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屈 原 与 夏 原 吉 前世转世相同之处

      

编辑:huangmin | 作者:刘石林   (汨罗市屈原纪念馆  湖南  汨罗  414402)  
【摘要夏原吉与屈原虽然相去1643年,但他们身上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如忠君爱国,勤政为民,亷洁奉公,疾恶如仇等。他们也有相同的遭遇,如屈原因谏君而遭流放,夏原吉因谏君而被下獄。但两人在逆境中都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这是中国知识精英的共性,是应该弘扬的。然而,造成两人迥然不同的结局的原因,更是值得后人思考並引以为戒。
【关键词】屈原  与  夏原吉
 
夏原吉(1365——1430),字维喆,明初一位卓著的政治家、经济学家。经历了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任户部侍郎、尚书,主管明朝财政税赋达三十余年之久。对明初的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吏治建设起到过积极的决定性的作用。在明初乃至中国历史上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虽与屈原相去1643年,且不属于纯文学家一类的人物,两人却有其惊人的相似之处。屈原是夏原吉景仰的历史人物,在他的一生中,处处可以看到屈原的身影。
 
两位先贤的“同” 与“异”
纵观两位先贤的一生,不难发现,两人有许多的共同点,有一些同,甚至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只能理解为这是上天的安排。当然,也有一些异,这种异,主要是由个人性格和时代以及君王的昏暗与明智造成的。
1、家庭背景的“同”: 屈原在《离骚》中开篇就写道:“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大家都认为这两句诗道出了屈原的家世:他是高阳帝的后裔,与楚王室同宗。屈原是楚武王儿子屈瑕的后代,但那是公元前七世纪时的事,到屈原这一代,可能因为他的先辈并非长子,不是大宗,故而家道中落,其父伯庸只是一个小官。据《夏氏族谱》记载,夏原吉是夏禹的后裔,夏原吉祖父夏希政,元延祐戊午科举人,官授湖广行省都事,官秩从七品。父夏时敏明初荫授湘阴县教谕,官秩八品,而且只任了一届,就回乡开馆授徒,以教书为业养家糊口。
2、出生的“同”: 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专家们考证,“摄提”是寅年,“孟陬” 是正月,这一年的正月正好是寅月,屈原诞生于寅年寅月寅日,“寅” 为人,三寅重合是非常吉祥的,预示屈原有着不平凡的一生。夏原吉虽非诞生于寅年寅月寅日,但《夏氏族谱》记载:“原吉慈闱兆梦,俨三闾之降生”,〔1〕夏原吉的母亲廖氏在临分娩时,朦胧之中做了一个梦,梦见屈原大夫坐着绿呢大轿来到他家。巧得很,其父夏时敏也说,他当时正在堂屋观书,打起了瞌睡,迷迷糊糊中,看見屈原大夫,乘着绿呢大轿,敲锣打鼓来到他家。〔2〕于是乡邻们都说这孩子是屈原大夫投胎来到他家,将来必为国之栋樑。
3、取名的“同”:屈原在《离骚》中说:“皇揽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王夫之《楚辞通释》注曰:皇考“览其初生之日,合于吉度,因锡以美名。灵,善也,平者正之则也,原者地之善而均平者也。”〔3〕即《屈原列传》中所言:“屈原者,名平” 是也。应劭释曰:“平正司法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过于地,父伯庸名称为平,以法天,字我为原,以法地也。”〔4〕夏原吉出生时因有兆梦之说,父亲夏时敏,给孩子取名原吉,寓意继承屈原的精神,一生吉祥平安。字维喆,维,同惟,思考,亦有“秉承” 的意思。《诗·周颂·维天之命》:“维天之命,於穆不已。”就是说文王秉承了天命。喆,同哲,智慧。希望夏原吉像屈原一样,智慧过人,更表达了一家人的企盼。
4、流寓汨罗的“同”:《 明史·夏原吉传》载:“其先德兴人”。〔5〕即今江西省东北部乐安江上游的德兴市。祖父夏希政因职寓居湖北武昌,元末匪患丛生,希政因抗匪而死忠节,父时敏因避匪欲返德兴,因仰慕屈原而寓居汨罗江畔归义驿,即今汨罗市归义社区。屈原的故里,今人一般都从北魏郦道元引晋人袁山松《宜都山川记》说,即今湖北秭归,因流放而寓居汨罗江畔南阳里和玉笥山,即今汨罗市屈子祠镇双桥村和农科村。寓居汨罗的原因不同,一个是因避战乱,景仰屈原而寓居汨罗。一个是因君王的昏庸,以罪臣谪放汨罗。
5、遭遇之“同”: 史载秦相张仪为破坏齐楚联盟,使楚许六百里商於之地,楚怀王贪地与齐绝,派人往秦国接受所许六百里地,张仪不承认有此许诺,只承认许私人封地六里给楚,怀王大怒,于十七年(前312年)兴师发秦。据河南西峡县屈原岗碑文记载,屈原闻讯,在西峡怀王出兵必经之地,拦车苦谏,劝怀王不要出兵,怀王不听,贬屈原于汉北。怀王兵败返回经此旧地,浩然长叹曰:“使用三闾大夫言,当无今日!”召屈原再次使齐,重建齐楚联盟。〔6〕明史载永乐二十二年冬(1424年),永乐帝欲第五次北伐征讨元之残余,夏原吉以国力不足,前几次北征均无功而返,帝躬欠安等原因力谏不可,永乐帝怒而下令囚禁夏原吉,结果此次出征不仅仍然无功而返,在撤兵至榆木川时,帝崩,临终时顾左右曰:“夏原吉爱我。”仁宗即位,令原吉出獄,“复其官”。 时隔1733年发生的两件事是何其相似也。所不同的是夏原吉出獄后仍然被仁宗宣宗委以重任,得以施展自己的才华,为仁宣盛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屈原却因楚怀王和顷襄王的昏庸无能,不仅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还遭流放被赶出朝廷,以至几十年后,楚终被秦灭。两位先贤同为帝师,结局迥然不同,不值得后来人深思吗?
