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本脏太过与不及
userphoto

2017.02.14

关注

本脏太过与不及

1风寒束肺(有汗桂枝汤、无汗葛根汤 )

风寒外邪侵袭于肺而致肺气失于宣降所造成,临床以咳嗽、痰稀色白、鼻塞、流清涕、恶风寒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常见于感冒、咳嗽、哮喘、失音,以及西医的急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风寒外邪侵袭肺卫皮毛,影响肺主宣发肃降的生理功能,即可导致风寒束肺证。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易受外邪侵袭而发病。风寒犯肺途径有二:一是从鼻窍而入;二是由皮毛而入,即所谓从其合而达肺。

  风寒束肺的临床表现,轻症只有咳嗽白痰、鼻塞流涕、头痛等症状,典型者并见发热、恶寒、无汗、关节疼痛或痰多喘促等表现。由于外受风寒,肺卫闭实,毛孔紧闭,肌肤失于温煦而恶寒身痛;卫阳被遏,体内阳气不得发越,以致出现发热无汗;风寒外闭肌表,内郁肺气,肺气失宣则上逆而为咳、喘。如邪实气壅,肺气不能宣降,又可见喘促、鼻疳(小儿常见)、胸闷等肺闭喘嗽症候,为风寒束肺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风寒束肺为邪在肺卫阶段,治疗当驱散外邪。常用疏风散寒、宣肺解表法,轻者宜用杏苏散,重者用麻黄汤。

2邪热壅肺(麻杏石甘汤)

热邪壅肺 - 临床表现

以咳喘里实热症状为主。咳喘气粗,痰稠黄,热象为壮热口渴,烦躁不安,大便不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甚则鼻翼煽动,衄血咯血,或胸痛咳吐脓血腥臭痰,即肺痈病。
热邪壅肺 - 证候分析

湿热邪气入于口鼻,或风寒、风热入里化热,热邪灼伤肺金,炼液为痰。痰热交阻、肺失清肃,宣降失常,故有咳喘息粗,甚至鼻翼扇动危候;里热蒸腾,津亏不足,心神不宁,故有明显壮热、口渴便结、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等里实热象;热伤血络则咯、衄血;痰热壅滞,气血不畅,又可化腐为肺痈病证。
辨证注意点:①里热实证,程度可相差很大,预后也不一样,轻则痰黄、发热,重则咳吐脓血,痰稠腥臭,壮热潮热;②肺部证候,如咳、喘、痰、鼻翼煽动,胸痛等。
热邪壅肺 - 病机分析

热邪壅肺,肺失清肃;肺热炽盛,炼液为痰故咳嗽,痰稠色黄,肺失清肃,气壅不降故气喘息粗。里热蒸腾则壮热,内灼津液故口渴;热扰心神,故心烦不安。如果痰热交阻于肺,气道不利,肺气郁闭,则出现鼻翼煽动之象,这时病情比较险恶。如热伤肺络,导致气滞血壅,气血失畅,则出现胸痛,咳吐脓血腥臭痰。里热炽盛伤津,大肠失润则大便秘结,化源不足则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皆为里热之象。
热邪壅肺 - 证候鉴别

1. 热邪壅肺与风热犯肺证。

共同点:两证均有肺热症状,邪气皆为外感。
不同点:前者主里实热证,病程较长,病情铰重;后者为表里同病,病位虽在肺系但伴见风热表证,病程短,病情轻线。
2. 燥邪犯肺与邪热壅肺证。

共同点:二者均有津亏不足症。
不同点:前者多发秋季,主症以干咳少痰粘搁及官窍干燥为特点,兼有寒热表证;后者多发于冬春两季,主症高热咳喘,痰黄稠,兼证以里热津伤,甚动血、化腐为主。
此外,中医对肺病证候还有:肺气虚、肺阴虚和痰湿阻肺等之分。
热邪壅肺 - 治疗方法

1. 麻杏石甘汤:本方为治疗表邪未解,邪热壅肺之喘咳的基础方。因石膏倍麻黄,其功用重在清宣肺热,不在发汗,所以临床应用以发热、喘咳、苔薄黄、脉数为辨证要点。邪热壅肺之身热喘咳、口渴脉数,无论有汗、无汗,皆可以本方加减而获效。

