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发言摘登

    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校体育的受益者

    甘肃省委常委、副省长 咸辉

    2011年,国务院批准甘肃实施“探索建立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3年多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立足实际,积极创新,大胆实践,在全省3315所中小学校开展了试点工作,覆盖中小学生128万人,阳光体育运动、快乐校园建设等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加强领导,健全阳光体育组织保障机制

    我省以试点项目实施为契机,精心组织、以点带面,在中小学广泛开展了阳光体育运动。一是专门成立了省级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试点项目专家咨询委员会,着力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实施项目的科学化水平。二是明确“先完善软件,后建设硬件”的项目实施总体思路,注重组织管理、制度管理、评价激励、舆论宣传、竞赛驱动等工作,加大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和器材设备配备力度,有规划、分层次逐步改善学校体育教育基本条件。三是定期召开全省中小学阳光体育现场推进会议,积极相互交流阳光体育运动试点工作中的成绩和经验,在探索中推进,在实践中总结,在交流中完善。

    二、围绕项目,建立快乐校园引领示范机制

    坚持以项目促创建、以创建带项目。从今年开始,我们紧紧围绕“建立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推进“一校一品”建设,启动实施千所“快乐校园示范学校”创建活动。省政府每年将安排1000万元专项经费,投于200所学校的体育艺术教育软硬件建设,争取5年内在全省创建1000所“快乐校园示范学校”。一是加强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力争使在校学生熟练掌握几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培养多种艺术兴趣和欣赏爱好,让学生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健康成长。二是严格落实国家体育课程标准,确保城市及县区、乡镇中小学体育课开课率达到100%,积极把体育教学与学校特色建设紧密结合,把推进阳光体育运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通过开展经典诵读、创编国学操及经典诗文游戏等,将体育、音乐、语文等课程融为一体,开展各具特色的学校体育运动。三是充分发挥我省敦煌文化、红色文化、丝路文化等资源优势,挖掘各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锻炼身体,提高学习兴趣,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优良民族精神,拓展阳光体育运动发展的空间。

    三、专兼相济,完善体育教师队伍优化机制

    我省不断完善体育教师队伍优化补充机制,始终注重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充满活力的体育教师队伍。一是每年组织实施农村学校教师“特岗计划”,选拔部分优秀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加大体育教师招录力度,积极鼓励退役优秀运动员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着力解决学校体育教师不足问题。二是切实加强体育教师培训工作,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培训机构在制定实施教师培训计划时,对体育教师培训进行单独设计、单独实施,不断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三是积极拓展体育教师教学实践路径,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中小学体育教学经验交流报告会,每两年举办一次中小学体育优质课评选和阳光体育特色运动创编活动,实现体育实践和教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四是将体育教师从事的课外体育活动、课间操、课余体育运动训练,以及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等常规性工作全部计入教学工作量,把他们带队参加国家和省市教育部门举办体育赛事的成绩和教研成果纳入职称评定条件,提高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强化督导,形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机制

    按照“使学生动起来、跑起来、跳起来,让阳光体育快乐每个孩子”的要求,积极推广普及阳光体育运动试点项目。一是加大学校体育运动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坚持落实学生每天开展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要求,全省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学生肺活量水平上升,7至18岁中小学生下肢爆发力、速度和耐力等指标持续降低的现象得到改善。二是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评价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指标,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3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实行“一票否决”。全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上报率由2011年的54.78%提高到2013年的97.54%,上报数据全国排名从2011年的第12位上升为2013年的第5位。三是在西北师范大学建立了全省首个青少年体质监测与健康促进重点实验室,及时加强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分析研究,为深入实施“探索建立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试点项目提供了科学咨询和决策参考。

    我们将深入贯彻这次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借鉴兄弟省份的先进经验,再接再厉,改革创新,力争走出一条以机制促实践、以实践出特色、以特色求发展的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之路,为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作出积极努力!