6、任职之“同”:《 史记·屈原列传》载: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博文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学者们都认为“左徒” 一职,仅次于令尹,相当于后代的左丞相,对内负责起草政令,设计改革方案并负责监督实施,对外负责与各诸侯国的联络沟通,接待各诸侯国来使,可谓身居要职。《明史·夏原吉传》载,夏原吉任户部尚书,“兼摄行在礼部、兵部、都察院事……总行在九卿事。……进少保,兼太子少傅。……外兼台省,内参馆阁。”〔7〕明初胡惟庸案后,朱元璋废丞相,撤中书省,事由六部分理。六部尚书与都察院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使称为九卿,夏原吉以户部尚书职兼“总行在九卿事”, “行在” 即行走在这九个衙门,参预其职事,成了事实上的丞相,主管内政外交诸事务。所不同的是,屈原正在大刀阔斧,改革朝政,革除弊端,使楚国在群雄中崭露头角之际,昏庸的楚怀王听信谗言,贬谪了屈原,使能振兴楚国的改革腰折,导至国力每况日下,最终君亡国灭,忠臣赴死。而当与夏原吉同在户部任职的刘郎中和龚侍郎等在太祖朱元璋面前谗言夏时,“上察其诬,刘坐死。盖公数遭危谮,竟得无他。”〔8〕朱元璋不仅没听他们的巫告,而是将巫告者刘郎中处死,龚侍郎“旋调四川部主事”, 降职留用。夏原吉一生中数遭谗诬,都因君王的明察,“竟得无他”, 能使明王朝日益强盛。笔者无意在此为朱元璋、朱棣等封建君王唱赞歌,但能否识忠别佞,是每一位掌权者应有的基本能力,而这种能力,又关系到国家的兴亡,百姓的福祉,这是不辨的事实。
7、享年之“同”:屈原诞生于公元前343年(屈原的诞生有多种说法,现在比较流行的是郭沫若主公元前340年说,查《中国历史年代简表》,此年乃辛巳年,不属寅年,而邹汉勋、刘师培、陈瑒、蒋南华等主公元前343年,此年为戊寅年,故笔者采此说),殁于公元前278年,享年65岁。夏原吉诞生于公元1365年,明宣德五年(1430年),夏原吉监修《两朝实录》成,御赐金币马鞍,夏原吉清晨上朝谢恩,回家无疾而终,亦享年65岁。这是巧合还是冥冥之中上天的安排,亦合印证夏原吉诞生时其母和父的“兆梦”, 夏原吉乃屈原投胎再生,其享年不得超过屈原?实不得而知。所不同的是一位是为形势所迫,以身殉国,以悲剧谢幕。一位是太平世界,“无疾而终”, 得享天年,以喜剧谢幕。
8、追封之“同”: 屈原殉国后一千多年,梁太祖朱温封屈原为昭灵侯,宋神宗封屈原为忠洁侯,元世祖封屈原为忠洁清烈公。〔9〕据安徽省东至县屈海清老人保存的一册修撰于清光绪辛丑年(1901年)的《荆桥屈氏家谱》载,屈原在清代还曾被封为靖楚江王。夏原吉死后则“赠特进光禄大夫,太师,谥忠靖。”〔10〕明代光禄大夫是文臣最高官阶, 从一品,前加“特进” 二字为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称三公,官秩为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称三孤,官秩为从一品。夏原吉生前于宣德三年(1428年)授太师,为三公,官秩为正一品,死后再封正一品,这似乎是明代的贯例。谥号“忠靖”, 忠者,忠心耿耿是也,对自己的君王忠,对自己的祖国忠,对自己的人民忠。靖者,安定,止息,谦恭,谋议是也,夏原吉勤于政务,使国家安定。协助皇上止息了山东唐赛儿和安南两次谋反。夏原吉为人谦和,待人恭敬,处事深谋远虑,谥号可谓贴切准确。所不同的是屈原直到千余年后,才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封赠,虽然来得晚了些,但终于说明屈原的精神,逐渐被后世统治者认可。而夏原吉是死后即得当朝统治者的褒奖封赠,其效果当然也不可同日而言。这是否也值得后人深思?