2. 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热邪壅肺常发于儿童,可以使用专业儿童药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具有宣肺泄热、止咳平喘功效,对咳嗽、咳痰或伴喘息症状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无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是儿童专业用药。其组方麻杏石甘汤配麦冬、知母、养护患儿肺阴,不伤孩子元气,增强抗病力;石膏、知母清泻胃火、增进食欲,针对儿童病理特征,精微独到,全面呵护。

3肺阴不足(百合固金汤 )

肺阴虚证是津液消耗,肺失濡养而出现的阴津不足,宣降失职,虚热内生等临床表现的概称。多因久病亏耗,劳伤过度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为:干咳,痰少而粘或痰中带血,咽干,声音嘶哑,形体消瘦,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肺阴虚证可出现于多种疾病中,其临床表现各具一定特点,治法亦不尽相同。如咳嗽病中出现肺阴虚证,则多表现为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咽干,潮热颧红等“虚咳”特点,此由肺阴亏虚,肺失濡润,而虚热内生,肺气上逆所致,治宜滋养肺阴,肃肺止咳,方选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加减。若肺结核病中见肺阴虚证,其临床表现多以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胸痛,潮热颧红,盗汗,互相染易等久咳虚损为特征,此系痨虫蚀肺,阴津耗伤,清肃失职,肺气上逆而为病,治宜养阴清肺,杀虫止咳。方选百合固金汤(《 医方集解》)酌加百部、十大功劳叶等药。若咳血病中出现肺阴虚证,临床表现每见咳嗽少痰,痰中带血,其色鲜红,胸痛,潮热盗汗,颧红,口干咽燥等特点,此缘肺阴不足,清肃不行,阴虚火旺,火灼肺络所致,治当滋阴润肺,凉血止血,方选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合四生丸(《妇人良方》)化裁。若肺痿病中出现肺阴虚证 ,常见咳吐浊唾涎沫,质地粘稠,不易咯出,咳声不扬,气急喘促,形体消瘦,皮毛枯萎,口燥咽干等临床表现,是由肺阴不足,虚火内炽,阴津枯涸,肺气上逆所致,治疗应滋阴润肺清热,方选麦门冬汤(《金匮要略》)加味,或用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化裁。总之,肺阳虚证在不同疾病中临床表现各具特点,可据此加以辨析。

4肺气不足(保元汤加五味子 )

肺气虚是指肺气虚损,临床以咳嗽乏力、畏风自汗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多见于咳嗽、哮喘、自汗,以及西医的、支气管扩张、肺气肿、肺心病等疾病。

(1)对本脏虚损、肺气不足。症见气短喘促,或咳嗽,声音低微,神疲乏力,血压偏低,面色淡白或自汗,舌淡苔白、脉虚无力者,当补益肺气,宜用保元汤加五味子:人参9克、黄芪15克、生姜3克、五味子6克、炙甘草3克,加水煎煮,取汁,一日分23次服;或用开水浸泡,代茶饮。也可用人参胡桃汤加五味子:人参9克、胡桃仁30克、生姜3克、五味子6克,加水煎煮取汁,一日分2―3次服。  

  (2)对易患风寒感冒,症见鼻塞、头昏头痛、恶风寒、疲倦乏力、舌苔薄白、脉浮无力者,宜用玉屏风散加紫苏:黄芪15克、白术15克、防风12克、生姜6克、紫苏10克。加水煎煮取汁,1日分3次服。未患感冒,当益肺气固表,宜用玉屏风散(前方去紫苏)煎汤口服,12次。或用玉屏风丸16(或冲剂)12次。也可用北芪片14片,12;或用人参北芪片,14片,12次。  

  (3)对虚寒性慢性鼻窦炎,症见头昏、恶寒、自汗等。当以补肺气为主,兼以通窍、解毒。宜用鼻通宁滴剂(含辛荑、苍耳子)滴鼻,112滴,123次。或用鼻通丸(含辛荑、不食草、白芷、薄荷、黄芩、甘草)11丸,12次。均加服北芪片。  