    改革体育考试制度 推动素质教育深入实施

    山东省潍坊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王桂英

    为改变长期以来中小学普遍存在的重智育、轻体育,文化课考试分数越来越高、学生身体素质越来越差的状况,潍坊市从体制机制入手,将体育学科纳入中考,通过考试评价,引导学校、家长、学生重视体育工作,有效促进了学生体质健康的提升,推动了素质教育深入实施。

    一、主要做法

    一是坚持健康第一思想,科学设计考试制度。潍坊市从2004年全面建立起以“多次考试、等级表达、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为主要内容的中考招生制度,体育学科以考查科目的形式出现在中考中。2008年,潍坊市把突破口放在改革体育考试制度,体育与健康学科从考查科目改为考试科目。二是坚持公开透明,严密组织实施。我们广泛论证、合理选定测试项目,引导学校、师生科学组织教学训练。三是坚持整体推进,持续完善提升。为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潍坊市体育考试改革同时推进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督促学校开展学生全员测试,并做好数据上报、抽查、复核,把实施情况纳入对县市区的教育综合督导评估,作为考核县市区、评价学校的重要内容。2013年,全市建立起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公示报告制度,接受全社会监督,并把报告中反映的问题,分解落实到教育、财政、编制、人社、体育等相关部门,建立起整体推进学生体质健康保障机制。

    二、取得的成效

    一是学校体育工作基础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通过体育考试制度的建立,保证了中小学体育活动的开展和体育设施的改善。潍坊市义务教育学校体育课和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开足率达98%以上。2008年以来,潍坊市新建篮球场地869片、排球场地623片、室外乒乓球场地2824台,新增体育场地面积1233.3亩,所有学校全部按标准配备安装体育活动器械。二是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升。以市区初三年级学生为例,与2010年相比,2014年体质测试成绩优秀率由11.6%提高到49.65%;及格率由86.6%提高到97.13%。三是营造起全社会关心学生体质健康的浓厚氛围。学校注重体育功能与作用的研究,家长更加关心自己孩子的身体,社会更加关注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三、继续深化改革的设想

    一是学校体育风险管理需要提供法制化保障。希望国家能够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和强制,规范家长行为,引导社会理性面对体育活动带来的意外伤害风险,为学校营造安全有序的教育教学环境。二是加强对体育考试改革的顶层设计。从潍坊市多年组织体育中考的情况看,体育考试客观性强、操作性好,具备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良好工作基础。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要求,如果能够把体育以一定形式纳入高考,同时探索体育社会化考试的合理路径,一方面可以解决高中学生体育锻炼动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为高考其他科目的社会化考试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坚持育人至上 大力推进学校体育工作改革创新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陈旭

    体育是清华大学教育教学的鲜明特色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继承发扬优良体育传统,不断创新体育理念和实践,有力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一、学校体育传统不能丢

    清华1911年建校,在马约翰教授等的坚持和倡导下,不断强调体育的“迁移价值”、“体育是激发爱国热情和养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在长期办学中积淀形成了优秀的体育传统。新时期,我校从四方面坚持和弘扬体育传统。

    一是不断创新体育理念的传统。周诒春校长最早提出德、智、体三育并重,后来发展为德智体美群“五育”并举。梅贻琦校长提倡不仅以体育操练身体,更要借此养成团体合作的精神。蒋南翔校长把体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提出“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改革开放新时期,我校与时俱进,提出“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的体育理念。

    二是校领导班子重视的传统。清华历任校长不仅亲自抓体育,更率先垂范,带头参加锻炼。目前,学校由主要领导分管体育,每学期都召开体委全体会议研究加强和改进体育工作;班子成员积极参加教职工冬季长跑和学生群体活动,有的还担任了学校乒协、篮协等专项体育协会主席。

    三是建立全校“一盘棋”的传统。学校体育工作由校体委统一领导,体育部、学生系统和各职能部门分工合作、齐抓共管,专业教师、辅导员、体育教师相互配合,完善考评和激励等制度,形成了加强体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四是重视体育工作队伍的传统。我校把体育纳入学科建设轨道,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近年来共有11名教师通过在职进修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体育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比例2004年仅为8%,现已上升到27%,为强化学校体育提供了坚强的队伍基础。

