多血之经,这个时候正气充盛,抗邪有力,而体温相对来说较高,这种病人初起体温一般也是在三十八度左右。这些表现都类似感冒,你就包括头重如裹,身重肢倦,都类似于一个暑湿感冒。怎么鉴别?他出现头重如裹,身重肢倦,总而言之都是因为湿,湿是有形之邪,重浊粘腻。体内进了湿了,那不就加重了吗?所以周身觉得沉重,头也觉得发沉。气血不通就通,就头痛,但是痛和重比较起来,重为主,痛没有重明显。它和感冒不同点在于,面色淡黄,表情淡漠。感冒的病人它不影响神志啊,这种病人从开始就发傻,所以叫“秋呆子”嘛,这是湿浊蒙蔽。它虽然没有完全把心包蒙蔽住,但是因为湿浊像一团雾一样,笼罩在胸腔,这神志也就不正常了,神志不能自由来往了,神不能象正常人一样那么清醒,昏昏乎乎,所以湿浊弥漫在胸部,上焦嘛,它蒙蔽了清阳,清阳不宣,神志活动发生了障碍,但是并不严重,反正虽然迟钝,他并不昏迷,说什么都知道,他也能说,你也能问,都能应答,但是他表情淡漠,无欲貌,形容肠伤寒的病人没有任何欲望,给就吃点,吃也吃不多,不给也不要,三天没人理他,他也不着急,什么欲望都没有。这和感冒就不一样了,这要高度警惕。四肢发凉,是因为阳气不通,湿阻气机,阳气不能正常地宣发。湿邪弥漫在里,气机不通,胸脘痞闷。因为气机不通,胃气不降,胃也呆钝,里边有湿啊,它就纳呆不饥,不想吃饭,没有饥饿感,甚至于胃气再不降,上逆,还可以出现恶心,再严重还可以吐,但是不剧烈,这个症状可能有,也可能没有,严重点,有,轻的就没有。

由于湿邪下注到大肠,大便就溏泄;因为湿阻气机呀,腑气不通,所以它虽然稀,它又不爽,排便哪不通畅,出来的是稀便,但是排的时候有困难,一点点往外挤,而且完了以后很不容易擦净,粘粘糊糊。小便不利,水道不利啊,气机不畅啊,颜色发黄,舌苔是白腻的,因为它热蕴湿中,以湿为主,所以不黄腻,脉象濡缓,缓怠无力,懒洋洋,软绵绵,不数。

这是它初起的特征。我们可以看出来啊,它虽然是初起,是在卫分,已经弥漫到气分,所以说它是卫气同病,它这一系列的表现,热势很不明显,都是湿阻气机,湿蒙清阳,这类的表现突出,所以诊断它湿重于热,在上焦,是卫气同病。

休息一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焦湿热中医辩证论治
温病辨治汇讲第十一讲(上)
《疏调学术论坛》疏调气机在温病中的应用
温病条辨 (卷一)
三焦辨证之我见
中医病机学说---外感热病病机---三焦病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