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70讲 《外感温热篇》第九条(2)

70  《外感温热篇》第九条(2

1.湿热病治疗宜忌

①阳虚阴盛体质——顾护阳气

②阴虚火旺体质——顾护津液

③素有湿蕴体质

 

余医案中,凡先治血分,后治气分者,皆伏气病也,虽未点明,读者当自得之。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唐本作)。

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阳微也。法应清凉(唐本法上有字),然(唐本作)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唐本无此二字)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耶(唐本无此二句,有盖恐二字)?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

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唐本作便)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须细察精详,方少少与之,慎不可直率(唐本作漫然)而往(唐本作)也。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唐本作与之相搏)。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

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唐本有字)血,而在津与汗(唐本作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唐本无此字)较之杂证,则(唐本无此字)有不同也。

 

 

同学们,我们接着讲下面第二种情况,是阴虚火旺体质的人又外感湿热邪气。“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面色苍指的是什么?——面色青暗晦滞。脸发青、发暗,没有光泽。因为啊他平素是阴虚火旺,津液不足,血液运行涩滞,所以面色呢晦暗,没有光泽。这种体质的人他素体阴亏,所以治疗过程中就要顾护津液,要注意保护他的津液,不要损伤津液。他感受湿热邪气,要祛湿清热。祛湿的药嘛就燥,清热的药就凉。所以治疗用清凉的药到十分之六、七,就开始要考虑了,往往热减身寒。因为用了十分之六、七,体温就降下来了,不热了,这时候呢觉得怎么这么凉啊?你不能就认为是虚寒。因为湿热病的病人在湿热病的过程中脾胃呆钝,精神萎靡不振,再加上清凉到十分之六、七,体温下来了,人又萎靡,是不是气不足了?阳气虚了?虚寒了?不能那么看。如果那么看,党参啊、黄芪呀这类的补剂,甘温补气的药如果用上,那就要出问题了。出什么问题呢?“恐炉烟虽息,灰中有火也”。就是说呀你看不到热了,就好象炉子里面的火炭被灰埋住了,实际上里边还有火。因为他本身就阴虚火旺,热去了,精神萎靡了,不那么热了,你要如果看成是虚寒,看错了,一用甘温的药,一补,脾胃功能本来就没有恢复,更困堵脾胃,助长热邪,死灰复燃,灰里面的火就又起来了。所以即使有脾气虚,也“须细察精详,方少少与之,慎不可直率而往也”。就是说真正的脾胃气虚,需要补,你也要一点一点地试着来,不要上来就是大剂量的甘温,这个不行,用点茯苓啊、苡仁哪这一类健脾的药,用点健脾益气的药,不要上来就是甘温,用点甘淡的药,先试探试探。这是第二种情况。