    二、体育课不及格不能毕业

    这是清华从建校初期就定下的规矩,体育是必修课,严格考核,人人过关,不及格不能毕业,至今已坚持了一个世纪。每年约有5名左右的学生因体育课不及格拿不到毕业证,其中绝大多数都在2年内回学校补课通过考核。近年来,学校针对社会环境变化和办学条件改善的新要求,不断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努力做到“三个坚持”、全面育人。

    一是坚持把体育课贯穿到育人的全过程。实施“4+2+2”的体育课教学模式,即4个学期有学分必修、2个学期无学分必修和2个学期选修,本科4年都要上体育课;研究生体育选修,不断扩大选课范围和人数。目前,我校开设了田径、球类、游泳等50多门课程,很多已成为学校、北京市和国家级精品课,确保学生每周至少有两个学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锻炼。

    二是坚持把提高学生体质作为体育的落脚点。针对我国大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严峻形势,学校从2007年起坚持对本科生进行体质测试,2011年率先在自主招生中增加体质测试环节,对引导社会重视青少年体育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根据多数学生意见,清华一直坚持男生跑3000米、女生跑1500米,并从2010年开始把“阳光长跑”作为提高学生体质的重要抓手。通过跟踪测试,发现学生台阶运动的不及格率入学前为52.6%,入学半年后降为7.2%,一年半后变成3.1%;体质水平高中毕业时平均57分,大一提高到68分,大二72分。跟踪测试的数据表明,通过参加长跑等体育锻炼,学生体质、特别是耐力水平,入学后整体上逐年提高。

    三是坚持把体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方法。清华把开展体育活动作为学生班集体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倡通过群体体育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引导学生在集体活动中锻炼身体、塑造人格、锤炼品质。

    三、校园体育用地不能减少

    这是我校多年来一直坚持的要求。在学校事业蓬勃发展、校园建设如火如荼的情况下,坚决保障体育场地和设施的投入,为学生群体活动和高水平运动队提供良好条件。一是加强体育硬件设施建设。例如,为落实“阳光长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学校特地在校内修建了长3000米的“马约翰圈”,围绕学生宿舍区、运动场及风景区规划长跑路线。同时,对体育场馆兴建、修缮、运行等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二是加强体育代表队建设。目前清华共有35个项目40支代表队,运动员超过700人,是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代表队。代表队注重“体教结合”,既培养奥运会、大运会和全运会冠军,又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激发普通学生的锻炼热情。三是加强群体活动体系建设。在学校支持下,学生群体活动形成了以“马约翰杯”为龙头、每年40多个项目、1000多场比赛、4万多人次参加、覆盖全校学生的一整套竞赛体系。全校共有40个学生体育类社团,吸引了近6000名学生长期进行体育锻炼。

    清华体育走过了百年历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继续深化学校体育工作改革,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推进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程化制度化品牌化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政府区长 陈宏伟

    多年来,金水区以坚持实施每天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为抓手,确保全体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一、坚持校本实施,推进大课间的课程化

    2012年,金水区在河南省率先实行每天上午、下午两个大课间制度,并列入学校总课程表,做到大课间课程化管理,保障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一是因校制宜,科学制定大课间课程的顶层规划。根据国家体育课程标准,各校结合自身师资、学生、场地、传统特色等因素,选择大课间技能项目。各校科学制定大课间课程3年规划,合理设置大课间课程的各个环节。二是立足实践,科学推进大课间课程的高效实施。实施“社团研教材—课堂学技能—课间重强化—社团铸品牌”的技能体能相互促进的“四步走”策略。例如,黄河路二小在推进篮球大课间过程中,第一步,由点开始,在学校篮球社团内教授技能,研发出大课间校本教材。第二步,按照校本教材,通过体育课分年级对学生进行技能教学。第三步,由点到面,全体学生加入音乐排练队形,共同练习、强化技能。第四步,全体学生篮球技能提高,篮球社团连续5年荣获郑州市中小学生篮球比赛第一名;2012年应邀赴美国参加篮球交流活动。在实施“四步走”的过程中,金水区存在的最大难题就是学生多、场地小。不少学校因地制宜开发了多种活动项目。