  (4)对肺气阴两虚兼肾阴不足,症见阴虚内热、舌红口干、干咳少痰、手足心发热、失眠盗汗、梦遗失精、大便干燥等症状。治疗宜用补阴煎加减:生地15克、麦冬10克、天冬10克、北沙参10克、地骨皮10克、女贞子15克、天花粉6克、甘草3克。本方有滋肾润肺、清虚热止干咳的作用。  

  (5)对肺气虚兼肾阳不足,症见形寒而畏冷、清涕不收、小便频数、余沥不禁者。可补气温肾,宜用保元汤:人参9克、黄芪15克、肉桂6克、生姜3克、炙甘草3克。加水煎煮取汁,口服12―3次。

5心血瘀阻(瓜蒌薤白半夏汤)

症状体征

  心血瘀阻证的临床表现为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并可循手少阴心经向左上肢放射,口、唇、爪甲青紫,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结、代等症状。本证虽因于虚,但多实证。疼痛发作时,必须辨清瘀、痰、寒、气的不同特点,进行诊断和治疗。

用药治疗

  血瘀阻证治宜活血化瘀、温通心阳,可选用血府逐瘀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等。疼痛发作时,着重祛瘀、行气、化痰、散寒;缓解时,以温通振奋心阳,疏通心脉为主。

6心火亢盛(泻心汤、导赤散 )

心火亢盛证指火热内炽,扰乱心神,迫血妄行,上炎口舌,热邪下移,以发热、心烦、吐衄、舌赤生疮、尿赤涩灼痛等为主要表现的实热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口渴,心烦,失眠,便秘,尿黄,面红,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有力。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甚或口舌生疮、溃烂疼痛;或见小便短赤、灼热涩痛;或见吐血、衄血;或见狂躁谵语、神识不清。

心火内炽所引起,临床以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可见于血淋、不寐、心悸,以及西医的多发性口腔溃疡、泌尿系感染、甲状腺机能亢进、神经官能症和狂躁型精神病等。 
  心阴心阳平衡协调,共同维持心主血脉、主神志的功能活动。若火热之邪侵入,或平素偏食辛辣之品,或忿怒抑郁,则会化热化火,内扰心神,形成心火亢盛证。 
  心火亢盛证的临床表现以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甚则糜烂,舌质红赤起刺,脉数,尿黄、排尿灼痛等为特征。具体表现据病变机理的不同又可分为心火内炽、心火上炎和心移热于小肠三种。心经火热炽盛,心神被扰,轻则失眠、多梦,重则狂言昏乱、喜笑不休;火热盛,故脉数,甚则火热迫血妄行,而见各种出血;因心火内炽胸中,患者自觉心胸烦闷。心火上炎,可见口舌生疮,甚则糜烂,舌尖碎痛,舌质红赤起刺等。心移热于小肠,可见小便黄赤,排尿灼热刺痛,甚或尿血等小肠实热之证。 
  心火亢盛证的治疗以清心泻火为原则。如为心火内炽而引起的衄血吐血者,宜用泻心汤;心火上炎,可选黄连上清丸;心火移于小肠者,一般选用导赤散;若兼有出血现象,可以加入凉血止血之品。

 7心阴不足(天王补心丹)

心阴不足,即心阴虚。其形成多由劳心过度,或久病失养,耗伤心阴;或情志内伤,暗耗心阴;或心气郁结化火,心肝火旺,灼伤心阴等所致。其病理表现为心阴虚,则阴不制阳,而致心阳偏亢,即心阴虚而心火旺。由于阴的宁静作用不足,不能收敛阳气之浮动,影响及心主神志功能,故临床可见神志不宁,虚烦不得眠。阴虚则阳盛,虚热内生,故临床亦可见五心烦热、盗汗、脉细数、舌质红等病理表现。 