第三种情况素体有湿浊内蕴。他举个例,“又有酒客里湿素盛”。“酒客”指的是什么呢?酗酒的人。说偶尔的喝一点,一天一两,这都算不上 “酒客”,这不够档次。什么档次呢?一天得三两、四两、半斤。我在门诊经常遇到这种病人啊,一来啊舌苔厚腻,有的是白的,有的是黄的,总而言之都是厚腻苔。你问问吧,平常喝酒吗?一天三顿,当然哪一天三顿的少,有啊,有的中午也喝、晚上也喝,最少一天半斤酒,半斤二锅头。长期下去,从中医角度上说,它损伤脾胃,酒性辛辣多湿。辛辣是肯定的呀,它又湿,所以长期地(饮)用损伤脾阳,损伤脾气,就容易造成水湿内蕴。除了酗酒的人之外。他是举例而言。比如说好吃肥甘油腻,老好吃煎炸的、油腻的东西,这种人他体内痰湿也重。总而言之以“酒客”为例,凡是体内素有痰湿内蕴的人,又最容易招致外湿的侵袭,就是吴鞠通所说的,“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内外合邪,相引而发。这一类人最容易发病。但是发病又有两种情况,他提出来呀,“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就是说素体有湿浊内蕴的人,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脾的阳气不足。脾的阳气不足一般都是湿浊重,不一定有热。也有一种人是阳盛体质,胃热很盛又夹痰湿,是湿热内蕴,就是说平素啊有脾湿内蕴,也有的人呢,是脾胃的湿热内蕴。所以外邪一入和里湿相合,合了以后是什么表现?如果是阳盛体质,体内有湿热的人,他就容易表现为热重于湿,或者是湿热并重。阴盛体质,脾湿重的人,再外来湿邪,湿邪又遏伤阳气呀,就容易出现湿重于热。根据不同的体质,都是外来湿邪,有的就表现为热重于湿,有的就表现为湿重于热。那么怎么归类呢?凡是热重的归于胃,凡是湿重的归于脾,治疗也是如此。热重于湿的,偏重于清胃热。湿重于热的,偏重于燥脾湿。治法是不一样的呀。但是“然其化热则一”。不管是哪种,最终都可能化热,也就是说转化成温热。脾湿重也好,胃热重也好,在治疗过程中,在发展过程中,最后都可以化热,化热都可以变成温热病,这都是一样的。只要是化热以后变成温热了,那治疗就没有脾湿、胃热之分了,就都是清热了。这就顺便把这个转化也点了一下,就是湿热病最后可以化燥成温,转化成温热病。这一段啊不复杂,不同的体质治疗上要有不同的方法,要考虑不同的后果。凡是阳虚的要顾其阳气,凡是阴虚火旺的要顾其津液,清凉药要掌握分寸,清凉之后要想补也要掌握分寸,再有就是痰湿内蕴的人,再招致外来的湿邪,内外合邪,都可以化热。这部分哪文字虽然长,就讲了这三方面的问题,这一段的关键在于最后这一句,画龙点晴。

 

2.温热病与湿热病的治则

 

 

前边九条也有讲温热的,也有讲湿热的,这一条又讲的湿热,实际上最后这句话,是对前边的十条内容总的归纳,把温热和湿热的治疗原则提出来,而且加以比较。这一段可不是讲一般的法,他讲的是治则,大的原则,怎么概括的呢?“热病”——就包括温热和湿热,也就是温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 。(图形演示9:28)那就告诉你热病治疗分两类,一类是救阴,一类是通阳,这儿没有说呀温热要救阴,湿热要通阳,但是告诉你,救阴还容易,通阳就最难,而且“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这段话啊对后世的启发非常大,怎么理解?先提出来热病有救阴和通阳两类法则,那当然哪,救阴肯定是针对温热伤阴,通阳肯定是针对湿遏清阳。湿热邪气从一开始卫分证,一直到血分证,卫气营血四个阶段,步步都在伤阴,湿热邪气以湿为主,从一开始就遏阻阳气,从卫分开始一直到下焦,都是阳气不通,因为湿阻气机呀。那为什么救阴呢和通阳比较起来,救阴易、通阳难?救阴嘛你就补充津液,这个相对来说容易,只要津液能补充进去,他就能恢复。因为热邪它是无形的邪气,由邪气的性质所决定的,通阳是针对湿邪,湿邪重浊粘腻,它侵犯到哪个部位都阻滞气机,都可以导致气机不通,三焦水道不通,邪无出路,而且粘在那儿很不容易出去,所以通阳最难。再难也得通啊,怎么办?具体讲治法了:“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就是明确地告诉你,救阴不是补血,因为血、精、津液都是人体内的液态物质,都属阴。但是在温病来说救阴不包括补血,这个“不在血”是指不治血,治什么呢?——“津与汗”。怎么解释?这是两个部分啊,一个是津,一个是汗。对津来说,两个方面,一个是保津,一个方面是指生津。我是这么理解的。怎么来保津?——(以泄热为用;生津,以甘寒为先)。这么概括大家看对不对?保津,以泄热为用。在温热病的治疗过程中,保津液用什么方法呢?——泄热;生津液用什么方法呢?主要是甘寒。怎么体现?(保津液)卫分用什么法?“在表,初用辛凉清剂”。辛散、凉清、清宣,疏风、透热,祛除邪气,是不是保津液?邪气祛了,津液就不伤了嘛,所以泄热就是保津。这是卫分。

气分,不管是轻清宣气、辛寒清气、还是苦寒直折,总而言之清气法用一个“清”字概括,包括苦寒攻下,是不是把邪去了,气分的热解除了,津液就保住了?咱们说的是保津啊,不是说生津。所以说清气就是保津。

入营,清营凉血,配合透热转气,把邪气从里面清了,从外面透了,是不是津液就保住了?所以清营就是保津。

到血分,凉血散血,着眼于清除血分的热邪,血热清了,血中津液就不伤了,是不是保津?

