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探秘三星堆文明的最终去向,越南史上第一朝,由古蜀流亡贵族建立

大家好,我是热带榕树,截止本文,我已经用三个章节,大致剖析了三星堆文明的历史脉络。

然而麻烦的是,古蜀虽亡,其分封的诸侯们,却在战争中大量幸存了下来。

这些地方实力派,给秦帝国的统治造成了很大困扰,最终推动了羁縻制度的出现。

到此为止,可以说,三星堆人单独演化的历史进程,已经彻底终结了。

那么既然如此,本文还能讲些什么呢?

很简单,古蜀国的贵族们,并没有全部留在原地等待未知的命运。

根据《交州外域记》的记载,中南半岛在先秦时代原本是十分偏远落后的,所谓:“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

相当于说,当时的交趾地区,虽然已经发展出了农耕文明。

但是本地民众,只能在滨海潮水涨落的地方播种,技术显然比较原始落后。

这就和我之前“百越史”系列视频中,秦军第三次征讨岭南的史实对应上了!

原来让赵佗屡次吃亏,付出了很大代价才战胜的南越安阳王,根本不是本土百越势力,而是古蜀贵族逃亡的后裔!

总结一下,完整的历史脉络应该是这样的。

三星堆人,或者说古蜀王国,被秦军攻灭后,部分封君不愿忍受新的统治者。

他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以惊人的毅力迁徙到了中南半岛,意图重建宗庙。

这些流亡者们幸运地等到了秦帝国的崩溃,然后被滞留岭南的秦军灭了第二次。

某种意义上讲,也算是历史中罕见的黑色幽默了。

不过史实归史实,让人疑惑的地方也有很多,比如,从四川盆地到中南半岛,路途遥远,崇山阻隔。

古代又没有导航,古蜀贵族是怎么找到地方的?又是沿着哪条路线出发的?

再比如,他们在迁徙的过程中,是如何思考未来战略方向的?又经历了那些事情?

甚至于抵达了目的地后,如何面对本地势力,也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以上内容,中原史料记载极为稀少,不过我们还是能够结合种种蛛丝马迹,进行一些推测。

根据现代地理知识,从成都出发,进入中南半岛,有好几条通道可以选择。

其方位走向,大概与古代的南方丝绸之路重叠。

虽然古蜀流亡贵族们到底走了哪条路,现存史料中完全没有记载,但个人观点,他们第一站应当去了雅安,或者宜宾。

首先是雅安,这座城市位于四川盆地的边缘,地理上看,应当是秦人郡县控制区的最外围。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雅安荥经严道古城遗址,出土了一批铜质印章,以及大量巴蜀兵器。

所谓印章,上面的图案,就是大名鼎鼎的巴蜀图语。

其作用,有认为是身份的象征,也有认为是调兵通关的凭证,总之众说纷纭,尚无定论。

由于此类巴蜀印章,目前总共仅出土百余枚,其中雅安就发现了五十六枚。

因此有一种观点认为,此地可能是古蜀国战败后,军事贵族们撤退时的落脚点。

至于宜宾,汉代时称僰道,首先,这里也是中原王朝郡县、羁縻的分界线。

根据《华阳国志》记载,汉朝初年:“虽王有巴、蜀,南中不宾也。高后六年,城僰道,开青衣。”

由于《史记》明确提到,秦朝曾在西南夷地区设置官吏。

因此可知,刘邦进入四川时,中原帝国在偏远地区的羁縻统治,已经彻底瓦解。

汉军通过郡县能够有效控制

的区域,最远不会超过宜宾市。

其次,《华阳国志》也记载:“僰道有故蜀王兵兰。”

作为一个曾被古蜀国重点经营的城市,流亡贵族们选择此地落脚,也属合理。

那么接下来呢?

距离上看,此时蜀人跑得还不算远,然而秦军的脚步并没有到此为止。

秦惠文王攻占四川后,很快又迫使丹犁臣服,这一点上个视频已经讲过了。

随后是秦昭襄王时代,《华阳国志》提到,蜀郡守张若又:“取笮及江南地。”

笮大概就是今天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江南地则包括金沙江以南的区域。

再之后秦始皇继位,修建五尺道,《史记》曰:“时长额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

这条古道的末端,直通如今的昭通、滇池,羁縻的范围再次大幅度扩展了。

虽说秦国对缘边地区土人的统治是很宽松的,但羁縻的前提,首先就是服从管理不闹事。

不愿屈居人下的古蜀贵族,很有可能就是迫于这样的压力才不断走上南迁道路的。

从四川盆地的边缘出发,下一站是云南。

我在之前的视频中曾提过,古蜀早在其先祖杜宇时代,就已将势力范围延伸到了云贵地区。

这是符合目前考古结论的,云南晋宁石寨山遗址,曾出土过一批青铜器。

其风格与三星堆高度相似,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了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

目前学术界的主流意见,先秦时代,古蜀地区对云南的影响是强烈而持久的,两者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这种情况下,流亡贵族们往云南跑,肯定是有着很多便利条件的。

后续如果再想进一步迁徙,中南半岛也是近在咫尺了。

中南半岛在汉武帝以前,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远离中原核心区的。

因此古蜀国的流亡势力跑到这里后,到底遭遇了什么,国内史料几乎是一片空白。

地方志中,《交州外域记》有记载,可惜此书已失传,仅残存寥寥数语。

所幸交趾继承了中原修史传统,后黎朝编纂的《大越史记全书》,对此有所提及。

按照文献的说法,早在古蜀人到来之前当地就已经有本土势力了,即文朗国。

这个国家很早就与蜀地有往来,古蜀国曾计划与其联姻,可惜被拒绝了。

我在之前的很多视频中都曾强调,分封制时代,邦国联姻是有重大意义和价值的。

成功与否,直接和认同感的构建,以及领土的扩张挂钩。

从这个角度看,蜀王估计是很早就在打中南半岛的主意了,只不过碰了个钉子。

除此以外,文郎国的组织架构,似乎也不算太落后,因为《交州外域记》描述道:“设雒王雒侯,主诸郡县,县多为雒将,雒将钢印青绶。”

有组织就有战斗力,文郎国国主雄王骁勇善战,屡次击败古蜀国大军,所谓:“初,王屡攻雄王,兵骁将勇,王屡为所败。”

然而在数次获胜后,雄王志得意满,逐渐不再专心备战,反而沉迷于享乐之中。

最终蜀军攻到近前,还沉醉未醒,于是被杀,所部均被兼并。

这就是如今越南史上的开国第一朝,蜀朝,华夏文明的种子也就此在中南半岛生根发芽。

到此为止,三星堆人,或者说古蜀国的历史,已经全部讲完了。

参考资料:《史记》《华阳国志》《交州外域记》《大越史记全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阳古国:见证了古蜀人和古秦人之间的纠葛
释疑解惑,感受古蜀
《三星堆畔古蜀国》
网红城市成都,2000多年前如何翻山越岭看世界?
考古界:三星堆首创法天象地的规划思想,埋藏坑或缘于重大政治变故
三星堆未解之谜,古蜀国文明很可能是古埃及扩张证据之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