  心阴不足的基本病理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虚热内生。阴液亏损,不能制阳,阴虚阳盛,虚热内生。可现阴虚内热甚则阴虚火旺之候,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渴咽干、面红升火、舌红、脉细数等为特征。其二,心神不了。心阴虚则阴不制阳,心阳偏亢,阴虚阳盛,则虚火内扰,影响心神,而见心中烦热、神志不宁,或虚烦不得眠。其三,血行加速。阴虚内热,热迫血行,脉流薄疾,影响心主血脉之功能,故脉来细而且数。从病机上看,心血虚与心阴虚虽同属阴血不足范畴,但心血虚为单纯血液不足,血不养厶,主要表现为心神失常和血脉不充,失于濡养方面;而后者除包括心血虚外,主要表现为 阴虚不能制阳,心阳虚亢,虚热内生之候。所以心血虚以血虚不荣之色淡为特点,而心 阴虚则以阴虚内热之虚热为特点。

8心阳不足(桂枝甘草汤)

 之阳气不足,虚寒内生所引起,临床以胸闷胸痛,心悸冷汗,恶寒肢冷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常见于心悸、胸痹、奔豚气及西医的心律失常、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休克等疾病。

  心阳虚证多因素体阳气不足,或发汗、攻下之品用之太过,骤损心阳而致。心阳虚证常由心气虚证发展而来,以心气虚表现为基本症状,常见心胸憋闷,甚则胸痛,心悸,恶寒肢冷或冷汗淋漓,面色苍白,口唇青紫,舌淡或青紫,苔白,脉沈弱。由于心阳受损,不能温煦肢体,故见畏寒肢冷;阳虚则生寒,寒凝经脉,心脉痹阻,胸阳不展,所以又见心胸憋闷,或作痛,甚或口唇指甲青紫,舌淡胖,苔白滑,脉象沈弱等虚寒之象。因汗为心液,若心阳虚进一步发展到心阳暴脱,不仅心液随之外脱,而大汗淋漓,肢体温度亦由寒凉变为厥冷,以致影响肺主气、肾纳气的功能,出现呼吸衰微;更因阳气虚脱,精神随之涣散,而致神志模糊,甚则昏迷,脉微细欲绝,呈心阳衰亡之象。由于心阳本于肾阳,所以互相影响:肾阳虚衰,水气凌心时,可致心阳亦虚;而心阳虚亦能损伤肾阳,出现尿少、水肿等症(见表)

  心阳虚证治宜温通心阳,常用桂枝甘草汤合人参汤。若心阳暴脱,急以参附汤之类回阳救逆。

9中焦痞塞(保和丸)

病因

食滞胃脘证,是由于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超过胃之腐熟能力;或食量虽不过多,但因胃之功能素弱,而致饮食停滞难化,所表现出的证候。正如《医经溯洄集·内伤余议》云:“盖饥饿不饮食,与饮食太过,虽皆是失节,然必明其有两者之分,方尽其理。节也者何?无不及无太过之中道也。夫饥饿不饮食者,胃气空虚,此为不足,因失节也。饮食自倍,而停滞者,胃气受伤,此不足之中兼有余,亦失节也。以受伤言,则不足,以停滞言,则有余矣”,《景岳全书·杂证谟·饮食门》亦指出:“凡饮食之伤脾之证,有寒伤,有热伤,有暂病,有久病,有虚证,有实证。但热者、暂者、实者,人皆易知;而寒者、久者、虚者,人多不识。如今人以生冷瓜果致伤胃气,而为泻、为痢,为痛之类者。人犹以为火证。而治以寒凉者,是不识寒证也。有偶因停滞而为胀、为痛者,人皆知其实也。然脾胃强壮者,即滞亦易化,惟其不能化者,则最有中虚之证。”因此,食滞胃脘证有实证和虚实夹杂之别。

诊断依据

食滞胃脘证表现为:胃脘胀闷,甚则疼痛,嗳腐吞酸,呕吐酸腐食物,矢气、便溏泻下物酸腐臭秽,舌苔厚腻,脉滑。

辨证论析

胃之特性是以降为顺,以通为用。若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食量超越于胃之腐熟水谷能力,而致宿食停滞,乃影响胃之通降之性而产生症状。食停而胃气郁滞则胃脘胀闷,甚则疼痛;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胃中腐败谷物上泛则嗳腐吞酸,甚则呕吐腐酸食物;若未经充分腐熟的食物,移入肠道,肠内则腐气充斥,可矢气频多,或便溏、泻下物均酸腐臭秽。食滞内停,胃中浊气上腾,则舌苔厚腻,正邪相搏,气血充盛,故脉行滑利有力。