 
磨不掉的汨罗情结
从夏原吉的父亲夏时敏在南返途中,因仰慕屈原选择汨罗定居(所有史料皆称湘阴,因汨罗原属湘阴,1966年析置汨罗县,1988年撤县改市),从夏时敏夫妇在夏原吉诞生时的“兆梦”, 到出生后为夏原吉的取名,可以断定,夏时敏作为一个文化人,对屈原是非常崇拜的,他一定用屈原的精神,諄谆教导夏原吉,因此夏原吉对屈原也是景仰有加,把屈原作为自已终身行事为人的楷模。夏原吉十三岁丧父,在后来的岳父郑老师处读丛馆三年,迫于生计,只得回归义街教村塾以养家糊口,边教边学,七年后即洪武二十年(1387年)终于考取邑庠生,因成绩优异,由县、省推荐入国子监深造,在汨罗生活了二十多年,直到九年后即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才回汨罗省亲,并迎慈母定居金陵,直至去世,再没有回过汨罗。但是夏原吉的汨罗情结,不但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加浓烈。这从他留下的诗歌中可窥见一斑。
谒三闾祠
先生见放事何如?   薪视椅桐梁栋樗。
忍使清心蒙世垢,   宁将忠骨葬江鱼。
西风楚国情无限,   落日沧浪恨有余。
我拜遗祠千古下,   摩挲石刻倍欷歔。
(《夏荣阶《夏原吉传·附一  夏原吉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5年版 18页)
此诗当作于夏原吉出仕之前,即在归义驿家中开馆授徒之时。三闾祠即今屈子祠。明嘉靖之前在汨罗江北岸南阳里江边,据《湘阴县图志》载,这里是屈原流放汨罗首先居住的地方,距夏居住的归义驿不过数公里之遥。首联便是一个问句,“先生” 即指屈原,你因何事被流放?到汨罗后又过得怎么样?这是一个明知故问的问句,表明了作者对屈原遭遇的同情。“椅”,又称梓树。“桐” 即梧桐树,皆为制琴的上乘之材。《诗·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椅桐梓漆。”朱熹 《集传》:“椅,梓实桐皮;桐,梧桐也。”皆良材,在此以喻屈原。 “樗” 即臭椿,无用之材。上等之材将其作为柴薪之用,无用的臭椿却作栋梁之用,用以比喻是非颠倒。颔联讲使屈原这样清心寡欲的忠臣良将蒙受污垢以致身葬鱼腹。颈联“西风” 可指秦,因秦在楚之西,面对强秦的入侵,屈原对自己的祖国,表现出无限的深情,南阳里对岸有沧浪河,在南阳里东由西往东注入汨罗江,是屈原行吟泽畔之处。面对沧浪河上西下的夕阳,引发作者对诬陷屈原的佞臣产生无尽的恨意。屈子祠中有唐、后梁、宋,元历代碑刻,特别是唐蒋防的《汨罗庙碑》,和后梁肖振的《楚三闾大夫昭灵侯庙记》,文辞尖锐犀利,挞伐佞臣谗人,褒扬历代明君贤臣,读来令人震聋发聩。尾联即写诗人细读祠中历代碑刻,引发对历史的慨叹。全诗表达了年轻的夏原吉对屈原的赞赏、同情,对屈原遭遇的愤愤不平。
汨罗怀古
五月五日天气晴,   古罗庶士思屈平。
声金伐鼓集昼舰,   浩歌竞渡招沉灵。
沉灵不返知何往?   楚图萧萧空草莽。
聊将一滴菖蒲浆,   洒向清波寄遐想。
(《夏荣阶《夏原吉传·附一  夏原吉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5年版 17页)
这首诗也应作于寓居汨罗之时。夏原吉居住的归义驿汨罗江段,当地俗称归义河,历来是每年端午节举行龙舟竞渡的场地,每年都有几十条龙舟在节前到屈子祠祭祀完屈原以后,于端午节这天到这里举行盛大的龙舟竞渡。届时江两岸人山人海,至今亦然,近年新建的国际龙舟赛场就在这里。“沉灵” 即指屈原。首联和颔联描写了端午节汨罗“庶士” 即老百姓和官员举行盛大的龙舟竞渡,纪念屈原的热烈场景,表现了汨罗人民对屈原的深厚感情。颈联笔锋一转,问屈原面对这么热情的百姓,还要到哪里去呢?你现在又在哪里呢?体现了青年时期的夏原吉,在屈原的感召下,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立志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楚国已不复存在,只有屈原的精神永存。自然引出尾联作者手把壶觞,向江中酹酒,引发无限遐想,寄托哀思,继承遗志的表白。
