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东坡——浪淘尽 千堆雪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文:王建斌 读史(dushi818)专栏作家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是我们最为熟悉的苏轼的诗句。每当读起这首诗词,我们就仿佛看见,大学士苏东坡在江边踯躅独行,仰望长天,冷风吹在脸上也浑然不觉,仕途的坎坷已经令他早生白发,少年时的雄心壮志也已一去不复返了,他不由得感慨:“人生如梦啊!”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词开豪放一派,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苏轼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达到极高水平,但一生仕途坎坷。

从这首《定风波》中,我们可以看到和想见当年苏轼的心境: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说:“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的第三个春天。公元1079年,作者因被诬“谤讪朝廷”遭弹劾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到任后心情郁闷,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东坡居士”的别号,就是他在这时候自己起的。

宦海沉浮,历经坎坷,郁郁不得志,陷入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之中,心情烦闷。这首《定风波》小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于简朴中见深意,表现出诗人豁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他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作者对现实的官场险恶生活已经非常厌倦,渴望过一种淡泊宁静、无欲无求、轻松自由的生活,也即“归去”。料峭的春风吹醒了醉酒,他感到冷,想到自己的遭遇而产生的心冷,这时,远处山头温暖的夕阳照在身上,让心灰意冷的苏轼感到了些许暖意,增添了他战胜逆境的信心。仕途的风雨,就如同这自然界的风雨一样变幻无常。“竹杖芒鞋轻胜马”,传达的是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豪迈,“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宠辱不惊、成败两忘,是回归自然,天人合一,宁静超然的大彻大悟。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轼进入仕途后,他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苏轼因 “乌台诗案”,坐牢103天,几次濒临砍头。幸亏有延续下来的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之初定下的“不杀士大夫”的政策,苏轼才躲过一劫。

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路费已尽,苏轼无奈之下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被批准。常州一带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无饥寒,可享美景,远离了政治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于是苏东坡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内容广阔,风格豪放,笔力纵横,,空灵隽永,朴质清新,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大气磅礴,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 很多人都喜欢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也是一个情深意重之人。十九岁时与十六岁的王弗成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巨大打击,心中的痛,精神上的苦,是不言而喻的。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一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的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十年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过去美好的情景难忘怀啊!这种深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难以消除的。他才四十岁,然而忧愤交加,容颜苍老,他已经“鬓如霜”了,凄凉幽独,朴素真挚的深情,沉痛的生离死别,每读一次都为其中的深情所感动。

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狂”、“老狂”自况。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然是寂寞和失意的。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此时苏轼时年四十,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 ,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全城的百姓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苏轼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宋哲宗即位后,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革新派被打压。高太后一直欣赏苏轼,苏轼因而被召还朝,任礼部郎中,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即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官员。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尽废新法,认为旧党与新党不过是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暴露的腐败现象进行抨击,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只好自求外调。1101年卒于常州,享年六十四岁。

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尽管一生仕途不顺,但他每到一处任职,都勤政爱民,颇有政绩,为百姓拥戴,他的壮美诗词,千百年来广为传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声读物丨浩气长存涤千古,清欢至味醉人心
《念奴娇·赤壁怀古》素材挖掘与写作应用
泣血之作------关于苏轼的阅读资料整理2
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
走近苏东坡(一)
旷达修苦难,自在渡红尘 ------建构型人格苏东坡的人生渡劫之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