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年夫妻困境:彼此相爱,只是不喜欢了?

相爱的悖论

看到某网红题目为《我的婚姻》的一则短视频,内容有点搞笑:

老公穿着她新买的粉色凉鞋在做家务,半个脚跟还露在鞋外面。对老公的举动,虽然她看上去一脸无奈和嫌弃,但是对着镜头她很真挚地表示,自己心里是感激的。

感激什么呢?从心理动力上来说,我很开心地穿着你的鞋,是在表达“我想跟你融为一体”的至欢,这是亲密关系中温馨又治愈的时刻。

她在感激他的喜欢。两个人在一起生活多年,相对来讲,不分手容易,但能够发自内心的喜欢下去,其实很难。

我们知道,在多少婚姻当中,两个人依然维持着形式,或者出于责任和道义的“相爱”,却已经不喜欢彼此很久了。

有人曾经给喜欢和爱,分别下过定义:喜欢是乍见之欢,爱是久处不厌。

这也是每个人心中理想的亲密关系路径:彼此从喜欢到相爱,并且一直爱下去。

但是,有很多关系是在压抑和互相折磨中走向天荒地老的,这与我们认知层面的理解形成了悖论。

在精神分析的视角下,可以这样说:只要关系还在,就是“相爱”。

即便闹到四郎对宜修“死生不复相见”的决心,两个人也还是分不开,在弗洛伊德那里会给你这样的解释:我们除了寻找快乐,也会固守痛苦;包括无法得到的那些旧客体、遭到挫败以及阻碍的欲望。

年轻姑娘爱上中年已婚大叔,无论是在电视剧还是生活中,这已经是不能再老的桥段了。通常大叔会告诉姑娘:我是真的爱你。家里那个早没感情了,没办法离不了。

如果姑娘找一个单身小伙顺利恋爱,就没办法体验早年对得到父母之爱的无力感了,只有借由大叔婚姻的阻碍,才能让她重复爱而不得的心理需要。

旧壶装新酒

热恋时我们羞答答地问对方:“你究竟喜欢我什么?”然后对方的反应往往也是傻傻说不清楚。反正,喜欢或爱一个人,不需要理由。

结婚N年后的中年夫妻吵架,数落对方一通,最后总结性的一句是:“真不知道当初我看上你什么了?!”

可见,从始至终人们都处在“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状态里,这就是潜意识的迷惑性。