夏原吉在汨罗居住的时间,只占他一生的三分之一,但由于汨罗是屈原投江殉国之地,屈原的精神品格,教育了夏原吉,形成了他一生执政的理念。汨罗人民热爱屈原的深厚情意,也感动了夏原吉,使他终生不能忘怀。他在《题傅泽民分桂轩并序》中就写道:“承恩典教来罗湘,霏霏化雨菁莪芳。”(《夏荣阶《夏原吉传·附一  夏原吉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5年版 9页)傅泽民幼年在汨罗与夏同受业于丹崖史先生,后又同朝为官,由水衡官擢监察御史。夏原吉的父亲是因他祖父在任上殉职,荫授湘阴县教谕,故称“承恩”。“ 罗湘” 即指汨罗,汨罗江原是湘江一条最大的支流。“霏霏”, 典出《 诗经》:“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人要回到故乡,雨雪纷纷扬扬。“菁莪芳” 亦 语出《诗经·小雅·菁菁者莪》:“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宜。菁菁者莪,在彼中沚。既见君子,我心则喜……。”菁,形容草木茂盛,莪,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水边,茎叶嫩时可食。夏原吉借《诗经》之意,回忆了与傅泽民在“罗湘”的深厚友情。在《送首德仁起复赴京》一诗中也写道:“后来识我罗江边,论交耿耿金石坚。一篝照雨夜连榻,百壶载酒朝同船。”(《夏荣阶《夏原吉传·附一  夏原吉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5年版 11页)首德仁,湖南长沙人,汀州推官。这首诗回忆了他和首德仁在出仕前,在汨罗的一次聚会,与首德仁雨夜同榻而眠,泛舟汨罗江开怀畅饮,共论屈原与时政的美好时光,无不表现出他对汨罗的眷恋之情。在《题颐庵胡祭酒先生玉笥白云图卷》一诗中写道:“颐庵先生古君子,德行文章当世美。晨携玉笥白云图,访我金台官署里。自言先生多遗德,卜居远在金川侧。金川何处最清奇,玉笥巍峨插天极……。缅怀玉笥不可亲,但见遥空云白白……。金川玉笥重豋眺,西山南浦间耕钓。此时此乐谁能如,丘垅州闾总荣耀。”(《夏荣阶《夏原吉传·附一  夏原吉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5年版 8、9页)颐庵胡祭酒即胡俨,字若思,南昌人,洪武末以举人授华亭教谕,永乐初擢翰林检讨与解缙等同直内阁,迁国子祭酒,洪熙元年加太子宾客致仕。著有《颐庵文选》。“金川” 可能是胡俨的府邸名。他持一幅不知何人所绘(或许他自已所绘也不可知)“玉笥白云图卷” 请已官居高位的夏原吉题诗。玉笥,即玉笥山,位于汨罗江下游北岸,屈原晚年居住之地,唐沈亚之《屈原外传》就写道:(屈)“原因栖玉笥山作九歌”。 屈原到汨罗,先居南阳里,不久迁居玉笥山。山虽不高,临江耸立,江涛拍岸,山上古木参天,四季常青,雾岚缭绕,云蒸霞蔚,甄烈《湘中记》称“此福地也”。 距归义驿不过十公里之遥。可以推断二人出仕前即有交往,极有可能同游过玉笥山,且留下了极深的印像,故颐庵先生极看重这幅“玉笥白云图卷”, 夏原吉看到这幅图卷时,自然勾引起了他的回忆和遐想。
金台午日
黄金台下值端阳,      榴雨初收昼景长。
拋却《离骚》寻枕簟,  作成清梦入潇湘。
(《夏荣阶《夏原吉传·附一  夏原吉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5年版 39页)
金台在北京房山区境内,离永定河约15公里,峰峦叠翠,九条山脉绵延其境,金定都北京后,选中这里作为帝王陵区,修建了众多的皇陵,明时因年久失修,这些皇陵仅留残迹。因风景秀美,称“金台夕照”, 自古即为燕京八景之一,深得乾隆帝喜爱,乾隆题有“金台夕照” 石碑,现仍立财富广场内。夏原吉深爱此处风景,将自己官邸署名“金台”。端午节这天,雨后初霁,因此时正是石榴花盛开时节,花瓣随雨纷纷落下,故称“榴雨”,夏原吉难得忙里偷闲,在家细读《离骚》,可见他对屈原作品的喜爱之深。在凉簟上,他诵读着《离骚》,渐渐地进入了梦乡,梦里他回到了魂牵梦绕的“萧湘”—— 自己的第二故乡,洞庭湖畔,湘江之滨的汨罗江边。短短二十八个字,把诗人对屈原以及屈原的诗作和自己的第二故乡汨罗江的热爱眷恋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凉生白苎酒醒初,  四癖筠窗看画图。
烟水茫茫山叠叠,  恍如身在洞庭湖。
(《夏荣阶《夏原吉传·附一  夏原吉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5年版 41页)
题画竹
潇湘春雨鹧鸪鸣,  嫩筱新篁两岸生。
北土寒多无一竹,  披图何限故乡情。
(《夏荣阶《夏原吉传·附一  夏原吉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5年版 40页)
  
忆惜云帆过洞庭,  万竿烟雨鹧鸪鸣。
如今却向图中看,  无限新情与旧情。
