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付丽娟:如何走进人最真实的内心世界?
UM心理咨询能力训练中心 


入门学习营免费回顾

我在入门学习营的第一讲当中, 讲的是关于这个精神分析的功能和价值。是以精神分析当中的一个经典概念,叫做强迫性重复,来展现了一个经典的案例。

这个经典案例实际上是做的一个高频的躺椅分析。

在这个经典案例当中,呈现出了一个30岁的男性是如何在治疗当中去触及到他创伤的经验,以及咨询师给他做了一些怎样的诠释,然后让这位男性可以开始逐渐触及他过去的创伤体验。

大家看过课程的可以去回忆一下,关于这个创伤性的经验,在这个案例当中,实际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就是这个非常典型的男性,他说他在八岁时外出,就被一群人跟踪,被跟他同龄的、比他大一些的男孩子跟踪,然后他被强奸了。

这是他在治疗当中逐渐触及到的一个真实的创伤的一个经历。

在此之前他有讲到,在他经历这个创伤事件时,他的内裤上是带着血的,回家之后他的父母根本就没有发现他的内裤上的血迹。

这意味着说孩子经历了一个重大的创伤,但父母对此丝毫没有觉察,而这对父母的反应对这个孩子来讲是不是一个创伤?

对,这也是一个创伤。

第一个创伤点是真实创伤的一个事件,那么在真实创伤事件之前会看到对这个孩子来讲,父母在情感上可能对他是有很大忽略的。

所以,父母的忽略带来的创伤是先于性侵创伤的发生的。

那么第三个跟创伤有关的点是在哪里发生的?是在治疗室当中。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男性他讲了这个创伤经历之后,他的咨询师要去跟他去讨论的时候,这个咨询师并没有直接指出说:你经历了这个伤害的事件。

而且这个咨询师在潜意识当中认同了来访者要跟这个创伤经历保持一定距离的部分,于是这个咨询师说的是:那件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

所以当有一次这个咨询师再次指出说那件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的时候,其实他是让这个男性来访者非常有情绪、非常生气的。

他认为咨询师跟他的父母一样,对他的痛苦没有任何的反应,是拒绝他的痛苦的。

所以在治疗室内的那一刻,那个当下发生的事情,或者是来访者所感受到的咨询师对待他痛苦的一种麻木不仁的态度,让来访者再一次感受到了如同当年他父母对待他身上发生的这个重大事情的态度,这是很类似的,甚至是一样的,所以这个来访者当时是非常生气的,他是有情绪的。

简单来讲,我们回顾这个案例当中,关于强迫性重复,实际上我们会看到从他8岁到他30岁来到这个治疗室,8岁那年发生了,30岁在治疗室当中又在发生了,而在8岁以前,他的个人成长的这个历程当中,他的父母的这样一个对他的忽视,其实也在发生。

所以大家会看到说一个个体,他的这个生命线从早期到现在这之间其实是有关联的。

比如我们说的这个性侵事件,它不是一个偶然就发生了的事件,这个事件下面潜伏着一些意义,跟来访者的早期的经验、生活是有关联的。

所以这是一个很经典的强迫性的重复。

那我们把这个第一讲的这个案例部分就先回顾到这里,是为了让大家,能够去更贴近我们今天这个答疑的内容。

学员提问当中,有几个问题都非常的好,而且问的还挺专业的,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回答。

提问:这个经典案例当中,这个咨询师在关键的时刻给出了一个重要的解释,之后来访者就靠近了核心自我,靠近核心自我,就是靠近危险地带,那么咨询师怎么评估自己是否能够安全地陪来访者度过危险地带?

是有足够的抱持力就可以吗?那么来访者的防御系统在正确的解释面前是否会起作用?能评估靠近后的危险性吗?

这是很好的一个问题,非常专业的一个问题,而且问的也非常全面,它跟治疗临床案例息息相关,但是因为限于时间的关系,可能我们没有办法去展开,因为其实这个问题如果展开来谈的话我们可以讲两个小时。那我们现在尽可能简练一些来谈。

首先我要跟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核心自我。

按照弗洛伊德的这个理论来讲的话,他是把人的整个的系统分成了三个部分: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核心自我跟哪一个区域更近,它一定是在潜意识的这个区域里面的,它并不在我们的意识层面。

所以我们所说的核心自我,更多的是指潜意识的这个范围,那么这个核心自我通常是什么呢?