我们可能喜欢上开朗阳光的人,也可能爱上一个忧郁低沉的人;然而让人心痛的是,有的人在自己完全意识不到的情况下,选择了跟一个施暴者走进婚姻。

社会学者在研究很多女性被家暴案件过程中得出一个结论:施暴者打人,并不是因为情绪无法自控,这些人可能在外面很怂,被欺负了也不敢声张。

回家打妻子,是他们的决策,因为不用付出代价。如果妻子考虑多种原因无法离婚,他们就更加肆意妄为了。

细思极恐,我们每个人在亲密关系中的模型,都是根据早期重要关系的内化演变而来的。

如果童年父母对孩子冷漠、语言甚至身体的施暴也是不需要付出代价的,孩子如果不选择留在家里是无法活下去的。

成年以后,虽然在意识上很想找一个脾气温和的伴侣,但是潜意识会嗅到和“喜欢”那些具有施暴潜质的另一半。

心理学家在治疗遭受虐待孩子的临床经验中震惊地发现:孩子对于虐待他们的父母怀有强烈的忠诚和依恋,快乐和满足的缺乏,完全没有削弱亲子联结。

痛苦,就是这些孩子成年后与人交往的体验偏好。

当遇到一个人,我们说对TA有感觉,然后进入恋爱。这个感觉,如果是父母曾经糟糕对待我们的部分而又不被意识到,这段感情日后可能会比较麻烦。

造化弄人,我们会自动过滤掉那些不熟悉的、但会对我们的人格成长和未来福祉有益的人,想想都要跺脚惋惜。

投射的失望

一个人越是对自己满意,就越少把匮乏和期待投射在对方身上。这样的两个人结合以后,在婚姻生活和个人发展方面都会更具创造性,日子越过越喜欢。

反之,“看在钱的份上”、“要不是为了孩子”等等一系列理由凑合下去的婚姻,背后都包含着大量对彼此的失望,期待一坍塌,自然就喜欢不起来了。

《圣经·马太福音》中说:富有的,给他更多;没有的,把他仅有的也拿走。

心理上的贫穷,会妨碍我们实现自我功能;带着缺失感进入到亲密关系中,可能困难重重。

前几天读了意大利作家莫拉维亚的巨著《鄙视》,写的是婚姻危机,尽管小说创作在20世纪中期,但其中所揭示的两个人从相爱到相看两厌的微妙心理过程,永不过时。

男主在一家不起眼的报社写影评,与房东合租,收入勉强维持生计。妻子出身贫苦,起初是做打字员。在情感上,她经常流露出贫苦人们那种沮丧的企盼。

婚后头两年,两人关系很和美。他们只是一味地爱,顾不上彼此品评,缺点在对方眼里也是被宽容的,甚至是可爱的。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男主结识了一位有钱的制片人。

某晚,夫妻二人与制片人共进晚餐后,受邀去制片人家里小聚。可制片人的豪华小轿车只有副驾一个空位,男主竟没心没肺的让妻子跟制片人先走,他自己在后面叫出租车跟着。

书中这样描写:“当她坐在巴蒂斯塔(制片人)旁边时,车门还开着,她望着我,尴尬的目光中夹杂着恳求和厌恶。不过,当时我并没在意。我果断地关上了车门,像是关上保险箱门似的”。

到这个地方,不免感叹男主的情商堪忧啊。

现实操作上,完全可以让制片人开车先走,他带着妻子坐出租。但这正是人心理的诡异之处,不经意间,一段经典的投射性认同就发生了。

妻子恳求和厌恶的目光,同时也是她对丈夫的鄙视;更准确地说,她是对自己贫穷的鄙视,这个部分恰好对接了男主内心自我鄙视的部分,因为他一直苦于被生活所迫而不能痛快追求自己的文学抱负。

直到最后女主和制片人发展成情人关系并车祸丧生,男主似乎也没太明白,妻子为何如此地鄙视自己。

正如作者在小说结尾写道:她在世时损害了我们之间关系的那种误会,在她死后依然存在。

就好像我们很多的亲密关系已经千疮百孔了,除了一声叹息,到底也搞不清楚怎么就这样了。

曾奇峰老师有句名言:没有人是专门被制造出来弥补你的不足的,你对他人的愿望,终会变成失望。

我们投射在对方身上的东西,刚好是自己需要面对的,对于这部分的觉察和成长,没有人能代替。

真我的禁闭

如果一个家庭中,经常充满欢声笑语,对每个成员都是最好的滋养。

有时候我们在亲密关系中不能快乐,不能相互表达喜欢,可能内心认为这是在背叛父母。如果父母的关系经常乌云密布,子女怎敢在自己的婚姻里放晴撒欢?

在文章开头提到的视频中,下方有一个网友留言:我老公经常右脚穿我左脚的鞋,我不觉得这是在喜欢我,而是要逼疯我。

我在想,一定是一个人身上天真无邪的真我被过早压抑了,稍微欢快一些的表现,父母就会被“逼疯”。

比如他们经常皱起眉头对孩子说“别闹了安静点”、“你能不能现实点儿”“别想了肯定不行”诸如此类打击孩子的热情,为了适应父母,孩子就让自己显得不需要那些原本自然流露的快乐。

最后总结一下,这世上很多问题的最终解决,都不是解决问题本身,而是于无形之外。

当我们在亲密关系中遇到困境走不下去的时候,继续将就或者分手,这些都是现实的选择;最能破局让人成长的是,能够看清自己在冲突面前的反应以及痛苦的来源是什么。

当痛苦可以被言说,就可以被解构;当创伤被承认,此刻你就有权决定,它们不再是创伤。

作者: 徐亚辉,二级心理咨询师,UM心理主笔;做人性的观察员与理解者。

编辑 | 花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爱的方程式——婚姻的归宿
忍了二十年,我终于和那个“喝醉酒就打我”的老公,离婚了
「基层女性婚姻困境」上热搜:男怕“瞎”结婚,女怕嫁“穷”郎
有一种婚姻叫做“扶贫式婚姻”
“你结婚五年双方家长没见过面?”“雨你无瓜”
结婚七年,我成了婚姻里的施暴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