(《夏荣阶《夏原吉传·附一  夏原吉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5年版 39页)
这三首诗都是题画之作。第一首是他酒后看到一幅山水画,画中近处烟雨朦胧,远处层峦叠翠,他马上想到水天一色,浩渺无边的洞庭湖。南方多竹,古代房舍基本都被竹林包围,庭院中也多植竹,竹林中百鸟啁啾。北方居舍,一般都无此景,因此他看到画竹,自然联想起汨罗江边旧居旁的竹林和竹林中唧唧喳喳的鸟鸣。所以他在《题彭希益惜阴堂》一诗中写道“罗湘甲西北,山水独佳丽。”(《夏荣阶《夏原吉传·附一  夏原吉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5年版 1页)类似寄托乡情的诗还有很多,如《燕山寄弟原启》、《过湘城》、《洞庭秋月》、《潇湘夜雨》、《寄弟》等,可见他的湖湘汨罗情结,几十年不仅未随时间的流逝而磨灭,反而是与日倶增,浓浓的思乡之情,始终萦绕在他的脑际,遗憾的是,“朝焉戴星出,夕焉戴星还。吏案无留牍,琴堂弗闻鞭。一篝照清夜,典籍还穹研。”(《夏荣阶《夏原吉传·附一  夏原吉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5年版 1页《题常执中无息斋》)他披星戴月,忙于处理朝政,稍暇还要研读《离骚》等典籍,所以自洪武二十九年回汨罗奉慈赴京后,至死三十多年都无缘再回到魂牵梦绕的汨罗。
 
为“美政” 梦奋斗终身
屈原在《离骚》的结尾写道:“既莫足以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屈原一生中追求的“美政” 梦就是今天说的中国梦,强国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屈原的美政梦始终未能实现,只得以身殉“梦”。 既然夏原吉终身崇拜屈原,把屈原作为自己行事的楷模,那么,夏原吉又是如何追求美政梦的呢?
1、忠君爱国:中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直是家天下,国就是君王一家的,所以忠君就是爱国,爱国必须忠君,离开了忠君谈爱国,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也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屈原就是这样一位爱国者。他在《离骚》中写道:“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乎先路。”“美人” 就是指君王,他愿意在改革强国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为君王当开路先锋。“岂余心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皇舆” 指的就是祖国。“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这里“灵修” 也是指君王。在《惜诵》中写道:“竭忠诚以事君兮,反离群而赘疣。”“事君而不弍兮,迷不知宠之门。”这样的例句太多了,不胜枚举。屈原的一生就是为楚王为祖国奋斗的一生,以至他的投江,也是为了以死来唤醒君王,挽救国家。
夏原吉一生躹躬尽瘁,也是为了他的君王,为了他的祖国。成祖继位,欲迁都北京,他知道,这项工程,必须有巨大的财力支撑才能实现。永乐四年(1406年)腊月的一天,散朝后成祖召夏原吉入便殿,这座殿是他经常单独召见夏原吉商议国事之处(这与屈原应召入朝之初,与楚怀王亲密无间,“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秘密事之载心兮,虽过失犹弗治” 是何其相似)。这次召见,他有双重含意,一是想摸清国库的底子,看何时能夠动工兴建北都,同时也想测试一下,看夏原吉的功底。皇上手里拿着户部报上来的账册,询问各省的人口、田亩、赋税、仓儲、收入、支出等一千余项数据,夏原吉一一作答,无一差错,甚至比账册上还要精细,皇上颇为惊讶。夏原吉知道皇上的用意,他禀告皇上:近几年未曾征战,各项改革初见成效,风调雨顺,农业连年丰收,府库仓储,连年盈余,完全可以应付兴建北都之需,开年即可动工。皇帝闻奏,喜上心头,他知道,这都是夏原吉主理户部数年间,开源节流,精打细算的结果。新年刚过,皇上决定动工营建北都,散朝后,他又留下夏原吉,在便殿共进午餐,商议此事,并让徐皇后作陪。席间,皇上又询问了许多数据,夏原吉不仅一一作答,而且对营建北都的各项具体事宜,都作了详尽的策划。