所以呀卫气营血四个阶段,治疗可以说都是清法,其中包括下法啊,都是通过清来祛除热邪,也可以叫泄热,再广点叫泄热,泄热就能保津,为什么?“存得一分津液,就有一分生机”,只要是津液能保存住,人就不至于死亡。所以治温病,要处处、步步都要顾护津液,(泄热存阴),把一本《温病条辨》读完,把叶天士这三十六条读完,或者是把我们这本《温病学》读完,最后你们得出什么结论来了?把这本《温病学》学完,浓缩成一句话,四个字,就这四个字——(泄热存阴)。因为温病是外感热邪,热邪就伤阴,所以我们读这一本书,就是说学这一门课,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学会怎么泄热、怎么存阴。把一本《伤寒论》读完,学会了什么?——“保胃气,存津液”。一本《伤寒论》就讲了六个字。把《温病(学)》学完,也可以说“保胃气,存津液”。再简单点说,“泄热存阴”。请问:泄热是目的还是存阴是目的?泄热仅仅是手段而已,存阴才是目的,也就是说治病的目的是为了留人,人要留不住,你病治好了有什么用?他也治不好。所以泄热是为存阴服务的,我们着眼点(是)要保护正气,祛邪气只是一种手段,归根结底是要保存正气。所以把《温病学》学完了,最后你真读懂了,就剩(泄热存阴)这么四个字,这就够了。

讲了那么多内容,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大法有、方剂很多、药物很多。什么目的呀?就是为了泄热存阴,这就叫保津液。所以保津液怎么保?以泄热为用,用是手段啊,这(存阴)是目的。

生津以泄热为手段。生津怎么生?以甘寒为先,用甘寒药,甘寒才能够清养。

咱们再回过头来,还是用这四个阶段来看。卫分,治疗当然是辛凉清剂,是泄热,不错,透表不就是泄热吗?但是里面考虑没考虑甘寒生津的问题?在泄热保津同时,考虑没考虑生津的问题?考虑了。咱们以方子为例,银翘散里面在泄热同时,有没有生津的药?还记得不记得?“鲜苇根汤煎”,前面的药“上杵为散”,把那些药捣成粗末,“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那什么意思啊?用芦根(鲜苇根就是芦根)甘寒生津。治卫分,在辛凉轻解的方里边,要加入甘寒生津的药,目的是为了在保津的基础上生津液,使他津液不损伤,还要恢复。

气分,以白虎汤为例。白虎汤是辛寒清气法,里面有没有生津液的药?有啊,知母啊,知母虽然是苦寒药,但是能够生津,它不仅能够生肺津、养胃阴,它还能滋肾阴哪,在苦寒药里,它很特殊,它和黄连、黄芩不是一类。知母虽然不是甘寒,但是在白虎汤里面,它的作用是清热生津。

营分证,代表方剂清营汤。里面有没有生津的药?它这个生津是生的血中津液,生地、麦冬都是甘寒,甘寒生津。

血分,热邪深入血分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既耗血又动血,导致出血,这个相对来说属于实证,犀角地黄汤有没有生津的(药)?生地黄一两,量最大的就是它,生津,补充血中津液,稀释血液,散血。吴鞠通说:“地黄去积聚而补阴”,他这句话虽然说反了,但是意思表达了,通过补阴而稀释血液、散血。