10湿犯中道(胃苓汤)

湿困脾阳,病证名。指水湿影响脾阳运化功能。与脾虚湿困的病机稍有差异,但主要症状大致相同。

症见脘腹胀闷,不思饮食、泛恶欲吐、口淡不渴、大便溏泄、头重如裹、身重或肿、舌肿苔腻,脉濡缓,治宜温中化湿。方如胃苓汤

湿困脾阳,是因外湿影响脾阳的运化,宜燥湿利湿为主,湿去则脾阳可以恢复。

脾虚湿困,是因脾虚导致水湿困阻,宜健脾为主。结合燥湿,脾健才能正常运化。

11胃阴不足(益胃汤加减)

病因:

  过食酒辛,或热病伤阴,耗伤阴液,瘀血内生,胃失濡养,和降失宜而致本证。

主症:

  胃脘隐痛或灼痛,嘈杂似饥,饥不欲食,口干舌燥,烦渴思饮,干呕呃逆,心烦不寐;舌红少苔、或有裂纹、或光剥苔,脉细数。

治则:

  养阴清热,益胃生津。

方药:

  益胃汤加减。沙参20克,麦冬20克,生地20克,玉竹12克,地骨皮12克,石斛30克,白芍12克,当归12克,川楝子12克,延胡索12克。

益胃汤

组成:沙参9克 麦冬15克 冰糖3克 生地15克 玉竹4.5

功效主治:益胃生津,润肺止咳。主治阳明温病,下后汗出,胃阴受伤者。症见倦怠无力,食欲不振,烦热,口渴等症。

方解:生地、麦冬味甘性寒,养阴清热,生津润燥,为甘凉益胃之上品。北沙参养阴生津,以加强生地、麦冬益胃养阴之力。玉竹、冰糖濡养肺胃,调和诸药。

临床应用: 

1.本方为滋养胃阴的代表方剂。以食欲不振,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证治要点。
2.若汗多,气短,兼有气虚者,加党参、五味子(与生脉散合用)以益气敛汗;食后脘胀者,加陈皮、神曲以理气消食。
3.慢性胃炎、糖尿病、小儿厌食症等属胃阴亏损者,均可加减应用。

12脾虚气陷(香砂六君子汤)

脾虚气陷证 是指由于脾气亏虚,升举无力而反下陷所表现的证候。又称脾气下陷证,中气下陷证。

【临床表现】

  脘腹重坠作胀,食后益甚,或便意频数,肛门重坠,或久泄不止,甚或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浑浊如米泔。常伴见气短乏力,倦怠懒言,头晕目眩,面白无华,食少便溏,舌苔淡白,脉缓弱等。

【机理分析】

  本证多因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久泄久痢,或劳累太过,或妇女孕产过多,产后失于调护等原因损伤脾气所造成。

  脾气主升,能升发清阳,举托内脏。脾气虚衰,升举无力,内脏失于举托,故脘腹重坠作胀,食后更甚。

脾虚气陷证是指由于脾气亏虚,升举无力而反下陷所表现的证候。又称脾气下陷证,中气下陷证。

临床表现

脘腹重坠作胀,食后益甚,或便意频数,肛门重坠,或久泄不止,甚或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浑浊如米泔。常伴见气短乏力,倦怠懒言,头晕目眩,面白无华,食少便溏,舌苔淡白,脉缓弱等。所涉及的脏器有:子宫下垂、胃下垂、脱肛。

机理分析

本证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久泄久痢,或劳累太过,或妇女孕产过多,产后失于调护等原因损伤脾气所造成。