皇上和皇后惊讶不已,询问夏原吉何以对这些数据了然于心。夏原吉稟告,为了对国家家底了然于心,他将许多数目,分门别类,记在一个小本上,置于袖内,随时补充修订,逐步完善,边写边记,反反复复,逐步牢记,闲时,随手从袖中取出,又逐一核对,终能做到随问随答。皇上闻奏,哈哈大笑曰:“爱卿真是袖里乾坤﹗”由于夏原吉掌管户部,从财力、物力、人力等诸多方面,对营建北都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历时十四年,北京紫禁城终于建成,大明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并为后来北京作为六百多年首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永乐八年(1410年)成祖北征,命夏原吉留守京城,辅佐太孙处理行在所有事务,每天早上,夏原吉进宫辅佐太孙处理完各项事务,退朝后,各部郎官御史等又围上来请示,夏原吉一边回答,一边手批,有条不紊,为朝政的稳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夏原吉因力谏成祖再次北征,被成祖下獄,太子留守,仍到獄中请教诸多治国事宜。第二年,北征无功而返,成祖死于榆次。恰逢夏原吉母廖太夫人病逝,夏原吉奏请回家治丧守孝。新继位的仁宗以治理先皇丧事,繁杂朝政事务需夏原吉处理为由,未准夏原吉之请,夏只得将母亲丧事交与胞弟及家人办理,自己留下协助仁宗治理先皇丧事和处理朝政,毫无怨言。像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与屈原不同的是,他所服务的几代君王,对于他的谏言,不仅能听得进,还能依言而行,从这点来说,他是幸运的。
2、心系民瘼:屈原在《离骚》中写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在《哀郢》开篇即写道:“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在《抽思》中写道:“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屈原在朝执政时,大刀阔斧改革朝政,为的是“国富强而法立”, 但是,他的理想终未能实现,流放后深入民间,看到民不聊生,他痛心疾首,屈原的一生,是为民奋斗的一生。
夏原吉继承了屈原的品格,他深知只有民富了,民安了,国才能强。永乐元年(1403年)浙西大水,成祖派了几批官员前去治理,均无功而返,这本是工部的职责。不得已,成祖派身为户部左侍郎的夏原吉前去治理。他到浙西后,深入实地勘察,决定疏浚吴淞江下游,上接太湖,量地建闸,导水入海,为此动用三十几万民工,他身着布衣,徒步穿梭于工地,日夜经划,从不坐轿,盛夏不张伞,隆冬不带火笼,他常对随从说:“百姓劳苦,我怎能独自贪图舒适。”苦战三年,水患得治。由于连年兴工,浙西一带饥荒严重,夏原吉奏准发放赈灾粮三十万担,并供给饥民种子和耕牛。有人奏请,招徕外流百姓,佃耕大水退后的淤田,列入纳税田亩,夏原吉力谏阻止,鼓励灾民垦荒自救,免税赋三年,使灾区得以迅速恢复元气。
夏原吉不仅自己对于百姓有一种深厚的情怀,他也努力想让身边的人感染自己的修为。他更有屈原那种强烈的忠君爱国忧民的思想,处处殚精竭虑地为明朝的复兴而在所不惜。担任太子少傅期间,他始终牢记自己如何培养明君的使命,把培养太子太孙对天下百姓拥有仁爱之心放在首位。他经常带领太子深入民间,访贫问苦。不仅是让太子体察国情民情,还将民间粗粮做成饭食,让太子太孙吃后,从情怀和心灵深处直接感悟民间的艰辛与疾苦。后来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继位,成为一代明君,都得益于夏的言传身教。
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山东蒲台县农民林三的妻子唐赛儿利用白莲教组织起义,自称“佛母”,有教徒数万人参与。明成祖派军队前往围剿,因众寡悬殊,起义军不幸失败,唐赛儿被广大群众掩护逃走。三千多胁从被俘,押到京城后,愤怒的朱棣拟全部处死。夏原吉得知,心里明白“白莲教”和“佛母”固然可恶,但起义根源还在明朝统治者内部,税负过重、官吏贪腐……。他冒着杀头的危险,苦苦规劝皇帝,最终除极少头目被处死外,将所有胁从释放,缓和了社会矛盾。
谷王朱穗反叛,皇上怀疑长沙有人参与,准备大开杀戒,夏原吉以全家百条性命作保,终于制止了这场杀戮,使朝廷避免了一次动乱。