血分的虚证,加减复脉汤、二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这几个方剂,是不是甘寒?生地、麦冬都是甘寒哪,再配上芍药、甘草,甘寒配酸寒,再加上鳖甲、阿胶、鸡子黄这一类的药,甘寒之中加入咸寒,以甘寒配咸寒,填补真阴。你看看,治疗的方剂里面,它是以泄热为主。但是每一步都考虑生津的问题。就是说啊我们治疗温热病,“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这个“津”怎么体会?一方面是保津,一方面是生津,泄热就是保津,但是在泄热的同时,还要加入生津的药。这是一个问题啊——津。

那就反过来说不要伤津,(正确的用药治疗)这方面是保津和生津,同时你要注意不能伤津,这就是禁忌了。你说我治温病我保津还来不及呢,我会伤津去吗?那可不见得。常事,黄连、黄芩上去,清热剂用黄连、黄芩不奇怪吧?温病为什么很少用黄连、黄芩?为什么咱们说找一个苦寒直折的代表方,在温热病里面不好找,因为很少用,就是吴鞠通所说的:“温病燥热,欲解燥者,先滋其干,不可纯用苦寒也,服之反燥甚”,这一条就是说要保津液,不要用苦寒伤津,告诉你了(不要伤津)。所以呀忌苦燥,要慎用。再一个,温病利尿伤阴不伤阴?凡是温病的病人,小便都少,甚至于无尿。温热病尿少和无尿是因为津液不足,它尿没有来源,通过保津、生津,滋养津液,津液充足了,尿自然就下来。你如果说看着没尿,那就用利尿药,……“温病小便不利者,淡渗不可与也,忌五苓、八正辈”,什么原因呢?五苓散、八正散是利尿,不错,它(温热病)这个不是小便不利,是因为水少,所以既不能苦燥,又不能利小便,忌(苦燥和利小便)这个目的也是为了保津。这是从津的角度说“而在津与汗”。

汗的问题。汗与津有什么关系?“汗为心之液”,它就是津液所化生。所以在保津、生津的同时,还要考虑汗的问题。这里面的汗分两步:一个是发汗,一个是止汗。在温病的过程中,它有表证啊,初起是表证啊。表证要不要发汗?(温病表证)忌发汗,因为热邪不是寒邪,性质不同。吴鞠通讲得很清楚,“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没发出来,把血发出来了。“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因为汗出过多,既伤心阴又耗心气,导致心气内虚,邪气内陷,神昏了。所以温病绝不能用辛温发汗。至于说叶天士所说的“在卫汗之可也”,咱们不是说了么,“汗之可也”,不是说让你发汗,(是)通过祛除邪气,通畅气机,使腠理通畅,津液四布,自然汗出。那不是发出来的汗,是正气恢复了以后,津液代谢旺盛,津液恢复正常环流的表现。所以(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这个汗哪首先强调忌汗。

温病要不要止汗?没有任何人说温病要止汗,没有这么说的,有吗?麻黄根、浮小麦、龙骨、牡蛎,这类收涩止汗的药有人用吗?温病过程中从始至终都可以有汗,但是谁也不这么用,为什么?你要针对病因治疗啊,治病求本哪,出汗的原因是什么?你找不出来,你光止汗能止得住吗?所以不用止汗,但是就能达到止汗的目的,比如说辛凉轻解法,用银翘散可以止汗,至于病人在病变的过程中,他少汗、汗出不畅,他本来就有汗,那种汗是什么原因呢?是风热邪气鼓动津液外泄所造成的,用了银翘散,表气通畅了,那种病理的汗就不出了,所以透卫就能止卫分的汗。

气分高热,蒸蒸汗出,白虎汤下去以后,热清了,汗就不出了,清气就能止汗。

到营分、血分,不用止,它没汗。为什么呢?营分、血分无汗的原因,是因为它无源。汗没有来源。所以在营分、血分证,特别是营分证,干热无汗,热陷心包,身热灼手,干烫无汗。千万别发汗,他汗也没有,尿也没有,是因为阴伤没有(津液)来源,这种病人给他滋养营阴,补阴他可能反而会出汗,因为阴液充足了,体温再高,水分一多,他就出汗,还可能。所以(营分、血分)这个不用说止汗,发汗也不用,因为他就无汗。