我们说通常它指的是真性自体。

有一个概念叫真性自体和假性自体,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因为大家都是入门学习嘛,那我们简简单讲一讲,真性自体和假性自体。

这个真性自体和假性自体是说一个人生命早期是一个婴儿,他出生之后呢,他非常重要的关系就是和养育者的关系,通常我们说是和母亲的关系、和照料者的关系。

那么如果说母亲或者照料者,可以去很好地去照顾、关注这个婴儿,可以跟婴儿去同频,可以去满足婴儿的需求,对婴儿的需要有一些敏感性的话,那么实际上我们会看到这个母亲是在做一件事情。

她在主动积极地去适应她的婴儿,去匹配她婴儿的需要,就是我以婴儿为中心,以我的孩子的需要为中心,我作为母亲,我来去满足他,我去照顾他,我围绕着我的婴儿转。

母亲在极力地去适应一个新生儿,来促进他发展,促进他身体上、生理上的发展,同时还促进他心灵上、情感上去发展,这就是一个“足够好的妈妈”,温尼科特所说的“足够好的妈妈”。

那么足够好的妈妈她能够去成就一个婴儿的什么呢?

她能够去成就一个婴儿可以发展他的真性自我,真性自体。

为什么呢?因为妈妈已经在去跟这个婴儿同频啦,已经在去积极地匹配婴儿的需求了。

但是在我们这个现实生活当中, 还有另外的一种类型的妈妈,她不能够去很好地适应婴儿的需要,她并不能够以婴儿的需要为中心,反而这样的母亲可能多多少少会需要她的婴儿来去适应自己。

孩子适应父母,我们其实并不少见,对不对?大家能够去想象。而且在我们的公众号上面有一些亲子文章里面就讲了很多这样的案例。

就是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 然后他需要去理解他的父母,他需要去支持他的父母,他需要去适应他的父母,对吧?

因为父母并不能够强大到可以为他去提供一个发展性的环境。所以呢,这个孩子就得把自己的一些真实的需求隐藏起来,或者是收缩起来,收缩自我。

然后呢,发展出了另外的一面 ,我们叫做假性独立的那一面,就是我独立,我显得很乖,很顺从,很听话,我能去为我的父母考虑,这样就变成了一个很知心,很贴心的孩子。

而这个孩子,实际上是在去匹配、去适应养育者的需要,这样的一个关系,发展出的更多的是一个人的假性自体,就是假性自体就发展起来了,而真性自体,就被收缩,被抑制了,真性自体就没有发展起来。

所以我们说靠近一个人的核心自我是什么,那我们就要看对于这个来访者来讲,他的核心自我究竟更多是以假性自体居多,还是以真性自体居多。

当然,但凡只进入到这个治疗室的来访者,那一般来讲,当然是假性自体居多。

就是他发展了大量的假性自体,发展了这个假性的独立的部分,把他有需求的、脆弱的、有依赖的、有依恋的这些需要,抑制起来了。

他把这些真实的需求收缩了,就把他自己给控制起来了,真性自体可能就极度地收缩、被抑制。

这就是我们所说在夹缝当中生存,这个是非常痛苦的。对于我们的来访者来讲,他的这种对自己的主观的感知,其实是会不太舒服的,甚至是有一些痛苦的,包括在现实生活当中,在一些人际关系里面,这个也会呈现出来。

好,那么这就是我们说核心自我,所以核心自我是在一个潜意识层面。

同时,我们要看它到底是在哪个水平上面,如果一个人的核心自我大部分是真实的,大部分是真性自体,而且真性自体发展得很充足很强壮,那这个人实际上就很幸福,就是我们说自我的体感会很好。

如果一个孩子在早期,他要去适应他的养育者,他不得不去把他自己的一些真实的需求收缩起来的话,那么代表这个孩子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学会一件事情。

