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2章四种养育风格

如果我们改变了自己和孩子说话的方式,也就改变了他们和我们、和其他孩子以及和他们自己的说话方式。

     当父母想改变孩子的行为的时候,他们会怎么说呢?在多年的观察和研究之后,我得出的结论是,父母在大多数时候会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之一:运用权威,给孩子建议,或进行解释。

显然,当试图改变孩子的行为时,并非我们所说或做的每一件事都能归于上面这三种方法中的某一种。有时候,我们会同时采用两种或三种方法。尽管如此,用这一概括性的分类来考查一下我们的行为还是有用的。这有助于我们搞明白“我能解决问题”法对于8~12岁的孩子有着怎样独特的重要性。

让我们来看看父母们最常用的这三种方法。

权威法

     运用这种方法的父母认为,他们能够通过强硬的态度和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来影响孩子的行为。他们自认为是权威,经常:

·大声嚷嚷,好像声音越大越能引起孩子的注意。

·一再问一些反问性的问题,例如:“我还要告诉你多少次……!”

·体罚,比如打手或打屁股。

这种方法可能会使孩子屈服,但剥夺了孩子的自身力量感,并使他们感到气愤和沮丧,而不是对自己所作的事情感到骄傲。因为所有的人都需要对自己的生活有一种控制感,所以,那些在家里体验不到的这种控制感的孩子,就会到别处去寻找。通常,他们会在一个更安全的环境中寻找这种感觉,比如在学校里,他们就会以父母在家里对待他们那样的方式对待别的孩子。这是孩子变得富于攻击性的一个原因。受到父母贬抑的孩子会认为,要感觉自己的强大——像他们的父母那样强大——就要削弱别人的力量。尽管并非每一个受到父母这种对待的孩子都会变得富于攻击性,但是,心理学家们发现,大多数富于攻击性的孩子的父母采用的主要是这种方法。

而且,大声嚷嚷和打孩子向孩子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这些表达方式是可以接受的。莎拉的父亲听到她对4岁的弟弟大喊大叫,还因弟弟在她做作业时“缠着”她去玩儿,而骂了弟弟。父亲向她大吼道:“我还要告诉你多少次,不要那样和弟弟说话!马上回你房间去,想想自己都做了些什么!”如果说莎拉回到房间后会想些什么,那很可能是如何报复。或者,她有可能感到奇怪,为什么爸爸可以对她大声嚷嚷,她对弟弟嚷嚷就不行,她很可能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尽管爸爸告诉她不要大声嚷嚷,但嚷嚷也没关系。

然而,最有可能的是,莎拉什么也没有想。她感到的可能是自我保护的需要,想把爸爸的大声喊叫拒之门外。爸爸真正要表达的意思对她不起任何作用;这些话在她听起来成了对她的攻击。

这种管教方式从短期来看似乎是有了效果的——莎拉最终顺从了爸爸,不再骂弟弟了。但是,她这种表面的改变,远远不如她为什么改变更重要。她的内心并没有改变——她仍然不理解为什么自己不应该大声嚷嚷,而且还没有开始考虑自己或弟弟的情感。她不再对弟弟大声喊叫,只是因为她不想让爸爸对她喊叫。运用权威法的父母似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但常常要付出极高的代价——父母和孩子都感到气愤、无奈和沮丧。

有些孩子会以其他方式对这种管教方式做出反应:他们产生了“免疫力”,表现得好像根本不害怕惩罚一样。达到自己的目的或者通过发泄愤怒来减轻自己的沮丧感,对他们来说变得如此重要,以至于他们学会了忍受任何暂时的痛苦。一旦孩子发展到这个阶段,他们的行为就可能完全无法控制了。莎拉的爸爸连珠炮似的问题和愤怒,对她将会没有任何影响——她根本不在乎。