脾气主升,能升发清阳,举托内脏。脾气虚衰,升举无力,内脏失于举托,故脘腹重坠作胀,食后更甚。中气下陷,故便意频数,肛门重坠,或久泄不止,甚或脱肛,或子宫下垂。脾主散精,精微不能正常输布,清浊不分,反注膀胱,故小便浑浊如米泔。清阳不升,头目失养,故头晕目眩。脾气虚弱,健运失职,故食少,便溏;化源亏乏,机能活动衰退,故见气短乏力,倦怠懒言,面白无华,舌淡白,脉缓弱。本证以体弱气坠,内脏下垂等症为审证要点。 

13肝血瘀阻(茵陈蒿汤)

.清热利湿或清热解毒 对慢性肝炎、肝硬化的肝胆湿热证,目前临床应用的药物如苦参素、垂盆草、肝炎灵(山豆根制剂)等均为清热解毒药,甘草既是补气药,也是中医的重要解毒药物;目前研究表明,抗肝组织炎症是这类药物共有的作用特点。 茵陈蒿汤是经典的清热利湿方剂,原方用于湿热黄疸,对肝脏疾病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用于慢性肝炎的湿热证:临床可见口干、口苦,尿黄或短赤,黄疸、胸闷、纳呆,大便溏垢不爽,脘腹痞闷,两胁胀痛,舌 质...

14肝气郁滞(天麻钩藤饮加减)

肝气郁结症又称肝气郁滞,是因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引起气机失调所致的病证。多由精神刺激、情志抑郁或其他脏腑病证长期不愈,影响了肝的疏泄功能而致。本症以气郁、气滞等气机失调的病理为特点,常因部位不同而见不同的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情志抑郁,急躁易怒,喜太息,胸胁少腹胀问或窜痛。或自觉咽中有物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俗称“梅核气”。或颈部瘿瘤,腹部疤瘕。妇女乳房作胀结块,月经失调,痛经,闭经,脉弦。病机分。

病因

  肝失疏泄,气机郁结,则情志抑郁;久郁不解,失其柔顺舒畅之性,故急躁易怒。气郁生痰,痰随气升,搏结于咽则见梅核气,积聚于颈项则为瘿瘤,气病及血,气滞血瘀,冲任不调,故月经不调或经行腹痛。气聚血结,日久成啯瘕积聚。

中医解析

  肝属木,心属火,为母子关系,肝脏气机疏泄通畅,有利于心之血脉流通,反之就会出现心脉郁滞,当营养心脏之脉络发生瘀滞气血不流通时则出现左胸痛。肝居右胁,肝气郁滞,则右胁胀满,肝气横逆胸中则胸胁胀痛,易怒,善太息。舌质偏暗有瘀点为血瘀之征,脉弦主肝病或痛证。

  治则以疏肝理气,化瘀通脉为法。药用柴胡、香附、枳壳、生地、当归、赤芍、牛膝、川芎、桃仁、红花、丹参、檀香、甘草等,方中柴胡、枳壳、香附疏肝解郁,桃仁、红花、川芎、赤芍、丹参活血化瘀疏通心之脉络,当归、生地、牛膝养血行血,诸药合用,使肝气畅达,心脉流通,心脉一通则胸闷心痛可止。

  依据现代医学的认识,认为郁滞的实质是氧摄取,氧利用障碍,是疾病发生的基础,可以导致肝病,胃病,脾胃不和等多种疾病。郁滞广义:饮食,外郁及七情等因素引起的郁症。以前所论的郁大多属于此种。狭义:由于七情不舒,气机郁滞而引起的郁症,即情志之郁,明代以后所论的郁属此,郁滞属于疑难病——治疗困难,除需要药物治疗外,还须精神治疗。

  疏肝解郁,行气消聚。散步、锻炼。

建议药方

  方药1:本方具有行气温中、散寒化湿、疏肝解郁的功效。适用于气机郁滞、寒湿中阻及伴有肝郁症象者。方中以木香、砂仁、苍术、厚朴、甘草(即香砂平胃散)行气温中,散寒化湿;配伍台乌药、生姜、枳壳以增强温中理气的作用;香附、青皮疏肝理气解郁。

  若寒甚,腹痛较剧,得温症减,肢冷者,可加高良姜、肉桂温中理气止痛。若兼有热象,口苦,舌质红者,去台乌药、苍术,加吴茱萸、黄连,泄肝清热。老年体虚,或兼见神疲、乏力、便溏者,可加党参、白术益气健脾。