那就是很早就学会了伪装,隐藏,压抑,做别人的容器,懂得照顾,成为父母的父母......对,非常好,也就是说这个孩子在很早的时候,他就要学会一件事情:保护自己。

保护自己,他就会采用一些防御机制。

大家可能听说过防御机制,在曾老师的这个65集的初级精神分析的这套视频课程当中,曾老师就把这个精神分析的这个防御机制讲了好多,讲了不同的防御机制,也就是一个人生存策略,一个人的生存的心灵策略。

我们有现实策略对不对,但是一个人其实最早的是一个心灵策略,是一个情感策略。

就是我怎么样能够在一个不太适应的环境里面,在一个我感到不够安全,对我来说不够充足的一个环境里面,我怎么能够让自己活下来,在情感上活下来。

那首先我就要去采用一些机制来去保护我自己。

但是当一个人去采用了大量的一些机制来去保护自己的时候,实际上他就在避免去接触自己的真性自体。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环境不适合真性自体成长,所以我就把真性收起来,我怎么样才能收起来呢?

我一定要去发展一些防御机制,让我意识不到我的真性到底有什么需求。

我都去发展我的假性自体的那个部分去了 ,所以我就把我的真性自我藏起来,我要保护的就是我的真性自体。

因此,靠近真性自体对于来访者来讲就肯定不是一件安全的事情,这是有些风险的事情,因为这个地方是他极度脆弱的一个地带,是他一直以来要尝试去保护好的一个地带。

真性自体非常核心,但同时它也一直被来访者悉心地保护着,他不想让这个地方受到伤害。

因为这个地方很脆弱,并不强壮,它没有长起来,就像是襁褓当中的婴儿,并且一直都在襁褓当中,没有长大成人。

这对来访者来讲就是一个有危险的自我。

我们会看到有些来访者,他们的现实功能很好,可能是高功能。

他们可以取得一些所谓世俗的成就,比如说在这个职场当中做得很顺,有很多人欣赏,也能升职等等。

那这样有一些很好功能的来访者,对于他们来讲,他们有这样的一些很好的现实功能,或者是我们说有些代偿在里面,实际上他也是在去做什么呢?

他在去保护他那个非常虚弱的自我。

面对这样的来访者,我们要去接触,或者是通过这个治疗逐渐能够去触及到的,能够去对其工作的部分,其实是来访者内在那个很真实的自我。

去探究这个真实的自我究竟在早期的时候经历过什么。

他如何去体验,如何去理解这些关系,有怎样的冲突,愿望,需求,有怎样的情感,这些都是我们在治疗当中需要去触及到的部分。

但是,我们要触及这个脆弱的地方,来访者一定会有一些不太愿意,或者不一定愿意对咨询师打开的,那他在什么情况下会愿意为你打开?

他信任的时候。

是他信任治疗,是他信任他真的从这个治疗当中以及咨询师身上获得过一点好的东西,他觉得你能够去给予他一些好的东西。

譬如说非常重要的,理解。

他能够感到他在这里是可以被你理解到的。或者他能够感到说你一直都在很尽力地、很稳定地试图去理解他。

就是因为我们是两个主体,我们不是合二为一变成一个人,所以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理解终归是有限的,终归不是无边无际的,对不对,总有理解不到的那个时刻。

但是不重要,因为来访者他在跟你长期的工作当中 ,他知道你一直都是试图去理解他的。

所以有的时候你跟他共情,或者你理解他没有到位,对有的来访者来讲,他能够去妥协,他能够去耐受这种挫折,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长。

这跟孩子的成长是一样的。

有的孩子是怎么样呢,就是父母没有办法去满足孩子的需求,这个孩子就极度受挫,无法修复,撒泼打滚,不依不饶,就哭,就崩溃,就是你怎么去安抚都不行,为什么?

就是因为父母那一点没做到,这个孩子就是收不了手,对吧?

