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友宪:用禅表现世界

  画家简介

  张友宪,1954年生,别署二乾书屋主人。现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教授。作品《烟壶》获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绘画创作三等奖,《存心草》参加全国建军60周年美展获佳作奖,1989年《模范丈夫》、《金陵十二钗》参加第七届全国美展,1991年封面画作品《杨乃武与小白菜》在第四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中获优秀封面奖,1992年《张友宪画展》在上海美术馆举办,1993年江苏省美术馆举办《张友宪画展》,2000年举办《张友宪水墨罗汉画展》,2004年《天降大任》参加第十届全国美展。

  出版作品有《画家之路国画山水》、《友宪素描》、《美术家之路国画人物》、《中国画教学大图典写意花鸟卷》等。

  散之老人曾游九华,头陀见而拜之,曰:“真佛也!”观林老之相,广额、心怀慈悲,面露喜悦。

  画家张友宪,相貌颇似散之老人;其身居高等学府之中,自有饱学儒雅之气,渐成笔锋锐利、水墨深纯之象。大羽老人曾观友宪之画,喜其笔力深厚,不以浮华欺世,意象纯雅,以纯净线条显俊朗,以笔墨细节涵养大家气象,赞之曰:“路子正大,可以久远!”

  画芭蕉,用笨办法

  十余年前,初识友宪,时其初逾而立之年。素描组画《父亲》以其深厚扎实的功力为全国同行称道;水墨芭蕉初出,画坛为之一振。《父亲》组画描绘的是患风湿病的父亲的各种被病魔扭曲的姿态,画着组画的时候,友宪一定是痛苦的,因为痛苦他选择了坚强,因为坚强他得以超越。在对各种扭曲体态的刻画中省略了痛苦,甚至淡化了亲情,而是用反复细腻的线条表现了扭曲后的坚强与痛苦中的熟悉和温馨,是对人的同情,对人经历以后的痕迹的展现与肯定,源于这种超越,《父亲》获得艺术上的成功,当然这离不开他超强的人物造型能力。

  而他著名的芭蕉,葳蕤生动、水墨淋漓,一片生机盎然茂密的景象,程十发先生观而赞叹:“怀素书蕉,友宪画蕉,留法精粹,使我拜倒!”

  曾经问友宪,为什么想起来去画芭蕉?友宪回答:南艺校园里有一片芭蕉,就对着它画呗。办法真够笨的。其实友宪开始在校园写生,是先画竹子的,他想:竹子简单,又有许多人画过,好学。于是天天对着南艺校园的竹子画起来,一画就是三个月,三个月以后吓了一跳:怎么没一点“动静?”再想想明白了:竹子太简单,也就更难画,要超越,要画出自己的精神风貌谈何容易?于是看中了那片芭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与芭蕉相对不厌,渐渐地有了“动静”,且三年以后一举成功。

  体察世界、感悟世界

  真的是张友宪用笨办法撞了大运?非也!中国水墨是写意性的,“写”的是画家心中的“意”,强调的是通过水墨意象表达画家个人关于宇宙、人生、自然的精神境界。境界意象的高低,决定了艺术价值的高低。所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体察世界、感悟世界成了中国画的不二法门。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办法。

  欧洲人用哲思、用逻辑推理,中国人用“格物”去“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繁”。所谓“格物”就是观察、体悟自然、物质的运动、变化,用感悟的方法进入和自然万物的无障碍交流与融会之中,用类推的方法提炼普通的规律。

  画家的观察、体悟水准决定艺术境界的高和低;张友宪当然也去描绘名山大川“外师造化”,可他用三年的时间专注于芭蕉的“格物”,领悟的是生死、荣枯、线与面;浓与淡、干与湿的普遍道理。在外师造化中找到了自己中得心源的独特心法。这正是中国画“澄杯”、“卧游”的正宗法门。

  造型能力和水墨功夫本来就出类拔萃,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方面又独辟蹊径,达到高人一头的境界,其艺术作品呈大家气象就顺理成章了。

  禅意画,以少少许胜多多许

  友宪的画涉猎山水、人物、花鸟,而最令人瞩目的是他的“禅意”画。文人之拜佛参禅古已有之,画家画佛画禅比比皆是,友宪的“禅意画”有何高明之处?一是友宪作为一学者,长期钻研中国的佛教绘画和理论,研究其他画家画佛画禅的作品,多有心得。友宪认为禅意画的最高境界是以少少许胜多多许,意犹未尽方为妙。二是禅意画并非局限题材上的佛教人物、佛教故事,而重在“禅意”的创造和禅意景象的表达。第三,禅意的内涵十分丰富,有限的禅意画,往往着重表达“禅趣”,不仅通过黑白、虚实的布局,更通过对立的物象之间妙笔传神的交流给人留下禅趣。

  回过头来再看他的芭蕉,其实已含禅意:深秋的芭蕉、阔大的葳蕤形象,而细观之,有的叶子已枯,有的半荣半枯,而枯的亦显生命之色,荣的亦露茫茫之意;枯荣相伴,生死相依,亦生亦死,枯荣生死均现苍茫华丽之美。

  我以为在文化精神上,友宪是沿着这条路走下来的。这是他“外师造化”的总体感悟。

  画作中增添古雅风情

  友宪近年的人物画更鲜明;完美的表现了这个感悟,不同的是又增加禅趣的戏剧性和古雅的风情。这种画在张友宪《作品五十幅》和《金笺十二品》画集中有了集中展现,《苏东坡与苏小妹》、《钟馗嫁妹》,黑白相对、粗放豪爽与纤丽羞怯相应,更兼友宪妙笔点睛,画面不是只画两个对立的人物,更细心妙笔点画出两个对立人物的精神刻画和目光交流,一有目光,这个画就活了,就有趣味可琢磨了。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他的那些人、物对应的画、黑衣干枯的老者,早已进入无欲无色世界,可偏偏配上一枝秀丽鲜艳的梅花,于是老者丢下手中的书册和艳丽梅花“相看两不厌”起来,于木然之中现两相会意之喜悦、于寂然之中生天趣盎然之意境。《啸声深藏上古意》,描画山崖上手握书册的白衣大贤和树枝上黑猩相视而成趣,而《虢山之阴》,描画美丽静雅之白衣神女妙目轻启、兰指乍展,引一丑兽翩然起舞!美与丑、静与动、人与兽对立着又交流着、统一着……

  佛教来源于国外,作为佛学重要分支的禅宗却起源于中国,是正宗的中国思维形式的产物。无疑,禅的思维方式与理念代表了中国思维的一个顶峰,关于色空、有无、虚实的思辨对中国人的生存哲学和文化哲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只是很少有画家像友宪这样长期研究和十余年潜心实践罢了。张友宪的禅意画,实际上是用禅的观点观察和表现世界,以禅的简约和令人回味无穷的审美风格作为艺术追求,其笔墨构图着力在“传神阿堵”的会意交流中表现禅意的喜悦,经十余年潜心钻研已形成自己的题材范围和画风,给观赏者带来独特的禅意回味,展现的是中国风格和中国气象,可称一位“禅意画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美术·展讯】大象无形——张友宪水墨大展
张友宪:勤奋的“鬼爷”
【引用】【精品绘画】张友宪人物画有着解衣磅礴的韵味
笔补造化功 ——周思聪人物画品评
张友宪人物作品欣赏
张友宪人物画作品精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