想一想这预示着什么吧。如果她不在乎爸爸冲她大声嚷嚷,她怎么可能会在乎当她这样对待弟弟时,弟弟有什么感受呢?权威法实际上会阻碍孩子培养共情能力,而正如我们很快就会看到的那样,共情能力是学会解决问题技能的一个先决条件。事实上,所有有意义的行为改变,都植根于孩子的共情能力。而且,可以说,大多数攻击性强的孩子都无法与人共情。

还有一些孩子,可能会对权威法作出另外一种反应。像唐娜那样的孩子可能只会选择退缩,什么也不敢做。甚至当父母以一种“爱”的方式运用权威法的时候,孩子们也并非总能感受到父母想要表达的温情。例如,从唐娜上幼儿园的时候开始,她的父亲就试图在打唐娜的时候,通过告诉她“我爱你”来使自己的惩罚显得更温和一些。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那样,唐娜听到的是“权威”;爸爸说的“我爱你”只会使她困惑。最后,她会像莎拉一样感到自己被剥夺了权利。

建议法

有些父母一看见孩子遇到冲突,就提出建议。当莎拉冲弟弟大声嚷嚷的时候,如果莎拉的父亲使用建议法,他可能会对她说:“你只要对弟弟好好说不要打扰你就行了。”或者“告诉弟弟你正在做作业,你稍后会和他玩儿。”在这种情况下,这都是非常合理的建议。但是,问题不在于莎拉的父亲说了什么。建议法的真正问题在于父母在替孩子思考。

例如,8岁的乔安妮每天回家时都噘着嘴,因为她的朋友丽塔不和她一块玩儿。乔安妮的妈妈急于帮助女儿,就说:“你为什么不告诉她,你会邀请他去游泳呢?”当乔安妮说丽塔不想游泳的时候,妈妈还是不愿意放弃,说:“也许她愿意到我们家里来看录像。”但是,要是丽塔也不想看录像,那该怎么办呢?乔安妮可能会觉得再也没有办法了。而且,面对妈妈提出的建议,她没有机会提出自己的想法。

当父母和孩子之间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们也经常使用建议法。例如,孩子不想做家务的时候,许多父母就建议:“试一试放学后一到家就做家务,一直到把家务做完。”通常,孩子们会说:“我必须先做家庭作业,否则就来不及了。”那些把孩子的这种回答理解为顶嘴的父母,就会转而采用权威法。而家务活还是做不了。

确实,当孩子面临新情况的时候,家长偶尔提些建议会有帮助。然而,当父母主动考虑解决办法的时候,孩子就始终是被动的。如果父母经常使用这种方法,就会抑制孩子的思考过程、自我表达和情感。有些孩子可能就会不假思索地盲目寻求并采纳别人的建议,而像莎拉那样的孩子,可能就会在爸爸或妈妈不在身边时,选择攻击性行为。尽管建议法比权威法更积极一些,但是,如果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给予他们自己做的自由,孩子们就更有可能按照他们自己的方法采取行动。

解释法

许多父母意识到,仅仅给孩子提供建议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他们就努力给孩子作一些解释。有时候,尼古拉斯的妈妈会说:“你那样和妹妹说话,她会感到很生气。”以及“你那样和妹妹说话,我感到很生气。”

运用托马斯·戈登在其经典著作《父母效能训练手册》里提出的“我式句”向孩子解释事情,在今天是很流行的,而且,许多养育专家都推荐这种方法。尽管这不会像说“你使他感到难过”这样的话那么容易引起孩子的内疚感,但是,这种方法最终也不会有效果,因为还是父母在起主导作用,孩子仍然是被动的。他们没有积极参与,而只被要求听。而且,尽管尼古拉斯的妈妈和儿子谈的是感受——这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部分——但一直都是她在说,而没有人听。

我还听到很多父母说,他们在孩子出现不端行为时并不惩罚孩子,而是会和孩子谈孩子所做的事情。一位妈妈说:“我从来不打女儿,也不冲她大声嚷嚷,而是和她讲道理。”当我让她举个例子时,她说:“当迈尔在学校和同学打架时,我会告诉她,她不会再有任何朋友了。”然而,迈尔还是和同学打架。