那其实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孩子,他对于这种受挫的耐受力非常有限。

但那还有一些人呢,就父母可能做得不好,没有满足,跟他说一说,安抚一下,孩子就接受了,就转过头可以继续做自己的事情,他可以平复下来。

那我们说这样的孩子,他内在的修复能力就很很好,他对于挫折的耐受力就很好,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心理功能。

治疗当中,当来访者感到咨询师以及这个治疗关系本身就像是一个安全稳定的容器,能够去抱持他,也能够去理解他,治疗是非常的稳定在这里,而且是中立的,是不带敌意的,也不带诱惑的,这样的一个客体形象的时候,那么来访者他就能够去在这里探索自己。

其实这里呈现了一个关系的原型,就是孩子跟妈妈之间所建立的依恋关系的模型。

可能读者里有很多女性,也有很多母亲,你可以去看自己的小孩。

你在孩子身边,孩子可以去做一些自己的事情,有些孩子是你离开了,孩子就很焦虑,就要找妈妈,然后确定妈妈在,然后他可以做事情,妈妈不在,他就没心思去做自己的事情。

有的孩子就是很小的时候,两三岁的时候就是这样子的,对不对?一定要确定妈妈在,他才能探索。

如果这个孩子的依恋模式,是一个安全的依恋模式的话,这个孩子就更有能力向外走,能走得更远,能够去探索更多。

而如果一个孩子的这个依恋的模式,是非安全性的,那他就会很焦虑,他的关注点就在于我妈妈还在不在场,她是不是走了。

所以这个孩子就没有办法可以去安心、放心地探索,因为他的焦虑充满了他。

这类孩子的内在没有安全的依恋体验,也没有内化一个稳定的可以让他安全依附的,代表着母亲的客体形象,他就很难去探索。

我们把这平行到我们的治疗关系当中来是一样的,当咨询师在这里能够去充当,或者是能够像是一个稳定的妈妈一样存在的话,来访者是可以展开对自己向内的探索的。

如果来访者感受到咨询师有很多不确定,很不稳定,来访者不确定咨询师到底是不是一个可信任的人,是不是一个可以让自己安心、也能够去理解自己的人,他会很紧张,很焦虑,他会关闭自己,不会打开自己。

或者他会试探一点点,再打开一点点,不行就把自己关起来,在一个反复的一个试探的过程当中。所以我们说这个心理治疗,这个精神分析,其实是一门育儿学的原因。

精神分析其实研究的就是一个人早年的经验,这个早年的经验就会去影响到一个人的命运 ,一个人未来的生活。

就这个问题来讲,第一个是谈了核心自我,第二个,就是讲了我们在治疗当中要做什么,我们其实要触及到的是这个来访者的核心自我。

具体靠什么?其实是治疗关系及咨询师内在的这种稳定性,是咨询师的身上这种容器的功能,包括抱持。

所以这个问题还有一半,那有足够的抱持能力就可以吗 ?

如果有足够的抱持能力,对这个来访者来讲是一件非常非常幸运的事情。

早年他没有一个对他来说有足够抱持的母亲,他日后找到一个对他能够去抱持的咨询师,当然是很好的事。

当来访者在治疗关系中能够体验到稳定持续的抱持时,这对来访者来讲是意义深刻,并带有修复性的体验。

这时,来访者就不需要采用那么多的防御或那么重的防御保护自己,因为在这里有一个可以保护他的人。

我说的这个保护是象征性的保护,在这里咨询师就是维持治疗设置的保护者,他提供了治疗的框架和设置。

有时咨询师为来访者考虑,考虑对来访者的扶持,可能比来访者本人考虑的更多更在意。

这个问题还问到来访者的防御系统在正确的解释面前是否会起到作用?能够评估靠近的危险性吗?

但其实这个我在前面就都已经谈到了,核心自我不是说不能靠近,而是如何去靠近,被谁靠近。这个是更关键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成为一个妈妈的好孩子需要付出的代价 | 优秀人士抑郁高发之谜
人格成长:从神入的共振,到恰到好处的挫折
人际关系的八个维度
对温尼科特的几个重要概念的理解 镜映 伪自体 过渡性客体
『人我之间』客体关系理论与实务 第五章 2
儿童心理健康成长需要什么样的父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