宣德年间,夏原吉随皇帝北巡,皇帝拿过他携带的干粮尝了尝,笑着说:“怎么这么难吃?”原吉答道:“军中还有挨饿的呢。”就是这次北巡在兔儿山阅兵时,皇帝因将士动作太慢而大怒,时值寒冬,皇帝命将士们脱光衣服站在冰天雪地中以示惩罚,夏原吉反复苦谏,将士们才得以赦免,不仅挽救了无数将士的性命,更重要的是缓和了君臣矛盾,保证了社会安定。
相传夏原吉深知湖南、江西两省百姓疾苦,因他祖籍江西,客籍湖南,故不便直言请求减轻湘赣赋税,便趁皇帝巡视湘赣边境时,命人在山坡上用蜜糖写下“湖南免山税,江西免渔课”, 引来众多蚂蚁堆成大字,皇帝见到,随口念出,夏原吉立刻跪拜谢恩。皇帝深知夏原吉的良苦用心,君无戏言,也只好顺水推舟,免除了湖南的山税和江西的渔课。由此,湘赣两地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夏尚书做官,荫盖湖南江西两省。”这个故事和这句话,至今还在湘赣民间流传。
3、亷洁奉公:《战国策·楚策三》载,楚相失璧,疑张仪窃,张仪无奈离楚,临行前许为楚怀王物色郑、周美女,“南后、郑袖闻之,大恐。”二人以重金贿赂张仪,张仪受人钱财,为人消灾,就撤消了这一计划〔11。《史记·屈原列传》载,张仪去楚相秦,为破坏齐楚联盟,“张仪佯去秦,厚幣委贽事楚”, 贿赂了楚国许多重臣,使他诈许给楚六百里地的诡计得以成功实施。之后,“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辨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得以成功脱逃返回秦国。……这些记载都说明,楚国朝廷当时行贿受贿腐败成风。屈原目睹这些腐败现像,深恶痛绝。他在《离骚》中痛斥这些败类:“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并表示“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九章·涉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离骚》)。“宁亷洁正直,以自清乎!”(《卜居》)。“朕幼清以亷洁兮,身服义而未沫”(《 招魂》)。正如一位中央领导在视察湖北秭归屈原祠后说:“屈原不仅是一位爱国诗人,还是一位亷洁清明的伟大诗人!”〔12〕屈原这种亷洁的品德,为夏原吉全盘继承并贯穿一生。
1)布衣瓦器:明成祖将夏原吉下獄,并命抄其家。奉命到夏家抄家的官员心想,夏原吉主持户部二十余年,经手国家钱粮赋税无数,一定接受许多馈赠贿赂,家财丰盈,如此高官,肯定家丁奴卑僮仆众多,于是带领数十名锦衣卫官兵,浩浩荡荡来到夏家,进得门来,却不见一个僮仆奴卑,夫人郑氏和婆婆廖太夫人自己在收拾打扫房间,都甚感奇怪。原来皇上曾赐予过家丁女仆,夏原吉坚辞不受。数十名锦衣卫翻箱倒柜,折腾了一整天,除皇上亲赐的几匹绸缎原封未动,整齐的放在箱中,余皆粗布袍服,有的甚至还打了补丁。神龛上供奉的两件金玉器皿,上有铭文,标示出也为皇上所赐,所用均无一件金银漆玉器皿,全为陶瓦粗瓷之器。所有吃的、穿的、用的,与普通的百姓之家,几乎沒有多少区别。太夫人和少夫人,也和普通家庭主妇差不多,丝毫也看不出是两位诰命夫人,几个子女,无一有纨绔公子和大家小姐的派头。几十名锦衣卫官兵齐声慨叹:“这一搜还真搜出了一位大清官﹗”《明史·夏原吉传》载:“遂并籍原吉家,自赐钞外,惟布衣瓦器。”史称“布衣尚书”。
2)两担麦子:有一次夏原吉的弟弟夏原启上京拜见哥哥,“上召见,赐酒馔,濒归,遣人送之,见舟中惟麦二石。问公曰,卿弟贫,益少赠之。公对曰,臣所遣赀已寄之,无以为赠。上笑曰,朕当助卿,赐异布数疋。”〔13〕中国有句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夏原吉作为朝廷高官,不仅没给胞弟谋个一官半职,也没指示地方照顾其家眷,胞弟来访,竟然只打发两担麦子回去,这在中国历史上恐怕也是少有的。
3)惩贪拒贿:与夏原吉同朝为官的蹇义、杨文祯、杨文敏、杨荣在《奉旨跋夏忠靖公遗事》一文中记载:洪武三十年夏“为四省督粮,拒贿赂,救灾民,贬贪官”。 他领了调令,仅带了两个公丁,一个秘书,装扮成商人,一路了解民情,刚来到成都,就听说有一退休的周姓县官,仗儿子任泸州知府之势,不仅抗税不缴,还渔肉百姓,民怨沸腾。他当即将这个退休县官收监,并命其子前来。其子一到成都便送了许多银子给夏原吉和成都抚台吴某。夏原吉秉公执法,将贿银散与被周欺圧的百姓,吴抚台被感动,亦将贿银交公。
为了筹措营建北都和下西洋的巨额费用,夏原吉决定开源节流,奏请裁撤中央到地方闲散衙门200多个,分流冗员千余人。精简机构和裁减冗员,历来是最难办的事情,有人偷偷向夏原吉行贿,请求高抬贵手,夏原吉将所贿之钱财,尽数挂在自家的屋檐下,以示锐意改革之心,清亷自守之志。