这是啊对汗来说,首先温病不能考虑发汗,再一个也不能考虑止汗,清热就是止汗。叶天士只提出“津与汗”。那么尿和汗同一来源,汗、血、尿同源。所以要考虑汗,也要考虑尿。没有尿不要考虑利尿,就是说和不用发汗是一个道理。

这是温热病的治法——“救阴”。救阴一方面要保津,一方面要生津,一方面不能发汗,一方面要滋汗源。这个还容易,因为你津液亏了我就往里补,只要你能接受就行中。当然也不是那么容易啊,它是和湿热病的通阳相比较而言,它还容易, “通阳最难”。为什么难?关键在于气机不通,气不通就湿无出路,“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发表攻里两不可施,误认伤寒,必转坏证。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焦篇》,说了这么一段话,说得挺好的。为什么治湿这么难?“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这是病因。内有水湿内蕴,外边又感受时令之湿,就形成了湿热病。湿热病形成之后怎么治疗?“发表攻里,两不可施”,发表也不行,攻里也不行,为什么?它湿邪一开始就弥漫表里,外头来的在表,内部蕴水谷之湿在里,内外皆湿,单纯的发表不行,单纯的攻里也不行。如果你把它误认为伤寒,因为它开始恶寒重啊,湿阻气机,阳气不通,恶寒重,有似伤寒。如果你误诊了,认为是伤寒,麻黄汤一上,“必转坏证”。坏成什么呢?湿浊被温燥的药一鼓动,上蒙清窍、内闭心包,“汗之则神昏耳聋”,“徒清热则湿不退”,你清吧,你越用凉药,湿就越不退,因为湿怕凉,冰伏了。那我祛湿还不行吗?“徒祛湿则热愈炽”,祛湿得用燥药,越燥是热越大,热越起来。发表也不行,攻里也不行,单祛湿也不行,单清热也不行,所以它难。因为什么?它是两种邪气,一个阴邪,一个阳邪,湿热郁蒸,互相裹结,如油入面,就好象把油搁在面里头一样,你再想油和面分开,办不到了,不可能分开,所以胶结难解,象一团热胶一样,所以它难治。这个气机什么时候不通,阳气就通不开,湿祛不掉,气就不通。气不通,阳气就不能正常运行,所以非常难。再难也得治啊,怎么办?“通阳不在温”。注意,一般咱们理解通阳都得用辛温的药,最典型的代表药就是桂枝,桂枝、附子啊通阳,振奋阳气。湿热病不是,“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治湿热病怎么通阳呢?通过利尿的方法,就是淡渗利湿,有人总结呀这句话,这么理解,叫“甘淡通阳”,用淡味的药,淡附于甘嘛,就是淡渗利湿的药,通过利小便,只要尿能下来,小便通畅了,就说明气机通了,阳气就通,“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叶天士是举例而言,利小便只是举例而言,温热病忌利小便,湿热病还就必须利小便。他是举例而言,实际上祛湿的方法不只利小便。比如说湿在上焦,辛宣芳化法,宣通上焦的气机,那不也是通阳吗?中焦,辛开苦降法,辛温开郁,苦温燥湿,从中焦把湿邪燥掉了,阳气也通了,治中焦用辛开苦降。下焦,淡渗利湿,同时还要考虑到兼顾三焦,因为湿邪弥漫三焦,它阻塞三焦的气机,所以要通全身的阳气必须兼顾三焦,同时还要考虑健脾醒胃的问题,因为脾主运化水湿,胃主消磨,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水湿就更容易化。特别要注意,要理气行滞。气不行则湿不行,气行则湿行,所以要行气。但是呢在行气里面,你还要注意考虑到肺的问题,因为肺主通调水道,肺为水之上源,上窍(焦)不通,下窍就不利。所以把上边开开,开肺气。把这些方法(上焦辛宣芳化,中焦辛开苦降,下焦淡渗利湿,兼顾三焦,健脾和胃,理气行滞,开通肺气)综合起来运用,上、中、下三焦的湿邪都解了,气机一路畅通,这就达到了通阳的目的。叶天士是以利小便为例,真正说湿在上焦,利小便不是最好的办法,要考虑到三焦水湿在哪一个部位为主,以哪一个部位为主治疗,同时要考虑到这些方面(上焦辛宣芳化,中焦辛开苦降,下焦淡渗利湿,兼顾三焦,健脾和胃,理气行滞,开通肺气)的问题,最后能够达到通阳,但是通阳不那么容易,因为湿邪粘滞,它时间要慢,这个过程比较长,缠绵难愈嘛,所以要有耐心,不象白虎汤,一剂下去,热就能退。这个不行,所以难。一个是难去,一个是病程长、时间长。