  本证攻窜胀痛之症缓解后,可以疏肝理脾调理善后。

  方药2:本方常用柴胡、白芍、枳壳、川穹、陈皮、香附、炙甘草配伍,如并见胃气上逆呕吐的,可用半夏、竹茹、生姜等和胃降逆;胸胁窜痛的可将陈皮改为青皮,再加川楝子、延胡索。

15肝阴不足(一贯煎)

肝阴不足的症状:胁肋隐痛,绵绵不已,遇劳加重,口干咽燥,两目干涩,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肝阴不足的治疗方法

  养阴柔肝,佐以理气通络。

肝阴不足中药治疗

  一贯煎:

  本方为柔肝的著名方剂。组方原则宗叶氏“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之意,在滋阴补血以养肝的基础上少佐疏调气机,通络止痛之晶,宜于肝阴不足,·络脉不荣的胁肋作痛。方中生地、枸杞滋养肝肾,沙参、麦冬、当归滋阴养血柔肝,川栋子疏肝理气止痛。若两目干涩,视物昏花,可加草决明、女贞子;头晕目眩甚者,可加钩藤、天麻、菊花;若心中烦热,口苦甚者,可加栀子、丹参。肝阴不足所致胁痛,除久病体虚,失血等原因外,尚有因使用香燥理气之晶太过所致者。一般说来,气滞作胀作痛,病者苦于疼痛胀急,但求一时之快,医者不察病起于虚,急于获效,以致香燥理气太过而伤肝阴,应引以为戒。

16肝气不足(柴胡疏肝散)

专家告诉你肝气不足怎么办

调理方法多以养肝为主,

  “逍遥散”:为疏肝理脾常用方剂,方中仍以柴胡为君,顺其条达之性以疏肝解郁,当归、杭芍、白术、云苓以养血柔肝健脾。

  “柴胡疏肝散:以疏肝理气、和血止痛见长,亦在柴胡、香附等疏肝理气药中佐以杭芍养血柔肝,以免耗伤肝体。

  “一贯煎”: 本方乃于滋养肝肾药中,少加疏肝利气之川楝子组成,以使肝体得养,气机条达。

17肾水上泛(真武汤)

治疗法则: 温肾助阳,化气利水。
方用真武汤
茯苓[9g] 芍药[9g] 白术[6g] 生姜[9g]
  附子炮去皮,一枚,破八片[9g]
  本证还可用针灸治疗方法:
1.针刺:水分、气海、三焦命、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肾俞等。
针刺多用补法,每日12次。
  2.艾灸:灸脾俞、肾俞穴,并配合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穴。
每次灸1015分钟,每日23
18相火偏亢(六味地黄散)

相火的相是相辅的意思,是与君火相对而言的. 中医是以五脏为中心的,而五脏是以心为中心的,心称君主之官,其火为君火,在五行也属火.相火指的是肾火,肾在五行属水,生理情况下认为肾水必需向上到心,以制心火不至于亢盛.心火必需向下到肾,以使肾水不寒.这在生理上叫水火溉济. 一般认为相火根于肾.而今肾中水不足,而显的肾中虚火相对的亢盛,这样而产生的一派虚火之象叫相火偏亢.

肾火偏亢,病证名。又称命门火旺。指肾阴不足,阳火偏亢,出现火迫精泄的病机。肾为水火之宅,内藏元阴元阳,二者保持相对平衡。若肾水不足,或肝肾阴虚,则肾火偏亢,封藏不固,出现阳强易举,遗精,早泄等症。治宜滋阴降火。

19肾阴不足(左归饮)

肾脏阴液不足,肾滋养及濡润功能减弱所引起,临床以腰膝酸痛、耳鸣多梦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常见于遗精、消渴、虚劳、尿血、血淋,以及西医的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肾功能衰竭、慢性肝炎、神经衰弱、肝硬化、糖尿病、肺结核等疾病。