同样,9岁的杰夫有时会因为弟弟玩他的飞机模型,而非常生气地打弟弟。这时候,杰夫的父亲会说:“如果你打弟弟,可能会伤着他。”或者“当你打他的时候,弟弟会感到很伤心。”

杰夫总是会点头,好像明白了,但是他还是会打弟弟。杰夫的父亲和迈尔的妈妈都感到困惑不解。他们无法理解孩子的行为为什么没有改变。但是,这正说明了解释法的第二个问题:父母永远无法确定孩子是否理解了他们所说的话。

最终,解释法也达不到目的,因为孩子对父母的解释没有反应。孩子们会开始觉得每一个解释好像已经听过了一千遍似的,所以就没有必要听了。最后,尽管这种方法比建议法更复杂,但同样没有效果。

解决问题法

解决问题法与上面所描述的其他方法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这种方法让孩子们参与到了思考过程中,让孩子思考自己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当孩子们真正参与到交谈中时,他们就不会对此没反应了。

让我们回头再看看迈尔和杰夫的故事。假设有一天,在迈尔告诉妈妈她在学校和人打了架了以后,妈妈尝试了一个新的方法。她没有像往常那样对女儿说:“如果你打了别的孩子,你就不会有朋友了。”而是问:“你想一想,你打了那些女孩之后,她们可能会说什么或做什么呢?”

如果杰夫的爸爸不说“当你打弟弟的时候,他会感到很难过。”而是问:“当你打弟弟的时候,你认为他会有什么感受?”或者“你能想一个别的办法来告诉弟弟,不经你的允许就拿你的东西,你有什么感受吗?”

此时,这两个孩子都不大可能再茫然地点头,不大可能对这种交谈心不在焉了。向他们提出的问题,会鼓励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讨论。也就是说,解决问题法是惟一一种能让父母和孩子进行真正的对话,而不是父母唱独脚戏的方法。

乔安妮的妈妈,曾经向女儿建议过一些能够邀请同学一起玩儿的方法,但现在采用了解决问题法。她让乔安妮自己想办法。一天下午,乔安妮兴高采烈地回到家里,对妈妈说:“妈妈,丽塔今天和我一起玩儿了。”

“你怎么做的?”妈妈问。

“我让她看了双股辫,她让我教她怎么编。”当乔安妮自己想出办法的时候,她感到多么骄傲啊!

下面,我们就发生在一位爸爸和11岁的儿子德里克之间的一个问题,来比较一下这四种方法的效果。德里克想要一辆十档变速自行车。这次交谈开始时,爸爸是向儿子解释为什么不能买,并建议了该怎么办。

德里克:佩奇今天买了一辆十档变速自行车。

爸爸:噢。

德里克:我什么时候能有一辆?

爸爸:我们以前说过这件事。你还太小。

德里克:我比佩奇大。

爸爸:佩奇个子比你高,也许他能控制得了。

德里克:可我自行车骑得比他好。

爸爸:你现在已经有了一辆很好的自行车。你为什么不和其他朋友一起骑你的这辆车呢?

德里克:我想和佩奇一起骑车。

(用这个方法已经说了这么多。尽管这位父亲问了“为什么”,但他实际上并没有真正问问题,而是在告诉儿子他认为儿子应该怎么做。)

爸爸:听着。十档变速车太大、速度太快,不适合在我们这样一条路窄、汽车多的道路上骑。那太危险了。不管什么东西,只要我能买得起,我都会买给你。但是,你现在那么矮,骑这种车太危险了。等你再长大一些、个子再长高一点,我就给你买。

(德里克已经不再理会爸爸说什么了,他一个字也没听进去。他只听到“我得不到这辆车了”。)

德里克:你从来不给我买东西!