    二、坚持行政推动,推进大课间的制度化

    一是建立严格的组织保障制度。实施“一把手”工程,区教体局负责同志、校长、班主任都是第一责任人。突出校长负责制,把大课间活动作为校长的公开课,对组织不力的进行诫勉谈话,对未开展的进行责任追究。二是建立多元的监测评价制度。第一,形式多样,每年组织两次学区推磨式观摩;每年抽测必授的体育技能和大课间品牌特色项目技能。第二,评价多层,全区各校大课间视频进行公开展示,各校每周有大课间班级评比,每天都有学生“运动之星”评选。第三,奖励多面,对成绩突出的学校和教师给予表彰奖励,选拔学校中层干部时向一线优秀体育教师倾斜。三是建立多层的教师培训制度。加强体音美主管同志培训,提升大课间顶层设计和推进能力。开展三年一次的体音美教师综合素质封闭培训、全员参与的希望杯教学评比和基本功比赛。

    三、坚持文化引领,推进大课间的品牌化

    各校将大课间特色项目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精心打造“一校一品”,激发学生参加锻炼,提升体质健康水平,享受学校文化成果。例如,文化绿城小学确定学校大课间课程文化为“竹文化”,即把传统体育项目“空竹”引入大课间,把象征坚韧挺拔、正义气节的“竹精神”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该校学生人人会抖空竹。2012年,该校的花样空竹社团应邀赴丹麦参加中国文化交流活动,精彩的技能展示,彰显的文化底蕴,赢得各方赞誉。

    让孩子们读好书、踢好球、做好人

    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新合村小学校长 侯琳

    新合村小学多年来坚持立德树人、以球育人。足球,让孩子们快乐地去读好书、做好人;足球,始终伴随着学校50年的发展历程,激励广大师生健康成长。

    一、坚持健康第一,足球踢进课堂

    学校通过深化办学理念、强化教学研究、优化资源配置让校园足球走进课堂。一是深化健康理念,确立育人目标。学校提出把“读好书、踢好球、做好人”作为育人目标来落实“健康第一”的育人方针。二是强化教学研究,开发足球校本课程。近10年来,学校主动申报了两项国家重点课题《小学足球课程的利用与开发研究》和《创办足球特色学校办学模式》的研究;编制学校《普及足球活动规划》、制定不同年龄段学生足球技能标准,编写各年级的足球校本课程读本,并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三是优化资源配置,推动足球进课堂。学校克服经费困难,每年投入近30万元用于足球普及活动。

     二、建立联赛机制,享受快乐足球

    学校每年一届的“春之彩”——校园足球节、每学期的“健康杯”——班级足球联赛,学生们全员参与,享受足球带来的无尽快乐。一是拓展联赛内涵,让球场成为期待。学校开展了“看联赛、画足球、品足球、夸明星”等系列活动,让孩子们在享受快乐足球的同时增长知识、提升情趣,培养足球情结。二是丰富足球文化,打造特色品牌。学校创办了“足球荣誉室”,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足球运动发展的荣誉历程,增强对母校的自豪感。目前,学校共有6支校级男女足球队,24支班级代表队,每天参加校队训练的学生达到140余人,形成“班班有队伍,人人有技能,天天有活动”的生动局面。

    三、实施以球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通过踢好球,实现读好书、做好人。学校坚持“以球育德”,增强规则意识和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精神;“以球促学”,促使孩子们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以球健体”使校园足球活动成为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有效载体;形成了以足球项目为特色,学生普遍掌握足球基本技能的“一校一品”和“一生一特长”的校园体育局面。学校还与足球特色中学对接,让优秀足球特长生进入市足球传统项目学校继续发展。全校95%的学生体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肥胖率得到有效控制并逐年下降。二是精心培养足球后备人才。学校长期坚持课余体育训练,对参加足球训练的学生提出了“训练、学习两不误”的基本要求,建立了班主任、科任教师和教练员互促联动机制,引导学生处理好学习与训练的关系,没有孩子因足球训练影响学习成绩。

    学校将切实落实关于“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重要要求,继续深入开展校园足球运动,让全体学生读好书、踢好球、做好人,在足球运动中健康快乐成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浙江大学强化体育育人
苍溪职中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
于都县探索“体教融合”新模式助推“双减”提质增效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红色精神
观察 | 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温“中央七号文件”
将体育放在重要位置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