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绝句起承转合基本写法(文/王明云整理)

绝者裁也。所谓绝句,不过两联,离尾即首,离首即尾,其章法也是起承转合。起是发端,承是承接,转是转换,合适结束。一章之内,起结转换皆应随意而发展,不可离题过远以致脱节。切记不可脱离主题。

通常,起承在一二句,转在第三句,是绝句最为着力之处,结通常要有独特的意义。一首诗,在确定了主题(立意)并且选择好题材后,就要考虑如何组织安排这些题材来更好地表现主题。一般要求是,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把题材主次分明,有起有结地组织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构成一首完整的诗篇。章法无高下,只要适宜表现主题就为好。章法无定法,以适宜表现主题为原则,可以用前人的成法,也可以自己创法。古人论诗的章法,多主起、承、转、合。起是发端。承是承接。转是转换。合是结束。一章之内,起结转换皆应随意而发展,不可离题过远以致脱节。胡震亨《唐音癸签》中说“绝句之法……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于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水推舟矣”。“绝句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 刘熙载《艺概》云“绝句取径贵深曲,意盖不可尽,以不尽尽之。”

【起句】:绝句的第一联,一般都是写实、写景、叙事、议论等。那么就要求首句起得响亮,首句即点题为正起。此外,“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诗法家数》杨载)最理想的起句要响亮、突兀、高绝,可是于绝句而言,一般情况下难以办到。绝句求其自然即可。还是以“平直叙起为佳”,一般认为,应以适宜表现主题和便于组织成篇为准,不可偏执。

起笔宜开不宜合,或单刀直入、或启人思考、或引人注目,变化多端,以自然为佳。而。承接或正起反接,或正接反起,以顺畅为妙。

▶按题意起法可分为:

①明起:起句即点题,毫无遮掩。从题之正面说,明见题意。如:

李白《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极云间”。

②暗起:诗不著题,但寄题意。亦称为藏咏。 不从题之正面直说,而题意自见。

如:邵雍《清夜吟》中“月到中心处”。

③陪起:先借他物他事说起。如:

苏(廷页)《汾上惊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

(4)反起:

如:杨万里《伤春》中

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

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

▶按起句法可分为:

①首句起:起首切题,开门见山。此为最常规之起法。

②次句起:首句闲,以闲陪衬,次句托起。宛若江南园林,曲径通幽。

③第三句起:前二句皆闲,至第三句方咏本题。闲亦非闲,楼台之梯阶也。

④结句起:将起法寄于结果之中,乃无声处听惊雷也。虽是奇中出奇,但亦为险中生险,倘无制胜之结落,定为笑柄。

【承句】:为首句做补充啊,或者再发展推进一点。多为承接上句,以“从容承之为是。” 因绝句的内容大都是即景抒情或即事发感,故起承二句多为写景或叙事。古人曾云:“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又如草蛇灰线,不即不离方称佳妙”。此即承接之要领也。如王昌龄之《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承法承者,接续也。托举起句,以贯联转合。古人云:“要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又如草蛇灰線,不即不離方稱佳妙。”此即承接之要領也沈德潜《说诗晬语》曰:“(承句)贵匀称,承上斗峭而来,宜缓脉赴之。” 承者,以协调托续起句为要务。起之于斗峭,则承之以和缓;起之于纡缓,则承之以起之于激扬,则承之以下抑。

律诗以第二联为承笔,或写意,或写景,要与上联起笔衔接,不可松泛。起笔一联,仅浑括大概;点醒题意,全在此联。且需留有不尽之意,以开下文转笔一联。

▶承句一般内容:

叙事:一般要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当然,不是每首诗都是具备这五要素的,应根据立意的需要定取舍。起句没交待清的,承句接着交待。

②写景:“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起句写下,承句接上。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起句写近,承句写远。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起句写先,承句写后。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起句写地,承句写天。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起句交待了人物“故人”、地点“黄鹤楼”、承句接着交待了时间“三月”、事情“下扬州”。 也有叙述人的先后行为的。如僧志南:“古木荫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

▶承句的表现手法:

1.1缓承: 题王侍御宅—李群玉:

门向沧江碧嶂开,地多鸥鹭少尘埃。

绿阴十里滩声里,闲去王家看竹来。

起句开门见山、突兀斗峭,承句以鸥鹭、尘埃缓之。

1.2扬承:凉州词—王维:

凉州城外少行人,百尺峰头望虏尘。

健儿击鼓吹羌笛,共赛城东越骑神。

起句平缓叙景,承句则拔意以扬情。

1.3抑承:

从军行—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昏黄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起句激昂,承句则陡然抹倒。

2.1正起正承:

卢溪别人—王昌龄:

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

行道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

起承之间为递进深入。

2.2正起反承:汴河曲—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起句春意盎然,承句触景伤情。一正一反,对比强烈。

2.3反起正承:

西归—元稹: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起句委惋,而承句欣然。

2.4反起反承: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起承句皆反题意。

杨载《诗法家数》云:“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吸,宫商自谐。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

【转句】:就是承笔之意转入正题之意,也可从正题上转入意境、情景上,转句非常重要,起承可直白,但转和结句(合句)一定要好好把握去写。第三句的转,可谓是全诗最着力的地方,唯有转得好,才能翻出新意来,如此绝句的神韵才能绽放出来。

杨载云:“绝句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述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于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为顺流之舟矣。” 事实上,好的绝句的确如此。

转就承笔之意转入正题之意。一般是从前一境界的写景或叙事入后一境界的抒情、议论或推理。若全篇平铺直叙,必然呆滞刻板,缺乏生之气。所以说“宛转变化功夫,全在第三句。”

绝句的起承转合需要经常借用虚词作为关联词,以表达开阖、正反、递增、呼应、因果等等诗境的发展。

如李贺的“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飘风”,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些虚词的运用,既是技巧,也算章法。

打个比方,像你心爱的人表白,你怎得斟酌怎么去表白用什么样的语言打动她吧,诗也一样,多推敲,多修改。

▶绝句承转的手法:

①顺转:

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顺应起承,就势转变,意兴且情扬。

②突转:

一上一上又一上,看看就到山顶上。

乾坤只在掌瞈中,四海五湖归一望。

突转直上,波澜起而意气动,平中见奇,出人意料。

③反转:

草色青青柳色黃,桃花歷亂李花香。

東風不為吹愁卻,春日偏能惹恨長。

一反起承之意,情意转变反动而出

④比转: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起承叙景浓密,而转化只为一事疏之。疏密、浓淡、虚实、动静对比。

⑤折转: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起承已叙完事端,转折又从头再叙。

⑥顿转: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转折似断非断,近中突远,一顿一挫,而合又归于近。

⑦问转: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以问转折,引人入胜。

⑧借转:

采菱歌怨木兰舟,送客魂消百尺楼。

还似洛妃乘雾去,碧天无际水空流。

转折中借事、借景、借情以说事

▶也有的把转句分为以下4种:

①顺接顺转:

如“渐觉铅华尽,谁怜憔悴新。与余同下泪,只有镜中人。”

②顺接反转:

如“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③由景转情:

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④由情传景:

如“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转法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以之……至如宛转变化,功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杨载《诗法家数》)

【合句】:

绝句的合,就是指结句,是画龙点睛之笔。结尾的方法多种多样,从风格上可以分成两种 :

①回归题意,直截了当地点出要说的:

如陆游的《剑门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②言之不尽,余味不绝:如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孤帆泊何处?天涯一望断人肠。”

绝句收句是全题最扼重处,宜清劲淡远,有余音不绝之慨。若用对句,则字字有力,全诗便觉挺而且响矣。

▶流水对结句:绝句结尾两句的转合法也适用于律诗的结尾,所以作诗不宜用对仗结尾。如果用对仗结尾,一般要用流水对,否则就有松散之嫌。流水对与转合法一样,也是两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两首诗的结尾,用的就是流水对。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虽然两联都用对仗,但是不失章法的完美。而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严格地讲, 杜甫的这类绝句只是合韵的两副写景对联的拼凑,只可用作律诗中间两联的创作素材。有人称杜甫的这类诗为绝句的变体。读过杜甫诗集的人大都被其对仗的功夫所折服。杜甫尤其擅长写景物对联,可谓是景物入于眼内,对联便成于笔下。可能当时尚未流行对联这一文体,因而只好作两联凑成绝句形式以便当诗来传诵。所以便留下了这类绝句。这类绝句将其作为对仗是值得我们研习的,作为诗那就不值得效法了。杜甫写出这类绝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能成对联的景物处处可见,而能入诗的情感难以随之时时产生,所以便留下了这些没有思想火花的闪现或情感的流露,仅是白描景物的两联对仗组合成的绝句)。

再看杜甫的《绝句二首》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第一首松散,第二首结尾用流水对,就不松散。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首诗则另当别论。该诗起句突兀,章法独特.结尾虽然没用流水对,却也不觉松散,仍算得上一首完整的诗。因为这首诗从章法上分析,它是将转合两句前置了。从内容上分析,它不同一般的触景生情,见物生情或即事生感的诗那样先写景物后写情感,而是先发感慨,后补缘由。即先写情感,后写景物。如同先说出论点,再列举论据的论文写法一样。两联之间存有内在的密不可分的逻辑关系,因而让人不觉松散。