4)布素本色:有一次夏原吉 陪朱棣游太液池,园中多奇石,朱棣命他随意取之,“公但取尤小者一二而已。内臣曰,苑奇石巨者,以万数,先弗欲乎?公曰'某性鲜所好,奈上恩不敢辞,况欲其甚者乎?’”“上尝赐公银酒器,公留用于部堂,或劝公私之,公曰'以上之宠赐而私之,可乎?且吾以布素起家,亦岂能胜此也。’”〔14〕这与屈原的不忘身之贫贱,如出一辙。
5)三份奉禄:仁宗即位,晋夏原吉为太子少保兼太子少傅、总六部尚书如故,命领取三份奉禄,夏原吉奉诏受职,却坚持只领取六部总尚书一职奉祿,推辞再三,皇帝不准,君命难违,只得领取两份奉祿。
纵观夏原吉的一生,他始终以屈原的“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来约束自己,恪守“清、慎、勤”的为官之道,始终保持一个独醒者的立场,实践了父辈给他取名的初衷。也圆了出生时“慈闱”严父的兆梦。
屈原与夏原吉的一生,虽然结局迥异,但其躹躬尽瘁,竞竞业业,为国为民死而后已的精神;疾恶如仇,独清独醒,廉洁奉公矢志不愈的操守;坚持真理,敢于斗争,决不屈服于邪恶势力的品德是一致的。这也是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共性,其实,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坚守这个底线的,何止屈原和夏原吉,魏征、冠准、包拯、岳飞、文天祥、海瑞、郑成功、林则徐、邓世昌、郭嵩焘、陈天华、秋瑾等,和屈原与夏原吉一起,有如一颗颗明亮的巨星,始终闪耀在广袤的天空,为世人景仰。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为什么这些人的结局会迥然不同?当然,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也时而泛起如和珅、秦桧、蔡京之流的败类,正因为如此,我们更有必要认真总结、展示这些前贤的高贵品德,以防止和珅之流沉渣泛起。
 
【参考文献
〔1〕                   任国瑞 《夏原吉生地详考》长沙  《求索》)2007年第七期
〔2〕                   夏荣阶《夏原吉传》岳麓书社1995年版2页
〔3〕                   吴平  回达强主编《楚辞文献集成》江苏扬州广陵书社2008年版6815页
〔4〕                   钟兴永  戴锡琦主编《屈原学集成》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37页
〔5〕                   《 二十五史· 明史》卷一百四十九,列传第三十七
〔6〕                   湖北西峡县回车镇政府主编《屈原岗文化》12页
〔7〕                   《 二十五史· 明史》卷一百四十九,列传第三十七
〔8〕                   《 二十五史· 明史》卷一百四十九,列传第三十七
〔9〕                   刘石林《汨罗江畔屈子祠》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31页
〔10〕               夏荣阶《夏原吉传·附二·夏忠靖公传》弘治十一(1498年)年李东阳撰,长沙岳麓书社1995年版86页
〔11〕               《战国策·楚策三·张仪之楚贫》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104页
〔12〕    湖北屈原亷政教育基地编《屈原亷政文化荟萃》91页
〔13〕    夏荣阶《夏原吉传·附二·夏忠靖公传》弘治十一年李东阳撰,长沙岳麓书社1995年版84页。
〔14〕    夏荣阶《夏原吉传·附二·奉旨跋夏忠靖公遗事》宣德五年(1430年)正月二十九日蹇义 杨文祯 杨文敏 杨荣撰,长沙岳麓书社1995年版60——77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詩雅香江】第717期 癸卯端午特刊(二)
祭屈原七绝诗赛作品展示
精品诗词 【98】端午情怀
湖南省诗词协会新潮诗会端午诗歌(旧体诗词)
「黄鹤诗苑」端午节组合诗词专刊116首
“棕香〇夏之风” 洛阳诗词学会端午诗词楹联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