温热病和湿热病治疗的区别。治疗温病,救阴不要想到补血,因为这个阴指的是津液。通阳不要考虑到温药,因为它是湿阻气机,要行气祛湿,就这么一个大的原则。

最后又补充一句,“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也”。什么意思?杂证是指的内伤病。就是说温病和内伤杂病不一样,温病的救阴考虑的是津与汗。温病的通阳考虑的是利小便,通气机,祛湿。杂证就不一样了,杂证救阴,补血和滋阴密不可分,滋阴也能补血,补血也能滋阴。比如说熟地,是滋阴药啊还是补血药啊?既滋阴又补血。阿胶,既滋阴又补血。山萸肉滋阴补血。何首乌滋阴补血。龟板、鳖甲。在杂病里边用这些药,是滋阴和补血是同时进行的,为什么?补血是作用于肝,滋阴是作用于肾,肝和肾是什么关系?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滋肾阴就是补肝血,补肝血就能滋肾阴,这个就不是津与汗的问题,它和温病不一样。温病滋阴是指的津液和汗,不要发汗,要想着清热止汗,要想着保津、生津,不能考虑到补血。内伤杂病滋阴补血密不可分,一回事,因为它不是温病,它是杂病。杂病的通阳是指阳气不通,阳气不通的原因是因为阴寒内盛,阳虚寒盛阳气不通,所以杂病的通阳,要温阳,要补气,在这个基础上通阳。用什么?——桂枝、附子。杂病的通阳必须要用温。内伤杂病有通过利小便来通阳的吗?没有。因为杂病的阳气不通是阳虚,所以温就能通,用温通法。温病湿热就绝不能用(温通)这个法。这是它们之间的不同。要说温病的治法和内伤杂病,在救阴和通阳两个方面不一样的,不能拿治内伤杂病的方法来套到温病上。

这整个这一条啊,就对温病的所有内容进行了概括,包括了温热病的各个阶段的治法,包括了湿热病的治疗大法,最后还拿温病和杂病进行了比较。

这十条应该说是《温病学》的纲领性文献,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一直到今天,我们在临床上治疗温病,不还是按这个指导吗?他后面还有二十六条。后面那二十六条讲辨舌、验齿,望斑、疹、白㾦还有妇人温病,讲了那么多内容。那些个东西都是补充前面的,你比如说咱们给大家举例了,这边说肾水亏,怎么表现为肾水亏呢?后边还有,通过望舌体能现出来,“肾阴涸也”。至于营分证的舌怎么样?告诉你有苔的、无苔的、绛色的,后边通过舌再给你补充前面内容,他前后是互相照应,后面大部分是诊法的内容,对前面也有补充作用。所以整个来看,他这个通篇,纲领性的(是)前十条,这个是温病的指导性文献,也可以说是温病学派创立的基础,这一点大家都很明确了,首先就讲温病和伤寒的区别,他讲到这个程度了,温病和伤寒怎么区别、温病怎么治,你就一定能把温病和伤寒分开。如果再说这两个分不开,合在一块,那就没有道理了。所以虽然文字不多,但是立意深刻。我自己的体会呢不一定都对,就是提供(给)大家作个参考。

下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温热论》原文类编 | 百草居
【DAY 19】养成每日背诵的好习惯
温病学经典选读《温热论》《湿热病篇》
叶天士治疗湿热病的方法分析
名医珍言录——温病
『汗证集』汗门经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