▶注:三四句的关系

我们讲第四句合就是要阐发第三句的意思,收住全篇。从章法上讲,第三句为主。从内容上讲,第四句为主。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意、理,一般都在第四句道出,所以此句最当用力,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为上。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若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作者在第四句表达出自己为政清廉,如冰清玉洁一般的自豪感。

为什么说第三句“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水推舟矣。”从诸多古人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三、四句一般都是一义贯之,也就是一句话分作两句话来说。两句间的关系有单句式的,而更多的则是复句式的。

①单句式:单句式中常见的是主谓关系,上句只说出主语(谁、什么),下句说出谓语(干什么、怎么样)。如: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②复句式的又有几种:

◎并列关系:分叙有关联的两件事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顺承关系:按顺序说出连续的动作或相关的情况。如:“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补说关系:下句对上句补充说明或归结。如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选择关系:说出两种可能的情况,让人选择。如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递进关系:下句比上句的意思更进一层。一般由轻到重,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如 “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转折关系:上句和下句的意思相反。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条件关系:上句提出一种条件,下句是满足这一条件的结果。“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假设关系:上句提出假设,下句说出结果。如:“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问答关系:上句提问,下句作答。“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因果关系:一句说原因,一句说结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目的关系: 一句表示一种行为,一句表示这种行为的目的。如:“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复句式的意义关系,不仅见于绝句的三、四两句,还有见于绝句整个篇章的整篇复句式的绝句,章紧意密,浑然一体。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问答关系。

金昌绪的《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目的关系。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是后面归结前面的补说关系

▶起承转结的总结:

诗要讲究章法布局,切忌平铺直叙。注意整体上的起、承、转、合。起,指绝句的第一句、律诗的第一联,是诗的开头,要起得扣题、有力。承,指绝句的第二句、律诗的第二联,紧接开头加以发展,要连贯、自然。转,指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第三联,是转折,开拓新意,要新颖、巧妙,为结尾作准备。合,指绝句的第四句、律诗的第四联,是结束全篇,是最关键的点睛之笔,深邃、含蓄,铿锵有力,拔高主题。一首诗大体可分两部分,前半部分往往起引带、铺垫的作用,后半部分是主题意旨所在。关键是第三句,要得力,三句如开弓,四句如放箭,三句转的好,四句就可顺水行舟。最重要的是第四句,结句一好,全诗皆活,顿然生辉。

起承转合是作诗的常格。也可打破常格,出奇制胜。这当由诗人根据内容需要而作选择。据刘熙哉《隋唐嘉语》载:“薛道衡聘陈,为《人日》诗云:‘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南人嗤之曰‘是底言,谁谓此虏解作诗?’及云:‘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及喜曰‘名下固无虚士’”薛道衡此诗,格法变化迥异常规,是为活法。《晓出净慈寺》亦属活法的成功范例。

吕居仁《夏均父集序》中说:“学诗当学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又不背于规矩也。”沈德潜《说诗语》中说:“诗贵性情,亦需论法。杂乱无章,非诗也。然所谓法者,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而起伏照应,承接转换,自神明变化于其中。若泥定此处应如何,彼处应如何,不以意运法,转以意从法,则死法矣。试看天地间水流云在,月到风来,何处着得死法。”

从上述古人的话中,我们应认识并做到认真学法、依法,而又不守法、泥法。学而能化,规矩中有活脱,有创新。总的说来,这起承转合是近体诗的通用篇法,绝句亦然。不过,绝句篇法并不似律诗一般明确分工于四联。四句的安排更加自由,常有合并、简化和省略。一者以起首句最为关键。严羽《沧浪诗话》云:“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得。” 况周颐《蕙风词话》中说:“诗词起句,最关紧要,得势与不得势,全在此处。故一开口,便须笼罩全篇。若以不相干之语,虚引而起,全篇委靡不振矣。”

如此种种,其实绝句每一句都不可偏废,如不能全好,起码在一首诗中要有亮点出现,否则白开水一杯,读之无味,那就失败了。

写作绝句无外“起、承、转、合(结)”,此种种皆有章法,然法之亦很宽泛。也就是说,我们写诗应法于古人,但又不必完全囿于所谓的章法,要让其章法为我所用。我们师古、法古,但绝不泥古、病古。

律诗以第一联为起,第二联为承,第三联为转,第四联为合。苟不知起承转合之层次,而两两相凑,便不贯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近体诗的“起承转合”
格律诗的章法——起、承、转、合
作诗谋篇布局的技巧
几种常见的律诗章法结构
〖诗词论文〗关于诗的“起、承、转、合”
第一讲:律诗的章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