  肾阴对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滋养、濡润的作用,故又称“元阴”、“真阴”。肾阴充足,各脏腑组织得到濡养,功能活动正常。若素体禀赋不足,或久病伤肾,或房事过度,或热病伤阴,或过服温燥劫阴之品,则会损伤肾阴致肾阴不足,使滋养、润濡功能减弱,形成肾阴虚证。

  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以腰膝酸痛、头晕耳鸣、失眠多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为主症。可兼见男子遗精,女子经少经闭或崩漏等。肾主骨生髓,腰为肾之府,肾阴不足,髓减骨弱,骨骼失于濡养,故腰膝酸软无力而痛;脑为髓海,肾阴不足,则髓海失充,故头晕耳鸣;阴虚则生内热,肾阴亏损,虚热内蒸,则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舌红少津,脉细弱,为阴虚内热之征。妇女以血为用,肾阴亏虚则经血来源不足,所以月经量少,甚则闭经;阴虚内热,虚热迫血妄行,或可见崩漏不止。

  由于各脏腑都依赖肾阴的滋养,所以随肾阴亏虚的发展,常累及其他脏腑,出现新的病证。如肾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则心火偏亢,心火内扰,出现心肾不交证,可见心烦不寐、失眠多梦等表现;肾阴亏虚,不能滋养于肝,则肝阴不足,阴不制阳,形成肝阳上亢证,可见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等表现;肝肾阴虚,相火无制,形成相火妄动证,可见性机能亢奋、遗精、早泄等表现;肾阴亏虚,不能上滋于肺,出现肺肾阴虚证,可见咳嗽少痰,或痰中带血等表现。

  肾阴虚证的治疗以滋补肾阴为主,常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左归饮之类。若心肾不交,可选黄连阿胶汤;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可选杞菊地黄汤、镇肝熄风汤;相火妄动,可选知柏地黄丸;肺肾阴虚可选百合固金汤、麦味地黄丸之类。

20命门火衰(右归丸)

[症状]阳痿不举,面色 白,头晕目眩,精神委靡,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耳鸣,舌淡,苔白,脉沈细。
[治法]温补肾阳。以任脉、督脉穴为主。
[处方]关元、中极、命门、肾俞、三阴交。
[随证配穴]纳谷不香者,加足三里。头晕耳鸣、目花者,加风池。精出清冷者,加腰阳关。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可灸。
[方义]中极、关元均为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是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主穴。肾藏
精而主生殖,开窍于二阴,针两穴可以培元固本,益肾助阳,用灸法更增强温补的作用。
配三阴交,填补肾精。肾俞可以振奋肾之原气。灸命门可以鼓动命门之火。

肾阳不足,极度虚衰所导致,临床以畏寒肢冷、腰膝酸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即肾阳虚衰证。多见于虚劳、阳痿、不育、不孕,以及西医的慢性肾炎、肾功能衰竭等病。为区别于肾阳虚证,一般把肾阳虚程度严重者称为命门火衰。

命门是对肾阴肾阳功能的概括。命门之火为一身阳气之根,人体五脏六腑功能活动的动力之源。若久病伤肾,或年老肾亏,或房事过度等,将致肾阳虚损,命门火衰。

临床表现

命门火衰证的临床表现为肾阳虚证症状兼见精神萎靡,面色?白或黧黑,畏寒怕冷,男子阳痿精稀清冷,女子胞宫寒冷不孕等症。命门火衰,阳气虚弱,心失温养,心神无力振奋,故精神萎靡不振;阳气虚弱,气血运行无力,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白;若肾阳极度虚衰,浊阴弥漫肌肤,则见面色黧黑无泽;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肌肤,故畏寒肢冷;肾主生殖,命门火衰,生殖器官失于温养,生殖机能低下,故男子阳痿不举,精稀清冷,女子胞宫寒冷不孕。

治疗

命门火衰证的治疗,以温补下元为法,常用右归丸之类。阳痿而精稀清冷者,用扶命生火丹;女子宫寒不孕者,用赞育丹、艾附暖宫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肝肾阴虚
中医与易经
中医熟记50种证型
杂病证治歌诀 心悸 胸痛
中医名词解释
五脏虚证及用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