爸爸:不要跟我顶嘴!我已经跟你说过为什么现在不能给你买了,我不想再听你说这件事了。

就像许多长篇大论的解释和提建议的父母一样,德里克的父亲感到很恼火,因为“德里克不听话”。由于感到既生气又沮丧,他不再跟孩子谈了。而且,德里克也感到既生气又沮丧。

下面是德里克的父亲学了“解决问题法”之后的情况。

爸爸:我知道,你现在就想要一辆十档变速车,但是我想让你认真考虑一下这件事,我会帮助你。

德里克:你会给我买一辆吗?

爸爸:是的,但不是现在。你能想出来我现在为什么不想让你骑十档变速车的一个原因吗?

德里克:想不出!

爸爸:你和佩奇一样高,还是不一样高?

德里克:不一样,他比我高。但是,我自行车骑得比他好。

爸爸:我知道你会这么想。但是,在路窄车多的街道上,骑一辆那么大、那么快的自行车,可能会发生什么事?

德里克:不会有事的。我会非常小心。

爸爸:你怎么知道你的注意力一秒钟也不会分散呢?要是那样,会发生什么事?

德里克:我可能会摔下来,甚至受伤。

爸爸:如果那样,你会有什么感受?

德里克:难过。

爸爸:如果发生那样的事情,你妈妈和我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德里克:伤心。

爸爸:还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

德里克:我可能会被汽车撞倒。

爸爸:你希望发生那种事情吗?

德里克:不!

爸爸:那么,为了避免你从车上摔下来、受伤甚至被车撞倒,你现在应该怎么做呢?

德里克:等我长大一点再买。爸爸,也许我现在可以骑一辆三档变速车。那也比我现在那辆车好。

爸爸:这是一个办法。我们去自行车商店看看。如果安全,这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好办法。

这次,父亲没有提建议、作解释,而是让儿子参与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让儿子估计可能会出现的后果,使德里克理解了这些后果——因为是他自己想到的。而且,这位父亲没有把德里克排斥在讨论之外,而是听取了儿子的办法,并且说,如果安全的话,他愿意采纳儿子的办法。

通过提出问题,德里克的父亲最有效地运用了解决问题法。他帮助儿子专注于四项重要技能,这四项重要技能是善于解决问题的人必需的:

●考虑自己的感受。

●理解他人的感受。

●了解行为的后果。

●找到解决一个问题的多种办法。

这种思考还帮助德里克学会了等待——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人生能力。总之,这个对话让德里克为自己和自己刚刚想出的办法感到骄傲。而他的父亲也为他感到骄傲。

在此,中国的一句古语对于我们来说或许有着特别的意义:

闻之不若见之,

见之不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

乍看上去,“解决问题法”似乎过于复杂,而且所需要的时间太长。但是想一想,如果不采用这种方法,要想改变孩子的行为——或者哪怕只要改变一点——通常要多长时间啊。当德里克的爸爸使用解释法时,他说:“我们以前说过这件事。”这表明这个问题已经存在一段时间了。然而,一旦德里克自己想出了一个办法,他的行为几乎立刻就改变了,而且,最令人感到高兴的是,这很可能是永久的改变。

从长期来看,使用解决问题法可以节省时间。一旦掌握了这个方法,就可以把话缩短。例如,当德里克想和一些朋友在学校待到很晚的时候,爸爸只需要简单地说:“这是个好主意吗?”再接着说一句:“你能再想一个好主意吗?”三分钟之内,德里克就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在本书中,我们从头到尾都会看到尼古拉斯、莎拉和唐娜的父母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学习使用解决问题法的。通过教孩子如何就眼前的重要问题做出正确的决定,你就是在帮助他们为解决自己今后将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做准备。

理解培养一个善于解决问题的孩子的重要性,是我们刚刚迈出的第一步。后面,我们将探讨8~12岁的孩子如何学会运用解决问题的方式来思考。

让我们开始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家是什么样的养育风格?
打开孩子心扉最有效的39句话
当儿子问:我为什么要努力读书?父亲的回答获无数家长掌声连连!这是我见过最聪明的爸爸
性教育
前夫蛊惑我儿子做错事
央视亲子纪录片《镜子》深度解读(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